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我們說一切法不可言說,一切法無可說相,不取於相。那人家有疑惑呢?這個聲聞他自己沒有個果可證,如果他證了初果,是不是取到初果了?那我現在假設他證到初果了,有這個念頭沒有?佛這樣問。須菩提答復都是沒有,這個意思就是說,本來就無取,無取就無得。因為這段經文講的是意相,意相無相,無相還有什麼可取啊,就證明無可取相。
但是解說當中,說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就說證了須陀洹果了,他對八十一品的見惑斷了。證得初果時候啊,他把這個見惑都斷了,所以才叫入流。入流就是入了聖人流,這是對凡夫而說的。凡夫有這些個見惑,所以成了凡夫,就是凡夫的意思。聖人入了聖人流了,不再流轉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果的聖人都如是。須菩提,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能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那麼須陀洹是斷見惑的。斯陀含已能斷思惑了。九品思惑,斯陀含斷了六品。名斯陀含。說他從這個人間,這個世界命終了之後,他升到天上,就來人間一次了,所以叫阿那含。實際上,沒有往來之相,為什麼?因為他悟得我空了。我空了就是沒有我,我都空了誰往來啊,就是這個含義。隨順世間而會往來,所以說往來。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
這是第三果聖人了。他把欲界的九品思惑都斷了,才叫阿那含。那阿那含華言就是不來了,就是不再來人間受身了,從此命終之後,他生於色界天上,不到欲界人間來受身,所以叫不來,實實在在沒有來去。既然無我了,證得無我之理了,那兒還有什麼來與不來分別呢?這個含義,這四果都這如是個沒什麼解釋的了。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能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著我、人、眾生、壽者相就不是阿羅漢了。
什麼叫阿羅漢呢?就是說他沒有煩惱,譯名叫殺賊,或我們叫無賊。他到阿羅漢的果位,他見惑、思惑都斷盡了。他不再受分斷生死的。阿羅漢,名應供。應供者,受人天的供養,大多數受天上的供養。這個初果到四果都無所得。證得,證得了沒?證得了之後沒有一個得果的心,就叫無所得。並不是他證得了阿羅漢了,不是阿羅漢,不是這個意思。他的意思是說,他沒有一個念頭,說我已經得了果了,已經成了。為什麼?因為他已經不執著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在這個意義上,說他無所得,那為什麼初果到三果不名得道,唯有四果才叫得道了,究竟成就了?意思就是說,是唯到四果才斷絕生死了,究竟斷絕生死了,證得了阿羅漢。就是說他見惑、思惑的煩惱全斷盡了,在天上人間最為第一。須菩提舉他自己的例子: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因為我離了欲念了,離了欲了,是離欲阿羅漢,但是我沒有這個念頭,世尊,我不作是念,我從來沒想過,我是離欲阿羅漢啊。須菩提說。
前文所說的為什麼阿羅漢不作是念,他拿他自己的例子來說,說我就是這樣,我證得阿羅漢了,我沒有個念頭說我是離欲阿羅漢,因此其他的阿羅漢,也如是了。須菩提拿他自己作證明,假使我要還有念頭,說我是離欲了,證得阿羅漢道了,那世尊就不說我是樂阿蘭那行者了,就不說我是無生滅相了。
因為什麼呢?實實在在須菩提實無所行,才名須菩提是阿羅漢,這個是解釋無诤的意思,因為須菩提證了阿羅漢果的,阿羅漢心是無生無滅,不受這個世間法所限制。這個又名他無诤三昧,他修行見了性,斷了見思惑了,有正知正見,證了空理了,空中明明淨淨,沒有爭斗,沒有爭議,在這個空理當中,沒有邪,沒有正,沒有什麼邪正之爭的。
為什麼?他念念常常是正,沒有煩惱了,沒有見思惑,沒有煩惱了,他不起一念邪心,貪嗔癡的心沒有了,所以才叫無诤三昧。這個三昧呢是在人中最為第一。人家根本沒欲了,那他當然更能證得阿羅漢果了,但是他說我有沒有得果之心呢,沒有,我若有得果之心,有得就有失,有得就有不得,它有相對的,他沒有得果之心也無得無不得,因此才說是人中第一。那麼凡夫心就不同了,有得有失,聖人心無得無失,他與人無爭,什麼事都不爭。
那為什麼說樂阿蘭那行者?這個講一講阿蘭那,阿蘭那翻為華言是寂靜,即是無喧鬧的意思,就是無所行,實無所行,修行沒有執著我是在修行的,沒有這個執著心就叫實無所行,因為我相空了,無我了,連我都沒有了還有我所行嗎?所以說無所行,但是實實在在的,他還是有所作,有個什麼作呢?他修寂靜,還有個寂靜心,成阿羅漢了還有個成就心,與人無爭是清淨心,不是完全無心,是清淨心,只是把有所得的心除掉,沒有能得所得,就這個含義。假使要有所得,那就有非得,就有不得,有得有不得這就相爭,無爭就是清淨道,沒有個得也沒有個不得,那是為什麼呢?他已經證得無所得心,常住了,就叫無诤心。這段解答辨別清楚了。
