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淨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菁華[1993年](第六集)  

無量壽經菁華  (第六集)  1993/8  美國舊金山大覺蓮社  檔名:02-18-06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請看講義第五頁最後的一段,第五十一段:

  五一、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身心淨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作事倉卒。敗悔在後。】

  這一節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修行。「修行」這個名詞我們必須要有正確的理解,「行」是說的行為,「修」是修正;我們的行為錯誤了,趕緊把它修正過來,這個叫做修行。行為非常之多,但是總不出「身、口、意」這三大類,這一段裡面,也就是從「身、口、意」三方面來說。

  『當自端心』,第一個就是意業。「當自端心」,「心」就是我們的念頭,思想如果有了錯誤,可以說是一切罪惡的根源。所以在佛法無論是哪一個宗派、哪一個法門,都講求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心」。佛在此地教給我們要「端心」,「端」是端正,心有不正,趕緊把它修正過來。說「修行」,此處都加上一個「自」字,可見得這一樁事情是別人幫不上忙的,一定要自己努力去克制,才能夠真正收到效果。

  『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耳、目都歸納在身業裡面。口業造惡最容易,而且也造得最多,所以有時候把它特別提出來。此地我們看到「身口意」三業,「皆當自端」。

  『身心淨潔,與善相應』。修身的標准,佛在此地為我們說出來了,而且說得很清楚、很明白,使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之處,時時要檢點,這個標准就是「身心淨潔」。這個「淨」是說的心,「潔」是說的身,身體要清潔,心要清淨,這個是總綱領、總目標,心一定要清淨。

  什麼樣的心是清淨心?沒有妄念,心就清淨了。諸位要記住,有念皆妄。什麼叫妄念?心裡有念頭都是妄念。無念就叫正念,正念無念,心就清淨了。為什麼不標榜無念?這是怕我們發生誤會,有念是錯誤,無念也錯了。所以佛法講的「無念」是無念也沒有,無「有念」,無「無念」。因為「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都要不得,都是錯誤的。

  「無念」不太好懂,因此佛法講「正念」;無「有念」,無「無念」,那個念就叫正念,在禅宗裡面就叫做無念,無念是這個意思。無念也沒有,才叫做無念。不是「有」、「無」相對的「無」,「有」、「無」相對的無,也是錯誤的。為什麼?有無相對的無念,是什麼境界都不知道,不知道就是無明。佛法裡面講,真正的無念是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清楚,這個就高明,所以它不是無明。這個是講修心的標准。

  修身的標准是要清潔,清潔就是沒有垢穢、沒有污染。身要有污染就不干淨,我們把身體洗洗干淨是容易的。但是經的意思很深,底下講要「與善相應」;與惡相應,這就污染了,所以底下為我們說得很清楚。

  『勿隨嗜欲』,「嗜」是嗜好,「欲」是欲望。如果我們的嗜好、貪欲不能夠捨離,身體洗得再干淨,佛菩薩看到還是不清淨,你身體還是有污染。

  『不犯諸惡』,「諸惡」簡單的說就是十惡。身犯殺、盜、YIN,口犯惡口、兩舌、妄言、绮語,意裡面貪、瞋、癡,這個叫「諸惡」。「不犯諸惡」,反過來就是修十善,所以說「與善相應」,與十善相應,這是不犯十惡。

  『言色當和』,這個「和」,佛法裡面非常重視。不但佛法重視,世法也非常重視。中國古時候,可以說從漢朝一直到前清,治國的最高綱領,就是用一個「禮」。《論語》裡面說得好,「禮之用,和為貴」。所以我們看北京的故宮,你看到主要的建築物裡面,我們中國俗話講「金銮殿」,皇帝上朝(也就等於會議)這一個處所,它的名字叫「太和殿」,太和殿後面是「中和殿」,中和殿後面是「保和殿」,這是皇宮裡面三個大的建築,名字都叫「和」。所以從前帝王治國,就把這個字牢牢的抓住。

  俗話常講:「家和萬事興。」一家和睦,這一家必定興旺;道場和睦,決定是正法住世;國家朝野和睦,這個國家一定富強;世界人大家都能和睦相處,就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和」很重要!從哪裡做起?從我們本身做起。言語要柔和,言色要溫和,「言色」是表情;我們跟人相處的時候,表情要溫和,言語要柔和,這個非常重要,處事待人接物,不可不知的。

  『身行當專』,這一句尤其是重要,不專就不能成就。如果我們要想成就,無論是世法、是佛法都要專精。我們在學校讀書,要專心一個科系;在社會上要專精某一個行業,你才會有成就。佛法裡面也不例外,如果專攻一部經典、專修一個法門,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成就;怕的是他不專,學得很多很雜,那成就就有限了。為什麼?我們的精神、力量、時間分散掉了。所以「專一」在一切經論當中,我們常常看到。菩薩修學六大綱領裡面的「精進」,那個「精」就是專,專精;「進」是進步,他才能成就。

