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經》與觀世音信仰
大乘佛教悲、智雙運,廣說無盡方便之解脫法門。除進一步開示出種種依仗自力(自悟、自證)的法門外,更建立起種種仰仗他力(佛、菩薩)的法門。大乘佛教描繪出一幅幅莊嚴清淨的佛國淨土,創造出無數個無所不在、無處不有的應化佛和菩薩。這些應化佛和菩薩都有一個共同的大悲願,即不度盡眾生,誓不證菩提,不成佛道,成為大乘佛教根本精神的具體體現者。
在眾多的佛菩薩中,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則是世人最為熟悉,也是仰仗最多的佛菩薩。其中,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極樂淨土,觀世音菩薩解救現世苦難,尤為世人所仰仗,以為解脫生死、求福免災之易行法門。在中國,人或有不知釋迦牟尼者,然無有不知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者,不僅四眾信徒開口便稱“南無阿彌陀佛”,祈福便誦“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在一般民眾中亦早已成為日常口頭的贊歎語、祈使語。對於彌陀信仰,在有關淨土宗或淨土信仰的研究著述中已有大量的論述,本文則想專就中國的觀世音菩薩信仰作一簡要的探討。
有關觀世音菩薩的經典據現存漢譯佛典,最早出現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佛經是後漢支曜譯的《成具光明定意經》,經中羅列諸來聽佛說法的菩薩中最後一位名叫“觀音”。其後大概是在《心經》中出現的觀世音菩薩稱號(1)。然信眾對觀世音菩薩有較多的了解和廣泛的信仰,則是在《法華經》譯出之後(2)。尤其是在鸠摩羅什的《妙法蓮華經》譯出後不久,其中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即有以《觀音經》名單本別行。此後,各種以“觀音”為名的經典紛紛現世,觀音信仰也由此益盛。而此種情況很可能與昙摩羅谶法師勸河西王沮渠蒙遜誦念觀世音,聲稱觀世音菩薩與此土有緣的傳說有關。對此,天台智者大師曾記述說:
“夫觀音經部黨甚多,或《請觀世音》、《觀音授記》、《觀音三昧》、《觀 音忏悔》、《大悲雄猛觀世音》等不同。今所傳者,即是一千五百三十言《法華》之一品。而別傳者,乃是昙摩羅谶法師,亦號伊波勒菩薩,游化蔥嶺,來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遜歸命正法,兼有疾患,以告法師。師雲:觀世音與此土有緣。乃令誦念,患苦即除。因是別傳一品,流通部外也。”(3)
智者大師這裡提到的幾部觀音經,有些是疑偽經,如《觀音三昧經》、《大悲雄猛觀世音經》等。其實,在鸠摩羅什譯出《妙法蓮華經》後不久,由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出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中也已有善財童子參拜觀世音菩薩,觀世音為說大慈悲法的記述;之後由劉宋畺良耶捨譯出的《佛說觀無量壽經》中,觀世音則以阿彌陀佛的右侍菩薩身份出現;在北涼昙無谶譯出的《悲華經》中,又有佛為觀世音授記之記載;在北魏菩提留支譯出的《深密解脫經》中,亦有觀世音菩薩請世尊說十地差別,而佛為廣說大乘波羅蜜了義法門。此外,東晉南北朝時期先後譯出的有關觀世音菩薩的重要經典還有:《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一卷,簡稱《請觀音經》,東晉難提譯)、《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授記經》(一卷,劉宋昙無竭譯)、《觀世音忏悔除罪咒經》(一卷,齊法獻與法意共譯)、《十一面觀世音經》(一卷,後周耶捨崛多等譯)等。
隋唐以後,隨著密教的興起,漢譯佛經中以觀世音菩薩為名的經多得不勝枚數,特別是掛著“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稱號的經咒尤為繁多。由於這類觀世音經實在太多,請恕本文不在此一一列舉介紹了,不過這裡倒是想對兩部沒有標著觀世音菩薩名稱的經,然卻又對了解觀世音菩薩有重要意義的佛經,作一簡單的提示。一部是唐般剌密帝譯的《楞嚴經》。此經多有疑其為偽者(4),然其中卷六觀世音菩薩歷述由聞思修入三摩地以及三十二應、十四種無畏,乃至因此圓通法門而獲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德等等,很可以與《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對照發明。再一部是宋天息災譯的《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此經題中雖沒有標出觀世音菩薩的名號,然全經四卷都是講觀世音菩薩於各處救度眾生的事跡,以及在密教中最為著名的六字大明王陀羅尼功德,可以說是所有佛經中篇幅最大的一部觀世音經。
