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佛經串講20--華嚴經解分12十行品之二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們來學習華嚴經解分的十行品之二。請大家先看本品的內容: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無著行?佛子,此菩薩以無著心,於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嚴淨阿僧祇世界。於諸世界,心無所著,往詣阿僧祇諸如來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以阿僧祇華、阿僧祇香、阿僧祇鬘,阿僧祇塗香、末香、衣服、珍寶、幢幡、妙蓋,諸莊嚴具各阿僧祇以用供養;如是供養,為究竟無作法故,為住不思議法故。於念念中,見無數佛;於諸佛所,心無所著;於諸佛剎,亦無所著;於佛相好,亦無所著;見佛光明,聽佛說法,亦無所著;於十方世界,及佛菩薩所有眾會,亦無所著;聽佛法已,心生歡喜,志力廣大,能攝、能行諸菩薩行,然於佛法,亦無所著。此菩薩於不可說劫,見不可說佛出興於世,一一佛所承事供養,皆悉盡於不可說劫,心無厭足;見佛聞法,及見菩薩眾會莊嚴,皆無所著;見不淨世界,亦無憎惡。何以故?此菩薩如諸佛法而觀察故。諸佛法中,無垢、無淨,無暗、無明,無異、無一,無實、無妄,無安隱、無險難,無正道、無邪道。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眾生,而於眾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不生執著;發菩提心住於佛住,而於佛住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於言說心無所著;入眾生趣,於眾生趣心無所著;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於三昧心無所著;往詣無量諸佛國土,若入、若見、若於中住,而於佛土心無所著,捨去之時亦無顧戀。菩薩摩诃薩以能如是無所著故,於佛法中,心無障礙,了佛菩提,證法毗尼,住佛正教,修菩薩行,住菩薩心,思惟菩薩解脫之法,於菩薩住處心無所染,於菩薩所行亦無所著,淨菩薩道,受菩薩記;得受記已,作如是念:‘凡夫愚癡,無知無見,無信無解,無聰敏行,頑嚚貪著,流轉生死;不求見佛,不隨明導,不信調御,迷誤失錯,入於險道;不敬十力王,不知菩薩恩,戀著住處;聞諸法空,心大驚怖;遠離正法,住於邪法;捨夷坦道,入險難道;棄背佛意,隨逐魔意;於諸有中,堅執不捨。’菩薩如是觀諸眾生,增長大悲,生諸善根而無所著。菩薩爾時復作是念:‘我當為一眾生,於十方世界一一國土,經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成熟。如為一眾生,為一切眾生皆亦如是,終不以此而生疲厭,捨而余去。’又以毛端遍量法界,於一毛端處,盡不可說不可說劫,教化調伏一切眾生;如一毛端處,一一毛端處皆亦如是。乃至不於一彈指頃,執著於我,起我、我所想。於一一毛端處,盡未來劫修菩薩行;不著身,不著法,不著念,不著願,不著三昧,不著觀察,不著寂定,不著境界,不著教化調伏眾生,亦復不著入於法界。何以故?菩薩作是念:‘我應觀一切法界如幻,諸佛如影,菩薩行如夢,佛說法如響,一切世間如化,業報所持故;差別身如幻,行力所起故;一切眾生如心,種種雜染故;一切法如實際,不可變異故。’又作是念:‘我當盡虛空遍法界,於十方國土中行菩薩行,念念明達,一切佛法正念現前,無所取著。’菩薩如是觀身無我,見佛無礙,為化眾生演說諸法,令於佛法發生無量歡喜淨信,救護一切,心無疲厭。無疲厭故,於一切世界,若有眾生未成就、未調伏處,悉詣於彼方便化度。其中眾生種種音聲、種種諸業、種種取著、種種施設、種種和合、種種流轉、種種所作、種種境界、種種生、種種殁,以大誓願,安住其中而教化之,不令其心有動有退,亦不一念生染著想。何以故?得無所著、無所依故,自利、利他,清淨滿足。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七無著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難得行?此菩薩成就難得善根、難伏善根、最勝善根、不可壞善根、無能過善根、不思議善根、無盡善根、自在力善根、大威德善根、與一切佛同一性善根。此菩薩修諸行時,於佛法中得最勝解,於佛菩提得廣大解,於菩薩願未曾休息,盡一切劫心無疲倦,於一切苦不生厭離,一切眾魔所不能動,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具行一切菩薩苦行,修菩薩行精勤匪懈,於大乘願恆不退轉。是菩薩安住此難得行已,於念念中,能轉阿僧祇劫生死,而不捨菩薩大願。若有眾生,承事供養,乃至見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此菩薩雖了眾生非有,而不捨一切眾生界。譬如船師,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至於彼岸,以往返無休息故;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亦復不住生死中流,而能運度此岸眾生,置於彼岸安隱無畏、無憂惱處。亦不於眾生數而有所著,不捨一眾生著多眾生,不捨多眾生著一眾生;不增眾生界,不減眾生界;不生眾生界,不滅眾生界;不盡眾生界,不長眾生界;不分別眾生界,不二眾生界。何以故?菩薩深入眾生界如法界,眾生界、法界無有二。無二法中,無增無減,無生無滅,無有無無,無取無依,無著無二。何以故?菩薩了一切法、法界無二故。菩薩如是以善方便入深法界,住於無相,以清淨相莊嚴其身,了法無性而能分別一切法相,不取眾生而能了知眾生之數,不著世界而現身佛剎,不分別法而善入佛法,深達義理而廣演言教,了一切法離欲真際而不斷菩薩道、不退菩薩行,常勤修習無盡之行,自在入於清淨法界。譬如鑽木以出於火,火事無量而火不滅。菩薩如是化眾生事無有窮盡,而在世間常住不滅;非究竟,非不究竟;非取,非不取;非依,非無依;非世法,非佛法;非凡夫,非得果。菩薩成就如是難得心,修菩薩行時,不說二乘法,不說佛法;不說世間,不說世間法;不說眾生,不說無眾生;不說垢,不說淨。何以故?菩薩知一切法無染、無取、不轉、不退故。菩薩於如是寂滅微妙甚深最勝法中修行時,亦不生念:‘我現修此行、已修此行、當修此行。’不著蘊、界、處、內世間、外世間、內外世間,所起大願、諸波羅蜜及一切法皆無所著。何以故?法界中無有法名向聲聞乘、向獨覺乘,無有法名向菩薩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法名向凡夫界,無有法名向染、向淨、向生死、向涅槃。何以故?諸法無二、無不二故。譬如虛空,於十方中,若去、來、今,求不可得,然非無虛空。菩薩如是觀一切法皆不可得,然非無一切法;如實無異,不失所作,普示修行菩薩諸行;不捨大願,調伏眾生,轉正法輪;不壞因果,亦不違於平等妙法,普與三世諸如來等;不斷佛種,不壞實相;深入於法,辯才無盡;聞法不著,至法淵底,善能開演,心無所畏;不捨佛住,不違世法,普現世間而不著世間。菩薩如是成就難得智慧心,修習諸行,於三惡趣拔出眾生,教化調伏,安置三世諸佛道中,令不動搖。