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佛法深廣,有如大海,唯佛與佛,方能徹其源底;其余九法界,雖則聖凡利鈍不同,各各隨己分量而為修習,以迄證入。譬如修羅香象,及與蚊蟲,飲於大海,各得飽腹而去;若欲一口吸盡,除非具足大海之量者方可;否則只可親嘗其味,未易窮源徹底也。然佛法乃一切眾生即心本具之法,於眾生心外,了無一法之所增益;以一切眾生之心,當體與佛無二無別。但由迷而未悟,起惑造業,隨業受苦;以致即心本具之智慧德相,被煩惱惡業之所蓋覆,如雲籠月,不見光相。雖則不見光相,而月之光相常自如如,了無所減。如來由是起無緣慈,運同體悲,隨順機宜,與之說法。雖大、小、權、實,偏、圓、頓、漸,隨機施設,種種不同;在佛本意,無非令一切眾生,背塵合覺,返迷歸悟,出幻妄之生死,成本具之佛道而已。以眾生業障深重,未易消除;故特開信願念佛之淨土法門,俾一切若聖若凡,或愚或智,同仗彌陀宏誓願力,往生西方;則復本具之心性,成無上之菩提,蓋易易矣。自佛法入震旦,千八百余年以來,凡聖君賢臣,偉人名士,莫不仰遵佛囑,護持流通;以佛法雖屬出世之法,所有世間經世之道,悉皆包括無遺;舉凡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鹹與世間聖人所說無異。世間聖人,唯令人盡義盡分;佛則具明能盡義盡分,與不能盡義盡分之善惡報應。盡義盡分,只能教其上智;若禀性頑劣,則不是偽為,便是故悖。倘知善惡報應,則欲為善而必能勉力,欲為不善而有所不敢矣。如來所說三世因果,六道輪回等法,深則見深,淺則見淺。以之修心,即可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以之治世,即可勝殘去殺,返澆還淳。近來世道人心,陷溺已至極點;競倡新法,廢棄舊章。雖父子夫婦之倫,尚欲推翻,況其小焉者乎。以故天災人禍,相繼降作;國運危岌,民不聊生。有心世道人心之人,欲為挽救,普勸悉皆研究佛學,戒殺放生,吃素念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由一傳十,由十傳百,至千至萬,靡然風從,庶可望其天下太平,人民安樂。此實治亂持危,改革世道人心之根本法輪也。當今之世,若不以因果報應,生死輪回為訓,雖聖賢齊出於世,亦莫如之何矣。若不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修,縱天姿高上,亦難斷惑證真,了生脫死。王博謙居士,宿根深厚,救世心切,兼且主筆報館,操言論之機關。欲令同人,同皆學佛;以佛教經論著述,文深義奧,縱慧業文人,久經研究,尚難悉其指歸,入其阃奧,況愚夫愚婦乎哉?由是以己所見之理,作學佛淺說二十篇,概用通俗文字;其語悉本佛祖經論,不過借顯淺之文發揮之,以期雅俗同觀,智愚鹹了耳。以光形跡雖異,志道原同;虛心下問,以稿見寄,謬令鑒訂,以便流通。因詳閱之,不勝歡喜。聊抒愚懷,以示同意。普願閱者,同生信心;所有利益,當自證知。
中華民國十三年甲子季春古莘常慚傀僧釋印光撰
人何以要學佛
列位要知道人們,何以要學佛的理由,須先知道釋迦牟尼佛,何以出生的緣故。
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什麼大事,就是人們的生死大事。列位要知道,人人都有一個本來面目。這本來面目,在佛教的名詞,叫作佛性;在世俗通用的名詞,叫作靈性。本是無形無象,不可以言語形容的。歷代祖師,於無可形容之中,假定一種形容的話頭,說是圓陀陀、光灼灼、赤灑灑、一絲不掛,也不過形容個大略罷了。列位要曉得我們的本來面目,在那無始以前無明未動的時候,(無明者,癡闇之心,體無慧明也。)原是不死不生,與佛的心性一樣,因為無明一動,就鑽進了生死的圈子,從此就生生死死,塵塵劫劫,在生死苦海裡面隨業流轉,(隨業流轉者,隨自己身口意造作種種有漏善,及諸惡業之力,流轉於六道之中。)永遠跳不出這生死圈子。並且雖在生死苦海裡面,往往不以為苦,反以為樂。譬如蒼蠅一般,終日營營,撞來撞去,不知忙些什麼。在我佛如來慧眼,觀看眾生這種顛倒情狀,真是可憐極了。正如法華經所說:‘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游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我們娑婆世界的本師教主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劫以前,早經成佛。因為憐念我們眾生,長久的沉淪在生死苦海之中,愚癡不醒,永無回頭到彼岸的機會,(到彼岸,即出離苦海也。)因此發了大慈悲心,不惜應身救世。當中國周朝的時候,在中印度天竺國地方,降生為淨飯王太子,其母摩耶夫人破右脅而生;捨棄國榮,出家在雪山成道,(雪山,即喜馬拉雅山。高於海面二萬九千尺,其頂千古積雪,故名雪山。在印度之北,西藏之南。西藏久屬吾國,不待言。其間有不丹、尼波耳二國,亦久屬吾國;釋尊成道於此,蓋早具文殊主化五台,達摩承命東來之意。)說了四十九年大法。現在佛教各種經典,都是釋迦牟尼佛金口所說。但是千言萬語,說來說去,說到歸根結柢,無非是度人脫離生死超出苦海。所以法華經說:‘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我佛慈悲,既為眾生之生死大事而出世,我們再不澈底覺悟,再不勇猛發心,那真是辜負佛恩,自暴自棄,千萬億劫無由出離生死苦海了。
人皆有生,即人皆有死,即人皆貪生而怕死。人們想要脫離生死,只有發心改惡修善,至誠念佛,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享那永遠不死的快樂。否則愈怕死愈要死,在輪回之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縱經世界微塵數劫,亦難出離六道輪回。則永遠在貪生怕死之中,即永遠在生生死死之中,跳不出這個生死圈子;若要跳出圈子,勸君趕緊學佛。我當少年的時候,小有文名,狂妄荒謬,目空一世;不但不肯學佛,並且還要辟佛,說人家學佛的是迷信,至於持齋吃素,尤為反對。當那個時候,我自信為辟佛中堅分子,無論如何是不肯降伏的。雖也看過幾部佛經,倒反拿來作辟佛的資料,其實於佛經裡面的微言奧旨,卻並沒有去細心的理會,只是剽竊了一句兩句,信口狂吠,吹毛求疵。如今回想起來,真正罪過,真正慚愧。我那時少年氣盛,不但不信有佛,並且忘卻了死,後來年歲漸增,慢慢覺著人生總有一死的觀念,遂觸動了貪生怕死的觀念。往往獨自一人睡在床上,當那黎明蘇醒的時候,思前想後,萬念起滅:初想我今年已經幾多歲了,不知還有幾年好活?又想人生夭壽不齊,我今日活著,明日就死也料不定。又想自幼而少,自少而壯,都在眼前,不過一剎那間,就是活到一百歲,也不過一剎那間,就完事了。又想現在此地此房此榻,是我住我睡,一剎那間,我不知那裡去了,此地此房此榻,又不知何人住了睡了。又想我死以後,是不是就此灰滅了?(這就是眾生的斷見,要知道心性是長存不滅的。)如果就此灰滅,倒也罷了,設或又有來世,來世的我,就不記得今世的我了。又默然自己數著自己的出入氣息,想道我這氣息出了一口,就少一口,等到一息不來,萬事成空,那是何等淒慘!又想人生出生入死,如此淒慘,有沒有可以避免生死的方法呢?千思萬想,沒有沒有!此時我的思慮,如同辘轳一般,一陣一陣的起落;我的心肝如同刀攪一般,一陣一陣的酸痛。想到後來,終是無可如何,只好糊塗混過,撇開再說。我的貪生怕死念頭是這樣,我想人人的貪生怕死念頭,大半也是這樣。後來是我的機緣到了,忽然遇著幾位善知識,硬拉著我研究佛經。我起初還是卻不過朋友的好意,勉強隨著他們研究研究,並不知其中有什麼妙處。不料一經研究,真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原來我所朝思暮想避免生死的方法,佛經上面都完完全全的載著;原來我佛所說之理,是貫澈宇宙的真理;原來我佛所傳之道,是解脫生死的大道。彈指之間,如甘露入喉,如醍醐灌頂。回想從前種種貪生怕死的念頭,都是一種可笑的妄念。我就從那一天起,斷葷茹素,發願皈依三寶。(三寶者,佛、法、僧也。)如今覺得身心清淨,魂夢皆恬,比從前好像換過一個人了。我自己既然得此法益,回顧我無量恆河沙數同胞,大都沉溺在生死海中,沒有出頭的機會;所以我不惜將我從前罪惡,發露出來,作一個榜樣;並且將我所見到想到一知半解的佛學,編成學佛淺說,貢獻於大眾之前。普願大眾,同發菩提心,(菩提心者,無上等覺心也。)同念阿彌陀,(阿彌陀者,佛號也。譯為: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同超生死海,同生極樂國。
樂是苦的因
苦樂二字,是對待的,是循環的,所以說樂是苦因。人生現在種種的樂趣,都是預先種下未來種種的苦因,將來必受種種的苦果。照佛眼看來,我們凡夫在三界火宅之中,(三界: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喻在三界中生死之苦,如火環燒也。)因為食色名利,受種種苦;生老病死,受種種苦;更有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遂苦;到了後來,因被業報牽纏,還要去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佛看得明明白白。我們凡夫,猶日夜在迷夢之中,樂其所樂,可憐!可憐!人生苦樂相因的事件,一時也說不盡許多,今我姑且揀頂重要的摘出十件,一件一件的揭穿在下面,以當列位的晨鐘暮鼓。
一、最樂莫如娶妻。不知花轎入門,重擔就挑上了。開門七件,(柴、米、油、鹽、醬、醋、茶。)要你安排。況且如花美眷,就是煩惱冤家,年華老去,更如九子之魔,令人可怕。你說是樂是苦?
