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文章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黃念祖居士: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7  

從《金剛經》到《無量壽經》之第七講


   作為最後一講,從《金剛經》我們完全談到《無量壽經》了,今天所要講的是《無量壽經》的宗要,即它的宗旨、要領。

   《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第一經。關於淨土法門的殊勝,在《無量壽經解》第一卷開頭有這樣幾句話予以說明:

“淨土法門者,乃一乘了義……”

   淨土法門是一乘法,是了義法。佛所說的法中,許多是三乘法,讓大家證阿羅漢、證圓覺、修菩薩道。所以,“聲聞乘”、“圓覺乘”、“菩薩乘”這三乘稱為“三乘法”。等到最後,佛說《法華》的時候,就匯三為一了,也就不再說“三乘法”了。“三乘”是一種權說,是權巧的說法,因為佛初轉法輪時,眾生根器還不夠,不能把真實的法向大家合盤脫出,所以給眾生先講“三乘法”。說到最後究竟處,那就是“一乘法”。統統都要成佛,這就叫做“一乘法”。它是最究竟的法!佛最真實的說法!不是佛為了將就眾生的根器而說的權巧法,而是表佛境界的法!《無量壽經》則正是這“一乘法”。因為對於“極樂世界”,在《往生論》裡有這樣的話:“二乘種不生”。只是為了自覺而發的二乘種性的願心,是不能往生的!到了極樂世界,純粹都是“阿毗跋致”(不退轉)。諸上善人都是發心的大菩薩!大家經常所說的“有聲聞乘”,這個“聲聞”,不是就他發心而言的,而是就他的斷惑而言的。他的斷惑水平相當於“聲聞乘”的水平,但實際他所發的心卻是“大乘心”,是一乘法。因此淨土法門與《法華》所說的“一乘法”,兩者是一回事。都是最殊勝的、最圓滿的、最究竟的、最真實的法!

   佛所教的法中,分有“了義教”與“不了義教”兩種。“了義”就是徹底的;“不了義”就是不徹底的。

   那麼,怎麼叫“了義”?怎麼叫“不了義”呢?

   凡是講“諸法實相”的經典,就是“了義”的經典;凡是沒有講到“諸法實相”的經典,就不是“了義”的經典,即是“不了義”。

   因為眾生根器、水平都各不相同,所以佛說的法也各不相同。對水平低的,就講“不了義法”;水平高的就講“了義法”。所以,常常你會發覺這部經與那部經好象有沖突而不一樣,按現在的話講,就是有矛盾,原因就在於此!

   那麼,兩部經有了矛盾怎麼辦呢?都是佛說的,我聽哪個呢?

   其實,佛早就告訴我們了,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要依止於那個“了義”的教說,而不能依止於“不了義”的教說。也就是說,哪本經是了義經,就依止於哪本經。

   淨土法門是“了義”的教。《阿彌陀經》中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十方諸佛都來贊歎阿彌陀佛,原因就在於它是“一乘了義”的教!


“萬善同歸,三根普被、凡聖齊收……”

   永明延壽大師有一部《萬善同歸集》,說一切善最後所得的果,都是要匯到“阿彌陀佛”這個大願之海中,就象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中一樣,一切善行最後所歸宿的,你要得到的最終善果,就是要最終都歸宿到彌陀的願海之中。

   有許多法,只是上根之人修起來合適,下根人就很困難了,比如參禅,許多人就不相信有“頓法”,甚至有些修禅宗的出家人也不相信,那就不好辦了!由於根器的原因,所以不可能人人都接受頓法,學密法也是如此。包括前面提到過的我那個師兄弟在內,許多人學了密法之後,發神經病的人不只一個二個,有很多。這倒不是因為“法”有問題,而是因為修法的人根器不夠造成的。根器不夠就會生出障礙,引起魔障,下場很慘!

