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文章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五時佛經串講19--華嚴經解分11十行品之一  

五時佛經串講19--華嚴經解分11十行品之一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們來學習華嚴經解分的十行品之一。請大家先看本品的內容: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入菩薩善思惟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過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萬佛剎微塵數諸佛,皆號功德林,而現其前,告功德林菩薩言:“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萬佛剎微塵數同名諸佛共加於汝,亦是毗盧遮那如來往昔願力、威神之力,及諸菩薩眾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說法。為增長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眾生界故,所入無礙故,所行無障故,得無量方便故,攝取一切智性故,覺悟一切諸法故,知一切諸根故,能持說一切法故,所謂:發起諸菩薩十種行。善男子,汝當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是時,諸佛即與功德林菩薩無礙智、無著智、無斷智、無師智、無癡智、無異智、無失智、無量智、無勝智、無懈智、無奪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爾時,諸佛各伸右手,摩功德林菩薩頂。

  爾時,功德林菩薩即從定起,告諸菩薩言:“佛子,菩薩行不可思議,與法界、虛空界等。何以故?菩薩摩诃薩學三世諸佛而修行故。佛子,何等是菩薩摩诃薩行?佛子,菩薩摩诃薩有十種行,三世諸佛之所宣說。何等為十?一者、歡喜行,二者、饒益行,三者、無違逆行,四者、無屈撓行,五者、無癡亂行,六者、善現行,七者、無著行,八者、難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實行。是為十。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歡喜行?佛子,此菩薩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無有悔吝,不望果報,不求名稱,不貪利養;但為救護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為學習諸佛本所修行,憶念諸佛本所修行,愛樂諸佛本所修行,清淨諸佛本所修行,增長諸佛本所修行,住持諸佛本所修行,顯現諸佛本所修行,演說諸佛本所修行,令諸眾生離苦得樂。佛子,菩薩摩诃薩修此行時,令一切眾生歡喜愛樂;隨諸方土有貧乏處,以願力故,往生於彼,豪貴大富,財寶無盡。假使於念念中,有無量無數眾生詣菩薩所,白言:‘仁者,我等貧乏,靡所資贍,饑羸困苦,命將不全。唯願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爾時,菩薩即便施之,令其歡喜,心得滿足。如是無量百千眾生而來乞求,菩薩於彼曾無退怯,但更增長慈悲之心。以是眾生鹹來乞求,菩薩見之,倍復歡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眾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請而來教我入佛法中。我今應當如是修學,不違一切眾生之心。’又作是念:‘願我已作、現作、當作所有善根,令我未來於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中受廣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饑苦眾生。乃至若有一小眾生未得飽足,願不捨命,所割身肉,亦無有盡。以此善根,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大涅槃;願諸眾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平等智,具諸佛法,廣作佛事,乃至入於無余涅槃。若一眾生心不滿足,我終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如是利益眾生而無我想、眾生想、有想、命想、種種想、補伽羅想、人想、摩納婆想、作者想、受者想,但觀法界、眾生界,無邊際法、空法、無所有法、無相法、無體法、無處法、無依法、無作法。作是觀時,不見自身,不見施物,不見受者,不見福田,不見業,不見報,不見果,不見大果,不見小果。爾時,菩薩觀去、來、今一切眾生所受之身尋即壞滅,便作是念:‘奇哉!眾生愚癡無智,於生死內受無數身,危脆不停,速歸壞滅,若已壞滅,若今壞滅,若當壞滅,而不能以不堅固身求堅固身。我當盡學諸佛所學,證一切智,知一切法,為諸眾生說三世平等、隨順寂靜、不壞法性,令其永得安隱快樂。’佛子,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一歡喜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饒益行?此菩薩護持淨戒,於色、聲、香、味、觸,心無所著,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不求威勢,不求種族,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無所著,但堅持淨戒,作如是念:‘我持淨戒,必當捨離一切纏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得佛所贊平等正法。’佛子,菩薩如是持淨戒時,於一日中,假使無數百千億那由他諸大惡魔詣菩薩所,一一各將無量無數百千億那由他天女──皆於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麗傾惑人心,執持種種珍玩之具,欲來惑亂菩薩道意。