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淺釋》選輯(十)
1. 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諸大菩薩。皆住本國。合掌承聽。
2. 其他各世界,所有一切諸大菩薩,都住在自己本國,合掌恭敬,來聽佛說楞嚴經,楞嚴大定的妙法。
3.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4.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即十類眾生,從無始不覺以來,生種種顛倒。顛倒就是無明。因不覺而生無明,因無明而起惑,因惑造業,叫做業種;由業自然而受苦報。這三種叫起惑、造業、受苦報,就如惡叉聚一樣,(惡叉聚是西域果名,一蒂生三果,同聚而生),聚在一起。連環不息,輪轉不停,所以說無始,沒有開始,就好像輪轉一樣,找不到哪裡是開始。
5. 眾生自己清淨本性不認識,而只在妄想上用功夫,說某某人真好——真好又怎樣?說某某人真壞——壞又怎樣?如果往深一層來研究,凡事都沒有好,沒有壞。在眾生眼裡,就分我分你,分好分壞,分是分非,這都是意識在作怪,唯識所現。在如來藏裡,是什麼都沒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什麼煩惱問題都沒有。不過這道理不容易領會,要慢慢才能體驗認識。
6. 業和因是不相同的。業是作的,是時常有的。好像行商叫商業,做工做工業,做屠戶叫殺業,做盜叫盜業,做男女不正當是YIN業,做善是善業,做惡是惡業。因是種的,種因不能說是做因。業可以天天做,因則不是,只是一時,不是天天。所謂種是因得是果。業則不說果,而說受報。隨時造業,隨時可受報。所以我們要很小心,不可造惡業;要不然,隨時會受報,是太可怕的!
7.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8. 一切修行人,包括所有外道修行者,本來都希望有所成就,得到無上覺果,無上菩提,即是佛果位;或者修成聲聞——聲聞是修四谛法,聞佛聲音而悟道。或者修成緣覺——緣覺是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甚至修成外道——外道是心外求法,在心外邊去找法,故名外道。人若沒有證果,沒有成佛,都在道外邊。諸天有很多天,最接近我們的地球有四天王天、忉利天、須焰摩天。四天王天是在須彌山半山區的四邊——東、南、西、北。天王是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和多聞天王。四天王壽命是五百歲。人間五十年,等於該天一晝夜。
9. 忉利是梵語,即三十三天,東八天,南八天,西八天,北八天,加上中間一天,共三十三天。壽命一千歲,人間一百年,等於該天一晝夜。該天的天主最初是女人,因看見一破廟裡的佛像,被雨水淋濕,就發心修破廟,可是自己沒有力量,便聯合其他三十二婦女,大家協力來修廟。修成後,因修廟功德,大家都成為天主。諸天統說起來太多,現在只說這幾個天。天上亦有魔王,魔王住在六欲天。魔王還有魔民、魔女、魔孫,很多眷屬,故獨霸一天,成為魔宮。修外道多生到魔宮,上等為魔王,中等為魔民,下等為魔女。魔女生得很漂亮,具誘惑性,使修道人見彼而沒有定力。見到魔女,就容易被迷惑了。所以修道要很小心,至切把定力修好,才不被魔所轉!
10.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11. 上面佛說,諸修行人,希望修成覺果,或者緣覺聲聞,甚至只成天魔,亦不可得。是什麼道理呢?這皆因為他們不知二種根本,而錯雜亂修,好像煮沙,欲它成為好的飯菜,而沙本來不是飯,故縱然經過塵沙劫數的時間,亦不能修成米飯的。
12. 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13. ‘是哪二種呢,阿難。’經文講阿難講得太多,現在我講講阿難之兄,孫陀羅難陀的故事:孫陀羅難陀,妻子名孫陀羅,兩人感情最好,如膠似漆,時常在一起。有一天,佛看因緣成熟,就往度他。佛托缽至其處乞食,難陀見佛來,就叫妻子暫避開,讓他自己拿飯菜供佛。妻子要他即刻回來,便在地上吐口水,向他說:‘在這口水未干前,必須回來,否則不准入屋。’難陀答應,即趕快拿飯菜,跑到佛那邊。可是佛用神通,難陀跑得怎樣快,都追不上佛,最後追至給孤獨園,佛便告訴他:‘不要回去吧!就在這裡出家好了。’難陀說:‘不可以的,因妻子在家等待。’佛說:‘你不出家,那麼就跟我到林裡散散步,再回去不遲。’難陀就跟佛到一森林中,看見樹上有很多猴子。佛問他:‘猴子美麗,還是你妻美麗?’答:‘當然是我妻美麗!’佛又帶他到天上,見天宮裡有五百多位仙女,在打掃宮庭。難陀問仙女:‘你們在做什麼?’答:‘佛有一堂弟,名孫陀羅難陀,將來他會到這裡來居住,故我們先打掃干淨,待他來服侍他。’難陀心中暗喜,將來可以到這裡來享福!佛就問他:‘仙子美麗,還是你妻美麗?’答:‘當然仙女美麗,吾妻就如猴子一樣,怎能比得上仙女呢?’
