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二)

 

1.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祗桓精捨。

 

2.       ‘如是我聞’:‘如’是信,亦是指法之辭,指明這部楞嚴經十卷之法,‘是’為這部經所說之法,實在是這樣,‘我聞’實在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

 

3.      ‘如是’,亦是信成就,凡佛所說的經典,都有六種成就:(一)信成就;(二)聞成就;(三)時成就;(四)主成就;(五)處成就;(六)眾成就。為什麼以信為首呢?‘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信是道的根源,功德的母親,它能增長一切的善根,信是特別重要的,又智度論雲:佛法大海信為能入。佛法如大海那樣深,沒有旁的方法可以進去,只有信才能深入,只有信才能明白,所以說:‘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4.      你現在坐在這裡,聽我講經,一定要有信心,不可有懷疑心,有懷疑心,我講對了,你們還說不對;有信心,就算我講錯了,你們還是說對的,有道理,所以來聽經,不要信自己,要信我。我說:楞嚴經怎樣好,你們相信,同意我的說法,這便是信成就。有信還要有聞,好像我現在講經,雖有信心,但不來聽,要到外邊去游玩,飲咖啡,等到回來時,已講完了,這怎能有聞成就?今天有位白小姐,她抱病還來聽經,這才是聞成就。現在你們這樣多人,千裡迢迢,從西雅圖來這裡聽經,亦算有聞成就,我無論如何,會成就你們的信心和完成你們的聞成就。有信有聞,但沒有時,亦沒辦法來聽經,好像你們有的教書、有的讀書、有的做工,怎能有時間?現在你們一同決定,利用暑假來學中文和研究佛法,真是太好了,把中文學會,經典亦明白,這是一舉兩得,這就是時成就。有了時,沒有說法主,亦不圓滿,所以就把我從墓裡拖出來,本來我叫墓中僧,與塵世隔絕,現在又出來對你們講經說法了。說法有主了,但還要有個相當地方,這叫處,才能成就法會。有了適當的地方,還需要眾人來聽經,譬如有信、有聞、有時、有處、有主講,但沒有人來聽,法會亦不能圓滿,現在你們這樣多人,從很遠的地方,坐飛機來到這裡,聚在一起來聽經,這亦是有眾成就了。

 

5.      ‘我聞’:這裡的我,是阿難自稱,又‘我’的析義,有四種不同的說法:(一)凡夫妄計執著的我。(二)外道妄計幻想的神我。(三)菩薩隨世示現的假我。(四)如來法身的真我。凡夫執著肉軀是我的,其實肉軀只是臨時的,好比旅店,旅店不能久住,終要搬遷,肉身亦如房屋,房屋壞了,不能長住裡面,就要搬家;凡夫不明白,執著肉軀是真我,終日為它奔波勞碌,唯求食好、住好、穿好,不知這個臭皮囊是最骯髒的,如眼屎、耳屎、鼻涕、口水,三日不刷牙,便有口臭;四日不沐浴,便有身臭;甚至多出汗的人,一二天內便發出臭味,再加上大小便,九孔常流不淨,有什麼可愛惜的?況且一旦死了,半點人情味都沒有,要去就去,絕不會因為你對它好,它就多陪你幾天,甚至因一句不順耳的話,便生嗔恨,怒氣沖沖,煩惱重重,究竟這個我是誰呢?自己根本不知道,不知道自己本來面目,反把像廁所一樣污濁的肉軀,裝飾得美麗堂皇,終日為它忙碌,豈不是太枉費?我一生便不為自己忙,只為別人忙,對自己這個臭皮囊,從來不去注意的。

 

6.      ‘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為何阿難還有我?還稱我?其實這只是假我,不是真我;本來是耳聞,為什麼不說耳聞而說我聞?耳朵根本不能聞,所聞只是性聞,聞性是常在,耳朵只是聞的門戶而已,我是一身之總,故曰我聞。我聞,亦是說是心聞。這部經典,是我阿難親自從佛聽來的,不是我自造的。

 

7.      凡夫執著有我,所以生分別心,看不破,放不下,怎能得自在?外道妄計有神我,認為我就是神,菩薩有假我,為何菩薩還有假我?菩薩已達無我相,所以明白此身是假,有假才有真,知道有假才會去找真。我人信佛,就是為追求真理,知道世間一切都是假的,故要在假的方面,找尋真的,從假我找到真我。

 

8.      真我是什麼?就是自性,就是成佛,成佛才是真我,沒有成佛以前,都是假的。凡夫以為自己這個肉身最好,生得又強壯,又高大,相貌一表堂堂,怎可說是假的?但是否能永恆不變、永久生存?如果不能,便是假的,不是真的了。。

