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宣化上人《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九)  

《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九)

 

1.     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2.      什麼緣故呢?好像有人,用標志來作記號,說這裡是中間的位置。可是如果你從東方看時,則標志是在西方,從南方看時,則標志是在北方。表體既然混亂,不能表達,那麼,你心就更加雜亂無定了。

 

3.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4.      阿難說:‘我所說的中間,不是這二種的。我的意思是,好像從前世尊所說:“眼根對色塵,中間便生眼識。”眼和色互相為緣,因眼有分別,而色塵本身,是無知覺。可是在眼和色相接觸的時候,中間就生出能分別的性能。這就是識,所以識是生於眼色之中,是否心就在眼色中間呢?’

 

5.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雲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6.      佛言:‘你的心假如是在眼根和色塵中間,那麼這個心的體,是一個還是二個?假若心是有二個體,則哪個是你的心體?哪個是這個物體?如果分不出來物體和心體,就變成雜亂無章。物體是無知無覺,心體是有知有覺,亦即是說:“眼根是有知之體,色塵是無知之物。”知與無知合在一起,就會成為敵對。同時一半是知,一半不知,亦成為二邊。那麼何處是中間呢?所以兼二的道理,不能成立。況且你心既不是同根之有知,又不是同塵之無知,離這根塵兩者,即是無識的體性。你說心在中間,那麼用什麼作為體相呢?所以應當知道,心在中間,是錯誤的。’

 

7.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犍連、須菩提、富樓那、捨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8.      阿難所提出的理論,都被佛所破,變成詞窮理屈,六神無主,所以又引佛以前所說的話,來挽救他的失敗。

 

9.      阿難對佛說:‘世尊!我以前亦曾聽見佛和大目犍連、須菩提、富樓那、捨利弗四大弟子,大家一齊轉法輪,說法教化眾生。(輪即輪回,不停地輪回說法,亦有推輾的意思。即可以輾破外道,亦可輾破無明。)世尊時常說,這個能覺察知道,分別的心性,是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中間。都無所在,一切都沒有著落的地方,就叫作心。那麼我這個無著落,是否可以叫作心呢?’

 

10.  佛所說的不在內、外、中間,即是無相實相之義。因為覺知分別心性,是隨境生滅,原無實體。但阿難錯認心性有體,以為無著是心體。

 

11.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

 

12.  佛告阿難:‘你現在說,覺知分別的心性,俱無所在,一切都無著落處。可是世間、虛空以及山河大地,房廊屋捨是依報,即器世間。水陸飛行,及一切眾生是正報,即有情世間,(世界就是依正二報所成就)。在這依正兩報間,所有的物象,名為一切。你所說不著者,是你心離一切的物象,另有一個心所在;還是你心離一切的物象,本無心的所在處,所以叫不著一切?’

 

13. 無則同於龜毛兔角。雲何不著。

 

14.  如果你心離開一切物象之外,本來就無所在,那麼應該心相亦無。無心相就好像龜生毛,兔長角,根本是不可能的,根本是沒有的,怎麼可以說不著呢?

 

15. 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雲何無著。

 

16.  如果你心是離一切物象之外,另外有一個所在處,只可以說是不著一切;但亦不能說完全無著。如果說無相,則根本是沒有,何必頭上安頭,騎驢覓驢,再說不著呢?如果說並非無相,那麼就應當有相。既然是有心相,就一定有所在的地方。有所在,就有執著,怎可以說無著呢?

 

17. 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18.  所以應該知道,一切無著,名覺知心,是不對的。

以上是世尊七番破妄識無著。

 

19. 爾時阿難。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20.  當時阿難,從大眾中,即刻離開座位,站立起來,露出右肩。‘袒’是露出,中國以露肩為不恭敬,印度以肩為恭敬。在佛教裡,即以偏袒右肩為最恭敬。右膝跪在地上,表示身業清淨;合掌恭敬,表示意業清淨;而對佛說,表示口業清淨。即身、口、意三業都清淨,才向佛請示正法。

 

21.  我是如來最小之弟。蒙佛慈愛。雖今出家。猶恃憍憐。所以多聞未得無漏。不能折伏娑毗羅咒。為彼所轉。溺於婬捨。當由不知真際所詣

 

22.  阿難回憶出家經過,向佛述說:我是如來最小之堂弟,(阿難是四王八子中,年齡最小),承蒙佛慈悲愛護,現在雖然已從佛出俗家。出家有很多種——出俗家,出煩惱家,出無明家,出三界家——阿難只出俗家,情感心還未斷,故心中猶依恃自己是佛小弟,佛一定嬌憐愛惜他,所以便有點放縱,只修多聞,而不勤修定力,故未得無漏。人要證四果阿羅漢,才得無漏。阿難只是證初果,尚沒有力量來降伏外道邪法——娑毗迦邏咒,終被邪咒所迷,沉溺在YIN室裡。這都是因為不知自己的真心,在什麼地方,才有這種種過失。(詣即在的意思)