爾時,菩薩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礙無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淨如佛;唯除方便教化眾生,而不捨於一切智心。佛子,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寧捨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菩薩自得見佛已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無有是處!爾時,菩薩但作是念:‘一切眾生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耽染沉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我今應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眾生住無上戒;住淨戒已,於一切智,心無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無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應作業,應隨諸佛如是修學。作是學已,離諸惡行、計我、無知,以智入於一切佛法,為眾生說,令除顛倒。然知不離眾生有顛倒,不離顛倒有眾生;不於顛倒內有眾生,不於眾生內有顛倒;亦非顛倒是眾生,亦非眾生是顛倒;顛倒非內法,顛倒非外法;眾生非內法,眾生非外法。一切諸法虛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诳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覺了一切諸行,通達生死及與涅槃,證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脫,令他解脫;自調伏,令他調伏;自寂靜,令他寂靜;自安隱,令他安隱;自離垢,令他離垢;自清淨,令他清淨;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樂,令他快樂。’佛子,此菩薩復作是念:‘我當隨順一切如來,離一切世間行,具一切諸佛法,住無上平等處,等觀眾生,明達境界,離諸過失,斷諸分別,捨諸執著,善巧出離,心恆安住無上、無說、無依、無動、無量、無邊、無盡、無色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二饒益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無違逆行?此菩薩常修忍法,謙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兩害;不自取,不他取,不兩取;不自著,不他著,不兩著;亦不貪求名聞利養,但作是念:‘我當常為眾生說法,令離一切惡,斷貪、瞋、癡、憍慢、覆藏、悭嫉、谄诳,令恆安住忍辱柔和。’佛子,菩薩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眾生來至其所,一一眾生化作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語,所謂:不可喜語、非善法語、不悅意語、不可愛語、非仁賢語、非聖智語、非聖相應語、非聖親近語、深可厭惡語、不堪聽聞語,以是言辭毀辱菩薩。又此眾生一一各有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手,一一手各執百千億那由他阿僧祇器仗逼害菩薩。如是經於阿僧祇劫,曾無休息。菩薩遭此極大楚毒,身毛皆豎,命將欲斷,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動亂,則自不調伏、自不守護、自不明了、自不修習、自不正定、自不寂靜、自不愛惜、自生執著,何能令他心得清淨?’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從無始劫,住於生死,受諸苦惱。’如是思惟,重自勸勵,令心清淨,而得歡喜。善自調攝,自能安住於佛法中,亦令眾生同得此法。復更思惟:‘此身空寂,無我、我所,無有真實,性空無二;若苦若樂,皆無所有,諸法空故。我當解了,廣為人說,令諸眾生滅除此見。是故我今雖遭苦毒,應當忍受,為慈念眾生故,饒益眾生故,安樂眾生故,憐愍眾生故,攝受眾生故,不捨眾生故,自得覺悟故,令他覺悟故,心不退轉故,趣向佛道故。’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三無違逆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無屈撓行?此菩薩修諸精進,所謂:第一精進、大精進、勝精進、殊勝精進、最勝精進、最妙精進、上精進、無上精進、無等精進、普遍精進。性無三毒、性無憍慢、性不覆藏、性不悭嫉、性無谄诳、性自慚愧,終不為惱一眾生故而行精進,但為斷一切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進,但為除一切習氣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煩惱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心樂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境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諸根勝劣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眾生心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法界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根本性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進,但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故而行精進,但為證一切佛法智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一實相故而行精進,但為知一切佛法無邊際故而行精進,但為得一切佛法廣大決定善巧智故而行精進,但為得分別演說一切佛法句義智故而行精進。