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師經的濟世觀》根據南懷瑾先生於一九八一年為了十方書院的出家同學作的演講錄音編輯而成。南懷瑾先生在講解這本經典時,深入極微細處,並以自他人生經歷,舉例融會經義,諄諄告誡,處處提示,親切幽默,使人必能有所領悟。南師更特別強調,《藥師經》的重點,在於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這十二大願顯示了真正偉大的救人濟世精神,也才是我們應該深入體會了解並且效法的。讀完南師講座《藥師經的濟世觀》,你會發現,已經吃下一顆藥師佛的消災延壽丸了。此講座分131講,本刊分15期連載,編自勸學網,歡迎學習與收藏。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36講 如何跳出魔網解脫纏縛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37講 念佛能解除災難嗎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38講 文天祥修大光明法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39講 飲食男女的問題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0講 聲色歌舞讓你玩個夠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1講 東方淨土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2講 藥師佛的正法寶藏是什麼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3講 善惡難辨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4講 什麼是布施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5講 缺信根多聚財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6講 鈍刀割肉的布施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36講 如何跳出魔網解脫纏縛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這些大願,都是藥師如來未成佛前,在因地所發的大願。學佛必須要有願力,沒有願力的學佛,那是個人興趣所趨,也可以說是迷信或嗜好,只不過與一般愛好不同而已。等於不喜歡抽煙就喝茶,不喜歡喝茶就喝酒。每個人愛護不同,有人喜歡世間法的聲色貨利,有人喜歡游山玩水,有人喜歡跑跑宗教。這不能說那一種對或那一種不對,然而都不是基於理性而來。所以,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能夠發願。
藥師如來第九大願,願自己將來大徹大悟、證得菩提的時候,希望自己的功德、能力能使一切眾生跳出一切魔的罥網。細網謂之‘罥’,大的網叫‘網’。
我們曉得,煩惱是一種魔,生死是一種魔,欲望又是一種魔。若以修道的立場來講,無一不是魔境。縱使一個人愛好美的境界,愛好山林或城市,一有所執著便是魔境界,要真正跳出魔的罥網非常不容易。
跳出了生死之魔、煩惱之魔,也跳出了欲望之魔,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一般凡夫之所以不得解脫,因為始終在生死魔、煩惱魔、欲望魔的罥網中。縱使去信宗教,不管任何的宗教;縱使去修道,不論任何的道,終究都屬於外道,不能解脫一切外道纏縛。
外道、內道的差別何在?怎麼叫作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一般宗教都隨便使用‘外道’這個名辭,譬如,我信佛教,你不信佛教,你是外道;我信天主教,你不信我的天主教,你是外道;我信某某道而你不信,你就是外道,這些都是亂講。這個外道與世間法一樣,都是由‘我見’而起。不合於我的就是外道,這種見解屬於見取見,是下列五見之一;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就是觀念,凡夫受這些觀念纏縛而不能得解脫,不能證得菩提。
