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淨土法門法師: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第七集)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研習報告  (第七卷)  1992/10  美國聖荷西  檔名:05-05-07

  請掀開講義:

  經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

  前面大勢至菩薩將修學的方法以及修學的效果,都給我們說出來了。今天則要把這個法門的名稱教給我們。諸位看小注:初二句是比喻,後兩句把這個法門的名稱說出來了,香光莊嚴。

  身近佛身,心開佛心,如染香人。】

  人身體沒有香氣,現在是比過去方便太多了,現在香水、塗香、末香比古時候進步很多。古時候衣服要薰香,現在人都沒有見過,用香料在衣服上薰,就像烘干一樣,薰久了衣服就有香氣,好比「染香人」。佛法在經論裡面常說的「五種法身香」,叫「五分法身」,這是大小乘經論裡頭常常看到的。哪五種?就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這五種叫五分法身香。

  「身近佛身」,怎樣接近佛身?諸位要曉得,絕對不是天天跟佛在一起,那叫近佛身,也不盡然。佛的言語、造作,把它記錄下來就叫做戒律;換句話說,戒律就是佛的一言一行。佛的言行可以做我們世間人的榜樣,可以做為世間言行的標准,這稱之為戒律。佛是不是很持戒律?佛觀念當中沒有戒律,他所作所為就是這個樣子,而是我們言行犯的過錯太多了。人家從清淨心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行決定沒有過失,我們以他的行為做榜樣,修正我們自己一切行為上的過失,這叫持戒,叫守戒。也就是照著這個標准來學習,是這個意思,這叫真正親近佛身。

  「心開佛心」。佛的心跟我們的心不一樣,這個諸位要記住,如果講真心、講本心是一樣的,佛心跟眾生心無二無別。現在為什麼不一樣?一個在迷,一個在悟。佛是完全覺悟,一絲毫的迷惑都沒有。覺悟的相是定,迷的相是動。我們凡夫心是動的,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念頭在起伏,這叫心動,動的心是迷。所以佛經上常講「無明」,無明就是動相,明就是清淨相,就不動了。

  心要做到不動,這就叫定,就是沒有妄念。心在不動的時候,它的作用就是真正的智慧,真實的智慧。我們凡夫這個心是動的,心動有沒有智慧?也有。那叫小智慧,不是大智慧,也不是真的智慧。這是佛在經論上常講,凡夫這個聰明智慧叫「世智辯聰」,就是世間的聰明才智,不是真智慧。為什麼說不是真智慧?因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並不了解。許多事情他想錯了,他看錯了,為什麼?他用思惟、用想像、用推理,都沒有見到真正的事實,錯誤決定不能避免。

  定心像一面鏡子一樣,它沒有分別、沒有動搖,這面鏡子照在外面就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定心見到的是事實的真相,哪裡會有錯誤?不但眼前事實真相他見到,他能見到過去也能見到未來。也許我們就奇怪,怎麼會見到過去未來?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有來,他怎麼會見到?諸位要知道,凡是有過去、現在、未來,是我們生滅心裡面的現象。我們一個念頭起,一個念頭滅,已經滅了是過去的,現在起來的是現在,還沒有起來,底下一個念頭是未來。因為你有生滅心,三世的現象顯露出來了。

  假如你的心沒有念頭,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存在,不存在。所以三世十方,「三世」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我們講東南西北、四維上下是一個整體,因為你有分別、有執著,所以才產生這個現象。這個現象不是真實的,佛在《唯識論》裡面說明這個現象的事實。他說這種現象是「不相應行法」,不能說沒有這個事,事是有,究竟這個事真相如何,叫不相應行法。這是佛學的名詞,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一般人抽象的概念,「不相應行法」現在人稱之為抽象的概念。不是有一個實體的東西真正存在,是個抽象概念。

  佛這樣給我們解釋,現在科學發達的確給我們證明了,時間確實是「不定法」。在我們這個地方,現在是八點鐘,在台灣台北這個時候是十二點,中午十二點,時間真的不是一個定法。離開地球到太空,時間就沒有了。佛在三千年前把這個事實的真相告訴我們,完全是從生滅心裡面建立的一個觀念,它不是事實。所以覺悟心當中,他能夠了解事實真相,這就是真正的定與慧。戒、定、慧是佛學教學的綱領,也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的核心,這就是「佛心」。所以,我們有定有慧就是「心開佛心」。我們的言語、動作都能與戒經相應,那就是「身近佛身」。這就是「如染香人」,意思是在此地。