二、最樂莫如生子。不知呱呱墜地,牛馬就做定了。辛苦一生,盡他享受。賢則疾病關心,憂煎疊疊;不賢則門楣(ㄇㄟˊ)贻丑,氣惱重重。你說是樂是苦?
三、最樂莫如做官。然而宦海浮沉,風波險惡。況且頻年鞅(ㄧㄤ)掌,案牍(ㄉㄨˊ)中長此勞形,幾日榮華,下台時不堪回首。你說是樂是苦?
四、最樂莫如發財。然而锱(ㄗ)铢(ㄓㄨ)籌算,費盡心機;況且慢藏誨盜,每防奇禍飛來;撒手歸陰,莫想分文帶去。你說是樂是苦?
五、最樂莫如穿華服。新衣被體,如同桎(ㄓˋ)梏(ㄍㄨˋ)纏身,塵染羹污,動生懊惱。你說是樂是苦?
六、最樂莫如食美味。膏梁肥腯(ㄊㄨˊ),皆為疾病之媒;適口一時,痛苦無極。你說是樂是苦?
七、最樂莫如住華屋。畫棟雕梁,轉眼即更新主;近在自己,遠在兒孫。你說是樂是苦?
(以上系人世普通的樂,此外更有不正當的樂,更為苦中之苦,即下列三種是也。)
八、最樂莫如嫖妓。假意殷勤,受不盡風流之騙;卒至惡瘡遍體,後悔嫌遲。你說是樂是苦?
九、最樂莫如賭錢。通宵達旦,銷磨有用之精神;卒至家財由此送盡。你說是樂是苦?
十、最樂莫如飲酒。狂樂亂性,得罪了多少親朋,耽誤了多少事業;卒至老年多病,皆為年少貪杯。你說是樂是苦?
嗟乎!聲色貨利,都是無形毒藥;吃喝嫖賭,同為削命剛刀。富貴全如泡影,繁華能有幾時?每當舞席歌筵,非不興高采烈;迨至酒闌(ㄌㄢˊ)人散,即覺情景淒然。娑婆世界的茫茫人海,簡直是無邊苦海。奉勸及時行樂諸公,猛省猛省!趕緊跳出這苦海,同到西方極樂世界,有樂無苦的地方,去安身立命罷。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麼?
世道不古,人心日壞,一班時髦人物,自作聰明,不相信有因果輪回,天堂地獄。自家不信,還說人家迷信,不知道說人家迷信的,正是他自己迷而不悟;絕天堂之門路,種地獄之深因,愚癡懞懞,可憫可憐!要曉得因果輪回,天堂地獄,是宇宙間的至理,不獨是佛家一家的學說。如儒家所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所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難道不是因果麼?天堂地獄之說,耶、回兩教,都是極力主張的。至於輪回這一件事,古人書上所載,不知凡幾。就說稗(ㄅㄞˋ)官野史,不足為信,然正史上所載的,也就不少。我今姑且略舉幾條:如伯鲧(ㄍㄨㄣˇ)為熊,見於史記正義;如意為犬,見於漢書;羊祜(ㄏㄨˋ)前身為李氏子,見於晉書;梁元帝前身為眇(ㄇㄧㄠˇ)目僧,見於南史梁紀;劉氏女前身為李庶,見於北史齊紀;劉沅前身為牛僧孺,范祖禹前身為鄧禹,郭祥正前身為李太白,均見於宋史;夏原吉前身為屈原,見於皇明通紀;載在簡編,班班可考。如說因果輪回,天堂地獄是沒有的,難道各教聖人,及歷代史官,都是說诳騙人麼?當然是有,怎麼能說沒有呢?