觀世音信仰的現世性格
如上所述,中國觀世音信仰的興起是在《法華經》譯出以後。《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通過佛世尊之口說:
“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 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具體來說,觀世音菩薩於以下諸方面聞聲(稱名觀世音菩薩)即能解救眾生之苦。如: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
“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 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斷斷壞,而得解 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 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
“若有眾生多於YIN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眾人敬愛。”
經中提到的這些事例,都說明觀世音菩薩能幫助世人解除其現世生活中遭遇到的種種苦難或災禍,實現其現世生活中的種種願望。不僅如此,經中還說觀世音菩薩在此娑婆世界中隨機方便,應現種種身相,“游諸國土,度脫眾生”,從而使眾生感到觀世音菩薩時刻都在自己身旁,無比親近。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觀世音菩薩把他這種解救眾生的悲願和實踐,自稱為“大悲行解脫門”。經中觀世音菩薩對善財童子說: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相續不斷。……或以聲音,或以威儀,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心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
“善男子,我修行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繋縛怖,離殺害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大眾怖,離惡趣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怖。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怖畏。”
“善男子,我以此方便,令諸眾生離怖畏已,復教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5)
我們從流傳至今之晉宋南北朝時期的觀世音信仰應驗故事(6)看,可以說都與《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和《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所描述的觀世音菩薩發願救護眾生的苦難或願望相一致。在這些應驗故事中,最神奇者莫過於觀世音菩薩為著名譯師求那跋陀羅換頭通華語一事。事載《高僧傳》卷三求那跋陀羅傳:
“譙王欲請講華嚴等經,而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懷愧歎。即旦夕禮忏請觀世音,乞求冥應。遂夢有人白服持劍,擎一人首來至其前曰:何故憂耶?跋陀具以事對。答曰:無所多憂。即以劍易首,更安新頭,語令回轉,曰:得無痛耶?答曰:不痛。豁然便覺心神喜悅。旦起語義皆通,備領宋言,於是就講。”
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則觀世音菩薩信仰應驗故事,是關於釋慧達(劉薩诃)的故事。此事在《法苑珠林》卷一○三(《四部叢刊》本)所引《冥祥記》中有詳細記述,大意謂:劉薩诃原不聞佛法,尚氣武,好畋獵。年三十一時暴病而亡,七日後復生,詳言在冥中見地獄種種報應,又遇觀世音菩薩為之說法,勸其勤誠忏悔,禮佛誦經,並令其復活後出家為沙門。於是劉薩诃遂出家事佛。這是一則比較典型的宣揚佛教關於地獄、報應,和受佛菩薩點化後能夠改惡從善,禮佛奉經的應驗故事,因此流傳極廣。梁《高僧傳》和唐《高僧傳》都采錄了這則故事,其後更增演為《劉薩诃和尚因緣記》(7)。敦煌石窟的晚唐五代時期塑像、壁畫中,有不少是以劉薩诃故事為題材的。