這就人來說,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呀?佛拿自己來做證明,不止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佛也如是。佛告訴須菩提,說你如何想的?於意雲何,就是問你怎麼想的。“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佛最初授記、成佛,然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說是汝未來在娑婆世界成佛,叫釋迦牟尼。這叫授記,這在《法華經》上這樣說的,說我昔在然燈佛所,有法有所得否?不只你阿羅漢無所得,我往昔在然燈佛的會下,然燈佛給我授記了,未來成佛名釋迦牟尼。
在那個時候,我於法有所得否?我有沒得?我有成佛了要得佛果了?佛以此來問須菩提,不止你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於佛,也如是,無所得。這個須菩提,回答得很對的:“不也,世尊,如來於然燈佛所實無所得。”就是從凡夫修,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到成佛,一切無所得。不可說不可取。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那佛呢,恐怕眾生還有疑惑,疑惑什麼呢?疑惑菩薩修菩薩道的時候,就是莊嚴他自己的淨佛國土?所以在經上經常講,佛自己無量劫修的功德,正報如是,他所得的依報的國土也如是,這段就是說乃至成佛的正報啊,佛沒有這個生心:我在修行要成佛,我在莊嚴佛國土。沒有,就是報得的,國土是他果報所感的了,那在佛土中的種種莊嚴,那種種莊嚴都是由菩薩在行菩薩萬行的時候,在因地之中。在因地當中,菩薩修行的時候,修的善業,那他後來所感的國土,就是佛國土,那麼成佛的時候呢所得的報土就具足莊嚴,佛國土種種莊嚴,就是由他過去所行所感的。
這個道理都明白,我們自己的,就像我們現在一些人,你過去,你做的好事,做的壞事,單說做好事吧,你做的善業,你今生所感的善果,住處,享受,房屋,乃至你所居的國土周圍,都是莊嚴的,即沒有變亂也沒有戰爭,就說明你過去善根力很強。如果你周圍盡是不清淨,打仗的,斗毆的,或者戰亂的,就證明了你過去修行的,沒有修行,乃至你所作的事業不好。
那麼諸佛修行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自然地感果,感到萬分莊嚴。那麼佛就問須菩提:說,你如何想?菩薩莊嚴佛國土沒有?他修行時候是不是他的依報也很好,也莊嚴,是不是因修行而感?
這說到佛,須菩提答佛:佛沒有莊嚴。如何解釋呢?莊嚴佛國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即莊嚴而非莊嚴,莊嚴的是能莊嚴的,是佛修行的感,所莊嚴的是所受的依報,就是菩薩在行那個布施、持戒、禅定、忍辱、智慧的時候,這叫六度萬行,那他所感應的國土,他所處的佛土自然是清淨的,這個行為是不是有意,因為想莊嚴佛土才行菩薩道?沒有這個思想。沒有這個能莊嚴的,也沒有所莊嚴的,佛行菩薩道只是利益眾生,沒有還說我要利益眾生我要得個什麼果。
如果有這個心那不叫菩薩,就不叫行菩薩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大家都懂,但是,他自然的,行菩薩道自然感應行菩薩道的報應,自然的感應,所以叫莊嚴即非莊嚴,這一段經文是為下文來說的。下文什麼意思,就是我們修定修慧的時候,在你修定修慧禮佛拜忏這些種種功德吧,你有一個莊嚴國土或未來處一個很好地方,有這個想法嗎?佛亦如是,因為那個佛的正報依報,都是無形無相的了,這一品就講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見諸相非相才見如來。
就是免你一切的執著,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是清淨心,沒有未來我自己還有什麼國土還有什麼報身,沒有這個心呢,為什麼呢?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生的是清淨心,不應當住色生心,不應當住香味觸法生心,不住六塵境界,一切無住而生其心,這才叫清淨心。無住生心,這一品就還講的,就象我們現在修行,假使說你有住,說未來我能生個富貴家,未來啊我能清淨成道。若有這個心,那你是在六塵境界上生心,修道者不應當在六塵境界上生心,無所住,生起了無所住心。
咱們再講通俗一點,說你在修行時候,不要著修行的相,就是這麼個意思,咱不說這個深奧的意思,說你一天拜佛,你要向人家誇耀,我一天拜好多佛呀,真修行者,這就糟糕了,你要求名求利,不是拜佛,你拿這個拜佛作幌子,你內裡頭有名利心。拜佛,給我們消業障,求消災,求免難,不求什麼,就是行無所行,這個就讓我們去一些執著,這個行無所行,做無所做,菩薩在行菩薩道自然地莊嚴佛國土,而不是著相,沒有這個用心,就是這樣。
