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淨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菁華[1993年](第一集)  

無量壽經菁華  (第一集)  1993/8  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檔名:02-18-01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這一次我們在「大覺蓮社」,利用星期天的時間,預定是四次,也就是四個星期,一共有八個小時,給諸位介紹《大乘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在淨土宗稱為大經,在美國也曾經講過幾遍了。在過去幾年,我們台灣印《大藏經》已經超過十次以上,這是佛門裡面的一樁大事,數量也相當可觀,流通到全世界。「商務印書館」將《四庫全書》也印出來了,世界書局接著印《四庫全書荟要》,這是中國古來的典籍,在這一個非常殊勝的因緣,先後都出版了。多少年來,我們唯恐這一些典籍會散失、會失傳,現在我們實在是很可以放心了,有這麼多流通到全世界;即使在美國許多大的圖書館裡面,我們也都曾經看到。

  可是我想到一個問題,這許多的寶藏如果沒有人能夠去讀誦,放在圖書館裡,依然是非常的可惜。所以也就聯想到這個《大藏經》,幾個人一生當中有機會把《大藏經》看一遍?實際上我們也曉得,縱然發心去閱藏(看《大藏經》),看前面不知道後頭,看到後面,前面已經忘光了,實實在在得不到利益。所以我就想到,假如有人能夠把經典裡面重要的句子,把它摘錄下來,讓我們大家都能夠看到,都能夠讀到,都能夠應用在生活當中,中國固有的文化、大乘佛法,才能夠真正的利益眾生。

  早年,我看過弘一大師《晚晴集》的一個小冊子,《晚晴集》裡面一共節錄了一百零一條,都是經典跟祖師的語錄。前一個月,我在達拉斯有一個星期的時間,那一邊辦「佛學講座」,我就采用了弘一大師的《晚晴集》,將《晚晴集》做了一次通俗的研究討論。同學們聽了之後,非常歡喜,我覺得這個很值得試一試。

  於是乎這一次葉居士來找我,問我講什麼?我就在《無量壽經》裡面,總共摘錄了六十條。如果這個方法試驗成功了,我想《大藏經》咱們可以采取這個方法。我們現在印的《大藏經》是日本的《大正藏》,總共是一百冊。假如把一部《大藏經》能夠濃縮成一冊,那就方便太多了;像《四庫全書》、《四庫荟要》,中國大部的典籍,都用這個方法把它節錄出來,成為一冊、二冊,那將來每個人都有機會能夠讀到。

  當然節錄有節錄的重點,這就是佛法裡常說的「應病與藥」。今天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究竟發生了什麼樣的症狀?一般人只知道現在社會非常的混亂,真正是天下大亂的一個時代。如果我們冷靜觀察,這個大亂的根源是什麼?可以說倫理道德喪失了,因果的道理與事實沒有人重視了,這是現前社會病態主要的因素。我們對治這個因素,從世出世間典籍裡面(這些典籍就是寶藏、寶山,咱們到山裡面去采藥,來對治眾生的大病),我們所著重的就是倫理道德與因果的道理與事實,我們只采輯這一方面的。

  所以這一次選讀這個六十段,是為整個社會病態作為標准的,而不是對修淨土的人所說的。如果專修淨土,我不會選擇這些,我們一定會選擇四十八願,一定會選擇《無量壽經》三十二到三十七品,這是對於專修淨土的人,是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讀的。所以此地所選擇的是以整個社會大眾為對象,這也是將選讀的因緣,簡單跟諸位說明了。

  這個六十段我們讀了之後,也可以說《無量壽經》全經都讀到了。這一種方式也有一個好處,因為句句都是我們需要的。換句話說,經裡面精彩的教誨,無論是讀、無論是講都非常方便。因為一部經不可能自始至終都契機,於是乎這一部經當中有不少冷場,不切實用,聽起來就沒有味道。這個節錄出來,可以說句句都是精華,句句都是高潮,所以無論是講、無論是聽、無論是讀,都能夠提起很高的修學興趣,我們這一次也等於說是初次的來嘗試。請看第一條:

  一、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這一句在淨宗來說非常重要。古德將《普賢菩薩行願品》列在「淨土三經」之後,稱為「淨土四經」,這種作法確實是有根據的。根據什麼?就是這一條經文,使我們明了西方極樂世界,從下下品到上上品,都是修的普賢之德。大乘經論裡面告訴我們,菩薩不修普賢行就不能夠圓成佛道。注意,那個「圓」是指圓滿的佛果,就是天台家講的圓教的佛果,這是究竟圓滿。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九品,從下下到上上統統修的是普賢大士之德,難怪連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要跟著普賢菩薩念佛求生極樂世界。這個根據,我們從經典裡面找出來了。

  『無量行願』,「行」是實行,「願」是志願,濃縮就是佛門裡常說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展開來,就是無量的行願。普賢菩薩是用「十大願王」作為無量行願的總綱領。普賢行跟其他所有一切行門不相同的地方,我們要知道,那就是普賢菩薩的心是真正的清淨平等,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盡虛空遍法界,一視同仁。

  第一句「禮敬諸佛」。他這個禮敬的精神跟一般禮敬不一樣,「禮敬諸佛」,哪些是諸佛?一切眾生就是諸佛。這是佛在《華嚴經》、《圓覺經》上都說過:「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要曉得,這個「禮敬諸佛」,不是我們看到佛,我們對他尊敬;不是佛,我們就對他不恭敬,那就大錯特錯了。這個「諸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平等的恭敬,來禮敬。未來佛就是一切眾生。

