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中華習教沙門超然 白話
沙 門 來 華 白話證義
經 序
釋迦牟尼世尊,最初成就覺悟之道的時候,曾經進行這樣的思維觀察:“只有遠離欲望的束縛,安住於法界本來的寂靜,才是最了不起的事情。安住在這個本來寂靜的大禅定當中,就能夠降服各種天魔外道的侵擾,成為圓滿的佛陀。”然後,世尊來到鹿野苑當中,為五比丘講說了四谛妙法。度化了憍陳如尊者等五人,使他們證得了阿羅漢的果位。
從這以後,世尊的比丘弟子們越來越多,他們經常提出各種各樣的疑問,請求佛陀給與解答,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等等。當聽到世尊的教誨和要求以後,大家都紛紛心開悟解,於是雙手合掌,恭敬地答應,並且都能夠順從世尊的教導。
第一章 出家證果
佛陀這樣說過:“能夠辭別父母雙親,而出家修行,從而認識了自己的心,回歸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悟解了遠離造作的無為法,這樣的人就叫做沙門。能夠時常奉行二百五十條比丘戒,身心舉止就會逐漸清淨,再觀察修行苦、集、滅、道四谛法門,最終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
所謂的阿羅漢,以他的功德,能夠自在地飛行變化,壽命長遠達到很多大劫,一舉一動,都會感動天地鬼神。其次是阿那含,所謂阿那含,當他這一生的壽命結束以後,他的靈神(神識)就會上升到三界當中的第十九重天往上的五淨居天(無煩惱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並且在那裡證得阿羅漢果。再其次為斯陀含,所謂斯陀含,他今生去世以後,將上升天界;天上的壽命結束以後,將再次回到人間,並在人間證得阿羅漢果。再次為須陀洹,所謂須陀洹,他經過七次人間和天上的生死來回,就會證得阿羅漢果。證得阿羅漢果以後,就斷盡了一切貪愛,如同人的四肢被砍斷了,無法再復原一樣,阿羅漢永遠也不會再生起貪愛了。”
第二章 斷欲絕求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出家沙門,應當斷掉貪欲,去除愛的習氣。這樣就會逐漸認識自己心的源頭,自然通達深奧的佛理,最終將會開悟沒有造作的無為妙法。從而在內心當中,沒有什麼好得到的;對於外境來說,也沒有什麼好貪求的。於是,他的心就連覺悟和修行也不會牽掛,所以,根本就不會有業的積累。他已經遠離了妄念和造作,也不會陷入修行和證果的執著。當他超越了各種位次差別,而證悟了最崇高的自性的話,那就叫做真正的覺悟之道。”
第三章 割愛去貪
佛陀這樣說過:“當一個人剃除了胡須和頭發,成為一個沙門,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以後,他應當散去世間的一切資產和錢財,通過托缽化緣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那就是每天中午吃一餐飯,晚上在大樹下面休息一夜,其它的就不要再張羅了。讓人變得愚癡並且迷惑的,就是愛和貪欲啊!”
第四章 善惡並明
佛陀這樣說過:“眾生的善行表現在十個方面,惡行也表現在十個方面。哪十個方面呢?所謂的身三、口四和意三。身三就是指殺害生命、偷盜財物和放縱YIN欲;口四就是指搬弄是非、髒話罵人、說假話和花言巧語;意三就是指嫉妒、忿恨和愚癡。這十個方面的表現,不符合聖人的解脫之道,所以叫做十種惡行。倘若不做這十種惡行,就叫做十種善行了。”
第五章 轉重令輕
佛陀這樣說過:“倘若有的人犯下了很多過失,卻不知道自己悔改,不知道趕快懸崖勒馬。等到罪報光臨自身的時候,那就好像一條流水回到了汪洋大海,終於變得深不可測,而且廣闊無邊了。倘若有的人,雖然也有很多過失,卻能夠自己認識到,知道自己過去的不是,並且開始改惡行善,於是,他的罪業就逐漸消滅了。就如同生病的人,發出了一身大汗,那麼,他的病就會逐漸痊愈了。”
第六章 忍惡無嗔
佛陀這樣說過:“當那些惡人,聽說你時常行善,故意來搗亂的話。你應當管住自己的身體,平息自己的心緒,沒有必要忿恨和責罵他們。那些來行惡的人,就把惡行給他們自己帶回去了。”
第七章 惡還本身
佛陀這樣說過:“曾經有人,聽說我堅守覺悟之道,奉行大慈大悲;所以,特意前來辱罵佛陀。當時,佛陀只是沉默,沒有回應。
當他罵完了以後,佛陀問他:“如果你去給別人送禮,對方不接受,禮品是不是應當屬於你自己呢?”
