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文章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慈悲觀的心靈療效  



佛教是一門解脫學,其教義的宗旨,乃在解決眾生八萬四千煩惱而開演出不同的對治法門。歸根究底,除了解決眾生生命輪回的問題外,其次也解決了人類現世心理的現實層面。

人間佛教的慈悲教義帶給人們安心的靈性治療,透過宗教心理分析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洞察個人的心理問題,以及人人共有的心理機制,提高自我覺照,如實了知自心的能力,建立一個健康的內在環境,進一步做為提升心靈的基礎,幫助我們解決心靈的困境。如果人們的心靈常處於「慈悲」的狀態,能夠有效而且迅速地改善身心疾病,增進精神的健康情況,掃除一切心理的障礙。

《普門學報》中有不少關於此類之議題,如:鄭石巖的〈唯識法門與心理健康〉(第二期),翟本瑞、尤惠真的〈基督教「愛觀」與佛教「慈悲觀」的比較〉(第二期)、石朝穎的〈禅學與哲學的心靈療養〉(第三期),星雲大師的〈佛教的慈悲主義〉(第七期)、〈佛教對「身心疾病」的看法〉(第十七期),恩慧的〈人間佛教在心理治療與心理輔導上的應用〉(第九期),賴賢宗的〈空性智能、佛教意義治療與佛教诠釋學的治療學--論佛教的生命關懷與心理治療〉(第十三期)……等;都給予我們很多的啟發。

慈悲究竟有什麼意義呢?一是日常生活所經驗到的慈悲愛心,一則是作為修習禅定業處的「四無量心」;「慈悲」是佛教實踐上的中心德目,也是佛道的根本。佛陀的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的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又其悲心廣大無盡,故又稱「無蓋大悲」(即無有更廣、更大、更上於此悲者)。佛教裡,慈、悲與喜、捨,合稱「四無量心」。慈悲系以無量眾生為對象,而能愛念憐愍無量眾生,進而根本救度之,此種慈悲為佛、菩薩所獨具之德性。

星雲大師曾說:我所提倡的人間佛教,正如我為佛光山所訂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我覺得肯給人的,肯服務的,肯助人一臂之力的,肯與人結緣的,肯給人歡喜的,那就是佛的教示,佛在人間給我們的教導。我所提倡人間佛教,坦白說就是要讓佛教落實在人間,讓佛教落實在生活中,讓佛教落實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靈。
唯有修持大慈悲心才能不斷的「給人」,因為它具有喜樂利他的人間性格。

正如星雲大師提倡的「佛光四句偈」中,「慈悲喜捨遍法界」,代表給人歡喜的宗教,就是佛陀的慈悲教義,能夠幫助憫除自他痛苦之根源。因為從深層心理學來看,「喜」心是人人本自具足的自性(佛性)的一部分,每個人心靈深處都有一個喜悅和驚奇的源頭活水,只要能與它聯結,周遭一草一木都有無限生機,每個當下即是佛法所代表的心理自然法則;至於「捨」心,不再生起貪瞋取斥,自然回歸平等、平穩和平衡的心地,這就是「捨」心的本義。當有了慈悲喜捨的自我超越,就能感受個人的痛苦將轉化成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胸襟,從貪婪小我中釋放,不再與萬物區隔的深層心靈,而將融入法界的曠大寧靜。

然而,心理分析學在探索痛苦煩惱的心理根源,關鍵在於認知人的「無意識」。即意識層面所不能覺知的心領域,俗稱「潛意識」,亦即心理學榮格所說的「個人無意識」,對意識層面具有制約、驅策和扭曲的作用,意識受制於無意識的心理法則,決定人的生物性人格,是沒有自主性可言的。因為它被「個人無意識」中的各種情意結和病理機制所支配,喪失自主性而不自知的意識活動和欲望,可稱它為「虛妄意識」。又如心理學佛洛姆及人本心理學所說的「虛妄意識」,造成人的不快樂、心理失調以及現代社會之精神困境的心理根源。這些皆與佛法所說的「無明」皆有相通之處,即受「貪」、「瞋」的盲目支配而不能作主,佛法說這就是「苦」的根源。

如何對治苦的根源?星雲大師在〈六波羅密自他兩利之評析〉一文中提出精譬的見解:以佛法的六度實踐,能對治無明心理病源的具體展現。分別是從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面向的修持,來達到心靈的健康與提升;如六度的布施,是給人呢?是給己呢?看似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