這樣一來,我們便可以了解,凡是沒有真正明心見性以前,沒有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前,一切修行、一切道理,一切作為,嚴格說起來都只是加行,仍然在外道境界中。只有真正證得菩提,明心見性以後,才能解脫一切魔境,解脫一切煩惱。由藥師佛的這個大願,我們可以徹底而清楚地了解修持之路。
‘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種種是簡化的翻譯,以種種兩個字包含所有一切。惡見包括很多,如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凡是觀念有一點偏差的都屬於惡見。稠林就是密集如叢林般的意思。藥師佛願將來成佛的國土世界中,假如有眾生墮在許多壞的、非正知見的惡見森林中,不能自拔,藥師佛將以其願力引導他們,歸攝他們置於正見。
真正學佛,除了發願還要有正確的‘見地’。要有正見非常難,有了正見才好談修持,有了正見才能談正行,見地不真,那麼所有的修持都會走上邪曲之路。見地也就是楞嚴經所講‘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的發心的因地。所以,學佛先要有正見,才能夠起正行修持。
‘漸令修習’,修習什麼呢?要注意,修習一切菩薩行,菩薩行是什麼呢?菩薩行就在菩薩戒本中,如彌勒菩薩戒本、梵網經戒本……等。總而言之,菩薩行就是很簡單、很普通、很容易懂,卻很難做到的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遠難做到的八個字。
所以,有了正見以後,漸漸使他們修習一切菩薩行,速證無上菩提,速證無上正等正覺,大徹大悟。
藥師如來的第九大願,光看表面上的文字都很容易懂,問題是做起來很難,沒有一點是容易做到的。
同時,看了第九大願,也使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東方藥師如來注重思想教化,不同於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藥師如來的東方世界的佛法,是以正見、正思惟拯救世界上一切有邪惡的、錯誤的觀念的眾生。換句話說,藥師如來第九大願的重點在於‘教化’與‘思想’。以印度佛教文化所表達的,就是經典上第九大願文字的敘述;而以中國文化來表達的,則是注重在教育、教化和思想,最後使一切眾生歸到正知正見。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37講 念佛能解除災難嗎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我們研究一切宗教,尤其是中國大乘佛法的佛教,藥師佛的第十大願,與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地藏王菩薩的願力都是相同的。
他說將來成佛時,一切眾生如果犯了國家的法令,受刑時,坐牢時,將被殺時,以及種種一切其他災難,受污辱痛苦時,悲慘時,心理受煎熬,生理遭痛苦,只要一念‘南無藥師如來’的名號,不一定是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他說以我的福德威神之力,都可以為他們解脫一切憂苦。你看這個威力有多大!這個利益有多大!不要花一毛錢。
這裡有許多問題,一般佛教徒喜歡念‘法華經’的普門品’,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化身度脫一切眾生,求菩薩得菩提,求長壽得長壽,求生男就生男,求生女就生女,當然求煩惱不會得煩惱,因為沒有人會去求煩惱。普門品說求什麼得什麼,但是並沒有說求鈔票就得鈔票。
如果受刑的時候,像古代的手铐腳鐐,脖子上枷鎖,至誠念我的名號,這些刑具悉皆斷壞而得解脫。
這就值得研究了。如果你不相信,不要說受刑,我用繩子把你綁起來,你來念念看,看看可以解脫嗎?如果解脫不了,佛打妄語對不對?如果解脫得了,世界上沒有正義,而是神的世界了。這是哲學上兩個重大的問題。
再說,唐朝名宰相姚崇,他與唐太宗時代的開國宰相房玄齡及與他同時的名相宋王景等齊名,非但是位忠臣,而且非常正直,對歷史貢獻也很大。姚崇給唐明皇上的奏書中,極力反對這些東西,但從他的奏議可以看出他對佛學的了解非常深,非常內行。他說,經典上說一切眾生為王法所加,求什麼得什麼,在我手裡處理過那麼多犯人,從來沒有看過他們得到解脫。
然而,你說他不信這些嗎?讀完他的奏議,看完他一生的做人,那全是佛法,他全懂。
古代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享有幾十年權威的宰相,死時多半以珍珠、玉石等寶貝含在口裡而下葬,使屍體不腐爛。姚崇到七十多歲,權威也達到了極點,臨死時卻寫下遺囑,嚴格命令子孫,一概不准如此做,死時穿什麼衣服就穿什麼走,而且不准找和尚、道士念經。但有一點,如果子孫們心裡實在過意不去,只能找七個和尚念七天經。你說他懂不懂佛法?全懂,就是因為他太內行了,把那些不合理的都拿掉了。
