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菁華 (第二集) 1996/9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32-02
請看講義第一面,從第三段看起:
【以定慧力。降伏魔怨。】
這一句也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工作之中,以及應酬之中常常遇到的。『魔』就是折磨,讓我們生煩惱的這些事都稱之為「魔」。『怨』就如佛在經上講的冤家,哪些是冤家?十惡冤家。十善道的反面就是十惡,身造殺、盜、YIN,口:妄語、兩舌、惡口、绮語,意:貪、瞋、癡,佛告訴我們這些是冤家。用什麼方法來『降伏』?要用『定』,要用『慧』。這個「定慧」,正如《金剛經》上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著相是慧,不動心就是定,我們用這兩種方法就能夠遠離一切「魔怨」。
【常以法音。覺諸世間。】
這一句是三福末後一句「勸進行者」。對於沒有學佛的人,我們要把佛法介紹給他;對於已經學佛的人,我們要幫助他正解正行,這是「常以法音」。如法之音,如理之說,言論如理如法就能夠幫助一切眾生,幫助他們覺悟。
【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垢污』是比喻,就是現在所講的染污。不但環境有嚴重的染污,最重要的是心理,我們心理被污染了,被煩惱污染,被知見污染,知見不是一個好東西。佛在《楞嚴經》上說過「知見立知,是無明本」,換句話說,無明從哪裡來的?就是因為你有許多知見產生了無明。所以《般若心經》,那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說般若的總結論,歸結到最後一句話:「無智亦無得」。無智是真智,無得是無所不得。所以學佛修道跟世間求學完全不相同,世間人是要求知,知道的愈多愈好,這是世法,佛法跟修道是你知見愈少愈好,少到完全沒有知見,你就成佛了。如果你還有知,你決定沒有成佛,這不但是究竟圓滿佛你沒有成就,分證佛(圓教初住菩薩)你也不成就。圓初住菩薩已經證得無智亦無得,他才能入這個境界。所以有知,我們求知的欲望,求知的心,這很糟糕,這是我們修行的大障礙。障礙在哪裡?因為它污染了我們清淨心,染污我們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麻煩在此地。現在所講的心理的污染、精神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這個東西麻煩了,要把它洗干淨。用什麼方法洗?還是用定慧。最重要的就是定,從定裡面洗一切污染。定開智慧之後,那個污染才干淨了,習氣才破掉了。『顯明清白』,「清白」是自性,是清淨心,就顯示出來了,禅宗裡面所講的明心見性。第六: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這一句非常重要。我們常說學佛要存什麼樣的心?佛在此地告訴我們。『谛住』就是常存的意思,「谛」是真實,「住」是安住。我們心裡面把其他的統統放下,只有一樁事情,這樁事情就是了生死、出三界。這個『世』就是六道輪回,就是十法界,如何能夠度過六道、十法界,我們的願望要是定在這個地方,前途就一片光明,決定不會迷失了方向。為什麼?果真「谛住度世之道」,這個「道」是理論與方法,自然就能看破放下,這是自己修行證果的原則。下面一條是幫助別人,菩薩道是自行化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第六條是上求佛道,第七條是下化眾生。
【為諸庶類。作不請之友。】
『庶類』就是指一切眾生。『友』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善友,一般所講的善知識。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很尊嚴的,所謂「只聞來學,未聞往教」,學要求學,要到老師那裡去求教,沒有老師自己來,你不求,他就來教你,沒有這個道理,世法、佛法都沒有這個道理。師道要尊嚴,尊師重道我們才能學到東西,可是一般芸芸眾生幾個人知道尊師重道?不懂尊師重道的那不就很可憐了?佛也不來教他。所以佛有方便法,佛叫這些菩薩,菩薩跟眾生身分是平等的,菩薩是佛的學生,眾生也是佛的學生,所以我們跟菩薩地位是平等的。菩薩是我們的學長,學長跟老師不一樣,我不請他,他可以主動來找我,『作不請之友』。這一句就是常講的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就是為一切眾生「作不請之友」。眾生不來找,你可以去找他,去勸他學佛,當然這個裡面有智慧,有善巧方便,使他樂於接受。第八條:
【興大悲。愍有情。演慈辯。授法眼。杜惡趣。開善門。於諸眾生。視若自己。拯濟負荷。皆度彼岸。】
以下這幾句是教我們自行化他,也就是學佛,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處要用什麼樣的態度,這非常重要,所說的都是原理原則。『興』就是發起,你一定要發大慈悲心,佛門常講「慈悲為本,方便之門」。『演慈辯』以下的幾句是方便,前面這兩句就是慈悲,慈悲為本。諸佛菩薩具足圓滿大慈悲心,所以佛弟子學佛首先就要效法諸佛的慈悲。慈悲加一個「大」,「大」的意思就是以清淨心、平等心修慈悲,換句話說,慈悲是建立在清淨平等的基礎上,這樣的慈悲就稱為大慈大悲。如果有分別、有執著,這個慈悲不叫大慈大悲。
正如佛在經上講的慈悲有四種,平常一般人的慈悲叫「愛緣慈悲」,這個有分別、有執著的。我喜歡你,我對你就慈悲;不喜歡你,討厭你,我對你就不慈悲,這叫「愛緣慈悲」。世間這些聖賢,世法裡面所講的偉大的人物,他的心胸廣大,愛國家、愛民族,他的慈悲可以能夠遍及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這叫「眾生緣慈悲」。不同的國家他就不愛了,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同胞,別人的國家那慈悲心就差一等,這叫「眾生緣慈悲」,這是世間的。菩薩的慈悲就跟這個不一樣了,菩薩叫「法緣慈悲」。菩薩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他的慈悲非常如法,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同一體,所以他是因為這一個條件,他的慈悲心能夠遍及九法界一切眾生。佛的慈悲叫「無緣慈悲」,沒條件的,菩薩還有條件,還有法,佛沒條件,沒有條件的這叫大慈大悲,這是我們應當要效法。我們要把小慈悲心擴大,至少要擴大到菩薩「法緣慈悲」,才能與佛相應,這真正發大慈悲心了,這是『興大悲』。
『愍有情』,「愍」是憐愍這一切眾生,在六道裡面不能出離六道的,這個眾生很苦。縱然現在在三善道,可是我們明白,佛在經裡面講得很清楚、很透徹,在三善道的時間不長,短暫,而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久,這兩者沒有法子比例,決定在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非常短暫,我們如何幫助他出離三界?而三界之外的聲聞、緣覺、諸菩薩等,他們雖然已經接觸到正法、修學正法,但是距離無上菩提非常遙遠,佛經裡常講的三大阿僧只劫,這真正是天文數字,我們要愍念這一些菩薩們。怎樣幫助他?勸他念佛求生淨土,那他成佛就快了,就不要那麼長的時間。就像《華嚴經》上文殊、普賢勸導華藏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淨土一樣,所以文殊、普賢在華嚴會上給我們做了一個榜樣,怎樣真正做到「興大悲,愍有情」,佛菩薩真慈悲,不但說給我們聽,還做出樣子給我們看,使我們曉得怎麼學習。
底下四句是方法,我們一般講善巧方便。這四句十二個字也是善巧方便的總綱領、總原則。『演慈辯』這三個字裡面是兩樁事情。「演」是表演,換句話說,佛教給我們的我們要把它做到,做到就是表演,表演給那些沒有學佛的人看,也表演給已經學佛的人看。已經學佛他還沒有摸到門路,我們要做出樣子給他看。佛菩薩是九法界一切有情眾生的好榜樣。
《華嚴經》上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這裡面包括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可見得學佛不一定要出家,這個諸位同修要記住,在家作菩薩、作佛太多了。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現出家身分的只有六個人,其余都是在家身分,無論從事哪一種行業都是這個行業裡面的頂尖人物,這一個行業的榜樣模范。所以學佛,說一定要剃頭出家,那對於佛法不懂,迷惑顛倒。以為一出家修行就能成就,這非常不可靠。實在講學佛成就,在家比出家多,為什麼多?在家人多,出家人少,所以他成就一定多,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樣子就很清楚、很明白。