因果之理,譬如種植,下種就是因,成熟就是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那是一定的道理,只看成熟的遲早便了。輪回之理,就是俗話所說,人死心不死。軀殼雖壞,心性長存;一日未能出世,自然隨業輪轉。前生後世,譬如昨日明朝;這種道理,更是容易明白,何須議論紛纭。至今天堂地獄,有兩種說法:如以理論,則天堂地獄,皆從自心所生;如以事論,則楞嚴經所說諸天形狀,地藏經所說各種地獄形狀,皆甚詳明,斷非虛妄。可笑現在一班剽竊皮毛的新學家,說道科學昌明,這種鬼神迷信,不攻自破。我倒要請教,現在泰西的科學中,有一種靈學,不是專門研究鬼神情狀的麼?怎麼說科學昌明,就沒有鬼神呢?我敢說將來科學愈昌明,一切因果輪回天堂地獄的確實證據要愈發現。或者能夠打通人鬼的阻隔,彼此可以觌(ㄉㄧˊ)面相接,也是意中事呢。
出世間法仍以世間法為根本
怎樣叫作出世間法?就是超出三界脫離生死。怎樣叫作世間法?就是綱常倫紀,及一切做人應盡的責任。佛法雖是出世間法,然而世間法未盡,是仍舊不能出世的。所以佛有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我們凡夫現世的人身,也叫作報身,原是隨宿生之善惡業報而來。宿生之善惡業報,即是今生做人享福受苦的前因。然幸得為人,必須盡義盡分,舉凡居心動念行事,一一悉令無負,如此方不愧為人。再能依佛所說,最直捷的淨土法門,念佛求生西方,自可臨命終時,捨報安詳,往生西方,了生脫死。
世法上的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佛教是字字完全的。一人證果,九祖超升,不是孝麼?慈愛眾生,猶如赤子,不是弟麼?(佛教於孝、弟兩個字的范圍,比儒教廣大得多。)仁王護國,祈禱和平,不是忠麼?妄語戒中,首戒诳語,不是信麼?三千細行,威儀嚴肅,不是禮麼?四恩總報,(四恩者:父母恩、眾生恩、國恩、佛恩。)檀施在內,不是義麼?一食(每日惟午中作一度之正食,不更食以節食量。)三衣,愛惜物力,不是廉麼?暴露罪惡,慚愧忏侮,不是恥麼?況我佛如來,大智、大仁、大勇,智、仁、勇,三德俱全。照以上所說,是佛教的出世間法,已將一切世間法,盡行包括在內。若棄掉世間法,去講出世間法,是違背我佛如來立教的本旨。故六祖壇經說: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何勞向外求玄?又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求兔角。
列位學佛的人,要明自這個意思。倘與世間道德有虧,不但是名教的罪人,亦是佛門的敗類;雖是皈依三寶,也是無用。我輩在家居士,要想學出世間法,尤非從世間法上,腳踏實地的做去不可。
佛道容易成麼
有人問我:你勸人學佛,佛道容易成麼?我說:但恐人不肯真正發心學佛耳;如果真正發心學佛,決定能成。
釋迦如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我佛誠言,豈有诳語?既雲眾生皆有佛性,當然不專指人道而言,凡一切賦性含靈者,皆包括在內,所以飛禽走獸蜎(ㄩㄢ)飛蠕(ㄖㄨˊ)動之類,如果發心,也能成佛。何況人為萬物之靈,自然更加容易。再說就是餓鬼道、地獄道,如果發心,也能成佛。何況人道的業障較輕,智慧較全,學起佛來,自然比餓鬼道、地獄道的成功,其難易相去程度,非算數譬喻所能及。我們不知幾世修持,此生方得人身;正是學佛的絕好機會。所以如如居士(顏內,宋時人。)勸人修行文說:‘人道不修,他道難修。’幸而得生人道,遇著這種難得的機緣,豈可當面錯過。如若錯過,即是自暴自棄。蓋恐一失人身,正不知又要等待幾生幾劫,方能重生人道,再遇著這種容易修行的機會。
列位猛省!猛省!速起!速起!列位要知佛與眾生,心性本自相同,並無差別;佛之所以成為佛,眾生之所以成為眾生,不過覺與迷的分別耳。覺則成佛,迷則成眾生,轉迷為覺,易如反掌。列位要學佛的,不必問佛之能成不能成,易成不易成。只須問自己肯學不肯學,發心不發心。如果真正肯學,肯發菩提心,肯立堅固願,肯披精進铠(ㄎㄞˇ),無論何人決定成佛,決不相賺。如有妄語,我墮地獄。
在家人也能學佛麼?
學佛全在誠心,不在形式。能出家固屬勝緣,即在家亦無妨礙。並且我佛如來的出世法,尤須以世間法為根本;倘若父母在堂,塵緣難撥,未得父母同意,遽然忍心出家,尤非我佛所印可。況佛經上所說,四眾皆為佛弟子。何謂四眾: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也。優婆塞、優婆夷,不都是在家的善男子善女人麼?當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有一位大居士,名為維摩诘,這位大居士,神通廣大,辯才無礙。世尊座下的諸大弟子,都受過他的呵斥;只有文殊師利菩薩,可以與他對答。有一部維摩诘所說經,上面所載,就是這位大居士的學說。這是我們在家居士學佛的鼻祖。此後歷代以來,居士往生西方的甚多甚多。最著名的,如晉朝劉遺民居士、宋朝王龍舒居士,列位要知詳細,買一部淨土聖賢錄看看,就知道了。
出家修行,容易擺脫世俗上種種塵緣,家室中種種纏縛,可以專心辦道;故以修行而論,自然以出家為方便。但是出家人倘不能攝心,則山林無殊鬧市;在家人倘能攝心,則閉戶即是深山。修行全在一心,出家在家無甚分別;並且在塵勞中成功的,比較在山林中成功的,功夫較有把握,不會走作。此是在家修行勝於出家修行之處。所以佛經上說:在家菩薩比出家菩薩,有種種之饒益也。
然我輩在家居士,要曉得在家修行,實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富貴逼人,勢焰炫赫,你能不動心麼?貧窮徹骨,境遇拂逆,你能不動心麼?家事紛麻,米鹽瑣屑,你能不動心麼?,妻孥(ㄋㄨˊ)絮聒(ㄍㄨㄚ),兒女滿前,你能不動心麼?有此種種諸難,所以出家修行,成功的甚多;在家修行,成功的萬中不過一二。必須勘得破,放得下,辦道勇猛,發心堅固,方能鎮服一切,擺脫一切。所以在家修行,必須要明白楞嚴經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轉萬物,而不為萬物所轉。)倘能將此兩句,默默體會,常常在念,抱定了如法做去,久而久之,功夫純熟,一切不能擺脫的難題,自然而然的都擺脫了。到那時候,無論呼奴使婢處,料理家事處,均與我修行無妨。明乎此義,則瓦礫皆坦途;不明此義,則舉步皆荊棘。凡我輩在家居士,願共勉之!
愚笨人也能學佛麼?
學佛不分智愚,聰明人能學佛,愚笨人亦能學佛;並且聰明人學佛,往往不如愚笨人容易成功。這是什麼理由呢?因為聰明人思慮太多,用心太紛,修行頗難進功,反不如愚笨人思想簡單,用心較易純一。所以做別的事,聰明人比愚笨人占便宜;惟有學佛,愚笨人斷不落聰明人之後。
佛書上說:人的性質,有利根鈍根的分別。利根就是聰明人,鈍根就是愚笨人。世尊說法,隨人根性而為分別;可見世尊說法並不是專對利根人說,不對鈍根人說的。鈍根人既一樣的可以聞佛說法,當然一樣的可以入道成佛。從前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大弟子,名叫周利槃佗伽,他的性質最是愚笨,一切經典不能通曉。釋迦佛教他專念笤(ㄊㄧㄠˊ)帚(ㄓㄡˇ)二字他還是記得笤字,便忘記了帚字;記得帚字,便忘記了笤字。這也可算得愚笨到極頂了。然而他竟修到大阿羅漢的地位。這不是愚笨人可以學佛的憑據麼?
愚笨人修淨土法門,最為相宜。因修淨土者,只須念一句阿彌陀佛,念到一心不亂,即能往生西方,就是不兼通他種經典,也不要緊。一句阿彌陀佛,雖是普利上中下三根;然而鈍根人要學佛,尤非念佛不可。有人問:不識字的人,亦能學佛否?我說:從前六祖慧能大師,又何嘗識字呢?
女人也能學佛麼?