 

9.       ‘如是我聞’,還有四種意思:(一)息眾疑;(二)遵佛囑;(三)息爭論;(四)異外道。

 

a)      息眾疑:阿難結集經藏時,升座說法,大眾頓起三疑:(1)因為阿難法相圓滿,具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和佛一樣,因此懷疑是否佛再活過來?(2)是否阿難已成佛,才有這樣圓滿端嚴,和佛一樣的相貌?(3)不是阿難、不是釋迦佛,那麼是否他方佛來這裡成佛?大眾起了以上三疑,等阿難大聲說‘如是我聞’,大眾才消除疑惑。

 

b)      遵佛囑:遵從佛所咐囑,佛將入涅槃,眾弟子都哭起來,尤其是阿難,他是佛的堂弟,又是侍者,所以泣不成聲,這時有阿那律陀尊者,就對阿難說:‘你不能哭,應該趕快問佛,怎麼安排後事?’阿難說:‘要問什麼後事呢?’尊者說:‘要請問佛四件事:(1)佛在世時,我等依佛為師,佛滅度後,我等依誰為師?(2)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度後,我等依誰而住?(3)佛滅度後,將來結集經典時,一切經典,以何為首?(4)佛滅度後,如何處置惡性比丘?’阿難恍然覺悟,即時請問佛:‘佛滅度後,我們依誰為師?’佛答:‘以戒為師。’又問‘佛滅度後,我們依誰而住?’佛答:‘依四念處為住。’什麼是四念處?(1)觀身不淨,便不會愛惜身體。(2)觀受是苦,便不會貪圖享樂。(3)觀心無常,便不會執著妄想。(4)觀法無我,一切法,即色受想行識五蘊,五蘊色法,都沒有真我存在。又問:‘佛滅度後,將來結集經典,一切經典的前面,應該用什麼文字來代表?’佛答:‘一切經典,當安“如是我聞”,和六種成就,才能表示經典圓滿,及證明是佛所說的。’又問:‘佛在世時,可以調伏惡性比丘,佛滅度後,如何處置惡性比丘?’佛答:‘默而擯棄。’惡性比丘——即不講道理的比丘。默擯,即不要理睬他,不要和他說話,他的惡性,就無從發展,便會慢慢調伏,佛在世時,亦有六千惡性比丘,因為佛能教化、能調伏,才相安無事。

 

c)      息爭論:阿難還未證四果,當時佛的弟子,多是四果大阿羅漢,老參上座,資格和身份都比阿難高深,如果是阿難所說的經典,大家都不佩服,但若加上‘如是我聞’,大家便知道,不是阿難說的,而是佛所說,阿難的記性特別強,佛在四十九年中,所說的經典,他都能詳細記得,有條不紊,不會雜亂;現經典前面加上‘如是我聞’,這一切法,都是我阿難,從佛處所聽聞的,大眾才不會有爭論。

 

d)      異外道:外道經首,多安阿或嚘作為開始,佛則咐囑安‘如是我聞’,以便和外道不同。佛經開始,都用‘如是我聞’四個字,和外道經典不同,外道經首,不安‘阿’,便安‘嚘’,‘阿’,就是無的意思;‘嚘’是有的意思,因為有無不能決定,索性便兩字都安上去

 

10.  【一時】:是什麼時候,指佛說楞嚴經的時候,為何不說某年、某月、某日?因為印度歷法和中國不同,所以無法肯定准確時日,故定為一時。前邊‘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現在‘一時’,是時成就,佛是說法主,故佛是主成就。

 

 

11.  【佛】:佛是梵語,具足來說是佛陀耶,或布大耶,中國人喜歡讀省文,故簡稱為佛。你們如能明白佛的道理,便可作佛,要想作佛,亦要學佛一樣,一天到晚,都是無憂愁,無煩惱,歡歡喜喜,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自己亦成佛,如果你們能見一切眾生都是佛,便沒有執著,那麼你們亦就是佛。

 

12.  ‘佛’有三種意思: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自覺即是自己覺悟,凡夫不覺悟,所以和凡夫不同;覺他則和二乘不同,因二乘只能自覺,不能覺他;覺行圓滿則與菩薩不同,因菩薩只能自覺覺他,還未達到覺行圓滿,佛是三覺圓、萬德備,故名為佛。照此部經文解釋,佛有三種意義,即本覺、始覺、究竟覺,名稱雖異,但意思相同,這是佛大概的意思。