復作是念:‘世間眾生不知恩報,更相仇對,邪見執著,迷惑顛倒,愚癡無智,無有信心,隨逐惡友,起諸惡慧,貪愛、無明、種種煩惱皆悉充滿,是我所修菩薩行處。設有知恩、聰明、慧解,及善知識充滿世間,我不於中修菩薩行。何以故?我於眾生,無所適莫,無所冀望,乃至不求一縷一毫,及以一字贊美之言。盡未來劫,修菩薩行,未曾一念自為於己;但欲度脫一切眾生,令其清淨,永得出離。何以故?於眾生中為明導者,法應如是,不取不求;但為眾生修菩薩道,令其得至安隱彼岸,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薩摩诃薩第八難得行。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善法行?此菩薩為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闼婆等作清涼法池,攝持正法,不斷佛種;得清淨光明陀羅尼故,說法授記,辯才無盡;得具足義陀羅尼故,義辯無盡;得覺悟實法陀羅尼故,法辯無盡;得訓釋言詞陀羅尼故,詞辯無盡;得無邊文句無盡義無礙門陀羅尼故,無礙辯無盡;得佛灌頂陀羅尼灌其頂故,歡喜辯無盡;得不由他悟陀羅尼門故,光明辯無盡;得同辯陀羅尼門故,同辯無盡;得種種義身、句身、文身中訓釋陀羅尼門故,訓釋辯無盡;得無邊旋陀羅尼故,無邊辯無盡。此菩薩大悲堅固,普攝眾生,於三千大千世界變身金色,施作佛事;隨諸眾生根性欲樂,以廣長舌,於一音中現無量音,應時說法,皆令歡喜。假使有不可說種種業報無數眾生,共會一處,其會廣大充滿不可說世界,菩薩於彼眾會中坐。是中眾生,一一皆有不可說阿僧祇口,一一口能出百千億那由他音,同時發聲,各別言詞,各別所問;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皆為酬對,令除疑惑。如一眾會中,於不可說眾會中,悉亦如是。復次,假使一毛端處,念念出不可說不可說道場眾會;一切毛端處,皆亦如是。盡未來劫,彼劫可盡,眾會無盡。是諸眾會,於念念中,以各別言詞,各別所問;菩薩於一念中,悉能領受,無怖無怯,無疑無謬,而作是念:‘設一切眾生以如是語業俱來問我,我為說法無斷無盡,皆令歡喜,住於善道;復令善解一切言詞,能為眾生說種種法,而於言語無所分別。假使不可說不可說種種言詞而來問難,一念悉領,一音鹹答,普使開悟,無有遺余。以得一切智灌頂故,以得無礙藏故,以得一切法圓滿光明故,具足一切智智故。’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安住善法行已,能自清淨,亦能以無所著方便而普饒益一切眾生,不見有眾生得出離者。如於此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乃至於不可說三千大千世界,變身金色,妙音具足,於一切法無所障礙而作佛事。佛子,此菩薩摩诃薩成就十種身,所謂:入無邊法界非趣身,滅一切世間故;入無邊法界諸趣身,生一切世間故;不生身,住無生平等法故;不滅身,一切滅、言說不可得故;不實身,得如實故;不妄身,隨應現故;不遷身,離死此生彼故;不壞身,法界性無壞故;一相身,三世語言道斷故;無相身,善能觀察法相故。菩薩成就如是十種身,為一切眾生捨,長養一切善根故;為一切眾生救,令其得大安隱故;為一切眾生歸,與其作大依處故;為一切眾生導,令得無上出離故;為一切眾生師,令入真實法中故;為一切眾生燈,令其明見業報故;為一切眾生光,令照甚深妙法故;為一切三世炬,令其曉悟實法故;為一切世間照,令入光明地中故;為一切諸趣明,示現如來自在故。佛子,是名菩薩摩诃薩第九善法行。菩薩安住此行,為一切眾生作清涼法池,能盡一切佛法源故。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真實行?此菩薩成就第一誠谛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此菩薩學三世諸佛真實語,入三世諸佛種性,與三世諸佛善根同等,得三世諸佛無二語,隨如來學智慧成就。此菩薩成就知眾生是處非處智、去來現在業報智、諸根利鈍智、種種界智、種種解智、一切至處道智、諸禅解脫三昧垢淨起時非時智、一切世界宿住隨念智、天眼智、漏盡智,而不捨一切菩薩行。何以故?欲教化一切眾生,悉令清淨故。此菩薩復生如是增上心:‘若我不令一切眾生住無上解脫道,而我先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則違我本願,是所不應。是故,要當先令一切眾生得無上菩提、無余涅槃,然後成佛。何以故?非眾生請我發心,我自為眾生作不請之友,欲先令一切眾生滿足善根、成一切智。是故,我為最勝,不著一切世間故;我為最上,住無上調御地故;我為離翳,解眾生無際故;我為已辦,本願成就故;我為善變化,菩薩功德莊嚴故;我為善依怙,三世諸佛攝受故。’此菩薩摩诃薩不捨本願故,得入無上智慧莊嚴,利益眾生,悉令滿足;隨本誓願,皆得究竟;於一切法中智慧自在,令一切眾生普得清淨;念念遍游十方世界,念念普詣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國土,念念悉見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及佛莊嚴清淨國土,示現如來自在神力。普遍法界、虛空界,此菩薩現無量身,普入世間而無所依;於其身中,現一切剎、一切眾生、一切諸法、一切諸佛。此菩薩知眾生種種想、種種欲、種種解、種種業報、種種善根,隨其所應,為現其身而調伏之;觀諸菩薩如幻、一切法如化、佛出世如影、一切世間如夢,得義身、文身無盡藏;正念自在,決定了知一切諸法;智慧最勝,入一切三昧真實相,住一性無二地。菩薩摩诃薩以諸眾生皆著於二,安住大悲,修行如是寂滅之法,得佛十力,入因陀羅網法界,成就如來無礙解脫人中雄猛大師子吼;得無所畏,能轉無礙清淨法輪;得智慧解脫,了知一切世間境界;絕生死回流,入智慧大海;為一切眾生護持三世諸佛正法,到一切佛法海實相源底。菩薩住此真實行已,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闼婆、阿修羅等,有親近者,皆令開悟,歡喜清淨。是名菩薩摩诃薩第十真實行。”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踴、遍踴、等遍踴,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雨天妙華、天香、天末香、天鬘、天衣、天寶、天莊嚴具,奏天樂音,放天光明,演暢諸天微妙音聲。如此世界夜摩天宮,說十行法所現神變;十方世界,悉亦如是。復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十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外,有十萬佛剎微塵數菩薩俱,來詣此土,充滿十方,語功德林菩薩言:“佛子,善哉!善哉!善能演說諸菩薩行。我等一切同名功德林,所住世界皆名功德幢,彼土如來同名普功德。我等佛所,亦說此法;眾會眷屬,言詞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佛子,我等皆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爾時,功德林菩薩承佛神力,普觀十方一切眾會暨於法界,欲令佛種性不斷故,欲令菩薩種性清淨故,欲令願種性不退轉故,欲令行種性常相續故,欲令三世種性悉平等故,欲攝三世一切佛種性故,欲開演所種諸善根故,欲觀察一切諸根故,欲解煩惱習氣心行所作故,欲照了一切佛菩提故,而說頌曰:
