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淨土法門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第五集)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五集)  1992/10  美國聖荷西  檔名:05-05-05

  請掀開講義:

  念佛三昧,亦名一行三昧,亦名諸佛現前三昧,般若三昧,普等三昧。】

  這一節裡面,它重要的意義是說明這個法門,像賢首家講的五教,天台家講的八教,這是古來的祖師大德們,將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所謂講經三百余會,說法四十九年,整個教學把它分成五大類。這五大類,我們這個地方采取的是賢首大師華嚴宗的判教,「小,始,終,頓,圓」,這五教。用這些名詞的用意,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門的核心,是個中心,怎樣能夠證實?就是此地所講的這五句。「念佛三昧」,這是小教,為什麼說它是小教?前面我們說過,念佛有事念、有理念,事念就是小教,完全是著重在事相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佛號一句接一句,真正能做到不夾雜、不間斷,這是屬於事念。凡是著重在事相上,這個在教學裡面是屬於初級的教學。可是諸位要知道,在其他法門裡面,小學那就是小學,小不能通大,不能通「頓」,也不能通「圓」。這個法門很特殊,它所謂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它既有次第,又是圓融的,像前面我們把這個事實真相說了很多。在果報上講,西方世界這四土它也是圓融的,果上圓融,因上一定是圓融的。

  所以,念佛三昧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講得很多,也講得很詳細。六祖所傳的禅,是頓悟的。禅宗裡面所說的「禅」,不是六度裡面的禅定,這個諸位一定要知道,而是六度裡面的「般若波羅蜜」,是智慧。雖然說的是禅宗,實際上他修的是智慧,所以《壇經》一開端,六祖大師就教人「總念摩诃般若波羅蜜多」。這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示出來,禅宗所修的是摩诃般若波羅蜜多。這個法門就叫做一行三昧。「一行」就是專注,一是專一。淨宗這個法門,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從事念就能入理念,所以這個法門也是屬於一行三昧。

  一行三昧是頓教法門,是頓悟的。雖然能頓悟,悟後起修,不見得人人能夠頓證。念佛法門雖然比不上禅宗的頓悟,但是它在頓證上超過了禅宗。一個是在悟上超勝,一個是在證上超勝。諸位一定要曉得,證比悟要緊!悟了不見得能證得,證得之後必定悟入。古德曾經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就是這個道理。禅宗頓悟未必往生,未必能見得了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決定見阿彌陀佛,見到阿彌陀佛哪有不開悟的道理。你仔細去觀察一下,這個法門比禅殊勝,確確實實有它殊勝之處,有它殊勝的道理,這是通「頓教」。

  下面一句,「亦名諸佛現前三昧」,諸佛是指一切諸佛。這一句是大乘終教的境界。「終」是什麼?到圓滿了,大乘法將要到圓滿,才能夠證得諸佛現前三昧。念佛法門,前面我們已經見到很多,在五種不思議裡面給諸位說過了,念一句阿彌陀佛無異念一切諸佛名號,豈不是一切諸佛都現前!念其他一尊佛,不一定能夠包含一切諸佛;但是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決定是包含一切諸佛,一尊佛都漏不掉的。你要問為什麼?《彌陀經》上說得非常明白,《阿彌陀經》本來的經題,叫「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本來經題是這個題目;換句話說,一切諸佛都為眾生講這部經,其他的經一切諸佛不一定講的。為什麼?佛講經說法是應機而說法的。你問佛:你要講什麼經?佛不知道。眾生需要什麼,他就講什麼。經典是無量無邊,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給我們講了四十九年,只講了幾千部而已,幾千種跟無量無邊不能比。經典傳到中國來,中國人把它翻成中文的經典,現在總共只有三千多部,當然還有很多沒到中國來的,沒傳來,也有一些傳到中國來,沒有翻成中文,早已經喪失、失掉、失傳了。大概主要的都翻成中文,我們現在在中文《大藏經》裡面可以看到。由此可知,佛所說出來的很有限,沒有說出來的真是無量無邊,說出來的真的是像大海的一滴。

