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问答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怎樣念佛才叫做‘過分著相’?  

念佛有入門和深入的區別,有事念和理念兩種念法。事念適宜於初機,理念適宜於深入。事屬於相,理屬於性。事從理起,全事即理;相從性生,全相即性。念佛從事和相上著手,就很容易深入下去。是否著相,都是方法,不要固執。(李炳南原著《淨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過分著相念佛有什麼弊病?

  過分就是全分,過分著相就是全相即性。所以不要把過分著相理解錯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執著念佛,三心二意,何日才能成就?真正全心投入念佛,什麼都忘了,正是全相即性,真如本性即全體顯露。(出處同上)

  我對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和阿彌陀佛相好光明,日夜思念,非常羨慕,是不是也叫做過分著相?

  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性’與‘理’即是所謂‘空’,‘相’與‘事’即是所謂‘有’,‘空’與‘有’是辯證統一的,空不是什麼也沒有,真空妙有,萬事萬物都起源於空,又回歸於空。念佛即是‘有’,日夜思念,什麼都忘了,即是‘空’。‘空’即是三昧境界,即是與佛感應道交。(出處同上)

  問:有人向我說,金剛經教人一切不著相,說我念經,也是著相,這話我聽了也有理,不念心裡又不安,應該怎樣才對?(劉學忠)

  答:聽了他之話認為有理,正是著相,不念心裡不安,也是著相,此皆是居士知見不定,隨風搖動所致。動則有相,定即無相,定者雲何,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念到純熟,不知何者是能念,更不知何者是所念,既無分別,何有其相?(李炳南老居士《佛學問答類編》)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