“一心敬禮十力尊,離垢清淨無礙見,境界深遠無倫匹,住如虛空道中者。
過去人中諸最勝,功德無量無所著,勇猛第一無等倫,彼離塵者行斯道。
現在十方諸國土,善能開演第一義,離諸過惡最清淨,彼無依者行斯道。
未來所有人師子,周遍游行於法界,已發諸佛大悲心,彼饒益者行斯道。
三世所有無比尊,自然除滅愚癡暗,於一切法皆平等,彼大力人行此道。
普見無量無邊界,一切諸有及諸趣,見已其心不分別,彼無動者行斯道。
法界所有皆明了,於第一義最清淨,永破瞋慢及愚癡,彼功德者行斯道。
於諸眾生善分別,悉入法界真實性,自然覺悟不由他,彼等空者行斯道。
盡空所有諸國土,悉往說法廣開喻,所說清淨無能壞,彼勝牟尼行此道。
具足堅固不退轉,成就尊重最勝法,願力無盡到彼岸,彼善修者所行道。
無量無邊一切地,廣大甚深妙境界,悉能知見靡有遺,彼論師子所行道。
一切句義皆明了,所有異論悉摧伏,於法決定無所疑,彼大牟尼行此道。
遠離世間諸過患,普與眾生安隱樂,能為無等大導師,彼勝德者行斯道。
恆以無畏施眾生,普令一切皆欣慶,其心清淨離染濁,彼無等者行斯道。
意業清淨極調善,離諸戲論無口過,威光圓滿眾所欽,彼最勝者行斯道。
入真實義到彼岸,住功德處心永寂,諸佛護念恆不忘,彼滅有者行斯道。
遠離於我無惱害,恆以大音宣正法,十方國土靡不周,彼絕譬者行斯道。
檀波羅蜜已成滿,百福相好所莊嚴,眾生見者皆欣悅,彼最勝慧行斯道。
智地甚深難可入,能以妙慧善安住,其心究竟不動搖,彼堅固行行斯道。
法界所有悉能入,隨所入處鹹究竟,神通自在靡不該,彼法光明行此道。
諸無等等大牟尼,勤修三昧無二相,心常在定樂寂靜,彼普見者行斯道。
微細廣大諸國土,更相涉入各差別,如其境界悉了知,彼智山王行此道。
意常明潔離諸垢,於三界中無所著,護持眾戒到彼岸,此淨心者行斯道。
智慧無邊不可說,普遍法界虛空界,善能修學住其中,彼金剛慧行斯道。
三世一切佛境界,智慧善入悉周遍,未嘗暫起疲厭心,彼最勝者行斯道。
善能分別十力法,了知一切至處道,身業無礙得自在,彼功德身行此道。
十方無量無邊界,所有一切諸眾生,我皆救護而不捨,彼無畏者行斯道。
於諸佛法勤修習,心常精進不懈倦,淨治一切諸世間,彼大龍王行此道。
了知眾生根不同,欲解無量各差別,種種諸界皆明達,此普入者行斯道。
十方世界無量剎,悉往受生無有數,未曾一念生疲厭,彼歡喜者行斯道。
普放無量光明網,照耀一切諸世間,其光所照入法性,此善慧者行斯道。
震動十方諸國土,無量億數那由他,不令眾生有驚怖,此利世者所行道。
善解一切語言法,問難酬對悉究竟,聰哲辯慧靡不知,此無畏者所行道。
善解覆仰諸國土,分別思惟得究竟,悉使住於無盡地,此勝慧者所行道。
功德無量那由他,為求佛道皆修習,於其一切到彼岸,此無盡行所行道。
超出世間大論師,辯才第一師子吼,普使群生到彼岸,此淨心者所行道。
諸佛灌頂第一法,已得此法灌其頂,心恆安住正法門,彼廣大心行此道。
一切眾生無量別,了達其心悉周遍,決定護持佛法藏,彼如須彌行此道。
能於一一語言中,普為示現無量音,令彼眾生隨類解,此無礙見行斯道。
一切文字語言法,智皆善入不分別,住於真實境界中,此見性者所行道。
安住甚深大法海,善能印定一切法,了法無相真實門,此見實者所行道。
一一佛土皆往詣,盡於無量無邊劫,觀察思惟靡暫停,此匪懈者所行道。
無量無數諸如來,種種名號各不同,於一毛端悉明見,此淨福者所行道。
一毛端處見諸佛,其數無量不可說,一切法界悉亦然,彼諸佛子行斯道。
無量無邊無數劫,於一念中悉明見,知其修促無定相,此解脫行所行道。
能令見者無空過,皆於佛法種因緣,而於所作心無著,彼諸最勝所行道。
那由他劫常遇佛,終不一念生疲厭,其心歡喜轉更增,此不空見所行道。
盡於無量無邊劫,觀察一切眾生界,未曾見有一眾生,此堅固士所行道。
修習無邊福智藏,普作清涼功德池,利益一切諸群生,彼第一人行此道。
法界所有諸品類,普遍虛空無數量,了彼皆依言說住,此師子吼所行道。
能於一一三昧中,普入無數諸三昧,悉至法門幽奧處,此論月者行斯道。
忍力勤修到彼岸,能忍最勝寂滅法,其心平等不動搖,此無邊智所行道。
於一世界一坐處,其身不動恆寂然,而於一切普現身,彼無邊身行此道。
無量無邊諸國土,悉令共入一塵中,普得包容無障礙,彼無邊思行此道。
了達是處及非處,於諸力處普能入,成就如來最上力,彼第一力所行道。
過去未來現在世,無量無邊諸業報,恆以智慧悉了知,此達解者所行道。
了達世間時非時,如應調伏諸眾生,悉順其宜而不失,此善了者所行道。
善守身語及意業,恆令依法而修行,離諸取著降眾魔,此智心者所行道。
於諸法中得善巧,能入真如平等處,辯才宣說無有窮,此佛行者所行道。
陀羅尼門已圓滿,善能安住無礙藏,於諸法界悉通達,此深入者所行道。
三世所有一切佛,悉與等心同智慧,一性一相無有殊,此無礙種所行道。
已抉一切愚癡膜,深入廣大智慧海,普施眾生清淨眼,此有目者所行道。
已具一切諸導師,平等神通無二行,獲於如來自在力,此善修者所行道。
遍游一切諸世間,普雨無邊妙法雨,悉令於義得決了,此法雲者所行道。
能於佛智及解脫,深生淨信永不退,以信而生智慧根,此善學者所行道。
能於一念悉了知,一切眾生無有余,了彼眾生心自性,達無性者所行道。
法界一切諸國土,悉能化往無有數,其身最妙絕等倫,此無比行所行道。
佛剎無邊無有數,無量諸佛在其中,菩薩於彼悉現前,親近供養生尊重。
菩薩能以獨一身,入於三昧而寂定,令見其身無有數,一一皆從三昧起。
菩薩所住最深妙,所行所作超戲論,其心清淨常悅樂,能令眾生悉歡喜。
諸根方便各差別,能以智慧悉明見,而了諸根無所依,調難調者所行道。
能以方便巧分別,於一切法得自在,十方世界各不同,悉在其中作佛事。
諸根微妙行亦然,能為眾生廣說法,誰其聞者不欣慶,此等虛空所行道。
智眼清淨無與等,於一切法悉明見,如是智慧巧分別,此無等者所行道。
所有無盡廣大福,一切修行使究竟,令諸眾生悉清淨,此無比者所行道。
普勸修成助道法,悉令得住方便地,度脫眾生無有數,未曾暫起眾生想。
一切機緣悉觀察,先護彼意令無诤,普示眾生安隱處,此方便者所行道。
成就最上第一智,具足無量無邊智,於諸四眾無所畏,此方便智所行道。
一切世界及諸法,悉能遍入得自在,亦入一切眾會中,度脫群生無有數。
十方一切國土中,擊大法鼓悟群生,為法施主最無上,此不滅者所行道。
一身結跏而正坐,充滿十方無量剎,而令其身不迫隘,此法身者所行道。
能於一義一文中,演說無量無邊法,而於邊際不可得,此無邊智所行道。
於佛解脫善修學,得佛智慧無障礙,成就無畏為世雄,此方便者所行道。
了知十方世界海,亦知一切佛剎海,智海法海悉了知,眾生見者鹹欣慶。
或現入胎及初生,或現道場成正覺,如是皆令世間見,此無邊者所行道。
無量億數國土中,示現其身入涅槃,實不捨願歸寂滅,此雄論者所行道。
堅固微密一妙身,與佛平等無差別,隨諸眾生各異見,一實身者所行道。
法界平等無差別,具足無量無邊義,樂觀一相心不移,三世智者所行道。
於諸眾生及佛法,建立加持悉究竟,所有持力同於佛,最上持者行斯道。
神足無礙猶如佛,天眼無礙最清淨,耳根無礙善聽聞,此無礙意所行道。
所有神通皆具足,隨其智慧悉成就,善知一切靡所俦,此賢智者所行道。
其心正定不搖動,其智廣大無邊際,所有境界皆明達,一切見者所行道。
已到一切功德岸,能隨次第度眾生,其心畢竟無厭足,此常勤者所行道。
三世所有諸佛法,於此一切鹹知見,從於如來種性生,彼諸佛子行斯道。
隨順言詞已成就,乖違談論善摧伏,常能趣向佛菩提,無邊慧者所行道。
一光照觸無涯限,十方國土悉充遍,普使世間得大明,此破暗者所行道。
隨其應見應供養,為現如來清淨身,教化眾生百千億,莊嚴佛剎亦如是。
為令眾生出世間,一切妙行皆修習,此行廣大無邊際,雲何而有能知者?