  『動作瞻視,安定徐為』,古人對於這一方面,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風度、儀表很重視,重視穩重。現在人對這個不講求了,所以諸位要是仔細冷靜去觀察現代這個社會,覺得每一個人心浮氣躁。在整個社會,這個不是好現象,不像從前講求穩重。「動作瞻視,安定徐為」,這個安定是指「心」,心情安定,「徐為」就是講的穩重,「徐」也當作慢,不急躁,這是應當要學習的。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這就是我剛才講的,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所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急躁,匆匆促促的,匆促急躁。現在雖然學業、事業、道業不成就,從前人還會後悔,現在人不知道後悔,他認為自己沒有過錯;沒有過錯,當然他就不後悔了。

  所以佛法裡這些教訓念多了,冷靜想一想,自己真的從早到晚,從年初一到臘月三十,哪一天不在這裡犯過失?實在說,只是這些過失自己不知道而已。知道自己過失,這就叫覺悟。佛法裡常講「開悟」了,什麼叫開悟?知道自己毛病,知道自己過失的人,叫開悟。能把自己的毛病、過失修正過來是功夫,這就是修行功夫。

  五二、廣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進。慈心專一。】

  這個四句,也是教導我們修行的大綱領。

  『廣植德本』。我們學佛的同修知道,世間法、出世間法,總在一個「緣」字。這個「緣」裡面有善緣、有惡緣。緣從哪裡來的?緣是自己造作的、是自己結的。因此,諸佛菩薩時時刻刻教導我們要存好心、要說好話、要做好事,這就是培植「德本」。「德」是福德,德裡有福。

  不但要知道培植,更要廣植。廣其心量,廣其所為,那你的福報是既深又大。縱然在濁惡之世,大家的共業不好;共業雖然不好,你別業裡面還是享福。為什麼?因為有福報,所以福不能不修。不修福的人是世間最可憐的人,經上常講「可憐憫者」。福報裡面最真實、最廣大、最圓滿、最究竟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我跟大家講的這幾句話,字字真實,任何的福報,沒有比這個更大了。

  世間很苦,底下這一段就講「飲苦食毒,未嘗寧息」,要知道世間太苦。這個世間,希望享受、享樂,這都是假的,縱然你今天得到一切的榮華富貴,那就好像一個病人,打了一針強心劑,讓他興奮一下而已,時間太短暫了,石火電光,轉眼就空了。何況在享福裡面,免不了造罪業,往往造的罪業比貧窮、清寒的人要廣得多,所以要知道修福。

  『勿犯道禁』,「禁」是禁止,不應該做的。「道禁」,狹義來說,是佛的教誡。佛教給我們哪些事不能做,哪些話不能講,哪些念頭不能生,這個不能不知道。就在這部經裡面,佛就說得很多,總要把它記住。廣義的來說,包括世間法律、風俗習慣、人情忌諱,都在這個裡面。

  像這個道場,我今天在這邊吃飯,偶然看到後面桌子上,大概有十幾、二十張「美國淨宗學會」的會員單子,放在這個後面,這叫「道禁」,這是大錯誤。怎麼可以到人家道場來拉信徒,哪有這種話。大錯特錯!不可以的。道場當中決定不能拉信徒,決定不能化緣,決定不能散傳單。別的道場有什麼活動,到這裡來撒廣告,貼傳單,這是不可以的,這都是普通常識,哪有這種作法的!特別是講經的道場,到這個地方來化緣、貼傳單,聽經的同修嚇到了,下次不敢來了;你把人家的法緣斷掉了,這個罪過多重。這都是不可以的、應該要知道的,這都列在「道禁」裡面。

  『忍辱精進』,「忍辱」是說凡事要忍耐、要精進;不能忍辱,就談不上精進。六度裡面「忍辱」後面接著就是「精進」,先要能忍。忍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天然的災害要忍耐,人與人之間更要講求忍耐。大家在一起,我們對於每一個問題,看法不一樣,想法不一樣,如果每一個人都堅固的執著,沖突就在所難免,就談不上和睦了。如果大家都能夠退讓一步,問題就解決了,所以說「天下本無事」,退上一步就無事,所以一定要忍讓、要精進。

  『慈心專一』,「慈心」是對眾生、對大眾,一定要大慈大悲,要能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拔苦與樂!今天舉世之人,最苦的是什麼,我們要知道。最苦的是迷惑無知!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清楚不明白,想錯了、看錯了、說錯了、做錯了,還要希求福報,這是最苦!