14. 然後佛又帶他到地獄,見有兩鬼,假睡在油鍋旁邊,難陀就問:‘你們在做什麼?’鬼答道:‘佛有一堂弟,他只修天上福報,將來享完五百年天福,便墮地獄。我們在等他來,享受油炸之味。’嚇得難陀,毛孔直豎,原來生到天上,還要墮落,沒有意思,還是跟佛出家好了。
15. 佛度難陀,費盡精神,要帶他上天下地才明白。現在度阿難,亦費盡唇舌,作種種譬喻,但阿難還不明白,故佛不得不再舉出這二種根本,即真妄二本,來開示他,令他知道怎樣修才能成佛。
16. 第一種根本就是從無始劫以來,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死相續之根本。什麼是生死相續之根本?前邊已說:皆因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亦就是你現在與諸眾生,用攀緣心而認為自性者。
17. 攀緣心即妄想心。譬喻學生讀書時,要討好教授,恭維送禮,說好話,希望教授能給高分。又如國家,要選舉總統、議員或市長,都用拉攏,請客送禮,請多投一票,這都是不自然,都是攀緣。如果真有本事,真有道德,眾望所歸,不用拉攏,自然被人選舉,才屬不攀緣。中國古時有一位堯帝,因年紀老,想將帝位讓給有德行的賢人,聽說巢父有賢德,因此便往見他。巢父住在樹巢窩裡,人們就叫他巢父。他飲水時是用手掬水而飲,人們送他一水瓢,他把它掛在樹上,風吹瓢響,他嫌麻煩,便丟棄它。現在聽堯帝要讓位給他,連聽都不願聽,還說把耳朵都弄髒了,便走到溪邊去洗耳。恰遇許由牽牛飲水,就問他何故洗耳?巢父就將實情告他。許由聽罷就說:‘溪水被你洗污垢的耳朵所污,我的牛不能飲。’立刻牽牛至上流。這種作風是何等清高!一點都沒有攀緣心。阿難既錯認攀緣心為自性,就絕對不能斷生死。所以佛呵他:認賊作子。
18.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19. 第二種是無始菩提涅槃涅槃,元清淨體。沒有開始之前即無始。菩提,譯作覺道,是覺悟的道理。菩提有三種:(一)真性菩提,是眾生根本就具有。(二)實智菩提,即真實之智慧。(三)方便菩提,即證道後,觀機教化眾生。分開雖成三,其實是一:由真性菩提而生實智和方便;三即一,一即三。菩提究竟是從何處來?它是無來無去,而是我們每人本來所具有的,它是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的真性。
20. 涅槃譯作不生不滅,到沒有生死時,就叫涅槃。涅槃亦有三種:(一)性淨涅槃:自性清淨,一塵不染叫性淨。(二)圓淨涅槃:真無不圓,妄無不淨叫圓淨。(三)方便淨涅槃:隨緣方便,示現生滅叫方便淨。一般人認為佛死叫涅槃,這是錯的。佛死只是證入涅槃,證到不生不滅,常樂我淨的道理。
21. 在未開始之前,菩提涅槃,本來是清淨體,就如現在之識精元明。這個識字,不是八識之識,而是識之最精妙處,亦即元清淨體,亦是菩提涅槃之別名。它本來是光明遍照,本有佛性,常住真心,能生出種種因緣。但久而久之,好像遺失實沒有遺失。眾生把自己本具之真實——性清淨體,識精元明——不會用它,反把它藏起來。藏得太久,太秘密,就把它忘了。故雖在窮困時,亦不會用它。這就好像遺失一樣,但其實沒有失。眾生忘失自己的真心,而反用妄想攀緣心,故怎樣修都不能成佛果。
22.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出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
23. 因一切眾生,對識精元明、常住真心,都忘記了,就像遺失一樣,即是迷卻本真。‘雖終日行’:行即用的意思。雖然天天都用常住真心、性淨明體,但自己全不知道。
24. 佛性是什麼?