 

13.  【室羅筏城】:即捨衛國的京都,為波斯匿王所在的地方,又叫捨衛城。室羅筏是梵語,翻譯為豐德,這是說這國家有五欲財寶之豐,五欲即‘色、聲、香、味、觸’五種物欲,都十分豐富。而且人有多聞解脫之德,多聞,即博學廣聞,多知識之人士;解脫,即不被縛著。以前有一比丘,穿袍搭衣,走到一位老法師面前,誠心地跪在地上求開示,老法師問他來做什麼?他答:‘來求解脫之法。’老法師說:‘誰縛著你?’比丘一想,實在無人縛我,為何求解脫?因此豁然開悟,解脫亦是修行容易成就的意思。

 

14.  【只桓精捨】:只即只陀太子,桓是樹林,金剛經上說,祇樹給孤獨園,就是這個地方。精捨,即美麗精致的房子,這個只桓精捨的因緣如下:捨衛國有一位大富翁,名須達多長者,聽說佛在某處講經說法,就生起大歡喜心,即刻要往見佛,在夜半起身的時候,看見明亮如晝,知道這是佛光所照,及行至城門,城門本來還鎖著的,佛見他這樣誠心,便用神通,打開城門,長者更加感動,及見佛後,聽佛說法,更加高興,便問佛:‘你有這樣多弟子跟隨,究竟住在什麼地方?’佛答:‘居無定所。’即是還沒有適當的地方。長者便發心,建一精捨,供養佛及諸弟子居住,因此到處找地,找到只陀太子的花園,認為最理想、最適合,即向太子商量,太子問:‘要購祇園做什麼用?’答:‘要蓋精捨,供養佛住。’太子和他開玩笑說:‘如果你能以金磚鋪滿我的園地,我便奉送。’長者回家,便將所藏金磚,運至祇園,鋪滿園地,太子說:‘我只是和你開玩笑,我怎會賣祇園給你?’長者說:‘你現在身為太子,但將來要做君王,“君無戲言”,怎可開玩笑?怎能失信用?’太子沒辦法,就說:‘園地是你鋪的,就送給你,但樹根還未鋪到,依然是我的,不過我也不要,現在就讓我們二人,一齊建精捨,供養佛居住。’長者只得同意,便接受太子所說,這是蓋祇園精捨的因緣。長者又名給孤獨,他是一位慈善家,專門救濟鳏、寡、孤、獨的人,人年老而無妻叫鳏,年老而無夫叫寡,年幼而無父叫孤,年老而無子叫獨,長者專門救濟這些可憐人,所以名字叫給孤獨。只陀的意思是戰勝,當他出世時,剛遇他父王出征作戰,勝利回國,所以賜他的名字為戰勝,祇園精捨就是釋迦牟尼佛和弟子所住的處所。

 

15.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16.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只桓精捨’,①‘如是’是信成就,②‘我聞’是聞成就,③‘一時’是時成就,④‘佛’,是主成就,⑤‘室羅筏城,只桓精捨’,是處成就,⑥‘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乃至諸大阿羅漢,諸大菩薩,是眾成就。佛所說經典,並不是雜亂無章,而是都有此六種成就,才可以成立講經法會,若沒有此六種成就,就不能說法。

 

17.  【與大比丘眾】:‘與’,即同或共,大比丘是修道將要證果之比丘,比丘是梵語,翻譯成中文,有三種意思:

 

a)      乞士:沿門托缽化緣,乞食的方法不是說這有有錢就向他乞食,那家無錢便不向他乞食,是不論貧富,平等乞食的,所謂:‘不越貧而從富,不越賤而從貴。’

 

b)      怖魔:比丘登壇,受比丘戒的時候,有三師七證。三師即得戒和尚、羯摩和尚、教授和尚。七證是七位尊證,保證你不破齋犯戒,授戒時,戒師問你:‘已發菩提心否?’答:‘已發菩提心。’又問:‘你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這時候,就有地行羅剎,巡察善惡之神,便高聲贊歎,佛界處又增加一位僧寶,魔界處反減少一位魔眷,這樣互相傳播,由空行夜叉,傳至天行夜叉,輾轉贊歎,又傳至第六欲天,魔王聽後,就生恐懼,恐懼成佛者眾,而自己魔眷又減少,故此比丘叫怖魔。

 

c)      破惡:破煩惱無明之惡。比丘因具有此三種意思,按翻譯規則,多含不翻,所以依然保持梵語,沒有譯成中文。

 