  經上不僅如此,而且告訴我們,一切有情眾生,我們講動物,動物都有佛性,有佛性的都是佛。無情的眾生,我們不叫它做佛性,叫它做法性。法性跟佛性是一個性。所以《華嚴經》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無情的眾生怎麼辦?跟敬佛一樣的恭敬。桌椅板凳是無情眾生,我們對它的恭敬跟對諸佛的恭敬,無二無別,這叫做普賢行。那我們見了桌椅板凳,是不是也跟它頂禮三拜?那就錯了。這個桌椅板凳,我們把它擺得很整齊,擦得很干淨,這就是對它的禮敬。所以在儀式上,就是外表上有種種差別,內心的這個尊敬是毫無兩樣,這叫「禮敬諸佛」!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

  不但至高無上的佛法從「禮敬」學起,佛門課誦本忏儀裡面,諸位常常念到「一心恭敬」、「一心禮敬」。一心就是普賢行,一心是平等的。對佛是這個心,對人也是這個心,對畜生還是這個心,對桌椅板凳也是這個心,這叫「一心」。二心就有分別了,就有差別了。所以二心、三心就不恭敬了,那就不是普賢行了,一心才是普賢行,這是我們一定要把它辨別清楚,知道自己怎樣修學。

  第二句「稱贊如來」,跟第一句用的名詞不一樣。第一句是講「諸佛」,第二句為什麼換成「如來」?「如來」跟「諸佛」有什麼不一樣?這裡面確實有很大的差別,說「佛」是從相上說的,說「如來」是從性上說的。相上,我們要一心平等的恭敬。這個贊歎,那要從性上講了,與性相應的這是善事,我們要贊歎;不相應的是惡事,惡事不贊歎,惡人不贊歎。但是要恭敬,所謂「敬而遠之」,恭敬心沒有差別,不贊歎他。

  從什麼地方我們能看得出來?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裡面,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善財每參訪一位善知識,一定是先禮敬(先要致敬),然後一定是贊歎。可是五十三位善知識裡,有三個人,他有禮敬,沒有贊歎。這三個人是誰?第一位是勝熱婆羅門,這一位善知識代表的是愚癡。第二位甘露火王,代表的是瞋恚。第三位伐蘇蜜多女,代表的是貪愛。這三個人代表的「貪、瞋、癡」。所以這個「貪瞋癡」,善財童子雖然去參學,不贊歎;有禮敬,沒有贊歎。由此可知,這個贊歎是贊歎善法,不贊歎惡法,但是在禮敬沒有善惡的分別。所以「禮敬」跟「贊歎」當中有這麼大的差別,這是我們要曉得,應當要學習的。

  「十願」,在此地我就不要一條一條的細說了。《無量壽經》全套的錄音帶裡面講得很詳細,諸位可以做參考。普賢菩薩與十願,歸納無量的行願。阿彌陀佛則是以四十八願,當然比十願就詳細得多了。

  但是這個裡面,最重要的是「具足」這兩個字。我們有沒有具足?如果我們這個願不具足(我們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往生極樂世界的條件是「信、願、行」,我們有信有行,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有行;願不具足),就像這個鼎三個腿缺了一條,就去不成!這個要緊。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如果真的希望這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要把《無量壽經》四十八願當作早課,天天去念它,時時去學,要把四十八願變成自己的本願,那就叫「具足」了。四十八願就是無量行願,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四弘誓願」都在其中,一定要變成自己的行願才行。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一切功德法」就是名號,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一切功德法。怎麼知道的?隋唐時代,古大德曾經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做了一個比較。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哪一個算第一?一般人公認《華嚴經》第一,幾乎大家都沒有反對的,《華嚴經》是經中之王,根本法輪,《華嚴經》第一。

  《華嚴經》跟《無量壽經》來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為什麼?《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才圓滿。如果沒有「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就不能圓滿。《無量壽經》自始至終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是《華嚴經》的歸宿,是《華嚴經》的總結論,說它是第一之第一,這沒有話說,確實講得通,無論在理上、在事實上是這個樣子的。

  古人只比到這裡,我們再追,繼續不斷的再追。《無量壽經》夏蓮居居士分為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是第一?當然是四十八願。第六品是講四十八願,阿彌陀佛自己敘說的,全經最重要的就是這一部分。

  四十八願一共有四十八條,哪一條第一?這不用我們說了,古人已經說過了,第十八願第一。為什麼說十八願第一?十八願就是臨終十念往生,這就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所以,「一切功德法」,這個我們才真正把它找到了,這一句名號就是「一切功德法」。為什麼?名號展開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是《華嚴經》,《華嚴經》一展開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句名號是總綱領。這一句名號,像一座山一樣,它是山尖峰,我們把這個抓到了,所有一切佛法、一切經典、一切法門就統統抓到了;叫你「安住」,你的心要住在「阿彌陀佛」上,這就對了。

  所以真正修行人,想自己在這一生當中,穩穩當當快速成就,其他的法門不需要學了,這一句佛號就夠了。為什麼還要你念經,不叫你老實念佛?因為你不相信,這才叫你去讀經,慢慢讓你在經典裡面道理明白了,事實搞清楚了,信心才建立;信心真正生起,其他東西自自然然就放下了。