   只有淨土法門,才能三根普被。你再沒有水平的也可以往生。前面提到的那位老太太,往生之時很安祥的,比活著的人都要安祥,她雖然大字不識,就這樣的水平,她卻往生得很好。所以,不是只有永明大師、智者大師乃至文殊菩薩才能往生極樂世界,而是“三根普被”。

   有的法,你叫上上根的人修,他還不耐煩、不願意修呢!我個人就是個狂妄的人。當年,對於有些說法,我還聽不進去,覺得不入耳,後來是《金剛經》才把我給折服了。所以說有的法不是三根普被。而淨土法門則不然,唯獨淨土法門,最上根器的人學也不屈才,最下根的人學,也可以入門,真正是“凡聖齊收”。


“橫超三界,迳登四土,極圓極頓,……”

  淨土法門的特殊之處,在於橫超“三界”,這“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要離開這個欲界,按普通的修行方法是很難的!

  “欲界”包括欲界天,佛教稱之為“帝釋”。即是欲界,那還有男女之情。“欲界”上面就是“色界”,色界成為梵天。梵天修梵行、清淨行。要按普通的法門來說,一個人在一生中,只要有一次男女行為,就已經不清淨了,就不能再生梵天了。生天就這麼難!“色界”之上還有“無色界天”。要想豎出“三界”,就要把見惑、思惑完全斷盡才成。不僅是咱們人類的見惑、思惑,“欲界天”、“色界天”乃至“無色界天”的見惑、思惑統統都要斷得干干淨淨。高了不說,就拿咱們人類而言,思惑中的“貪、嗔、癡、慢”這四個字,誰敢說自己已斷盡了一種?我看不見得有吧!連“欲界”中的“貪、嗔、癡、慢”都沒人敢說斷盡,那就更不要說“色界”、“無色界”的“貪、嗔、癡、慢”這四毒了,所以,這個豎出“三界”是太難了!

  而現在這個淨土法門,是“橫出三界”,是依仗佛的願力加被的方法出“三界”。就好比一個竹竿,裡面有個小蟲子,它要沿著這個長竿一節一節地咬出去,那就太困難了!豎著咬,不知要咬到何時才能出去,而如果要橫著咬呢,只要橫著咬個窟窿不就出來了嗎!也就是說,只要我們一生勤苦,老老實實地修持,認認真真地念佛,你咬通了,就可以出“三界”了,這種出“三界”是“橫出三界”。順著竹竿一節節地咬出來,這是“豎出三界”,橫著咬出來是“橫出三界”,這一生就可以辦到!

  我曾經問過貢噶上師:“咱們密宗都是即身成就,也就是即身成佛,往生淨土算不算是即身成佛?”

  他反問了我一句:“你說的是哪個淨土呀?”

  我說:“我問的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

  他說:“啊!那就是、那就算!”

  所以,我們一生中便能得到大成就,唯有這個淨土法門是最易行道!

  所謂“迳登四土”,就是說你一旦到了極樂世界,到了“凡聖同居土”,不可思議處就在於,它與“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是同等的,你生一土,就等於是生四土,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事!

  這個“同居迳登四土”,不但是圓教,而且還是“極圓極頓”之教。

  天台宗判教:藏、通、別、圓。其中最高者是“圓教”。藏教(指經、律、論三藏)是小乘;通教是通於大、小二乘;別教單指大乘;圓教最高,稱為圓教。有的是漸法,有的是頓法,稱之為漸教、頓教。華嚴宗就分為五教:小、始、終、頓、圓。這個淨土教,不但是圓是頓,而且是“極圓極頓”之教。對此,我在《大經解》中引證得很多了。有中國的、有外國的論注,都說明了淨土教是“極圓極頓”之教。用蕅益大師的話講,《法華經》和《華嚴經》的精髓都在《阿彌陀經》裡體現了。這兩部經典是最圓最頓的經典。既然它們的精髓都在《阿彌陀經》中有所體現,這不正說明淨土教也是最圓最頓的嗎!不可思議呀!《阿彌陀經》的經名就叫“不可思議”。

  我們修任何法門沒有不好的,但是對於淨土宗,特別提醒一句,千萬不要輕視淨土,你願意修其它什麼法門,可以接著修,我從來不喜歡勸人說:“你這個法門修不好,換換樣……”。既然抱定一個法門,那你就要努力去修。但是最好你要求生淨土,你不求生淨土,也千萬不要誹謗淨土,你要是誹謗了淨土宗,那就是在誹謗“如來大法輪”!你要是這樣地謗法,那比“五逆十惡”的罪還大!有些人還自以為自己修得很精進、很不錯了,但就是因為你謗法而已經上了謗法的名單。所以,這一點今天提出來向大家作為供養,希望大家千萬在言談舉止上注意,不要流露出輕視淨土的言論。