佛經所載:比丘尼成佛的,如佛姨母波阇波堤比丘尼,羅侯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即釋迦世尊未出家前之妻。)皆曾蒙佛授記,當得作佛。至於在家女人,也能成佛。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所述:龍女獻珠,立地成佛的一段公案,說得明明白白。今將法華經原文恭錄於後,請列位善女人虔誠諷誦,決定發心。
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
智積問文殊師利立言:此經甚深微妙,諸經中寶,世所希有。頗有眾生,勤加精進,修行此經,速得佛不?文殊師利言:有娑竭羅龍王女,年始八歲,智慧利根,善知眾生諸根行業;得陀羅尼,諸佛所說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達諸法;於剎那頃,發菩提心,得不退轉,辯才無礙;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智積菩薩言:我見釋迦如來,於無量劫,難行苦行,積功累德,求菩提道,未曾止息,觀三千大千世界,乃至無有如芥子許,非是菩薩捨身命處,為眾生故,然後乃得成菩提道。不信此女,於須臾頃,便成正覺。言論未訖,時龍王女,忽現於前,頭面禮敬,卻住一面,以偈贊曰:
深達罪福相,遍照於十方。微妙淨法身,其相三十二,
以八十種好,用莊嚴法身。天人所戴仰,龍神鹹恭敬,
一切眾生類,無不宗奉者。又聞成菩提,唯佛當證知。
我闡大乘教,度脫苦眾生。
時捨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雲何能得無上菩提?佛道懸曠,經無量劫,勤苦積行,具修諸度,然後乃成。又女人身,猶有五障:一者不得作梵天王,二者帝釋,三者魔王,四者轉輪聖王,五者佛身。雲何女身,速得成佛?爾時龍女有一寶珠,價值三千大千世界,持以上佛,佛即受之。龍女謂智積菩薩、尊者捨利弗言:我獻寶珠,世尊納受,是事疾不?答言:甚疾。女言:以汝神力觀我成佛,復速於此。當時眾會,皆見龍女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普為十方一切眾生演說妙法。爾時娑婆世界,菩薩、聲聞,天龍八部,人與非人,皆遙見彼龍女成佛,普為時會人天說法,心大歡喜,悉遙敬禮。無量眾生,聞法解悟,得不退轉;無量眾生,得受道記;無垢世界,六反震動;娑婆世界三千眾生,住不退地;三千眾生發菩提心而得受記。智積菩薩及捨利弗,一切聚會,默然信受。
修行人不可修人天福
現在的修行人,大約分為兩種:一種是修人天福,一種是修出世。修出世是不要福報的,(金剛經說:菩薩不受福德。)修人天福是要福報的。列位要知福報這件東西,是最要不得的。什麼緣故呢?因為福禍兩個字是對待的,是循環的。福禍相為倚伏,福就是禍之根,福報就是墮落之根。福報愈重愈容易墮落,所以說福報是要不得的;我們修行人是不可修人天福的。
怎樣叫做出世,怎樣叫做人天福?要明白這個解說,先要明白十法界。何謂十法界?乃我佛如來於一真法界中,約迷、悟、染、淨,分為十種階級。今為分列如下:
┌佛法界
四聖法界┤菩薩法界
│緣覺法界
└聲聞法界
┌天法界
│人法界
六凡法界┤修羅法界
│畜生法界
│餓鬼法界
└地獄法界
法者,軌持也,法則也。界者,分限也,體性也,因種也。佛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法為界。菩薩以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法為界。緣覺以了悟三世十二因緣法為界。(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十二因緣者,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為順生門。若識老死之本為無明。能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是為還滅門。依之修行,能證辟支佛。)
聲聞以修四谛法為界。(四谛者,審實不虛之謂谛。生老病死等為苦谛。貪嗔癡等煩惱為眾苦之因,是集谛。上二為世間因果。戒定慧等道品,對治貪嗔癡等煩惱,為道谛,是出世因。滅盡世間生死,為滅谛,是出世果。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能出三界,證阿羅漢。)天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法為界。人以五戒十善法為界。(五戒者: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也。)(十善者:身三:不殺、不盜、不YIN。口四:不妄言、不绮語、不兩舌、不惡口。意三:不貪、不嗔、不癡。不持十善,即是十惡。)修羅以布施作福,嗔恨熾盛法為界。畜生以下品十惡法為界。餓鬼以中品十惡法為界。地獄以上品十惡法為界。所謂修如是因,感如是果;因無虛棄,果無浪得。明乎此義,則知苦樂升沈,皆由自造;非從天降,亦非人與也。
以上十法界,四聖六凡,從佛法界至聲聞法界,(緣覺、聲聞,就是兩種阿羅漢。)叫做四聖法界。修成聲聞法界,就能出世永不退轉,永不墮落,永遠不再入生死輪回。以上三種更不必說。從天法界至地獄法界,叫做六凡法界,是永遠在生死輪回中隨業流轉的;這就是俗語常說的六道輪回。因為六道之中,唯有天人兩道得享福報,所以叫做人天福。(修羅雖亦有福報,然是罪福相兼的,故專說人天,不說修羅。)至於餓鬼、畜生、地獄,名為三惡道,那便純是業報,沒有福報。然而惡道的業報盡了,可以復生人天;人天的福報盡了,仍要墮落惡道。如車輪之回轉,故曰輪回。既在輪回之中,總有在人天兩道受福報的時候,也總有在餓鬼、畜生、地獄,三惡道受業報的時候。所以不但是人世的榮華富貴轉眼成空,就是修到天界,貴為天帝,等到天福享盡,五衰相現,也是一樣的墮落。我們今世徼幸得生人道,如不肯發心修行,來世一定要輪到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裡而去嘗嘗滋味。可怕可怕!今有一種人,雖肯發心修行,但他所修的是人天福,不是想出世,來世仍要在人道之中享受大富大貴的福報。不知愈富貴愈容易造業,墮落得愈快愈深。即使今生修行的功德甚大,來生幸而超生天界,然天界因樂多苦少,轉難發心修行,如不修行,到後來一樣免不了輪回,一樣免不了墮落,仍要向三惡道裡去走走。照此想來,真是驚心動魄,非趕緊修出世不可,非趕緊脫輪回不可,非趕緊勇猛發心,超凡入聖不可。現在的人,往往說前世不修,今生貧苦,修修來世;這真是誤人不淺的話頭。奉勸列位,須要澈底覺悟,速發大心!
佛教既以度人出世為本,何以又准人修人天福報呢?不知我佛如來,慈憫眾生,若照佛的本願,必須一切眾生悉皆成佛,方為滿願。無如眾生業力太重,根性不齊,雖修善因,不發大心,仍舊貪戀著福報,不能跳出這生死輪回,也是無可如何之事。所謂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在佛本心,是權設方便,曲垂接引;冀其由此深入,非專以此為究竟實義故也。
修行人應當修淨土
佛教修行的法門,甚多甚多。八萬四千法門,門門可以入道。所以楞嚴經上說:‘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現在東土所最流行的,有五大法門。一、教宗,二、律宗,三、禅宗,四、密宗,五、淨土宗。(五大法門,包括無量法門。)這五大法門,都有極宏深的教義,千言萬語也說不盡;我今淺略的把他分別出來。教宗是講經說法宏揚佛化的,律宗是精守戒律嚴淨梵行的,禅宗是直指人心參究本來面目的,密宗是三密加持誦咒結印的,淨土宗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的。這五種法門,種種都好;修到究竟地步,一樣都可成佛。譬如要到一個地方去,有五條大路可走,各人所走的路不同,然所到目的地,總是同的。此正是維摩诘經上所說的‘不二法門’,楞嚴經上所說的‘十方薄伽梵(薄伽梵就是佛號),一路涅槃門’。既是五種法門的究竟地都是相同的,何以我不勸人修行別種法門,專勸人應當修淨土呢?譬如要到一個地方有五條路好走,我們豈不要選擇走一條最容易、最近便、最穩當的路麼?淨土法門,就是這五條路當中最容易、最近便、最穩當的一條路。我們不走此路更走何路?列位趕緊放開腳步,從這條路上去,仗著我佛慈悲願,直入菩提大道場!
怎樣說淨土這條路是最容易呢?我們生在這末法時代去佛已遠,人根闇鈍,如要修行別種法門,真是萬分不易。即如教宗的講經說法,佛經文義艱深,非有絕大智慧,那能通曉經義?況隨文入觀乎?律宗的一食三衣,種種難行苦行,我們自問能夠受得了麼?禅宗的參禅,提起了一句莫明其妙的話頭,我們鈍根人從那裡參起?至於密宗,其修持法則頗不易辦,即辦得到,亦難現生定出生死。以前三種,皆仗自力,斷惑證真,方出生死。密宗雖有仗佛力義,但不專以接引往生為主,唯在自己發心如何耳。所以這四種法門都不容易;惟有淨土法門專仗佛力,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無智無愚都可辦到。這樣容易的路,還不快去走麼?