假使分身不可說,而與法界虛空等,悉共稱揚彼功德,百千萬劫無能盡。
菩薩功德無有邊,一切修行皆具足,假使無量無邊佛,於無量劫說不盡。
何況世間天及人,一切聲聞及緣覺,能於無量無邊劫,贊歎稱揚得究竟。”
首先來學習第七行中的無著行。請看無著行開頭的經文內容: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诃薩無著行?佛子,此菩薩以無著心,於念念中,能入阿僧祇世界,嚴淨阿僧祇世界。於諸世界,心無所著,往詣阿僧祇諸如來所,恭敬禮拜,承事供養。以阿僧祇華、阿僧祇香、阿僧祇鬘,阿僧祇塗香、末香、衣服、珍寶、幢幡、妙蓋,諸莊嚴具各阿僧祇以用供養;如是供養,為究竟無作法故,為住不思議法故。於念念中,見無數佛;於諸佛所,心無所著;於諸佛剎,亦無所著;於佛相好,亦無所著;見佛光明,聽佛說法,亦無所著;於十方世界,及佛菩薩所有眾會,亦無所著;聽佛法已,心生歡喜,志力廣大,能攝、能行諸菩薩行,然於佛法,亦無所著。
在這裡啊,功德林菩薩給我們講說了一大串心無所著的內容:於諸世界,心無所著;於諸佛所,心無所著;於諸佛剎,亦無所著;於佛相好,亦無所著;見佛光明,聽佛說法,亦無所著;於十方世界,及佛菩薩所有眾會,亦無所著;聽佛法已,心生歡喜,志力廣大,能攝、能行諸菩薩行,然於佛法,亦無所著。如是等等,總的說來,就是教導我們在自己的內心當中,要對一切事情,對一切行為,都要心無所著。其中“心無所著”中的“著”字,是與“著”字是相通的。那麼,這個“著”字,是什麼意思呢?一般來說,他有這幾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執著,第二個是粘著,第三個是住著。我們只要從正面理解了執著、粘著、住著的意思,那麼與其相反的無所著的意思,就同時解決了。第一個執著。什麼叫執著呢?這個執著中的執字,是把執、抓著的意思。就象我們把一本書抓在手裡不放,這就是執著。有一個很流行的說法,叫做放下。在世間的人們,要是遇到了這樣那樣不如意的事情,比如失戀了,財物被盜了,愛人離我而去了,官被弄丟了,這些人,往往由於這些挫折,就在心中產生難以言狀的痛苦。遇到這樣的情況,通常去勸他們的人,都會這樣說,失戀了是緣分盡了嘛,財物被盜了就當還債了嘛,這些失去了就失去了,就讓他去吧,你再痛苦也是沒有用的呀,痛苦也是過一天,快樂也是過一天,何不在心中放下,讓自己活得開心一點呢?你要是不放下呀,只有一直生活在痛苦當中振作不起來。還不如放下他們,把自己的精神振作起來,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還得面對以後的生活呀!我們遇到不如意的事,遇到挫折的事,要使自己不受痛苦的纏繞,這個放下就是唯一的選擇,別無他法。
現在來說說第二個,關於粘著。如果我們去做饅頭,在用手調麥粉揉面團的時候,手上老是粘著麥漿,這個就是粘著。我們書上的某一頁破損了,就用膠水沾書紙,就是用膠去把它們粘在一起,這也是粘著。有些人喜歡吃口香糖,那個口香糖裡面有粘膠,當把這個剩下的粘膠吐出來,要是吐在一個板凳上,被一個人坐著了,這個粘膠就牢牢地粘在褲子上,很不容易弄掉的。大家看那些熱戀中的男孩子女孩子,彼此象膠股糖扭在一起,你的手緊緊地拽著我的手,捨不得分開。這就是外表的粘著。這種外表的粘著是事相呀,從這個外表的現象上,可以看出他們彼此的內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的心中粘著我,我的手中粘著你,所謂戀愛,就是彼此的內心因為愛著對方所以粘著對方,這就是內在的本質。
現在來說說第三個,關於住著。就象我們看見一個自己特別喜歡的東西,就目不轉睛地盯著它看,捨不得把自己的視線從它身上移開,這就是住著。這是有形的住著。還有一種無形的住著,比如我們讀書,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從小學就開始立下志願,我今後一定要考上大學。那麼在讀小學,讀初中,讀高中,在這整個學習的過程當中,內心都是住著在考大學這個目標之上,從來沒有移開過,這就是無形住著的情況。當然,有形住著,是內心住著的外在表現,外在的有形住著,是根源於內心住著而產生出來的。所以說,一切住著都是以內心的住著為根本。
前面功德林菩薩為我們所演講的,主要是偏向於事相的方面上來說我們心無所著的情況。接下來,功德林菩薩主要偏向於道理的方面,繼續教導我們於理也要做到心無所著。大家從這裡,就可以看見佛菩薩教導人的方便善巧。我們這些迷惑的眾生,對佛法的道理不好理解不易明白呀,佛菩薩作為教授我們的老師,他們是知道我們的見識淺陋、智力低下的,作為當老師的對於學生,就要這樣俯順我們這樣做呀,那好吧,既然你們不好領會,那我就先從直觀的、淺顯的、容易理解的著手,由淺入深地一步一步地來教你們。請大家看看接下來的經文:
此菩薩於不可說劫,見不可說佛出興於世,一一佛所承事供養,皆悉盡於不可說劫,心無厭足;見佛聞法,及見菩薩眾會莊嚴,皆無所著;見不淨世界,亦無憎惡。何以故?此菩薩如諸佛法而觀察故。諸佛法中,無垢、無淨,無暗、無明,無異、無一,無實、無妄,無安隱、無險難,無正道、無邪道。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眾生,而於眾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不生執著;發菩提心住於佛住,而於佛住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於言說心無所著;入眾生趣,於眾生趣心無所著;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於三昧心無所著;往詣無量諸佛國土,若入、若見、若於中住,而於佛土心無所著,捨去之時亦無顧戀。
這一段話,對於初學佛法的人來說,很不好理解。大家先看其中的一句經文:“見佛聞法,及見菩薩眾會莊嚴,皆無所著;見不淨世界,亦無憎惡。”對於我們這些學佛的常人來說,心中仰慕佛菩薩,時不時在心中渴望見到佛菩薩,要是佛菩薩來顯相給我看看,那就好了喲!如果真的哪一次遇到佛菩薩來顯相了,肯定是高興得手舞足蹈,內心的歡喜就象翻騰而起的大波大浪,久久不能平靜。可是功德林菩薩卻在這裡這樣說:“見佛聞法,及見菩薩眾會莊嚴,皆無所著。”他叫我們見佛聞法,見到了菩薩的眾會莊嚴,教導我們心中都要無所貪著,即使出現了這樣的勝況,也不要生起貪戀的粘著之心。乍一看來,功德林菩薩好象是在給我們潑冷水,我們在興高采烈的時候,這個菩薩卻端起一盤冷水從頭潑下,讓我們從頭至足濕透全身。對於功德林菩薩的作法,我們不能生起一點怨心來呀,當知佛菩薩是大慈大悲的,他這樣說肯定是有道理的,他是為了我們好才這麼說的。就象當父母的,即使是罵他們的孩子,也是為了孩子好啊。
說到這裡,我想起一個事來了。最近,我和一個蓮友交流,我勸她說啊,說平時你呀,要注重實修呀,好好念佛培養功德定力,這個實際功德,要實修才能辦到,如果沒有相當的定力,人死的時候,比下鍋的烏龜煮脫殼還要痛苦難受,很容易就糊塗顛倒過去的,到時往生的把握不大,那不是誤了大事了?為什麼學佛的人那麼多,真正得到往生的人並不多,就是由於不注重實修,定力薄弱引起的。我給她這樣敲警鐘。她就回答我呀,念佛可以培養定力,是存積往生的資糧,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說她以後會更加精進念佛,因她早已發出離心。接著她又給我說了這樣一件事,說現在的佛門中還有不少的現象,把實修的功夫當成神通,認為神通就是功夫!執著於追求神通而入魔道,她是親眼所見。我就對她說呀,我說這你這樣想這樣做我就放心了。接著就她所說的事情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深信切願為基,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只管一直念下去,不求神通不求悟,才是念佛真實路。她回答我說,你說得非常好啊!不求神通不求悟,這才是真正的念佛之道啊!接著她又告訴我,她有一位為人很好的蓮友,因為修行不當而入魔道,引起魔上身,被魔控制因此發瘋發狂,已經在兩年前出車禍離開了人世。在此之前她修行也非常精進,可是由於她的修行偏離佛法正道,走錯了路,造成了這樣的後果,實在是令人痛心啊!