  我們這一生當中,真的是很幸運能聞到佛法,聞了佛法之後,佛門常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分內應該去做的。怎樣報恩?怎樣拯救三途苦?這個三途苦,給諸位說,不是地獄、餓鬼、畜生;他已經變成畜生、已經作了鬼了、墮入地獄了,我們有什麼能力救他?沒有能力。這個「下濟三途苦」,是叫我們看現代的人,造了這個業因,但還沒有墮落下去的,我們可以幫他忙;已經墮下去,就沒法子了。說實話,已經墮落下去了,地藏菩薩去度他都困難,何況是我們。

  哪些是造三途苦的人?貪心重的人,來生就是鬼道去了,作鬼去了;瞋恚心重的人,瞋恚墮地獄;愚癡重的人,愚癡是黑白不分,邪正、善惡他都搞不清楚,往往都顛倒了,這叫愚癡,愚癡是畜生道的業因。換句話說,看看眼前大眾,貪、瞋、癡很重的人,就是三途眾生。「下濟三途苦」就是要幫助他們,盡心盡力去幫他忙,去提醒他,讓他自己覺悟,讓他回頭,這就對了,那就叫做「下濟三途苦」。我們要認真去做,這個是大慈悲心。

  「專一」是對自己說的,「一」就是淨宗裡面講的「一心不亂」。不但平常自己修行是以「一心不亂」為宗旨,就是一切時、一切處,我們幫助一切大眾,我們這個心也不能亂,還是在一心不亂裡面,行大慈悲,報恩度苦,那就對了。如果我們幫助別人,這個心馬上就亂了,那你就乖乖的在家裡念佛,不要去幫助別人,這個不為過。為什麼?你一幫助別人,你的心就隨著境界轉了,說老實話,你今天沒有能力幫助別人。什麼時候有能力?我接觸外面大眾,心不為境界轉了。像《楞嚴經》上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要能轉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轉,才有能力幫助別人;沒有這個功夫,先修自己的,先求自成就,自行而後再化他,這個很重要。

  菩薩有的發大心,自己還沒有度,先度別人,那也是自己心地專一,不為境界所轉,才可以幫助別人。自己未度是沒有成佛,但是成羅漢、成菩薩他有余,他成不了佛就是了,是這樣的人。決不是自己隨著境界轉變,那樣幫助別人,自己還要墮三途,這個錯誤了。所以經典裡面的話,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能夠錯解經義。

  五三、唯此世間。善少惡多。飲苦食毒。未嘗寧息。】

  『唯此世間,善少惡多』,「此世間」是指娑婆世界,五濁惡世,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社會。現在這個社會善少,造惡的多,這個不必多說,我們都清楚、都明白,確確實實是這樣的。

  『飲苦食毒,未嘗寧息』。飲食是我們六道凡夫不能夠缺少的,我們今天的飲食是什麼?飲食是「苦」、「毒」。在過去說這樣的話,我們還很不容易理解,但在今天社會上,我們看到經上說這些話,幾乎大家都點頭了,確實是如此。

  印光大師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一定要吃素,素食。為什麼?不管什麼樣的肉都有毒,這是真的。通常我們一般人在生氣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我們身上流出來的汗都有毒。在從前,婦女生氣的時候用奶喂孩子,奶有毒,往往這孩子吃了這個奶,沒幾天死了,從前人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所以瞋恨心是「毒」,瞋恨心一生,身體每一部分都是毒液。你想想看,這些畜生被人殺的時候,它難道很歡喜、很高興的被你宰殺?不可能的!它沒有能力抵抗,但是瞋恚心到了極處,哪有不含毒的道理!日久天長,你身上累積的毒素發作起來,就是奇奇怪怪的病症,所以「病從口入」,一點都不錯。你要是希望你自己能夠健康、長壽,那你為什麼糟蹋你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素食裡面,說實在話也有毒了,這是人為的。疏菜裡有農藥,噴灑農藥,所以連吃素都食毒,你說怎麼辦?這是什麼世界!諸位同修,現代交通便捷,觀光旅游很發達,你們要能夠到大陸上去觀光旅游,吃大陸上的青菜,你會覺得跟我們這裡的青菜不一樣,那個青菜的味道特別的鮮美。原因是什麼?大陸上沒有農藥。雖然菜的樣子不好看,但是味道真的很美,所以大陸雖然人很苦,但是個個都長壽。什麼原因?他們沒有吃毒。我們這裡奇奇怪怪的病比大陸還多,壽命沒有他們長。什麼原因?天天在「飲苦食毒」,干這個事情干壞了,「未嘗寧息」,要知道!。底下一節:

  五四、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自相約檢。和順義理。歡樂慈孝。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

  『尊卑男女,眷屬朋友,轉相教語』。佛勸勉我們,自己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之後,一定要告訴別人,希望每一個人都得到佛法的利益。在過去,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上海舉辦了一次「護國息災法會」,請印祖去主持。今天不只是一國了,今天是全世界,所以我們不能不發起「護世消災法會」,我們要護這個地球,要護這個世界!我們這一次達拉斯的佛七,就是這個性質。