  謂以如來法身香光,莊嚴自心本覺如來。】

  這兩句話很重要。學佛決定沒有迷信,我們是以佛做為我們的典型,做為我們的一個模樣,我們要學得跟他一模一樣,那你就叫成佛了,這個要知道。佛的樣子在哪裡?不是我們畫的這個佛像,也不是塑造的佛像。佛的樣子在經典之中,你要細細的去讀,要細細的去領悟,然後把這些道理變成我們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的思想見解行為,這個叫學佛。佛給我們說得太多太多了,我們是不是全部都要學?沒有必要。何況佛所說的一切法,因人、因時、因地不同,所講的是無量無邊,會學的人抓住它的綱領,掌握到它的中心,也就是講原理原則掌握到了,我們的思想見解、一切言行自自然然與佛就相應。

  我們中國的古來這些高僧大德們,非常懂得教學的原理。中文翻譯的經典不算少,我們現在在《大藏經》裡面都有看到的。但是自古以來,中國人所學習的經典實在講不多,一般算起來,就是最常選出來修學的還不到五十部。這就是極少數的這些經典足以代表整個的佛法,這就是我們抓住了綱領。像我們在現前,我們只抓住一部《無量壽經》,一切經裡面所說的理論原則,《無量壽經》上統統都有,真是一經通,一切經都通了。因為它原理原則是不變的,這非常契合於現在這個時代。

  這個時代每個人生活非常的忙碌,不像從前農業社會,休閒的時間很多,忙碌的時間少,假期很長。從前農民,我們小的時候在大陸家鄉過年,過年從哪一天過起?就是農歷從臘八過起,這臘八是十二月初八。過到哪一天?過到二月二龍抬頭。你仔細看這個假期多長!現在聽到過年放三天假就不得了,這在從前人怎麼想都想不到,過這麼大的節氣三天假,以前過一個半月、兩個月,就差不多是將近兩個月。所以假期長,休閒的時候多,大經大論他有時間涉獵;現在我們工作這麼繁忙,怎麼可能有那麼多時間去研讀這些大經。所以在這個時代,《無量壽經》的分量就恰到好處,不算很短也不太長,而且內容的確包羅所有一切經論,這是《無量壽經》的特點。這就是要了解怎樣以如來法身的香光莊嚴自己,這教我們要效法佛陀的心願解行。

  華嚴雲:菩提心香,能除貪恚癡等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

  我們一小段一小段來看。這是出自於《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佛教裡面最大的一部經典。經上說「菩提心香」,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換句話說,覺了的心,那個心就香,迷了,心香氣就沒有了,迷住了,覺悟的有。哪些氣味是不香的、不好的?「貪」,瞋,「恚」就是瞋恚,愚癡,底下還有「等」,等哪些?驕慢,貢高我慢,對於聖教懷疑,貪、瞋、癡、慢、疑,這五種以外的,所有一切錯誤的思想觀念合起來叫「惡見」,就是錯誤的見解。菩提心香能對治這些心理上的毛病,這屬於心理上的心病。

  由此可知,菩提心才是最健康的心理。心健康,身就健康,身心健康,這個人自然長生不老。長生就是不死、不病、不老,確實可以做到。所以心理健康,我們一定要注意,要認真努力去學習。心要覺,不能迷。「令其具足智慧清涼」,智慧是樣樣通達明了,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清涼是沒有煩惱,心裡面沒有煩惱、沒有牽掛、沒有憂慮、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你說這多自在!這是真正的福報,享福,那才叫真正的享福。心地清淨,一塵不染。

  菩提心香,一念功德,普薰法界。】

  這是說菩提心體用的廣大。真心本來是包含虛空法界的,這原本就是如此。現在為什麼心量變得那麼小?心量變小就是我們有分別、有執著。一念分別心,它裡面就劃界線,就障礙了。如果你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心裡頭沒有障礙,沒有障礙這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大乘經上常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你的心有多大?包含了整個的虛空,比虛空還要大。心量有多大?十方無量無邊恆沙世界都在你心量之中,沒有離開心量之外。你就想這個心體、心量真正不可思議。我們今天心量變小,變小就是我執、法執,我執、法執就是分別執著。一念心起就分別執著,這個圈子很窄小。本來是無量無邊的心量,現在變得這麼小小的,你說這冤枉不冤枉?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一念功德」,這一念是小,時間也短,它就能夠遍虛空法界,「普薰法界」。

