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淨土法門法師:無量壽經菁華[1996年](第四集)  

無量壽經菁華  (第四集)  1996/9  美國達拉斯  檔名:02-32-04

  請掀開講義第三面,從二十二段看起: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

  『覺」是覺悟,也是覺察,『了』是明了。『一切法』不但包括世間法,連佛法也包括在其中,這是諸位必須要曉得的。世出世間法都是夢幻泡影,所謂「有相無體」,大乘經上常說的「緣起性空」,這些現象是無量因緣而生起的。性空就是它沒有本質,所謂「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佛在經上用夢幻泡影來比喻。這一句末後的『響』是說的回音,如果我們在山谷長嘯一聲就有回音過來。「響」是回音,也沒有自性,跟夢幻的現象相彷佛,都是說明不可得。這兩句是「慧觀」,就是我們以真實智慧來看世出世間法的真相。

  通達諸法性。一切空無我。】

  『通」是沒有障礙,『達』就是明了,徹底明白了。世出世間一切法的體性是空寂的,是『無我』的,這個「我」的意思是實體,沒有實體,不但人無我,法也無我,這兩句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那麼從這個地方覺悟了,放下了,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毗婆捨那」,「毗婆捨那」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觀」,「止觀」,是從「觀」裡面入門的,入門就是入不二法門,知道一切法不二,一切法都是「空無我」,這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是《華嚴經》上講的一真法界,諸位要曉得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那就超越了十法界。

  諸佛密藏。究竟明了。】

  這兩句是說的念佛法門。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這實實在在是『諸佛密藏』。「藏」就是藏的意思,藏起來了。「密」是深密,佛門裡面沒有秘密,佛法不講秘密。深密,太深了,不是一般學者能夠見到的,稱之為「密藏」。密藏是指的念佛法門,所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對於這樁事情是『究竟明了』,這不是普通菩薩能做得到的。華嚴會上我們看到文殊普賢「究竟明了」這樁事情,所以他們發願往生,並且勸導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念佛往生極樂世界。

  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深入正慧。無復余習。】

  這四句是講修行的功夫,功夫真正得力一定與這四句相應。『諸根』是講的六根,六根不向外面去攀緣就叫『調伏』了。眼還要攀緣色塵,耳要攀緣聲塵,舌要攀緣味塵,你沒調伏,為什麼?六根還在造業,六根還在生煩惱,這沒調伏。此地「調伏諸根」就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所講的「都攝六根」是一個意思,「都攝六根」就是「調伏諸根」。『身心柔軟』,「柔軟」就輕安,就自在。煩惱是沉重的現象。煩惱輕、智慧長,「身心柔軟」。『深入正慧』,入諸佛菩薩的大智慧。『無復余習』,「習」是講習氣,不但煩惱盡了,連煩惱的習氣都斷了,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我們知道沒證法身之前,煩惱可以說斷盡了,但是習氣沒有盡,還留著有很深重的習氣。

  所言誠谛。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

  這四句是講利他。佛菩薩示現在十法界與一切眾生相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幫助一切眾生脫離六道十界,因此他的言語真誠。『誠』是真誠,『谛』是谛實,實實在在,真誠實在。『深入義味』,「義」是義理,字字句句都有很深的道理,很圓滿、很究竟的義理,這叫「義味」。一般人學佛雖然時間很長,但是他的疑惑未斷,見異思遷,根本的原因就是他沒有嘗到義味,我們平常講法味,法味跟此地義味的意思很接近。他沒有嘗到法味,沒有得到法喜,所以他猶豫不決。看到人家學這個好,也想學學,看到那個人學那個法門好,他也想去學學,這就是沒有得到法味。這些菩薩不一樣,不但得到義味,而且深入義味。『度諸有情,演說正法』,「演說正法」是度眾生的手段方法,就是表演給大家看,為大家說清楚、講明白。下面一段:

  遍游佛剎。無愛無厭。亦無希求不希求想。亦無彼我違怨之想。】

  這一段是說菩薩入世的態度,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的,可見得菩薩入世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也就是所表現的生活方式跟我們沒有兩樣,而實際上人家心地清淨一塵不染,他怎麼會不染?這個地方我們要學習。『遍游佛剎』,與大眾相處要能夠做到『無愛無厭』,保持心地的清淨平等。世間人為什麼有那麼多煩惱,有那麼多的苦難?就是因為合你意思了,你就生貪愛心;不順你的意思了,你就生討厭、瞋恚心,你的麻煩就來了。菩薩跟大家接觸,順境不愛,決不貪戀,逆境也不討厭,始終在順逆境界裡保持著清淨平等,這就是他們的功夫,這是他們跟凡夫不一樣的。如果我們也學會了,那我們的境界就提升了,就不是凡夫,就入佛菩薩的境界,換句話說,就是佛菩薩了。底下還有兩句,這兩句很好,『亦無希求不希求想』,換句話說,對於一切法沒有得失的念頭。「希求」是得,「不希求」是失,沒有得失的念頭。也沒有『彼我』,就是人我之相,《金剛經》上這四相講「我相,人相」,沒有我相、人相的想法。更沒有『違怨之想』,違背自己的意思就起怨恨,這是一般凡夫都不能避免的,諸佛菩薩決定沒有,這是我們要明了,要學習。

  於一切眾生。有大慈悲利益心故。】

  這一句好懂,常常存著慈悲心,慈悲一切。

  捨離一切執著。成就無量功德。】

  在世間,自古至今,特別是現代的社會,有些人在修學佛法當中遭遇到苦難,這個苦難一般人稱為著魔了,我們常常會遇到,常常聽到。我曾經遇到不少位,都是年輕同修,受過高等教育,學佛不久,二、三年就得了精神分裂症,沒法子救,這是佛法裡面講著魔,世間法裡面講精神病,精神分裂。原因是什麼?這些人都是很聰明的人,諸位要曉得,笨人不會得的,都是很聰明,很喜歡幻想。病從哪裡來的?幻想來的。得這個病,什麼人都幫不上忙,佛菩薩對他也沒有辦法。他能不能救自己?能,只要不打妄想,過去的事情不想它,現在的事情也不想它,將來的事情也不想它,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他就恢復正常。但是難在哪裡?他想不想是偏偏要想,愈想不想妄想愈多,這就是麻煩事情。果然能夠什麼都不想,他很快就恢復正常。所以要捨離一切分別執著才能成就無量功德。如果有分別執著,功德是不可能有的,所修積的一切都是福德,福德有,功德沒有。功德,一定要清淨心才能成就功德。有妄想分別執著,所修的全都是福德。你要問福德跟功德差別在哪裡?用這個方法很容易辨別。由此可知,大多數人一生所修的都是福德邊事。如果你念佛真的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一生所修的福德自然都變成功德,一生所修到最後不能往生,所修一切功德也都變成福德。下面是:

  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煩惱。二余俱盡。】

  前面兩句就是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自然就不生煩惱,不但不生煩惱,連兩種余習都斷盡了。『二余』就是余習、習氣,也就是煩惱的習氣、無明的習氣,這兩種習氣,或者說我執的習氣、法執的習氣,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二余俱盡」。

  其心潔白。猶如雪山。】

  底下是比喻心地的清淨像『雪山』一樣。佛出生在北印度,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國境,也就是喜馬拉雅山的南面,所以世尊講經說法常常用「雪山」來做比喻。這是終年積雪不會溶化的,看到這座山是一片雪白,比喻清淨、干淨。

  忍辱如地。一切平等。】

  『地』是比喻像大地一樣,大地對待一切都是平等的。你用最名貴的香水倒在地上,它也沒有生歡喜心;你拉大便在地上,它也不嫌棄,它的平等。這就是我們在這個世間對人、對事、對物,離一切好惡,一定要用平等心,平等心要從忍辱裡面才能夠成就。