佛子,菩薩摩诃薩成就如是精進行已,設有人言:‘汝頗能為無數世界所有眾生,以一一眾生故,於阿鼻地獄,經無數劫備受眾苦,令彼眾生一一得值無數諸佛出興於世,以見佛故,具受眾樂,乃至入於無余涅槃,汝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爾不耶?’答言:‘我能。’設復有人作如是言:‘有無量阿僧祇大海,汝當以一毛端滴之令盡;有無量阿僧祇世界,盡抹為塵。彼滴及塵,一一數之,悉知其數。為眾生故,經爾許劫,於念念中受苦不斷。’菩薩不以聞此語故而生一念悔恨之心,但更增上歡喜踴躍,深自慶幸得大善利:‘以我力故,令彼眾生永脫諸苦。’菩薩以此所行方便,於一切世界中,令一切眾生乃至究竟無余涅槃。是名菩薩摩诃薩第四無屈撓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離癡亂行?此菩薩成就正念,心無散亂,堅固不動,最上清淨,廣大無量,無有迷惑。以是正念故,善解世間一切語言,能持出世諸法言說,所謂:能持色法、非色法言說,能持建立色自性言說,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識自性言說,心無癡亂。於世間中,死此生彼,心無癡亂;入胎出胎,心無癡亂;發菩提意,心無癡亂;事善知識,心無癡亂;勤修佛法,心無癡亂;覺知魔事,心無癡亂;離諸魔業,心無癡亂;於不可說劫,修菩薩行,心無癡亂。此菩薩成就如是無量正念,於無量阿僧祇劫中,從諸佛、菩薩、善知識所,聽聞正法,所謂:甚深法、廣大法、莊嚴法、種種莊嚴法、演說種種名句文身法、菩薩莊嚴法、佛神力光明無上法、正希望決定解清淨法、不著一切世間法、分別一切世間法、甚廣大法、離癡翳照了一切眾生法、一切世間共法不共法、菩薩智無上法、一切智自在法。菩薩聽聞如是法已,經阿僧祇劫,不忘不失,心常憶念,無有間斷。何以故?菩薩摩诃薩於無量劫修諸行時,終不惱亂一眾生,令失正念;不壞正法,不斷善根,心常增長廣大智故。復次,此菩薩摩诃薩,種種音聲不能惑亂,所謂:高大聲、粗濁聲、極令人恐怖聲、悅意聲、不悅意聲、喧亂耳識聲、沮壞六根聲。此菩薩聞如是等無量無數好惡音聲,假使充滿阿僧祇世界,未曾一念心有散亂,所謂:正念不亂、境界不亂、三昧不亂、入甚深法不亂、行菩提行不亂、發菩提心不亂、憶念諸佛不亂、觀真實法不亂、化眾生智不亂、淨眾生智不亂、決了甚深義不亂。不作惡業故,無惡業障;不起煩惱故,無煩惱障;不輕慢法故,無有法障;不誹謗正法故,無有報障。佛子,如上所說如是等聲,一一充滿阿僧祇世界,於無量無數劫未曾斷絕,悉能壞亂眾生身心一切諸根,而不能壞此菩薩心。菩薩入三昧中,住於聖法,思惟觀察一切音聲,善知音聲生、住、滅相,善知音聲生、住、滅性。如是聞已,不生於貪,不起於瞋,不失於念,善取其相而不染著;知一切聲皆無所有,實不可得,無有作者,亦無本際,與法界等,無有差別。菩薩如是成就寂靜身、語、意行,至一切智,永不退轉;善入一切諸禅定門,知諸三昧同一體性,了一切法無有邊際,得一切法真實智慧,得離音聲甚深三昧,得阿僧祇諸三昧門,增長無量廣大悲心。是時,菩薩於一念中,得無數百千三昧,聞如是聲,心不惑亂,令其三昧漸更增廣。作如是念:‘我當令一切眾生安住無上清淨念中,於一切智得不退轉,究竟成就無余涅槃。’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五離癡亂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善現行?此菩薩身業清淨、語業清淨、意業清淨,住無所得、示無所得身語意業,能知三業皆無所有、無虛妄故,無有系縛;凡所示現,無性無依;住如實心,知無量心自性,知一切法自性,無得無相,甚深難入;住於正位真如法性,方便出生而無業報;不生不滅,住涅槃界,住寂靜性;住於真實無性之性,言語道斷,超諸世間,無有所依;入離分別無縛著法,入最勝智真實之法,入非諸世間所能了知出世間法。此是菩薩善巧方便示現生相。佛子,此菩薩作如是念:‘一切眾生,無性為性;一切諸法,無為為性;一切國土,無相為相。一切三世,唯有言說;一切言說,於諸法中,無有依處;一切諸法,於言說中,亦無依處。’菩薩如是解一切法皆悉甚深,一切世間皆悉寂靜,一切佛法無所增益。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了知法界體性平等,普入三世,永不捨離大菩提心,恆不退轉化眾生心,轉更增長大慈悲心,與一切眾生作所依處。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不成熟眾生,誰當成熟?我不調伏眾生,誰當調伏?我不教化眾生,誰當教化?我不覺悟眾生,誰當覺悟?我不清淨眾生,誰當清淨?此我所宜、我所應作。’復作是念:‘若我自解此甚深法,唯我一人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獨得解脫;而諸眾生盲冥無目,入大險道,為諸煩惱之所纏縛。如重病人恆受苦痛,處貪愛獄不能自出,不離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不能滅苦,不捨惡業,常處癡暗,不見真實,輪回生死,無得出離,住於八難,眾垢所著,種種煩惱覆障其心,邪見所迷,不行正道。’菩薩如是觀諸眾生,作是念言:‘若此眾生未成熟、未調伏,捨而取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所不應。我當先化眾生,於不可說不可說劫行菩薩行;未成熟者,先令成熟;未調伏者,先令調伏。’是菩薩住此行時,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一切世間乾闼婆、阿修羅等,若有得見,暫同住止,恭敬尊重,承事供養,及暫耳聞一經心者;如是所作,悉不唐捐,必定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诃薩第六善現行。

