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无量寿经專題部: 原文| 白话文| 注音|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觀無量壽經》的脫離苦厄自得安樂法  

  《觀無量壽經》的脫離苦厄自得安樂法

  ——佛教世間人<淨除業障,生活於諸佛前>的妙法

  依 淳 2005春 撰寫.2005/02/25-27

  講述於香港佛香講堂、

  深圳香海別院、

  澳門禅淨中心

  壹、 前言——當我們感到憂郁、煩惱、痛苦、失望…時

  一、 看人間現相——有好有不好,似真似假,如夢如幻,變異迅速,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好事不常有、真情不常存、真愛不永恆,知人生本多憂苦。

  二、 以般若智慧照見五蘊皆空,一切憂郁、煩惱、痛苦、失望,都是無常變異的,都是緣生緣滅的,畢竟都會過去的,如實實踐諸佛之法,就能自度一切苦厄。

  三、 覺悟何處是我清淨、光明、美麗、安樂的故鄉?確信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是人人都能歸趣的清泰故鄉。

  四、 怎麼歸返極樂清泰故鄉?修備人間三福行、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四種念佛法——稱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

  貳、《觀無量壽經》簡介

  本經僅一卷。劉宋文帝元嘉元年(424),疆良耶捨在健康譯出。又稱《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佛觀經》、《無量壽觀經》、《十六觀經》。略稱《觀經》。然依據本經經末流通分所載,佛陀說此經名為《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收於大正藏第十二冊(一卷,大正vol.12, p.340c~)。乃淨土宗所依三部經之一。

  本經內容敘述人間的釋迦牟尼佛,在耆阇崛山的鹫嶺精捨聚眾講經,王後韋提希夫人遭逆子阿阇世囚禁在深宮中,釋尊遙遠聽到韋提希的哀傷啼哭,遙向靈山祈求佛陀派遣阿難和目乾連到受禁的宮中慰問,佛陀感應即時親帶二尊者到宮中為韋提希等,示現西方極樂淨土,說修三福行、十六種觀想,淨除業障,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諸佛前的法門。

  唐代善導謂本經有二宗旨,一為觀佛三昧,一為念佛三昧。相對於淨影慧遠、嘉祥吉藏等諸師所立十六觀皆定善之說,而立十六觀之後三觀為九品之散善。又謂佛雖廣說定、散兩門之益,然佛意唯在專稱阿彌陀佛名號。又據下品下生之文(大一二?三四六上):“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解釋《無量壽經》第十八願之“乃至十念”即指十聲稱佛,遂以散心稱名為一切善惡凡夫得往生之正定業。日僧源空即依此所說,創立日本淨土宗。

  本經屬於觀想的經典之一,與《觀佛三昧海經》、《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觀彌勒上生兜率天經》、《觀世音觀經》等為同類型。本經說觀彌陀、觀音、勢至等三聖及極樂淨土莊嚴之法。又於十六觀中,以第九阿彌陀佛真身觀為最重要的觀行,經題亦依此而立。

  有關本經的翻譯,諸經錄和僧傳說法不一。出《三藏記集》卷四謂,本經的譯者不詳。《梁高僧傳》卷三,以此經於劉宋時由疆良耶捨譯出,僧含筆受;法經錄以下之諸經錄皆沿用其說。又《歷代三寶紀》卷四、卷七,於疆良耶捨之譯本外,另列舉東漢、東晉兩種譯者不詳之譯本。

  本經的注釋著作頗多,重要者有《觀無量壽經義疏》二卷(慧遠)、《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智顗)、《觀無量壽經義疏》一卷(吉藏)、《觀無量壽經疏》四卷(善導)、《觀無量壽佛經圖頌》一卷(傳燈)、《觀無量壽佛經約論》一卷(彭際清)、《觀無量壽經扶新論》一卷(戒度)等。其中以唐代善導的《觀無量壽經疏》四卷,流通較廣。

  參、譯者——疆良耶捨簡介

  疆良耶捨:梵名 Kalayacas(383~442)。劉宋時代的譯經家。西域人。博通阿毗昙和諸律,尤精禅觀。文帝元嘉元年(424)到建業,居於鐘山之道林精捨,譯出《觀無量壽佛經》、《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等。元嘉十九年西游岷蜀,所至弘道說法,禅徒群聚。後還江陵,未久即入寂,享年六十。

  肆、本經的最大價值

  一、 給痛苦中的人看到痛苦之外的光明、美麗、安樂、希望。當我們的心感受到痛苦、郁悶、憂愁、煩惱時,應積極捨離痛苦的感受,不要沉溺在痛苦的情境或思惟中。所謂積極的方法,不是對抗痛苦、郁悶、憂愁、煩惱,因為對抗會產生惡熏作用,形成惡的增上,而是把心識集中在觀想最光明、最美麗、最安樂、最向往、最具希望的目標上,自然達到淨除業障,諸佛現前,生在極樂,無諸苦惱的境界。

  二、 給痛苦中的人知道,淨除業障,諸佛現前,往生在極樂世界,無諸苦惱是可能的,是有方法的,而此一方法除有佛菩薩等善知識的引導外,還得有自力的信願行來配合。

  三、 完成人間三福行的實踐,一心系念阿彌陀佛,或作《觀經》中之種種觀想,心與阿彌陀佛相應,才能去彼西方極世界。(若心與煩惱相應,則心住煩惱中,不與阿彌陀佛相應。)

  四、 啟發吾人:人人份上本有彌陀自性,只因一念不覺,故為貪嗔癡慢疑等所覆蓋,故為煩惱所追逐、所纏縛。往生極樂世界所乘蓮台分九品,往生亦分九品,眾生因自己品業有差,故功果品位、所證時間等皆有差別,此為真平等。

  五、 若得遇善知識,生一念淨信,起真誠忏悔,心作佛想,或心念佛,都能轉煩惱為菩提。

  六、 往生淨土之事,功不唐捐,平常即應儲備資糧,養成觀想的習慣,訓練成熟,觀想易成,當下即在西方淨土,親睹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及諸上善人,淨除一切業障煩惱。

  七、 給現代心理治療提供寶貴的方法。人生有無量的苦厄,尤其現代人的壓力很大,因不如意或因憂郁症而自殺的事件越來越越多,世界衛生組織預言,至西元2010年,憂郁症與心髒病,將成為影響人類生活品質的兩大疾病,也有人說二十一世紀的三大疾病是癌症、愛滋病、憂郁症。憂郁症的治療,一般采用藥物治療與心理治療同時並濟的方法。在心理治療方面,采用的方法大抵有:(一)分析式治療法;(二)認知心理治療法;(三)談話治療法:以引導談話,令情緒宣洩舒發,厘清困惑;(四)引導正向思考;(五)引導觀想光明、美麗、希望;(六)給與朝向和圓成美麗新希望的具體行法。本經充份表現這些特色。