  清淨如水。洗諸塵垢。】

  這是說的清淨心。心地清淨,你的煩惱、妄想、分別自然就少了,自然就斷了。

  其心正直。論法無厭。求法不倦。】

  這是求學的態度。求學的基本條件要正知正見,這是個基本條件,所以心『正直』非常重要。大經上常說「直心是道場」,這句話的意思很深很廣。《楞嚴經》上告訴我們,心直、言直,中間沒有委曲之相,道業才能成就,可見得「正直」非常重要,這是菩薩修學證果的第一個條件。正直之心就是菩提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跟我們講菩提心,第一個就是講直心。直心是菩提心的體,深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起用,有體當然就有用,用就是正。這個地方正直,正就是作用。對自己是深心,對別人是大悲心,這個心就正了,以這個為基礎。『論法無厭」,「論」是討論,同參道友在一起沒有雜心閒話,沒有這些,彼此在一起論道論法無有厭倦,這是『求法不倦』。

  淳淨溫和。寂定明察。】

  身心潔淨。無有愛貪。】

  這四句是日常生活真正幸福美滿的境界。我們在生活當中有沒有這個享受?也是一般人常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淳』,淳樸、淳厚,清淨、『溫和』。『寂定」是講他的心定,『明察」是講他的智慧,具足定慧。『身心潔淨,無有愛貪』,「愛貪」兩個字就是指的一切煩惱,用這兩個字來作代表,他沒有煩惱了,「身心潔淨」就沒有煩惱,若有煩惱身心就不潔淨。

  志願安定。求道和正。淨定安樂。】

  第一句是說他的生活有方向、有目標,第二句是講他的行為,第三句是講他的享受,這是很不容易,非常希有。世間法裡面講求立志,人要沒有志,一生沒有努力奮斗的方向與目標,那麼他一生沒有成就可言,學佛更不必說了。佛門雖然目標是很顯著、很明確,無上正等正覺,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這一個大目標雖然都知道,幾個人真向這個目標走?大家不過是念念而已,誰向這個目標走?為什麼不能向這個目標走?你的志願沒有安定,你還會動搖,還會受其他的誘惑。『志願安定』,永遠不受誘惑了,你一生就向一個目標、一個方向。怎樣達到這個目標?『求道和正』,這是方法,也就是我們一生勇猛精進的原則。今天我們選擇的方法是念佛往生不退,而達到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所以求道要以和平之心,要求正道。『淨定安樂』是修道人的享受,身心清淨,「志願安定」,他怎麼不快樂!這個樂是法喜充滿。底下一段: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為心走使。有無同憂。】

  下面這一段是說的世間的憂患,這憂患從哪裡來的?我們應當要覺悟,應當要回頭。世間人都在競爭,競爭些什麼?都是不要緊的一些事。什麼事不要緊?名聞利養,不要緊的事世間人拼命去競爭,這些是六道輪回的事。『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劇惡」是造因,造作惡因,身造殺、盜、YIN;口: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意:貪、瞋、癡,這是劇惡,大惡。你造這個惡,果報就是三途,地獄、餓鬼、畜生,這是「極苦」。在這裡面,他還是『勤身營務』,他干得很積極,一點都不松懈。「營」是經營,「務」是造作,拼命在造作。『為心走使』,這是什麼心?貪瞋癡的心。這個身為了滿足貪瞋癡而造無量無邊的罪業,干這個事情。『有無同憂』,「有」是你得到了,得到名聞利養怕失掉,憂患;沒有得到,心裡頭埋怨,怨天尤人,所以得到也憂,得不到也憂,這世間人。我們要知道這個苦,苦因苦果,要從這個裡頭離開,脫離。下面是教給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必須要注意到的,應當要做到的:

  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

  這是儒家講的倫常,五倫(五常),佛在經中也時常提倡,這是六道裡面得人身不失人身的基本條件,如果你不能遵守,失人身之後,你就再不得人身了。如果再得人身,倫常是基本的條件。所以家人父子、兄弟朋友,應當要互相敬愛,不可以憎恚,不可以嫉妒。

  有無相通。】

  特別是指生活資財方面。我有多的,他有缺乏的,一定要幫助他;我有短缺的,他有多余的,他會幫助我,今天講的互助合作,就是這個意思。

  無得貪惜。】

  不應該有貪心,不應該吝啬。

  言色常和。莫相違戾。】

  這個『色』就是我們常講與人見面應當有笑容,這是「色」。言語柔和,滿面笑容,我們佛門彌勒菩薩就代表這個意思。正規佛教道場的建築,第一個建築物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正當中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塑造的是布袋和尚像,意思是叫你一進佛門就要想到『言色常和』。彌勒菩薩肚皮很大,那個意思代表能包容一切,所以肚有肚量能包容。『莫相違戾」。佛對我們的教誡,對我們的囑咐。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雖不臨時。應急想破。】