那麼修行的人對自己如是,對別人也如是。不要談論是非,對於看那個沒有入佛門的千萬不要輕視他,將來他要入佛門修行也許超過我,比我還強,這就是不輕視一切眾生,同時修行人絕不要談論是非,心裡頭不要輕慢那些沒學佛法的人,如果有這個輕慢心就不是清淨心啦!這樣的保持你覺性,常生起智慧。保持個什麼心呢?平等,慈悲,對任何人都平等慈悲,不分高下貧富貴賤老幼,這叫平等。
再說清淨一點 ,心最清淨的,心無所住,只要一有住就不清淨了,一有住就著相了,對於法著法相,對於人就起分別心,見什麼執著什麼,見色執著色,就住色生心,這叫迷人,不是開悟的。開悟的見色離色,見色離一切色相,這叫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叫悟入,在六塵境界裡悟了。為什麼?你住色生心就叫妄念,不生妄念了,不住色生心就叫妄念消除,不住色生心就是生智慧,就是真正的智慧了,這個含義。
“須菩提,若有人”,就是假設啊,“身如須彌山王,這個高大得不的了,他的身體象須彌山王一樣,須彌山呢就是妙高峰啊,那山大得不的了,不是泰山,當然也不是我們雲居山了,雲居山太小了,這個山是相當的大。“於意雲何?”你作何想法?佛問須菩提作何想法,這個身體夠大了吧,須菩提言:“甚大”。不錯,那身相如須彌山似的,身相就太大了,但是我說的大可不是這個意思,什麼意思呢?
世尊啊“何以故?”佛不是說非身是名大身,身不是身,這個身和虛空一樣,那個身可就大了。那麼我們一般人都說佛是丈六金身呢,我們看哪個殿裡塑的像都比人大好多倍,有的塑得非常大,樂山大佛多少丈?千丈。那算大吧?不大,凡所有相,只要你有形象,你說出來大就不大了。須菩提說甚大,當然大了。為什麼這樣說呢?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身不是身是空的,那才叫真正大身。
所以須菩提答完了之後自己來解釋,我說的大身可不是比較得大。為什麼?身本非身啊,身是對俗谛來說的,世間上來說的,要對身體來說的。一切報身是空的、假的、不存在的,身本非身,這樣才叫大身啊,須菩提這樣答的。身大了,心很小,內心的量小那還叫大身啊?心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你的身哪,就隨著你的心大起來了。身大到成什麼樣子,虛空有好大,身就有好大。身等虛空,這樣才叫大身。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單就恆河都無數,何況其沙呢?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要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我今告訴你,實實在在的,我說是實在話啊,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拿著珍珠瑪瑙七寶滿爾所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拿它來施捨。這個數量該多吧?布施該大吧?得的福多不多?須菩提啊,甚多了!這個以這等財實布施啊,得的福德啊是無數的,甚多!
佛猶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那這個我們大家都能明白了,少量的,少量的聞到《金剛經》,聞聽《金剛經》的功德,你又能把《金剛經》上的話,乃至很少四句話對別人說。就是你學《金剛經》,把《金剛經》的話對別人說,你所感的福德,比那個用恆河沙那麼多三千大千世界。恆河沙的沙子比咱們這個河沙子細得很多,像面粉一樣的, 沙礫都分不出來。
印度說恆河是從天上來的。不是天上來的,是從雅魯藏布江流去的,就是我們中國珠穆朗瑪峰山上流下來的水,流到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到印度,在印度就叫恆河。西藏雅魯藏布江水沒流到咱們國內境內,流到這個印度,所以印度叫恆河。山的南面流入這個越南、老撾、柬埔寨,那個又叫湄公河,但是都是從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流下來的。
因為這個水在印度是像我們長江一樣的,流了多少省流了很長,所以在印度人稱這個恆河叫天上來。因為那個沙子啊非常細膩,一粒沙作一恆河,那麼這些個恆河的沙再把它加起來,你說這個恆河該有好多沙吧,形容無數的意思。甚多的意思,一沙一世界,把這個所有的世界的所有的財寶都拿來供養,這個功德該大吧,但是不如有人用《金剛經》上的四句話給別人說,少量功德。意思說,佛就告訴我們,你聽到《金剛經》,你把《金剛經》上的話傳給那些個沒聽到的人,勸他不要多,四句,你那個所種的福德啊,比用恆河沙那些個七寶供養眾生,比那福德還大。
諸位道友你們信嗎?得生決定信。咱不說就把咱們中國整個的土地大地都變成七寶,我們都向世界布施,這個功德你計算起來有好大吧,他也不如你用《金剛經》四句話勸人信解。什麼意思?七寶再多是生滅法啊。生滅滅已了就沒有了,《金剛經》是不生滅法。生滅跟不生滅怎麼比啊。不生滅的功德是無相法門,它是無相的。反過來說,我們今天學習《金剛經》,你就知道為什麼咱們前頭說,難遭難遇,百千萬劫難得遇到聞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名字。咱不止聞名,還能把全經學習一遍,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呀。