  淨土宗是如此殊勝的,別的法門都是難行道,唯有淨土宗是易行道。我們要重視這部《無量壽經》,好好去研究它,要依止這個法門。

  那麼,淨土法門的經典中,哪一部是最重要的呢?古人早已替我們作了選擇,《無量壽經》稱為淨土第一經。淨土三經、淨土四經、淨土五經,這其中都有《無量壽經》。大家念的《阿彌陀經》是其中之一,還有《觀經》也是其中之一。淨土這三經是根本的經,有的加上了《普賢行願品》,還有的加上了《大勢至圓通章》,各個選擇不一,於是才有“四經”、“五經”之說。另外還有《後出阿彌陀佛偈經》。盡管許多經典連帶著說了西方極樂世界,但千經萬論之中,唯有這《無量壽經》最為重要!在日本非常重視此經,但在中國,念此經的卻很少。中國歷史上注解《無量壽經》的,從古至今也只有兩部:一部是隋朝的慧遠大師(還不是淨土宗的那個慧遠);另一個則是三論宗的祖師,唐朝的嘉祥大師。此外再沒有注解《無量壽經》的了。

  為什麼注解《無量壽經》的本子很少呢?這是因為《無量壽經》的翻譯本太多,沒有一個最理想的譯本,所以塵封於“大藏經”中,就是因為缺少一個善本。至今流傳下來的各個譯本之間出入很大,出入的程度遠遠大於《阿彌陀經》、《金剛經》的譯本。例如:此經中最重要的內容是“發願”,而這五種譯本之中,記錄“四十八願”的有兩種,即魏譯本和唐譯本。記錄“三十六願”的有一種,即宋譯本。最古的譯本漢譯本和吳譯本,是“二十四願”。由此可見,有“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等數量不一。平時大家只知道有“四十八願”,而不知道還有“三十六願”、“二十四願”之說。由於沒有善本,所以大家不知道讀哪一本為好。

  後來,經過王龍舒居士(著者)作了會集;彭紹升對魏譯本也作了刪節,稱之為“節本”;再加上清鹹豐年間的魏默深會集的一本,一共形成有八個會集本。但是這些會集本都有缺陷,特別是有此匯本,好些文句是會集者自己寫進去的,與原譯本不符。有鑒於此,先師夏蓮居居士才又會集了一本,也就是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這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這個會集本是抗戰日本投降之後才定稿的,是最新的,至今成為佛教界公認的一個善本。我所發心注解的也正是這個善本。

  一旦“法運”到了,有些經典也就應運而生了,所以這個善本的出現與“法運”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常常也感歎,後人的因緣比古人強的地方也有,這部善本的出現就是一個說明。再比如,當年智者大師聽說有《首楞嚴經》,他整天向西頂禮,希望他能讀到《首楞嚴經》,還是智者大師呢,但他一輩子也沒能看到《首楞嚴經》。他是隋朝人,而這部經直到唐朝武則天時代才傳入中國來。好困難呀!是擱在肉裡藏著帶進來的,經過手術從肉裡才取出來。所以,我們今天讀《首楞嚴經》,讀得很方便,不知道當年來之則不易呀!所以說,有時候後人的福報還勝過古人。今天這部《無量壽經》善本的出現,確實是我們當代人的一種殊勝因緣福報。善本的出現,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它是關系到今後眾生得度的一件大事。

  我們談到《無量壽經》,當然就要依據這部善本,我所注解的《無量壽經》,依的也是這部善本。

  我們研究這部經,首先要研究經的玄意,而不是一上來就看這經的正文。要先深入研究這部經有幾重玄意。

  天台宗為解釋各經內容之深義,立有五種義解法:

  第一,釋名。就是一部經為什麼它叫這個名子。這個名子有什麼含義。

  第二,解體。就是一部經,以什麼為體。我們知道談實相的才稱作“了義教”,不談實相的就不是“了義教”。它是以什麼為體?它是不是談實相的,是不是以實相為體?這就叫“解體”。比如《阿彌陀經》,蕅益大師便指出:此經的體就是實相。

  第三,明宗。闡明一部經的宗是什麼。也就是此經的宗旨是什麼。所謂“宗”,就是修行的要徑。宗就是告訴你修行的路應該怎麼走。“宗”分三層意思:一是修行的要徑,重要的途徑怎麼走。二是契合本體,契合實相,契合真如的關鍵。三是“六度萬行”的綱要。因此我們了解“宗”,是很重要的!