那麼出家為的是什麼?選擇職業。你們現在在大學念書都選科系,希望將來願意從事哪一個行業。出家是一個行業,我覺得我很適合這個行業,我選擇這個行業,這個行業干什麼?宣揚佛法。佛法是師道,人家尊稱你法師,你就得講經說法,就要把佛法介紹給一切大眾,出家是為了干這個事情的。這個事情做好了是本分,也沒有什麼功德可言,做得好是應該的,做得不好就有罪過,所以出家是要做這個工作。現在全世界每一個地區,我們知道,弘法利生的人太少,真正發心出家擔負起這個責任。
那麼在家學佛也要表演給大家看看你像不像個學佛的。你是家庭主婦,你像不像主婦菩薩?學佛都是菩薩。你是做生意買賣的,你像不像商人菩薩?你是做工的人,你是不是工人菩薩?菩薩在各行各業。怎樣去行菩薩道?前面念過的這幾句都是原則,原理原則應用在生活當中,用在工作裡面,用在應酬裡面,那你就是菩薩,如理如法的修學。
「辯」是辯才,「辯」是演講,都是慈悲,演的是慈悲,辯的也是慈悲。所謂慈悲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我做這個榜樣都是為利益眾生,都是為喚醒眾生的迷惑,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斷惡修善,都能夠捨己為人,表演的是這些,演說的也是這些。這一句是總說,下面這三個是別說。
『授法眼』,「授」是給他,給他「法眼」。法眼就是智慧之眼,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就是授給他法眼。他法眼開了,也就是說他有能力辨別真妄邪正、是非善惡,他有這個能力,這個人叫得法眼了,他有這個能力,自然他能夠『杜惡趣』,「杜」是止住,就是止惡。『開善門』就是修善,他在生活行為當中自然會斷惡修善。『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是對人的態度,對一切大眾,把一切眾生看作跟自己沒有兩樣,我們怎樣愛護自己就怎樣關心別人,自他不二。『拯濟負荷,皆度彼岸』,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生在這個時代,得人身,聞佛法,應該在這一生當中做些什麼?就是續佛慧命、廣度眾生,這是佛菩薩的事業。我們今天皈依三寶,自己已經是佛的學生了,佛所做的,我們要效法著做,我們要認真努力的去做,所以末後這兩句是佛子的使命,是佛子的天職。底下一段:
【如來以無盡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興於世。光闡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實之利。】
這一段是說明佛菩薩為什麼到這個世間來。他們早已經了生死超越三界,為什麼還回來?這是我們一般所講的佛菩薩倒駕慈航,他為什麼理由倒駕慈航?這給我們說出來了,他是無盡的慈悲。『矜哀三界』,「矜」就是前面講的憐憫的意思,「三界」是六道眾生,六道很苦,為了幫助六道眾生超越三界,為這樁事情出現世間,『所以出興於世』,諸佛菩薩再來是為這樁事情,不是為自己,沒有自己,完全為的是別人。『光』是光大,發揚光大,『闡』是闡揚,『道』是成佛之道,『教』是教誨,教給我們成佛之道。『欲拯群萌』,「群萌」是一切眾生,在這個裡面指的就是六道眾生,要拯濟他們。
末後這一句非常重要,『惠以真實之利』,「惠」就是給他,給眾生最真實的利益,最真實的利益就是超越六道輪回,這是真實了,但還不是究竟圓滿。究竟圓滿的真實利益是要幫助眾生認識淨土,願生淨土,這個利益是究竟圓滿的,因為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之快實在是不可思議,這是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夠為比的。我們在經裡面仔細去觀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的時間大概是三、四劫就圓滿了,那麼修學其他法門,佛常講三大阿僧只劫,你說那怎麼能比?所以淨土法門就是「真實之利」,這一點都不假。這是佛在本經給我們講了三個真實,這是一切大乘經上很少看到的。
底下這一段是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是沒成佛之前)所發的願,我們看一看我們的願心跟他的願心相不相同。他是遇到世間自在王佛聞佛說法,捨棄王位,發心出家。他發的願,我們要仔細的去想一想。如果我們的願望跟他的願望不一樣,那我們得仔細去比較,是我的願殊勝,還是他的願殊勝?應當如何來學習,這不用別人說,自己就明白了。
【願我得佛清淨聲。】
這是要得佛力加持。得『清淨聲』干什麼?