  八、 中下品往生的內容,給教育工作者、社教工作者、獄政工作者、天下的父母親們一個重要的省思、借鏡。

  伍、《觀無量壽經》序分

  重 點:

  一、 講此經的時間:佛住王捨城在鹫嶺精捨講經的時候,當時有大比丘千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三萬二千人同在聽經,文殊為上首。佛陀聽到苦主韋提希的祈求聲,暫離大眾,帶目連及阿難赴感說法度苦。

  二、 講此經的地點:王捨城囚禁韋提希的深宮中。

  三、 阿難復講此經的地點:王捨城耆阇崛山的鹫嶺精捨。

  四、 與會聽經的比丘和菩薩人數:佛在禁宮中初講此經時的聽眾有阿難、目乾連、韋提希王後、宮女們、諸天等。阿難回到耆阇崛山鹫嶺精捨復講時的聽眾有大比丘千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三萬二千人等。

  此經以文殊菩薩為上首的意義--有般若智慧才能正觀無量壽佛及其淨土。

  五、 此經何以未提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非無,為精簡而未一一點明。

  【經文】

  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王捨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薩三萬二千,文殊師利法王子而為上首。

  六、 摩揭陀國的不幸—阿阇世太子篡位,幽禁其父頻婆娑羅王。爭奪國家統治權、政治領導權,爭奪事業經營權等事,在人類史上不時上演著。

  阿阇世何故篡位?為其有未生前之怨,積怨成嗔;二因無明結交損友,為損友所慫恿:三追求政治領導權利的貪欲。

  七、 此段經文點出佛講此經的人間緣起--佛感應遭遇親生子忤逆不孝,身心受苦,希冀脫離苦厄,志心求往善道的韋提希王後所講。第一場次當機眾有:韋提希夫人、阿難、目連、宮女、天人…等。第二場次當機眾有大比丘、菩薩、天人等。

  陸、《觀無量壽經》正宗分

  【經文】

  爾時,王捨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隨順調達惡友之教,收執父王頻婆娑羅,幽閉置於七重室內,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八、韋提希王後探監--韋提希對夫婿情深義重,偷運酥蜜、糗食、葡萄漿以濟夫命。

  【經文】

  國大夫人名韋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蜜和糗用塗其身,諸璎珞中盛葡萄漿,密以上王。

  九、頻婆娑羅王心中有佛法僧三寶,獄中求受八關齋戒,祈求解脫--頻婆娑羅王在獄中遙禮釋尊,祈禱佛派大目乾連到獄中,傳受八關齋戒。這說明信仰的力量。問一聲:如果自己是頻婆娑羅王,將會怎麼作?也如此?如果自己遭到至親、至愛或至信叛逆,或加害自己,而自己又一時間無法突破困境給自己解厄時,你怎麼辦?此時,任何怨恨、懊惱、追悔都無濟於事。只有至誠的信仰能幫助你,給你力量,等待轉機。

  【經文】

  爾時,大王食糗飲漿,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乾連是吾親友,願興慈悲授我八戒。”

  十、目乾連以神通天天到獄中,為頻婆娑羅王傳授八關齋戒;富那羅亦奉佛遣,用神通到獄中為王說法。此說明聽戒、聞法可以離苦厄。也說明人若至誠憶念佛菩薩或聖阿羅漢,必皆有所感應。身雖受羁系,飲食起居鄙陋,但能得聞善法,心有依靠,心有慰藉,即能身心安和,不惱不亂。若不幸蒙難,或蒙牢獄之災時,可師法頻婆娑羅王。這是佛教監獄弘法的濫觞--目乾連和富那羅的監獄布教。

  【經文】

  時,目乾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樓那,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糗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

  十一、阿阇世起嗔欲斬母後——頻婆娑羅王未餓死,阿阇世怒責母後,執劍擬親斬韋提希。由此見“一念嗔心起的可怖”,無明、交損友、怨恨、忿怒,會使人六親不認,忤逆弑上。

  【經文】

  時,阿阇世問守門人:“父王今者猶存在耶?”

  時,守門者白言:“大王!國大夫人身塗糗蜜,璎珞盛漿,持用上王。沙門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

  時,阿阇世聞此語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賊!與賊為伴。沙門惡人,幻惑咒術,令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

  十二、耆婆、月光護王後——月光、耆婆二重臣力勸阿阇世不可無道弑母,謂弑母乃下賤人的不可饒恕行為。二臣手按劍,保護韋提希夫人退出。

  【經文】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為王作禮,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說,劫初已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此殺逆之事,污剎利種,臣不忍聞,是栴陀羅,我等不宜復住於此。”

  時,二大臣說此語竟,以手按劍,卻行而退。

  十三、幽系王後於深宮——耆婆力谏,阿阇世不敢弑母,乃幽系其母於深宮中,令不可出,與外隔絕。

  【經文】

  時,阿阇世驚怖惶懼,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

  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

  王聞此語,忏悔求救,即便捨劍,止不害母,敕語內官,閉置深宮,不令復出。

  十四、韋提希被幽閉在深宮中,身心俱苦痛,遂憶念三寶,遙請釋尊派遣大目乾連和阿難來為說法慰問。韋提希夫人很體諒佛陀,敬重佛陀,即便很苦,也不忍勞駕佛陀,僅希求佛陀派遣熟悉的目連尊者與阿難來慰問。

  【經文】

  時,韋提希被幽閉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阇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恆遣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

  十五、佛陀應感——韋提希夫人的悲泣和想望,感應身在十數裡外的佛陀。佛不但派了大目乾連及阿難來到王宮,自己也親身到深宮,釋梵護世諸天也趕來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這是三寶和護世諸天都來保護善良信徒。

  【經文】

  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揵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阇崛山沒,於王宮出。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寶蓮華,目連侍左,阿難在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華持用供養。

  十六、韋提希對佛哭訴委屈,請佛開示:(一)過去世造何業致生阿阇世逆子。(二)以何故因緣阿阇世結交提婆達多這損友。(三)請佛為我廣說何處無憂惱,我願移生彼安樂之地。(四)自陳體驗——閻浮提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處處可見,希願未來不再聽到惡聲,不再見到惡人。(五)求哀忏悔過愆。(六)請佛教授觀想清淨業處的方法。