在眼為見性,在耳為聞性,在舌為嘗性,在鼻為嗅性,在手為觸性。在無形中,每日都由真性來幫忙你。只是自己學忘了,不知道而已,故不會用真心本體,而只用忘心攀緣,所以就枉入諸趣。枉入是不願入而入。諸趣即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
25. 現在順帶講阿修羅和玉皇大帝的故事:阿修羅譯為無酒,雖居天上,而無酒可飲。又譯作不端正。男阿修羅貌奇丑,阿修羅女則貌甚美,但性好斗好勝。一天,玉帝遇阿修羅女,見其貌美,便娶為妻。玉帝知佛在世宏法,故天天都往聽經。阿修羅女妒忌心重,以為丈夫在世間胡鬧,故有一天,特地跟蹤觀察,剛巧那天在講堂裡,兩旁都是女眾。因此修羅女大怒,責罵其夫。玉帝以其亂言,舉手打她。阿修羅女便回父王處哭訴,要跟玉帝離婚。阿修羅王,因愛女心切,即興兵攻打玉帝。玉帝不敵,向佛求救。佛將其袈娑賜與玉帝,囑他將袈娑撕碎,讓眾天兵,各帶一塊,並教每人都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玉帝遵命,遂將阿修羅打敗。
26. 在天上的阿修羅有福報,但無德報。地上亦有阿修羅,如賊頭、土匪等。凡是好戰斗,好發脾氣者,都是阿修羅。
27. 佛問阿難,你今實在欲知奢摩他路,要脫離生死。那麼,我現在再問你。這時如來便舉起金色臂,屈五輪指成拳,而問阿難:‘你現在看見嗎?’阿難說:‘看見了。’(佛身黃金色,故曰金色臂,佛指有千幅輪相,故曰五輪指。)
28. 佛欲令阿難知道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是在眼根見性上,故下面都講見字,要在見性上,令阿難開悟。
29. 中國古時,很多禅師大德,如果有人來求開示,便伸出大姆指,令人在見性上開悟,或者一言不發,只把眼睛一瞪,亦是示意要在眼根處明了。但祖師是已開悟,才能這樣教人;自己未開悟,是不能亂教人的。未得無漏,未得證果,便往教人,就好像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不但不能教化人,反為世俗所轉,而不能轉世俗。誤人害己,實在是太危險了。
30. 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
31. 佛問阿難:‘你看見什麼?’阿難說:‘我看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其光明亮,照耀我的心和目。’佛問:‘你用什麼來看?’阿難答:‘我與大眾,都是用眼看見的。’阿難不敢言自己,而把大眾亦拉進來,以表示確實。
32. 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
33. 佛再問阿難;‘現在你要老老實實回答我,我屈指為光明拳,耀你心目。汝用眼來看見,是不錯的。但你以何為心,來對我的拳耀呢?’
34. 阿難言。如來現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
35. 阿難說:‘現在世尊,要征詢我的心在何處,而我(而字是承上起下,因上面意思還未說完,故用而字來補充),現在用我的心,來窮盡推求,遍處尋找。則我這個能推求之心,是否可以當我的心呢?’(將即是還不敢決定,含是否之意。)佛喝曰:‘咄!這不是你的心!’咄有責備之意。
36. 佛以阿難,妄用識心,故處處審問,無非要破他的識心,使他能明白真性所在之處,故舉拳示意。阿難執迷太深,還不明白,答以能見是眼。佛再追問,以何為心?阿難仍以能推求為心,依然執妄想識心為心,實在辜負佛一番苦口婆心。故佛不得已再用威聲喝咄,希望他能從聞性上開悟。
37. 阿難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
38. 阿難突然驚懼,即刻離開座位,合掌起來,而向佛說:‘這不是我的心,那麼,應當叫作什麼呢?’(矍是驚懼不安之狀,因被佛所喝而不安。)【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