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十行品的內容。在華嚴經中,本品分為前後兩節,今天我們看到的是前面的一個小節。在以前,我們學習了一些佛法理論上的知識,然後學習了初發心功德品,在此之後,現在就進入有關實際修行知識的學習。佛學中常常提到一個名相,叫做六度。這個六度,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義,他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佛法上的三學,就是戒定慧,這是大小乘共同的修學法則,可以說是統攝所有佛教修行內容的總綱,任何修行法門都可以歸屬於三學之下。這個三學,對於大小乘修行者所界定的意義,並不是完全相同的。就象世間的小學,中學,大學一樣,達到小學水平就是小學畢業,達到中學水平就是中學畢業,達到大學水平就是大學畢業。這裡也是一樣,對於小乘的三學,是屬於低水平的層次要求,對於大乘的三學,是屬於高水平的層次要求。小乘修行者通過小乘三學的實修,其結果是沒有達到究竟程度的。大乘修行者通過大乘三學的實修,成就了無上佛果,才功德圓滿,才究竟畢業。對於大乘修學菩薩來說,這個戒定慧三學的展開,就是這裡所說的六度。這個六度再一展開,就是萬行。

這個六度內容所包含的意義,布施能度悭貪,持戒能度毀犯,忍辱能度嗔恚,精進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亂,般若能度愚癡。本節經文所說的六個方面的內容,是與六度一一對應的。一者,歡喜行對應布施;二者,饒益行對應持戒;三者,無違逆行對應忍辱;四者,無屈撓行對應精進;五者,無癡亂行對應禅定;六者,善現行對應般若。

經文中的第一個歡喜行,講說菩薩修行布施。大乘菩薩摩诃薩以歡喜心行布施,首先說到財布施,那麼,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經文中所說的:“佛子,此菩薩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無有悔吝,不望果報,不求名稱,不貪利養;但為救護一切眾生,攝受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為學習諸佛本所修行,憶念諸佛本所修行,愛樂諸佛本所修行,清淨諸佛本所修行,增長諸佛本所修行,住持諸佛本所修行,顯現諸佛本所修行,演說諸佛本所修行,令諸眾生離苦得樂。”這個內容的中心意義,就是最後那一句話------令諸眾生離苦得樂。這裡的文字,看起來很好懂,原來這個歡喜行布施,就是這麼一個意思嘛,他並不難呀,我一看就明白了。可是常言說得好,說得簡單,做起來可難啦!我們這些學佛的弟子,對佛法有愛好啊,對她感興趣啊,學習佛法時,一股腦兒鑽進去,七裡八外地把佛法掀個底朝天來看,巴不得把最高深的佛法弄透徹,攀登到佛法的最高峰上去。這種學習的精神是可佳可賀的,是值得隨喜贊歎的。可是這只是一方面呀,這只是明白道理,實際上能不能做到,卻是另外一回事啦。我們說學佛,就要力求做到解行相應。可是大家回過頭來,也來個回光返照,自己摸著自己的胸口扪心自問一下,我也看了這個佛經,我也懂了這個佛法,可是在實際上我做得好嗎?在實際上我做到了嗎?佛法說以歡喜心行布施,來克服悭貪的心理陋習,我們做到了嗎?有一句俗話,叫做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我們世間的眾生,對於財物的貪欲,達到了什麼程度,為了錢財,不怕把自己的小命弄丟了,連自己的小命都在所不惜。大家看現實的世間中,這種情況的確是存在的。為了錢財,同事親人朋友可以撕破臉皮。為了錢財,貪污受賄。為了錢財,走私販毒。為了錢財,不顧黨紀國法,去干違法亂紀的事。為了錢財,不要羞恥。錢財能使鬼推磨,為了錢財,甚至有人可以受雇用去當殺手。世間的一般俗人,干這種事干那種事,是為了什麼服務的?是為了金錢服務的。當然,付出了自己的勞動,理所當然地得到相應的回報,這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並沒有什麼錯,這也是人與人之間保持正常的勞動交換,讓整個社會保持正常的經濟秩序的需要。金錢本身沒有罪,只是人的過度的貪婪心有罪。