  從韋提希夫人的哭訴中,可知她已見證到“人間穢惡土,及人間三惡道。”所以請求佛陀教授觀想“清淨業所成的善生處”,以求出離人間穢土。

  【經文】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璎珞,舉身投地,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此濁惡處,地獄、餓鬼、畜生盈滿,多不善聚。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今向世尊五體投地,求哀忏悔。唯願佛日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十七、佛陀應韋提希夫人之請,利用視訊教學為說法,先以智慧神通方便,放光示現十方諸佛的莊嚴妙淨土,令夫人見之生歡喜,暫離憂苦之情,再漸次為她建立新希望、新人生觀。自此佛陀常利用視訊教學,讓當機者透過眼見耳聞聲光色影的情境,而對佛所述之事,清楚理解,引起感動、信仰、誓學,達到教化的目的。

  【經文】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台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花,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復有國土如頗梨鏡,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十八、韋提希鐘於西方淨土。佛陀運用方便法門,令韋提希看清處十方諸佛的世界,然她獨鐘於阿彌陀佛的西方淨土,生起信受之心,並求釋尊傳授思惟往生極樂淨土的方法。

  【經文】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十九、釋尊以招牌微笑、口中放光,面對當前的韋提希,並惠及在另一處所的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雖遭幽閉在七重監獄中,心眼得開,遙見到世尊,信力增強,自致成就聲聞三果,斷盡九品之惑,可不再來欲界受生。

  燦爛而微笑的臉,和使人感覺愉悅、溫馨、智慧的語言,是古今全人類共同的喜歡。所謂口中放光,意思是說真語、實語、溫和語、安慰語、吉祥語、提攜語、離怖畏語,是講說使人感覺到光明、溫暖、希望的語言。

  【經文】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二十、佛說:“阿彌陀佛去此不遠,你應當一心系念於阿彌

  陀佛,谛觀往生彼國的清淨業行,以求成就往生。我將

  為你及一切有心修淨業求生西方淨土的凡夫廣說各種

  譬喻。

  佛說:“求往生極樂淨土,先得在此世將人間所應修的三種世間福具修圓滿。這三種世間福是:(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二)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佛陀於此點出“人間三福行是求生淨土的先決條件,要往生淨土世界,先得把人的本份作好,把三福給修足”。

  佛又說:“三福為淨業,是三世諸佛的淨業正因。”佛陀於此點出“三福行是淨業,是一切佛的種子行,人成即佛成。”

  【經文】

  爾時,世尊告韋提希:“汝今知不?阿彌陀佛去此不遠。汝當系念,谛觀彼國淨業成者。我今為汝廣說眾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佛告韋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種業,乃是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二十一、佛為一切受到煩惱所賊害的眾生說清淨業行。此清

  淨業行即觀西方極樂世界一切妙樂之事的法門。藉佛

  力,一心清淨,就能產生執鏡見像的妙用,親見極樂奇

  妙莊嚴不可思議的淨土。當心生起法喜時,應時就證得

  無生法忍(大智度論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無

  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

  是名無生忍。”)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如來今者為未來世一切眾生為煩惱賊之所害者說清淨業。善哉!韋提希快問此事。阿難!汝當受持,廣為多眾宣說佛語。如來今者,教韋提希及未來世一切眾生,觀於西方極樂世界。以佛力故,當得見彼清淨國土,如執明鏡自見面像,見彼國土極妙樂事。心歡喜故,應時即得無生法忍。”

  二十二、佛說:“凡夫由於谛想羸劣,未具天眼,不克遠觀,因此須仗佛力,才能見諸佛淨土。但諸佛都具成就種種神通、智慧、方便,因此可以協助眾生得見諸佛淨土。”此處點明須仗佛力才能見諸佛淨土。問題是:“如何才能引佛力來相助呢?”此處佛點出“凡夫如我們,因谛想羸劣,未具天眼所以不能看見西方極樂淨土。”眼所不見,並非無有,只因我們的眼力有所不逮,故不可據己之眼見耳聞,便道有無。惟如有佛力的依憑,則可仗佛力而或見或聞。

  【經文】

  佛告韋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遠觀。諸佛如來有異方便,令汝得見。”

  二十三、韋提希問:“後世眾生不如我幸運,得仗佛力,若佛滅後,惡濁眾生遭五苦所逼害時,彼等將用何方法而得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這是韋提希夫人推己及人,為後世之人謀出苦得沾法語,是利益他人、利益後世的菩薩行。由此可以了解韋提希夫人不是個自私自利的人,她身心陷入在極度的苦難中,得到一點點的安慰,一絲絲的解脫,她立即想到無量數的苦眾生、後世生活於五濁中的苦人、不如她幸的人,真是一個仁慈的國母。

  【經文】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眾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雲何當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二十四、佛說:“只要專心系念一處,觀想於西方即可。”此處佛說得非常簡單,“專心系念一處,觀想於西方即可”,這是佛陀的智慧方便,先以一法概之,令聽者心生易想。隨後再次第一一開示一心觀想西方極樂淨土的十六種觀法,和九品往生之道。這是極其有效而且令人深刻易學易記。所謂“專心系念一處”即是將心念系掛在一特定之對像而不散亂,這是進入正觀所修的方便法。本經以下佛所說的修“日觀”等,均是能方便入極樂依報正報的正觀。

  【經文】

  佛告韋提希:“汝及眾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於西方。雲何作想?

  二十五、第一個觀想法為“日觀法”。

  行者可正坐向西,觀想日常所熟悉常見的美麗落日,心專注於想像金鼓一般的夕陽,專注想像到即便眼睛張開,金鼓依然清楚映現在心鏡中,燦爛美麗,這是觀西方落日的奇景,稱日觀。太陽是萬物生活中的必須品,我們不能缺它,雖然我們每天看到陽光,卻很少關心陽光,也很少想一日之間陽光何時最美,是如何美法,即使偶然看到朝陽或夕陽的斑燦霞光,也很少去記憶它。其實在我們生活裡有許多真實而美好的存在,經常被我們忽視。佛陀舉出有目者皆曾見的“陽光”作第一觀想,意義可深啊!我們天天享受陽光,可是我們何曾知道陽光?我們何曾關心過陽光?我們何曾疼惜過陽光?我們何曾感謝過陽光?