18.  【千二百五十人俱】:這一千二百五十人,最初佛在鹿野苑,先度憍陳如五人,次度迦葉三兄弟,他們帶同徒眾一千人來皈依佛,再次度捨利弗和目犍連師徒二百人,再度耶捨長者子等五十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去了零數五人,故成一千二百五十人,他們以前都修外道,勤苦而無得益,後來遇佛教化而成道,因感佛恩,故常跟隨佛在一起,叫‘常隨眾’,‘眾’——三人以上才稱眾,現在有千余人,所以叫眾。

 

19.  金剛經上之忍辱仙人,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那時,佛做忍辱仙人,在山上修道,修忍辱行,適遇歌利王帶文武百官,宮娥妃嫔,到山上游玩打獵,這些宮娥,在山上各處游玩,看見一位老修行,坐在樹下不動,覺得奇怪,便問老修行:‘你在這裡做什麼?’答:‘在這裡用功修行,修持佛法。’宮娥根本沒有聽過見過佛法,不知什麼是佛,因好奇心起見,便都走來圍著老修行問法。這時王打獵回來,見宮娥都不在,便四處找尋,看見眾宮娥,原來都圍著老修行,很親暱地在談話,便生起妒忌心,以為老修行引誘了他的妃嫔,一怒之下,便責罵老修行:‘為何引誘我的妃嫔?’老修行答:‘沒有,我只在這裡修行,和他們說點佛法而已。’王問:‘什麼修行?’答:‘修忍辱行。’王問:‘什麼是忍辱行?’答:‘人們怎樣對我不好,我都能忍辱。’王不信說:‘你能忍辱?我現在便先試你。’遂將他的耳朵割下,問:‘是否生嗔恨心?’答:‘不生嗔恨心。’王再將他的鼻梁割下,仙人亦答說:‘不生嗔恨心。’王再截下他的四肢,仙人依然說:‘不生嗔恨心。’王怒說:‘你根本打妄語,我不相信你一點嗔恨心都沒有!’於是老修行便發願:‘我若不生嗔恨心,則我的耳、鼻,和四肢都會即刻恢復生長,如果我有絲毫嗔恨心,則耳、鼻和四肢不會再生長。’發願後,果然耳、鼻,和四肢都恢復如舊,王見之大駭,以為是妖怪。這時候,護法天神大怒,便降狂雨、冰雹來打歌利王,老修行又發願:‘願護法善神不要發怒,不要責罰他,將來我成佛,一定先度歌利王。’所以佛成道後,便先度憍陳如五比手,憍陳如即歌利王。我們修道要發願,一定要發對人好和度人的願,切切不可發害人、殺人的願,否則便殺殺不已,循環不息,如果發願度他成佛,將來大家都成佛,都得到常寂光快樂,多麼好!所以即使人們對你不好,你亦要對他好,你看釋迦牟尼佛,被歌利王辱罵、割截身體,仍發願要先度他,這種精神,多麼偉大!我們學佛,一定要學釋迦牟尼佛那種偉大的精神。

 

20. 皆是無漏大阿羅漢。

 

21.  這些大比丘,都是菩薩示現比丘身,所謂‘內秘菩薩行,外現聲聞身。’內邊所行的都是菩薩心腸,外邊所行的是小乘法,心裡所具的是大乘根性,這句是贊歎各大比丘,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什麼叫無漏?無漏是沒有漏,即是沒有欲漏、有漏、無明漏三種,有漏就會墮落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我們現在是住在欲界,都有欲望,欲望有二種:物欲和色欲,物欲是貪圖一切享受,如住小屋,想要有大屋,有小車,還望有大車;有車又想要飛機、游艇,總之這些欲望是無窮無盡,不會滿足的。欲望是從哪裡來的?是從無明來的。色欲,即貪圖美色,雖然現在是民主國家,法律不准重婚,但還有很多人在外邊亂搞,甚至三妻四妾還不夠,有些土皇帝還要有數百個美女,收在宮裡,這實在太不平等,太貪而無厭了!這都是被色欲所迷,被物欲所動搖,都叫做欲漏。

 

22.  色界亦即有漏,什麼都有,貪圖有,有得太多保持不住,便有漏洞,故叫有漏。無色界即無明漏,無明是煩惱的根本,是最大的漏,如果能斷除無明漏,就不會有欲漏和有漏,亦不會淪落於生死。

 

23.  這些大阿羅漢都已證果,都得到無漏,不會再漏到三界去,證初果的叫小阿羅漢,證四果的叫大阿羅漢,如果不肯再向前修行,得少為足,便成為定性聲聞,所以要回小向大,再前進精修,才能證到菩薩果位。阿羅漢是梵語,含有三種意思:(一)應供;(二)無生;(三)殺賊。