  菩提心香,若一發時,即令一切善根,永出三界。】

  「三界」就是常講的六道輪回。六道輪回從哪裡來的?從迷來的,從執著來的。你迷,你有執著,你就有六道輪回。如果哪一天我不迷了,我執著沒有了,那個時候就是覓六道而不可得,哪還有輪回!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講得很好,說「夢裡明明有六趣」,六趣就是六道輪回,夢是什麼?夢是迷惑顛倒才作夢。「覺後空空無大千」,醒過來了,不迷了,不迷大千世界找不著了,也沒有了。

  可見得佛法所說的,真正講到關鍵核心就是迷悟。迷了叫凡夫,悟了叫佛菩薩,只換個名詞,實際上沒換,換個名詞而已。為什麼有佛、有菩薩?悟的程度有淺深不同,所以有佛、有菩薩、有阿羅漢,這都是覺悟的人。為什麼有六道?六道是迷的淺深不相同,迷得淺的是天道,迷得最深的是地獄。六道是從迷的程度不同而現的現象。如果覺悟,真正覺悟了,「永出三界」,三界就是六道輪回,就是永嘉所說的「覺後空空無大千」,超越了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就是講六道。

  清涼疏鈔結成十香。】

  十香不必一樣一樣解釋,我只把這個名詞念一念:

  第一發菩提心香,第二忍香,第三精進香,第四戒香,第五定香,第六慧香,第七解脫香,第八知見香。】

  我剛才講的五分法身,就是從第四到第八,這叫五分法身香。

  第九稱法界香,第十忘能所香。】

  給諸位同修說一個事實,這個香是真的,真有,決定不是假的。過去在大陸上(現在因為我去的時間少,接觸也不多,不太了解),像虛雲老和尚、像印光法師。虛老和尚,我們知道一年洗一次澡,一年理發一次。出家人頭發都剃光,他老人家不剃,他一年只剃一次,所以他的頭發很長,你們在照片上都看到的。一年剃一次頭,洗一次澡,衣服也不常洗,你看那衣服領子後面,都好像很髒很髒的油膩,但是他身上有一股清香,那個味道很好聞,不會覺得聞得很難過的。那個香從哪來的?你念這段文就知道了。不但他身體有香氣,他的衣服都有香氣。當然他絕對沒有薰香,這就說明這個香是真的,不是假的。籠統說一句,他那個香是菩提心香,這是事實。明白這個道理,我們這個身體三天不洗澡,身上氣味就很難聞,我們的心香跑到哪裡去了?被煩惱、妄想蓋覆住了。雖有心香,透不出來,它有障礙,煩惱妄想是障礙。

  每個人身體都有味道,一般人講體臭。這個味道也能夠看到一個人宿世今生的心性。我們世間人,那個算命看相的說,人有貴人,那個貴人跟普通的人真是不一樣。不但相貌端正,他身體清香,這個有福。或是過去、或是今生修福修慧,他有香氣。不但他身上有香氣,衣服有香氣,甚至於居住的房子都有香氣。他並沒有燒香,你進入他居住的環境,他環境都有幽香。像這些地方我們要知道,我們自己功夫究竟有沒有進步,功夫得不得力,這些地方也能夠勘驗出幾分。下面說:

  若能於嗅香時,起如是十種觀照,則名入香光室者。】

  我們這個法門叫「入香光室」,諸位要是看到有些寺院道場,就是修行的場所,它這個房子要叫香光室,或者叫香光莊嚴,我們知道它一定是念佛的。所以念佛的道場叫香光室,叫香光莊嚴。所謂「觀照」,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提起警覺。香是對鼻根的,我們鼻聞到香就能夠想到香光莊嚴,就能夠想到這十種修學的原則。我們要發菩提心,我們要修忍辱,我們要修戒定慧,乃至於忘能忘所,能所雙忘,你的心才真正清淨。心淨則土淨,這是真正實實在在的在修淨土。再看底下一句經文:

  經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大勢至菩薩在此地為我們現身說法,前面所講的教我們怎樣修學,修學得什麼樣的好處。只是在理事上說,還不夠親切,最親切的你拿出證據來,那這個就說得非常親切了。這一段他把證據拿出來,以身作則,他本身就是個證據,「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本因,因也。無生,果也。次句,徹果該因。】

  這個法門,我們在《彌陀經》、在《無量壽經》裡面深深的了解它。這個法門修學與任何一個法門不相同,不相同在哪裡?一般法門都是修因證果,換句話說,因果不同時,先有因,後有果。念佛這個法門是因果同時,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所以叫「徹果該因」,這是不一樣的地方。因為這一句佛號,不僅僅是阿彌陀佛果地上的德號,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所證得的果號。我們今天用它來做因,以果做因,所以修因就是證果,因果同時,因果不二。這是與任何一個修學法門都不相同的,這是念佛人一定要認識清楚的。

  念佛心。】

  著重在念佛的心。由此可知,不是著重在口念,著重在心念。口念要不要緊?口念也不能廢掉,心口要相應,心口要一如,這是真正念佛。如果口裡面念佛,心裡面與佛講的這些道理完全違背,不相應,這種念佛沒用處,也就是古德所說的,你喊破喉嚨也枉然,得不到效果。一定要口念,心行相應,所以著重在「念佛心」。這個地方講的境界就高了。

  述己非用分別意識而念,乃六根都攝,一心不亂念也。】

  他這個念佛心是有相當程度的標准,不是泛泛而說的。我們念佛,實在講《楞嚴經》前面在經題上略略的跟諸位介紹過,這個經上所講的境界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不是普通人的境界,二十五位菩薩都是圓教初住菩薩,換句話說,都已經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叫法身大士,所以他們念佛跟我們念佛不一樣。為什麼?他們妄心沒有了,真心顯露了。我們今天完全用妄心,真心雖有,一絲毫都沒有透露出來。所以他這裡念佛,他的標准是「一心不亂」而念的,這是我們向往,但是現在不能做到。雖不能做到,要想方法去做到;你不想方法做到,你永遠達不到這個境界,那我們這一生又要空過,太可惜。方法很多,經典裡面有,古來祖師大德說的也多,但是如果將它歸納起來,最重要的一句叫「老實念」,這個很重要!

  過去蘇州靈巖山寺,牆壁上有一塊石碑寫的有幾首偈子,那幾首偈子也是教人念佛的方法,不曉得什麼人寫的,印光法師非常贊歎。他那個方法,我們要采用的話也挺好。他不要記數,他是觀想蓮花的色、香、光,根據《阿彌陀經》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七寶池中四色蓮花,「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他教人念佛,第一句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想青色蓮花,青色的花香,顏色像這個;第二聲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想黃色的花;第三聲想赤色的,就是紅色的;第四聲就是想白色的;第五聲,又想前面第一個。就是這四種顏色輪流去觀想,他用這個方法來「都攝六根」。換句話說,我們一面念佛,一面還在打妄想,麻煩在此地。如何教念佛不打妄想,念佛不打妄想就是都攝六根。念佛還打妄想,你這念佛功夫不夠,你攝不了六根。所以他這個方法好,他也不要記數,不必記數,就是你一面念,一面心裡觀蓮花。印光大師說,這個法門與經典所講的相應。我們此地講(前面說過)憶佛念佛,「念佛」是口裡念佛的名號;想四色蓮花的色香光,這是「憶」。單單憶想蓮花,很好,這是一個好方法。

  入就是悟入。】

  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成道證果,入就是有這個意思。

  有解悟、證悟之分。】

  解悟是理明白了,沒有懷疑了,但是沒做到;換句話說,解悟還是不管用的。解悟確實幫助你斷疑生信,雖然斷疑生信,你的煩惱習氣沒有斷。換句話說,這些東西還是障礙,障礙你清淨、智慧,你現在心不能清淨,智慧也透不出來,這是對現前的障礙,就是這一生當中的障礙。再往遠去,障礙你往生成佛。由此可知,解悟是不夠的,一定要證悟,要真真實實契入佛的境界。