  【經文】

  “凡作想者,一切眾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當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觀於日,令心堅住,專想不移,見日欲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是為日想。名曰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二十六、第二個觀想法為“水觀法”。

  行者次觀想西方遍大地是水,水清澄而明淨;接著觀想清水結成冰,冰內外晶瑩剔透。接著觀想琉璃,大地是琉璃,內外明澈。琉璃地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著琉璃地,此幢八方八楞,方方面面具是百寶所成,一一珠寶皆出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在琉璃地,如千億日光交錯。琉璃地上:黃金繩、七寶界分齊間隔一一分明,一一寶中珠光燦爛,如星似月地掛在虛空中成一大光明之台。由無量百寶所成的樓閣,兩側莊嚴著無量的花幢和各式樂器,八種清風從光明出,吹奏樂器,演唱世間諸法的實相——苦空、無常、無我。作此水想觀時,一一觀皆了了清明,閉目開目不也會散失。

  改變苦悲觀,心專觀念如是勝景,悲苦自去,心情自然愉悅。佛陀在第二觀舉出水觀,水和陽光一樣,也是生活必須品,人類從來不能缺少水而生活,可是人們何曾知道水?關心過水?疼惜過水?感謝過水?水有太的的學問,大的哲學,太多的變化。生命的答案水知道。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初觀成已,次作水想,想見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冰想。見冰映徹,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於台兩邊各有百億花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此想成時,一一觀之,極令了了,閉目、開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時,恆憶此事。作此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二十七、第三個觀想法為“地觀法”。

  行者次觀想西方觀極樂世界的大地梗概。如果能一心系念,則得入三昧;入三昧,則見極樂世界的大地了了分明。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水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國地。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說。是為地想。名第三觀。”

  二十八、佛囑咐阿難要將他所說的地觀法為未來世一切欲脫苦眾生演說。並說完成此地觀,可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清淨國土,心得無疑。這是說明第三觀地觀法的功德作用。我們所居住的大地,載育萬有,可是我們無視於大地的美,大地的德,大地的恩,我們可曾有過多少疼惜?多少感恩?多少回饋?人類因為滿足貪欲,不斷糟踏大地,如果這惡行不停止,總有一天人類要自食惡果!有人說:現代人的肆意殘害大地,將禍害後世子孫。從輪回轉生的事實看,這所謂的後世子孫,其時正是自己的來生呀!豈可不慎哉?

  【經文】

  佛告阿難:“汝持佛語,為未來世一切大眾欲脫苦者說是觀地法。若觀是地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捨身他世必生淨國,心得無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二十九、第四個觀想法為“樹觀法”。

  行者次觀想西方觀極樂世界的寶樹成行,及寶樹所現的奇景。並一一觀奇珍異木的全樹及其莖、枝、葉、華、果,一一觀分明,一一皆是珍寶,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人類須要森林,須要養植奇珍異木,平衡大自然的生態環境。極樂世界的林景、林相、林務給人間各國的林務官很大的啟示。也給人們新的省思,為甚麼極樂世界、娑婆世界兩者的差別如此大?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華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頗梨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車磲光,車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眾寶以為映飾,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華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寶以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眾寶,間錯色中上者。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於眾葉間生諸妙花,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纓珞。有眾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踴生諸果,如帝釋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無量寶蓋。是寶蓋中,映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國亦於中現。見此樹已,亦當次第一一觀之,觀見樹、莖、枝、葉、華、果,皆令分明。是為樹想。名第四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三十、第五個觀想法為“池觀法”或“八功德池觀法”、“八功德水觀法”。

  行者其次觀想極樂世界七寶所成八功德池水之殊勝境相。所謂“八功德水”,乃指其池水具有八種殊勝功德。故又稱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阿彌陀佛的淨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

  所謂水的八種殊勝,即:(一)澄淨、(二)清冷、(三)甘美、(四)輕軟、(五)潤澤、(六)安和、(七)除饑渴、(八)長養諸根。

  在樹觀成就以後,行者要觀想“八功德水”。觀法是:觀八池水,水皆七寶所成,七寶柔軟,從如意珠王出,分作十四支,皆作七寶色,黃金為渠,雜色金剛沙為底。一一池水有六十億七寶蓮華,一一蓮華大十二由旬。

  水流華間,尋寶樹上下,所發出的微妙好音,正演說無常、無我、苦空、諸波羅蜜,還演唱、贊歎諸佛相好。

  此外,從如意珠王發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此觀想稱為“池觀法”或“八功德水池觀法”。

  花間流水、風吹鳥鳴、微妙金光,無一不是彌陀法身,演繹者無量諸法,宣說世出世間的實相。

  我們地球的水質如何改善成八功德水呢?RO逆滲透水、宇宙水、鹼性鈣離子水無法解決人類的飲水問題。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樹想成已,次當想水。欲想水者,極樂國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寶所成。其寶柔軟,從如意珠王生,分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寶色。黃金為渠,渠下皆以雜色金剛以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億七寶蓮花,一一蓮華團圓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華間,尋樹上下。其聲微妙,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復有贊歎諸佛相好者。從如意珠王踴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為百寶色鳥,和鳴哀雅,常贊念佛、念法、念僧。是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三十一、第六個觀想法稱為“總觀法”行者觀想極樂世界的國土、寶樹、寶池,及國土上的寶樓閣,閣中諸天作技樂表演,樂器懸於虛空中不鼓自鳴,所出眾音皆念佛念法念僧。完成如是等觀想,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的總體觀想,稱為總觀。以上是觀想極樂世界的國土世間,彼土眾生賴以安居的世間。

  若成就此觀,其功德作用,可以除滅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眾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又有樂器懸處虛空,如天寶幢不鼓自鳴。此眾音中,皆說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為粗見極樂世界寶樹、寶地、寶池。是為總觀想。名第六觀。若見此者,除無量億劫極重惡業,命終之後必生彼國。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三十二、以下是佛陀為阿難及韋提希分別解說之除苦惱法。佛交待要善思念之、善憶持之、廣為大眾分別解說之。由佛之言語,可知第六觀以下(第七觀起)為“解除苦惱法”。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谛聽!谛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

  三十三、釋迦牟尼佛請出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三聖出場,三聖於虛空中應現。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締造者、教化主。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是阿彌陀佛的協士,佐助阿彌陀佛教化眾生、接引眾生、安養眾生。

  【經文】

  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

  三十四、韋提希見西方三聖即行頂禮,並問訊釋迦摩尼佛:“弟子今日仰仗佛力,得見西方三聖;未來眾生當仰仗何力,可得見西方三聖呢?”韋提希再次發揮利他之心,問未來眾生如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經文】

  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雲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

