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學習《普賢行願品》對於修持淨土有什麼大利益呢?
我們認真地學習了《普賢行願品》,學到最後,會得到對淨土更新更深的認識。這種認識來自特定的學習《普賢行願品》的因緣。
以我們的學習經驗來說,講偈頌時,講了七支(從禮敬諸佛到普皆回向的七個部分)之後,又講願差別的十六個部分,一願一願都琢磨了“所願求的是什麼”、“有何種利益”、“為什麼要發此願”等等,這樣一路講下來,到了“趣入聖者行境的願”“隨學諸佛、隨學文殊、普賢的願”時,感到一步步在往上升,已經達到了高潮,在朝著高深的地道、朝著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引著心去希求,但此後一轉,普賢大士以身垂范,願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圓滿無量普賢行願,普度法界眾生。這樣的表現,給人觸動很深。只要一路如量地學下來,到這裡會產生非常大的對西方淨土的認識。自己的心是會得安慰的。
一般我們會疑惑:一個凡夫該不該現在發普賢行願呢?這樣廣大的行願發了之後,到底怎樣去實現呢?心裡會沒有底,恐怕是要三大阿僧祇劫、轉無量生才能修成功的事。但本經最後指明一條捷徑,以導歸極樂來圓滿普賢大願。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在一條條思維了阿彌陀佛的大願之後,會恍然明白,一部普賢行願就是立志求證大菩提普賢行海的境界;而一部彌陀願王正是加持我們迅速實現普賢行願,阿彌陀佛的發願力投注在這個重點上面。看到每一條普賢行願都能在彌陀願海裡找到加持實現的願文。這就給了我們極大的保證:我們在修習普賢願王的基礎上修持淨土,往生之後以阿彌陀佛的悲願加持,一定能圓滿實現所發的每一條願。因此,我們希求成就無量普賢行,就會把一切心願都歸到一個核心上,就是通過往生極樂來成就願王這個核心上。
這樣,就更加會歡喜地發普賢願,因為發普賢願並非空談,而是可以很快實現的。只要過了這一生短暫的幾十年,就能踏上淨土,馬上就實現普賢願王。這是非常快速的,就像從家裡出門坐車行駛一小段路,就到了機場登機飛向天空。看到自己能走到這條路,就有勇氣敢隨經文來發普賢願,而且會著重發普賢願。另一方面,也會全力以赴地求生極樂世界,因為:往生是凡夫成佛的關口,是一成一切成的關口,一旦往生,自己的一切發願、一切修持,都不會落空,而且,像畫龍點睛一樣,以前所畫的龍身各個部分,經“往生極樂”這一點睛之筆,就一切都活了,都飛起來了。理解了這些,會加強我們往生的信願。
所以,我們學習《普賢行願品》之後,會對西方極樂世界、對阿彌陀佛生起很大信心,會對往生生起強烈的願望,而且會非常尊重淨土法門。有些道友修淨土宗,有自卑心理,認為我其它都不行,只能修淨土這樣愚夫愚婦修的法。這種認識很不正確,淨土法門是極高深而又極平實的法門。學了《普賢行願品》之後,自己會加強信心加深信心。
進一步細心地體會,還會認識到“普賢願王導歸極樂”是一代聖教的指歸。《普賢行願品》的結尾發人深省,一部《華嚴經》最後歸到《普賢行願品》,《普賢行願品》最後又歸到自他導歸極樂世界。這裡面有大問題,點出了普賢願王的核心是歸向極樂,一代聖教的指歸是“普賢願王,導歸極樂”,一切眾生成佛的關鍵也是“普賢願王,導歸極樂”。所以,普賢大士以身垂范,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余,利樂一切眾生界。”最後以悲心觀照沉溺苦海的無量眾生,也是發願:“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普賢大士這樣示范,是給我們表演成佛之路的走法。普賢菩薩是我們的榜樣,他怎麼發願,我們也照著發。他求生淨土來圓滿大願,我們也求生淨土來圓滿大願,按這樣走,決不會錯。這樣認識清楚了,自己求生淨土的心就會非常堅定。
再一點,會認識到在往生時普賢行願的重要。經上明顯地提示:臨終時,身體、名聲、權勢、財富全等於零,這時候只有願王能引導我們一剎那頃往生極樂世界。
這顯示了願在往生關頭所起到的極端重要的作用,最終要依靠願力來往生。這讓我們看到普賢行願的牽引作用。願力的作用是不虛的,平時真正有發願,這時願力就現出來,引著心只求往生成佛,因此就和阿彌陀佛的願相應,往生西方。
不僅如此,這個普賢願還會在往生之後輾轉不斷地起作用,這種起用是盡未來際不斷的。也就是,往生後蓮花化生,得佛授記,顯現利生的大事業,究竟成佛——在這從始至終的過程中,普賢願王都起著極其關鍵、強大的作用。