  第四,論用。要知道一部經的作用是什麼。

  第五,判教。知道它屬於哪一教。

  在《淨土資糧》中談到了《阿彌陀經》的宗,它的宗是“信、願、持名”。《阿彌陀經》稱為小經,《無量壽經》稱為大經。這部大經以什麼為宗呢?大經就是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

  大經、小經,實際上是一部經。古德有時稱為“大本、小本”,《阿彌陀經》被稱為“小本”或“小經”;《無量壽經》被稱為“大本”或“大經”。

  就《華嚴經》而言,《法華經》就是“大經”;《無量壽經》就是“中經”;《阿彌陀經》就是“小經”。是屬於“華嚴”的同類。

  既然知道了這部的宗旨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麼什麼是“發菩提心”呢?為什麼要“發菩提心”呢?

  這個“菩提”可以翻譯成“道”,“菩提心”就是“道心”。也可以說是“正覺”、“佛”。發心是因果關系。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菩提”就得“菩提”。佛法是心地法門,不是別的,完全是你心地上的事情。你如果發了“菩提心”這個因,必然成就“菩提”的果。通俗地講,這個“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這三者圓融為一體的心。三者為一體的,不是大拼盤,而是“三即是一,一即是三”。

  再深入地講,如《往生要集》(注:此書為日本淨土大德源信大師所著)所言:菩提心分為二種:

  一種叫做“緣事發心”。

  一種叫做“順理發心”。就是順著這個實際的理體而發的心。

   這兩種發心正好與密教相合:

   這個“緣事發心”,在密宗稱為“行願菩提心”,即所發的廣度眾生的種種大願,是隨著事而發的心。

   第二種“順理發心”,在密宗稱為“第一義谛菩提心”或“勝義谛菩提心”。名詞雖然不一樣,但顯密圓融起來,這兩種叫法是一致的。據我本人發現,在密教裡許多不好懂的地方,都能在相應的顯教的大乘經典裡找到根據。

   所謂“隨事發心”,就是煩惱無數誓願斷(法身成就之因)、善法無量誓願修(報身成就之因)、眾生無邊誓願度(應身成就之因)、佛道無上誓願成(求證佛果之因)。這樣一個發心,擱在一起就是成就“無上菩提”的因。這個因果是不可思議的!正如經上所說:


“發心畢竟二無別,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

   初發心與最終成佛,兩者是無分別的,一切平等嗎!雖然是一切平等,但先發心與後成佛的那個心比起來,前者難呀!為什麼呢?因為眾生都在迷惑顛倒之中,在這種情況之下,你能生起一念清淨的正信之心,是極不容易的呀!所以說:“如是二心,先心難。”、“自未得度先度他。”(不是為了救自己)“是故我禮初發心”(所以我要頂禮初發心的人)。

   我們不要輕視自己,真正發了菩提心的人,我們就叫他初發心菩薩,稱菩薩了。你要學般若,就稱學般若菩薩。你應受頂禮,給你頂禮的人都是菩薩,都是菩薩給你頂禮。

   真是如此,這個心的果報,當然成佛。種菩提得菩提,雖是菩提,但華報生淨土,是先生淨土,然後成佛。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個菩提心的心量是廣大無邊的,長遠無限的,所以能感得廣大無邊的依報淨土、長遠無量的正報壽命。這樣的一個果報,除非是發菩提心,否則不可能承當得起。這是“緣事發心”的心相。也就是我們的“四弘誓願”,在密宗稱之為“行願菩提心”。這個發心相對還是比較容易的。