【法音普及無邊界。】
你看他發的心,他不做國王。做一位再好的國王,利益眾生只是一個國家,最多你的德行、身教能夠影響其余的國家,像我們現在所說,你能夠利益這一個地球的眾生,這已經很不容易了,但是虛空法界像我們這個有眾生居住活動的星球無量無邊,這不是做國王能夠幫助得到的,所以他把國王捨棄,他要出家,他要作佛。為什麼?他知道唯有佛菩薩才有能力幫助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他發的是這樣的大願。為眾生表演些什麼?就是做什麼樣子給他們看?為一切眾生說些什麼?下面就說出來了:
【宣揚戒定精進門。】
這一句裡面就是菩薩的六波羅蜜,菩薩的六度。六度裡面,因為這個文體是偈頌,一句是七個字,說了三個,其余三個雖然沒說,但是意思都包括在其中。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我們表演的是這些,宣揚的也是這個。
【通達甚深微妙法。】
這一句就是指的西方極樂世界,念佛帶業往生不退成佛,這是『甚深微妙法』。
【智慧廣大深如海。內心清淨絕塵勞。】
這兩句顯示他的智慧德能,沒有這樣的智慧德能,前面所講的願望就做不到,那個願是空的不是真的。智慧是果,清淨心是因,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我們今天的心起作用生煩惱,什麼原因?因為心不清淨,不清淨的心起作用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清淨心起作用就是廣大甚深的智慧,所以求智慧到哪裡求?清淨心裡面求。清淨心是定,因定就開智慧。怎樣得定?持戒,戒就是守法,依照佛教給我們的方法去做,你就得定,你心就清淨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這就是所謂的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智慧不是你讀的東西多,看的東西多,智慧不從這裡開,智慧是從清淨心裡面生起來的,這樣的智慧在佛法裡面稱為「根本智」。根本智得到之後,然後再廣學多聞,那個時候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通達明了,這叫「後得智」,後得智是無所不知。根本智是無知,所以《般若經》上講「般若無知」,無知是廣大深如海的智慧。無知起作用是無所不知,無知而後才能夠無所不知。要有知就壞了,有知後面是有所不知,你知道的東西太少了,你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了。所以學道的人先求無知,先求無得。無知的效果是無所不知,無得的果報是無所不得,這個道理很深,這也是「甚深微妙法」。所以我們求,應當著重在『內心清淨絕塵勞』,以這一句為中心,至少在現前現階段我們以這個為目標,修清淨心,心淨則土淨,與阿彌陀佛才能感應道交。
【超過無邊惡趣門。速到菩提究竟岸。】
這是我們學佛的目標,我們學佛希望得到的、成就的就這兩句。『惡趣』就是三惡道,不但三惡道是「惡趣門」,三善道也是惡趣門。為什麼說三善道也是惡趣門?這裡面有比較,如果六道跟四聖法界比,六道皆惡,都不善。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是惡趣門,為什麼?這是十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比,十法界是惡,一真法界是善。由此可知,「無邊惡趣門」不但是講的三途六道,連十法界都包括在其中。這樣才能夠『速到菩提究竟岸』,證究竟圓滿的佛果,學佛一定要有這個志向,你才有偉大的成就。
【無明貪瞋皆永無。惑盡過亡三昧力。】
這個目標、果報說出來之後,要怎樣才能真正達到?一定要靠修行的功夫。修行的功夫從什麼地方觀察?看你煩惱無明有沒有減少。煩惱是貪瞋癡慢,貪瞋癡在此地就代表一切煩惱。你的煩惱是不是減少了?『皆永無』,那成佛了,這是我們現在辦不到的,但是我們必須要把煩惱一年一年減少,你的功夫就得力,你修學就有進步。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功夫得力了,必然是煩惱少,妄想少,分別執著少了,這是一定的道理,智慧增長了。智慧增長你能夠覺察到,從前看東西也看不清楚,聽話也聽不明白,人家講什麼意思也不曉得,迷迷糊糊,現在清楚了,看東西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聽話知道人家心裡什麼意思,這是智慧長了。『惑』是無明,斷煩惱,破無明,斷煩惱、破無明一定要靠『三昧』的力量。