  本經三漸次至十信位,解入也。】

  《楞嚴經》,古人稱為開智慧的《楞嚴經》。這個話說得不無道理,《楞嚴》裡面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講修行的理論方法與次第,可以說比任何一部經典都講得詳細。《華嚴經》上只講了五十二個位次,《楞嚴經》裡面總共講六十個位次,這就是說的比《華嚴》還要細。它這個位次怎麼會多出來?它在十信位之前,有一個「三漸次」,這是其他經上沒有的。三漸次,實在講是修行的基礎,好像我們讀書讀大學,三漸次是預備班,還沒有上一年級,在一年級之前進修的去進這個預備班。其他經上是沒有講這個階段。這個階段要不要緊?很要緊。

  三漸次,第一個是「修習」,修行的修,練習的習,實習的習,修習,這是第一個。它的目的是把煩惱習氣的這些助緣,先把它除掉,先把這些惡緣斷掉。譬如,舉一個例子,《楞嚴經》裡面說到,一個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斷五辛。五辛就是五葷菜。五葷菜包括什麼?很多同修都知道,蔥、蒜、荞頭(荞頭叫小蒜,我們台灣有的,那個叫荞頭,跟蒜性質差不多的)、韭菜,這四種我們中國有,還有一種興渠,我們中國沒有。興渠是印度梵音翻過來的,實際上就是現在美國的洋蔥這一類。這五種東西,這也是蔬菜,蔬菜為什麼不能吃它?這個蔬菜叫葷菜。諸位知道,這個「葷」不是肉,肉叫「腥」,葷腥。葷菜就是這五種叫葷菜,這個我們要搞清楚。吃肉叫吃葷的,那就大錯,外行!葷是草字頭,草頭下面一個軍隊的軍。「葷」,它是植物,它不是動物;動物叫「腥」,叫葷腥。《楞嚴》上跟我們講得很明白,它是一個非常不好的助緣,我們要遠離它。佛說生吃它會刺激我們的生理,生吃容易動肝火,容易發脾氣。換句話說,它能夠幫助你引起你的瞋恚心,它有這個作用。熟吃,它是增長荷爾蒙容易引起性沖動,原因在此地,這是諸位同修統統要知道的。所以五葷菜要斷,這是助緣,除掉惡業的助緣,目的在此地,它的性質不好。

  可是有很多同修找我問到,這遇到過,他說:我們過去吃肉,現在叫我不吃肉要吃素。吃素的時候,這些東西等於是香料一樣,配配佐料,都不需要,這個素菜一點味道都沒有,這就吃不下去了。大家要知道,佛家的戒律條條戒律都有開緣,這叫開戒,不犯戒。你們知道蔥蒜要吃到一定的分量才會產生作用,一盤菜裡頭切一點點配味道,絕對不起作用,這個可以。出家的寺院要用這個,會引起別人說閒話,所以干脆不要了,在家沒有關系。這是我告訴諸位,不能過量。實在講大蒜,我們一般人吃不下去,生吃你能吃得下去?辣得不得了。像山東人吃它就起作用,他吃大蒜瓣就跟吃花生米一樣,一次他就吃一大碗,那個起作用。所以佛教戒,是戒那一種的,不是教你一盤菜以一兩瓣蒜瓣配佐料的,那個不起作用。

  正如同酒是大戒之理,酒本身沒有罪過,殺盜YIN妄這是罪過,這是性罪。酒叫遮罪。什麼叫遮罪?是預防的。酒喝醉了,亂性。在美國晚上開車,聽說明天晚上開車要小心,為什麼?有很多酒喝醉了出車禍,害自害人。所以說,酒如果不喝醉沒有過失,不會產生過失。你要明理,佛是很講理的,佛不是不講道理的。你們在家裡做菜,菜裡面放一點料酒,那個料酒會醉得了人嗎?不會。所以料酒可以用,料酒不單是清酒,一般做料酒的清酒,好的酒都可以做料酒。但是洋酒不太行,我們中國有名的,像茅台這些好的酒都可以做料酒,取它這個香味,它不起作用。這些一般常識我們要懂,然後我們才真正知道怎樣學佛。五葷菜這是決定不能夠過量,做佐料來用決定不犯戒的。這是三漸次第一個,就是你要知道防御。我們自己有惡習氣、有毛病,凡是能夠助長、促長這個緣,我們統統要把它斷掉,這是舉一個例子來說。