  所以不但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即使一切諸佛教化眾生,都是以這一個法門為第一,真實不二法門。這個法門,實在說容易,但是很難相信,難信易行;相信了,那這個人有大福報,有大智慧。智慧福報就像經典上所顯示的,小乘像捨利弗智慧第一,大乘像文殊菩薩智慧第一,不是智慧第一,他不能相信。

  我們想想,我們沒智慧,我們的智慧不但比不上文殊菩薩,連小乘捨利弗尊者我們也比不上。但是我們對這個法門一聽就歡喜、就相信、就接受、就願意修學,從這一點來說,我們不比文殊菩薩差。因為他也選擇這個法門,我也選擇這個法門;他是智慧的選擇,我也是智慧的選擇。從這一點來說,我們可以跟他沒有兩樣。「安住」是心安理得,理、事都搞清楚了,我們這個心才真正安住在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佛號之中,這就是「一切功德法中」。

  我們雖然選讀這個經句,也沒有把淨宗宗旨喪失,這個第一條就是淨宗的宗旨。我們看底下第二條:

  二、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這是我們現前,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大家非常關心的一樁事情。為什麼?我們的苦難太多了。『魔』不是魔鬼,「魔」就是種種苦難,種種的折磨,佛經裡面的「魔」都是折磨的意思。原來是折磨的磨,這個字下面是個石頭,折磨的磨。折磨太苦了!太可怕了!太痛苦了!梁武帝把那個石頭去掉,換成一個「鬼」字,所以這個字是梁武帝造的。折磨比遇到鬼還可怕,是這麼個意思,這字是他造的,以後就用這個字了;但是我們不要誤會,它是折磨。

  『怨』是怨家,我們在這個生活當中,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天天遇到。魔障,中國人俗話常說:「不如意事常八九。」那個常八九的不如意事,就是魔。怨家是什麼?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惡怨家」,這個怨家不是外頭,是自己。「十惡」:身,殺、盜、YIN;口,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意,貪、瞋、癡,佛說這個十種是我們的怨家。怨家還不肯捨離,還喜歡得不得了,天天要跟它在一起,那你這個「魔怨」就不得了了,你的日子怎麼會好過!

  這一生苦,說老實話,來生比這一生更苦。怎麼曉得?你自己冷靜去想一想,你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有沒有離開魔怨?你跟這個怨家是愈結愈深,難分難解!造作惡業,來生果報怎麼可能會好?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一生苦,來生比這一生更苦,總是一世比一世往下沉,不會往上面去的。這是實實在在的話,一世不如一世。我們中國人俗話常講:「一代不如一代。」這是一世不如一世,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你要是冷靜去觀察,你不難發現。

  佛教給我們,如何我們不再墮落?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那你一定要『降伏魔怨』。這個經上講的比《金剛經》上講得詳細,《金剛經》上講:「降伏其心。」我們這個地方用「魔怨」,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那個「心」。什麼心?十惡之心,妄想心、煩惱心、顛倒心,講的是這個,就是此地講的「魔怨」。用什麼方法降?定、慧,這就重要!所以,不可以不修定。慧是從定當中生的,如來教誡一切眾生,是以「戒定慧」三學為宗旨,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定」在佛法修學過程當中,它是中樞,它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戒是手段,不是目的,用這個手段達到修定,達到這個定學。定還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在智慧,開智慧!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定功能夠伏魔怨,能夠伏住、控制住;慧能夠化解它。所以,慧一現前,就把十惡變成十善了,把魔怨變成大善知識、大功德主。慧現前才是真正的大的轉變,轉凡成聖,轉苦為樂,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沒有慧不行。因此,佛法任何宗派、任何法門,都是以智慧為修學的目標,而是以定(這個定在佛經裡面常用的三昧,三昧比較說得普遍。我們念佛人念到「一心不亂」,也叫做「念佛三昧」)為修學的樞紐。

  我們修行是用念佛這個方法,念佛這個方法是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最殊勝的方法。在用到最殊勝的方法,念了這麼多年,這麼久了,還沒有得到定,這個原因在哪裡?原因把戒丟掉了,沒戒!所以,念一輩子,念佛三昧都不能現前。不要說一心了,功夫成片還沒消息,這個問題嚴重了。可見得這個「戒」太重要了!

  「戒」是什麼?知道的人不多,大家對這個戒含糊籠統,看到戒,「有五戒,有十戒,有菩薩戒、比丘戒」,想到這些地方去了。算你沒想錯,但是你也沒想對。為什麼說你沒對?如果對了的話,那你一定得「念佛三昧」了。你「念佛三昧」沒得到,可見得你想的沒對。你就是持戒也沒對,持戒不能得定。

  我也見到有一些持戒很嚴的人,戒律持得很好,自己覺得很了不起,常常聽到他批評「這個人破戒,那個人犯戒」,氣得氣呼呼的。我就想到他永遠不會得定,為什麼?常常生煩惱,看到這個破戒,那個不持戒,他就生煩惱了,他心就不平,心不清淨,他怎麼能得定?六祖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自己境界清淨,別人清淨不清淨,一概都不理會,他心清淨,他就得定。他不曉得這個道理,天天看到別人毛病,那就是自己的大毛病,所以他的修行不能成就。

