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益西彭措堪布:菩提心的修法第五講  


第五講 菩提心的修法

一、觀察人世間的緣起之網

俗語雲: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此話深有意味。我們來到人間,就要逐漸在各種環境之中與各種人發生關系,不可能脫離整個社會而單獨地自生自長。

在人類社會中,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依存的,彼此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以最基本的生存物質來說,我們所食之飯、所穿之衣,需要經過農民的耕作、工人的制造、商業的運輸等各項工序方才能夠獲得,若要細分便會發現僅一衣一飯也是無量因緣(條件)和合的產物,乃至任一生活物資、所要成就的任一事都要依靠社會各行業各司其職、分工合作方才成辦。

所以在這個世間生存,要想脫離整個人類,要想脫離這張互感互動的緣起之網根本不可能也是無法想象的。

  稍作觀察就能感覺到,就在當下,我們每個人即處身於宇宙人生的這張緣起互感互動之網中,宇宙紛呈萬象,關聯著我們生存的方方面面,我們與周圍的一切何曾脫離了哪怕是一殺那?!

既然人如魚不能離開水般不能脫離環境,人與人相處,共同生活、學習、工作,彼此之間必然要發生業緣關系。我們與人接觸中,時時都在進行行為、語言、思想方面的交流。在相處時,如果我們設身處地地關懷他人,以愛心來利他,必然會得到對方對我們的感激;如果我們以害心損人利己,得到的必然是對方對我們的嗔怒與反擊。

這是一個法則:凡是我們對他人有所付出,有所奉獻,我們必然會因此而獲益;反過來,我們以自私心損人利己,則一切後果最終會落在我們頭上,損害自己。比如對他人慷慨布施,解人之急、濟人之危,受施者將會感恩圖報,將來在各方面對自身都成順緣。

從更遠的因果來看,自己將因此得到財富圓滿的善報。而真正以愛心保護眾生,將來在自己困難時也會得到他人的幫助,更遠的自己將會得到長壽、健康的善報。

在家庭中,我們與家中的每一成員都有相應的一種關系,愛他、利他是使關系和諧的根本因素。如在家中真正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對父母盡孝,對子女盡慈,對兄長盡悌,對弟妹盡友,這樣自己將會處在順緣具足的氛圍中,感受融融的親情,這樣的家庭才會和諧、溫馨。

而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在家裡,對親人也不會奉獻愛心,因為沒有給予,便不可能獲得。若是對妻兒老小都漠不關心,自然會使得家庭親情淡薄,障礙叢生。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一個只替自己著想的自私自利者,誰也不願接近,這樣他會失去一切的助緣,必然使內心處於暗淡、壓抑的精神狀態之中。

心已如此卑劣,又如何有安樂可言。全知麥彭仁波切說:“父母上師長老等,利己人前不報恩,護法諸天恥笑彼,失去助伴若僵屍。”

二、觀察慈悲的力量

進一步看,慈悲是無盡的寶藏。在慈悲中自然蘊含了無窮的智慧與力量,通過愛他、利他就能將其引發出來。

以母愛為例,當一個女子成為母親之後,由於母愛的萌發,在她身心上便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在母愛的驅動下,年青的母親自然會發揮出內在的智慧和德性。她對於孩子的一舉一動、身體的每一個變化、心理的每一種感受、要求都極其敏感。真純的愛使得母子心心相印,孩子稍有不適,母親便能覺察。這種敏銳的觀察力不是外在所能賦予的,而是在慈悲心中自然流露出來的。

在慈悲心的作用下,母親自然會有撫養孩子的許多善巧方便。又由慈悲,母親偉大的德性得以發展,為了孩子,不惜犧牲自己,完全無私地奉獻,只要對孩子好,能讓孩子得到安樂,自己甘願忍受一切困苦。

從母愛的例子我們應當了解,人真正成長的標志在於其內在愛心的發展!在愛心的沐浴之下,會使我們的智慧和德性得以發展。

領導只有真正地以愛心關懷下屬,才會發展領導智慧,才能得到下屬的愛戴和擁護,成就自己的豐功偉業。

三、觀察世間苦樂的根源  

再放遠目光,分析世間一切苦樂的來源,其理也是如此。

由此可知,正是由於愛執自己,不願利他,我們才心生無量的煩惱,由煩惱造業,便產生了欲、色、無色界一切的痛苦。所以執愛自己是一切痛苦的來源。

反之,因為我們生起過愛他的心,才會對他人布施、救護、忍辱、愛語等,由此才有財富圓滿、健康長壽等的世間安樂。所以愛執眾生是一切安樂的源泉。

這一點通過凡夫與佛陀的對比,便可明顯了知。我們自無始以來一直為自利而勞碌,時時刻刻追逐不休,但結果卻仍然在無盡苦海中輪回,並且如果不斷這種自愛的習氣,將永無休止地在三界中備受煎熬。

而諸佛正是由於往昔認識到這一殊勝的方便,唯以利他為性,所以諸佛早已成道,獲大自在。

寂天菩薩說:“所有世間樂,悉從利他生,一切世間苦,鹹由自利成。何需更繁敘?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觀此二別。”

《彌勒經觀莊嚴論》雲:“凡愚勤求自利樂,唯得少分轉趨苦,恆常勤行利他者,二利圓滿證涅槃。”

《佛子行三十七頌》說:“諸苦生於欲自樂,諸佛生於利他心,由此自樂與他苦,確當交換佛子行。”

我們認識此等之理後,應該重新調整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方式。以前我們只知愛護自己,對他人漠不關心甚至損害,今後應當捨棄自己,唯一愛護他人。以前我們視眾生如怨敵,值遇眾生時唯造罪業,今後我們應視眾生為無比珍貴的如意寶,即使眾生加害自己也應歡喜承受,並感激眾生成就自己的忍辱功德。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