回答說:“屬於。”
佛陀說道:“今天你來罵我,我不接受;你自己將會把這個罵帶回去,它所導致的災禍也一同屬於你自己了。就像回音應和於聲音,影子伴隨著身體一樣,終究無法擺脫。所以,千萬不要作惡事啊!”
第八章 塵唾自污
佛陀這樣說過:“倘若有惡人來迫害已經入道的賢士,那就像仰起頭來,向天上吐唾沫一樣,唾沫是不可能吐到天上的,最終還是會落到自己身上。也如同頂著風,向別人扔灰塵一樣,灰塵是不可能扔到別人身上的,最終還是會落回自己身上。賢士終究不會被诋毀,可是,迫害別人的業報災禍必將毀滅他自己。”
第九章 返本會道
佛陀這樣說過:“博學多聞,喜愛修道,這樣的人,悟道將會變得非常困難;堅守志向,依教奉行,這樣的人,他的道行非常廣大。”(注:博學多聞,喜愛修道代表的是用貪心修道,所以悟道會變的非常困難。真正的修行是要斷貪、嗔、癡、而有些人是把貪、嗔、癡換個對象,不是斷掉,這是錯的。只有依教奉行的人,才能快速入道。)
第十章 喜施獲福
佛陀這樣說過:“看到別人在布施修行,以歡喜心贊歎鼓勵,得到的福報非常廣大。有一位沙門問道:“這個福報有窮盡嗎?”
佛陀回答:“這就好比一個燃燒著的火炬,成百上千的人,都拿他們的火炬來分引火種;各自回去燒火做飯,照亮黑暗,這個火炬卻依然如故。你所問的福報也是這樣的,不會窮盡。”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佛陀這樣說過:“用飯食供養一百個惡人,不如供養一個善人;供養一千個善人,不如供養一個持守五戒的人;供養一萬個持守五戒的人,不如供養一位初果須陀洹;供養一百萬初果須陀洹,不如供養一位二果斯陀含;供養一千萬二果斯陀含,不如供養一位三果阿那含;供養一億三果阿那含,不如供養一位四果阿羅漢;供養十億四果阿羅漢,不如供養一位辟支佛;供養百億辟支佛,不如供養一位三世諸佛;供養千億三世諸佛,不如供養自己那位念而無念、住而無住、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的當下法身。”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佛陀這樣說過:“人有二十種難以做到的事情,分別是:自己貧窮,卻能布施,這很困難;出身於富豪權貴的家庭,卻能修學解脫道,這很困難;面對死亡,能夠坦然捨棄生命,這很困難;能夠有緣看到佛經,這很困難;能夠出生在佛陀的時代,或者有佛法的時代,這很困難;能夠堅強地忍耐住美色和欲望的誘惑,這很困難;見到自己喜歡的好東西,能夠不貪求,這很困難;被別人侮辱了以後,能夠不產生忿恨之心,這很困難;自己有權勢的時候,能夠不居高臨下,這很困難;在為人處事當中,能夠不用心機,這很困難;能夠廣學多聞,深入研習法義,這很困難;能夠滅除自以為是的我慢之心,這很困難;能夠不輕視初學者,這很困難;能夠處處用平等心對待一切,這很困難;能夠不議論別人的好壞是非,這很困難;能夠有緣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這很困難;能夠在開悟見性以後,踏踏實實地修學解脫道,這很困難;能夠隨著教化因緣的成熟,而救度眾生,這很困難;能夠面對著一切境界,心中卻如如不動,這很困難;能夠善巧地理解,並且運用種種方便法門,這很困難。”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有一位沙門曾經問佛:“通過什麼樣的因緣,才能夠得到宿命通,並且通曉究竟之道呢?”