   第二種,所謂“順理發心”,就是真正信解“諸法皆如幻夢”的道理。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講到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要是真正發心之後,就會把一切的事情都看得如夢如幻、如泡如影。也就不會對此執著而較真了。我常給大家打比方:見到這一切功名富貴、一切一切妻兒老小,都只當成是肥皂泡。因為一切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滅掉的,所以沒有什麼可留戀的。要知道一切事物沒有滅的時候其實就是虛妄的,表面肥皂泡是個球,但根本就沒有球的存在,當你認為存在的那一剎那,其實當體便是虛妄的!不要等泡滅了才看出它的虛妄性。一切都如夢幻,一切就是指“諸法”,它包括了世間、出世間的一切事情。

   有的人修定得了點境界,出現了一些奇異功能,於是便覺得這是得了真實受用,其實這樣認為就耽誤了大事了。要知道一切皆如夢幻,但依然還在諸法的范圍之中,所以是非有非無的。大家習慣於執著,不是執有就是執無。要是“有”就不可能是“無”;要是“無”就不能是“有”,這是形式邏輯思維而不是辯證思維。諸法實相是離於有、無的!佛法難懂之處就在於此。經中一講“無”,於是大家就以為什麼都沒有;以為一切色都是空,那麼即是如此,這些擺在眼前的東西怎麼不空呀?經中的真正意思是,有與無都離開,而是“非有非無”的,是離言絕慮的。離開了言語,用言語是表達不出來的!

   如以電視來說,它是把一個圖像分成許多小格,會集到電視屏幕上,從而形成完整的圖像。如果是一個完整的圖像傳送過來是不可能的。同樣的道理,佛法要想全部用語言表現出來擺在你面前,也是不可能的。也等於給你分成了許多小格子,還需要你象電視一樣把它們還原,通過你的還原才能顯現出佛法的真相。所以,什麼開悟?所謂“開悟”,就是你跟佛同步了,你能把零散的小格還原成完整的圖像,這就是開悟了!

   發菩提心不僅是“離言”的,還是“絕慮”的。不是思慮所能達到的。用研究、用思想的方式,那是意識而不是絕慮。即是意識,那就是分別識,凡是分別識都是錯誤的。我們要修佛法,就是要成就,就是要轉識為智,把這個識轉成智慧才是成就!現在,人都是在這意識分別中修行,所以《四十二章經》說:


“甚勿信吾意,吾意不可信”。

   離言絕慮的,非思慮所能及的。從此去信、去理解,發廣大心,不見有煩惱可斷,不見有善法可修,善法與煩惱都是平等。然而它不是沒有可斷、可修的,雖然知道要度無邊無量的有情,可是不存能度和被度的心,能隨順於空無相、隨順於無願。就如《金剛經》所說的:


“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由此可見,這樣地發心是不可思議的!是真正明白了順理發菩提心的心相,也就是《金剛經》的境界!

   這個“隨事發心”,是可以退轉的,這是因為不定性的人也可以有“隨事發心”的結果。所謂“不定性”就是指道心不強,還沒有定性,願心忽升忽降的人,這樣的人也能發心。而“順理發心”就沒有退轉可言,因為凡是順理而發心的,肯定都是菩薩性的人才能發起,已經決定是大乘心,以菩薩為性,這樣的發心功德無邊!

   所以,什麼是“菩提心”,我們通過元曉大師(唐朝高麗國的大德)的話,知道這個發心有多大的功德:

   “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

   一個人發了菩提心,即使諸佛拿多少劫來給你講說他的功德,也還是說不完的。所以這個發菩提心的重要性就在於此。

   再有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也說:“發菩提心是諸善中王。”

   什麼是“善中之王”?彭二林(彭際清)居士在《無量壽經起信論》中說:“是知菩提心者,諸佛之本源,眾生之慧命。才發此心,已成佛道。以與佛智、不思議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相應故。”

   菩提心是什麼?是諸佛的本源!諸佛都是以菩提心為本的;是眾生的慧命。你發了菩提心就有了智慧的生命。咱們只知道這個壽命,可你還不知道自己有慧命,其實你若真正修持,發心之後,你就有了慧命。才發此心,你就已成佛了,正如經中所言:“初發心時便成正覺。”。由此可見,淨土宗是圓教,是最圓頓的教,不立階梯,直下成佛!《無量壽經》中講“三輩往生”,不論上輩還是中輩、下輩,都是因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的結果。此可見發菩提心的重要性!