怎麼說淨土這條路是最近便的呢?佛道幽遠艱難,修行的人要歷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就。照修行的工夫說起來,必須斷盡三界內的惑業,方能成阿羅漢果。你說遠不遠?難不難?只有淨土法門,是可以橫超三界的。無論惑業之能斷不能斷,但能具足真信切願,決定可以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其四種法門,如自力走路;淨土法門如乘大火輪船,比較自力省力多矣!正所謂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故華藏海眾,同願往生;況吾人為具縛凡夫,何可捨此最方便之法門,去修習那其余專仗自力之法門乎?
怎麼說淨土這條路是最穩當呢?因為別條路都容易走入歧途。以唯仗自力,工夫得力時,或致起諸魔事;即不起魔事,求其現生證道的,(現在的這一世,就斷盡煩惱惑業,證無生果,就叫做現生證道。)實在少得很。倘不能現在證道,到了轉世的時節,萬一自己做不得主,一旦迷失了本性,貪戀了人天福報,就此墮落。古來大德上這種當的尚且甚多,何況我們凡夫,真是可怕!惟有修淨土的,縱不能現在證道,也可以帶業往生。只要一生西方,見佛聞法,就永遠不會退轉,豈不是最穩當麼?因為別種修行,都是仗看自己的力量去做,只有淨土念佛法門,自力之外,還仗著佛力來接引。譬如行路,前面有一位識路的人,在那裡引導你;或者旁邊有一位大力的人,在那裡扶著你;這真是萬穩萬當,萬修萬成的大法門!
有一種貢高我慢,聰明自用的人,他沒有知道念佛的精微奧妙,往往看得念佛太容易;說念佛是愚蠢人的事,不是聰明人的事。這種議論,這種見解,真是大錯大錯;這種人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要知一句阿彌陀佛,普被三根,無論上中下三種根性,如肯實心念佛,皆能獲得莫大利益。大勢至菩薩,還是從念佛法門成道的呢?其余,如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世音菩薩,及華藏海會等諸大菩薩,亦皆念佛回向往生極樂世界。難道現在人們的聰明智慧,能在諸大菩薩以上麼?當此末法時代,念佛法門最是應機,最是合宜;無論那一種人,都應當修行淨土的!
念念阿彌陀佛就能成佛麼?
娑婆世界的本師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說:西方極樂國土有一位阿彌陀佛,與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有緣;發下弘願,要度盡娑婆世界一切眾生。叫我們只要誠心持誦阿彌陀佛的名號,臨命終時,自能往生西方極樂國土,見佛聞法,永不退轉,蒙佛授記,當得成佛。列位須知佛無妄語,我們本師斷不會哄騙我們的。
照這樣說來,凡是念佛的人,個個都能成佛了。然則這一班念佛老妪何以不成佛呢?要知道:念佛必須勇猛精進,專心一致,掃除一切妄念,放下一切世緣,綿綿密密,心口相應,一日十二時中,無一時一刻一分一秒不念佛。(念字從心不從口,口中不念,心念也是一樣。但專靠心念易於懈怠,每日至少必須口中持誦一千聲,愈多愈佳。)行也念佛,坐也念佛,立也念佛,臥也念佛,閒也念佛,忙也念佛,雖在造次顛沛的時候也不離佛;等到功夫純熟,就是睡中夢中也在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決定生西,決定成佛。倘若今天念,明天不念,口中念,心中不念;念佛時心中有佛,不念佛時心中無佛;像這種悠悠忽忽的念佛,也不過替來生種一點淨因罷了!若說是要生西成佛,是做不到的。這不怪佛不來度你,只怪你自己念佛不誠。憨山祖師的費閒歌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徒然。’至理名言,切記切記!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世人往往求來生福報,不求現在往生,違背佛教,以故不得真實利益也。
念佛的人要生西成佛,有三件要事不可不知。何謂三件要事?一是信,二是願,三是行,這三作事是缺一不可的。何謂信?信是入道之門,華嚴經說:‘信為道元功德母。’倘然不信,何能修行?倘然信心不深,修行必不得力。所以念佛的人,一要信本師教導我們念佛的話是決不會錯的;二要信阿彌陀佛的弘願,我如念佛,他一定來度我的;三要信西方是確確實實有一個極樂世界的;四要信彌陀經上所說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勝妙莊嚴,是確確實實有那許多好處的。何謂願?既然相信娑婆世界有種種苦,便願速離娑婆;既然相信極樂世界有種種樂,便願往生極樂。此願既立,堅如金剛,泰山可移,願不可奪。不但對於娑婆世界的種種聲色、貨利,不再有一絲一毫的貪戀,就是有人告我說:另有一個世界,比極樂世界還要好,我也是直往西方,不願到他處去的。就是有人告我說:另有一個法門比念佛法門還要好,我也是死心塌地念佛,不願去學別種法門的。必須如此立願,方能趁彌陀大願之船,到彼國蓮池之岸。何謂行?既然信有西方,既然願生極樂,必須勇猛進行念佛一法:兼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西方雖隔十萬億佛土,我若一心念佛,念到極處,舉念即到。倘若不專一其心的念佛,則業力凡夫,何能到佛菩薩的境界?既然信了、願了,非一心的念不可,非懇切至誠的念不可。因為生死無常,念佛心不專一,則不能感佛接引。倘若閻王爺的勾票一到,那就只好隨他去受生死的苦了!所以修行念佛的人,說行則拔腳就行,要如救燃眉之火;又不可行到中途讓我歇歇再走,要如趁避難之舟;倘若悠悠忽忽,則今日過了又有明日,今生誤了且待來生,累劫沉淪,永無到彼岸之日。務要拼身捨命,勇往直前,則這邊動腳的時候,那邊的蓮花已開,金台銀台,早已預備迎你,決定成佛,毫無疑義。
學佛應當念什麼經典做什麼功課
佛教經典,都是應當念的。但是大藏鴻文,浩如煙海,不要說念,就是看也看不盡。大約現在修行人常念的經,多是短的,其余大部經典,能發願念一兩部,固然是好,倘若沒有工夫去念,看也是一樣。今將修行人應念應看,最要緊的幾部經典寫在下面,以便列位自行選擇。
心經。金剛經。彌陀經。普賢行願品。楞嚴經勢至圓通章。
以上五部篇幅甚短,可以常念;如修淨土的人,彌陀經是每日必須要念的。
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楞伽經。圓覺經。涅槃經。地藏經。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金光明經。梵網經。菩薩戒本經。
以上十二部,能發願常念一二部最好;如不能念,是一定要看的。觀無量壽佛經、無量壽經,宜常念;則淨土之所以然,就曉得了。
至於每日的功課,出家人朝課、晚課,是有一定的。(載在禅門日誦。)我輩在家居士,俗務纏身,如功課定得太多不能實行,反為不美。我是勸列位修淨土法門的,今照淨土的行門,替列位代定一種最簡單的功課。
早課:
晨起,先漱口盥手,整潔衣冠,禮佛八拜,次序如下:
南無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南無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南無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賢聖僧。
南無娑婆教主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诃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摩诃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摩诃薩。
每一拜,志心虔誠,口誦身拜。八拜既畢,念楞嚴咒、大悲咒,各一遍,念回向偈、三皈依,禮佛三拜而退。
晚課:
念彌陀經一卷,往生咒七遍,阿彌陀佛一千聲,再念蓮池大師發願文、三皈依、四弘誓,念畢,拜阿彌陀佛一拜而退。
(楞嚴咒、大悲咒、彌陀經、往生咒、蓮池發願文、三皈依、四弘願,皆載禅門日誦中。)
以上所定功課,,極為簡單易行,不可間斷。如有余暇,念佛看經皆得。(常看淨土十要甚佳。)但不做功課的時候,亦要攝心念佛,(法華經說:坐臥又經行,除睡常攝心。)方能淨念相繼,因緣成熟,切要切要!