  如果說到好處,只能說來生得一點福報而已。這個福報,我還不敢講人天,為什麼?他未必能得人天身。不在人天也有福報嗎?有!畜生裡有福報。你看美國人養的小寵物,福報真大!餓鬼道裡面有福德鬼,像城隍、土地公、山神,你看初一、十五都有人拜拜、祭祀他。修行修到這種地步,豈不叫冤枉!所以,什麼叫做「戒」,我們要把它搞清楚。

  這個地方的戒,最重要是老師的教誡,我們今天把這個疏忽掉了。所以中國自古以來,無論在家、出家,修行人往往三年五載就有成就。我們今天科技發達,物質資源比從前豐富的太多,為什麼我們今天修行二十年、三十年都不能有成就?如果說我們的聰明智慧不如他,這個我不相信;我們的福報不如他,我更不相信。問題到底發生在哪裡?發生在從前他們都聽老師的話,現在人不聽老師的話,毛病發生在這裡。古人有「師承」,現在人把老師丟掉了,不要了。「親近善知識」這一句話沒錯,但是現在人用這一句話意思用錯了。親近善知識這一句話的意思,他不懂,他錯解了,他也錯用了。

  諸位要知道,古人這個「師承」是只有一個老師,一個老師指你是一條路,這一條路是成功的道路,這叫師承。這個老師一定把你的修學基礎奠定好,這是老師的責任。你的基礎沒有奠定,你決定不能夠離開老師。就像小孩不能離開父母,他不能獨立,時時刻刻要父母照顧;到他能獨立了,這才放他出去。從前修學,學生對老師也是這樣的,什麼時候才能離開老師(現在人講畢業了)?得根本智。根本智是什麼?就是定,真正修到得到定了,慧現前了,這個定慧力量現前了,老師說你可以出師了,可以出去了。出去是什麼?出去參學。那就講親近善知識了,什麼樣的人你都可以接觸了,什麼樣的事也都可以接觸,像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可是諸位要曉得,善財的老師是文殊菩薩,他在文殊菩薩那裡得根本智,就是此地講「以定慧力」,他定慧力得到了。出去五十三參是干什麼?是「降伏魔怨」,他才有這個能力。

  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我們今天所說這個社會上各行各業,歸納成五十三大類。所以這個善知識裡面,各行各業、男女老少都有,你都可以去接觸;你接觸,成就你的後得智,就是圓滿的智慧。為什麼?接觸好的境界,你也不動心,也不會起貪心;惡的境界,你也會不動心,你也不受它干擾,不受它誘惑,成就你的「定」。你接觸之後,樣樣清楚,樣樣明了,成就你的「慧」。所以,「定慧力」是我們修學真實的根本。

  但是現在難,難在沒有老師。我想找一個老師,到哪兒去找?找不到!縱然真正有好老師,他不敢收你。為什麼不敢收你?你不聽話,你要跟老師抬槓。老師不願意找這個麻煩,老師也不收你。現在說實在話,最悲哀的是「師承」斷掉了,這個時代沒有師承。

  有很多人來問我:「法師,你這樣一說,怎麼辦?還有沒有補救的方法?」

  我說:「補救的方法有。」

  他說:「什麼方法?」

  我說:「找古人,以古大德做老師。」

  我這一生最大的幸運,就是沾到了一點師承的邊緣,大概從我以後恐怕就沒有了,我還沾到一點邊。過去我在台中求學,我的老師李炳南老居士,他就非常謙虛,他說:「我的學問道德不夠資格做你老師。」勸我以印光法師為師,印光法師是他的老師。印光法師不在了,我們跟誰學?印光大師的著作在,如果我們一心一意依照《文鈔》來修學,那就是印光法師的學生。讀他的書,聽他的教訓,依教奉行,這就是師承。這個是李老師介紹給我的。

  我今天跟大家介紹這個老師,比印光大師還高明,什麼人?阿彌陀佛,為什麼不以阿彌陀佛作老師!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佛經》就是阿彌陀佛,一心一意專攻這三部經。讀經就是修戒定慧。但是讀經不能思考,不能想這個經裡什麼意思;一想那就完了,戒定慧都沒有了。所以念就叫老實念,老實念是修「戒定慧」。

  怎麼說老實念就是修「戒定慧」?諸位要曉得,戒律再多,它的精神只有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是小乘戒,「眾善奉行」是菩薩戒,一切戒律都不外乎這兩句。我們讀經,恭恭敬敬的讀,一心一意的讀,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你想想看,你還做什麼惡?你這個「諸惡」不就沒做了。可見得小乘戒圓滿了,不要一條一條修,你圓修了,一切圓滿了。經典是佛從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真言,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讀經就是「眾善奉行」,所有一切戒律都圓滿了,「戒」學圓滿了;一心讀誦就是修「定」,定裡面沒有妄想,沒有懷疑,沒有雜念;這個經從頭到尾念得字字清楚,沒有念錯、沒有念漏,這就是「慧」,這個就是根本智。

  所以你要曉得念一個鐘點,就是一個鐘點在真修。假如你一面念,一面想裡面的意思,戒沒有了,定也沒有了,慧也沒有了,那是念我們世間的書,那就完全錯了。所以讀經無論你一天讀一個小時、讀半個小時,或者是有時間能讀兩個小時,你能夠用這個方法,讀經是修戒定慧,禅宗裡面禅堂的打坐也是修戒定慧,密宗裡面持咒也是修戒定慧。我們用讀經的方法修戒定慧,方法不一樣,功夫成就沒有兩樣,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要知道。想研究裡面道理,另外找一個時間。另外找個時間,你看注解去研究,那個可以。這是不能夠在讀誦裡面混在一起,那你全盤都失敗了。