 

23. 惟願世尊。大慈哀愍。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

 

24.  現在只有希望世尊,發大慈悲心,哀憐憫念我等,為我等開示奢摩他路,即修正定之路,亦令諸闡提,闡提是印度語,意思是‘信心不具足’,亦譯作焚燒善根。意謂只存惡根而斷善根的眾生。隳即毀壞,彌戾車,意思是喜樂垢穢,亦即是惡知見,全不相信佛法。阿難之意是請佛,開示修正定法門,不特使阿難和在會大眾,都得到定力,能夠降伏外道邪魔,同時亦可令信不具,和斷善根之眾生,亦能毀滅惡知見,而得正知正見。

 

25.  關於闡提,有一公案如下:道生法師講涅槃經時,當時該經還未全,只有上半部,沒有下半部。上半部經說:闡提無佛性,不能成佛,後半部經說,闡提亦可以成佛。道生法師講上半部經時,他認為佛不捨一眾生,何況闡提,所以強調說:‘闡提有佛性,可以成佛!唯時間遲早而已。’當時一般法師都認為他別開生面,違背經理,與經不相合。其實他雖沒有看見後半部經,但已明白其中道理,故敢斷然說可以成佛。既然遭人反對和排斥,講經時就沒有人來聽,所以他就跑到蘇州虎丘山,對石頭說涅槃經。講至闡提無佛性時,他問頑石說:‘我認為闡提亦有佛性,你們說對嗎?’當時頑石都點頭,所以說:‘生公說法,頑石點頭。’本來石頭是無知之物,可能當道生法師說法時,有鬼神或幽靈附在石頭上來聽經,受感動而點頭搖動。

 

26.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及諸大眾。傾渴翹伫。欽聞示誨。

 

27.  阿難說完以上的話後,便五體投地,把首和兩手兩足伏在地上,表示最誠懇恭敬。同時並和其他大眾都傾心渴望,翹誠伫待著佛說法。大家的法身慧命,十分干渴,需要法水來滋潤,故恭敬虔誠,來聽佛開示教誨,修正定的道理。

 

28. 爾時世尊。從其面門。放種種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

 

29.  這時世尊,便從面上,放出種種無量無數的光彩,晃耀明亮,有如百千日光一樣輝煌。佛光比太陽光強過百千倍,這是阿難親歷其境,親見佛光而說的。

世尊要破除阿難妄想而顯出自己真性,故放種種光彩,令他觸境會心。

 

30. 普佛世界。六種震動。如是十方微塵國土。一時開現。

 

31.  普遍諸佛世界,不只娑婆世界發生六種震動,就是諸佛世界,亦有六種震動。什麼是六種震動?動、湧、起——這三者是形震動。動是搖動;湧是急升,有如湧泉一樣噴起;起是慢慢升起。震、吼、擊——這三者是聲震動。震是震蕩破裂;吼是吼叫聲;擊是互相沖擊。

 

32.  地震有好有壞,如有修道人證果、開悟,或成佛,會有六種震動,這是象征吉祥,天龍擁護,不會損害人間。但有時魔王擾亂世界,擴張勢力,發威作惡,亦會有六種震動,這便會損害生命,為害人間,破壞財產。所以我們在一切境界來時,都要分別清楚:是善境,還是惡境。

 

33.  關於地震,記得當我母親死後,我在好的墳墓守孝三年。有一夜當我正在禅定,剛入無人無我之空境時,忽然覺得一動,身體亦動蕩起來。我心裡想,什麼魔能搖動我的身體?這魔的力量可真不錯。當時還不知是地震。等到第二天,有人來告訴我,才知道這是地震。但這地震亦奇怪,本來井底經震動,是會冒出井水的。但我鄰近一井,則反而冒出熊熊火光,好像火山一樣。可能是井裡有硫磺礦質,或有火山支脈所致。

 

34.  像這樣六種震動之後,十方微塵數不盡的國土,在同一時期,都顯現出來。

 

35. 佛之威神。令諸世界合成一界。

 

36.  釋迦佛以他的神通力量,令所有無量數微塵世界,都合在一起。這就好像現在照相機一樣,可將遠境縮近,大相縮小,小相放大。

 

37.  佛以神通,將無數世界,縮成為一世界。雖然合成為一,但依然歷歷分明,不相混雜。為何要合而為一?因要同時教示,讓無量數世界裡諸大菩薩,明白楞嚴正定的道理。

 

38.  我人因六識未破,終日被緣塵所遮蔽,故執我相,執法相,分別心重,因此一切世界,都成隔離。如能破識顯根,會相歸性,則無邊世界,不隔毫端,亦就能融合諸世界,成為一真法界。   【待續】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