   很多人都對密宗感興趣,其實密宗最重要的還是在於她強調發菩提心。修密宗之所以成佛快、得果大,就是因為發菩提心的關系!我們對此可以用密宗的經典作以引證,《菩提心論》說:

“此菩提心,能包括一切菩薩功德故。若修證出現,則為一切導師,若歸本則是密嚴國土,不起於座能成一切事。”

   現代科學界最新發現:一個細胞包括了一切細胞的信息,細胞間不是隔裂的,一跟一切都是貫通的。發菩提心也是這個道理,你發心就包藏了一切菩薩的功德。若修證就會出現,現在之所以沒有出現,是因為你沒有發心,一旦發心於修證中就會再出現,你則成為一切有情的導師。若歸本,那這個發心的本是什麼呢?就是“密嚴國土”。就是“大日如來”的國土,在《華嚴經》毗盧遮那稱“華嚴世界”,也就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就是“密嚴國土”。只要發了這個菩提心,你不用下座,就是坐著便能成就一切事。一切佛所做的度化眾生的願都能圓滿成就了。這是極其贊美了發心的功德。

   另一部密宗經論《菩提心意》又說:“菩提之心是成佛之本,大事因緣莫過於是。”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佛為什麼出世?就是這一大事因緣。這個大事因緣就沒有比發菩提心更大的了。

   誰能真正發起了菩提心?這是了不起的事情!我們看經中常常說的,有多少多少人發菩提心,證明就是難得呀,記載下來。發了菩提心,就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與《彌陀要解》以及《淨土資糧》所講的信願、持名,是一致的!

 

   下面我們再說說,為什麼只提倡要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其中有許多原因:

   第一,在一切方便之中,用蕅益大師的話講就是:“一切方便之中,求其最直接、最圓頓者,莫若念佛。”

   最直接,張口就來,而且最圓頓,這一句佛號功德無量,“莫過於念佛求生淨土了”,因為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至穩當者,莫過信願專持名號”,所以這是比較來比較去,最簡單、最圓頓、最直接、最穩當的!

   第二,最為穩當。對此大家要注意!我們這個修持,不要搞得很冒風險。現在許多修密的人,得了神經病,發狂昏亂,不是一個兩個人,也不止三個四個人犯。如果這麼修就不穩當,莫若專持佛號。

   又“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他是由於萬德成就,才成了“阿彌陀佛”,為什麼成就了呢?因為種種功德都成就了,種種誓願也都成就了,所以這個“阿彌陀佛”的名號也就成就了。這個名號是萬德所產生出來的,因而我們念這個佛號,就把德給召來了。比如我這有一串念珠,是由種種的寶所成就的,那麼這串念珠中當然也就包含了種種的寶。如果其中有珍珠、瑪瑙所成就,那麼這串念珠肯定包含了珍珠和瑪瑙。同樣的,這句佛號由於是萬德所成就的,所以這句佛號就包括了萬德。念佛就是借這句名號把這萬德便叫了出來。

   再打個比方:人們修房子,房頂上有個師傅,房下有個徒弟,師傅說“我要瓦刀!”,徒弟就拿瓦刀上去;“要灰漿!”於是又把灰漿送上去;“沙土!”,沙土就又上去了……即是名子,你要什麼來什麼,這就是以名召德。念“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召來的是什麼呢?召來的是阿彌陀佛的萬德。所以,持名不必再需要觀想、參禅等等。最簡單、最直接不過了!《圓中鈔》說:

   人人都有嘴,人人都有心,初發心的凡夫,你只要有嘴,就可以只持名號,不論是困還是忙,是動還是靜,行、住、坐、臥都可以修,所以最為方便啊!尤其是現在,大家都很忙,讓大家一天上三課,每課三個小時,那你的生活家庭就沒法照顧了。而現在你完全可以在生活之中、勞動之中、在排隊之中……你都可以念佛。我常說,咱們就是要變費時為有用時,即不管你是男是女、是智慧是愚癡、是有地位還是下賤……都可以如元曉大師在《游心安樂道》中的話:咱們所造的這個惡業,是從妄想生的。它沒有真實的根,所謂“妄想”就是虛妄;所謂“無明”就是沒有無明。那麼咱們為什麼成為眾生,是因為“無明”。而《心經》不是告訴我們“無無明”嗎!正如《涅槃經》也講到的:當佛就要涅槃之前,入了種種的禅定,入了種種的世界,給大家找“無明”,但最後告訴大家,找無明不可得!沒有無明!所以眾生所自造的一切惡業,都是從妄心生的,因而是虛妄的。