  三十五、第七個觀想法稱“蓮華座觀”。

  行者觀想西方三聖前,當先觀想七寶池上的蓮花,谛觀極樂世界蓮花的殊勝。其觀法為:(一)先觀蓮葉,蓮葉田田,一一葉作百寶色,一一葉有無量細脈,其脈如天畫,光燦美麗。(二)次觀蓮葉極大,極多不可勝數,一一葉間鑲著無數摩尼寶珠,珠光璀璨,有如寶蓋照映大地。(三)次觀蓮華座台之結構與殊勝:(1)以釋迦毗楞伽摩尼寶為華台;(2)以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交飾;(3)華台上有四柱寶幢,一一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張掛寶缦,如夜摩天宮,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珠光燦爛,相互照耀,各出變化,作種種佛事。這是第七觀“華台觀”。華為西方淨土的佛菩薩座乘、座具,上品往生者的交通工具,中下品往生眾生的托生處,故觀想佛菩薩前先觀想蓮華座。

  【經文】

  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於七寶池上作蓮花想。令其蓮花一一葉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一一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有八萬四千大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摩尼寶以為其台,此蓮花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交飾。於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缦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花雲,於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花座想。名第七觀。”

  三十六、釋迦牟尼佛說,此寶華座乃法藏比丘本願力所成。

  觀想阿彌陀佛時,當先觀想寶蓮華座,凡與華座有關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等都要觀分明,觀至如明鏡攝影,全然入實,不可有絲毫馬虎。此觀想若成就,其功德作用可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

  【經文】

  佛告阿難:“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於鏡中自見面像。此想成者,滅除五百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三十七、第八個觀想法為“總像觀”。

  行者觀想蓮華座成就後,接著一一觀想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與大勢至菩薩。為何要作此觀?佛陀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能遍入一切眾生的心想之中。當眾生的心想佛時,眾生心即是三十二相,即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想時,是心是佛。十方三世一切佛,皆從心想生,因此應當要專志一心系念阿彌陀佛、谛觀阿彌陀佛,二聖亦然。”作此觀的要領,先一心觀想佛像,無論閉眼、張眼,坐在寶蓮華座上的閻浮檀金色佛像,都極其清楚的映現在心眼中。次觀極樂世界的寶地、寶池、寶樹、寶網等勝景,極其清明,如觀掌中珠。次觀想阿彌陀佛左右各有一大蓮華座,其上各有一菩薩,左為觀世音,右為大勢至。次觀想佛與菩薩皆放金色光,照諸寶樹。次觀想一一樹下有三蓮華,彌陀、觀音、勢至坐華上;遍極樂世界是此相。此觀想成就時,行者當次觀想聽聞流水、光明及諸寶樹、凫雁、鴛鴦等化鳥皆說妙法。行者無論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之妙法,出定之時亦憶持不捨,與修多羅所述相合。若與經不合,則是妄想;若與經合,則是“粗想見極樂世界”。這是第八觀,稱作“總像觀”。成就此總像觀,其功德作用可以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已,次當想佛。所以者何?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系念谛觀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羅呵、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當想像。閉目、開目見一寶像,如閻浮檀金色坐彼華上。像既坐已,心眼得開,了了分明,見極樂國七寶莊嚴寶地、寶池、寶樹行列,諸天寶缦彌覆樹上,眾寶羅網滿虛空中,見如此事,極令明了,如觀掌中。見此事已,復當更作一大蓮華在佛左邊,如前蓮華等無有異,復作一大蓮華在佛右邊。想一觀世音菩薩像坐左華座,亦放金光如前無異,想一大勢至菩薩像坐右華座。此想成時,佛菩薩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諸寶樹。一一樹下亦有三蓮華,諸蓮華上各有一佛二菩薩像,遍滿彼國。此想成時,行者當聞水流、光明及諸寶樹、凫雁、鴛鴦皆說妙法。出定入定,恆聞妙法。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若與合者名為粗想見極樂世界。是為想像。名第八觀。作是觀者,除無量億劫生死之罪,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三十八、第九觀想法為“無量壽佛觀”。

  行者於粗想見極樂世界成就後,接著觀想無量壽佛身像:(一)先觀佛之身色,如無量億夜摩天的閻浮檀金色。(二)次觀佛的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不可量)。(三)次觀佛的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四)次觀佛的眼睛,清淨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五)次觀佛的毛孔,放出無量光明。(六)次觀無量壽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如是無量無邊。(七)次觀其佛有無量相好、無量隨形好、無量光,一一光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當心清明,得見此種種殊勝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這是第九觀,稱“無量壽佛觀”或“一切佛身觀”。

  釋迦牟尼佛又強調說: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諸佛之心者,即是大慈悲;以無緣慈,攝諸眾生。能成就此觀者,才能捨其所處之世,往生諸佛之土,證無生法忍。智者應當系心谛觀無量壽佛。見無量壽佛,即是見一切諸佛;以得見一切諸佛故,諸佛現前受記。”這是成就第九觀,觀阿彌陀佛相好光明觀的功德作用。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此想成已,次當更觀無量壽佛身相光明。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清淨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於圓光中,有百萬億那由他恆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多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其光相好及與化佛不可具說。但當憶想,令心明見。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以見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觀者,名觀一切佛身。以觀佛身故,亦見佛心。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作此觀者,捨身他世,生諸佛前,得無生忍。是故智者應當系心谛觀無量壽佛。觀無量壽佛者,從一相好入,但觀眉間白毫極令明了。見眉間白毫相者,八萬四千相好自然當見。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得見無量諸佛故,諸佛現前受記。是為遍觀一切色想。名第九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三十九、第十種觀想法為“觀世音菩薩觀”。

  行者成就無量壽佛觀後,接著觀想觀世音菩薩像:(一)先觀菩薩身高八十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二)次觀菩薩身色紫金色。(三)次觀菩薩頂有髻,項有圓光,面廣百千由旬。(四)次觀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一一化佛各有五百菩薩和無量諸天侍者,舉身光中有五道眾生,及一切色相。(五)次觀頂上所戴毗楞伽摩尼妙寶冠,寶冠中有一站立的化佛,冠高二十五由旬。(六)次觀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作呈寶色,放射無量光明,一一光明中有無量化佛,一一化佛各有無數化菩薩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七)次觀菩薩的手臂如紅蓮花色,有無量光明為璎珞,璎珞中,普現一切莊嚴事。(八)次觀菩薩手掌如無量數雜蓮華色,十指指端各有八萬四千畫,如印,一一畫中有無量色光,其光柔和,普照一切,菩薩以此手接引眾生。(九)次觀菩薩足,足下有千輻輪相,化成五百億光明台,舉足時,金剛摩尼花布散一切處,無不遍滿。觀世音菩薩的其余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只有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佛而已。這是第十觀,稱“觀世音菩薩相好觀”。