  那麼要問佛,佛的意思要為眾生說什麼經?說實在話,就是講《阿彌陀經》,如果把范圍擴大一點,講往生經,勸導一切眾生往生西方淨土,這是一切諸佛自己願意講的,其他的經典是要契機才講。你向佛求,請求、要求,他會跟你講,你不求,他就不跟你講。《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沒人求,佛自己說的,這叫往生經。為什麼佛一定要講這個經?不但釋迦牟尼佛要講這個經,一切諸佛在一切不同的世界,為一切眾生都說這部經。我們在《無量壽經》裡面也明白這個事實,因為這個法門,所謂「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從等覺菩薩,像文殊、普賢、彌勒菩薩,像這些,下至地獄眾生,這一句「阿彌陀佛」是統統得度。不但統統得度,是平等得度,這個不可思議!所以善導大師才給我們說出一句真實話,他老人家講「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個意思就是說,如來為什麼出現在這個世間。他之所以出現在這個世間只為一樁事情,為我們宣說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勸我們念佛求生西方世界。如來出現在這個世間是為這樁事情而來的,善導大師告訴我們的。

  為什麼說其他許許多多經論?是佛給你說這個法門,你不相信,你不肯聽,你不願意學,那佛就給你講其他的法門。你如果真正肯接受,能聽,佛就不給你說其他法門,只給你說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是一生成佛的法門,我們要想想,這一切眾生為什麼不能接受?實實在在講,並不難懂。你眼睛看看這些眾生,這些眾生哪一個像要成佛的樣子?成佛的經典,成佛的法門,唯有這一生當中成佛的機會到了,他才會非常相信,歡喜修學這個法門。為什麼?他這一生要成佛了。這個機會不多,這種人很少。一切大乘法門是教你成菩薩,小乘法門是教你證阿羅漢,這種根性多,比起成佛的根性實在講是多得太多了,這是我們一定要知道這樁事實。所以,這一句佛號就是諸佛現前三昧。

  也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在華嚴宗判教是屬於大乘始教。為什麼說大乘始教?沒有真實的般若智慧,你就不能入大乘之門。大乘的開始,我們就圓教的教義來說,初住菩薩,這是真正大乘的開始。諸位也許看過馬鳴菩薩的《大乘起信論》,如果以後遇到這個書,你可以翻翻看看。「大乘起信」,從這個題目上來說,這是大乘啟蒙的一部教科書,像一年級剛剛上課,這是第一本、第一冊,從這裡開始。這部書也許看看,看不懂。為什麼看不懂?是圓教初住菩薩的課本,那我們當然看不懂。

  圓教初住菩薩見思煩惱沒有了、斷了,塵沙煩惱也破了,無明破了一品,智慧現前。諸位要知道,阿羅漢、辟支佛沒有智慧,在三德秘藏裡面,三德是法身、般若、解脫。阿羅漢、辟支佛斷見思煩惱,超越六道輪回,三德裡面他只有解脫,般若跟法身都沒有。解脫是什麼?解脫就是自在。因為他見思煩惱斷了,他不再受生死輪回,所以他得到自在,可是沒有開智慧,沒有證法身,這是阿羅漢、辟支佛。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智慧現前了;破了無明,智慧透出來,證一分法身。法身、般若、解脫,這統統都得到,這是初住菩薩。般若智慧剛剛現前,所以叫「始教」,大乘的始教。

  大乘終教是什麼人證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地菩薩是大乘之終,十住是大乘的開始。大乘終教到最後就是第十地的菩薩,通常叫做「法雲地」,大法如雲。法雲地的菩薩是屬於「終」,大乘法的終,再往上去就是等覺、妙覺。所以,般若不好懂。我們再看看《金剛經》,《金剛經》在中國是知名度很高,實在講它是禅宗六祖大師提倡的,因為六祖從《金剛經》上開悟的。禅宗在中國非常盛行,因此《金剛經》的知名度比一切經都高,不學佛的都知道佛門裡頭有一部《金剛經》,其他的他不知道,他曉得有《金剛經》。《金剛經》說實在話也是始教,大乘的始教,開始。