「三昧」是定,這個名詞是梵語,也翻作「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什麼叫正常的享受?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享受裡面如果有苦樂,那個不正常。「憂喜苦樂捨」,這是佛在經上將一切眾生的享受歸納成五大類,叫五種受,這五種受都不正常,離開這五種受就叫正受,就叫三昧,這是我們要學,我們天天要練。練什麼?順境裡面我沒有樂受,你有樂受,你起了貪心;逆境裡面你也不瞋恚,你也不煩惱,那才叫正受。所以就在對人、對事、對物這個境界裡面去修,修什麼?修清淨心,修平等心。我的受是平等受就對了,平等受就是三昧,你要能夠有這種享受,那就是佛經上講,你已經得三昧了,如果我們是用念佛的方法就叫做得念佛三昧。所以諸位要知道念佛三昧不是一天到晚「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二十四小時佛號都沒有中斷,這是不是念佛三昧?不是,是用念佛的方法把「苦樂憂喜捨」擺平,那你就是得念佛三昧。順境裡面,我起一念歡喜心,阿彌陀佛把歡喜心打掉,讓心平等不起波浪;逆境裡面生煩惱了,阿彌陀佛把煩惱打掉,永遠保持著清淨心,這個享受就叫做念佛三昧,而不是佛號不中斷。
佛號不中斷,看到順心的還喜歡,看到不順心的還討厭,那就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佛號雖然一天念幾萬聲、幾十萬聲,你的心還隨著外面境界所轉,你自己還做不了主,那不叫得三昧。得三昧是心不會被境界所轉,《楞嚴經》上所說「若能轉物,則同如來」,你不被境界轉,你就能在境界上做得了主,你就能轉境界。怎麼個轉法?把一切苦樂的境界,把一切不平的境界,轉變成一真法界,這叫「若能轉境,則同如來」。如來住一真法界,眾生住十法界,十法界是有分別執著不平等的,所以學佛的人要緊,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入一真法界,這才是得三昧。所以斷煩惱、破無明要靠正受,要靠正常的享受,也就是離「苦樂憂喜捨」。
這些經文是我們從經典裡面摘錄出來的,期望我們大家共同勉勵,字字句句都要把它做到,變成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我們的受用就不可思議。所以學佛從哪裡學起,我們應該要怎麼做法,這些句子就是教給我們怎麼做法,這是佛菩薩的行持,我們學佛菩薩。再看底下一條:
【常行布施及戒忍。精進定慧六波羅。未度有情令得度。已度之者使成佛。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這六句說得太好了,也非常重要。上一次我們在休士頓講演的時候,有同修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問我,假設一位家庭主婦每天做家務事,她怎麼樣能修菩薩道?這問得很好,當時我也給她解答了。這是舉一個例子。家務事裡面就把這六波羅蜜做得圓圓滿滿,你在家裡面就行菩薩道了,在家裡就成佛了,要不要到處跑道場?不需要,一跑就完了。「布施」,你從早到晚盡心盡力的把家務事做好,這就是布施,使你一家人生活能夠過得很舒服、很快樂,你是用你的體力布施,為家人服務,這是體力布施,內財布施。《華嚴經》上講布施,有外財,我們拿錢去幫助別人,外財。我們用體力,今天有很多同修到這裡來做義務工作,這就是布施,內財布施比外財更可貴、更難得。家裡面一家人都是眾生,我布施給這些眾生,如果你知道你做家務事情是修六波羅蜜,那你就很快樂了,行菩薩道了,否則天天做同樣的家務事情做了幾十年,煩死了,你看那個念頭一轉,轉凡成聖。因為從前你不曉得這是修六波羅蜜,不知道這是菩薩道,不曉得我天天做家事會成菩薩、會成佛,不知道,以為成菩薩、成佛一定要到廟裡面去修行,這就大錯特錯,沒有想到家裡就是道場。