  印祖說得很明白,怎樣才能護國?怎樣才能夠息災?念佛、吃素。人人都吃素,人人都念佛,災難自然息了,國家自然護了。我們把這個推廣到全世界,我們護世、消災,還是印祖這兩句話,念佛、吃素。他老人家把「念佛、吃素」這四個字講得很透徹,在「護國息災法會」上,他每一天有一個時間的開示,記錄成一個小冊子流通,是我們不可以不讀的。

  我們要把自己學佛得到的利益,「轉相教語」一家眷屬、朋友;我們希望自己好,當然希望一家人都好,希望我們的親朋好友個個都好,這就是有責任要把佛法的功德利益,傳授給他們。

  現在傳授的方法比從前多了,經書、善書很容易得到,所費無幾!何況現在還有錄音帶、錄影帶,不喜歡看書的,可以聽,這是現代人的福報比古人大。古時候印刷術不發達,民國初年以前,多半還是木刻版的時代,書的成本很高,數量很少,哪有現在這麼方便!我們明白這些事實,就應當利用現在科技的方便,盡量幫助大眾。

  我們今天自己的目標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這是專一!但是我們對社會大眾的目標,就不要希望這些人也都跟我一樣,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因為那是辦不到的!為什麼辦不到?在《無量壽經》上講得非常清楚,那段經文我沒有摘錄。我們要曉得舉世之人期望的是什麼?都希望自己這一生過得很幸福,家庭美滿、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天下太平。不管是中國、外國,哪一個人不求這些?這些到哪裡去求?剛才就講了,除非人人都覺悟,都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這個目標就統統都實現了,都達到了。我們以這個目標來做濟世的事業,就對了。

  古聖先賢的教訓太多太多了,散在一切書本裡面。這些書本不僅是中國的,西方古今的聖哲也不少。這些典籍,我們今天哪有時間去讀它?哪有時間去看?所以我就想了,如果能夠有一批人發心,把中國、外國的這些聖哲,對於這一方面的教訓,就像我們今天這個方式,一段一段把它摘錄出來,印成一冊,流通全世界,讓每一個人都能夠讀,都能夠理解,都能夠奉行,這樣「世界和平、天下大同」的目的就可以達到了。這就是「轉相教語」,我們應該努力來做這個工作。

  『自相約檢,和順義理』,這是彼此互相勉勵。「約」是約束,「檢」是檢點。「檢點」就是我們佛法常常講的反省忏悔,「約束」就是持戒,持戒忏悔。我們自己見不到的過失,朋友見到了,真的好朋友,他要告訴你、要提醒你;他見不到的,我見到了,我要幫助他、提醒他,這就是「自相約檢,和順義理」。「和順」要本於「義理」,可見得他不是感情用事,他是理性的,我們今天講理智而非感情,這就對了。

  『歡樂慈孝』,這是做兒女的對父母要孝順,做父母對兒女要慈愛,一家歡樂,這是基礎,這是根本。由家庭推展就是社會,社會再推展就是國家,國家再推展就是整個世界,所以要曉得幸福歡樂的根本在家庭。

  『所作如犯,則自悔過,去惡就善,朝聞夕改』。如果我們思想、見解、言語、行為要是犯了過失,就應當悔過。怎麼樣才叫做悔過(我們佛法裡叫「忏悔」)?是不是在佛菩薩面前燒一炷香,在那裡磕幾個頭,禱告一下,「我今天做錯事情,希望佛菩薩原諒我」,是不是這個意思?這個沒用處的。你做再多事情,佛菩薩才不管你,佛菩薩若要操這個心,那他比我們還苦,他操不完這個心的。真正的忏悔,就是底下講的「改過自新」,這是真忏悔。「去惡就善,朝聞夕改」,這個叫真正悔過,真正的忏悔。可見得不在形式,形式是對自己警惕而已,提高自己的警覺。「去惡就善,朝聞夕改」才是真正忏悔。

  五五、改往修來。灑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辄得。】

  佛門當中常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一段末後就是說你的願望都能夠達成、都能夠滿願,也就是有求必應。到哪裡去求?前面兩句就是教你求的方法。你只要是如理的求,如法的求,沒有求不到的。你想想看,我們凡夫求成佛,都能成佛;成佛多難!所以成佛以下的雞毛蒜皮,哪有求不到的?你今天求不到,是你不合理、不合法。不合理,不合法,當然求不到。如理如法,有求必應。

  怎樣才如理如法?「改往修來」是如法,「灑心易行」是如理,哪有求不到的!過去壞的習慣、壞的習氣統統改過來,斷一切惡,修一切善,這是「修來」,「來」是修將來;未來的,我要認真來修,這是從事上講的。