  到你定慧力成就了,你的障礙自然就少了。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慢慢會感覺樣樣都很順利,障礙少(魔障少了)。理明白了,把十惡的念頭逐漸逐漸轉成十善的念頭了,這個魔怨才真正的降伏、才真正消失,佛法常說:「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個效果才真正現前。所以這是明了之後,有助於我們的修學。第三條:

  三、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前面第二句是自己修學,是自利。第三句是利他,我明白了,我得到好處了,我要幫助別人,把自己修學的心得能夠常常講給別人聽,幫助別人像我一樣的成就。這個『法』就是方法、理論,這是講教他。第四條:

  四、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這兩句都是從比喻上說的。現在說到染污,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比過去的人體會要深刻得多,因為全世界每一個地方都在大聲疾呼要做好環保。科學家給我們提出了警告,地球的污染已經非常嚴重了,如果不能改善,他們的預言說五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不適合人類生存了。可見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了,這個也是事實。這些人雖然曉得努力在做了,這個環境能不能改善?會不會有效果?我覺得問題很嚴重,所收的效果很有限。原因在什麼地方?世間人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切環保工作所做的是治標,他不懂得治本。「本」是什麼?人性的污染,這個問題嚴重。所以心理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這個問題大了!

  我在二十年前,有一天在方東美先生家裡,正好遇到教育部有兩位官員,也是拜訪方先生。那個時候台灣政府正在提倡「復興文化運動」,復興中華文化,這個官員就向方先生請教:「有沒有有效的方法,能夠把這個復興文化的工作做好?」方先生大概冷靜了有好幾分鐘,態度非常嚴肅,一句話都不說。過了幾分鐘之後,他說:「有!」教育部的人就很歡喜,就請教方先生用什麼方法。方先生就說:「台灣所有的報紙停刊,雜志停刊,電視廣播統統都不要了。」他一聽說,搖頭說:「做不到。」這些東西天天在污染人性,在破壞文化,只要有這些東西存在,復興文化收不到效果。

  方老師的見解,我們想想真有道理。所以我常常勸勉我們學佛念佛的同修,不要看報紙,不要看雜志、電視,什麼都不要看。為什麼?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你看這個東西必定受污染。我們這個污染洗都洗不干淨了,天天還在增加,那還得了!所以這些東西統統要遠離,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用讀經、用念佛這個方法,把我們「心地、思想、見解」的污染把它洗干淨,這才能『顯明清白』,恢復到清淨心。

  《無量壽經》的經題(我們這個題是個省略的題目,具足的經題,諸位都曉得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經題裡面「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修學的綱領。我們學什麼?我們就是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覺而不迷。雖然說了「清淨、平等、覺」三個,這是「一而三,三而一」,只要你得到一個,那兩個一定同時得到。所以淨宗著重在清淨心,心淨則土淨,我們與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感應,就是在清淨心。所以「顯明清白」非常重要,就是要知道避免這一些污染,這個絕對不是個好東西。

  從前修行人,寺院道場都是建立在深山裡頭,人跡不到。這個社會是個染缸,與它隔絕。現在麻煩大了!交通便捷了,以前上山很困難,到寺廟要走好幾天,不是很虔誠的人,他不會去。現在馬路開了,車很方便就到了,所以就變成游覽觀光的場所了。游覽觀光是說得好聽,說得不好聽就是染污的場所,怎麼能適合於修清淨心!第五條:

  五、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這一句就是一般常說的「發菩提心」。「四弘誓願」裡的第一句「眾生無邊誓願度」,能常常有這個念頭,就是『度世之道』。『谛』是真實,這是心真的住在這上面,也就是住在四弘誓願上。我們要想度眾生,也就是要想幫助別人,先要成就自己。所以,四弘誓願不但是大菩提心,而且明白的告訴我們一條修行證果的層次、階段。首先你要發願,願引導你前進,願是一個動力。修行從哪裡下手?從斷煩惱下手。所以剛才跟諸位說過,我們親近一個老師,跟一個老師學,原因就是幫助你斷煩惱。聽一個老師的話,等到你煩惱斷盡了,就是魔怨都沒有了,定慧成就了,然後再「法門無量誓願學」。

  現在人,四弘誓願的前面兩願不要了,一開頭就是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學了沒有幾天,他都成佛、成菩薩了,到處宣揚他是什麼佛,成了什麼菩薩再來的。胡說八道!這真可惜。所以要知道入門,在從前是五年學戒,那個「戒」是老師的教誡,至少是五年的時間跟一個人學,成就定慧,奠定自己的根基,然後才可以廣學多聞。這是從前的人,社會比我們現在單純的太多了,還得要五年遵守老師的教誡。現在我們生在這個花花世界,要加十倍的功力。染污超過十倍,我們時間也要拖長十倍,從前五年,現在要五十年,我跟大家講都講真話。