你做家事有條不紊,有先後秩序,那就是持戒波羅蜜。你很有耐心去做,每天去做,年年去做,成就你忍辱波羅蜜。不但你有耐心,而且你常常還想到要改進,使你一家人生活過得更舒服、更美滿,那是精進波羅蜜。你的工作,你的做事,自己有主宰,不會被外面這些境界所動搖,禅定波羅蜜。你做事情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能夠辨別是非善惡、得失利害,般若波羅蜜。菩薩道在哪裡修?家庭主婦就在家裡做工作,六波羅蜜圓滿了,舉這一個例子。你能做得這麼好,你一家人都學佛了,為什麼?家裡人對你尊敬、敬仰,你說的話他就聽了。
你們今天學佛一家人反對,而且還毀謗三寶,原因在哪裡?你做錯了,你不是行菩薩道,你是行魔道,折磨你的一家人。你不顧自己一家人,跑去廟裡顧這些和尚,你家人怎麼不生氣?他跟你什麼關系?家人都不顧了,去顧外人,成什麼話!過失在此地。所以實在講都是學錯了,沒有懂得佛法,開經偈講「願解如來真實義」,你就想想多少人是錯解如來真實義,曲解了如來真實義。諸佛菩薩看到這樣學佛都搖頭,你們把佛法形象都破壞了。
那麼你這一家,這個家庭能夠有這樣的圓滿幸福,你一家人快樂,必定影響你的街坊鄰居,人家看到你這一家這麼好一定要來問,你們家怎麼學的?怎麼治理的?你就感化到別人。你一家,家是一切家庭的好榜樣,一切家庭的模范,這叫行菩薩道,這叫普度眾生。鄰居再影響鄰居就遍及全世界。我們隔壁,隔壁的隔壁,你就連到全世界了。一定要做到,認真的去做到。這樣做,大家對學佛的人才尊敬,原來學佛有這麼好,誰不樂意來學佛?今天叫很多人看到佛就恐懼,看到佛就趕快跑了,是因為我們沒做好,做的是惡的榜樣,叫人看到生畏懼心。所以這六條,無論在哪一個行業上,無論在什麼生活方式上,這個原理原則不變,自己多想想就了解,就知道應該怎樣生活,怎樣工作,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都不離六波羅蜜。
『未度有情令得度』,沒有學佛的人,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他,介紹給他最重要的就是我們先做一個樣子給他看,這很重要,然後你說的人家才會相信,才肯聽。『已度之者使成佛』,已經學佛的人,要把淨土帶業往生這個法門教給他,因為只有這個法門保證你這一生成佛,這個法門是當生成就的佛法,成就就是成佛。底下兩句實在講對我們是當頭一棒,『假令供養恆沙聖』,這講修福,供養諸佛如來的福報很大,你供養多少尊佛?供養恆河沙數諸佛,你所修的福都不如『堅勇求正覺』,「堅」是堅定信心,勇猛精進,念佛求生淨土,不如!我再說得清楚明白一點,剛才講的家庭主婦在家裡面做家事行六波羅蜜,念佛求生淨土,那一個供養恆沙諸佛如來的比不上她。供養恆沙如來是修一點福報,六道裡頭有漏的癡福。每天做家事行六波羅蜜念佛求往生,這個人不得了,這個人的生活是菩薩,菩薩業,菩薩行,她這一生當中決定往生不退成佛,誰能比得上她?她成佛之後廣度有情,決不是修福的人所能夠相比的。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說,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一四句偈,比不上,比不上真干的人,「堅勇求正覺」是真干,所以應當知道如何來修學。
【常運慈心拔有情。度盡無邊苦眾生。】
這個兩句,我們要常常存這個心,常常存這念頭,這跟前面「興大悲,愍有情」是一個意思,合起來看,意思更清楚、更明顯。要真有這個心。第十三段:
【人有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何願不得。】
這幾句話是世間自在王如來教給法藏菩薩的。法藏菩薩也可以說是代表我們大眾,佛教他的就是教我們,幫助我們建立信心,堅固的信心是成功的基礎,一定要有信心。『人有至心求道』,這個「道」是作佛。法藏的願望是要作佛,不但要作佛,而且超過諸佛,這個「道」是這個意思,他向自在王佛請教,我能不能做到?所以佛告訴他,「人有至心求道」,至心是真心,真誠之心,再加上『精進不止』,你能夠勇猛精進,這也就是前面講的堅勇求正覺。堅定的信心,《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不逆」,就是這個意思,再加上勇猛精進,就是「精進不止」,『會當克果』,一定會(當然會)得到你所想的這個果報。『何願不得』,連成佛超過諸佛這個願望都能夠得到,何況這個世間?叫雞毛蒜皮,哪有得不到的?