現在的社會,經濟競爭不斷加強,人們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出現了兩極分化,富者越來越富,窮者越來越窮,大多數的人找錢越來越困難,所以對找到手中的錢財,抓到手中喜在心中巴不得深深藏到身中,人心越裹越緊,越來越吝啬,越來越小氣。我們讀書時,就學過守財奴的故事,現在的守財奴大多是個普遍的現象。有個比喻說得好啊,捨錢如同割肉,要是白白地布施一點錢出去,簡直就象割自己心頭的肉那麼疼。自己捨不得布施出去,要是遇到討債的來了,被騙了,被搶了,錢被別人搞跑了,心中就怨氣沖天,嗔心就生起來了,世間一般的俗人,大都是這麼一個情況。

可是大乘菩薩摩诃薩,就和我們的一般俗人不同了,就和一般的俗人有天壤之別。菩薩摩诃薩不但能捨財物,而且即使是布施自己身上的肉,也是毫不在乎的。大家看下面的經文:

假使於念念中,有無量無數眾生詣菩薩所,白言:‘仁者,我等貧乏,靡所資贍,饑羸困苦,命將不全。唯願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爾時,菩薩即便施之,令其歡喜,心得滿足。如是無量百千眾生而來乞求,菩薩於彼曾無退怯,但更增長慈悲之心。以是眾生鹹來乞求,菩薩見之,倍復歡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眾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請而來教我入佛法中。我今應當如是修學,不違一切眾生之心。’又作是念:‘願我已作、現作、當作所有善根,令我未來於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中受廣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饑苦眾生。乃至若有一小眾生未得飽足,願不捨命,所割身肉,亦無有盡。以此善根,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大涅槃;願諸眾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平等智,具諸佛法,廣作佛事,乃至入於無余涅槃。若一眾生心不滿足,我終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作是念:‘願我已作、現作、當作所有善根,令我未來於一切世界、一切眾生中受廣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饑苦眾生。乃至若有一小眾生未得飽足,願不捨命,所割身肉,亦無有盡。以此善根,願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證大涅槃;願諸眾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獲平等智,具諸佛法,廣作佛事,乃至入於無余涅槃。若一眾生心不滿足,我終不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家看看,若有貧乏眾生,來乞求菩薩身上的肉,說仁者啊,我們因為貧乏,生命都快保不住了,我們都快餓死了,希望你呀大發慈悲,把你身上的肉割下來讓我吃,以此讓我活命。要是我們這些人聽到這個話,心中大多立即就生起嗔恨心來了,不把來要的人痛罵成瘋子神經病,不拿起棒棒把他們打跑才是怪事。可是菩薩就截然不同了,他聽到來人說這樣的話,不但不生起嗔恨心,反而生起歡喜心,他就在心中作念想啊,啊呀,你們這些來要我身上肉的眾生啊,你們來要我身上的肉,是我得善利,你們是我的福田,是我的善友,平時我作不請之友,主動來找你們,或許你們不會聽我的話,理都不理我,可是現在,我一沒有求你們,二沒有請你們,你們卻自己主動找上門來了,這是大大的好事啊,我可是求之不得喲!你們既然來了,來要我身上的肉,我該怎麼辦呢?------“我今應當如是修學,不違一切眾生之心。”我就這麼辦,不違你們的心啊,你們來要我的肉,那我滿足你們的心願,就布施給你們好了!

大家看到這裡,眼睛的反應如何呀?有淚花兒在眼眶中打轉嗎?在自己的內心中,感動於菩薩的奉獻精神了嗎?心中有觸電般悸動的感覺嗎?心中領會到佛菩薩的大慈悲了嗎?心中生起了對佛菩薩深重的頂恩戴德之心了嗎?