大家在這裡,都不要對功德林菩薩的話產生誤解啊,他是以大慈悲大智慧,在給我們說真實話呀!他教導我們說,即使見了什麼沒有見過的殊勝境界,自己的內心當中,也要保持無所著,不應生起歡喜之心粘著在這上面。另一方面呢,“見不淨世界,亦無憎惡。”看見不淨的世界之相顯現出來,心中也不要生起嗔恨之心。人們常常說,學佛人的內心,就要象蓮花一樣,出淤泥而不染,雖然蓮花出生在淤泥當中,也要保持自己潔淨的品質,不受這些淤泥的影響,而讓自己的內心受到染污。普通的凡夫之人,對於淨境樂境,就生起歡喜貪合之心,對於濁境苦境,就會生起嗔恨貪離之心,心中總是受外在境相的影響,產生與之相應的識心狀態。不能保持自己內心狀態的穩定,總是這樣隨緣所轉,生滅旋轉不休。總是以有所著之心,顛倒性地從事活動,致令這種虛妄識心的流轉,如流水一樣進行下去。針對這種情況,功德林菩薩在這裡就教導我們,見淨境不生喜心,見不淨境不生嗔心,讓自己的心,安住在不隨外境所轉的不動狀態。在我們非常熟悉的金剛經中,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和這裡的意思是相通的。接下來的一句經文是,“何以故?此菩薩如諸佛法而觀察故。”這裡只是簡單提說了一下,說明了為什麼要這樣做的原因,因為菩薩對於一切法相,能如一切佛法所說的道理,而作觀察作用的緣故。究竟是作怎樣的觀察呢?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說,在我們的凡夫心識境界,凡是我們見聞覺知的一切法相,都是虛妄不實的幻有的東西;如果超脫我們的心識虛妄反映境界,能夠觀見這一切法相,都是非有自我實在體性的幻相,都是非守自我常住體性的假相,都是無有自我確定自我的虛偽之相,這一切諸法都是當體相空,無有自我實在的定性可得,他們都是如來心體清淨覺性當中,所顯現的一切幻有不實之相,這樣就見到如來心體本身的清淨真相了。
對於迷界眾生來說,由於無始以來妄想識心流轉的影響,以有為心作為緣起之因,生起各種見聞覺知,所感覺知覺的一切法相,都是彼此兩兩相對的幻有存在之物。可是在如來心體本性清淨的實相當中,是沒有這些相對法相存在的,這些法相的生起,只是幻化的生起,這些法相的消滅,只是幻化的消滅,而顯現這些一切相對幻變法相的如來清淨本性,卻是從來沒有生起,也沒有消滅。在如來心體本性清淨的實相中,是一真絕對性的性空狀態。在世俗人的識心分別幻相中,存在的法相是彼此相對的,是彼此相對性的存在狀態,所以就用彼此相對的名相來作表達。在心經中,我們很熟悉一句話:“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其中的生和滅,垢和淨,增和減,就是表達世間法上的彼此相對性的意義的。怎麼樣來表達出世間法上的一真絕對性的意義呢?佛學上就用中道觀來表達。比如心經裡的這幾句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在古代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和我國三論宗的理論當中,其中之一,就是八不中道觀,他的內容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一下關於這方面的一些相關知識。
關於“中道”。是指脫離邊邪,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又稱為中路,或單稱中。《大寶積經》卷一一二中說︰‘常是一邊,無常是一邊,常無常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我是一邊,無我是一邊,我無我是中,無色無形,無明無知,是名中道諸法實觀。’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場,大、小二乘的各種宗派,都把他作為弘法的基本態度。然而關於此語所指的內容,大小乘諸宗的解釋並不盡同。現在分述如下︰
[小乘所說] 說這個中道就是八正道,或者是說正確了解十二因緣,或者是指離於斷、常二見的非斷非常之理。
(1)小乘經典所說,多以遠離外道凡夫苦樂二邊之行,並把這種行為方法視作中道,而其真正行法,就是佛所說的八正道。在印度外道各派中,富蘭那、阿夷多等快樂派,執著於世間的欲樂而無清淨志,耆那教等苦行派則自煩自苦,各以極端自虐的修行法為解脫之道。針對這種主張,佛陀則主張修八正道以遠離邊邪,使行者產生眼智明覺,乃至到達涅槃。《中阿含》卷五十六〈羅摩經〉中說︰‘有二邊行,諸為道者所不當學,(中略)捨此二邊,有取中道,成眼成智、成就於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覺、趣於涅槃,謂八正道。’
(2)依《雜阿含》卷十二所述,是以脫離斷、常二見,正確了解十二因緣為中道。即以世間為有或無,都是邊見,認為先來有我是常見,從今斷滅是斷見,都非中正之道。在一切法之中,此有故彼有,因此世間無‘無’;此滅故彼滅,因此世間無‘有’。如是遠離有無斷常的偏見,如實觀十二因緣法,就是所謂的住於中道正見。
(3)小乘論部則認為,八正道只不過是三十七道品之一、四谛中道谛的一分,唯有離斷、常二見的非斷非常之理,才是中道。《成實論》卷十一〈立假名品〉中說︰‘五陰相續生故不斷,念念滅故不常,離此斷常名為中道。’
[法相宗所說] 此宗立有、空、中三時教判,而以《解深密經》所說為中道了義教,就是主張無有外境故非有,有內識在故非空,非空非有是中道。《成唯識論》卷七中說︰‘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有無及有故,是則契中道。’此外,並認為中道有:言诠中道、離言中道、三性對望中道及一法中道等意義。
[三論宗所說] 此宗認為外道及大小乘諸宗所談的中道說,都屬於‘有所得’的范圍內,未得中道真義,唯有離四雙八計而住於無所得正觀,才是中道,也就是說打破生與滅、斷與常、一與異、去與來等八種迷妄,而說緣起、無自性、空之理。此稱八不中道,或稱八不正觀、無得中道。吉藏《中論疏》卷一(本)中說︰‘橫破八迷,豎窮五句,洗顛倒之病,令畢竟無遺,即是中實,故雲不生不滅,乃至不常不斷也。’卷二(本)中說︰‘中道佛性,不生不滅,不常不斷,即是八不。’
此宗為了令人解知八不中道的真義,而立三種中道(又稱三中),即︰
(1)世谛中道︰又作俗谛中道,是以世谛為主而說的中道。不動無生滅之真際而建立生滅之諸法,稱為世谛中道。
(2)真谛中道︰不壞生滅的假名而說無生滅的實相,稱為真谛中道。
(3)二谛合明中道︰又作非俗非真中道,是合世谛、真谛而說的中道,是說亦非生滅,亦非無生滅,言亡慮絕,離四句百非而畢竟空。
此外,《三論玄義》卷下,說中道有一中乃至四中之別︰(1)一中,即以中道為唯一清淨道。(2)二中,約二谛而辨中,即世谛之中、真谛之中。(3)三中,指二谛之中再加非真非俗之中。(4)四中,指對偏中、盡偏中、絕對中、成假中。對偏中,是指針對大小學人之斷、常偏見而說之中。盡偏中,是指有斷、常之偏病則不成中,偏見若盡滅則名為中。絕待中,是指所顯現的中,是超絕言語思慮之不偏不中者,但假名為中。成假中,是指有無為假,非有非無為中,由於非有非無而說有無,如此之‘中’反而成立‘假’,所以稱為成假中。
[天台宗所說] 天台宗立空、假、中三谛說,而以實相為中道。認為一切諸法是超越空、假而絕對,其本體非為言說思慮的對象,此稱中谛。又,此中谛是化法四教中的別、圓二教所說。是指空、假二邊之外,有中道一理是別教所談,稱之為但中;即空、假二邊而立中道是圓教所談,稱之為不但中。若以中道為原理,則為三谛中的中谛;以之為觀法,則為三觀中的中觀。又因其中有但中、不但中之別,而有隔歷三谛和圓融三觀,或次第和不次第之別。《法華經玄義》卷二(下)中說︰‘別三谛者,開彼俗為兩谛,對真為中,中理而已。(中略)圓三谛者,非但中道具足佛法,真俗亦然,三谛圓融一三三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當我們依於佛法的正確理智,作了這樣的清淨觀察之後,就運用世間的語言,來表達這種不偏不倚的清淨的正確見解,“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中道觀。這種中道觀,是指語言表達形式上的中道觀,只是語言表達形式上的說法。緊接著本品前面的內容,在其後的經文說“諸佛法中,無垢、無淨,無暗、無明,無異、無一,無實、無妄,無安隱、無險難,無正道、無邪道。”也是在說明這個中道的觀點。當我們明白了悟這個中道實觀之後,再進一步:
菩薩如是深入法界教化眾生,而於眾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不生執著;發菩提心住於佛住,而於佛住不生執著;雖有言說,而於言說心無所著;入眾生趣,於眾生趣心無所著;了知三昧能入能住,而於三昧心無所著;往詣無量諸佛國土,若入、若見、若於中住,而於佛土心無所著,捨去之時亦無顧戀。
功德林菩薩教導我們說,菩薩依於中道實觀,深入法界教化眾生,而於眾生不生執著;受持諸法,而於諸法不生執著。這種對眾生不生執著和對諸法不生執著,是表明的修行人在自己的心態上,在修行事相中所采取的正常方法,這種事相修行方法的采用,是有其道理作根據的,這個作根據的道理,來源於佛法上所說的三法印。為什麼於眾生不生執著?因為眾生是無我。這裡用眾生代指人,所說眾生無我,就是人無我。為什麼於諸法不生執著?因為諸法是無我的。這是說的法無我。人無我和法無我,正是諸法無我的內容。這個諸法無我,就是佛法中的三法印之一。現在我們來學習一下佛法中所說的三法印。佛法中所說的三法印,包括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磐寂靜。本來,在佛經當中說的法印,包含四法印,還有一個諸受是苦。這個諸受是苦,是成佛的聖者對於凡俗世界的眾生因所作而得所受的評價,凡俗世界的一切眾生,由於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個因,造成一切磨難的結果,佛以他的大慈悲心,憐憫凡俗眾生所受的這種磨難,因此說凡俗眾生的一切所受的磨難都是痛苦的。這個諸受是苦,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所伴隨的必然現象,所引起的必然結果。所以說這個諸受是苦,已經隱含在諸行無常諸法無我這兩個法印當中了。因此,在有些佛經和有些人的說法上,隱去了諸受是苦這個法印不說。如此一來,這個四法印就成了三法印。這個三法印,主要是從印證佛法這個角度上來說的。
這個法印,佛經中也稱為法本,也就是說他是佛法道理的根本,佛所說的一切法理,都是以此為基礎建造起來的。為什麼又稱為法印呢?是因為這三法印所說的內容,就是佛所說的真實道理,我們要衡量某種說法是不是符合佛法,就用這三個法印來作印證。符合這個三法印說法的,就可以判定他合乎佛法;不符合這個三法印說法的,就可以判定他不合乎佛法。就象我們所用的印章一樣,我的這個印章印在紙上,是我的這個印章所印的字,才和我的印章相吻合,不是我的這個印章所印的字,就不能和我的這個印章相吻合。依於這種意義而作引伸,我們的信仰和修行,凡是合於這種真理的,才是真正的信仰佛法,才是正確的修行佛法;如果不合於這種真理,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佛法,不能算是正確的修行佛法。
佛法的根本教理,總括來說,依於唯一自性真心清淨無相,由此一心無相開闡二種有法,分為有為法和無為法兩種。有為法是說明生滅法的,他是針對生死幻相而言的;無為法是說明涅磐法的,他是針對真如實相而言的。這個有為法,包括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這兩個法印;這個無為法,就是指的涅磐寂靜這個法印。
現在來談談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什麼叫做諸行呢?這個諸行,是指一切三世遷流不已的有為法。諸行無常的意義,就是指這一切三世遷流不已的有為法,都沒有常恆不變的實在性質。這個諸行無常,可以從三世遷流和因緣所起兩種道理來作說明:(一)三世遷流不住,所以無常;(二)諸法因緣生,所以無常。
先說三世遷流法是無常的意義。過去,現在,未來叫做三世。所謂三世遷流,就是一切有為法,在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當中,作不停不息的運行變化狀態。一切法,在時間上,是剎那不住,念念生滅,現在的即生即滅,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故說三世遷流是相續變化,是無常的。當我們觀察過去的時候,過去已滅已一去不返;當我們觀察未來的時候,未來還未生還沒有到來;當我們觀察現在的時候,現在卻在我們的眼皮底下溜走而成為過去。在佛法中,表明時間上最短的名相,叫做剎那,或者叫做一念。這個剎那,是指很短很短的一個時間。剎那生滅,就是指在很短很短的時間內發生的生滅現象。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就象我們的眼睛,如果快速地把它不停張開閉合,就看見前面的景象也跟著一閃一閃的生滅不停。一般的凡夫眾生,內而對於自己的身心,外而對於山河大地等器世界,由於自心錯覺的影響,總有一種常恆實在的感覺。而在實際的相狀上,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就拿我們的這個血肉身體來說,存在著生老病死,我們這個身體最後的一個共同結果,那就是死亡。當我們活著的時候,總認為這個身體是常恆實在的。而如果認為這個身體是實在的,那麼他就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出現衰老的現象。可是我們這個身體,卻會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經過壯年之後,再步入老年,產生衰老病相,直至走向死亡。所以這個身體,生住異滅循環不已,其實並不存在常恆不變的因素。佛法中說世界有成住壞空四個生成壞滅的過程,雖然在我們的眼見當中,不能看見這整個的過程,但是這個成壞的過程,卻是實際存在著的,只不過由於他的演變時間過於漫長,我們沒有親眼知見的能力而已。
再來說說因緣所生法是無常的意義。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所生的。一切諸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則消滅,所以因緣法是生滅法,以有生即有變,有變即有滅,前滅後生的交替,可知因緣所生法是無常的。發起如是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因緣不斷地發生變化,所以由因緣和合所生之法,也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所以這種因緣所生之法,沒有一個確定常恆的自我體相存在。如果我們把某一個特定的對象當成我當作因,那麼其他一切與我相對的所有非我對象,稱為我所對境,這個我所對境就是緣,我就是內因,我所對境就是外緣。整個法界中的一切諸法,都是相互聯系著的,我這個內因之法,與我所對境這些外緣之法,是彼此相聯內外相通的。外緣諸法總是在作無常的變動,引起內因之法也隨之作無常的變動,所以由變動無常的內因外緣互相和合所生之果法,必然也是變動無常的。從時間上來說,因果是不同時的,因總是在前,果總是在後,我們說果是從因中產生出來的,就意味著因已經成為過去,因既然是無常的,由因所引起的果也必然是無常的。但是這種因果之間的無常性,並不能否認因果相續。就象電影中所顯現的畫面一樣,前面顯這樣後面又顯那樣,雖然屏幕上的電影畫面不一樣,前面的鏡頭是顯現的紅花,後面的鏡頭顯現的是綠葉,但是前頭的畫面和後頭的畫面是連續生起來的,前前後後的畫面有連續不斷的特點。這種因果相續的關系,就象流水一樣,前前後後是連續而不間斷的。因果緣起法是連續的,所以非斷;因果緣起法是變化的,所以非常;因果緣起法是連續性和變化性的統一,所以說是非斷非常。