  其他的經文我們不談,你看看菩薩他的條件是什麼?《金剛經》前半部講「若菩薩」,這就是始教的菩薩,大乘始教的菩薩,「有我相,有人相,有眾生相,有壽者相,即非菩薩」,那不是菩薩。你們看過哪個菩薩不離四相的?離了四相,這剛剛入門。《金剛經》後半部境界比前半部高,前半部是「離相」,後半部是「離見」,那個境界就高了。後半部講「若菩薩有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菩薩」,「見」是什麼?見是意念(念頭)。念頭都沒有了,前半部是不著相,後半部是不起心、不動念。大乘始教,般若智慧才真正現前。我們這一句佛號,這一句阿彌陀佛,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當下就契入這個境界,四相、四見都了不可得,我們從事念就入理念了。功夫純熟,方法簡單,這是這個法門的殊勝。所以它也等於是始教。

  末後是「普等三昧」,我們在大乘圓教經典裡面常常看到這個名詞。「普」是普遍,廣大無邊,「等」是平等,盡虛空遍法界決定沒有差別相,清淨平等,這叫「普等三昧」。這是圓教,在所有法門裡面這是真正究竟圓滿。我們這一句六字洪名,名以召德,把阿彌陀佛所證得的無量覺;阿彌陀佛的名號完全翻成中文的意思,「南無」是皈依的意思,梵文是南無,翻成中文是皈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整個翻成中國意思是「皈依無量覺」。無量覺就是「普等三昧」,是把阿彌陀佛所證得的變成我們自己的修因,「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因果不二。

  這個法門就殊勝在此地,將阿彌陀佛無量劫所修的圓滿功德,我們一念心就把它接受過來了。我們「念佛」的這個心,跟阿彌陀佛「念我」的這個心,這個觀念諸位一定要知道、要建立。我念是念「我心中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念「佛心中的眾生」。眾生心跟佛心是一個心,一心無二心,所以立刻就將諸佛圓滿功德,在一念心當中跟自己融成一片,這是「普等三昧」。由此可知,一句名號是圓圓滿滿具足五教,小、始、終、頓、圓。由此可知,念佛三昧不可思議。末後這一段說:

  念佛三昧,古稱徑路。】

  「徑路」就是最近的一條道路。諸位想想看,聰明人都抄近路,都知道走近路,誰願意迂回繞圈子?成佛最近的一條道路就是「念佛」。

  而持名一法,徑而又徑。】

  念佛,前面跟諸位說過,有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有這四大類。這四大類當中,又以「持名念佛」是徑路當中的徑路。「持名」最容易、最殊勝。「觀像」或者是「觀想」,那很費勁,一定要把這個印象深深印在自己腦海裡頭。要怎麼樣才算成就?《十六觀經》告訴我們,譬如你第一觀觀「日落懸鼓」,觀黃昏太陽下山的時候,你看這個,你張開眼睛太陽在你面前;眼睛閉著,太陽還在面前,這才叫觀成。我們觀什麼?看到太陽的時候,太陽在;閉眼睛就沒有了,太陽一落下去也沒有了。你就曉得觀成功是多難!縱然觀成功了,這叫著相。著相不究竟,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把這個相拿掉。觀成不容易,將來你要拿掉也困難。你不能拿掉,你在西方極樂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你就不能提升你的品位。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要把這個虛妄相去掉。可見得那個很麻煩,成功麻煩,以後還是有麻煩,後遺症很嚴重。這一句名號就太容易了,因為名號我們都曉得是假名,改個名字,換個名字,這個覺得無所謂,輕而易舉的事情。所以名號觀成功之後,到西方極樂世界名號拿掉很容易,比去那個相要容易太多了。所以,這個法門是徑路當中的徑路。

  易行疾至。】

  「易」是容易,修行非常容易。諸位要知道,淨宗功夫就在一句名號。我常常要求初學的人念《無量壽經》,先把《無量壽經》念三千遍,這是一個方便法,念經是個方便法。為什麼教你先把經念三千遍?三千遍經念下來,你的心定了,你理也透徹了,你不懷疑了,你信心清淨、信心堅定。用堅定清淨心來執持名號,這才有功德,這個名號念得有力量,得力了。你信心不清淨、信心不堅定,這句佛號念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樣沒根,口裡念的是沒錯,它不起作用。這是教你為什麼先要讀經,讀經的時候是明理,讀經是修清淨心,爾後的功夫全在一句名號,這個諸位要知道的。所以它容易修。