我們有許多人學佛,尤其是比較迷信的,求這個求那個的,又要求發財,又要求生子,生子還要指定生男孩,生男孩子還得是第一等男孩,然後公候萬代。
另外還有一種觀念,這是我常說的笑話。有些人光會勸別人出家,譬如就有人勸我出家,我問什麼意思?他說如果我出家,佛教就有辦法了。我說:‘你怎麼不出家?你自己想公侯萬代,叫我們去剃光頭出家,萬事不管?那你跟我去,我就出家,我帶你們去出家,’這是說笑話,但這也是思想問題,很多人學佛都是要求別人,希望人家替我求福,念經也是這種心態,犯了法,只要一念佛的名字,刑具就捆不住了。
過去大陸上有一派理教,規定不抽煙、不喝酒。我看過一位理教教主開堂說法,好幾年才一次,所有教徒都來拜他,從早上八點開始盤腿,不下座。因為不喝酒,每位徒弟供養一杯茶,教主每一杯茶都要喝下去,有幾萬人來拜就喝幾萬杯茶。我在旁邊就研究他喝的水到底那裡去了?他又不起來上廁所,能七、八個鐘頭憋住不尿,這是本事嗎!你說有沒有神通?後來他的徒弟告訴我,轉到旁邊看,這才看到他的褲子和襪子全都濕了,他用氣功把喝下去的水全都從腳底心逼出來。你們如果有這個功夫,一定有人崇拜你。
理教還傳一個密咒叫‘五字真言’。這些旁門左道外邊都有,同善社、一貫道也都有。五字真言是六耳不同傳,就是三個人在一起就不傳你,念時在心裡念,那些老前輩、長老們功夫好的,嘴巴不動,我們把耳朵靠近聽,硬是能聽見肚子有念咒的聲音,當然在這裡很少見,但不能不信。咒語到什麼時候念出聲呢?有災難的時候,如被土匪抓去,准備槍決的時候,開口一念,刑具也松了,綁縛也脫了,槍也打不到就走了,據說就是有那麼大的功效。
我們當年學佛也跟你們一樣,有這種利益還不趕快學?別說磕頭,就是磕腳也干哪!把人整個磕下去拜,結果把五字真言傳給你,那五個字?‘觀世音菩薩’。磕了半天的頭,花了那麼多的錢,求到這五個字,唉呀!我的天!我早知道了,還要你傳給我?但是他有個念法,在肚子裡念,不出聲,真到有難時才開口一念,靈光得很。有人說小事包靈,大事不見得,靈光的道理是練氣的關系,氣發生了作用,有點科學的道理。
我一生對愈是奇怪的事愈喜歡研究,了解以後,不值一笑,連笑都懶得笑。那麼大的誠心,花了那麼多時間,磕了那麼多頭,花了那麼多的金錢,求來這五個字,真能做到嗎?你不相信,假如你犯了法,判了刑,你去念念看,看看能出得來嗎?絕對出不來。
所以姚崇也提到這個事,他的意思是叫大家不要這麼迷信,道理在那裡呢?佛經說慌嗎?沒有,大家讀原經就知道,我們再念一遍第十大願: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加,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他只告訴你得解脫一起憂苦,並沒有告訴你繩子會斷,也沒有告訴你槍彈打不進來,對不對?是不是這樣?可見都是自己錯解,以為只要佛號一念就不必開刀了,那身上長的瘡就變到鼻子上,血與膿就從鼻頭上流出來。這不是小說或傳說,你們沒有看過,我們看到的都是真事。
以佛教看,這些都是旁門左道,然而旁門左道就是有這個本事,那是什麼道理?你把正道、邪道、魔鬼各種道理研究透了,只有一個真理,佛法的正理告訴你--心得解脫。尤其藥師佛告訴你:‘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起憂苦。’這兩句話有兩個意義:一個是依仗他力,依仗藥師如來的力量,心裡沒有憂悲苦惱而得解脫。他力是指什麼呢?你必須見到藥師如來的琉璃光,心裡寧靜到極點,放下到極點,見到他的福德威神之力而心得解脫。一個是不仗他力,以自我的力量,‘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在此境界中,一念放下,心得解脫,自性光明自然起來,沒有苦惱。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38講 文天祥修大光明法
拿歷史一個實例來說明,大家都知道文天祥,也念過他的‘正氣歌’,他以一朝宰相的身分,於宋朝亡國時作最後的抗爭而被俘虜,那是何等滋味!元朝皇帝忽必烈請他當宰相,只要他點頭投降,仍然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然而文天祥不干。