 

a)      應供:就是應受人天供養,小阿羅漢只可受人天,即天王、國王供養;大阿羅漢可以受世間、出世間,即可受超出六欲天之諸天,及諸菩薩之供養;比丘只可受人間供養,不能受天人供養;小阿羅漢已斷三界內的煩惱,故可受天人供養;大阿羅漢則斷三界外之煩惱,故可受諸天及菩薩供養。

 

b)      無生:即已得到無生法忍。

 

c)      殺賊:殺盡無明賊。

 

24.  這些大阿羅漢於過去生中已經成佛,因為要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揚佛法,所以現比丘身,做阿羅漢,跟隨在佛的左右。

 

25. 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

 

26.  【佛子】:並不是指釋迦牟尼佛的兒子羅侯羅而言,而是指諸大比丘、諸大阿羅漢。戒經上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眾生受了佛戒,能精進修行,等到覺悟了,便有成佛的資格,亦就是佛的弟子。法華經上說:‘從佛口出,從法化生,得佛法分,皆堪作佛。’為什麼從佛口出呢?即是從佛法教化而開悟的人,所以從佛法裡邊生出來的人,皆可稱作佛子。

 

27.  【住持】:什麼是住持呢?住是住在佛法上,持是依照佛法來修持,依此部經的意思則是:‘住如來藏性上,持究竟堅固力。’這些佛子都可以住持佛法,使佛法能延續,不會斷絕,在各佛寺裡,方丈亦名住持,就是這個意思。

 

28.  【善超諸有】:皆能超出三界、二十五有(在欲界是十四有,在色界是七有,在無色界是四有,共二十五有)。善超,就是不在三界之內,不為諸有所拘縛,來去自由,諸有就是三界有生死,

 

29.  【能於國土】:所有十方國土都可以來去自由,他們都是證果的阿羅漢,有大神通,能飛行變化,所以什麼地方都可以來去無礙。

 

30.  【成就威儀】:成就,即是成功,成就什麼?成就威儀!有威可畏曰威,有儀可象曰儀。這些大阿羅漢,一舉一動,都和別人不同,令人看見,都生恭敬佩服之心,他們已是目不邪視,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目不看三尺以外的東西,總是回光返照,萬分莊嚴,這便叫做‘成就威儀’。

 

31. 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范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

 

32.  這八句經文是贊歎各大阿羅漢,具四種美德:‘慧、戒、慈、悲’。

 

33.  【從佛轉輪】:從是隨從,時常隨從佛弘揚佛法,幫助佛來轉大法輪,教化眾生。輪有摧碾之功,即可推崇碾旁門外道,將彼邪見摧破,亦可摧碾眾生的粗細煩惱,又有運載的意思,把眾生從生死海,運載到覺他的彼岸。

 

34.  【妙堪遺囑】:他們都具有不可思議的智慧,皆堪受佛遺囑,作弘法利生的事業。有智慧才可教人,這兩句是贊他們的慧德。

 

35.  【嚴淨毗尼】:毗尼是‘戒律’的總名,‘嚴’以治身口,‘淨’以治心意,嚴是嚴格,不但大戒能嚴持,就是小戒亦不違犯;淨即清淨,已經斷除一切惡,如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如果還記得我已斷了多少惡?多少惑?這不算清淨,要根本都忘記了,才算清淨。

 

36.  【弘范三界】:弘是宏大,范是師范、模范,即是說他們持戒清淨,堪為人天之師、人天的模范,這兩句是贊歎他們的戒德。

 

37.  【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應身即化身,化身無量無數來度眾生,如觀世音菩薩,隨眾生的種類而現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應以何法得度者?即說何法。能普度眾生,同出愛河,同登彼岸,這兩句話是贊歎他們的慈德。

 

38.  【拔濟未來,越諸塵累】:‘拔’是提拔,如果眾生,陷於愛欲煩惱污泥,不能得出,則提拔之,令其出離愛欲煩惱。‘濟’是救濟,如果眾生沉滯於生死海中,則救濟之,使其脫離苦海,而登涅槃彼岸。未來是不僅現在,乃至盡未來際都救濟眾生,眾生因為塵累太深,客塵太重的緣故,無法自由,如果無塵累,則能超越三界,要到太空月球上隨時可去,不必坐火箭,不怕有地心吸力,‘悲’能拔苦,這兩句是贊歎他們的悲德。(待續)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