又學佛教的人,不可不明教相。但是書籍繁多,文義深奧。如要專門研究,畢生尚且難盡。列位要明教相,當看大乘起信論、百法明門論、八識規矩頌、唯識三十頌、天台四教義、賢首五教義。這幾種書,略窺門徑,知其大意可也。
至於打坐功夫,佛門坐法甚多,然而也不必拘定。最好得空即坐,能雙趺固佳,否則單趺也是一樣。即使不能趺坐,平坐亦無不可;但要挺直身體,調勻氣息,放下世緣,攝心念佛;久而久之,淨念成熟,必能見佛成佛。
修行人要精進不可懈怠
修行人要修六波羅密。(六波羅密,即是六度。一、布施度。二、持戒度。三、忍辱度。四、精進度。五、禅定度。六、智慧度,度出生死海,到彼岸也。)那第四個波羅密,就是精進波羅密,可見修行的人,必須精進,萬不可懈怠。精進就是入道的門,懈怠就是退轉的路。發心要切,一發便修,容不得一點遲回;修行要勤,一修到底,著不得一些間斷。不可怕苦,不可怕難,無日無夜,無忙無閒,行住坐臥,總在自修,方是修行模樣,方是成佛根基。倘若心雖發而不切,行雖修而不勤,也念念佛,也看看經,也吃吃齋,也行行善。但是經本雖開,仍是心猿亂動;念珠才放,便覺意馬奔馳;貪、嗔、癡,字字都全,世緣不能放下;戒、定、慧,般般會說,禅機卻是口頭。照這樣悠悠忽忽,慢慢騰騰,圖著虛名,騙著自己,怎能出生死巨浪?怎能入毗盧性海?(毗盧,略稱。具雲毗盧遮那,法身佛也。此土譯為光明遍照。)不過種些來世人天小果。若要現在證道,超出輪回,不肯精進辦道的人,恐怕是沒有希望的。況且無常迅速,時不待人,要修就修,耍行就行;如若因循復因循,遷延復遷延,青春易過,白發催人,未見彌陀,先逢閻老,那時欲修不得,後悔嫌遲。世人往往說道,修行念佛是老年人的事,真是一句誤人不淺的說話。要知:想修行的人,說等我世緣漸了一定修行,那就沒有修行的那一天。譬如想行善的人,說等我發了財,再去行善,那就沒有行善的那一天,正是一樣。普賢菩薩,有一個警眾偈說道: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這真是大菩薩救度世人的藥石良言,普願大眾信受奉行。
何以應當戒殺?
殺是佛門五戒之首,修行人入手第一要緊的事。現在有一種人,說天地間生物是應當人吃的;又說如果人不去吃,那豬、羊、雞、鴨,世界上就要容不下了。(試問人不吃貓,何以世界上的貓,並不多呢?)種種的謬論,真是誤盡世人。我今將人生應當戒殺的理由演說一番。戒殺的理由,有三不忍、三不敢。怎樣是三不忍呢?同有形體,同有知覺,同有痛苦。犧牲他無限之痛苦,來飽我一時之口腹,天下忍心害理之事,莫過於此。試觀異類眾生,當被執之時,或驚走,或哀鳴,甚至登屋跳牆,逃死不得;與人類忽逢患難,恐怖驚惶有何分別?又觀異類眾生,皆臨刑之際,或五髒已刳而雙眸猶視,或咽喉初斷而兩足猶伸,鳝破肚而仍游,魚入鍋而尚躍:與人類橫被刑戮,種種慘痛,有何分別?又觀異類眾生,殺一羊而群羊落膽,捕一鳥則群鳥驚飛;與人類當劫掠屠城之際,或見父母血肉淋漓,或見妻孥節節支解,有何分別?返身易地,觸目酸心。其不忍一也。三界之中,六道輪轉,多生眷屬,大半墮落旁生。我今日所殺之生,所食之肉,安知非前生眷屬?父母尊長,呼號鼎镬之中;兄弟妻孥,宛轉刀砧之下;可憐肉眼,不見不知。一念及此,何能下箸?其不忍二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軀殼雖殊,性靈不異;待到機緣成熟,總有發心之時,總有成佛之時。所以一切眾生,皆是未來諸佛;我今殺一生,如同殺一佛;我今食一肉,如同食佛肉。其不忍三也。怎樣是三不敢呢?諸經所說:人復為羊,羊復為人,(專說羊者,包括一切畜生在內。)互相瞰食,生生世世,業報循環,無有已時。今生我幸為人,食禽獸之肉;他生我為禽獸,人亦食我之肉。因果無差,酬償有分;屠宰烹烙,在所難逃。若欲跳出此關,惟有發誓:即今日始,世世生生,永不再食他肉。此不敢一也。世界一切殺運,皆是眾生殺業造成,日積月累,殺業如山。所以少則數十年,多則百年,天地必大開殺運一次,以勾清此帳。是故慘遭鋒镝,都是前生食肉之人;欲求人不殺我,必先我不殺他。古人說:‘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又說:‘欲得世間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此不敢二也。殺生者貪口腹之小樂,種地獄之深因,真是可怕。宋慈雲忏主有偈雲:
汝聽殺生者,死墮地獄處;鐵城高八萬,四萬由旬量,長廣亦復然;
滿中猛火炎,表裡皆洞赤。猘狗守四門,獄卒聲雷震,兩眼如電光;
驅汝殺生人,入中而受苦。力士執鐵矛,矛身長一丈,利刀闊八寸,
望胸撞罪人;胸入背上出,苦痛不可聞;千萬億歲中,受斯極大苦。
汝聽食肉人,死墮阿鼻獄;鐵屋亦高廣,八萬出旬量。四門猛火炎,
南北苦交徹;鐵牆鐵羅網,鐵枷鐵杻械;一一火燒之,皆令其洞赤。
食肉受斯苦,百千萬億歲。
凡人當食肉時,想著以上地獄種種痛苦,竟敢再食?此不敢三也。
有此三不忍、三不敢,世界無論何人,都應戒殺;不獨是修行人,至於修行的人更應當戒殺。日日殺生,日日食肉,念什麼佛,念什麼經。楞嚴經說:‘殺心不除,塵不可出。’有人說:我不特殺,我不自殺,買吃熟肉,便無罪過。不知人人如此,熟肉店必定開得愈多,殺業必定更重。譬如殺生者是強盜,食肉者是窩家,能說窩家沒有罪麼?況且口腹我享,殺業人當,這種居心,更不可問。現在發心修行的人,往往不能便吃長素,只吃花齋,循序漸進,原也未始不可;不過總嫌未能澈底發慈悲心。既無大菩提心,如何能得大菩提道呢?孟子上有一段故事,我說與列位聽聽。有一個偷雞的,每日偷他鄰人家一只雞。有朋友告訴他說:這偷雞不是君子做的事。偷雞的說:我請減少一點,每月偷一只雞,等到來年再不偷,好不好?孟子說:你要不偷就趕快不偷,何可等到來年呢?正好與吃花素的做一比例。我奉勸列位,既然修行,便要澈底認真;大家勇猛精進,速發菩提大心!