  「灑心易行」是從理上說的。「灑」跟洗刷的「洗」是一個意思,我們心不清淨,念頭不清淨,思想不清淨,見解不清淨,要好好的把它洗刷干淨。過去思想、見解、念頭都錯了,從今天起把它換過來,「易」是換過來。換成什麼?換成「阿彌陀佛」。用信願持名的方法,「灑心易行」;用斷惡修善,「轉相教語」的方法,來「改往修來」。你真心這樣的做,真實這樣去做,「自然感降」;這一句就是我們佛門另外一句話,叫「感應道交」。這個感應不要去求,自然就來了,就能滿你的願。

  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如理、要如法,不求神通,不求感應,它自然會來。求,就錯了;有求的念頭,我們的心就不清淨了。不求自得,因為你種的是這個因,它當然得這個果報。我今天種瓜,我天天希望得個瓜,那個希望真是冤枉,多此一舉;它當然結瓜,它總不會結成別的,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時節因緣到了,自然就成就,就能夠滿你的願。這也就是我們中國俗話說的「只問耕耘,不問收獲」,這就對了,這一句也是這個意思。

  五六、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第一句講的「佛」是指佛教育,「行」是實行、推行。「佛所行處」是指佛教育推行的地方,實行的處所。「國」是指一國,「邑」是一個都市、城市,「丘聚」是一個村莊、鄉鎮。大至一國,小至一個村莊,真正奉行佛的教誨,下面說的就是「自然感降」,自自然然就得到這樣的效果。「靡不蒙化」,無不蒙受佛陀的教化。教育有了成績,使接受教育的人都能夠變化氣質,惡變成善,染變成淨,邪變成正,這就是化,教育真的有了成果。下面這幾句都是「自然感降,所願軏得」。

  『天下和順』,這是人和。天時、地利、人和都現前了;「天下和順」是人和。

  『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這個三句指天時,天然的災害沒有了。我們知道,現在全世界所發生的天然災害,比過去多了很多倍。諸位在此地,看到這邊的報紙、電視報導的台灣,台灣的雨港,基隆(民國三十八年,我在基隆住了兩個月,晴天大概只有一兩天,住在基隆的人,出門沒有不帶傘的),居然干旱,沒有水!看看全世界許多地方,旱災的、水災的、瘟疫的,到處都是,這個不能不叫我們深深的去反省。

  災害從哪裡來的?科學家有一套理論,不相信佛說的話。佛跟我們講「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依報是環境;人心好,就風調雨順,人心不好,連自然環境也變壞了,這是感應!我們心是能感,自然環境是應。所以能接受佛的教育,能夠接受佛的教誨,依教奉行,必定能感得「日月清明,風雨以時」。

  現在台灣各個地方到處都作法求雨,那個法有沒有效?就很難說了。我們讀蓮池大師的傳記(蓮池大師的《疏鈔》,在台灣流通得很廣,前面有他老人家的傳記),裡面有記載著過去他老人家住在雲棲寺的時候,雲棲在杭州,杭州有一年干旱,太守聽說蓮池大師很有道德,就禮請他出來求雨。老法師說:「我不會!我只會念佛,不會求雨。」但是既然為了大眾的事情,也不能不去做做、去試試!他老人家拿著木魚,帶著徒眾,到外面田邊上念「阿彌陀佛」。誠則靈,心地清淨誠懇,他老人家那個木魚敲到哪個地方,雨就下到哪裡,真靈!誠則靈。所以他也沒有求雨的儀規,也沒有形式,到田邊去念佛去了。我也把這件事情特別提醒台北的同修,你們也不妨試試看。

  『國豐民安』。「豐」是物產豐富;衣食足,老百姓身心安穩,自在歡樂。

  『兵戈無用』。不但沒有戰爭,底下講,連盜賊都沒有,社會治安好。

  『崇德興仁』。因為大家都推崇道德,人人都守法守禮,社會當然祥和。「興仁」,「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人人都有這個觀念,人人都能這樣做。

  『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這是從人事上必須要做到的幾個條件,才能夠真正得到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國家的富強。那就是一定要教禮讓,要講「禮」,互相尊重,彼此忍讓,社會上治安自然好,所謂「夜不閉戶」。「無有怨枉」是講司法審判公正。

  『強不凌弱』。這個「強」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在地位、財富、學術都能夠彼此尊重。

  『各得其所』。這個「各得其所」很好,每一個人都能各如其分。因為每個人所修的福不一樣,所得的果報也不一樣,大家都明白這個道理,我貧窮,我會安於貧窮,知道我過去沒有修因,今生哪有這個果報?今生雖然貧窮,我貧窮得很快樂。為什麼?我會修因,知道我將來會好,能夠「改往修來」。