  『想破』就是看破,要看破世間種種復雜的因果循環相續,這兩句就是這個意思。循環相續就是永無止盡的報復。佛門裡常講的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世間搞什麼?就搞這個事情,永遠沒有休止。『雖不臨時』,就是果報還沒有到現前,你現在造作的因,果還沒有現前,你要看破,你要想到,如果能夠想到這些事情,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然就曉得收斂,正是常說的「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果報現前才害怕,怕也沒有用處。菩薩不怕果報現前,菩薩怕造惡因,他是一個有智慧、有警覺的人,所以他知道造因可怕,不造惡因當然就沒有惡果。

  若曹當熟思計。遠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若曹』就是你們大家的意思。「若曹」是漢朝時候的術語,漢朝不叫你們大家,叫「若曹」。應當熟思熟慮,知道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真理,是定律,諸佛菩薩都不能改變。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自然『遠離眾惡,擇其善者』。世間人他所以敢作惡,還繼續再作惡,實在對於這個道理還是沒有搞清楚,事實真相不明白,所以他敢。學佛學了好多年還敢做壞事,什麼道理?雖然學佛學了幾十年,佛講的道理他沒懂。念經是一回事情,聽經是一回事情,念未必念得懂,聽也未必能聽懂。真正聽懂,真正念懂了,他敢做壞事嗎?不但不敢做壞事,連一個惡念都不敢起,為什麼?他知道果報太可怕了。真的能夠斷惡修善,就是「離眾惡,擇其善者,勤而行之」,這樣的人即使過去造作極大的罪業,他真的回頭,回頭是岸,他真放下,這一放下就成佛了。不但把他惡的行為放下,惡的念頭都放下,從此以後一個惡念不生。佛在後面說的這幾句話好:

  愛欲榮華。】

  『愛』是貪愛,『欲』是欲望。這些榮華富貴假的不是真的。

  不可常保。】

  「愛欲榮華」是不是你真的能夠得到?諸位要曉得一切眾生一生的命運都是注定的,《了凡四訓》裡面講得很清楚,「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有榮華富貴的命是你命裡頭有的,命裡面沒有,用什麼方法手段都得不到,所以明白這個事實真相,古人常講「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枉費做小人」。富貴雖然是命裡注定的,誰注定的?給諸位說,自己注定的,不是別人。過去生中修富貴之因,這一生得富貴之報,這因果報應。這一生如果不造富貴之因,你來生哪有富貴之報?「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佛教給我們求的道理與方法,如理如法去修,果報自然現前,所以佛家所求並不是佛菩薩給你的,佛菩薩教你修因,你自然就得果。所以要曉得世間的愛欲榮華不可常保。

  無可樂者。】

  你仔細去思維你『樂』在哪裡?那種「樂」實在講是麻醉、是刺激,不是真樂,就跟現在社會上一般人服毒一樣,他服毒覺得很快樂,但是幾個小時過了之後是苦不堪言,享受世間榮華富貴就跟吸毒一樣,諸位仔細去思維觀察,你才曉得這裡頭沒有樂趣,沒有真樂。真正的樂是清淨心、是平等心,那是真樂。第三十八條:

  拔諸愛欲。杜眾惡源。游步三界。無所罣礙。】

  這就是真樂。第一句就是斷煩惱,煩惱裡面貪瞋癡慢是極重的煩惱,還有一個疑,疑是對聖教的懷疑,對於佛菩薩教誨懷疑,這是大煩惱。『拔諸愛欲』,斷煩惱。『杜眾惡源』,「杜」是堵塞,「惡源」是外面五欲六塵的誘惑,我們遠離它,一心向道。道業成就之後,『游步三界』,這句話就是說明我們的生活空間擴大了,這得大自在,盡虛空遍法界是我們活動的場所,你說這多自在!『無所罣礙』就是大自在。說明這是我們應當要求的。我們要想得這個自在,得這個真樂,那一定要遠離眾惡,一定要不受一切的誘惑,我們的道業才能成就,我們的希望才能夠達到。