修行人忏除YIN念的方法
修行人最難除的是YIN念。然而YIN念不除,不能入道。即使YIN欲已除,倘使意YIN未盡,仍不能超出塵凡。所以楞嚴經說:‘若不斷YIN,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又說:‘必使YIN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但是欲斷YIN心,談何容易?平日不見女人的時候,也知犯YIN不是一件好事;一旦美貌當前,暖香觸體,此心便不能自主。試問坐懷不亂,把握得定的,能有幾人?目睹美色,心不起念的,更能有幾人?這不是女人的魔力大,實在是自己的業力深。因為眾生多世多生,沉淪在情欲海裡,薰染不是一天;到今日要一刀斬斷,難上加難;惟有用佛法慢慢地薰修,時常作種種對治的觀想,觀想日久,習與性移,自然而然,那YIN念不斬自斷。今將各種觀想的方法,一一演說出來,願大眾洗耳谛聽。
一、穢想。毛發爪甲齒牙孔竅無一不垢,涎唾涕淚身汗尿屎,無一不臭;身外出泥,身內出蟲。縱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姿,清晨睡起,口臭難當;日久不浴,身臭欲嘔。芙蓉粉面,內中安著骷髅;白玉肌膚,裡面全包膿血。
二、毒想。看似嬌姿,恰同蛇蠍;近著他身,要喪我命。譬如糖蜜,參著砒霜;到口雖甜,捐軀可怕。
三、老想。女人顏色,不過三十以前;過此以往,形容漸樀,肌膚漸绉。日月如梭,催人易老;當前雖是百媚千嬌,試想將來,總要變成白發老妪,有何趣味?
四、死想。絕代佳人終有死,豈能地久與天長?面黃如紙身如石,就是當年可喜娘。
(以下從脹想起,至白骨想止,都是女人死後逐漸變相。)
五、脹想。死後無多日,渾身膨脹加;皮如盛水袋,腹似斷籐瓜;氣味生奇臭,蠅蛆聚亂沙;諸公覺悟否,當日是嬌娃!
六、青瘀想。紅白分明相,青黃瘀爛身;請君開眼看,不是兩般人。
七、壞想。皮肉既脫落,五髒般般見;憑君徹底看,那樣堪留戀?
八、血塗想。一片無情血,千秋不起人;淋漓塗宿草,狼藉污埃塵。莫辨妍媸相,安知男女身;哀哉癡肉眼,錯認假為真!
九、膿爛想。腐爛真難看,腥臊不可聞;豈知膿潰處,蘭麝昔曾薰。
十、啖想。屍骸遭啖食,方寸少完全;不飽饑鳥腹,難干饞狗涎。當年空自愛,此日有誰憐?不若豬羊肉,猶堪值幾錢!
十一、散想。形骸都分散,手足漸移置;谛觀妩媚姿,畢竟歸何處?
十二、白骨想。皮肉已銷盡,惟余骨何存?雨添苔藓色,水浸土沙痕。鑽嚙多蟲蟻,收藏少子孫;風流何處去,愁煞未歸魂!
十三、纏累想。婦女者,附骨之癰疽,一著於體,無日得痊。女色者,世間之枷鎖,一系於身,無力自脫。四十二章經說:‘人系於妻子,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妾無遠離之念。’大寶積經說:‘何因緣故,名為婦人?所言婦者,名加重擔,能令眾生,負於重擔,遍周行故。’
十四、疾病想。女色是殺人利刀,情欲是催命靈符。圖一時之快樂,成痨瘵而飲恨身亡;貪片刻之歡娛,染惡疾而呼號畢命。
十五、果報想。果報之速,莫甚於YIN。絕嗣之墓,無非好色狂徒;妓女之祖宗,盡是貪花浪子。
十六、地獄想。生前好色者,死後必墮猛火地獄;系本人心中欲火所造,到處皆是猛火,焦頭爛額,永無出期。
十七、推己及人想。誰無妻女?誰無廉恥?我YIN他人之妻女,則谑浪笑傲。試想:如他人YIN我之妻女,我當作何感想?一轉移間,能無汗下?
十八、鬼神如在想。佛無去來,光無不照;神目如電,森列空中。世人YIN欲丑態,他人不見而鬼神見之。每當YIN念起時,即覺佛天在上,鬼神在旁,YIN念自然冰釋。
修行人閒居靜坐時,或乍見女色時,當作以上種種觀想;行之日久,則YIN念不忏而自忏,不除而自除矣。(身為苦本,YIN為身本。無論男女,求了生死,斷YIN為本。)
大乘小乘的分別
大乘就是佛菩薩所修之法,所證之果;小乘就是聲聞緣覺所修之法,所證之果;(聲聞是聞佛四谛法,證阿羅漢果者;緣覺是聞佛十二因緣法,而得覺悟,證辟支佛果者;如生在無佛之世,則名為獨覺。)所以又名為二乘。這二乘皆是小乘。小乘的主義,是一種自覺主義,勘破了三界火宅的煩惱惑業,只求自己覺悟,脫離生死;灰身泯智,永不再來;並無濟度眾生的意思,所以稱為自了漢。雖則不生不死,卻是有余涅槃,為尚有界外的塵沙、無明,二種惑在。佛因為他發心不大,所以名為小乘。至於佛菩薩的大乘,則自覺之外還要覺他;覺他就是救度一切眾生,同登彼岸。所以諸位菩薩,證得無生法忍蒙佛授記以後,必須乘願再來還入娑婆,以種種神通方便,度脫眾生;等到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則塵沙無明二惑,淨盡無余,方才成佛,方為無余涅槃。列位既肯發心,不但不可修人天小果,並且不可修二乘權果,必須要行菩薩道,修行絕對的大乘普度眾生,方可圓成佛果。
但是羅漢雖是小乘,卻因斷盡三界內粗煩惱,超出生死流,與我們三界凡夫比較起來,已到了聖人地位,斷不可因佛說他是小乘,看輕了他,起一種我慢的心。須知法華經義,三乘即是一乘,羅漢只要能回心向大,即是菩薩因,即是佛因。況且大乘小乘只在發心處論。如同行一事,發大菩提心,即是大乘;發自利之心,即是小乘;非小乘與大乘,各另有所行的事。即就一事論,已自大小不同。然大乘道大,有小乘人不堪擔荷者,我輩但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修行世善,一心念佛,即是絕對待無等倫的大乘。此絕對待無等倫的大乘,人人皆能修;非如諸余經典中唯仗自力之大乘,雖證阿羅漢果之聖人,尚多不堪擔荷。所以說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自等覺菩薩,下至逆惡凡夫無有一人能出其外,亦無有一人不能入其中者。幸得我佛說此最圓頓、最簡便、最易修、最易成之無上大法,若不修習,豈非上辜佛化下負己靈之極愚癡人乎?如列位不以愚癡自居,請直下承當起來,庶不負如來當日說此法門之深恩,不慧今日對列位一番勸進之愚誠也已。
真心與妄心的分別
列位要知道真心與妄心的分別,先要知道怎樣叫作真心,怎樣叫作妄心。
怎樣叫作真心呢?就是如來的妙明真心,也就是眾生的本來面目,無形無象,不生不滅,非言語所可形容,非凡情所可測度。既不是人身的肉團心,又不是六塵的緣影心,不在內不在外,又不在中間,空空寂寂,圓圓明明。心量的廣大,包括宇宙,彌滿六合。楞嚴經說:‘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何況區區的娑婆世界,在我真心的心量之中,更是太倉一粟了。列位要知道這廣大無邊永遠不滅的真心,不是佛所獨有的,是我們一切眾生所同有的;不過佛在覺中完全是一片真心,眾生在迷中真心被妄心蒙住了,不能發現出來。但是雖被妄心蒙住不能發現,然而那真心依舊是完全無缺;不但人是這般,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也是這般。所以一切眾生雖在六道輪回裡面隨業輪轉,那真心仍是永遠不會磨滅的;只要有一天能夠妄心去盡,把真心完全發現出來,那就叫作成佛。
怎樣叫做妄心呢?只因妙明真心不守自性,一念不覺,無明妄動,真妄和合,就發生了一種阿賴耶識;此識又名藏識,即第八識。這阿賴耶識,執持一切善惡種子,便是情欲的荄苗,惑業的根本。阿賴耶識一念之動,妄有所見,隨之流轉,又生出了末那識;此識又名傳送識,即第七識。末那識妄執八識見分為我;由著而轉入第六識,此識名意識。遂大起分別。前五識的眼、耳、鼻、舌、身,都被這六識的分別力轉變,遂貪著那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發生出一切情欲,起惑造業,這就叫做妄心。這妄心既是從八識田中流露出來的,就我看來,既名為識,即不是心,實在是識神在那裡用事;現在的人都把識神錯當作了心。譬如說:我心裡想要吃飯,我心裡想要穿衣;要曉得:想吃飯想穿衣,都是我的識神,並不是我的心;把他來當作我的心,那就大錯而特錯了。世人只因錯認妄心為心,不知道去尋自己的妙明真心,以致沉淪生死,永不出頭,真是可憫可歎。祖師有詩雲:‘學道之人不識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所以列位要趕緊放下了妄心,去尋那真心才好。
真心與妄心本是一件東西,迷了真心就成妄心,去盡妄心便現真心;所以起信論種種發明:‘妄心無體,以真心為體。’修行的人要尋自己的真心,只須在除妄上用工夫,不必另外馳求。譬如一面明鏡,就是真心,被塵垢蒙住了,就是妄心;去掉塵垢明鏡自現,去掉妄心真心自現。但是明鏡要拭得淨,不可留一點塵垢痕跡;妄心要除得淨,不可留一點情見渣滓。真心中有了一點凡情聖見渣滓,便是根本無明,便不能超出生死輪回,要緊要緊!