  富貴人也不驕傲,曉得是過去世修的富貴之因,這一生得來的果報,這是當然的。雖然得富貴,我更應當幫助貧窮之人,使我的福報能夠綿綿不斷的去享受。每一個人明理,每一個人知道事實真相,曉得自己應該怎樣去做,這是佛教育。再看底下這一段:

  五七、阿逸多。當知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為失大利。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

  「阿逸多」是彌勒菩薩,彌勒是他的姓,阿逸多是他的名字。彌勒菩薩在《無量壽經》會上,也是屬於當機者。無量壽法會有兩個當機的人,前半部是阿難尊者、後半部是彌勒菩薩,這個意義非常深重。因為彌勒是我們這個世界當來下生的一尊佛,釋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下面第五尊就是他。世尊在法會裡面,對他的開導、囑付,諸位想想看,他將來成佛,哪有不講《無量壽經》的道理!哪有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的道理!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清楚。真的把這個事實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就會死心塌地念佛求生淨土了,原來彌勒菩薩也不例外!

  「當知」是叫著彌勒菩薩,你應當知道;「疑惑於諸菩薩為大損害」,這「疑惑」不是普通的疑惑,是「信、願、持名」往生淨土這個法門,經典中的「淨土三經」;你對於「淨土三經」要是疑惑,對於「信、願、持名」要是疑惑的話,對菩薩來講,損失就太大太大了。

  我們不要說一般的菩薩,就是以圓教法身大士來說,按照經典一般所說,圓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十個位次,他要修多少時間?一個阿僧只劫,那個數字是天文數字,我們沒法子算的。從初地到七地,這七個位次又要一個阿僧只劫,愈往上去愈難。八地、九地、十地這三個位次也要一個阿僧只劫。這是常講的三大阿僧只劫才能成佛。

  假如這些菩薩要是相信「淨土三經」,相信「信、願、持名」,他也來老實念佛,求生淨土,他一生就成佛了,不要三大阿僧只劫!說老實話,連一劫都不要,法身大士成佛連一劫都不要。所以佛在此地說,這是大損失、大損害,「為失大利」,這一點都不錯!

  我們仔細在經典裡面觀察,阿彌陀佛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到今天才十劫。十劫跟三大阿僧只劫是不能比的,時間太短太短了。而十劫之中,在西方極樂世界去往生的人,已經證得「阿鞞跋致」、已經證得等覺(補處果位)的人,不曉得有多少,算不清的。經上講「諸上善人」,「上善」是指等覺菩薩,十地以前都叫「善人」。上善是等覺菩薩,換句話說,就成佛了。這些人都是十劫裡修的,數量之多!這個多,決定是超過半數,那才叫「甚多」。

  假定說阿彌陀佛成佛後,在第一劫去往生的,現在證得等覺菩薩,第二劫去的也證得了。第一劫到今天已經十劫了;第二劫到今天是九劫,他證得了;第三劫去的到今天有八劫,他也證得了;第四劫、第五劫去的都證得了。第五劫是修行五劫就證得了,那這個數字才一半一半,不能說甚多;換句話說,第六劫去往生的、第七劫去往生的都已經證得了。由此可知,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凡夫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要多久?我的想像絕對不會超過四劫。所以菩薩去往生,在我想一劫就成佛了。

  我們這樣的凡夫都不會超過四劫,三劫、四劫就成功了,你想想看這個利益多大!這個帳好好算算才知道是真正的好處,不能不去!你要是不去,那損失實在太大太大了,沒有法子彌補。我們凡夫不去,就不得了!菩薩不去,損失是大,還可以,我們不去麻煩就大了。為什麼?我們不去,來生必定墮三途,人天都沒分,一定墮三途!

  『是故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諸佛無上智慧」,就是給我們開示這個法門,就是給我們講「淨土三經」。所以講「淨土三經」,教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是諸佛如來無上智慧,這一點不假。為什麼?「淨土三經」都是諸佛果地上的境界,「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九界眾生(包括等覺菩薩)如果不蒙諸佛如來本願加持,等覺菩薩也說不出來。所以能說能勸,那是無上智慧,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真難信!