我們眼光要放得長遠,現在努力串習普賢行願,將來得利益是極大的,這邊串習進步一點,那邊往生後的成就就會快一大步;這邊能把普賢行願串習得很好,那邊就能以願力全分地和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
所以現在就要把十大願王和十六種願差別裝在心裡,串習熟練,一點點地引發自己的希求心,把它修積得盡可能強、盡可能深。這個大願的能量蓄積充分之後,一遇阿彌陀佛,佛一點,就能飛起來,就像火箭燃料充足,一點火就能升天飛行一樣。所以,普賢行願是修持淨土上等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成就菩提的基礎。
明朝袁宏道 居士的《西方合論》有一段話說:“修淨佛國土者,當發大願。一者不為福田故願,願為一切眾生,生淨土故。二者不為眷屬故願,願治一切如來家,生淨土故。三者不為病苦故願,願醫一切世間無明等瘡,生淨土故。四者不為轉輪王故願,願轉諸佛如來法輪,作大法王,生淨土故。五者不為欲界故願,願離一切微妙五欲,生淨土故。六者不為色界故願,願離一切禅著,生淨土故。七者不為無色界故願,願盡種種微細流注,證無量相好身,生淨土故。八者不為聲聞辟支故願,願以福智二嚴,饒益一切眾生,生淨土故。九者不為一世界千世界故願,願代無央數世界苦,拔一切世界眾生,生淨土故。十者不為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眾生故願,願代無量無數阿僧祇劫眾生苦,拔一切眾生,生淨土故。若能如是發大願者,最後剎那,決定當如普賢願中所說。是故當知願為截苦海之舟航,導極樂之明師故。”
以上的十條願完全含攝在普賢行願中。如果我們有真正的願力,為了實現十大願王和十六種願差別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就是最圓滿的因,最能和阿彌陀佛接引眾生成佛的大願相應。阿彌陀佛創建淨土就是希望眾生生到他的世界去圓滿普賢行海而圓成佛果,所以最希望我們發普賢願。我們以普賢願求生極樂世界,臨終以大願的力量決定會引著我們的心,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普賢行願前前後後都貫通了,都思維清楚了,再看淨土願這部分,就會明白,這是在給我們示范:現在該怎樣朝著這條一生成佛的大道對應著發願。
這一點,很多人粗心大意,很快就滑過去了。其實,要注意的是每部分如何具體地發願,而且,要在心中依樣引發。多少人都流於表面,沒有落實。這四頌是誓欲臨終時沒有障礙現見阿彌陀佛,一剎那即往生極樂世界;誓欲往生極樂世界之後,現前就成就所有的普賢行願,利樂一切眾生界;誓欲得佛授記之後,化身無量,周遍十方,利益眾生。這是展示往生成就之路初、中、後每一步的走法。我們按照每部分的願文,一條條地落實發願,就是首先把圓滿的種子都種好,將來就會圓圓滿滿地結果。
這裡的重點是要得解(得到認識),一旦得解,心態就會隨著改變,就是會意識到:我現在要在淨土願的每個環節上,努力去積聚願的力量,現在積聚了這分願力,將來就會在每個環節上都發揮作用。由此就會主動地去落實這組淨土願的每個環節,對應著這條成佛之路勤懇地串習發願,從而改變以往的盲目狀態。這就是通過學習得到的效果。
總之,學好了這部分,就能讓我們往生淨土的發願得到提升,可以開發廣大、長遠的往生大願。經過了這個過程之後,心裡裝的就是一組非常完整、廣大的往生願。在願上開展得廣大、長遠了,往生的信願就得到了提升,這時修起來,心量非常開闊,信心非常充足,修持淨土非常有動力,方方面面的作用都會起來。
最後要說的是,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來人間的一件大事因緣,就是要接引我們這些有緣人,修持普賢行願,導歸極樂世界。這是現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上師自己就是這樣示現的。作為善財童子的化身,上師領受了普賢菩薩的法教,也如普賢菩薩示范的那樣,大力引導眾生在修持普賢行願的基礎上,求生總集數百億佛剎莊嚴的無與倫比的極樂世界。因此,我們要跟隨法王如意寶,走這條以普賢願王導歸極樂的成佛之路,而且,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從今生到未來世,在十方世界中把無量無邊的眾生從煩惱大苦海中度到極樂世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