  要學五十年?算了,別學了!就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廣學多聞,見到阿彌陀佛再說;在我們娑婆世界,我不學了。所以我們現在四弘誓願分成兩段,現前我只是修前頭兩句,我要發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再作後頭兩句,「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安全、保險,這個不會錯誤。後頭兩句現在學,一定把你念佛的功夫障礙掉了。現在死心塌地念阿彌陀佛,往生淨土。

  我在講席當中說過很多次了,上上根人只持一句阿彌陀佛,什麼經都不看。要不要懂?不要懂。我心定下來了,相信就行了,這一句佛號就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大勢至菩薩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是上上根人。比這個次一等的,再讀讀《無量壽經》、念念《阿彌陀經》,淨土三經、五經,這是次一等的人。再次一等人,就再多念一點《淨土十要》,像《印光大師文鈔》、淨宗的這個經典,念個幾十部,這是第三等人。如果覺得這個還不夠,還要念《金剛經》、《地藏經》,那往生沒指望了,不能去了。沒指望!為什麼?太雜了,太多了。

  佛法講精進,精是精純不雜,我這個頭腦裡沒有第二個念頭,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不生第二個念頭,這種人決定得生。一天到晚還胡思亂想,不行!想想佛這個怎麼說,那個怎麼說。你去問佛,佛一定把你狠狠的呵斥一頓,佛說:「我什麼也沒說。」這話是真的。你們念《金剛經》,《金剛經》上佛確實一生沒說過一句法,誰要說佛說法了,那叫謗佛。佛既然一句法沒說,你怎麼說這個意思、那個意思?胡思亂想!成天的在打妄想,這是大錯特錯。佛只是教我們修定,智慧開了之後,世出世間一切法就自然通達,自然明了。這是真的!分別、執著、妄想裡面,決定得不到真實法,這是我們要注意的。可是我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聽的人都不相信。現在看到你點頭,出了門之後,你還是搞你的,不相信就沒有法子了。這是要「心常谛住度世之道」。第六條:

  六、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這是菩薩教化眾生的悲願,但是我們學習的時候要懂得觀機。機緣成熟了,我們要不幫助他,對不起人!沒有成熟,你幫助他,他反而毀謗,自討無趣。一定要懂得觀機,應機說法,那就沒有錯了。眾生根性不相同,機緣不相同,無論他修學什麼法門都好。喜歡學禅,你就老實參禅;喜歡念咒,你就恭恭敬敬念咒;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如果學一個法門就能夠度一切眾生,釋迦牟尼佛何必說那麼多法門?說那麼多法門是應種種不同根性的人而說的,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我們修淨土,不能強迫每一個人都修淨土。佛都不強迫,我們有甚麼理由強迫?佛看到大家修行都歡喜,我們看到為什麼不歡喜?所以一定要曉得這個原則。遇到緣成熟的,不要等他請,我們主動的去幫助他,把佛法介紹給他,把佛法推薦給他。佛法確實有許多層次,慢慢他這個層次提升了,他自然會找到這一個捷徑,會找到這一個殊勝的法門。所以要有耐性,可以以善巧方便協助他。第七條:

  七、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興大悲』,這個「興」就是發的意義(意思),要發起大慈悲心,愍念有情的眾生。一切眾生,真的是迷惑顛倒。

  『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這個四句都是講教學的方便,教學的方式。「演」,不但是講解,還得做給他看。演是表演,不但有言教,而且有身教,做出榜樣給他看。「辯」是言教。「授法眼」,授是傳授、教給他,法是方法,眼是比喻,使他明白這個方法,懂得這些道理。「杜惡趣」,杜是防止、防范,惡趣是惡道。怎樣不墮惡道?必須不造惡業,不造惡業自然就不墮惡道了。

  「開善門」,「善門」淺而言之,就是人天善法。這是有一類的人,他不想出三界,你要跟他講出三界、成佛作祖,他害怕,他不敢。但是你講來生再作人,做一個大富大貴的人,他很高興。遇到這樣的人,你就教給他這個方法,這是人天的善門。如果那個志向廣大的人,他知道三界都苦,三界沒有意思。天上雖然福報大,壽命長,總有一天還是要死,總不是究竟的,最好能夠超越三界。你就把超越三界的方法教給他,這是大善門。

  實在講,任何一個法門,要想在一生當中真正能成就,除了念佛,恐怕就找不到第二個辦法了,這是我學佛四十多年當中的體驗,實在找不到第二個方法。所以念佛法門確實殊勝,能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大家,這是至善之門,沒有比這個更善的了。

  『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就是對人跟對自己沒有兩樣。這個實實在在就是大乘佛法裡面所說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對於一切眾生,一視同仁;只要他肯接受,我們總是全心全力去幫助他。再看第八條:

  八、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一句裡面為我們說明了,佛為什麼要到這個世界來,這一點我們要曉得。佛為什麼出現在印度,為什麼不出生在中國?為什麼不出現在歐洲?美洲更不必說了,美洲沒人,佛來了無眾生可度。歐洲的文化比我們還晚。我們中國文化雖然久,中國人最高的只有一個生天的意念,沒有出三界的這個念頭。至於講來生作人,或者生天,我們中國儒家、道家這些學問方法夠了,佛用不著來。再看看印度,佛就不能不來了。釋迦牟尼佛出現的那個時代,印度宗教最發達,我們在佛經上看到六師外道,大的九十六種。這些裡面有不少確實有禅定的功夫,像婆羅門教,婆羅門、瑜伽、數論,他們這些人定功高的能到四空天,這個我們中國人做不到。我們中國人,說老實話,天上也是在欲界天,色界天這個意念都沒有。印度人能夠到色界天、到無色界天,就是不能超越,而且把四禅天、四空天當作涅盤的境界,這是很大的誤會。所以在那個時間,看看全世界,確實印度那邊眾生根性機緣成熟,佛是『矜哀三界』,出現在這個地方,幫助他們超越六道,得真正的菩提涅盤。所以佛並沒有偏心,那個地方眾生機緣成熟,用什麼方法來教化。像《普門品》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印度那邊是要用佛身說法,中國這邊是要用菩薩身來說法,這是示現的不相同,它的目的是相同的。

