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
“同時與會的不只有鹹海龍宮裡的龍王龍族水族眾生,還有八千位大比丘和三萬二千位大菩薩。”
這四萬眾生來做佛陀講法的聽眾,同時也為佛陀講法來做信證,證明那個時候確實是發生了這樣的事情,講過這樣的話。為什麼在佛經裡常常要提有多少位菩薩來到了會場,或者把菩薩中的代表也簡單地點出幾位,就是要增加這個信的力量,希望大家都能對這部經升起足夠的信心。
“菩薩”是半梵語半漢語的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名詞。梵語全稱叫做“菩提薩埵”, 翻譯過來的意思是“覺有情”,說明菩薩是在有情眾生中覺悟而成就的。另外如果能令有情眾生覺悟也可以叫做菩薩,從有情眾生中覺悟並且能覺悟有情眾生,這就是狹義菩薩的自覺覺他了,能做到自己覺悟也去幫助眾生覺悟這就是真菩薩了。
“眾生”是佛教中的專有名詞,本意是指眾多因緣匯聚而生,於是山河大地也是眾生,桌椅板凳也是眾生,但是他們是無情眾生,雖然都有和佛一樣的見聞覺知的能力,因為沒有承受快樂悲傷痛苦的主體,所以叫做無情眾生,也叫無情世界。在《楞嚴經》中叫做器世界,而那些貪生怕死,知道痛與知道苦的叫做有情眾生,佛陀的教育受眾是這些有情眾生。
“摩诃薩”的意思是大菩薩,是能達到等覺菩薩、妙覺菩薩位的菩薩,才能稱呼為摩诃薩菩薩,也就是說來聽佛陀在龍宮講法的等覺妙覺位菩薩就來了三萬二千位。這部經有這麼多大菩薩來做信證,我們或許不會相信一個人說的內容,但是如果是不打妄語的大菩薩來了三萬多位,來說這個事情,你還不信的話,那就真是善根淺薄、福報太差了。
【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
“這個時候,佛陀觀察聽法眾生的狀態後,對這個鹹海龍王說:‘ 一切的各種各樣的有情眾生,因為他們心裡想的不同,於是造作的業力也不同,由於造作了不同的業力,就產生了六道善惡之趣的輪回流轉。’”
這句話已經非常真誠地告訴我們:生死輪回、諸道起伏,都是因為每個眾生造作了不同的業力。不同的業力就形成了不同的結果,形成了不同的牽引,形成了不同的招感,也就投入了不同的世界,來到不同的環境,面對不同的事情。為什麼造作了不同的業力呢?根本原因是每個眾生自己內心的心念不同。
我們要知道這個心雖然叫做妄心,但是他也是來自如來藏性的圓滿殊妙的自性,也正因為是來自和佛一樣的佛性中,所以這個妄心一起一動也擁有巨大的力量。這一念妄動就產生了阿賴耶識的三個細相:業相、轉相和現相。這一念無明就產生了這三個相,這三個一動就產生了我們的世界和無量無邊的眾生,還有眾生間相互糾纏的業果牽引,而我們沒有能力觀察到這三個細相,連六種粗相都觀察不到。於是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我們怎麼來到這個世間的。
佛陀在這部經中,沒有更深的告訴大眾,世界眾生都是怎麼來的;但是告訴了大家,我們受的這所有的苦與煩惱是怎麼來的,這個就是六粗相的最後一相也叫業系苦相。也就是說我們勉強能觀察到我們在承受苦,在承受煩惱,但是這個煩惱哪來的,這個苦哪來的,是什麼業導致的,我們就沒能力觀察到這個根源了。佛陀慈悲地告訴了我們,是因為我們造作的業力不同,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無明不同也就是妄心不同,於是造作了不同的業力,才產生了不同的生死輪回。