一般地講,大乘佛教中佛菩薩的他力信仰是以徹底解脫生死,往生佛國淨土為根本,如彌陀信仰、彌勒信仰都是如此。因此,世人並不期望佛解救其現世中的“暫時”苦難,佛菩薩也不許諾解除其現世中的苦難。而世人為了得以往生佛國,甚至甘願忍受現世苦難的磨練,以期最終獲得永超生死輪回之苦,常住佛國淨土之樂。然而,我們從以上所引經說和大量應驗故事中看到的觀音信仰,卻不是這樣的。盡管觀世音菩薩也講過,他將根據眾生的願望,把他們接引到他們向往往生的佛土(8);也有如上引《華嚴經》中說的,觀世音菩薩救護眾生現世的苦難,只是為了通過這種方便,而“令諸眾生離怖畏已,復教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永不退轉。”然而,解救現世生活中的苦難乃是最切實的恩惠,一般世人之所以如此熱誠地信仰觀世音,主要因為他是一位近在身旁、隨時回應的現世生活中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活菩薩。
死後往生淨土的阿彌陀佛信仰,生前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信仰,構成了大乘佛教他力易行道不可或缺的兩個組成部分。二者充分地把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悲願精神,形象地表達了出來,我想這也是大乘佛教在一般民眾中最具吸引力之處。
觀世音菩薩圓通法門
如上所述,觀世音信仰一般都注重於他的大悲願,希望從他那裡得到強大的救助和庇護,而對於他的修證三昧和教化法門則注意得甚少。其實,在不少佛經中都提到了觀世音菩薩的修證、教化法門,以下擇其要點做一介紹。
首先,我們從《心經》看,觀世音是一位深通般若波羅蜜法的菩薩。《心經》開首即謂“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而其中心思想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9)這些完全是般若中觀學實相論的基本立論,正因為此,世人把《心經》視為般若學最精要的經典。其實,以觀音為般若法門的證得者和宣揚者,不僅是《心經》一部經。在《觀音授記經》中,我們可以看到佛對觀世音和得大勢兩位菩薩的授記,說他們證得了“如幻三昧”。而“如幻三昧”的具體內容,據該經的介紹是:
“謂一切法從緣而起,虛假而有。一切諸法,因緣而生,若無因緣,無有生法。隨一切法從因緣生,而無所生。如是通達無生法者,得入菩薩真實之道,亦名得入大慈悲心,憐憫度脫一切眾生。善能深解如是義已,則知一切諸法如幻,但以憶想語言造化法耳。然此憶想語言造化諸法,究竟悉空。善能通達諸法空已,是名逮得如幻三昧。得三昧已,以善巧方便,能化其身, 隨眾形類所成善根,而為說法,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種諸法從緣而起,虛假而有,生無所生,究竟悉空的“如幻三昧”,也正是般若三昧。不僅如此,此經通過觀音得此“如幻三昧”,還為他的隨類化身,發大慈悲心,找出了修證上的根據。以後屬密教的一些觀世音經也很注意這一“如幻三昧”(10)。
觀世音菩薩,無疑也是密教的重要信仰對象之一,這從現存大量以觀世音菩薩為經名的事實即可得到證明。在密教中,觀世音增加了許多新的稱號,如千手千眼觀世音、聖觀世音、十一面觀世音、如意輪觀世音、馬頭觀音等,同時也增加了許多密教陀羅尼神咒方面的內容。這種情況在疑偽經《楞嚴經》中有較為綜合的反映。《楞嚴經》卷六講到觀世音“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得“圓通法門”。經文前面部分講三十二應化身和十四施無畏,與《法華經》等大致相同,末後講到觀世音菩薩由獲“圓通”“無上道”,而又獲“四不思議無作妙德”時,其中的第一“妙德”即是:“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以下列舉現一首、三首、乃至千首、萬首和二臂、四臂,二目、四目,乃至千臂、萬臂,千目、萬目等等。 《楞嚴經》中還沒有舉出具體的咒,可是在別的觀音經中則提出了許多神咒。諸如《請觀音經》(11)中的“消伏毒害咒”;《不空羂索咒心經》(12)中的“不空羂索心咒”;《十一面神咒經》(13)中的“十一面心咒”;《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14)中的“大悲神咒” 等,而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六字大明王神咒”。關於此六字神咒,在不同的經中又不同的指稱和解釋。這裡只想舉出《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中對“六字大明咒”的論述,以見其大概。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共四卷,在第三卷末尾,借世尊之口道出了“六字大明咒”,經說:
“善男子,彼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有六字大明陀羅尼,難得值遇。若有人能稱念其名,當得生彼毛孔之中,不受沉淪。”
而當問及此“六字大明咒”從何處來時,世尊即告知說:
“善男子,此六字大明陀羅尼是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時解脫。”
接著,第四卷幾乎全部是描述“六字大明咒”的種種神奇功德,而歸納起來就是:
“若得彼(六字大明咒)者,不可思議無量禅定相應,即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入解脫門,見涅槃地,貪瞋永滅,法藏圓滿,破壞五趣輪回,淨諸地獄,斷除煩惱,救度旁生,圓滿法味,一切智智,演說無盡。”
這裡最大限度地描述了陀羅尼咒語的神奇而廣大的功德,具有濃厚的密教色彩。觀世音菩薩在大乘顯密兩教中,都是最親近信眾的一位菩薩。他發大悲願救護眾生的種種苦難,幫助世人實現種種美好的願望,反過來,世人也把種種美好的想象賦予了他。經中說,觀世音早已成就佛果(15),但為了救度眾生,他化身菩薩,游諸國土。又說,他將在阿彌陀佛之後成佛(16)。如此種種,都說明觀世音菩薩在三界眾生的心目中是永生的。這在大乘佛經信仰中是一個很值得認真研究的問題。
——————————
(1)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精捨中止,晨早整服,呼語阿難,汝請諸明士、除惡眾及無著履跡等來,今當有上問異要。於是阿難受敕,應時遍宣如來教於四輩人。……諸來明士在會坐者,率皆妙行清心口淨,……有明士名無穢王,次復名光景尊,……次復名觀音。如是眾名,各各別異。”(《成具光明定意經》)據傳《心經》最早有三國時吳支謙的譯本,則亦早於《法華經》的譯出,然此譯本亡佚已久。不過鸠摩羅什也譯有《心經》,起首即稱“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其譯出時間與《妙法蓮華經》不會相去很遠。
(2) 考現存史料,在西晉竺法護譯出《正法華經》之後,社會上即流傳出許多關於觀世音信仰的應驗故事。如史載東晉簡文、孝武帝時人謝敷,編集有《觀世音應驗記》一書,該書今雖已不存,然在南北朝人的志怪小說中多有引述。《正法華經》中觀世音譯為“光世音”。又,據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四所錄經目中,當時也有單本別行的《光世音經》。
(3) 智顗說,灌頂記:《觀音玄義》卷下。
(4) 關於《楞嚴經》的真偽問題,學術界存在著不同的意見,因與本文主題無關,不擬在此多說。呂澂先生撰有《楞嚴百偽》一文,載《中國哲學》第二輯? ,
可供參考。
(5) 按,此處所引為唐實叉難陀譯《八十華嚴》卷六十八之文。《六十華嚴》卷五十二,《四十華嚴》卷十六中所載內容與此完全相同,文字則稍有不同。
(6) 這些觀世音信仰應驗故事,分散在晉宋南北朝時期的各種志怪小說和僧傳等著作中,流傳至今的大約還有六十余則。如清弘贊編的《觀音慈林集》中,即收有東晉南北朝時期僧俗信眾觀音信仰應驗故事六十一則,可資參考。
(7) 見王重民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黃永武主編《敦煌遺書最新目錄》:P.2680和P.3570。
(8) 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唐伽梵達摩譯)中觀世音說:“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
(9) 此據玄奘譯本。《心經》譯本甚多,然無論是大本還是小本,以及其中名數譯文多有不同,而經文主體部分的基本思想則都是相同的。
(10) 如《葉衣觀自在菩薩經》(一卷,不空譯)中說:“金剛手菩薩從座而起,偏袒右臂,雙膝著地,頂禮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足,白觀自在菩薩言:聖者住大悲解脫如幻三昧,能除一切有情苦惱,與世出世利益安樂。”
(11) 《請觀音經》的全名是《請觀世音菩薩消伏毒害陀羅尼咒經》,東晉難提譯。
(12) 此經譯本很多,這裡引的是唐菩提流志譯本。
(13) 此經譯本很多,這裡引的是唐玄奘譯本。
(14) 唐伽梵達摩譯。
(15) 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就說:“此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
力,安樂眾生故,現作菩薩。”
(16) 如《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中,佛為授記說:“觀世音菩薩次阿彌陀後當成正覺,名普光功德山王如來。”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