  成就第十觀世音菩薩相好觀的功德作用,可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

  “觀世音菩薩相好觀”之觀法,佛陀末了說,亦可先觀頂髻、次觀天冠、再次觀其余諸相。但觀的功夫,要如觀掌中珠一般分明。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無量壽佛了了分明已,次亦應觀觀世音菩薩。此菩薩,身長八十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頂有肉髻,項有圓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圓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釋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薩、無量諸天以為侍者。舉身光中,五道眾生、一切色相皆於中現。頂上毗楞伽摩尼妙寶以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觀世音菩薩面如閻浮檀金色,眉間毫相,備七寶色,流出八萬四千種光明,一一光明有無量無數百千化佛,一一化佛無數化菩薩以為侍者,變現自在滿十方界。臂如紅蓮花色,有八十億微妙光明以為璎珞,其璎珞中,普現一切諸莊嚴事。手掌作五百億雜蓮華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萬四千畫,猶如印文。一一畫有八萬四千色,一一色有八萬四千光。其光柔軟,普照一切,以此寶手接引眾生。舉足時,足下有千輻輪相,自然化成五百億光明台。下足時,有金剛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彌滿。其余身相眾好具足,如佛無異,唯頂上肉髻及無見頂相,不及世尊。是為觀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名第十觀。”

  佛告阿難:“若欲觀觀世音菩薩,當作是觀。作是觀者不遇諸禍,淨除業障,除無數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薩,但聞其名,獲無量福,何況谛觀!若有欲觀觀世音菩薩者,當先觀頂上肉髻,次觀天冠,其余眾相亦次第觀之,悉令明了,如觀掌中。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四十、第十一種觀想法為“大勢至菩薩相好觀”。

  行者成就觀世音菩薩觀後,接著應觀想大勢至菩薩的相好光明。作如是觀:(一)先觀身量,大勢至菩薩身量如觀音,高八十億那由他恆河沙由旬。(二)次觀圓光及菩薩面,各二百五十由旬,光照二百五十由旬。(三)次觀色身,作紫金色,舉身光明照十方國,有緣眾生皆悉得見。(四)次觀菩薩一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五)次觀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六)次觀菩薩天冠上有五百寶蓮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有十方諸佛淨妙國土於中現。(七)次觀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花,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八)次觀其余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九)次觀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各有五百億寶花,一一寶花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

  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

  這是第十一觀,稱“大勢至菩薩相好觀”。成就此觀功德作用,可以滅除無數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游諸佛淨妙國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次觀大勢至菩薩。此菩薩身量大小亦如觀世音,圓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舉身光明照十方國,作紫金色,有緣眾生皆悉得見。但見此菩薩一毛孔光,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淨妙光明,是故號此菩薩名無邊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此菩薩天冠有五百寶蓮華,一一寶華有五百寶台,一一台中,十方諸佛淨妙國土廣長之相,皆於中現。頂上肉髻,如缽頭摩花。於肉髻上有一寶瓶,盛諸光明,普現佛事。余諸身相,如觀世音等無有異。此菩薩行時,十方世界一切震動。當地動處,各有五百億寶花,一一寶花莊嚴高顯,如極樂世界。此菩薩坐時,七寶國土一時動搖,從下方金光佛剎,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剎,於其中間,無量塵數分身無量壽佛、分身觀世音、大勢至,皆悉雲集極樂國土,側塞空中,坐蓮華座,演說妙法,度苦眾生。作此觀者,名為觀見大勢至菩薩,是為觀大勢至色身相。觀此菩薩者名第十一觀。除無數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觀者不處胞胎,常游諸佛淨妙國土。此觀成已,名為具足觀觀世音及大勢至。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四十一、第十二種觀想法稱“普觀”,或稱“自往生觀”。

  行者成就大勢至菩薩觀後,應作如是觀想:(一)先觀想自身往生於極樂世界,安坐於蓮華座上。(二)次觀想蓮花含苞時、蓮花開時,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三)次觀想佛菩薩滿虛空。(四)次觀想水鳥、樹林及與諸佛菩薩皆演說妙法,內容與十二部經相符合。見此事已,出定時,仍清楚憶持不失,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這是第十二觀,稱“自往生觀”。成就此觀的功德作用為,見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此行人之所開示利導。

  淨土宗四祖法照大師在南岳入般舟三昧念佛道場,親睹阿彌陀佛示以五會念佛之音,即是成就此觀的殊勝功德。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見此事時,當起想作心,自見生於西方極樂世界,於蓮華中結跏趺坐。作蓮華合想,作蓮華開想。蓮華開時,有五百色光來照身想。眼目開想,見佛菩薩滿虛空中,水鳥、樹林及與諸佛,所出音聲皆演妙法,與十二部經合。若出定時,憶持不失。見此事已,名見無量壽佛極樂世界。是為普觀想,名第十二觀。無量壽佛化身無數,與觀世音及大勢至,常來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四十二、第十三種觀想法稱“雜想觀”,或稱“雜明佛菩薩觀”。

  行者成就自往生觀後,應作如是觀想:(一)先觀阿彌陀佛丈六之像在池水上,像如前所說。阿彌陀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阿彌陀佛宿願力故,凡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即可得無量無邊之福,何況復觀佛具足身相。(二)次觀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花等,具如前所說。(三)次觀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於一切處身同,像如前所說。眾生但觀頂上寶冠,即能別知是觀世音菩薩,是大勢至菩薩。此二菩薩協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眾生。這一觀想法稱“雜明佛菩薩觀”、“雜觀三聖”、“雜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當觀於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說。無量壽佛身量無邊,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來宿願力故,有憶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無量福,況復觀佛具足身相。阿彌陀佛神通如意,於十方國變現自在,或現大身滿虛空中,或現小身丈六八尺。所現之形皆真金色,圓光化佛及寶蓮花,如上所說。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於一切處身同。眾生但觀首相,知是觀世音,知是大勢至。此二菩薩助阿彌陀佛,普化一切。是為雜想觀。名第十三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四十三、第十四種觀想法稱“上品往生觀”。

  此先說上品上生觀。佛陀說,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依修行功德之不同,可分九品: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上品上生的條件:(一)三種心具足者得往生彼國——(1)至誠心、(2)深切心、(3)回向發願心。(二)復有三種眾生得往生彼國——(1)慈心不殺,具諸戒行者;(2)讀誦大乘方等經典者;(3)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生彼佛國者。(三)時間——具上述此功德者,念佛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上生的勝況:(一)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來迎;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二)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三)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

  上品上生到達極樂世界時的勝況: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

  上品上生在極樂世界的修行與體證:(一)聞法已,即刻悟無生法忍。(二)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發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國時,此人精進勇猛故,阿彌陀如來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觀世音菩薩執金剛台,與大勢至菩薩至行者前,阿彌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與諸菩薩授手迎接。觀世音、大勢至與無數菩薩,贊歎行者,勸進其心。行者見已,歡喜踴躍,自見其身乘金剛台,隨從佛後,如彈指頃往生彼國。生彼國已,見佛色身眾相具足,見諸菩薩色相具足,光明寶林演說妙法,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四十四、上品中生觀。