有一點是後代很少研究的,許多人不知道文天祥也是學佛的,當他被俘時,四面八方都是敵人和武器對著他,走到半路出現一個道人(見文山詩集),不曉得是和尚還是道士,告訴他:‘丞相,我傳你一個大光明法。’文天祥立即應允接受,當下就進入一片大光明境界,從此把生死置之度外。到了北京,忽必烈仍不死心,極力規勸文天祥投降,投降仍能和南朝宰相一樣享受功名富貴,最後忽必烈把他關入大牢,給他三年時間考慮。文天祥坐牢的地方不是普通牢獄,那是養豬、養牛的爛地方,他一天到晚就在那裡打坐修大光明法,在那樣惡劣的環境生活,卻沒有生病,並且三年不改其忠貞之志。
文天祥有個學生怕老師最後受不了折磨而投降,那一輩子學問就完了,作他的學生也會受到歷史的指責,因此故意寫了一篇祭文,當作老師是不投降的忠臣已經死了,然後弄些祭拜亡人的菜肴,設法送進大牢給老師吃,文天祥一看祭文,笑了,告訴送菜的人帶話給學生,他不會作出對不起人的事,意思是他絕對不會投降。
如此過了三年,忽必烈再將文天祥請出來,稱他為‘先生’,對他非常客氣,勸他不必那麼固執。文天祥對忽必烈說:‘你對我的好,非常感謝,你算是我的知見,但我不能投降做二臣,如果你對我真好,希望能成全我的志願。’成全什麼志願?就是把吃飯的家伙割下來--殺頭。忽必烈一聽,知道無法挽回,才無奈地答應。文天祥這才依禮拜謝了,不是投降的拜謝,而是感謝忽必烈總算成全了他。
所以,講到文天祥的故事,也使我們明白一個道理,一切解脫是‘心解脫’,注意!藥師佛說:‘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有許多人在牢獄中或憂悲苦惱中,以作生意的心情,認為念了這個經典就可以達到某種目的,這是錯誤的理解。如果沒有如琉璃光的光明磊落胸襟,沒有光明磊落的修養,這是欲望不是菩提,不是正思惟,大家要理解清楚。
接下來看第十一大願。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39講 飲食男女的問題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饑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注意‘藥師經’不同於其他經典,在婆娑世界,尤其是東方世界,藥師佛的願望非常實際。他希望自己成佛的時候,眾生被饑渴所煩惱,為求飲食而造一切惡業時,只要念藥師如來名號,馬上可以得到上妙的飲食,最後則以佛法的法味使眾生過很好的生活。
我們曉得,這個世界的眾生有兩件事很重要,也最難解決--‘飲食、男女’,即吃的、喝的以及男女之間的問題。所以東方聖人孔子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兩件事是欲界眾生的基本需求。中國俗語也講:‘人為財死,鳥為事亡’,這個世界的眾生之所以造諸惡業,都是為了求食、求生存,強有力的就吃小的,人是最壞的動物,什麼都吃,連老虎、老鼠、蛇、狗……等等都可以弄來吃。
坐在這裡的人大約都沒有嘗過饑餓的痛苦,但是你要知道,這個世界有一半的人類在受沒有飯吃的痛苦,不要認為人人都有飯吃,那是因為我們太有福氣。佛家有一句話:‘法輪常轉’,法輪未轉先要轉‘食輪’,如果三天不吃飯,廚房飯鍋沒有鍋鏟的聲音,你看法輪怎麼轉?那你的‘腸轉’就開始轉,咯咯咯……饑餓的信號就叫起來了。
因此,這個世界的眾生從古至今都是為饑餓所苦惱,都為了求生存而造諸惡業,生存的第一個基本要求就是飲食。所以,藥師佛說:如果聽到我的名字,‘專念受持’,專念受持恐怕不容易做到。有些人很努力日夜都在念佛念咒,其實還是妄念在念啊!‘專念’就是‘一念’,前念不生,後念不起,中間這一念與佛相應,就是專一之念。
譬如念阿彌陀佛,要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光明、願力相結合,保持‘相合’的一念,前念過去,後念不起,中間不是空,也不是有的這一念。如果念藥師如來,專念則是青色淨琉璃光這一念。注意啊!不是說前念已經過去,後念不生,中間這一念當體即空,不是當體即空,當體這一念是專念、佛念。
你說我念阿-彌-陀-佛對不對?不對,那是四個念,‘阿’是一個、‘彌’是一個、‘陀’是一個、‘佛’是一個,是四念連續;‘阿彌陀佛’只有一念。如果只是念念流注而構成佛號,‘念念流住’就是像流水一樣不斷過來,那不是專念。若是得到專念而受持,生理、心理的感應就來了,永遠保持這個境界,自然可以不要吃飯。其實豈止飲食可斷,還真的會有不可思議的感應呢?你自然不會餓死,也不會消瘦,精神反而愈來愈好,尤其會得到藥師佛的‘上妙飲食’,那種飲食無法想像,當然不是從你嘴巴進來,因為你還在專念,還在定中。再來,對一切不可知、不懂、不能理解的道理,一下子能渙然而冰釋,統統懂了,這是法味。最後畢竟安樂,‘畢竟安樂’就是佛的境界。
由此,我們也了解到,藥師如來的東方琉璃世界是很肯確的,與阿彌陀如來的西方世界不同。你在西方極樂世界想一想就有吃的,思衣得衣,思食得食,隨念而至。西方及他方佛土世界都是如此。