  我們這一生當中,很幸運遇到這個法門,也能明白一些,真正能信能願,真正發願求生,給諸位說,這樣的人就是無上智慧的人;不但智慧無上,福報也無上。所以不是第一等的智慧、福報,他不會修這個法門。

  五八、佛言。彼等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求佛慧。深著世樂。人間福報。雖復修福。求人天果。得報之時。一切豐足。而未能出三界。】

  這一段是說哪一類學佛的人,不能出三界,不能往生。我們要警惕,這一段是一面鏡子,自己好好的照一照,看看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如果是這樣的人,我們比菩薩比不上!菩薩只是損失很重,我們麻煩就大了;看這個『彼等』裡有沒有包括我們在內。

  「所種善根不能離相」,「不能離相」是執著,我發心做了多少好事,將來會有好的果報,希求人天福報,有這個念頭。

  這個念頭就是很大的障礙,他「不求佛慧」。什麼叫「佛慧」?前面說了,「應當明信諸佛無上智慧」,求佛慧,就是求生淨土,淨土就是「諸佛無上智慧」。所以不要把這個意思搞錯了,以為求佛慧大概是求開悟、求神通,那你就搞錯了。佛沒有說錯,你把他的意思看錯了,這個就是常說的「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三世諸佛都喊「冤枉!冤枉!我不是這個意思,你把我的意思錯會了」。所以一定要曉得「諸佛無上智慧」就是「淨土三經」,勸你求生淨土,這個就沒錯了!

  你不肯一意去往生,『深著世樂』,世間的榮華富貴,你深深的貪著;這個是『人間福報』,你貪著這些。

  『雖復修福,求人天果』,這是講真正持戒修善的。如果是破戒修善,果報在三惡道,不在人天;持戒修善,果報才在人天。破戒修善的,我們也能看到,特別是現在,你看落在餓鬼道的,去做鬼王、做鬼神。現在這個世間拜鬼神的有多少!鬼神的勢力很大,有錢有勢,徒眾又多,這都是破戒修善的。落在畜生道的,我們在美國看到,就像電視廣播裡面演的,養的貓所吃的東西、所用的餐具,一般人享受不到;在畜生道享福,去搞那個去了。那是不是我們的期望?看到這些小貓、小狗,想不想來生也跟它們一樣?所以諸位要記住,那都是破戒修福的,持戒修福才得人天果!

  『得報之時,一切豐足』。實在講,得人天福報,我是非常害怕,說老實話,不如當畜生享福;當畜生享福,它不造罪業。得人天福報,做了大官、大將、大富人家,自古以來,我讀歷史讀得是心驚肉跳,哪一個作帝王、作大官的不造罪業,不冤枉人?真可怕!

  在中國帝王當中,干隆號稱「十全老人」。在中國歷史上,歷代帝王當中,真的沒有比干隆福報更大的,真叫做人天福報第一!他造的罪業就不少,細細讀他的傳記,也冤枉不少好人,尤其是晚年,被和坤奉承得糊裡糊塗的,造多少孽!六次南巡,他自己不知道,出去各地方看看,勞民傷財,官員勒索百姓,許多人因此家破人亡,收括錢財供給他揮霍。他好的一方面不少,但是造作的罪業也多,福報享盡了,來世恐怕三途去了。縱然不是三途,來生在人間,也不是那麼富貴,也不曉得降了多少等,一代不如一代。所以想到這個地方,不往生怎麼行?這個事情太可怕了。

  我們讀讀歷史,看看現在這個社會上有權有勢的人,看他們的造作、看他們的行為,就曉得人間不能再來!再來人間,就要以佛菩薩應化而來,那就沒事。如果不成佛、不成菩薩應化而來,還是業報而來,那就不得了!所以這是我們要牢牢記住,要時時刻刻提高警覺,不但人間福報很可怕,天上福報也不究竟。天上雖然造惡的機會比較少,福報享盡,依舊要墮落。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四禅天人,四空天人,往往墮落地獄,遭受這個很不好的果報,而未能出三界。真的,《法華經》上所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這話是真的。

  五九、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

  這也是值得我們深深警惕的,前面一種人「不能離相,不求佛慧」,這種人是「取相分別,情執深重」;這個四句要好好地記住,如果犯了,無論怎麼樣修行都出不了三界,只能夠享三界裡面有漏的福報而已。可是他們造的福是真大,我們看看現在世間大富大貴的人,前世都是修行人,都是犯了這四句的毛病,這四句只要有犯一句,就出不了三界。由此可知,我們不能有這種念頭,這個念頭要把它洗得干干淨淨,前面講「改往修來,灑心易行」,就是把這些東西洗刷干淨。一定不著相,無論修的大善、小善,做了就算了,不要把它記在心裡,心地永遠是清淨。只要記一樁事情,「阿彌陀佛、求生淨土」,只要記這個,其他都不要記。

  「作大福田」,「作」比「種」還要殊勝,「種」是自己種田。這個地方是作一個大福田,讓一切眾生來種,可見得這個人修的福就大了,太大太大了,所以他來生感大福報。像哪一類的是作大福田?舉最淺顯的例子,我們平常自己種福,譬如在佛門裡面種福,布施財物,供養三寶,這是福田。如果我們建一個道場,那就是「作大福田」,讓許多眾生都到這裡來種福,這就不一樣了;道場愈大,福田就愈大。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孝養父母是福田,如果我們辦一個老人院,那就是「作大福田」了。類似這一類的,我們今天所謂的慈善事業,慈善事業是大福田;誠心誠意的去做,盡心盡力的去做,但裡面還有一個「取相分別」,這個念頭沒有放下。「情執深重」,執著在情感上,處事就不公平了。分別、取相,心就不清淨了。心不清淨,做事不公平,這樣修善,「求出輪回,終不可得」。