  上品中生的條件:四要——(1)於第一義心不驚動,(2)

  深信因果,(3)不謗大乘(4)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上品中生時的勝況:(一)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手持紫金色蓮台到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二)行者自見坐紫金色蓮台,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

  上品中生到達極樂世界時的勝況:(一)到七寶池,紫金色蓮台,經一宿即華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有七寶蓮華。(二)佛及菩薩同時放光照行者身,行者眼目即時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於是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贊歎世尊。

  上品中生在極樂世界的修行與體證:(一)經七日,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二)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三)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

  【經文】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讀誦方等經典,善解義趣,於第一義心不驚動,深信因果,不謗大乘,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行此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及大勢至,無量大眾眷屬圍繞,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贊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義,是故我今來迎接汝。’與千化佛一時授手。行者自見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贊歎諸佛,如一念頃,即生彼國七寶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寶花,經宿即開。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寶蓮華。佛及菩薩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開明。因前宿習普聞眾聲,純說甚深第一義谛,即下金台,禮佛合掌,贊歎世尊。經於七日,應時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應時即能飛至十方,歷事諸佛,於諸佛所修諸三昧,經一小劫得無生法忍,現前受記。是名上品中生者。

  四十五、上品下生觀

  上品下生的條件:(一)信因果(二)不謗大乘,(三)發無上道心,(四)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上品下生時的勝況: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並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你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你。’即見己身坐上金蓮華,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往生極樂世界七寶池中。

  上品下生到達極樂世界時的勝況:於七寶池中經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得見佛,雖見得佛身,於佛之眾相好,心不甚清明,須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極樂世界一切音聲皆演妙法。

  上品下生在極樂世界的修行與體證:游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

  【經文】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謗大乘,但發無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彼行者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觀世音並大勢至,與諸眷屬持金蓮華,化作五百化佛來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時授手,贊言:‘法子!汝今清淨,發無上道心,我來迎汝。’見此事時,即自見身坐金蓮花,坐已華合,隨世尊後,即得往生七寶池中。一日一夜蓮花乃開,七日之中乃得見佛。雖見佛身,於眾相好,心不明了。於三七日後,乃了了見聞眾音聲皆演妙法。游歷十方供養諸佛,於諸佛前聞甚深法,經三小劫得百法明門,住歡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輩生想。名第十四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四十六、第十五種觀想法為“中品往生觀(分中上、中中、中下三品)”。

  此先說中品上生觀。

  中品上生的條件:(一)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二)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

  中品上生時的勝況: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中品上生到達極樂世界時的情況、修行與體證:到七寶池中蓮花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眾生受持五戒,持八戒齋,修行諸戒,不造五逆,無眾過惡,以此善根,回向願求生於西方極樂世界。行者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贊歎出家得離眾苦,行者見已心大歡喜,自見己身坐蓮花台,長跪合掌為佛作禮,未舉頭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蓮花尋開,當華敷時,聞眾音聲贊歎四谛,應時即得阿羅漢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名中品上生者。

  四十七、中品中生觀

  中品中生的條件:(一)一日一夜持八戒齋,或一日一夜持沙彌戒,或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二)戒香薰修,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

  中品中生時的勝況:行者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到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你是善人,能隨順三世諸佛之教,所以我們來迎接你。’行者見自己坐上蓮華,蓮華即合,往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到七寶池中。

  中品中生到達極樂世界時的情況、修行與體證:在七寶池中,經過七日蓮華乃開,華既開已,開目合掌,贊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再經半劫後,成阿羅漢。

  【經文】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回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花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花上,蓮花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花乃敷,花既敷已,開目合掌,贊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四十八、中品下生觀

  中品下生的條件:(一)孝養父母,行世仁義。(二)臨命終時,得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及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

  中品下生時的情況、修行和體證:(因心向往之)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於寶池中,經七日華開,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說法,聞法歡喜,得須陀洹。此後繼續多聞薰習,再經一小劫,成就阿羅漢。

  【經文】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義,此人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大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生經七日,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

  名第十五觀。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四十九、第十六觀想是“下品往生觀(分下上、下中、下

  下三品)”。先說下品上生觀。

  下品上生的條件:(一)雖曾造作種種惡業,但不曾毀謗過方等經典,雖無有慚愧,但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為之講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二)聽聞阿彌陀佛佛號,即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下品上生時化佛菩薩來迎的情況:阿彌陀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到往生者前,贊言:‘善哉!善男子(善女人)!你因稱念佛名,諸罪消滅,我們來迎你。’語竟,行者即見化佛及化菩薩光明遍滿其室,生歡喜,即便命終,乘坐寶蓮花,隨化佛、化菩薩後,往生寶池中。

  下品上生到達極樂世界時的情況、受教、修行與體證:經七個七日蓮華乃開敷,當華開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應機逗教,各別教化),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歷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百法,指為數很多之意;明,通達、曉了之意;門,即法門,含有入、差別之意。百法明門,意即明了通達百法之智慧門,這是菩薩在初歡喜地所證得的智慧法門。

  由此可知下品上生者,聽聞三寶之名號,隨喜發心願往生,即得往生,這是純粹往生到極樂世界才真正開始修學。因只有種子,所以須在蓮華胎中接受四十九天的胎中教育,才得出生於極樂世界,出生極樂世界後旋即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這位新生人開光,為說經教,此後還經十小劫的教育,晝夜與諸上善人同事、同學、同生活,日日耳濡目染,才能增長成初地菩薩。這一段有五個重要的意義:(1)遇貴人接引與肯定十分重要。(2)得見聞善法,還得自發隨喜,發願往生,發願改往修來。(3)諸佛菩薩不棄捨眾生,總給眾生機會。(4)教學因素:能教化者與受教化者有各自條件,還得緣份具足;完成教化所須的時間,應受教者根機之不同,而有差別;優良的教育環境,成就優質的教育品質,造就優質的國民。(5)淨土教育中,包含死亡教育、胎教、嬰幼孩教育、成長教育、終身教育。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贊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哉!善男子!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花,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花乃敷,當花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聞佛名、法名及聞僧名,聞三寶名即得往生。”

  五十、下品中生觀

  下品中生的條件:雖曾毀犯五戒、八戒或具足戒,或偷僧祇物,或盜現前僧物,或不淨說法,而無有慚愧,按其惡業,臨命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此時若遇到善知識以大慈悲,適時為之贊說阿彌陀佛的威德,贊說阿彌陀佛的光明神力,贊說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法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化佛來迎,得往生。