東方佛土的飲食男女就是那麼重要,任何佛國土也都能解決這兩個問題,譬如西方極樂世界是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在男女問題方面,則是蓮花化生無男女相。
我們這個世界之所以鬧了那麼多事,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你打過來,我打過去,這裡拆房子,那裡蓋房子,就是兩個人闖的禍,一個男人,一個女人。人如果到了無男無女,無飲食需要,不知可以減少多少煩惱。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0講 聲色歌舞讓你玩個夠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鬘華塗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我們看了第十二大願,感覺到藥師如來真是慈悲啊!特別是年輕人,一定很喜歡藥師如來的第十二大願,因為他讓你吃個夠、玩個夠。
藥師如來說,希望他成佛的時候,一切沒有衣服穿,被蚊蟲所咬,受天氣冷熱,晝夜逼惱等痛苦的眾生,只要聽到他的名號,能夠‘專念收持’他的名號,你所要求的都能滿願,獲得種種上妙衣服,也同時得到最寶貴、莊嚴漂亮的器具,包括各式各樣裝飾品、項鏈、戒指、眼睛架及華鬘等等。華鬘、裝飾品等是印度男女喜歡佩戴的東西,像鼻子鑽洞掛個圈圈、鑲塊寶石,叮铛當當一大堆。然後在身上塗各種香味。所以塗香也是供養佛的一種,燒香是中國人特有的供養,其他地方的人不一定供養燒香,而多以塗香供養佛。
鼓樂,包括一切音樂歌舞。隨心所玩,你愛怎麼玩就怎麼玩,包君滿意。婆娑世界,就是我們這個物理世界的眾生,最現實、最迫切需要的就是對物質的要求,因此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最受此界眾生歡迎。
中國的大乘佛法對於聲色歌舞,則一概禁止。但是西藏密宗,對華鬘、飲食、聲色歌舞等一概不禁,走的就是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的路線。所以有許多修顯教的人到密教一看,都嚇壞了!怎麼聲色歌舞華鬘等一切都不禁止?這就是藥師如來的願力境界,滿足世界眾生一切物質的欲望。
以上是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研究到這裡,不要忘記一個重點:佛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又說‘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要想得到物質生活的滿足,必須‘專念受持’,這是其他大願所沒有提出來的四個字,要特別注意。
同時,還有一點要留意,我們綜合藥師如來的十二個大願,在他沒有成佛以前所發的願力、願心,都是使東方婆娑世界一切眾生現實的需求,在人間現有的國土就可以得到滿足,不須另外去他方祈求,也就是說,東方國土就可以變成藥師如來琉璃光的國土。
接著,再看釋迦牟尼佛對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的解說和評價。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1講 東方淨土
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佛告訴我們,上面所說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都是藥師佛沒有成佛以前,在他修菩薩道時所發的十二個願力,到他成佛的時候,他這十二大願變成事實,成就了東方琉璃光淨土。
上次告訴過你們修藥師如來的手印,這個密法手印翻過來就是藥師如來成就的手印,也是長壽佛的手印。長壽佛手印的兩個指頭不須靠攏,發願或念誦時,兩個指頭是活動的,平常打坐專念受持藥師如來名號,就可結手印,念完之後,手印在頭頂上散開;夏天結定印,手指靠著很熱,結此手印就比較涼快。
復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余,說不能盡。
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菩薩,關於藥師佛在行菩薩道時,所發的大願,這個功德、威力,以及他成佛以後,他的佛土中所有的功德,以及功德的成果和莊嚴等等,我拿一劫的時間,乃至一劫多的時間來介紹,都沒有辦法說完,翻成中文就是一句話:‘言之不盡’。