這個經前文咱們講初果二果,他都是無所得的心,咱們學《金剛經》的人都以無所得的心:施捨即非施捨,是名施捨。這沒有施捨的心,從心量計得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無所得而施,不計較而施,因此說功德多。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
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再就是特別提出來,在這段經文特別提:要尊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是有人、有地方、有人說《金剛經》,不是全部,就是四句偈語,那功德都無量。這個處所,就是說《金剛經》這個處所,那一些世間、天上、人類、阿修羅都應該供養,供養這個地點,何況我們這個地點就是佛的廟,就是佛的塔,我們是在佛的廟裡說,在塔裡說。但是,所有在座的,都能夠受持讀誦,我想大家都受持讀誦,都能聽到。
現在我們共同來學習,我們把這一法當成成就最上第一稀有,所以這《金剛經》啊,這樣的聽眾成為《金剛經就是般若波羅蜜經》啊,所以經所在,為有佛在,經在就是佛在,若尊重弟子,佛在佛的弟子菩薩聖眾的。
這個我們大家都懂了,這個經典所在就是法身佛,法身無相的,法身具足報化,法身就具足報身,盧捨那報身佛,具足化身釋迦摩尼,三身一體,經在即佛在。這是指的佛的法身在,報身在,化身也在,乃至於尊重所有的佛弟子,這個佛弟子不是專指比丘比丘尼說的啊,象我們在家的道友,優婆娑,優婆夷,凡是聞法的弟子,都是尊重的弟子,那就說明了經所在,佛在,僧在,三寶具在,三寶就是人天所供養的,這個沒什麼疑惑的,這是正常的。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講到這裡頭,須菩提,就向佛表白了,說這個經,這麼重要,應該有個名字吧,有名字之後我們好奉持,這個經叫什麼名呢?經名啊?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咱們所學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親自定名的,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你應當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什麼原因?所以者何?就是為什麼要奉持。所以者何?佛又跟須菩提說,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三轉,波羅蜜是指般若的力度,般若就是智慧,智慧的力度,我們要想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難,每位都要了生死,都知道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肉體啊,是假的,他要消失的,就是他要滅亡的,這我們都知道的,但是他的體呢不會滅亡的,體就是性,所以佛把這個經,命名成了金剛的意思,堅固。
咱前文講了,不壞,它鋒利,般若的體就像金剛似的,波羅蜜就是金剛的力量,力度,波羅蜜就是般若的體,般若的體波羅蜜,他能使我們一切苦難都度過。昨天有的道友問我,他說這個末法災難很多,說念阿彌陀經好啊,念什麼咒好啊,念什麼呢?我跟他說,《金剛經》明告訴你,你就念金剛般若波羅蜜,所有苦難都消失了,他不信。
經上也就是這樣告訴我們,因為什麼呢,因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是空的,性空,了不可得,也了無所得,無所得才是真的。就是換句話說,我們從此岸到達彼岸了。假使心有所得呢,就在此岸住下了,你永遠到不了彼岸。心無所得,一法無有,那才能到達彼岸。這個道理大家多思維啊。
這個此岸有一法你捨不得把你留住了,那你怎麼到達彼岸啊?你得此岸全清淨全沒有都是無掛無礙的,看破了放下了,這不是口說啊,得要心裡頭去做,你天天如是想,你如是想如是觀你到達彼岸了,你就可以超脫生死,到達不生不死的境地。其實《金剛經》講到這裡就完了,佛由底下再重復。須菩提是不是能完全接受啊?這回須菩提完全接受了。未來的佛弟子能不能接受啊,以下都是重復了啊。
須菩提於意雲何?你如何想法如何看法,如來有所說法否?如來是不是在講了很多經說了很多法,是不是這樣子呀?須菩提白佛言啊,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這會學般若波羅蜜經開了悟了,不是以前的須菩提了,不是二乘了,是大乘的菩薩了,他已經進入佛乘境界了。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