  疾至,「疾」是快速,「至」是到達,到達什麼地方?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到達明心見性,到達無上菩提,一生當中決定可以得到的,一定可以做到的。前面給我們說過,這個法門在五種不思議裡面講的,它不需要長時間,一七日就能夠修成,你看這多快!禅宗雖然講「頓」,七天開悟的,我們在歷史上還沒看到過。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七天成就的,恐怕除六祖一個人之外,沒有見到第二個人,這是事實。但是在淨土宗,一日到七日往生的人,常常還聽到,還真有!在我們這幾十年當中,這三、四十年當中,念阿彌陀佛,一天到七天往生的,我們真正聽見過、聽說過,雖然沒有親見,但確實是事實。而念佛三年念成功的、往生的,那人就太多太多了!自己預知時至,曉得什麼時候走,走的時候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你問他們念了多久?大概都是三年,這個有太多了。三年在禅宗裡面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很少很少。禅宗傳到中國以來,將近兩千年的歷史,三年開悟的,諸位去查歷史上的資料,人數不多,是有,很少很少!開悟了,不見得能了生死,不見得能超越三界,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事實,然後才知道如何來選擇。

  稱其名號,本願如是。】

  為什麼這句名號這麼容易修?這麼快速的成就?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的加持。所以這個法門叫「二力法門」,一個是自己有信願之力,阿彌陀佛有本願接引你的力量,這是二力法門。當然話雖然是這麼說,事實也不簡單。假如事實也這麼簡單的話,天下念佛人太多了,為什麼那些人不往生?這個疑問多少年來始終困擾著我們,而我們也常常被這些異見異學的人,聽聽他們的話,我們的信心會動搖了。而這幾年我們讀誦《無量壽經》,研討《無量壽經》,在《無量壽經》裡面才具體找出這個答案,我們的心定了。

  佛明明白白的告訴我們,聽到這個法門能夠生歡喜心,發願求生淨土,一心稱念阿彌陀佛,這個人不是凡夫,不是普通人。是個什麼人?這個人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這還得了!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在今天成熟了,他才能接受。這句話也正好應在《彌陀經》上,《彌陀經》上佛跟我們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因緣少,不行!究竟什麼才算是多?標准在哪裡?念了《無量壽經》才曉得那個「多」的標准在什麼地方。

  經上講阿闍王子,阿闍王子與五百大長者,佛說他們這些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你們想想這個數字,四百億!他們的善根多不多?不多。因為他們這些人聽世尊講《無量壽經》,心裡動了念頭,動什麼念頭?希望自己將來成佛,跟阿彌陀佛一樣,動這個念頭。至於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念頭沒動。由此可知,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他還沒有想起來要念佛求生西方,善根福德不夠。我們今天聽到這個經,聽得很歡喜,發願求生淨土,你就要明了,你過去生中的善根超過阿闍王子。你要不超過他,你怎麼會動個念頭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不可能的!

  所以凡是這一生真正念佛往生的,都是過去善根成熟,現在你只要一發這個心,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在加持你,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以本願功德一定來接引你。所以這是一生成就的法門。我們不把這個事實詳詳細細搞清楚,我們把這個法門就看得太容易了。其實它真的不容易,比任何一個法門都難!這個修行人,那是多生多劫,我們是看到他今天這個結果,認為很簡單,其實不簡單。人家是生生世世在修,過去修行我們沒見到,看到過去修行,才會點頭,應該!不是偶然的事情,這是本願如此。

  此方人心雜亂,必令專心一境,乃得往生。】

  無量光佛,為什麼要教大勢至菩薩念佛三昧?實在是因為娑婆世界「人心雜亂」,妄念太多,煩惱習氣深厚。所以,一定要專心在一個境界上,你的心容易清淨,功夫容易得力。過去倓虛老法師在香港佛七當中有一段開示,這個開示的錄音帶流傳到了美國。我是在大概五年前,在舊金山講經,甘貴穗居士得到這個帶子,她把這個帶子送給我,我帶回台灣,一口氣就聽三十遍。因為倓虛老法師的口音是天津的口音,鄉音很重。我最初聽他的帶子只能聽到五成,所以反覆不斷的聽,聽了幾十遍之後,大概我可以聽到九成。這個帶子我常常聽,我覺得如果真正有善根的人,得到他這個帶子,他這一生就能往生,就會死心塌地的念佛。倓老往生已經二十多年,帶子輾轉傳到現在,一次一次的翻錄,音質也變了,我是唯恐它不能長久保存,所以交給新加坡做成磁碟,現在這個磁碟已經送到我們這邊來了。我還沒有聽,張居士他聽過了,他說音質非常好。我就用磁碟做母帶,大量的拷貝流通,提供同修們做參考。裡面所講的都是真人真事,親眼所見到的,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也不必念經、也不必念咒,三年能夠站著自在往生。