不過又說回來,雖然話是這麼說,這樣的不惜布施身肉的作法,對於學佛的一般凡夫眾生不宜也不能這樣提倡。菩薩作這樣的布施,是有實際修行功德作支撐的,他們可以這樣做,但是我們凡夫眾生卻做不到,因此也不能這樣作要求。以前,有佛子在自己的身上燃燈供佛,就是在自己的身上燃燈,燒自己身上的肉來供佛。大家知道五陰,包括色、受、想、行、識,其實,只要修行禅定,通過了受陰,就可以消滅苦樂的感覺。所以要想在身上燃燈能夠,能夠不受痛苦,起碼要通過受陰才辦得到。可是告訴大家一個真相呀,這個受陰,是非常厲害的喲!我們看醫生動手術,為什麼先要用麻醉藥,把病人麻醉了之後,才能進行手術呢?這是因為一般人的忍受力有限啊,不能忍受割肉的劇痛啊,如果不事先進行麻醉的話,病人經受不住痛苦,痛都要痛死。大家想想看,要是拿一顆小針,刺我們的手指,越刺越深,能有幾個人挺得住?更莫說用鋒刀利劍,大塊大塊的割我們身上的肉,更是不可能忍受得了的。親身進入受陰的范圍,比如痛關,比如樂關,比如餓關,還有其他多種多樣的險關,都不是普通人受得了通得過的。舉例來說,其中的這個餓關,有幾個人通得過?餓關發起來的時候,整個腸腸肚肚就象被挖空了,用鐵繩緊緊拴著,懸掛在空中受刀刮一樣的難受。有一個成語叫饑腸辘辘,饑餓的感覺,就象有車輪子在空腸子中輾來輾去,就是那麼一個難受相,一點不假。有不相信的人請去小試一番,但是勸你只是小試即可,避免猛心致狂,或者產生其他不測的事情。其實不用勸,你忍受不了,自己都會回心轉意去找吃的,到那時你才真正明白大米白飯是比黃金還要貴重的寶貝。

我們這些人,能夠遇到佛法,說明我們過去世種了佛緣,能夠相信佛法,皈依三寶進入佛門修行,說明我們的善根還不錯,這是好事情。雖然如此,可是我們學佛,首先要把自己先認識清楚,把自己安在實際的本位上,自己的實際功德處在哪一個層次上,在修行中就做與之相應的事情,自己是凡夫,就做凡事,自己沒有達到佛菩薩的聖位上,心中雖然要發願向佛菩薩學習,但在實際行動上還是得和自己的凡夫位相適應。比如上面所說的以身肉布施眾生,請問各位有能力做到嗎?做不到就請心安勿躁,不得騰空躍高,妄自超越中間的間隔,以防騰空而起,墜地而亡。

現在佛法的法運,已經到了末法時代,佛教內內外外學佛的人,不管是心中理論上的,還是實際修行上的,有不少的人在走危險的錯路。其中有一個大錯誤,就是不量己德,自是凡夫,卻自以為自己是聖人,以凡夫俗子之業力纏縛的軀體,妄充盲作聖人之事業,這個現象,甚為嚴重。到了這樣一個末法時代,眾生的業障重重疊疊,極其深重,從現在的世態人心,還有學佛人的心理行為中就可以了知。一切諸佛菩薩,他們是明明白白地洞察末法時代眾生根性的,所以他們即使自己乘願而來度化眾生,也是要俯順眾生的根機,為眾生作模范,顯現為普通凡夫俗子的心理和行為,而不會高高在上,作出與眾不同的怪僻事情。這些乘願而來的佛菩薩,見到眾生的實際情況,對眾生的要求是偏低,而不會偏高。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要求過高,而眾生實際上做不到的話,一則可能讓眾生望而卻步,不入佛門受佛法化;二則這些高要求不能落到實處,就成為無意義的空談,反而讓眾生失去得實益的機會。如果在現實中,某某傳法的人,他的言行把自己標榜得甚高,對學佛人也在高層次上作要求,對於學佛人做不到的高標准,硬是叫學佛人這樣去做,脫離末法眾生的實際情況,象這樣的傳法是不恰當的,是有問題的。

處在末法時代,如何隨順眾生的根機,如何適應社會的實況,如何合乎時代的特點,把佛教與現實的人間結合起來,把佛教落實在現實的人間當中,使人們在現實的人間中得受佛教的轉化,使人們在現實的人間中,同時兼辦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保證人們在世間法上能正常的生活,在出世間法上能正常的修行,就成為當今時代佛教中在總體局勢上的大問題。我個人認為,這個問題,包括兩個方面的路線,一條路線,是在世間法上的正常生活路線,另外一條路線,是在出世間法上的正常解脫路線。其中的在世間法上的生活路線,就是注重人倫,以扎根現實人間為本,以印光法師提出的“敦倫盡分,閒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基本要求。其中的在出世間法上的正常解脫路線,就是注重實修,以落實現世解脫為本,在律教禅密淨這五宗之中,以淨土宗為主導,其他律教禅密各宗為輔助。