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阙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差別。
要注意這一段,佛介紹東方藥師如來的國土。下面有一句話,與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土等無差別,是一樣的,但是構造稍有不同。阿彌陀佛修了一個觀光飯店在西方,藥師如來則修了一個觀光飯店在東方,看我們喜歡到那個飯店去。
佛說藥師如來的國土‘一向清淨’,注意這幾個字,要絕對真清淨,一念不清淨就不能往生。因此,所有的佛法,小乘就是大乘,有兩句話可以證明:‘自淨其意,是諸佛教。’諸位學佛修道,無論你修那一宗,要特別注意這八個字:‘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是真正佛所教的,心不清淨,你再求佛也沒有用。
所以,藥師佛的國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女同學要對不起了,在你們的立場應該講‘無有男人’。不過,據說,無有男人的世界,恐怕女人都在那裡打架,比男人打得更厲害,為什麼?值得研究。前面說過,世界上眾生有兩件大事:飲食、男女。飲食是基本的欲望,男女是奢侈的欲望。中國文化有兩句成語,也是真話:‘飽暖思YIN欲,饑寒起盜心。’一個人吃飽了沒有事干,就要思YIN了。一個人饑餓到極點,快要死了,強盜的心念就起來了。保暖、饑寒,是中國文學中很簡單的兩個字,卻都是真理。保暖,吃飽了就暖,尤其是冬天,就不感覺冷;饑寒,饑餓了就冷;因為身體上的熱能燒完了,就感覺寒冷。飯一吃,熱能就增加。但是,生活安定了,保暖就思YIN欲。饑寒,為了生存就去搶人家。統而言之,非但人類,整個宇宙的生命過程,就是為這兩個問題而繁衍出許許多多的事情,由生到死,沒有第二件事。所以,假設世界上沒有飲食男女這兩個問題存在,就比較清淨,不是一向清淨,一向清淨是個人的修養,而不是外在的環境。
佛說藥師如來的世界一向清淨沒有女人,也沒有惡趣。惡趣是三惡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還有一點要注意,那個世界沒有痛苦的聲音。如果我們往生到那個世界,不曉得大家過得習慣不習慣?注意啊!你現在拼命想修到那個世界,等你真到了那個世界,未必會習慣,因為這個世界的眾生已經把痛苦當成快樂。這個世界到處充滿痛苦的聲音,可是我們習以為常,還當成美妙的歌聲。
那個世界沒有叫天叫媽叫唉呦的聲音。琉璃為地,金繩界道,馬路自然有黃金鋪地,有金繩分界。另有城阙宮閣等,一切都是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珍珠等七寶自然構成,與西方極樂世界同等莊嚴,沒有兩樣。
現在,我們暫時先保留這一段藥師如來國土的研究,繼續介紹其國土的內容。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2講 藥師佛的正法寶藏是什麼
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诃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那個世界眾多菩薩是由二位大菩薩所領導,一位是日光遍照菩薩,一位是月光遍照菩薩。這兩位菩薩將於藥師佛涅槃後,依次遞補佛的位置。遞補後的名號仍然稱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佛的正法寶藏是什麼?這就是我們大家需要深入研究了。不要忘記,十二基本大願就是正法寶藏,這十二大願的精神所在是什麼?就是‘捨己為人’四個字,忘記了我自己,而為一切眾生著想。換句話說,藥師如來的正法寶藏是一切利人,不是利己。
如果我們只曉得念藥師經,盲目地祈求藥師佛保佑我,消災免難,又要長壽,又要不生病。又想進醫院時醫藥費最好便宜一點,或者向醫生打個折扣,最好不花一毛錢拿三包藥,先吃一包,另外兩名還可以留著將來慢慢吃。這種心態啊!不是學藥師佛,那是三惡道的心態。
所以,我們研究藥師經,歸納起來,就是四個字:‘捨己為人’,一切為利他而著想,這才是他的正法寶藏。
佛的序文介紹完了,接下來講藥師如來的佛法。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3講 善惡難辨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阙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
藥師如來所以能夠成就東方琉璃世界,除了十二大願以外,還有釋迦牟尼佛代表藥師佛所說的話。現在,佛開始說法了。