佛陀回答:“以純淨心堅守自己的解脫志向,就自然會通曉究竟之道。就好像擦拭一塊舊鏡子一樣,當把污垢去干淨了,光明就顯現了;如果能夠斷除欲望的污垢,而且沒有貪求之心的話,就將得到宿命通。”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有一位沙門曾經問佛:“什麼樣叫做善,什麼樣叫做大善呢?”
佛陀回答:“修行菩提道,堅守真心的人,叫做善;他的志向與菩提道完全融合的人,叫做大善。”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有一位沙門曾經問佛:“什麼樣叫做有力量,什麼樣叫做最光明呢?”
佛陀回答:“能夠忍辱,就叫做有力量。因為不懷惡心的緣故,所以安穩而有力。忍辱的人不會有惡行,所以一定會被大家所尊重。如果心中的一切污垢都滅盡了,清淨而無瑕穢,那就叫做最光明。這樣的話,從天地沒有形成以前,直到今天,十方世界的一切所有,沒有見不到的,沒有不知道的,沒有聽不到的。已經成就了真正的一切智,這才叫做光明啊!”
第十六章 捨愛得道
佛陀這樣說過:“人們的心中懷有愛和貪欲,所以不能夠見道啊!這就好比澄靜的水面,用手把它攪渾濁,大家都來觀看,沒有誰能夠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倒影。人們因為愛和欲望交織在一起,心中就會混濁雜亂,所以就不能見到覺性(見道)了。你們大家作為沙門,應當捨棄愛和欲望。當愛和欲望的污垢除盡了以後,自然就可以見道了。”
第十七章 明來暗謝
佛陀這樣說過:“所謂的見道啊,就好比拿著火把進入了暗室當中,裡面的黑暗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光明。學佛修道的人,當見到了真性以後,無明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片智慧的光明。”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佛陀這樣說過:“我的這個教法啊,它是念無念之念,行無行之行,言無言之言,修無修之修。明白的人啊,就在眼前;迷惑的人啊,遠在天邊。一切言語無法形容,一切事物不能束縛;真假只在毫厘之際,成敗只在片刻之間。”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佛陀這樣說過:“觀察天地宇宙,知道它不長久;觀察世界萬物,知道也不長久;觀察自己當下的靈明覺性,知道它就是真正的無上菩提。能夠這樣知道和認識,就會迅速得道了。”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佛陀這樣說過:“應當觀察自己的身體,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各自都有它們的名字,而沒有一個叫做我。既然哪裡都沒有我,說明我和身體都是如幻不實的啊!”