   念佛的功德是從真心而起的,從妙明真心起來的。真心就象太陽,妄心就如黑暗,不管黑暗持續多少年,哪怕是上千年,只要光明一現,黑暗就消了。所以念佛就是用真心去破妄心,這是很直接的,是不是!正如《觀佛三昧經》上所講:釋迦佛去度自己的父親,教父親念佛,於是父親就說:“諸佛的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谛,這些為什麼不讓弟子我去修呢?”佛的父親在佛面前也自稱自己為弟子。於是佛就告訴他:“這些不是不好,但並非凡夫所行境界”。凡夫做不到的,所以才勸他行念佛三昧的方法。

   釋迦牟尼佛在勸說他的父親時舉了一個例子:一個很大的臭樹林,我們聞著都生病,裡頭只要長出一棵旃檀,整個一百多裡的林子便都變成香的了。這個念佛法門就是如此。你種種的煩惱妄想就如同一個大臭樹林子,但只要你念佛,它就轉變了。這與我們剛才所講的太陽破黑暗的道理一樣。所以咱們通過譬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念佛法門。

   再深入一點講,就是念佛的功德。念佛中,能念與所念都是實相,所以《彌陀要解》中蕅益大師說:


“能說所說、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願所願、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贊所贊(一切能所)無非實相之印之所印也。”

  無量光橫遍十方,阿彌陀佛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光十方遍滿,橫滿空間。

   無量壽,即是壽命無量、時間無量,豎窮三際:過去、現在、未來,永遠有。

   這個宇宙的存在不就是因為有時間和空間嗎!而阿彌陀佛在空間上即是無量光,在時間上又是無量壽。橫豎都交徹。橫豎交徹就是無量光,就是法界的本體遍布虛空。三際一如就是無量壽,是法界本體。那麼把這個本體作為阿彌陀佛的身、阿彌陀佛的國土,所以“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就是法界的本體,也就是眾生的本來理性、眾生的妙明真心。對此,夏(蓮居)老說過:“一聲佛號,一聲心。”

   你念一聲佛號的時候,就是你的妙明真心的體現。持名就是始與覺合本。念佛是始覺,眾生在不覺之中,無明妄動而不能覺悟,開始念佛了,就是開始覺悟了!念的是什麼呢?念的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是眾生的本體、是咱們的本覺。始覺一念就合了本覺,始覺與本覺就合二為一了。

   始覺很重要!始覺要合本,咱們念佛就是始覺合本的最直接的方法了!始、本不二之後,當下雖是眾生你也就是佛了,因為這時的眾生與佛不二!所以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你念“阿彌陀佛”,一念相應,離開了能念與所念,清清淨淨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當下就是佛呀!如此一念一念地下去,念念相應了,你就念念之間都是佛了。這就是殊勝之所在嘛!


   我們再用密宗來引證:

   密宗是很殊勝的(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因而當許多人看到有葷的東西來供佛,便對密宗產生了懷疑。不大好懂,但是對於殊勝的密宗,我們不能隨便就加以批評!(編者注:供養之有無在於一心,以何供佛並不重要,重在一心。一心誠淨即是佛心,何需葷、素之分別。密宗之殊勝即在於此!)