  言行忠信。表裡相應。】

  這兩句是對人接物基本的態度,也是我們在前面講的,學佛最重要的條件就是不自欺不欺人,如果真正能做到不自欺不欺人,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會有成就。

  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此世』就是現在的社會,我們生長在現在這個社會,還能夠端正心意,不肯造惡。這個『為』是造。身口意三業都不肯造惡,這個人佛稱他作「大德」,大德的標准在此地。

  佛教群生。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這是佛教給我們具體斷惡修善的原則。『捨五惡』,「五惡」是五戒的反面,殺、盜、YIN、妄、酒,這是因,你造作惡因,『五痛』是現世報,叫花報,現前的果報,你造五惡怎麼會得到好的果報?『五燒』是來生的苦報,五燒是指地獄。如果我們能夠捨五惡,不造五惡,這一生就能夠得到幸福美滿,來生決定不墮三惡道,這是把因果事實為我們說出來了。怎樣捨五惡?底下講要『降化其意』,這個「意」裡頭有貪瞋癡,你要怎樣降伏自己的貪瞋癡慢,這是第一步的功夫。要把自己的欲望降低,知足常樂,這是第一步。如果修行功夫更高的,能把貪瞋癡煩惱轉變,轉煩惱成菩提,那是「化」,「化」的功夫深。「降」的功夫淺,「降」是伏煩惱,化是斷煩惱,煩惱沒有了,煩惱轉變成智慧了。這時候『令持五善』,「五善」就是五戒,你能夠持五戒,那你就獲『福德』。「福德」是果,五善是因。這一段把善惡因果的事實為我們說明了。

  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更相報償。痛不可言。】

  這一段的意思是講一切眾生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確實是『痛不可言』。如果諸位讀《安士全書》,《文昌帝君陰骘文》的注解,《安士全書》那個注解注得很詳細。文昌帝君自己敘說他一十七世為士大夫,那一段你就明了冤冤相報之殘酷。最初結的是小怨,每一次報復都加重,不是報得恰好,都要加一點,這累世輾轉就不得了,這到後來造極大的罪業,這種罪業就是發動戰爭殺人千萬,那個罪業還得了!都是由小怨而起的。所以我們對於小怨要能夠忍受,要能夠忍耐。佛法常講「冤家宜解不宜結」,與一切眾生的冤要能化解,決定不能夠加重。我們受了人家的冤枉,受了人家的侮辱,受了人家的毀謗,應當心平氣和來處之,不要去計較,知道這是報,報到這裡,好了就完了,很開心、很自在、很快樂,報完就沒有了。如果你遇到這個事情,念念在心,憤恨不平,還要求報復他,那個麻煩就大了,那你要曉得你來生遇到,報復他,他下一生又來報復你,那就沒完沒了,這是「痛不可言」,這是六道眾生的狀況,也是事實真相。

  世間人民。不順法度。】

  『法度』這一個名詞裡面包含著道德的觀念,禮節、法律、人情世故,都在這兩個字之中。「不順法度」就是為非作歹不守法,不受約束。他所表現的:

  奢YIN驕縱。任心自恣。】

  這是我們常講的任性。

  居上不明。在位不正。陷人冤枉。損害忠良。】

  這是造業。

  心口各異。】

  就是心裡面想的跟口裡頭說的不一致,說的話很甜蜜,心裡面想的非常殘酷。

  機偽多端。尊卑中外。】

  『尊卑』是指家人長輩跟晚輩。『中外』是家裡人跟外面的人。

  更相欺诳。】

  彼此欺騙。自己家裡人也欺騙,互相欺騙。外面是朋友、親戚鄰裡,也互相欺騙。

  瞋恚愚癡。欲自厚己。】

  目的是希望自己得到利益。

  欲貪多有。利害勝負。結忿成雠。破家亡身。不顧前後。】

  這個『前後』是講因果,不知道今生來世,只顧眼前不想來世。諸位一定要知道我們這一生時間很短暫,來世的時間長,為什麼不多為來生著想?這個話怎麼解釋?在六道裡頭唯獨人道的壽命短,這是講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人在現階段,佛法裡面講是處於減劫。佛告訴我們,人的壽命最長的時候是八萬四千歲,最短的時候是十歲,這個說法是一般平均年齡。計算的方法,佛說了,若是從十歲,每一百年加一歲,一直加到八萬四千歲,這到頂了,八萬四千歲之後叫減劫,每一百年減少一歲,又減到十歲,這一個增減叫一個小劫。佛經裡面常常講「劫」,大劫、中劫、小劫,小劫是這樣算法的。我們現在處在減劫這個時代。釋迦牟尼佛出生那個時代人壽百歲,每一百年減一歲,世尊距離我們現在,中國歷史的記載,今年是三0二二年,那麼三千年就減掉三十歲,現在人的平均壽命七十歲,所以人的壽命很短,不長。六道裡面其他的五道,壽命都比人長,怎麼不去想一想?

  天人的壽命比我們長,天有二十八層天,愈往上去,壽命愈長。往下面去,阿鼻地獄的壽命我們沒法子計算。餓鬼道的壽命,鬼道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他的壽命,短命的都是千歲千千歲。你要曉得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我們人間一年,鬼道裡頭十二天,你說還得了!哪一道的壽命都比人道長。畜生有壽命短的沒錯,畜生愚癡,很不容易離畜生身。世尊當年在只樹給孤獨園,蓋房子的時候,看到地上爬的一些螞蟻,他看了笑起來,弟子們請教世尊,你為什麼笑這些螞蟻?佛就說了,這些螞蟻,七尊佛過去了,還做螞蟻。不是螞蟻壽命那麼長,螞蟻死了投胎還做螞蟻,生生世世做螞蟻,七尊佛相繼過世還沒有離螞蟻身,你就曉得愚癡到了極處。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得人身可貴,人身難得。人很容易覺悟,有辦法了生死、出三界,其他任何一道都困難,雖然佛菩薩很慈悲去教化,不容易,所以諸佛如來示現成佛都在人道,沒聽說在其他道裡面示現成佛的。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要知道珍惜,要知道在這一生當中急疾求出離,這是懂得前後因果。

  富有悭惜。不肯施與。】

  這是講世間富有的人,吝啬不肯布施。

  愛保貪重。心勞身苦。如是至竟。無一隨者。】

  這是舉世間富有的人,愈是有錢的人愈吝啬。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才曉得老天爺很公平,不是富人生生世世都富,他這一生富,來生可能就到惡道去了;這一生是窮人,來生可能就做富人了,天道很公平。貧人肯布施,富人反而不肯布施,吝啬,『愛保貪重』。富人的確『心勞身苦』,他操心的多,他身很苦,身怎麼很苦?他的生活很節儉。你看那個富人,你不要看他有錢,他吃的都很簡單,沒有一般人吃的好,為什麼?他那個富貴是節省下來的。節儉固然是美德,但是他不好施,心裡面憂慮的事情太多,操心的事情太多,得失心太重,一直這樣過一生,到死沒有一樣他能帶走,『無一隨者』,一樣都帶不去,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善惡禍福。追命所生。】

  『追』就是追隨著你,不會離開的,這就是講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或在樂處。】

  那是你修的善因。修善因得三善道的果報,這是在『樂處』。

  或入苦毒。】

  這是講你造惡業,造惡因一定墮三惡道,在三惡道受苦。畜生、餓鬼,『苦』,地獄『毒』,地獄是最苦的。

  又或見善憎謗。不思慕及。】

  這是講人造業,造這種業太多了。時時刻刻我們見到,我們聽到,最要緊的就是自己要常常反省,我自己有沒有造這個業,看到別人好,我心裡生嫉妒心,毀謗他,障礙他,不知道見賢思齊。看到人家做好事,我要效法,『思慕』就是效法。不知道羨慕、效法,反而嫉妒、瞋恚、毀謗,這就錯了。