諸行無常中所說的無常,他的相狀是有粗有細的。在時間上表現得比較長一點的,就是無常變化的粗相;在時間上表現得很短暫的,就是無常變化的細相。無常變化的粗相,體現在較長時間中的一期生滅上;無常變化的細相,體現在很短時間中的一念生滅上。比如我們這個身體,一般來說要活幾十年,這個存在幾十年的生命過程,從出生到老死,就是一期生滅,這個一期生滅的過程比較長一點,可以認為就是無常的粗相變化過程。生物界有一種眾生叫蜉蝣,由於它的生命很短,一般只活幾小時至數天,所以用“朝生暮死”來形容它的短暫生命。螢火蟲發的光,總是一閃一閃的,剛剛發出來就馬上滅去了,這個變化過程也是很短暫的。這兩個例子就是無常變化的細相方面的例子。對於迷界的眾生來說,觀見宏觀世界裡的事物,他們的無常變化是粗相的,我們的肉眼有能力看見;對於微觀世界裡的事物,他們的無常變化很細小,速度也快得很,超出了我們肉眼的識別功能,所以看不見他們,雖然我們的肉眼看不見,但是這種細微的無常變化的確是存在的。這個道理就象粗波浪和細波浪一樣,無常變化的粗大波浪,我們的肉眼能夠看見;無常變化的細微波浪,雖然他們存在著,但是由於我們的肉眼功能有限,所以把他們識別不出來。一個身體的生老病死過程,從始至終從生到死,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完成,這個總的過程,稱為一期生滅。這個身體,雖然我們的眼睛,看不見他剎那剎那念念變化的過程,但是這個“念念遷謝,新新不住”的無常變化,卻是實際存在著的。一切諸法的變化,先是量變,量變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就發生了質變。生意味著死,生趨向於死,器物從成立的那一剎那開始,就一步一步地向著變壞破滅的方向前進;人體從出生的那一剎那開始,就一步一步地向著衰老死亡前進,因此,佛法說諸法是剎那生滅、念念生滅的。如果沒有剎那剎那的細相生滅,就不會演變到完成一個生命周期的細粗生滅,一期的粗相生滅,是從念念不住的細相生滅的不斷積累,所最終引起和造成的結果。一切諸法的生住異滅的有為相,如果從一期生滅的粗相變化過程上來說,似乎可以在一段較長的時間上去安立,但是假如從剎那生滅的細相變化上來說,諸法是即生即滅、即有即空的,根本就沒有一剎那的停住!一般的凡人,能夠觀見和明白粗相的一期無常,但是對於細相的剎那無常,只有經過觀修以後,才有可能見到這種剎那變化的法相,從而更加深刻的體會剎那不住的道理。也唯有真正領悟了念念生滅剎那不住的道理,才算是真正明解了“諸行無常”的真實意義。(這一段話的後面部分,主要采用續明法師《學佛通論》中的說法。)
現在來談談三法印中的諸法無我。這其中的諸法,泛指我們見聞覺知的一切對象。與無我相對的名相,就是我。這個我是什麼?這個我,是指對於某個確定的單獨的對象法,認為具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確定和維持對象法是他本身,並且作為他的主宰而使他常恆存在。那麼,這樣的一個我,他究竟有沒有呢?他究竟存不存在呢?佛法上說諸法無我,說這樣的一個東西是找不到的,是不存在的。不但一個對象法是如此,所有一切對象法都是如此,要想從諸法當中找到一個這樣令我常恆存在的主宰者,是根本找不到的。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諸法緣起,緣起性空之故。不但諸行無常,離不開緣起,而且這裡也是如此,諸法無我,還是離不開緣起。
既然這個緣起這麼重要,前面的兩個法印都離不開他,那麼我們就再來說一下這個緣起,認識這個緣起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在整個法界當中,法法都是相互關聯著的,他們是普遍聯系著的,彼此之間都有相互關聯的關系。如果以一法為因,那麼其他萬法就是緣;如果以其他萬法為因,那麼這個一法就是緣。法法之間互為因緣,重重無盡,是為法界整體普遍關聯之因緣網絡。這個法界之因緣網,就象漁網一樣,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法界中的某一個特定的對象法,是處身在這個法界的法網當中的,每一個對象法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一個對象法,都和其他萬法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他萬法的所有一切變動,都會使這個對象法隨之而轉。我們看那河水中的一個漩渦,這個漩渦是由於水的向心性旋轉力引起的。這個漩渦,和河水中的其他一切水都有關系。當我們仔細觀察這個漩渦的時候,發現它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後面的形狀和前面的形狀,絕不會是完全相同的。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因為其他河水,他們的整體勢向每時每刻都在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必然引起這個漩渦也發生相應的變化。其他河水的這種整體勢向發生改變,是持續性的進行下去的,因此,由這個因所產生的結果,也使這個漩渦的變動,是無常的。這個漩渦裡面的水,出出進進;其他的河水,進進出出;這個漩渦裡的水,總是在和其他的河水,不斷地在作內外交流和替換,雖然看著有這一個漩渦的自我法相存在,可是從他當中,又哪裡能找到一個保持他常恆不變的我來呢?所以說這個漩渦,永久都是無我的。
對於諸行無常來說,諸行緣起,緣起而無常。對於諸法無我來說,諸法緣起,緣起而無我。為什麼會產生諸行無常呢?為什麼會產生諸法無我呢?這兩者都是因為緣起而產生的,所以說緣起,是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的共同基礎,正是即緣起為基礎,產生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的說法。諸行緣起,緣起故而無常;諸法緣起,緣起故而無我。緣起之法,無常無我,即是空。所以說緣起性空,因於緣起故,而自我體性空無所有;因於緣起故,所生之法只是幻有的存在之物;這個幻有的存在之物,如同河水中的那個漩渦一樣。
這個諸法無我,包括人無我和法無我。先來說說人無我。大家看我們在說話的時候,總是我字第一的,我要什麼,我干什麼,我吃什麼,我穿什麼,我喜歡什麼,我厭惡什麼,我愛什麼,我恨什麼。。。。。。等等,都是以我字作先鋒,都是我字走前頭。大家說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呀,認為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最重要?當然是“我”最重要!我們的所有行為,時時刻刻都是以自我為中心,都是圍繞著這個我來做的。既然這個我這麼重要,這就要認識清楚,這個“我”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們一切眾生這個身心和合之“我”,作為一切有為法當中的其中一個對象法,只是一個自心所造起來的幻有的假我自體而已。就象前面所說的那個水的漩渦,他只是緣起的東西,在他自己的內部當中,永遠也找不到令他自己成為自己、自己確定自己、自己維持自己的那個主宰者。到哪裡去找我?根本就沒有這樣一個我,所以永遠都找不到。