  第二是「真修」。修行一定要認真,要用真實心來修,真實心修一定要持戒。《楞嚴經》裡面給我們舉的是「四重戒」,可見得它的的確確是抓住修學的總綱領。四重戒就是殺生、偷盜、邪YIN、妄語。妄語裡面不是小妄語,叫大妄語。什麼叫大妄語?你沒有證果,自己胡造謠言說「我已經成佛,我是什麼菩薩再來的」,這就大妄語,這是絕對不許可的。現在我們常常聽說,這是什麼佛再來,那是什麼菩薩再來。古時候有,古時候人家一說出來馬上就走。

  古時候真有,像永明延壽大師,他不是自己告訴人,是別人說出來的,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身分一露他老人家就圓寂,這是真的。彌勒菩薩就是布袋和尚,這是出現在我們中國南宋時候,出現在浙江奉化,他是自己說出來的,自己是彌勒菩薩來的,說完他就往生,就走了,這是正確的。說了就要走,說了還不走這就有問題,說了不走就有問題了。這叫大妄語,這是我們要知道的。重戒裡面,妄語是指這個大妄語。我們念佛的人沒有得一心,說自己得一心不亂,這屬於大妄語;自己沒有證得,說自己證得,這是妄語。

  第三是「增進」。你能夠斷惡的緣,能夠真正發心修,不斷求進步,這是以定慧的力量,把自己的煩惱、妄想、習氣遠遠給它離開,這是修行的預備功夫。然後才入十信位,才能契入到十信位。縱然證得十信圓滿,還是屬於解位。為什麼屬於解位?你沒有見性。沒有見性,用現代的話來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你沒有親自見到。初住以上,這是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見一分真性怎麼說?宇宙人生的真相他看到了,他所看到的真相跟諸佛菩薩看到的真相是一樣的,這叫「證悟」。那個時候對於佛經上所講的,完全肯定的相信。為什麼?見到了,佛所說的我統統見到,我不是聽說的,我是真的見到了。初住以上是實證。

  住、行、向、地、等、妙。】

  這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他們這些人叫做:

  證入。有淺深地位不等。】

  他一共有四十二個位次,這四十二個位次,在《華嚴》裡面講四十二位法身大士。為什麼有四十二個位次?他證悟的境界淺深不相同。到妙覺,那是究竟圓滿的證得,我們一般講成佛,成佛就是究竟圓滿的證得。等覺以下雖然證得,同樣證得,但是不圓滿不究竟。

  小聖悟生空,破人我執,亦是證入生忍也。】

  這個地方講「入無生忍」。無生忍包括大乘與小乘,這個范圍講得很廣,不像有些經典裡面講得很窄狹,這個說得很廣。不但初住以上是入無生忍,就是小乘四果阿羅漢、辟支佛也算他是入無生忍。他們悟入「生空」,換句話說,「法空」他沒能悟入。「生空」他是證得,「法空」他能夠理解,沒有入。所以,對於「法空」他是解悟,對於「生空」他是證悟。所以他能夠「破人我執」,能破我執,他不能破法執,但是也算是證入無生法忍。這個地方的無生法忍,標准是相當的寬。

  仁王經雲。】

  這是舉一個例子,《仁王經》是般若部,它裡面講「無生法忍」,那標准很高,不像前面所說的。前面所講的,連阿羅漢也算他證入了;如果用《仁王經》的標准,那就不行了。

  無生法忍菩薩,所謂遠、不動、觀慧。】

  這個境界高了。「遠」是遠行地,就是七地菩薩;「不動」地是八地菩薩,「觀慧」是九地菩薩。我這個地方小注都注出來了。換句話說,六地以前都沒有能證得「無生法忍」,七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仁王經》上這個標准就相當高了。無生法忍再往上去叫「寂滅忍」,寂滅忍也有三品,下品是法雲地的菩薩,就是十地菩薩;中品是等覺菩薩,上品就是佛。每部經上說的不一樣,但是它確實有開合不同。