我在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幫助我建立信心,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們對這句話要深信不疑,「有求必應」,求作佛都能夠得到,都能夠成佛。可是老師又告訴我,如果你有求還求不得,那是因為你自己有業障,你必須把業障消除,就感應道交,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有願有求求不到,什麼原因?不是佛法不靈,是自己本身有業障,如果業障消除了,確實有求必應。理很深,大乘經上都說到,事決定是真實的,所以如理如法的希求沒有求不到的。
往年,說這個話總是有二三十年了,我初到台北去講經,有一位法師也是常來聽經的(這位法師現在不在了,過世了),我講完經之後,他來找我,他說:「法師,你常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我向佛菩薩求個電冰箱求了三年都沒有感應」,這一種求絕對不會感應的,為什麼?求要如理如法,你不如理也不如法。他是位出家人,我說:「你的廟在哪裡?」他說:「在基隆」。我說:「你廟裡面住多少人?」他說:「一個人」。「一個人何必要電冰箱?用不著。」佛菩薩不會增長你的貪心,不會成就你貪瞋癡,你要求戒定慧就感應道交,你想求貪瞋癡,不可能的,沒有這個事情,所以佛菩薩幫助我們如理如法。非理非法怎麼會有感應?那不可能的事情,這個我們要搞清楚。底下一段說:
【爾時法藏聞佛所說。皆悉睹見。發起無上殊勝之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這一段文很要緊,是給我們說明極樂世界的來由。他這個世界這麼莊嚴,為什麼會這麼莊嚴?我們讀了這一段才恍然大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阿彌陀佛自己閉門造車打妄想造成的,他怎麼成就的?這一段講得很清楚。『法藏』就是阿彌陀佛的前生,阿彌陀佛沒成佛的時候,出家的法名叫「法藏比丘」。『聞佛所說』,他的志願很大,所以佛也認真的教導他,佛不但教他,而且把十方諸佛世界顯現在他面前,像我們現在看電視一樣,統統都看到了,他看到諸佛世界,曉得一切法是怎麼樣顯現出來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什麼道理變現出來的,什麼因果產生這麼多的變化,這些佛都教給他了,而且把這個事實顯現出來讓他看,他也看清楚了,『悉皆睹見』,他看到了。這樣他發起一個大願望,這個大願是什麼?取人之長,捨人之短,他要建立一個佛國,這個佛國吸收一切諸佛剎土的優點,都采取,缺點都避免,所以他的世界就變成極樂世界,超過一切諸佛的世界,人家是真干。
我們這個世間人也懂得這個道理,但是沒有真做。我想我們同修大多數都是從台灣來的,台灣是個小島,每個人都希望台灣能夠繁榮興旺,所以台灣無論是政府、是民間,常常到外國考察,有沒有把外國好的地方帶回台灣?建設台灣?有沒有把外國所有缺點,我們都來改過?假如我們台灣這麼一個小島能夠吸收全世界每個國家的長處,把所有缺點都改進,台灣是地球上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真干,我們出去觀光看一看,回去之後都忘得一干二淨。真干,真正是為這個社會、為眾生,而不為自己。如果有自己名聞利養摻雜在裡面,那個成就就平平了。
阿彌陀佛沒有替自己想,都是為一切眾生著想,所以他看到十方諸佛剎土裡面『天人善惡』,「善惡」是因,『國土麤妙』是感得的果報。人心善,感得的生活環境就妙;人心惡,感得國土這個生活環境就粗。『思惟究竟』,這是法藏比丘細心的思量。『便一其心,選擇所欲』,這在一心一意選擇最善的,避免最惡的。『結得大願』,「大願」就是四十八願。所以四十八願不是一次發的,看到十方世界都有三惡道,三惡道太苦了,造貪瞋癡感三惡道,所以阿彌陀佛就發了第一願,我這個國家裡頭沒有三惡道,所以他這個願是完全觀察事實上來發的,不是憑空想像的,四十八願是這麼來的,不是一次發的。
『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這是講他勇猛精進修學的心態,時間是「五劫」,不是短時間。『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二十一」是表法不是數字,用現在話講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個佛土都不漏,都參學到了。這裡面『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沒有一樣不了解,理明白了,事通達了,這才能夠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所攝佛國』就是他建立的西方極樂世界,他所攝受的,「攝」用現在話講,他建立的。『超過於彼』,「彼」是指一切諸佛剎土,超過一切諸佛剎土。好,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