現在來說說法無我。這個法無我,是人無我的進一步擴大推廣。前面所說的人無我,是針對眾生自己的身心而言的,佛宣講人無我,叫我們先從自己的這個身心開始,通過觀察組成自己身心的五蘊要素實際存在狀態,來認識自己身心二相的實際狀況。這是從現實的自我出發,以現實的自我為對象,先把自我認識清楚之後,然後由此及彼,以自我為基點,由點及面地不斷地擴大認識,因此就延展到了法無我上面。諸法無我,這個諸法,泛指我們見聞覺知的所有一切對象。這個諸法,不但包括我們有情眾生的正報五蘊身心世界,而且也包括與我們的五蘊身心相對存在著的山河大地日月虛空等等一切依報器世界。所以這個諸法,他是指的我們感覺知覺的所有一切對象,一切見聞覺知對象都包含於其中,他是最廣泛意義上的表達名相。正如我們這個五蘊的身心自體,其中找不到一個主宰自己永恆存在的道理一樣,一切諸法都是這樣,要想在一切諸法當中,找到一個自己維系自己永遠存在的那麼一個東西,也是不可得的。一切諸法,都是在法法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過程中,在法法之間整體關聯動變的狀態中,虛妄幻有的顯現一個相對獨立的自我體相出來。一法為內因,其他萬法為外緣,內因與外緣之間,彼此緊密結合而密不可分,內外法法之間是開放式的存在,並不是自我封閉式的,法法之間的整體關聯動變的狀態,是永不停息地進行下去的,因此,在這種一體法界整體變動的狀態中,作為外緣的其他萬法每一時每一個變動,都要對作為內因的某一個對象法施加圍繞性的壓迫勢力,而強迫使這個內因法只有隨之而轉,跟隨其他外緣萬法作出相應的變動,要想某一個對象法保持自己的體性永遠不變,是不可能的,推而言之,不但一法是如此,所有一切諸法都無一例外地是如此。大海中的每一個水分子,都是一個開放式的漩渦,整個大海的水分子全部融合在一起,互相融貫通達,相互聯系動變,雖然有水分子的名相存在,但這只不過是一個假有的名相而已,從中追究使他自己保持永遠不變而常住的那個東西,是永遠不可得的。這個水分子,只是幻有的自我存在,而實際上就象水中的漩渦一樣,是即自法之有,而即自相是空。法界大海,一切諸法無我的狀況,也是如此。
現在我們來說說第三個法印,關於涅磐寂靜的知識。這個涅磐寂靜,到底什麼相狀呢?心經上說:“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用中道觀的語言來表達就是如此。所以中道觀,實質就是真如實相的表達方式。對於生滅法中彼此相對的名相,在中道觀用“不彼不此”的表達方式,來表述真如實相的意義,這是一種借彼表此的間接方法。還有一種直接的表達方法,對於這個涅磐寂靜,說成是常樂我淨的真如實相境界。這個涅磐寂靜的真如實相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超情絕慮,離四相絕百非,一切有為法,都不能與他相應,在如來心體涅磐寂靜的無為法性中,本自清淨真空,沒有一個人為的東西可以加於其上。我們很熟悉一句話: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執,則一切智、無師智、自然智,皆得現前。一切有為法,都是由於妄想執著產生的。所以修行的人,只有克服和越過妄想執著的障礙,內心一無所住,才能契入涅磐寂靜的實相境界。
在前面,我們學習了三法印的知識,了解了三法印的意義。進一步,我們來簡單地說說,這三法印之間的關系。佛開說的根本理法,不外乎就是生滅法和涅磐法這兩種。其中的生滅法,包括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這兩個法印。其中的涅磐法,就是涅磐寂靜這個法印。諸行無常,是偏向於時間方面的現象來說的;諸法無我,是偏向於空間方面的現象來說的。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不過是為了對生滅法作更好的全面的理解,所分析出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所以在認識上,應該把這兩個方面綜合起來,以利於對生滅法的確切認識。生滅法是緣起的,是以緣起為基礎的,所以包括在生滅法中的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也是以緣起為共同基礎的,這就是他們之間的聯系。實際上,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他們都有一個共性,都是統一在緣起性空上的。
金剛經上佛說了一句話:“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諸法之“如”是什麼?就是生死即涅磐,生死和涅磐不二。在生滅法上,時間上是諸行無常,空間上是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的統一,就是時間相和空間相的統一。諸行緣起,緣起故無常,無常故空;諸法緣起,緣起故無我,無我故空,如是時空粉碎,一切幻有生滅法相消滅,從而一真如來獨露,顯現涅磐妙心,實相無相。
這個三法印,把他作為衡量佛法的三大標准,僅僅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只取這三法印是可以的。但是從佛教本身所要實現和達到的目的上來看,最好還是依四法印。因為佛教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離生死苦,得涅磐樂,即所謂離苦得樂。如果沒有諸受是苦這個起點的認識,沒有離苦厭苦之心, 不為了離苦得樂這個目的,就沒有說後面三法印的必要了。
現在來說說一實相印。 “如來者,即諸法如義。”這句話就是開顯諸法實相的,佛說諸法實相是什麼意義?就是“如”的意義。再進一步說,這個“如”到底是什麼意義?靈山會上,佛陀拈花,迦葉微笑,佛又說了一句話:涅磐妙心,實相無相。其中的涅磐妙心,就是如來。如來的“如”義,就是實相無相之義。實相無相,就是一實相印。
楞嚴經中說“從畢竟無,成究竟有” ,不管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之有為法,還是涅磐寂靜之無為法,他們都是從“實相無相”中開出來的“假相有相” ,這是無中生有,由無中開一有,再從一有中開為二有,再從二有中開為三有。所謂無中開一,就是從無相中開出一實相印。所謂一開為二,就是一實相印開為有為生滅法和無為真如法。所謂二開為三,就是把有為生滅法開為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再加上無為真如法的涅磐寂靜。這就是從無相道中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那麼,反過來,怎樣才能去假成實,從有還無呢? 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和涅磐寂靜,都是無中生有的東西,他們的產生來源是“無相” ;既然他們產生的來源是相同的,那麼他們的存在性質也是相同的,他們無一例外地都統一於“無相” 。最徹底意義的“無相” ,要一無到底,連這個無相的名言思慮也不存在,才是達到了第一義谛的真實的究竟清淨。這就要求我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離諸行無常離諸法無我,離涅磐寂靜,乃至離實相無相一實相印,如是一切諸法皆離,一切法相不執著,才能真正契入那個亡言絕慮的無相境界。
一實相印和三法印之間的關系,是假相上的對立,實質上的統一。
中道實相和一實相印是什麼關系?中道實相是不彼不此,是不二道,在不二道中還有一個說法;而一實相印的無相道,是無一道,實無一法可說。中道實相是用來說明涅磐寂靜的,還有涅磐寂靜這個我存在;而一實相印的無相道,是用來說明三法印無我,說明一實相印本身無我,乃至說明一切法皆無我的。金剛經上說: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一切法無我故,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佛又說: “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指示月,指非是月;離指見月,方見真月。如是如是,才達到了包含在實相無相中的最上無極的清淨道。
好了,我們就對本品的這一節學習到這裡,其他的內容,請大家自己去看去體會。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