  人家做得到,我為什麼做不到?這要自己反省,要自己去檢點。人家之所以做得到,沒有別的訣竅,就是「專」,就是專心一境他做到了。我們為什麼做不到?念佛還打妄想,這就不如人家;還想學這些,還想學那些,佛法裡許多法門都想學,許多經論都想研究。還不夠,世間還有好多東西也要學,也要研究,那這一生往生沒指望,這大錯特錯,就錯在此地。人家為什麼能成功?人家是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一天到晚就是抓住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心裡除了這句阿彌陀佛,他什麼都沒有,所以他成功了。說實實在在,我常常聽,聽了非常慚愧,我不如他。

  我昨天晚上還作夢,夢到印光大師請我到靈巖山寺去講《彌陀經疏鈔》,你說糟糕不糟糕!不能專心一境,人家是一心一意就一句阿彌陀佛,這了不起!這是我們必須要提高警覺的。能不能往生,關鍵確實在此地。我們想想,我們自己善根夠不夠那個水平,夠不夠標准,也在這個地方。還三心二意想這個、想那個,這就是善根還是不夠。一心一意,一句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了,他善根真成熟了,他無量劫來善根成熟了。什麼都不想,佛法也不想,世法更不想,這樣念才叫老實念。也許同學要問:這樣老實念,什麼事也不能做了。實在講,什麼事都可以做,什麼事不要掛在心上,這就對了。佛法不礙世法,這個法門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什麼事照做,心裡頭不牽掛。事情來了就做,做完我也不要去想它,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這就完全正確了。再看下面一段經文:

  經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

  這是菩薩為我們舉個比喻,希望從比喻當中體會念佛的功夫,這個佛要怎麼念法。這個比喻實在講,有理論、有事相。譬如有人,一個專門在憶念,一個是專門忘掉了,這就沒有感應。『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這就完全沒有感應。要是兩個人都憶念,『二憶念深』,兩個人彼此都在憶念,這就感應道交。『如是乃至從生至生』,這是一生或者是生生世世,『同於形影』,如影隨形,不相遠離,這就是得到感應道交。這個比喻,比喻的是什麼?小注有說明:

  初喻佛念眾生,眾生不念佛也。】

  比喻兩個人,一個人專憶,專憶就是佛。阿彌陀佛念法界一切眾生,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不念,他統統念到。阿彌陀佛如是憶念眾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又如何?給諸位說個實實在在的話,一切諸佛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也都憶念一切眾生。佛總是憶念眾生,佛總是希望眾生快快成佛,這是佛念眾生,沒有間斷的。所以,明白的人才真正體會到大慈大悲的含義。世間人父母念子女那種慈愛是一世的,來世彼此就不相逢,縱然相逢也不認識。唯獨佛菩薩念眾生,生生世世。這個恩德,父母不能比!這樁事情知道的人不多。佛對於眾生的深恩,唯有修行證果的人知道。一般人你跟他講,他不相信,他說你是欺騙他的,真話、事實他不能接受。「眾生不念佛」,所以沒有感應,不是佛不念眾生,是眾生不肯念佛。這一邊有絕緣的地方,把佛的慈悲光明障礙住了。後面的比喻就是兩個人互相憶念,這就是比喻:

  生佛念同,雙憶不離也。】

  佛念眾生,眾生肯念佛,這就感應道交。《淨土生無生論》裡面,引用大經大論的原文給我們證明,它引用《楞嚴》非常之多,說明唯心淨土與自性彌陀的真相,實實在在還是佛在大乘法裡面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確確實實是真理,「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句話是真理,這句話是事實。一切法是世出世間一切法,從心想生。眾生是佛心中的眾生,諸佛是眾生心中的諸佛,相上雖然不同,雖然有距離,心性上沒有一絲毫的隔礙,心性是通的。所以,諸佛念自己心中眾生,眾生也念自己心中彌陀,他怎麼會沒有感應?如果不是自性變現的,那可能是沒有感應。這是自性變現的,當然感應,必定感應,事實是如此。

