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三講  


第三講 菩提心的類別
菩提心的類別總分為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

1> 世俗菩提心,也叫相似菩提心,分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修習願菩提心必須先修出離心,因為如果沒有發起自己解脫輪回之心,就不可能發起幫助其他一切眾生解脫輪回之心。

元音上師1998年在美國的開示中,提到“佛心中心法十種行願”時說:“學心中心法最重要的就是法本講到的十種行願,我們借助十種行願,才有資格修心中心法”,同修們可仔細閱讀十種行願,並經常讀誦之。②十大行願:

一、佛佛具信,法法無礙,清淨僧眾等視如師;

二、持戒不缺,攝心常定,諸法空相,平等無著;

三、慈心眾生,勵行戒殺,視眾生如己,不忍食其肉;

四、人有所求,等心施捨,溫和謙下,驕慢不生;

五 、不違本願,常利自他,不自稱贊,不見他過;

六、貧富貴賤,性本不二,口常軟語,令生歡喜,心意質直,遠離谄媚,隨順人情,善轉俗谛;

七、佛說教誡,體會力行,護持佛法,如護己命,救護眾生,而不望報,眾生驕慢,亦不退心;

八、不輕正法,不使他輕,不謗三寶,不令他謗,有輕謗者,善言開解,令其信入,不墮邪網;

九、常護正念,不虧暗室,勝行堅固,不厭疲勞,發弘誓願,攝心不退,常住大乘,破除邪見;

十、所修本法,一一遍持,清淨密印,莫污染結,須為自利利他而修,不因名聞利養而用。

王骧陸師公在《乙亥講演錄》之《心中心法修持法要》中開示道:“凡初學人,修最廣大殊勝圓滿具足心中心大法,不發廣大心,實不能與之相應,茲簡單標明十款如下:

一、於法當生淨信心,所謂正信,信愈堅,則中途自無退轉。  

二、發平等心,上至佛,下至眾生,一律平等,對於不修法者或慢法者,勿生驕慢嗔恨,莫自贊,莫見他過。  

三、所持契印,莫非時結,莫不淨用,莫為名聞利養而用法。  

四、莫自輕法而妄傳,莫輕他法而起謗,先斷己謗,莫使他謗,使他謗即同我謗,有分門戶之見,非佛弟子。  

五、持戒不缺,常攝在定,修不殺戒及諸善行。  

六、敬佛敬師,並敬善知識,對同參者,勿生嫉忌邪見。 

七、時時發廣大心,以救度群生為旨。  

八、志信堅固,不辭勞疲。  

九、修六度以對治一切病執,所謂以布施對治悭吝,以持戒對治貪染,以忍辱對治嗔惡,以精進對治懈怠,以禅定對治散亂,以般若對治不覺。  

十、專求通慧,先破無明,勿妄求神通。

以上十條,每日看一遍,提醒一次,使心不放逸”,同修們可參閱之。

各位同修注意,六印中前三印都是修菩提心的,第一印是菩提心印,第二印是菩提心成就印,第三印是正授菩提印,第四印才是如來母印。

《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通陀羅尼》中說第一印為諸契之王,十方諸佛,從此而生;若持諸法,先以此契為首;不得此契,諸法無主,縱有成就,所有身心,亦不決定,諸神不衛,所作諸法,所諸障難。

各位同修可以仔細閱讀《佛心經品亦通大隨求通陀羅尼》中對此三印的解釋。經中所講的此三印諸多不可思議之功用能否起作用,關鍵還是要看行者修習菩提心的深淺程度而定。

我們應當知道,邁進大乘菩薩道的唯一關口是菩提心,佛陀的聞法弟子中無菩提心者不能繼承佛陀的事業,無資格獲得佛子(菩薩)的稱號,而若有菩提心,雖不具備其它功德,也可以繼承佛陀的事業,得人天之眾的尊敬,諸佛也將其視為愛子而加以護持。

寂天大師說:經過數劫深思而熟慮,諸佛共認此法最有利。

省庵大師所作的《勸發菩提心文》中寫道: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苟不發廣大心,立堅固願,則縱經塵劫,依然還在輪回,雖有修行,總是徒勞辛苦,

故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失尚且如此,何況未發呢?故知欲學如來乘,必先具發菩提願,不可緩也。總之,發菩提心

是成佛之因,

是大乘法的核心,

是清除世間出世間一切弊病的如意珍寶,

是消除眾生心中煩躁的清涼甘露,

是根治貪瞋心病的靈丹妙藥,

是背負利益眾生之重任而不疲勞、不洩氣,勇往直前的象王,

是平等對待一切眾生、賦予眾生幸福快樂、拔除眾生痛苦、不同於其他情義的大情大義。

行菩提心包括六度布施、持戒、精進、忍辱、禅定、智慧等萬行。後面再詳細講。

2 >勝義菩提心 元音上師在《法身報身化身》的開示中這樣講到:“我們證到本性以後,大悲心就油然而生了。發起大願,廣度眾生。這個大悲是從大智中生出來的。沒有大智慧生不出大悲心”。小智生小悲,大智生大悲。

藏密把本性叫做勝義菩提心,勝義是指真空,菩提心是指妙有。真空妙有不二。所以叫做勝義菩提心。

有些心密弟子修出了一些境界,便覺得自己證悟了,也沒有明眼人給印證,這樣是不行的。

你的大悲心是否油然而生了呢?如果你的大悲心還沒有自然生起,那麼你肯定還沒有證悟。

諸多大乘的經論告訴我們:對於初發心的菩薩來說,智慧與大悲二者同等重要,任何一者都不能偏廢,所以一切的修行都是圍繞修習智慧、積聚福慧二資糧而展開。在實際的修行中兩者互資互助,以大悲積累福資糧有助於生起智慧,而聞思修習空性智慧則能夠更好地修福。當勝義菩提心修證現前時(作者注:即明心見性時),便見智悲原為一體,本不可分,此時便能真正做到智慧與大悲雙運。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