  謂以真正淨念,除滅邪妄濁想。】

  這是以真正的真實的淨念,本經末後提醒我們修學最重要的念佛的綱領,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是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是真正的淨念。除滅邪見、妄想,濁就是染污,我們心理的染污、精神的染污、思想的染污、見解的染污,都叫做濁想。換句話說,我們有這些東西在,我們的念就不淨。那你要問,什麼叫真正淨念?邪見、妄想、濁想統統沒有了,那就是真正的淨念。所以念佛,修學綱領不能不知道,必須要把握。

  我們怎樣用功?在念佛的時候,什麼都不要想。但是我們很想什麼都不想,偏偏要打妄想,怎麼辦?有些人告訴我,我不念佛的時候沒有妄想,愈念妄想愈多。這是事實。實在講,不是不念的時候沒有妄想,不念的時候,你妄想這麼多,你沒有覺察到。當你一念佛的時候,你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妄想。絕對不是妄想是因為念佛而來的,那你就搞錯了。平常你疏忽了沒注意,現在一念佛就注意到了,發現了它,可見得妄想原來就這麼多。

  前面我們講的,用四色蓮花觀想的方法能對治。我念阿彌陀佛,想青蓮花青色青光;第二句阿彌陀佛,想黃色黃光,你能夠這樣想,其他的妄想沒有了。把所有一切妄想,想一個東西,想哪一樣?隨諸位自己的願。有人想佛的白毫,有人想佛的無見頂相,這個方法教你想蓮花。總而言之,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都可以觀想,你只要想一樣東西,慢慢把它想成習慣。就是用一個念頭,把其他所有一切雜念、妄念都打掉,這是一個手段,是一個方法。目的是要清淨心現前,是要真正把這些邪見、妄想、濁想去掉,那才叫真正的功夫。

  內想不起,外境自寂。】

  這是真實的功夫,裡面沒有妄想,外面這個境界就清淨了。你看外面這個世界,看一切人、看一切事、看一切物,你會跟從前看法完全不相同。為什麼不相同?以前觀察這個世間確實是五濁惡世,現在看法,這個世界是清淨世界。可見得外面境界確實是隨心所轉,心清淨不但身清淨,世界也清淨。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證實,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一切法唯心所現,一切法唯識所變」,又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清淨,一切法都淨;心染污,一切法都污染了。心是一個主宰,心是樞紐,我們必須要認清楚。

  內外法空,一切無生。】

  這是真實的無生法忍。這個境界必須是《仁王經》上的標准,才能夠顯現得出來,那就是七地以上的境界。

  得無生忍。又無生忍,亦名無滅忍、無住忍。】

  《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由此可知,真正做到無住生心,也是七地以上的境界。最後一節,我們引用《華嚴經》上說的:

  華嚴雲:無生忍者,不見有少法生,亦不見少法滅。】

  這一段是《華嚴經》上的經文,說明無生法忍的現象,也就是我們常問:無生法忍是個什麼樣子?你什麼時候能看到盡虛空遍法界沒有一法生,也沒有一法滅,你就證得這個境界了。無生無滅,給諸位說,這才叫事實的真相。我們看到一切法有生有滅,那是個幻相,那個看法是看錯了,看走了眼。一切法不生不滅,這個話很難懂,很不容易接受。為什麼?我們眼前看的,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就是地球也有成住壞空,怎麼說不生不滅是真相?實在說,我們很難接受佛這兩句的開示。為什麼難?不是我們眼前親證的境界。

  實在說,我們的心跟佛菩薩的心不一樣,原因在此地。佛菩薩的心是定的,是不動的;我們的心是動的,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從來沒有止住過。我們用的是生滅心,看到外面的境界相是生滅相;佛菩薩的心定下來,不動了,看到外面一切現象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相,不動心是真心,真心見的是真實相;心裡頭有念頭,會動的這叫妄心,妄心所見的相是妄相(虛妄相),道理在此地。如果我們想像這個道理,能相信、能接受,我們就修定。到我們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捨棄掉,我們的心也定下來了,再看看宇宙人生是不是像佛講的不生不滅。假如真的看到不生不滅,那果然沒錯,我們也證明事實的真相確實是不生不滅。