佛叫文殊師利的名字,告訴他說:‘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這是針對我們這個婆娑世界眾生的個性來講。這本經譯文很有意思,敘述十二大願時,稱一切眾生為‘諸有情’,蠻客氣的。這裡就毫不客氣地說‘諸眾生’了,佛說一切眾生不能分辨善惡。
這個經典文字翻得很好,很容易懂,正因為如此,平常也就不加好學深思了。
一個人要分辨真正的善惡非常難,你說什麼是善?什麼是惡?除了佛以外,沒有人分辨得出來。世界上一切的善惡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善惡,例如人與人見面握手的禮節,在歐美看來是善的行為,在東方則不一定是善,尤其到了西北這些地方,大家手髒兮兮、黏搭搭地握在一起相當難過,又怕有傳染病。所以,還是中國人的見面禮貌最好,打恭作揖,握自己的手不怕有傳染病,印度的合掌也不錯,到了西北,也不握手,也不作揖,西北人民見面的第一禮貌是吐一下舌頭,鼻子還要倒吸一下,我們都學不來。因此到底誰善誰惡,很難說。
共產黨頭子朱德,當北洋軍閥時期,在雲南任公安局長很失意。他去找虛雲老和尚,有出家意圖。老和尚認為朱德不適合出家,送他幾十塊銀洋,請他自便。後來朱德去了德國,參加共產黨,結果造成這麼大的業。大陸變色初期,虛雲老和尚遭土共毒打死去活來,被打瞎了一只眼。後來由陳銘樞等皈依弟子去找朱德,共同周旋,才由專車接到北京。你看天下的事情,究竟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真的很難說。
因此,做好事需要智慧判斷,否則,看起來是做好事,其實是壞事,往往造很大的業。又譬如父母打孩子,打的行為是不對的,但父母打孩子大多是關愛的,因為他的動機是希望孩子好。所以,打孩子、打學生、教育學生等等的行為,表面上看起來是壞的,實際上沒有真智慧,無法辨別真善惡。
而世間法的善惡,是非則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絕對的’在本體上,超過世間,到了道體以上,無善亦無惡,無是亦無非,那是形而上的真理。一落到形而下,必有善惡,等於物理世界必有陰陽,都是相對的。在陰陽相對之間,那一樣恰當,在那個時間、那個地區對人有利,那是善的;過了那個時間、地區,對人不利,則變成惡的。又如鹽少放一點,味道鮮美好吃,放多了就感覺太鹼,糖、香水……使用的道理都與鹽相同,要用得恰如其量。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4講 什麼是布施
所以學佛要以智慧認識真善惡,然而眾生除了不識善惡以外,又‘惟懷貪吝’一切眾生的心理在基本上是貪的,貪得無厭,自我意識非常強烈。貪是追求外面的事物,你的就是我的,這是貪;吝是我的別人碰都不能碰。學佛要時時刻刻反省自己是否有一點貪吝的心態?例如天氣很熱,別人需要我們幫忙,你想貪圖一下涼快而心生厭惡,不願意去幫忙,如此則犯了貪吝之心,貪求自己的舒服,吝啬不肯幫助別人。
‘不知布施及施果報’,這個世界眾生不曉得什麼是真正的布施,也不曉得布施的果報是什麼,以為出了錢就有功德,以為幫助了人就應得回報,說什麼有捨才有得,這種心態不是布施,這是作生意嘛!
在號稱佛國的西藏,我看到兩個奇怪的現象,一個是拉薩社會的婚姻制度,有多妻制,有多夫制,也有一夫一妻制。另一個普遍的怪現象是:工作七、八天,賺了一點錢就不做了,譬如賺一千元,八百元供養廟子的和尚,剩下二百元,一家人帶個帳蓬上山郊游去了,唱歌、跳舞,盡情歡樂。玩了一個多禮拜,二百元花完,一家人再回來做工,賺了錢又去供養廟子。我問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們回答說:‘這跟你們把錢存在銀行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問:‘把錢放在廟子,和尚會給你利息嗎?’他們說:‘供養廟子,下輩子就可以大富大貴,不需要做工啦!’這是投資嘛!這不是布施。
你說佛國西藏有沒有土匪?照有不誤,土匪搶完了,跑到廟子洗洗手,跪到觀世音菩薩前面,‘唵嘛呢叭咪吽’拚命的念,菩薩啊!我忏悔,我是迫不得已的啊!下回不搶了。等錢用完了又去搶了,搶完了又回來磕頭忏悔,就是這麼一回事。所以佛經說,一切眾生不知布施,亦不知施的果報。