第二十一章 聲名喪本
佛陀這樣說過:“人們為了滿足自己的情欲,而追求名聲;往往到了聲名遠揚的時候,就快要去世了。只知道貪圖世間的名聲地位,而不知道學佛修道,最終將是白辛苦一場。就好比燒香的時候,雖然人們聞到了香氣,可那已經是香的灰燼了。業力就如同燒毀香的火一樣,總是尾隨在人們身後。”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佛陀這樣說過:“錢財美色對於人們來說,人們往往捨不得。就好比在刀刃上面有一點點蜂蜜,根本就不能頂一頓飯的享受;小孩子用舌頭去添,就會有割壞舌頭的危險。”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獄
佛陀這樣說過:“人們被妻子兒女和房子家產所束縛,甚至超過了監獄;監獄還有釋放出來的時候,妻子兒女卻不會有一點放你出來的念頭。為了那一點點情欲和愛戀,不怕整日地奔波勞苦。雖然明知道苦海無邊,卻心甘情願地,沉溺於其中,所以叫做凡夫。倘若能夠跳出這道門,必將是一個超越凡塵的阿羅漢。”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佛陀這樣說過:“在所有的愛和欲望當中,沒有能超過男女色欲的。色欲的力量之大,范圍之廣,其它欲望無法相提並論。幸好只有一個如此強大的欲望,假使有兩個的話,普天之下,就沒有能夠修道的人了。”
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
佛陀這樣說過:“沉溺於愛和欲望的人,就如同手舉者火炬,頂著風行走,肯定會有燒手的危險。”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
有一次,大自在天神,把天宮裡的玉女獻給佛陀,想要破壞佛陀的正念。佛陀說道:“這個皮囊裡面裝滿了各種污穢的東西,你拿來干什麼呢?你們去吧,我用不著。”
於是,大自在天神更加恭敬佛陀,因此虛心地請問佛法密意。佛陀為他解說以後,他就證得了初果須陀洹。”
第二十七章 無著得道
佛陀這樣說過:“修道的人啊,就好像一塊木頭,飄在水流當中,順水而行。如果不碰到兩個岸邊,也不被人取走;不被鬼神所遮擋,也不被洄流所困住;而且不腐爛的話,我敢保證這塊木頭,肯定會進入大海。修學解脫道的人,如果能夠不被情欲所迷惑,也不被各種邪見所影響;勤奮精進,而又沒有刻意造作的話;我保證這個人,必將會得道的。”
第二十八章 意馬莫縱
佛陀這樣說過:“千萬不要相信你的意識,你的意識虛妄不可信;千萬不要與美色相接觸,接觸美色就會帶來禍患。證得阿羅漢以後,才可以相信你的意識。”
第二十九章 正觀敵色
佛陀這樣說過:“千萬不要去看美麗的女色,也盡量不要和她說話。倘若需要和她說話,應當端正心念來觀察:‘我作為一個出家沙門,處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上,應當像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把老年婦女,觀想成自己的母親;把年紀稍大一些的,觀想成自己的姐姐;把稍小一些的,觀想成自己的妹妹;把年幼的,觀想成自己的女兒。於是應當產生幫助她們解脫的心,息滅YIN欲的惡念。”
第三十章 欲火遠離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修道的人啊,就如同身上蓋著干草,看到了火,要趕快躲避一樣;修道人面對著欲望,必定要趕快遠離它。”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陀這樣說過:“曾經有人,因為無法管住自己的YIN欲行為,想要切斷陰莖。於是,佛對他說:‘與其切斷陰莖,不如切斷YIN欲之心。心就好像官府的功曹使(輔佐郡守或縣令的主要官吏)一樣,他們要是下了禁令,大家都會跟著停下來。如果你的欲望邪心不停止,切斷陰莖又有什麼用呢?’
佛陀為他說了一首偈子:
欲望來自於你的意識,意識通過思想而產生;
思想和意識平靜以後,沒有美色和YIN欲可行。
佛陀說道,這首偈子是過去的迦葉佛說的。”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
佛陀這樣說過:“人們因為貪愛和欲望,而產生了憂愁;又因為憂愁,發展成為恐怖。倘若能夠放下所有貪愛的話,還有什麼憂愁和恐怖可言呢?”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修道的人啊,就好比一個人和上萬人在戰斗。有的人披盔戴甲,剛要出門,就害怕了;有的人走到半路上,又退回來了;有的人雖然英勇,卻格斗而死;也有的人,最終勝利歸來。作為沙門,學修覺悟之道,應當堅持自己的道心;精進勇猛,不畏懼前面的任何境界;最終就能夠戰勝各種魔的擾亂,而成就解脫聖果。”
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
有一位沙門,在夜裡念誦迦葉佛遺教經,他的聲音悲傷而急促,心裡想放棄修行。
佛陀知道了,就問他:“你過去在家裡,喜歡做些什麼呢?”
回答:“喜歡彈琴。”
佛陀問道:“琴弦松了,會怎麼樣呢?”
回答:“沒有聲音了。”
“琴弦太緊了,會怎麼樣呢?”