  有很多話我都不能說,說了會得罪人,人家看到我就罵我。諸位同修心裡要有數,聽了之後要開心眼,要明白事實的真相,佛不欺騙我們。正像古大德所說的「好事不如無事」,為什麼不如無事?無事不造罪業,「好事」如果像這裡說的「取相分別,情執深重」,就要造罪業。

  我早年在台中,曾經有一次勸李老師辦養老院。因為我們李老師辦了一個育幼院(慈光育幼院),我想到老人很可憐,沒有人照顧,再辦一個養老院是好事情。那時候「慈光圖書館」剛剛成立沒多久,他就告訴我:「辦老人院不容易,一個人一個怪脾氣,大家在一塊兒,若照顧不好,天天吵架,那豈不是在造罪業!不像小孩,小孩一呵就不敢動了,這老人不行,要找什麼人真正有慈悲心、忍辱心去照顧,我找不到。」一想,真的是有道理。

  假如再要是外面有捐助的錢財,你要是用得不妥當,或者自己拿去私用,罪過就更重,那就不得了了。不辦這個事業,他不墮地獄;辦這個事業,裡面好多辦事的人,來生都要下地獄,非常恐怖!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所以俗話常講「善門難開」,這個也是雙關語。辦慈善事業不是一個容易的事業,像此地講的「作大福田」,你的福田是不是真實的福田?是不是裡面沒有流弊?一有流弊,後果就不堪設想。末後一條,

  六十、當孝於佛。常念師恩。當令是法久住不滅。當堅持之。無得毀失。】

  『當孝於佛』,我們要以孝親的心來對佛陀。「孝」要講順;孝順父母,我們要孝順佛陀。佛給我們說的種種開示、教誨,我們要順從,要依教奉行,那就叫「孝於佛」。如果不能依教奉行,這就是不孝。

  『常念師恩』,「師」是善知識。佛滅之後,佛法都是這些善知識一代一代傳下來,我們才能夠聽到,才能夠接受。沒有歷代祖師大德的承傳,佛法再好,早就在這個世間消失掉了,我們哪有機會能夠接觸到?常念佛祖(佛跟祖師大德),就是這兩句的意思,念念不忘恩德。恩德要怎麼報?下面就是教我們如何報佛恩,如何報師恩,這非常重要。

  『當令是法久住不滅』,這樣你才是真的孝佛,真的念師。「是法」就是《無量壽經》,就是念佛往生這個法門;一定要自己真修,一定要盡心盡力的宣揚,勸勉一切大眾。對於不信佛的人,對於宗教有排斥心的人,我們用這種從經文摘錄個幾句的方式,很好!為什麼?這些句子他看了可以接受;你拿經文給他,他不能接受。所以我這個節錄裡面沒有四十八願,為什麼?四十八願的每一願,對排斥宗教的人,他都不會接受,認為「哪有西方極樂世界」;我這裡教的「當孝於佛,常念師恩」,這個話不錯,還可以能夠聽得進去,還能入耳,這就行了。所以對於不求往生的人,我們給他種善根;不能接受全經的人,我們給他一部分;不能接受經典精華的人,我們給他淺顯的一部分,這才能夠令法久住不滅。

  『當堅持之』。「堅」是堅決保持;堅決保持我們的信念,我們的信心、願心堅決保持,我們努力來推行佛教育的工作。

  『無得毀失』,「毀」是毀犯;把這個法門疏忽了,沒有專心專意去推行,都包括在「毀失」這兩個字當中。如果正法在我們自己手上毀失,我們就對不起諸佛如來,就對不起祖師大德。

  「正法久住」裡面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培育弘法的人才。底下接著有人去做,自然就不會毀失;如果後繼無人,就必定要斷絕。現在有一個好處,就是利用科學的工具,我們除了文字的傳播(就是印送經書)之外,還有錄音帶、錄影帶的流通,這是比從前進步了很多。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培養人才,人才從哪裡來?是從真正修行人裡面發真實心來學,無論在家、出家。

  出家應當要努力弘經,在家人一樣可以發心弘經,功德都是無量的。我過去在台中,李老師辦一個經學班,培養講經弘法的人才,裡面出家的(是以後出家的)只有三個人。我們同學有二十多個人,只有三個出家,兩個男眾,一個女眾,其余的統統都是在家人,現在在台灣各地講經說法。所以我也希望在家同修能夠發心,這是孝佛、念師真正的表現。好!我們的法會就到這個地方圓滿了。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