  常懷盜心。悕望他利。用自供給。】

  這個罪業更重。『常懷盜心』,什麼叫「盜心」?無論你用什麼樣的手段,將別人的財物,別人的利益,據為己有,都是偷盜。盜裡面包含的意義非常的深廣,這條戒很難守。俗話常講「地獄門前僧道多」,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想出家,我看到是很恐怖,為什麼很恐怖?怕你往阿鼻地獄走,真是所謂天堂有門你不去,地獄無門是偏偏要爬進來,那有什麼辦法!要曉得出了家,這一生要不了道,道業上不能成就,你出家是不是盜心來出家的?騙取一切善男信女的供養,你來享受,你這是盜心,你是盜行,這個果報很重。所以我在過去講經也常常提到,世間吃飯,出家人這碗飯是最不好吃的,比乞丐乞食的時候都難。乞食是人家布施給你,不希望你回報。出家人,人家供養你,希望將來要得福,他不是無希望,他是有希望的。你出家,你是福田僧,我在你這裡種福,我將來要得福報,如果你這個福田是假的,他種下去得不到福報,那你就是欺騙,就是偷盜,非常可怕,這一點我們要特別警惕。特別注意到出家不容易,不好隨隨便便就發心出家,你為什麼出家?

  自古至今,出家是為兩樁事。你說「我要修行」,在家修行一樣;「我想成菩薩成佛」,在家成佛成菩薩多的是,這都不是出家的理由。出家的理由是弘法利生,這是出家理由。不能夠講經說法,我護持這些講經說法的人,道場就跟學校一樣,教員上課的,職員是維護道場的,你參於這個道場,你不當教員就當職員,就這兩種人。所以不出來講經說法,內護,道場工作我們要來分擔。為這個而出家,不是為了修行,修行在家一樣,所以這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出家真的是犧牲奉獻,自己除了衣食之外,一無所求,一心一意為弘法利生。

  消散復取。】

  指騙來的這些供養用完了再想方法再去騙,這怎麼得了!

  神明克識。終入惡道。】

  『神明』是指執法的天地鬼神,他們「克識」是把你這些因因果果都記上了,將來跟你算帳的。這裡頭是兩個意思,這是一個講法。天地鬼神把你這些事情都記下來了,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另外一個,就是你阿賴耶識裡面落下這些惡的種子一定感惡報。兩個講法都講得通。

  世間人民。相因寄生。壽命幾何。】

  這是要覺悟。人生活在世間,人是社會的動物,不能離開社會獨自生存,不能離開人民,必須跟一切眾生互助合作,這是『相因寄生』。雖然如此,壽命短促。大家相聚在一起,人與人相遇的這個緣,佛法講「緣」,時間很短並不長,這要警覺。

  不良之人。身心不正。常懷邪惡。常念YIN佚。煩滿胸中。邪態外逸。費損家財。事為非法。所當求者。而不肯為。】

  這一段是講造作貪愛邪YIN之惡。『費損家財』,這是現前的花報。『事為非法』,這是破壞倫理。『所當求者,而不肯為』,「所當求者」是正法,正法捨棄了而去行邪道。下面一段:

  世間人民。不念修善。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憎嫉善人。敗壞賢明。不孝父母。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欲人畏敬。不自慚懼。難可降化。常懷驕慢。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這三段跟底下四十六段,三段是連起來的。佛在此地把惡業裡頭YIN業擺在第一,用意很深,正是所謂「萬惡YIN為首,眾善孝為先」,把這個放在第一條,首惡,接著跟我們講『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我們看現前這個社會,確實如佛所說。這些作惡多端之人,我們看到他還在享福,他生活還非常優裕,為什麼沒有招到惡報?佛在此地說了,他這些惡業惡行還沒有受到惡報是『賴其前世,福德營護』,他過去生中修的福報很大,福還沒有享完,今生所造的惡,惡業沒有現前,是這麼一個原因。這一生當中他的福報慢慢享,享完的時候,福德盡了,到壽命終的時候,他的惡報就現前了,『諸惡繞歸』,一生所造的種種惡業,這個時候要算總帳,決定不能避免,這是我們一定要明了的事實真相。不但口業、身業不可以造惡,起心動念更重要,更要謹慎才對。好,我們今天講到此地。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