“諸趣”是各道、各種趨向、各種去路、各種境界。我們簡單的說就是善惡兩趣,善趣或者惡趣,實際上可以分的很細,就算人道眾生依然可以分出十類來,只是已經沒有意義了。就像對於鬼道的眾生來說,佛教為什麼用餓鬼道來稱呼鬼道呢?就是因為鬼道眾生中以餓鬼數量最多,比如山神土地城隍這一類的鬼,是有福鬼,他們有人祭拜,不缺吃喝;而那些依附在樹木花朵上的,樹神花神草神等等勉強可以不受苦;還有那些鬼道平民區的鬼眾也和人一樣每日勞作吃飯,但是這些鬼的數量畢竟是少的;還是以沒有飯吃沒有水喝的無福餓鬼為多。
【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世尊說:‘龍王,你來看現在來到這個法會現場的眾生,還有你龍宮以外大海中形形色色的眾生,類別是相同的嗎?這一切不同狀態、不同樣子、不同境界的眾生,沒有一個不是因為這個心,造作了善或者不善的業力導致的,這個業力分別包括身語意三業。’”
佛陀這句話,不只提醒龍王觀察周遭的不同,同時也提醒了我們抬眼一看周遭人事物的不同:大家的家境不同,環境不同,境遇不同,招感不同,心念不同,樣貌不同,這麼多的不同都是因為這個心,在身語意三業上造作的善或惡的多少不同。於是你做的身善多一些,你的身體是健康的,你的樣貌是圓滿的;他造作了意的惡業更多一些,就會招感到對應的狀態。因為大家在身語意上造作的善或惡不同,這樣每個業根上都有善或惡,就形成了八種可能;如果善惡的多少再加進去的話,就有近百種可能;如果再有一個組合,那就是幾千種的不同。同樣是身語意,招感到的狀態卻大不相同,按數學的方法我們可以算的明白,有幾千種不同組合,也就代表了有幾千種不同的生命形態和生命經歷了。也就是說在身的善上,可以很復雜也可以很簡單,簡單就是最後總結為善或不善;復雜就是這個事情是善,那個事情是善,另一個事情可能就是惡,也正因為生命是如此的豐富多彩,所以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什麼獨一無二?因為造作的業力不同,就像殺業來說這個人是屠夫殺豬,而另一個人也是屠夫但是他只殺羊,都是殺業,但是細節上不同,他們招感到的未來就不同。所以身語意又叫三業根,是三個能長出業力的根源,是三個大漏洞,是三類行為模式。
新群建立時,有一位同修說,我什麼時候到了幻海裡了,我說你什麼時候不在幻海迷局中呢?那麼我們什麼時候不是在這個鹹鹹苦苦澀澀的大海中沉浮漂溺呢?什麼時候不是在這個起起浮浮的輪回中漂泊無定呢?正是因為我們在這個苦海中頭出頭沒,佛菩薩才慈悲我們,來到了這個苦海中。眾生的病是業力病,佛菩薩的病卻是願力病。就像地藏經中背負重擔的旅人,遇到了倒霉的鄰居還給他加重量,而佛菩薩來了,卻要替他背負或者是全部替他背負啊,這個就是“或減負或全與負”了;我們得到佛菩薩的幫助,才能輕裝前進 ,才能有力氣走好下面的路,於是佛菩薩一路陪伴直到我們走上大路,才算放下心來。
一位往生極樂世界的羅漢回來和我們交流的時候說:“不到極樂世界真的不知道阿彌陀佛的無量慈悲”,這句話我相信,因為我能理解,我能感受到。或許大家學佛久了,個人都會有些感應,有感應是對的,沒有感應是不對的。為什麼?佛是大醫王、大藥王,不僅能治身病,還能治心病,還能治療命病。我們對症之藥吃下去,身體一定會有反應;如果吃下藥,沒有反應,說明這個藥沒吃對,說明我們學佛沒有學到位、沒學對;就像我們知道地藏經、普門品、大悲咒、楞嚴咒、大明咒、阿彌陀佛聖號等,只要你真的執持下去,就一定會有感應。學佛的感應不可思議,佛經和大德都這樣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學佛沒有感應?問題的答案就在上述內容中。
南無本師釋迦佛
南無本師釋迦佛
南無本師釋迦佛
摘自人間天新浪博客《佛說十善業道經略說》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