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七)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七)

 

1.     我今示汝兜羅綿手。汝眼見時。心分別不。阿難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難。若相知者。雲何在外。

 

2.      佛又說:‘我今示汝兜羅綿手,你眼看見時,心裡是否有分別呢?’阿難答言:‘是的,世尊!’佛告阿難:‘如果你眼看見時,心便會知道,怎可以說,心在外邊呢?’

 

3.       ‘兜羅綿’印度語,譯意細香綿,色白如霜,十分柔軟,這裡是譬喻佛手柔軟似兜羅綿一樣。眼見心知,若心在外,則是相離,應不相知;若是相知,即不能說心在身外。

 

4.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5.      佛又說:‘所以應該知道,你說覺了能知之分別心,是住在身外,這理論是不對的。’

 

6.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見內故。不居身內。身心相知。不相離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處。

 

7.      阿難對佛說:‘世尊!好像佛所分析解說,看不見身內之肝肺脾胃,就不應該居在身內,心與身既能互相知道,便不相離,就不居在身外,這道理是很對的,我現在再仔細思想,已經知道心在一個地方。’

 

8.      阿難只知用生滅識心,來推測思惟,所以世尊要用種種譬喻來開導他,來破他的妄執。

 

9.     佛言。處今何在。阿難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內。而能見外。如我思忖。潛伏眼裡。

 

10.  佛即追問:‘今在何處?’阿難答言:‘這個明了的心,既然不能知內,而能見外,我再三思惟忖度,一定潛伏在眼裡。’

 

11. 猶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兩眼。雖有物合。而不留礙。彼根隨見。隨即分別。

 

12.  好像有人,拿著琉璃碗(琉璃是透明的淺綠色寶石,碗字照中文意義是小盂,這裡則喻如眼鏡,用透明小盂蓋合在眼上,亦可以看見東西),合在他的眼睛處,合即戴。雖有物合,即眼睛雖戴上眼鏡,但一點都有阻礙,所以眼根一看見,便能分別是什麼,即是說:琉璃不阻礙眼見,眼根不阻礙心見。

 

13. 然我覺了能知之心。不見內者。為在根故。分明矚外。無障礙者。潛根內故。

 

14.  為何我的覺察明了,而能分別之心,不能看見身內之五髒六腑?這乃因在根裡的緣故,清清楚楚能看見外邊的東西,一點都無障礙,因為是潛伏在眼根裡邊的緣故。

 

15.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潛根內者。猶如琉璃。彼人當以琉璃籠眼。當見山河。見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當以琉璃籠眼。實見琉璃。

 

16.  佛問阿難:‘如果照你所說,心是潛伏在眼根內,猶如琉璃一樣,那麼當那個人用琉璃罩蓋在眼睛上,應當看見山河大地,但是否還可以看見琉璃呢?’阿難答說:‘世尊!這個人戴上琉璃鏡時,實在亦見琉璃鏡的。’

 

17. 佛告阿難。汝心若同琉璃合者。當見山河。何不見眼。

 

18.  佛問阿難:‘你的心如果和琉璃相合,所以向遠看,可以看見山河大地,在近處又可看見琉璃,但又為何不能看見自己的眼睛?’

 

19.  有人說:‘只要照了鏡子,我可以看見我的眼睛,但這肉眼是不能回光返照,來反觀其目,反觀自己的面的。

 

20. 若見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隨。若不能見。雲何說言此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

 

21.  假若能見自己的眼,那麼眼睛就同外境一樣,不是自己的,怎能成為隨見隨即能分別呢?假若不能看見自己的眼,怎可說這了知心潛在根內,如琉璃合一樣?因心藏眼根內,如戴眼鏡一樣,便能看見山河大地,應該亦能看見眼,既不能見眼,則此譬喻不能成立。

 

22. 是故應知。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裡。如琉璃合。無有是處。

 

23.  所以應該知道,你說:覺了能知之心,是潛伏在眼根裡,像琉璃合一樣,這理論是不對的。

 

24.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有藏則暗。有竅則明。

 

25.  阿難錯在用識心來思惟,左思右想,不知真心就是清淨明性,所以便越走越遠,現在他又舉出另一個譬喻。

 

26.  阿難說:‘世尊!現在我又有這樣的思惟,眾生的身體,腑髒居中(髒即五髒:心、肝、肺、腎和脾。腑有六腑,即五髒的宮府所藏的地方,胃是脾之府,膽是肝之府,膀胱是腎之府,大小腸是心和肺之府,三焦是命之府),竅穴居外(竅是孔穴,人有七竅即眼二、耳二、鼻二、口一,共七竅),有藏則暗,因五髒是藏在六腑裡,屬暗,所以不能看見;有竅則明,竅穴則在外邊,屬明,所以可以看見。’

 

27.  我們人這個口穴,是深不可測,無法填滿,今天食多少東西下去,明天又餓了,新陳代謝,都給它排除,因此每日都為食忙,如果不食三餐,則可節省三小時寶貴光陰來學佛法、來參禅,食三餐便白白花費三小時寶貴光陰,實在太可惜,所以我主張每日食一餐。

 

28.  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眾業和合而生,不是一種,而是由多種業緣和合,好像一粒種子,需要泥土、太陽、雨水……等等才能長大。

 

29. 今我對佛。開眼見明。名為見外。閉眼見暗。名為見內。是義雲何。

 

30.  阿難又說:‘我現在對佛面前,開眼看見光明,就叫做見外,閉眼看見黑暗,就叫做見內,這個道理對不對呢?’

 

31. 佛告阿難。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為與眼對。為不對眼。若與眼對。暗在眼前。雲何成內。

 

32.  佛不答復阿難對不對,只再問他:‘當你閉眼見暗的時候,這黑暗境界,是和你的眼相對,還是不相對?假若和你眼相對,那麼暗就在你眼前,怎可說在內呢?’

 

33. 若成內者。居暗室中。無日月燈。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對者。雲何成見。

 

34.  你如果執眼前的黑暗境界,成為見內,那麼你居住暗室裡面,沒有日、月、燈三種光來照明,那麼這暗室中的境界,都成為在內,都屬你的焦腑,豈有這種道理呢?假若所見的黑暗境界,不和眼相對,那怎麼能看得見呢?三焦,上焦在胃上,中焦在胃臍之間,下焦在臍下,三焦屬命府,是六腑之一,所以叫焦腑。

 

35. 若離外見。內對所成。合眼見暗。名為身中。開眼見明。何不見面。

 

36.  假若你見暗時,是離開對外之見,不是反觀,是內對身中,所成之見,則閉眼能見暗,見到身中之黑暗境界,但為何開眼見外的時候,不能見到自己的面部呢?

 

37. 若不見面。內對不成。見面若成。此了知心。及與眼根。乃在虛空。何成在內。

 

38.  假若開眼見明時,而不能反觀,看見自己的面部,則可以證明,閉眼見暗時,亦不能反觀,看見自己身中。所以內對之理論,就不能成立。假若開眼見明時,又能看見自己的面,那麼這個明了能知分別的心,以及你的眼根,都是在虛空中,怎可說是在內呢?【待續】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