回答:“聲音就會短促或者斷絕。”
“琴弦松緊適度,會怎麼樣呢?”
回答:“各種音符都能夠彈出來了。”
佛陀說道:“作為沙門,學修覺悟之道,也是這樣的。心要是調整得松緊合適的話,就可以得道了。修道如果太急太猛,身體就會疲倦;身體疲倦以後,心裡面就會產生煩惱;心裡生了煩惱,修行就退失了;修行一退,罪業就會光臨了。只要能夠保證身心清淨安樂,覺悟之道就不會退失了。”
第三十五章 垢淨明存
佛陀這樣說過:“就如同鐵匠打造鐵器一樣,去掉雜質以後就成功了,鐵器的品質將會非常精良。學道修行的人,去掉了心中的各種污垢和情染以後,身心行為就自然清淨了。”
第三十六章 展轉獲勝
佛陀這樣說過:“一個人能夠離開三惡道,投生為人,非常困難;做人以後,能夠去除女人之身,轉為男身,非常困難;成為男子以後,能夠得到完整健全的身體,非常困難;身體雖然健全,能夠生活在有佛法的國度,非常困難;雖然生活在有佛法的國度,能夠遇到佛法流傳的時代,非常困難;雖然遇到了佛法流傳的時代,能夠有機會聽聞佛法,非常困難;雖然聽到了佛法,能夠產生信心,非常困難;雖然產生了信心,能夠發起自度度人的菩提心,非常困難;雖然發起了菩提心,能夠到達修而無修、證而無證的地步,非常困難。”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佛弟子,雖然離佛有幾千裡遠,只要時常憶念佛陀所制定的戒律,他就必將會得道證果。雖然在我的身邊,經常能夠見到我,如果不遵守佛戒,終究無法得道。”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滅
佛陀曾經問一個沙門:“人的生命在多長之間呢?”
回答說:“在幾天之間。”
佛陀說:“你還不知道。”
再問一個沙門:“人的生命在多長之間呢?”
回答說:“在一頓飯的工夫。”
佛陀說:“你也不知道。”
再問一個沙門:“人的生命在多長之間呢?”
回答說;“在呼吸之間。”
佛陀說:“太好了,你確實知道啊!”
第三十九章 教誨無差
佛陀這樣說過:“學習佛法的人,對於佛陀所說的一切經教,都應當相信並遵從。這就好像吃蜂蜜一樣,中間和邊上都是一樣的甜;我所說的經教,也是這樣的。”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一個沙門,在行道的過程當中,不要像拉磨的牛一樣,表面上身體在行道,心中的道卻不行。倘若學會了用心來行道的話,哪裡還需要什麼行道呢?”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
佛陀這樣說過:“作為修行的人啊,就如同一頭牛,馱著很重的東西,行走在很深的淤泥當中;雖然極其疲勞,卻不敢左顧右盼,直到走出了淤泥,才可以休息。作為沙門,應當通過觀察,知道情愛和欲望,比淤泥更加可怕;於是,用正直的心,專注於修道。這樣,就可以免除生死輪回之苦了。”
第四十二章 達世知幻
佛陀這樣說過:
“我看待王侯貴族的官位,如同能夠穿過縫隙的微小塵埃;看待黃金美玉等珠寶,如同被人丟棄的瓦塊和碎石;看待上好細絹做成的衣服,如同破爛的粗布;看待三千大千世界,如同一個小小的诃子;看待阿耨達湖的聖水,如同卑賤的擦腳油;看待一切方便法門,如同一堆幻化的寶藏;看待無上乘的究竟妙法,如同夢裡面的華貴金衣;看待諸佛的覺悟之道,如同瘡眼病人眼前的空花;看待禅定,如同那根不存在的須彌山的柱子;看待不生不滅的涅槃,如同白天晚上都醒著;看待正和倒,如同六條龍在空中飛舞盤旋;看待平等,如同一片真實的大地;看待佛法的興盛與教化,如同一棵樹,要經歷春、夏、秋、冬四個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