  下品中生時化佛菩薩來迎的情況:此人聞法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此人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

  下品中生到達極樂世界時的情況、學習、修行與體證:在華胎中經六劫,蓮花才開。當華開時,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以梵音聲安慰新生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新生人聞此已,應時即發求無上道心之心。這是發心即有希望,因為出生於西方極樂世界中,日日與諸上善人在一起,耳濡目染都是正法之音,都是正法之行,因此菩提心日日長,日日長則證覺有望。因日日受佛菩薩善薰,日日忙於跟隨佛菩薩修善,故惡心不起行,久久,惡心自然伏斷。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法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花之內。經於六劫,蓮花乃敷。當華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五十一、下品下生觀

  下品下生的條件:作種種不善業,犯五逆、十惡之人,因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此種愚惡之人,臨命終時,若得遇善知識給與予種種鼓勵、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此人遭苦所逼,不遑念佛,善知識再告之:‘你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此人受到鼓舞,於是至心令聲不絕(即心中默念佛名),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

  下品下生時的情況:因心稱念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臨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般,住其人前,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下品下生到達極樂世界時的情況、學習、修行與體證:往生者於蓮花中,住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當花開時,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以大悲聲,為新生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新生人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心,上求佛道。這也是發心即有希望,沒發心就沒希望。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歸命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花,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花中,滿十二大劫,蓮花方開。當花敷時,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即為其人廣說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五十二、韋提希與宮女見阿彌陀佛及二菩薩,悟無生法忍。

  韋提希夫人與宮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心生歡喜,豁然大悟,得無生忍(無生法忍)。見諸法性空,入於初地,了見一切法畢竟不生之理,是為無生法忍。

  【經文】

  爾時,世尊說是語時,韋提希與五百侍女聞佛所說,應時即見極樂世界廣長之相,得見佛身及二菩薩,心生歡喜,歎未曾有,豁然大悟,得無生忍。

  五十三、宮女發往生西方淨土願,釋尊授記。

  宮女發求正覺之心,及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授記:“悉皆往生,往生至極樂淨土,隨即入諸佛現前三昧,即得見諸佛。”法照大師在南岳所修之念佛即此入諸佛現前三昧念佛法,又稱般舟三昧念佛法,即觀想念佛法。

  【經文】

  五百侍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願生彼國。世尊悉記:“皆當往生。生彼國已,獲得諸佛現前三昧。”無量諸天發無上道心。

  柒、《觀無量壽經》流通分

  五十四、阿難請問經名,及受持法。佛說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修行念佛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一般人聞阿彌陀佛及二菩薩名,即可以除滅無量劫生死之罪,憶念功德當然不可思議。觀想念佛之人,即是自性清淨芬芳的蓮華,即是觀音、勢至二大士的好友,生活當下的一念心即是西方道場,當下即生在諸佛之家。

  【經文】

  爾時,阿難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此法之要當雲何受持?”

  佛告阿難:“此經名《觀極樂國土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亦名《淨除業障生諸佛前》。汝等受持,無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現身得見無量壽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聞佛名、二菩薩名,除無量劫生死之罪,何況憶念!若念佛者,當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為其勝友,當坐道場,生諸佛家。”佛告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

  五十五、阿難回靈山復講此經,大眾聽了皆大歡喜。

  尊者目連、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釋尊足步虛空,回耆阇崛山。阿難回山,廣為大眾復說如上佛所教法,無量人、天、龍、神、夜叉聽了都皆大歡喜。

  【經文】

  佛說此語時,尊者目連、尊者阿難及韋提希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

  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阇崛山。爾時,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無量人、天、龍、神、夜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禮佛而退。

  捌、《觀無量壽經》開顯的人間佛教特質

  什麼是人間佛教?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為人間佛教下了這樣的定義:“佛說的、人要的、善美的、人作得到的。”依這個標准來看,《觀無量壽經》無疑是百分之百的人間佛教經證。依《觀經》的內容,我們可以作如下的結論:

  一、《觀無量壽經》是人間佛陀釋迦世尊所說。

  二、講經的地點在阿阇世太子篡位,幽禁其父王與母後的深宮中。

  三、此經乃佛應人間正遭逢苦難的王後所說,亦為後世一切人說。

  四、佛說此經的目的:適時解除韋提希、宮女等人身心所受之苦,方法是令透過深入觀想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轉移心識的苦受想,讓正處在苦痛、黑暗、無助、怨怼的心靈,得到解脫、自在,得到光明、希望,得到引導、幫助,得到撫平、慰藉。所謂心尊、心使,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作獄,是心是獄;是心作苦,是心是苦;是心作樂,是心是樂。

  五、《觀經》中,佛對韋提希等所提出的十六種觀想法,為心理治療、咨商輔導提供具體的方法、模式,和理論依據。人生有無盡的苦,有無盡的壓力,全世界人類的痛苦指數都不斷地攀升,無論大人或小孩,無論男人或女人,無論是那一個行業的人,痛苦、憂郁、燥郁的指數,都普遍提升,每一年在治療身心疾病的個案和費用都不斷增加,自殺人數年年提升,這種可怕的現像,不是一般心理輔導師或心理醫師所能解決的,宗教在這方面能提供許多有方法。特別是佛陀在《觀經》中用系心一處,專心觀想清楚一件美好的事相,待一件觀想完成之後再觀想一件,如是累加到十六觀(其實不只),一觀一觀都是在心中仔細作畫,任何人的心靈,經過如此巧妙的移情轉識作用,便可當下出離苦情,獲得好心情,走出黑暗,看到光明。如果能恆加練習,就能達到自佛自度,自度自佛的作用。

  六、佛陀在《觀經》所展現的權宜教法,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非常的價值與啟發。

  七、《觀經》對獄政工作者提供改革的理念與依據——(一)監獄除懲戒的功能外,應積極發揮教化與善化的功能。(二)檢討善聚與惡聚的力量和應用,發揮善聚的力量,為犯惡作之人提供日日聞善、見善、生善、學善、行善的善化環境,而非日日聞惡、見惡、生惡、學惡、行惡的惡化環境。

  八、 《觀經》對死亡教育、臨終關懷提供最好的教材和方法。

  九、 《觀經》對煩惱、憂郁、苦逼、怨怼的人提供解苦的良方妙藥。

  十、 《觀經》對胎教提供了重要的資訊和理論依據。

  十一、 《觀經》為“良好的情境,造就理想的人格;善美的情境,造就善美的人”提供了經證。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