  目的是『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拯」是拯救、拯濟。「群萌」是一切眾生。「真實之利」,這個裡面也有差別,滿足眾生的願望就是真實。這個人想生天,佛教給他生天的方法,他真的生天了,這是他得到真實的利益了。絕對的真實、究竟圓滿的真實是成佛,等覺菩薩比如來還差一等,不是究竟圓滿。唯有究竟圓滿,那就是最真實的利益。佛跟大家講《無量壽經》,把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的方法告訴大家,這才是究竟圓滿的真實之利。諸位細細看看三經裡面所說的極樂世界,四土九品,依正莊嚴,一生圓滿成就,不要等到第二生,所以這是釋迦佛在這一會裡面,跟我們講的是絕對的真實。佛在這個經上講過三次真實,這裡我們看到「真實之利」,一部經上講三次真實,很少見!

  下面這是幾首偈子,值得我們記誦。記是記住,誦是應當要背誦,對我們修行有很大的好處。第九條:

  九、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宣揚戒定精進門。通達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願我得佛清淨聲,法音普及無邊界』,這是我們應當要向往的。不要去想這個世間名聞利養,不要想這些,這些東西是空的、是假的,俗話常講:「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決定得不到。得不到的東西,天天打妄想想得到,這太苦了!這也實在太愚癡了。一切得不到的東西不想,《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想這些干什麼?要想的,想跟佛一樣清淨音,想盡虛空遍法界弘法利生,你能夠想這個,好!常常想這個,不知不覺跟一切諸佛同心、同願、同行,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宣揚戒定精進門』,這個就是戒定慧三學。

  『通達甚深微妙法,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這一段裡頭最重要的就是「三昧力」。三昧力就是第二條裡面講「以定慧力」,定慧力就是三昧力。這些願望真的要想得到,是從三昧裡成就的。

  「通達甚深微妙法」,這個「甚深微妙法」是指什麼?給諸位說,就是指淨土法門。《華嚴經》、《法華經》是微妙法,《華嚴經》、《法華經》跟《無量壽經》一比,《無量壽經》是第一,所以《無量壽經》就是「甚深微妙法」。相信《華嚴經》、《法華經》不難,相信《無量壽經》難!最難信之法。所以我們跟人家介紹,人家不相信,我們也會笑笑。為什麼?不相信是正常的。一介紹他就相信,那個人不平常,那不是普通人。佛在《無量壽經》講過那不是凡人,決定是再來人,不是凡人。凡人,你跟他講,他一定搖頭不相信,所以這是正常的一個現象。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唯有智慧才真正能夠把身心的污染洗刷干淨了,內心就清淨了。唯有內心清淨,一塵不染,智慧才會現前,所以它兩個是相輔相成的。正因為相輔相成,才產生無量的法喜,就是你真有一分功夫,就多一分智慧;多一分智慧,這個信心深,又能夠增長一分功夫;增長一分功夫,又增長一分智慧。這是定慧相輔相成,永無止盡!應用在事相上,它就超過了一切惡趣門。

  「無邊惡趣門」,也是比較當中所說的。在我們六道裡面,餓鬼道跟地獄道兩個相比,餓鬼道善,地獄道是惡;畜生道跟餓鬼道相比,畜生道是善,餓鬼道是惡,這是惡趣門。菩薩跟佛比,佛是善,菩薩是惡;諸位明白這個就對了。所以這個「無邊惡趣門」包括了聲聞、緣覺、菩薩,一直到你圓滿成佛,這就對了。

  「速到菩提究竟岸」,它這裡有個「究竟」,因為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無明沒破,還不算究竟。所以等覺菩薩跟佛比,等覺菩薩是惡趣,不能算是善道。

  「無明貪瞋皆永無」,這是講三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統統斷盡了,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

  「惑盡過亡三昧力」,惑是三種惑統統盡了,所有一切過失再也沒有了,這是三昧力。我們明白這一個事實,才知道三昧是我們現前修學的中心,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所修的「念佛三昧」。念佛三昧在《阿彌陀經》裡面稱為「一心不亂」,在《無量壽經》裡面稱為「一向專念」,都是這個意思。雖然境界有淺深不同,那是說法的方便,其實這個「一向專念」、「一心不亂」、「念佛三昧」,總而言之都是相同的,但是裡面有功夫淺深差別不同而已,這是事實。第十條:

  十、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是說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怎麼作法。我們現在身體還在,還沒有到極樂世界去,每一天還得要應付許許多多的人、事,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用什麼樣的方式,佛在此地教我們『常行』。「常」,不是偶然的,經常要這樣做。