   日本真言宗高僧空海大德,在顯密諸教的教判上立十種住心(指心之十種狀態),密宗即被判為“第十住心”,認為在“華嚴”之上。當時,日本的華嚴宗不服氣,到淳和天皇那裡告狀,天皇就只好把大家都請來。華嚴宗的大德對空海僧說:“你立這個十住心,我們華嚴宗不同意!”空海說:“我反正是從中國學的這個法來,我就是按此修持的。”於是他就放大光明,這一放大光明,把整個的皇宮都照亮了。這時,反對的人都頂禮而不再反對了。天皇便也起來向空海高僧獻袈裟。所以這個“十住心”也就被認可而成立了。

   日本所傳是“唐密”,為龍樹菩薩那一支。龍樹菩薩和蓮花生大士是一致的,互為師祖。龍樹菩薩親見“金剛薩埵”而得了法,蓮花生大士是從阿難那得到的釋迦牟尼佛所傳的法,並從空行母那裡得了法。這兩個人都是了不起的祖師!而且彼此間有交流。中國內地的“唐密”是屬於龍樹菩薩所傳的一支,所以對蓮花生大士知道的比較少,而在西藏地區則主要是蓮花生大士的傳法。

   日本的興教大師說過:“自‘阿’字出生一切陀羅尼,自陀羅尼出一切佛。”

   日本密宗最高的法就是“阿”字觀。越高的法就越簡單。大家總喜歡繁瑣的,越繁瑣便越以為這樣的法才是高深的。他不知道,諾那祖師有過這樣的話:“愈高深的法、愈殊勝的法,愈簡單!”“阿”字生出一切陀羅尼,這一切陀羅尼從這“阿”字生出,這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所以這一切就從這“阿”字出來的。

   又說:“‘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諸佛法身同所加持……毗盧遮那,以此‘阿’字名為秘藏。”

   “三身唯說‘阿’字一法,諸廣贊此法功德,聞名觸耳,諸罪冰消。唱聲見字,萬德雲集。淺觀但信,直游淨土,深修圓智,現證佛道。”

   這三身的佛--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只說“阿”字這一法。你聞到了這個“阿”字,就會諸罪冰消了;見了這個字,一切德就會集了。淺淺地觀想一下,你只要能這麼信,都可以生淨土,你深修,有圓滿的智慧,現身即可證佛道。極贊這“阿”字的功德,由此也可知佛號之功德。

   興教大師還說:念佛號功德之好,就在於佛號包括了這個‘阿’字。

   所以,我們修的這個淨土法門,它是密教的顯說。凡對密宗有懷疑的,到此就不要再誹謗密法了。

  “阿彌陀佛”的“阿”字如此殊勝,就在這一句佛號中,你去念就是了!

   蓮池大師在《彌陀疏鈔》中,一上來就談“體”。

“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欤。”

   “真體”是什麼呢?又不可得,又不可思議的,那只有是自性本體了。

“靈明洞徹,湛寂常恆”。

   極明,不僅是明,而且是靈明,明到了極點,光明至極!透徹,不但透徹,而且是洞徹、徹悟到了極點!是湛寂常恆,這個寂淨,是湛然寂淨,是常恆的!

   無生無滅,這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離開一切向背、一切染淨,就是我們當人的自性。怎麼能恢復我們的自性呢?大哉妙用是什麼呢?就是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就能把濁變成清,把背覺變成向覺。一句佛號,“齊諸聖一片言,越三祗於一念。”十方諸聖,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都是諸聖,念這一句佛號,即與他們看齊,稱為“齊諸聖一片言”。“片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你當下就與文殊、普賢、觀音、勢至看齊,要有這樣的信心。相信你只要念就可以達到這樣的成果、這樣的功德!如果你不能相信,認為“我哪有這麼大的功德呀?”於是便只以為我這樣只是念念,只是種種善根罷了,那麼你用這樣的心去念,那也就只是種種善根罷了!因為什麼呢?因為你的心是這樣,你的心與佛的心是一個本體,佛也不能勉強你。“越三祗於一念”,三大阿僧祗劫通過這一念便被超越了。所以這是頓法!大家要知道,這是極圓極頓之法!

   這是最後一講,以此作為對大家的供養。下面是結束語:

   我們從《金剛經》談到《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宗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發菩提心有如此殊勝的功德,念阿彌陀佛也是有如此殊勝的功德,而且是這麼方便!

   我願大家都能以此遵循這個宗,我們去修持。如果覺得這其中的理深了點,不是那麼好體會,那大家就按小經(《阿彌陀經》)的信、願、持名,完全是一樣的!小經有《彌陀要解》、《淨土資糧》可以作為參考。

   謝謝大家!耽誤了大家很寶貴的時間。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