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六)
1.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是愛樂。用我心目。由目觀見如來勝相。心生愛樂。故我發心。願捨生死。
2. 阿難對佛說:‘這種愛樂,是用我心和目看見的。由目看見如來,相好莊嚴,遂心生歡喜,所以我就發心,願捨離生死輪回,來跟佛出家修道。’
3. 佛告阿難。如汝所說。真所愛樂。因於心目。若不識知心目所在。則不能得降伏塵勞。
4. 佛告阿難:‘如你現在所說,你的真實愛樂,是來自你的心和目。假如你不明白、不知道,心與目之所在,那你就沒有力量,來降伏塵勞。’塵是染污心性,勞是擾亂心神,識心即塵勞,亦即煩惱,若不能降伏它,便被它擾亂,就不能了生脫死。
5. 譬如國王。為賊所侵。發兵討除。是兵要當知賊所在。
6. 譬如國王,被賊所侵擾,國王要發兵討賊,但出兵前,應該知道賊在何處?才能擒其賊首,斬草除根。我們無始以來,不能了生死,就是不知自己真心所在的地方,反認為由目觀見,而取愛樂為心,這就是迷真認妄,執妄為真,執了妄心為己心才生出種種的顛倒!
7. 使汝流轉。心目為咎。吾今問汝。唯心與目。今何所在。
8. 這種妄心使你不能了生死,而流轉於生死,在六道輪回中輾轉不停,這都是你的心和目的過錯,我現今再問你:你之心和目,究竟在何處?
9. 阿難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間十種異生。同將識心居在身內。縱觀如來青蓮華眼。亦在佛面。
10. 阿難被佛追問,手足無措,不知所雲,只得委諸眾生,做不負責任,沒有把握的答復:‘世尊!一切世間,即三界之內,十種異生(本來是十二類眾生,下文有詳細解釋,現除去無色和無想,這二類都無心目,故說十類;而業報形體,各各差別,故曰異生),他們都將識心——即分別心,居在身內(阿難不說自己,而說眾生,含有狡辯之意),我現在再看如來之眼,清淨長廣,好像青蓮一樣,亦是在如來面上。’用亦字,含意明明在佛面上,還要問我,但不敢公開說出。
11. 我今觀此浮根四塵。只在我面。如是識心。實居身內。
12. 我現在再觀看,我之浮根,即眼根——乃四塵,即色、香、味、觸所形成,非常明顯的,是在我的面上,而能分別美丑的識心,實在是住在我的身內。
13. 佛告阿難。汝今現坐如來講堂。觀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閣清淨講堂。在給孤園。今只陀林實在堂外。
14. 佛聽阿難說:‘心在內,目在面。’並不答復對或不對,只再問他:‘你現在坐在如來講堂,你看只陀林,究竟在何處?’阿難答:‘世尊!此廣大重疊樓閣,及清淨不染講堂,實在給孤獨長者之園,而只陀太子之林,實在講堂外邊。’
15. 阿難。汝今堂中先何所見。世尊。我在堂中。先見如來。次觀大眾。如是外望。方矚林園。
16. 佛對阿難說:‘你現在講堂中,先見到什麼呢?’阿難答:‘世尊!我在講堂中,先看見如來,再見大眾,然後向外瞻望,便見到只陀林,和給孤獨園。’
17. 阿難。汝矚林園。因何有見。世尊。此大講堂。戶牖開豁。故我在堂得遠瞻見。
18. 佛問阿難:‘你看見只陀林和給孤獨園,是怎樣能看見呢?’阿難答:‘世尊!這大講堂,門窗開通,所以我在講堂上,便能望見外邊景物。’
19.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身在講堂。戶牖開豁。遠矚林園。亦有眾生在此堂中。不見如來。見堂外者。阿難答言。世尊。在堂不見如來。能見林園。無有是處。
20. 佛反問阿難:‘假設就如你剛才所說的一樣,身在講堂時,窗戶打開,便可以看見外邊園林,但是否亦有眾生,身在堂中,而沒看見如來,只看見堂外之物呢?’阿難答言:‘世尊!身在堂中,沒看見如來,而能看見外邊之林園,是沒有這種道理的。’
21. 阿難。汝亦如是。
22. 佛說:‘阿難!你亦是這樣的。’你既然說心在身內,但不能看見內邊,只能看見外邊,豈不是同一個道理嗎?
23. 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若汝現前。所明了心實在身內。爾時先合了知內身。頗有眾生。先見身中。後觀外物。
24. 心靈是指心為萬物之靈,及心有靈知之用,佛說:‘你的心靈,如果一切都能明了,那麼你現在這個明了心,實在是居在身內,應該知道身內的一切,可否有眾生,先看見身中之物,然後再觀看外邊之物呢?’
25. 縱不能見心肝脾胃。爪生發長。筋轉脈搖。誠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內知。雲何知外。
26. 你說心在內,見在外,為何心在內而不能先見心、肝、脾、胃呢?縱然看不見,那亦應該看見指甲的生、頭發的長、筋絡的轉、脈搏的搖,你心應該明了,如何亦不知呢?既不能知內,如何反能知外呢?
27.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無有是處。
28. 所以證明你所說的,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是不合道理的,是錯誤的。
29. 阿難稽首而白佛言。我聞如來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實居身外。
30. 佛給阿難一個當頭棒,打破他的執著,他那‘心在內,見在外’之理論不成立,於是阿難又說:‘我聽聞如來說法之音,明白我的心,實在身外。’
31. 所以者何。譬如燈光然於室中。是燈必能先照室內。從其室門。後及庭際。一切眾生。不見身中。獨見身外。亦如燈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
32. 什麼道理呢?好像燈燭在房間燃著,這燈燭便能光照室內,再從門口,照到外邊庭際,一切眾生,看不見身內髒腑,只能看見外面,就如燈光,居於室外,便不能照亮室內一樣。
33. 是義必明。將無所惑。同佛了義得無妄耶。
34. 這道理一定是對的,不會再起疑惑,並和佛所說之了義一樣,大概錯不了吧?
35. 佛告阿難。是諸比丘。適來從我室羅筏城。循乞抟食。歸只陀林。我已宿齋。汝觀比丘。一人食時。諸人飽不。阿難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諸比丘。雖阿羅漢。軀命不同。雲何一人能令眾飽。
36. 阿難用燈光來譬喻心是在外,以為佛一定說他對,但佛不答復,只問阿難:‘剛才眾比丘,跟從我在室羅筏城沿門乞食(乞食是佛制,為除貪慢心,乞食資身,隨所化緣,不貪好食。抟食是以手指抟菜飯來食),回來只陀林,我已宿齋(即止食),你現在看眾比丘,一人食時,眾人會不會飽呢?’阿難答言:‘不會飽的,世尊!什麼緣故呢?因眾比丘,雖是證果阿羅漢,但究竟身軀還是不相同,怎能一人食而大家會飽呢?’
37. 佛告阿難。若汝覺了知見之心。實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則心所知。身不能覺。覺在身際。心不能知。
38. 佛告阿難:‘假如你的那顆覺察明了之心,實在是在身外,那麼,身和心自然分開,沒有連帶關系,毫不相干,則心所知之事,身便沒有感覺,如果感覺是在身處,心亦不會知道。’(因阿難說,心在外,那麼心有所知,身當然不能感覺。)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