但是,光是有上面的兩條路線還不夠。因為在末法時代,魔強法弱,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在這種嚴峻不利的形勢下,保證人們接受佛教正法的引導,不受各種各樣魔外邪法的誤導,這個問題,是關系整個佛教生死存亡的根本問題,是關系人們學修正確與否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還是未來,都是整個佛教的首要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對於佛教來說,是過去現在未來的永恆的主要矛盾,而在末法時代更為突出,必須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在這個末法社會中,在以人控佛教因素的影響下,獅子身上蟲,自食獅子肉,佛教本身的內部矛盾,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加劇;佛教內部本身的病態變質,會越來越厲害。現在以及以後,電腦網絡的盛行,腐朽思想文化的泛濫,全球交流的統一,全球對抗性矛盾的加劇和升級,使全球關系越來越復雜,身在世間中的佛法,不可避免地也要受到其負面影響,把佛教作為利用的工具,卷入彼此之間的戰爭漩渦就在所難免。社會壓力的不斷加強,社會污染的不斷加劇,人們的業力障礙越來越加重,以致越來越多的人心眼模糊,沒有能力明判正邪。人心多迷,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迷人,以及居心不良的邪人,會加入魔外黨群之中,形成極其龐大的集團勢力,共同攻擊佛教正法。因此,佛教的內內外外各種不利因素,都會對佛教正法造成影響和沖擊,在這種內外交困內外受敵的情況下,要想佛教在世間正常地延續下去,就必須以“堅持正法反對邪教”為中心。

在此,對於末法時代解決佛教中的問題,我個人提出“一個中心兩條路線”的觀點,所謂一個中心,就是以“堅持正法反對邪教”為中心;所謂兩條路線,就是世間法的正常生活路線和出世間法的正常解脫路線。

另外,基於現在出現的問題而言,在引導人們學修佛法之時,應該注意幾種錯誤的傾向。第一種錯誤傾向,是把佛法當作學術來作研究,不注重佛法是以解脫生死為根本目的,執理廢事,令人不得解脫的實際利益。第二種錯誤傾向,是把不適當的世間知識多多加入佛教中來,以世間知識沖淡佛法,讓人們分不清楚世間知識和佛法這兩者之間的主次輕重。第三種錯誤傾向,是在佛教中,有意無意地制造假大空的浮誇風,讓學佛者的修學腳底無根,對於沒有高層次實際功德的凡夫,誤導其作不合實際的虛浮妄行。

現在我們來學習十行中的第二饒益行,這個饒益行是與持戒對應而言的。經中說,菩薩持淨戒時,大惡魔就派長得端正美麗無比的天女,來引誘惑亂菩薩,擾亂菩薩的道心來了。正處在修學位的菩薩,欲望未破,男女性欲還是有的,不然就不存在降伏的問題了。可是這個無明欲愛,是生死之根啊,如果不破除了這個欲愛,是不能成就無上道的。凡夫菩薩面對美女來了,這美女還百般作態勾引他,這時凡夫菩薩的內心,肯定還是有躁動不安反應的。對此,菩薩該怎麼辦呢?經文中說:

爾時,菩薩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礙無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淨如佛;唯除方便教化眾生,而不捨於一切智心。佛子,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寧捨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菩薩自得見佛已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無有是處!

美色的誘惑來了,菩薩心中一定要保持清醒,認得五欲的害處------是障道法,乃至障礙無上菩提,心中有這樣的覺醒,給自己敲警鐘。就象我們走路,路中間卻有一塊大石頭擋道,讓我們通不過去,這個大石頭就是障道之法,這個大石頭就是五欲,需要把擋道的石頭移開,把五欲清除,才能在修道上繼續前進。在這段經文中,暗藏著一個道理,就是讓我們用菩提心,來降伏五欲,用菩提心作自我激勵,把五欲轉化消除掉。這種轉化方法的運用,沒有親身去實證修行的人,是不容易體會到的。我們自從真心顛倒,迷惑自性流浪生死,已經度過了很長很長的時間了,無始以來的無明貪愛習氣,在八識田中是根深蒂固,極不容易消除啊。就拿平常來說,面對一個面如桃花的美女,心中不起心動念,這樣的人恐怕是希有難得的。有的人通過修禅定,有了一定的定力,沒有看見女人時,以他的定力之功,能夠壓伏住心中的欲想。要是把他引到舞廳裡去,在燈紅酒綠中,受那些露肩露背露胸露胳膊露腿的女人一逗引,給你拋個媚眼湊近你,看看心中還穩得起不?一個實修禅定的人,是會遇到欲魔來磨你的喲!所謂欲樂欲樂,這個欲中有樂喲!一個實修的人,通過持淨戒,去修禅定,通過一定時間的修持,把過去世的YIN性習氣顯發出來,欲念也隨之加強,這個欲念當中的樂之念,把你樂得欲仙欲死般,那個時候呀,要是沒有真正的大心大智作倚靠,來對待降伏轉化的話,就要因欲之樂而有漏喲!在這種情況下,功德林菩薩教我們怎樣來轉化呢?用心中的菩提心來轉化。這時,我們就得保持理性的智慧,在感性的欲念現前之時,選擇利於菩提道的東西啊,克服不利的因素,旋轉消化感性的YIN心幻覺泡沫,讓這種轉化力量,成為恢復理性智慧的功德道力,如果這樣真正做到了,就不會因欲樂而漏掉修行功德了。