  如是一心念佛,心同佛也。】

  佛在《觀無量壽佛經》上說得很清楚,意思是說我們起心念佛的時候,這個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你起心念佛的時候,你的心就變成佛心,所以心就同佛。

  心同形亦同。】

  心果然同佛,你的身怎麼會不同佛?所以學佛的人念佛念久了,他相貌就慈悲,性情柔和,他變化,起了變化。心是主宰,看相算命的常說「相隨心轉」。人心慈悲,他的相貌一定慈悲;人心險惡,他相貌裝也裝不出來,人家一看就知道,這哪能夠瞞人!瞞人,可以瞞愚癡的人,不能瞞聰明人,不能瞞有智慧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你到底是真是假,你有幾分功夫統統在表面上,藏不住的。所以形同佛。

  不唯此世,乃至生生世世,形影皆同也。】

  這就是我們常講,觀人看這個人有善根,這人有宿根。宿根是什麼?我們常講本性,天性,沒有人教的,他心地就好,他就很慈悲、就很聰明、就很明理,宿根。不是一世的修行,「生生世世」,而且功夫還能夠得一點力,不能得力,它不能影響這一生,過去世的功夫都還有力量。尤其是這個法門,必須宿根成熟,你過去生中根性不成熟,這一生很難得利益。話說到這個地方,也有還沒有成熟,他這一生就得利益,每個人得的利益也不盡相同。這是什麼緣故?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注解裡面,把這個事情給我們說明。他老人家講「九品往生,總是遇緣不同」,這句話說得太好了。

  我們過去的善根不能說沒有,沒有,那根本聽不進去,根本會排斥。佛法好,禅不錯,好!密也很好,教也很好,他對那個很有興趣;聽說念佛他馬上排斥,馬上拒絕,這就證明什麼?證明善根沒成熟。善根成熟的樣子,不是這樣的,一聽到阿彌陀佛他就歡喜,他就接受,你跟他講別的法門,他聽不入耳,這叫善根成熟。成熟的人,這一生決定得生;還沒有成熟,快要成熟,差那麼一截,這就是遇緣不同了。真正遇到緣殊勝,這個緣有好幾方面,遇到善友,我們講善知識,真正能把這個法門講清楚、講明白,點頭相信了;遇到好的同參道友,彼此在一塊互相切磋琢磨,這是好緣;還有一種遇到的善友,你看到他念佛往生的,這一下相信了。不是自己親眼見的,不相信;這親眼看見的,相信了,死心塌地念這一句佛號。所以殊勝的因緣有很多,能夠觸動你過去生中的宿緣(宿世的因緣)。他能夠觸動你,能夠引發你,這個叫善緣。由於緣的不同,果就不一樣,但是決定得生,往生品位不相同,決定得生。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經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

  這是第二個比喻。第二個比喻,在經文裡頭只有一半,底下還有一段。先說這一段:

  前二人喻,泛指親友。】

  前面一個比喻,比喻的關系比較疏遠,這個比喻,母子比喻這是非常的親切,用這個比喻。

  此母子喻,最為親切。先喻單憶有離。】

  前一半,母親想兒子,兒子不想母親,這也沒有用處,沒有感應。可是做母親的人在一生當中,沒有不想他兒女的;兒女長大之後,會想母親的人不多。自古以來母親都很癡心,知道兒女不想自己,她偏偏忘不了。這是用這個來比喻佛憶念眾生。

  佛念眾生,遠過於母。】

  母親想兒子一生一世,佛想念眾生是生生世世。

  母念子,慈止一世。佛念眾生,慈心無盡。】

  這個話是大勢至菩薩給我們說的。大勢至菩薩是等覺菩薩,是西方世界的後補佛,決定沒有一句話是妄語,決定沒有一個字是假設,字字句句都真實,我們應當要相信。再看後半段:

  經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

  這個比喻是:

  雙憶不離。一切眾生,仰慕彌陀,果能如佛之憐念眾生者,自然感應道交,必得見佛往生。】

  比喻不難懂,我們應當從這個比喻細心深深去體會,然後你自然明了為什麼要念佛,為什麼念佛必定往生。這統統給我們說清楚、說明白了。同時在這個地方也能夠體會到,為什麼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偏贊彌陀,這個比喻裡頭統統解釋出來了。

  高齊大行和尚雲。】

  「高齊」是歷史上高歡建立的王朝,它的國號稱「齊」,在南北朝的時代,五胡亂華的時代,有一位大行法師,他曾經說過、教人:

  信憶二字,不離於心。】

  「信」是信仰、信心。《金剛經》上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智慧,事實真相你就明了了。「憶」是憶念。「不離於心」,心裡面有清淨的信心,有深深的憶念,不要想別的,連大乘其他法門都不能想。為什麼不能想?統統是六道輪回的事業。大乘佛法超越輪回,是不錯,你超得了嗎?超不了還是搞輪回。超越輪回不是在知見上,超越輪回是要斷煩惱的。你煩惱習氣沒有斷,你就出不了輪回,這個諸位要知道。古人常說「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是慧,「行」是功夫,這個重要!你不斷煩惱,所有的智慧都叫邪智慧。清涼大師在《華嚴經》注解裡面說,「有解無行」,行就是斷煩惱的功夫,煩惱不斷;解是什麼?經典通達了,說得天花亂墜,煩惱沒有斷。那是什麼?清涼說得很好,「增長邪見」。那個知見是邪知見,不叫正知見。正知見是與行相應的,解行相應的知見叫正知見,解行不相應的知見就是邪知見。

  我們再看看佛在普通一般經典裡面告訴我們的,七情五欲不斷,還有這些東西在,七情五欲,你的果報,就是你活動的范圍在欲界。這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我們曉得,佛告訴我們,天有二十八層天,下面的六層叫欲界天。你的欲沒有斷,你就在欲界,色界去不了。色界怎麼樣?色界把欲斷掉了。「欲」,常講的五種:財、色、名、食、睡,這叫五欲。這五樣東西沒有完全擺脫掉,你就沒有資格到初禅天。

  所以參禅,我過去禅宗的經典念了一點,我也很會講。禅宗的經典,我講過《六祖壇經》講了好多遍,《永嘉大師禅宗集》、《證道歌》我都講過好幾遍的。《大珠和尚語錄》,這禅宗裡頭很有名的,我講得聽的人都很贊歎,口頭禅,做不到!做不到自己就曉得,自己修行一輩子決定到不了初禅天,換句話說,還在欲界混。有禅定的功夫,可以能夠盤腿面壁幾天不起定的,幾個月不起定的,沒用處。你欲念沒斷,斷了五欲才有能力到初禅。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初禅天以上的,貪、瞋、癡三毒煩惱,瞋恚沒有了,貪跟癡還有,瞋恚沒有了。換句話說,還有瞋恚心,別人說你不好聽的,你心裡還有一點難過,不必表露,心裡還有點不痛快,你都在欲界,初禅都沒有分。

  我們讀安世高大師的傳記,安世高在中國早年譯經是第一個人,最早到中國來的。你看他傳記裡面,他在中國譯經告一段落之後,就到江南去,就是現在的九江[共+阝]亭湖,去度他的一個同學,他那個同學在那裡做龍王,水神,做龍王。他有神通,他知道,他這個同學過去生中是出家人,跟他一起修行的,修行得很好,明經好施。經典明了通達,講經講得很好,又喜歡布施,多難得,很不容易!這樣的修行人。有一天他分衛,分衛就是到外面托缽,托缽的時候,大概這個飯菜很不好,他就心裡很難過。我這樣一個修行人,明經好施,托的這一缽飯菜很不中意,心裡有一點難過。就因為這一點點的瞋恚,死了以後落在神道,畜牲道,它是蛇,大蛇!墮在這個蛇身。因為他明經,所以他做了龍王。做龍王它有智慧,人家來問它什麼,很靈!因為它喜歡布施,所以福報很大,周圍一千裡都來拜這個龍王,所以香火非常之盛。但是作神瞋恨心就更重,哪一個得罪它、不拜它,你那個船走到它那個[共+阝]亭湖,它就搞一陣風給你吹翻,讓你受一點罪。你要拜它、求它,就平平安安渡過。它造了不少業,這蛇身壽命到了之後它要墮地獄。他這個同學,這時候來度它,來救它。