我們曉得,布施不一定是金錢。我昨天還在講笑話罵人,一個當公務員的,多花一秒鐘,多說兩句話,將來子孫公侯萬代,蠻好嘛!人家來辦件公事,你多花點時間告訴他要帶身份證、帶圖章、帶什麼……免得人家三番兩次跑,要不然就是承辦人今天請假,明天不上班,害人家徒勞往返,那不是造業嗎?什麼是布施?處處給人家方便,嘴巴上、手邊上順便幫人家一點忙,就是布施,也是供養啊!連舉手之勞、開口之勞都不願干,然後看到別人困難的時候,還用異樣的眼光看人家,這個世界的眾生之可惡,真是無法形容。我看十八層地獄還不夠,如果我當閻王,一定修它五十多層地獄。唉!那真是沒有智慧啊!正是經典上講的愚癡無智,沒有真智慧。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5講 缺信根多聚財
‘阙於信根’,沒有正信就是迷信;沒有智慧的相信是迷信,一切的真理不透,佛的理不透,愚癡的相信,統統是迷信。例如你們打坐,一點念頭沒有,都在那裡昏沉,這種愚智的果報,他生來世墮入畜牲道。愚癡的行善,他生來世的果報是阿修羅。所以學佛是‘大智度’,一切要靠般若,沒有智慧的學佛,迷信的果報非常可怕。
這個世界眾生愚智無智,沒有正信,信根不夠。你們念佛,天地良心,自己真信嗎?一邊念一邊在心中打問號,不曉得這樣念對不對?真的有阿彌陀佛嗎?真的能往生嗎?搞了半天都白搞,對不對?六道輪回,三世因果,那個真信?貪嗔癡慢疑,這個疑是與生俱來的何以會懷疑?這根不堅固,‘阙於信根’。你們研究心理學的,我告訴你們,這些都是眾生心理狀態的毛病。
‘多聚財寶,勤加守護’,拼命賺錢,把錢看得緊緊的,變成一個守財奴。告訴你們一個現在的故事:僑泰興公司的老板是一位泰國來的廣東華僑,有好幾個太太,財產一大堆,台北市立體育場也是他興建的。有一天,以前憲兵司令李將軍碰到這位大老板回答說:‘嘿!你不知道,就是因為年紀大快要死了,才要趁這個時候趕快賺錢啊!要不然來不及啦!’李將軍一聽傻了!這是什麼哲學?你說天下的是非有一定的道理嗎?抱持這種思想觀念的人很多。過去有個守財奴,臨死時看到燈草多燒一根都心疼,斷不了氣。這個世界的眾生大多如此。
‘見乞者來,其心不喜’,乞者不一定是討飯的,任何人來請他幫忙,心理就不高興。諸位反省反省,別人來找我們幫忙,你心裡有幾次是高興的?嗯?學佛的人要反省哦!表面上說好好好,我給你想辦法,心裡想:討厭死了,還不快走。見人來要求,其心不喜。
《藥師經的濟世觀》第46講 鈍刀割肉的布施
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這是佛經的形容,假使不得已而行布施,如化緣、募捐,和尚托缽,給一點錢,好像身上的肉被刀割一樣,痛得不得了,可惜得不得了。佛經上講這四句話形容得太文學化,我覺得四川人有句話形容得最貼切,四川人說:‘勸人出錢,如鈍刀割肉。’快刀割肉,一下子不感覺痛,等血流出來以後才覺得痛;鈍刀慢慢割,唉呦!當場喊叫,痛得不得了。所以,千萬別勸人家布施,錢是拿出來了。他心裡痛啊!如鈍刀割肉,很痛苦。
我也曾跟法師們講了一個故事,世界上有一次出了一個大魔王,來擾亂世界。玉皇大帝派了許多人來收妖都沒有效,後來報告觀世音菩薩,觀世音叫孫悟空來,因為世界上的妖怪,孫悟空每個都認識。孫悟空一看,報告觀世音:‘對不起!別的妖怪我都知道,這個魔王的來源我摸不清楚,對他沒辦法。’最後實在沒辦法,到西方找如來佛,佛一聽世界上出了這麼一號妖怪,笑一笑說:‘不要緊,我叫一個徒弟去就好了。’結果如來佛就給小和尚一個法寶,一個包袱,叫他下靈山到世上把妖怪收了。小和尚背個黃色的包袱,帶著師父的法寶下山,來到魔王面前一站:魔王一看,釋迦牟尼佛怎麼派個小和尚來,我連玉皇大帝、閻羅王都沒看在眼裡,小和尚算什麼?小和尚說:‘阿彌陀佛,你別凶,我師父派我來,我也沒有對不起你,師父叫我跟你講一句話,看一樣東西。’小和尚把包袱打開,拿出法寶--化緣薄,在妖怪面前一擺,‘師父說,請你拿一點錢。’妖怪一看,算了!和尚你滾吧!我也不在這裡鬧了!魔王就跑了。
你看,連魔王都怕化緣薄,法師們千萬不要去化緣啊!
我們繼續佛說布施的道理,不論大小乘的修持,均以布施為先。布施在中國固有文化中是‘仁’的發揮,人字旁加個二,就是人和人之間,只有愛人,慈悲他人才稱得上仁。大學上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親親是‘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從自己的親人朋友開始,然後發展到社會大眾乃至全人類。仁民是慈悲眾生,由慈悲眾生而擴及其他的生命,人只愛人類仍是自私的,最後還要愛物,愛一切生命。所以,仁是佛家慈悲布施的基本,仁慈行為的第一步就是布施。佛介紹藥師佛十二大願後,第一步就說明布施的重要,然而一切眾生是不肯布施的。
前面談到一切眾生看到別人痛苦,當別人來請求幫助時,起初心裡不高興施捨,即使後來不得已而行布施,心裡愈想愈痛,如鈍刀割肉。佛為什麼要說這些道理?‘藥師經’所提的布施與藥師佛的修法有什麼關系呢?關系可大了,我們先看原文再來研究原因。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