為了排除障道之石,我們需要怎麼做?------“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淨如佛”。心中不要生起欲念之想,哪怕是一念欲想都不能夠,要在自己的心中保持清淨的狀態,就如同佛一樣。對於欲想,這是第一個對治的方法。接著,功德林菩薩又為我們講了第二個對治的方法:“佛子,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寧捨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菩薩自得見佛已來,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況從事,若或從事,無有是處!”大家看看功德林菩薩在這裡對於YIN欲的想念,他的語氣說得有多重------“菩薩不以欲因緣故惱一眾生,寧捨身命,而終不作惱眾生事。”這一品呢,是功德林菩薩宣講的。功德林菩薩,顧名思義,就是許多功德聚集在一起,成為象森林一樣豐茂的功德。這一品主要就是講的修行上的功德之事。如果我們把降化欲想這個事情做得好,獲得的功德就是很大的。反之,如果做得不好,自然損失的功德也是很大的。

前面,說了修行菩薩,欲樂現前,用心降化的方法。那麼,為什麼要降化這種欲樂呢?這個欲中有樂,也有快樂呀,為什麼需要降化它呢?下面的經文,功德林菩薩就講說了需要降化欲樂的原因:

爾時,菩薩但作是念:‘一切眾生於長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貪著五欲。其心決定耽染沉溺,隨其流轉,不得自在。我今應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眾生住無上戒;住淨戒已,於一切智,心無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無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應作業,應隨諸佛如是修學。

為什麼學佛修道的人,需要降化欲想呢?功德林菩薩就說啊,因為這些欲想,能令眾生流轉生死,不能得到自在解脫。在佛法的十二緣起中,順行十二緣起,稱為流轉門;逆行十二緣起,稱為還滅門。流轉門就是生死門,還滅門就是解脫門。我們要想修行得到解脫,就一定需要斷除欲愛之心,斬斷輪回的生死之根,這個問題,在楞嚴經和圓覺經,以及其他經典中,都在反復地闡明和強調。在這裡,順便給大家說一個與此相關的事情。前不久,有一個蓮友和我辯論,彼說佛法上說要斷除YIN欲,這個說法好象不通。為什麼呢?彼說你看世間的在家學佛人,不是也在過夫妻生活嘛,為什麼他們還是有往生到極樂世界去的呢?這個淨土法門,是帶業往生法,這個淨土法門,是無上解脫法,不管YIN欲斷還是沒有斷,都不是能不能往生的原因。往生的正因,除了修福種善之外,還有信願行,如果這個達到了,同樣可以往生。可是我們不要忘記了啊,佛對於往生的人,還分了九品高低的。就這個YIN欲問題來說,針對同一個人來說,如果他的YIN垢微薄,那麼他往生所得的品位就高;如果他的YIN垢厚重,所得的品位肯定就要低一些,這是毫無疑義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一個熟話: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對於學佛的修行人來說,哪怕是對自己的冤家對頭,都不應該生起嗔恨之心。大家看功德林菩薩是是怎樣教導我們的,即使是這些來擾亂我們的諸魔,來誘惑我們成為我們障道法的天女,也不能用嗔心來對待他們,而只是在自己的內心當中,作出正念來安住他們轉化他們:“我今應當令此諸魔及諸天女,一切眾生住無上戒;住淨戒已,於一切智,心無退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無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應作業,應隨諸佛如是修學。”就是說我們不應對他們生起嗔心,而應讓他們和自己一起,都安住在無上淨戒之中,共同修習佛法,直至最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入於無余涅槃。為什麼我們可以通過轉化他人,來成就自己呢?因為一切諸法,都是自心所造生出來的,好象是與我互相對立的冤家,也不過是我們自己的內心的變相而已。

好了,我們就對本品的這一節學習到這裡,其他的內容,請大家自己去看去體會。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