  你才曉得那一點點托缽吃的東西不太滿意,心裡不高興都要遭這個果報,何況其余。落在神道,落在蛇身。諸位讀這些東西就明了,自己要提高警覺。我們修行修的什麼?就是把貪瞋癡修掉,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慈悲心,修歡喜心。對我們好的人,我們恭敬他、歡喜他;對我們不好的人,冤家對頭,他對我冤家對頭,我對他還一樣好,這才叫真正把自己的毛病習氣修正過來了。修行無非是修正自己這些毛病習氣而已。憶念,底下:

  稱敬二字,不離於口。】

  我們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所有一切法門不是不好,我們實實在在沒有能力斷煩惱,沒有能力斷習氣。阿羅漢煩惱是沒有了,貪瞋癡煩惱都沒有了,但是還有習氣,習氣是什麼?樣子不好看,他真的是慈悲,但是面孔不好看。為什麼?習氣在。可見得習氣多難斷。到辟支佛的果位,習氣才斷掉。所以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我們冷靜觀察,還是念佛這個法門好。為什麼?帶業往生!這些毛病習氣,我們只要用一句佛號把它控制住、安撫住,叫它不起作用,這就能往生。可是這一點,諸位也得要聽清楚,也要牢牢記住,我們這一句佛號確確實實能把貪瞋癡慢、五欲六塵伏住。有沒有?有!有,不起作用,起作用就這一句佛號。

  古德常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雖然這是禅宗的話,我們淨土一樣可以用。「念」是什麼?妄念,貪瞋癡,妄念起來了不怕。什麼叫「覺」?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覺。念頭才一動,第二個念頭就阿彌陀佛,就把這個妄念伏住,這叫功夫。所以念佛功夫得力不得力就在此地。雖然一面念佛,一面煩惱還是照樣起來,這是不得力,你這佛號沒把煩惱壓住,這個佛號沒有用處的,一定這個佛號把煩惱壓住。換句話說,第一念是煩惱,第二念是佛號取而代之,煩惱決定不讓它念念相續。佛號要做到念念相續,這叫真念佛人,這是真功夫,這樣的人決定會成就。萬萬不可佛號念的時候,煩惱還是照起不誤,那個往生就沒有把握了。

  當然在初念的時候,一面念佛,一面有煩惱,這是一下降伏不住的。可是你念個兩年、三年,慢慢的妄念少了,佛號多了,慢慢自自然然就降伏住。這個降伏,實在講與明理,就是事實真相認識清楚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確實了解,確實明白,我對這個不貪愛了,你妄念就控制得住。你不了解,樣樣都認真,樣樣都要在那裡競爭,你這個佛號能產生效果就不大。為什麼?欲念太強,不能放下。所以叫你明理,明理然後才能放下。明理就看破,看破之後才放下。你能看破、能放下,那一句佛號起作用,才能夠伏得住煩惱。

  真正希望我這一生超越輪回,不再搞六道,不再搞這些,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要在平時培養。如何培養?這就是明經。佛在經典把宇宙人生的真相,世出世間的真相,給我們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讀經目的無非是看破放下,然後這一句佛號幫助我們超越三界,幫助我們往生不退成佛。「稱敬二字,不離於口」,就是一句佛號不能離口。

  任意早晚,終無再住娑婆之法。此為念佛第一要策。】

  「策」就是策略,就是方法、方策,最重要的一個方法。大行和尚這一段開示非常非常的好,他只給我們提出四個字:信、憶、稱、敬。提出這四個字,我們只要把這四個字做到,就是古人常講的「老實念佛」,那沒有不成就的。我們再看看自古以來,那個念佛真正往生的人,確實他們這四個字都做到了。我們要用這四個字來檢點自己,我有沒有做到?真做到了,當然得生,這一生決定成就。如果沒有做到,這一生可能又做來生念佛的因緣,這一生去不了。可是來生能不能得人身,大有問題;得人身能不能遇到佛法、遇到這個法門,又是一個問題,這問題太多了。所以這個機會一定要把握住,決定不能夠放松。今天時間到了。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