  所以佛法的好處,不是說佛說了就算數,佛從來不講這個話的。佛說了,你們自己親證了才算數。佛只是把他自己親證的境界告訴我們,讓我們自己明白這個理論,依這個理論做基礎認真修學,早晚也有一天證到這個境界,親見了,這才算數。所以大乘經上常說「佛不度眾生」,就是這個道理。佛為什麼不度?證入這個境界是你自己做到的,佛沒有幫你忙。佛不過只是把這個事實真相說明,是你自己親證的,這是自己度自己,不是佛度自己的。下面它的經文很長,我是節錄的:

  無生,無來,離欲,無作,無願。】

  這幾種說法,給它總結就是:

  空也。】

  「空」是從理上說的,從本體上說的,所謂萬法皆空。

  無滅,無盡,無去。】

  這些講法都是從事上講的。事上是不空,事是有。事雖然是有,體是空的,這是佛跟我們講出宇宙人生事實的真相,事有,體沒有。這事從哪裡來的?佛所講的「萬法因緣生」,緣生的。緣,用現在的話,就是許許多多的條件,產生這些現象。這現象絕對不是單純幾個條件所生的,是《華嚴經》上「無量因緣」,任何一法的興起都是無量因緣,決不是那麼單純的。既是因緣所生,就沒有自體;沒有自體,自體是空。所以佛法講「空」是從體上講的,空不當作「無」講,空是「有」,如果說無,無中不能生有,所以它這個空不當作無講。為什麼說空?因為我們六根接觸不到,眼看不見,耳也聽不見,鼻也聞不到,身體接觸不到,心裡也想不到,只好叫它做「空」。它是真有,真正存在,所以「有」;遇到緣的話,它會變現,會變現成萬法,這叫「不空」。如果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我們生活就自在了。自在在哪裡?我們用中。佛法講中道,會用中,用中什麼?既不偏於空體,也不偏於假相,那你的生活就得大自在,就真正快樂了。

  儒家也懂,也知道,但是儒家講的沒有佛法這麼透徹。儒家講「中庸」,你看朱熹編的《四書》,我對於他老人家這一招,我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朱熹是宋朝人,他也是一個學佛的,在佛門裡面真的下了不少功夫。他編《四書》,我沒有證據不敢肯定,但是我常常想,他一定受了《華嚴》的啟示。因為《四書》架構跟《華嚴經》非常相似,他這個靈感一定有地方來的。《華嚴經》最大的特色是有理論、有方法,還帶表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就是表演,把理論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給你看。所以《華嚴》在一切經是最圓滿的一部大經。《四書》的架構也是如此。《中庸》是理論,《大學》是方法,《論語》、《孟子》是表演。

  《論語》是孔老夫子,記載孔老夫子的一生處事、待人、接物,孟子代表賢人,聖賢如何把《中庸》、《大學》的理論應用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妙不可言!都帶表演的,這是它非常像《華嚴》,都懂得用中。《論語》裡面孔老夫子一生為人、處事、待物,他都守著中庸之道。所謂「致中和」,又給我們說明「禮之用,和為貴」,唯獨以中、以和,那他這個生活就自在,真正得到幸福美滿。這種教學,為中國古代教育接納成一個中心的理念。

  我們到北京,你去看那個皇宮,皇宮裡面三個最主要的建築物,這三個大殿,太和、中和、保和。才知道古時候帝王以什麼來治天下?和。什麼時候不和,他就要亡國;什麼時候能和,他的國家是最強盛的,真正能「致中和」就強盛。所以家和萬事興,一個國家上下能夠和睦,這個國家怎麼會不興旺?我們反看歷史,清朝末年不和,內裡面不和,外裡面也不和,朝野都不和,導致於亡國。一個家庭跟一個國家,乃至於世界,都出不了這個原則。

  離垢。】

  「垢」是污染。我們今天講到環境的保護,但是只講到物質,沒有講到精神,沒有講到心理。如何能保護心理的污染?這是「離垢」。

  無別。】

  是不分別。

  無處,寂靜,無住。】

  這都是空不空,這些開導是教我們「用中」,既不偏於空理,也不偏於假相,你能夠得其中。

  空、不空,是理事實相。】

  「空」是理的真相,「不空」是事的真相。

  貴在用中也。】

  你能夠得到「中」,那就解脫、就自在。所以,貴在用中。今天時間到了。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