  『布施』是捨、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放下,你就自在了。所有一切苦惱的來源,都是你放不下。乃至於疾病、生死、輪回,都是因為你妄想、執著不肯放下,自己招來的,真的是自作自受。一切要放下,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

  『戒』就是持戒,持戒就是守法,奉公守法,人自然是心安,遠離一切恐怖。

  『忍』是忍辱,《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得成於忍。」所以,忍也是一個堅強的耐心。世法要成就都要相當的耐心,何況學佛,一定要能夠忍耐。

  『精進』,進就是不退,精是純而不雜,這叫精。專精,這個很重要。我們見到很多同修,不是不努力,他也很發憤,但是他不是精進,他是雜進。他學很多,學得很雜,他叫雜進、亂進,所以他功夫不能成就。不如一門精進,一門進步非常快速。我們舉一個很簡單的比喻,一個人只學一部經,他學上一年,很有成就。另一個人,同時他學十部經,他一年的成就決定比不上那個學一門的,這是一個道理。

  所以學經不難,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了,我專學《阿彌陀經》,天天念、天天研究,你要是一部經研究上十年了,十年之後你走到世界任何一個國家角落,人家看到你,「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化身」,你跟阿彌陀佛沒兩樣了。你十年學十部經、學二十部經,都是平平常常的,沒有什麼了不起。如果專學一部經,你十年學一部《地藏經》,那你成了地藏菩薩了;你學一部《普門品》,你就變成觀音菩薩了,就這麼一個道理。問題在你肯不肯專?肯不肯專攻、專精?現在一般人喜歡要博要多,那就沒辦法,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是一個失敗的思想,不能成功!這是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

  我跟大家講我沾一點師承的邊緣,聽老師的話,還不是完全聽,當中還打折扣。要是完全聽,我今天還得了,不得了!所以現在想想後悔,沒有完全專聽。我在李老師會下跟老師十年,十年學五部經。你看,哪一個佛學院一個學期都不止學五部經,我十年才學五部經。李老師規定一部經不能夠完全學好,決定不可以學第二部。學到什麼樣子,還要老師同意,他的標准,不是我的標准。他認為可以了,可以再學一部了;他認為不可以,這一部繼續努力去做。所以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的經驗,的確我們現在佩服。年輕的人無知,意氣用事,不相信老人的經驗,就吃虧了。這是精進,非常重要!

  『定、慧』前面說過了,合起來這叫做「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這叫六波羅蜜。這個六大綱領,就是佛教給我們日常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要守住這個原則。「定」就是自己要有主宰,不為外境所動。「慧」就是我們今天講的理智,不會感情用事,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理智的,不是感情的,你就不會做錯事情,不會犯過失了。這個六條是日常生活行持的准則。

  「未度有情令得度」,用現在的話來說,沒有接觸佛法的、不懂佛法的人,我們要想方法找機會讓他接觸到,讓他認識到佛法。

  「已度之者使成佛」,已經學佛的人,而且發大心想快速成就,那我們就用念佛法門來幫助他,他這一生決定得到成就。

  末後這兩句話非常重要,「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世間人求福的人多,供養佛菩薩那個福報很大,天天去修供養、求福、求長壽、求發財,求這個。佛告訴我們「不如堅勇」,堅定你的志願、信心,勇猛精進求生淨土,生到淨土就一生成佛。不如這個。

  講到供養,實在說,不但佛菩薩你今天供養不到,佛菩薩不在,阿羅漢、須陀洹你也沒有這個福分,你也見不到。我們今天能供的是佛菩薩的形像,供養佛菩薩的形像有沒有福報?福報要看你怎麼供養。你不會供養的,天天這樣供也沒有福報,會供養的有福報。怎麼叫會供養?你要懂得佛法裡面供養真正的意義。《華嚴經》清涼大師《疏鈔》講得很多,講得很清楚。這一邊念《地藏經》的人多,《地藏經科注》注解裡面講得很詳細,供養是表法的。

  佛前面供花,花代表因,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是因;供果是代表果報。我們供的花,時時刻刻眼睛一看,就提醒我要修行,我要信願持名,這是花。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是果。供果,看到果,就想到我要到西方世界去,我要見阿彌陀佛。所以這個花果是常常提醒自己的,那就有福了。如果你認為這個供養是佛菩薩好看,我多供一點佛菩薩就歡喜我、就保佑我,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就完全搞顛倒了。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最簡單的供養是一杯水,水供養在那裡代表什麼?我們的心要像水一樣的清淨、一樣的平(平等),是給自己看的,不是給佛菩薩看的。心要像水一樣清,沒有一點灰塵,沒有一點污染,平等沒有一點起伏,它是教育、它是教學。

  供養的燈,燈是表光明,我們心地要正大光明,要能犧牲自己,幫助別人。所以這個燈用油燈,油燒干了,照耀別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這叫大慈悲。現在用電燈了,這個現象就很難看得到了。從前用油燈、用蠟燭很容易看到,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現在用電燈,不太容易見到這個現象。

  所以佛門裡頭種種陳設,都是非常好的教育,大家把這個真正的意義忘掉了,都搞迷信,變成谄媚佛菩薩、巴結佛菩薩,這成什麼話!這錯了。世間正人君子都不受你巴結,何況佛菩薩!這真叫侮辱佛菩薩,佛菩薩要是有知的話,早就把你趕出去了。所以一定要曉得,它是非常良好的教育設施,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