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難免沒有魔來。魔有內魔,有外魔;外魔易退,內魔難降。如不能降,必要著魔;不但修功走失,亦且危險甚虞。若論降魔,約有四種方法。
一、要識魔相。凡著魔的人,大都遇著魔來的時候,不知道他是魔,以致著魔。倘能識得魔相,即不著魔而魔自退。怎樣是魔相?大凡可愛、可貪、可畏、可憎的人物或境界當前,無不是魔。至五陰內魔,尤為厲害。楞嚴經說五十種陰魔至為詳盡,亟須仔細參窮,免得臨時上當。
二、捨身無畏。人必先有捨卻身命之心,然後可以學佛;人必先有看破生死之勇,然後可以降魔。魔化夜叉羅剎來搏噬我,魔化猛虎毒蛇來啖食我,都是幻想,何懼之有?即使真被吞食,亦是夙業所招,況脫去皮囊,往生極樂,正當感謝於他,為我早日解脫。所以修行之人,雷霆起於側而不驚,泰山崩於前而不動,魔力雖大其奈我何?否則貪生畏死,恐怖怆惶,不待魔來,方寸已亂,欲不著魔,其可得乎?
三、不取不捨。魔之為物,取固不可,捨亦非宜。遇著魔來時候,必須鎮定我心,既不可貪戀他,又不可厭惡他。(厭惡亦是著魔,你愈厭惡他愈糾纏。)要作幾種思想。一想魔即是佛,佛即是魔;覺即成佛,迷即是魔。魔如佛如,並無二理。又想眷屬即魔,(人生眷屬,都是魔頭。)魔即眷屬。眷屬同居,人之常情。魔在我旁,於我何害?又想魔亦是眾生之一,一切眾生,我都要勸他發心念佛,魔既亦是眾生,我也要勸他發心念佛,伴我修行,轉成法侶。(菩薩降龍伏虎,正是此理。)總之,魔來不拒,魔去不留,如此則魔術俱窮,無論外魔內魔,一齊退去。
四、持咒卻魔。初修行時,小小魔關,容易打破;等到道力漸深,藏在八識裡面的多生根本習氣,被功夫逼迫出來,或欲念橫飛,或妄心亂起,力量甚大,非比尋常,修行人惟此末後一關,最難逃過。全仗自力,誠恐把握不住,必須仗著佛力幫忙,惟有攝住心神,持誦神咒。咒為佛之金剛心印,無論何種惡魔,遇著即摧成粉碎。諸咒降魔之力,以楞嚴為最勝;當日阿難證須陀洹初果地位,尚且仗此脫離YIN席。次則大悲心咒,為觀世音菩薩所說;觀世音具十四種無畏功德,故降魔之力亦宏。但持咒功夫,必須平日持得爛熟,否則魔到臨頭,恐字句都記憶不起,何能通利?何能相應?所以平日功課中,楞嚴、大悲兩咒,是每日必須要念,不可間斷的。又一心念佛,即無魔事;縱有魔來,倘能不驚不怖,至誠念佛,決定立刻消滅。何以故?以正念昭彰,魔無容身之處故。是以念佛之人,不須另找降魔之法,而魔事自無由而起矣。
臨終的一念
修行人現生證果,是一件極不容易的事;如不能現身證果,則最要緊的是臨終一念;生西也在此一念,升天堂也在此一念,入地獄也在此一念。這一念是聖凡的樞紐,這一念是人鬼的關頭。要緊要緊!楞嚴經第八卷內有一節說:人生臨命終時,就在那一念的善惡,分別出生天堂入地獄的果報,說得最為剀切詳明。今將原文恭錄在下面。
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二習就是生死順逆。)
純想即飛,(想就是善念。)必生天上。
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情少想多,(情就是惡念。)輕舉非遠,(善念稍雜惡念,則雖飛而不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行善業而嗔心未盡者,多作夜叉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禅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其中若有以下,都是說既成飛仙、鬼王、夜又、羅剎以後的事,不是臨終的事。)
情想均等,不飛不墮,生於人間;(此種來世仍舊為人。)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即畜生道。)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
依上經義,則生天在此一念,生西方也在此一念,仍生人道也在此一念,墮落畜生道也在此一念,墮落餓鬼道也在此一念,墮落地獄道也在此一念。你說臨終這一念要緊不要緊?有人駁我道:照你這樣說,只要在臨終的時候發善念,發淨念,便可生天,便可生西,那平常又何必修行呢?我說道:不然不然。臨終一念全靠平日修持,平日功夫純熟,臨終方能發念,否則妻孥繞榻,疾病昏迷,風刀解體,痛苦迫切,生前經過的事件,死後未了的牽纏,一一都潮上心來,要發善念淨念,是很難很難的,是千萬人中沒有一二的。就是修行人,到那時候,還怕自己作不得主,要善知識在旁邊警覺提撕,念佛助道,又不許親人哭泣,怕亂他的心。修行人尚且如此,何況不修行人,豈不更無把握?
所以平日修行,正是為臨終地步。彌陀經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此即是平日念佛的功夫及成績。)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即是臨終實驗。若非平日念佛功夫,念到一心不亂,此時何能得此心不顛倒,往生極樂國土的實驗?)日月如流,人生若夢,無常大限,轉眼當前。列位要趕緊預備這臨終一念才是。
佛學與學佛的分別
佛學與學佛,本是一事,本不可心生分別。但是當末法時代,往往有一種慧業文人,單講佛學不去學佛;說得天花亂墜,還是無補身心;這也是一種末流之弊,不可不趕緊糾正的。所以我將佛學與學佛的分別,說與列位聽聽。
訂證佛門的掌故,研窮佛經的義理,叫做佛學;修心養性,發願往生,叫做學佛。學佛的人,雖也不可拋荒佛學,然而專講佛學不去修行,這便大錯特錯。因為學佛這件事,是要實地用功,不能單憑口說;如不實地用功,無論講得怎樣精通,終是數他人之珍寶,算不了自己資財,說庖廚之飲食,飽不了自家肚腹。況且近來一班名士及新學家講佛學的,不是把佛經當做考據學來研究,就是把佛經當做哲學來參詳;支離附會,枝節橫生,不但無益佛學,還恐生出種種障礙,成就種種謗佛因緣。這一類謬種流傳,其禍甚於洪水猛獸,我們佛弟子,所當鳴鼓而攻的。
釋迦牟尼佛說:‘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阿難常樂多聞,我常勤精進;是故我已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難護持我法。’多聞就是佛學,精進就是學佛。列位根性聰利的,佛學學佛,兼而行之,固屬勝事;否則與其佛學,無寧學佛。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