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淨土法門法師:普賢行願品講記8  


諸位翻開第二十面,禮敬的對象我們明了之後,那麼第二小段呢,要說明‘能禮’的‘因心’,因是對果來說的,就是修學的心理,‘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如對目前這四個字,非常之親切。這個裡面就說出了兩種力量,所以我們才能夠做得到,一種是法力,就是普賢行願,普賢行願是法;另外一種就是自力,自己深心信解,這個是屬於自力。注解裡面說‘境與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境界,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境界,境界是心之相分,智慧是心之見分,都是從一心當中變現出來的。所以悟了叫般若、解脫、法身,迷了則生死煩惱業障,換個名詞而已,其實是一樁事情,迷悟換個名稱而已。

可是迷悟的作用,懸殊太大了,悟的確是得大自在,迷了的時候有重重的束縛,不自由,不平等,無量無邊的若惱。那麼這個地方呢,它也說出這兩種,第一種就是‘普賢行願法力’,第二個‘繇自心深信解力’。普賢在經題裡面講過,一定要能夠牢牢地把它記住,普賢的願,就是此地的十條,這個十條是普賢行願的總綱領。為什麼這個願要加上行?這個願一定要實踐,不是空口說的,一定要把它做到,所以著重在行。華嚴經,它是注重行門的,你看它兩位菩薩表法,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實踐,完全做到。但是在華嚴經裡面,我們在經文裡面看到普賢是華嚴之長子,那麼換句話說,文殊為庶男,文殊是老二,普賢是老大,這個意思是表明什麼呢?實踐第一,但是實踐一定是依智慧的實踐,所以行擺在慧的前面,表示它重視實行,它是要實踐第一。

西方極樂世界也是如此,你看西方三聖,觀音擺在第一,大勢至擺在第二;大勢至代表智慧,觀音菩薩也是代表實踐,他代表慈悲,是慈悲之行。那麼這個地方是普賢之行,普賢跟慈悲,實在講意思也是相通的。深心信解,要緊的就是深心這兩個字,什麼叫做深心?我們今天講,講了之後我們也解了,也許說我也相信了,你有信有解,你不是深信深解,為什麼呢?深心信解,他一定就做到了,我們今天信了解了,做不到,換一句話就是沒有深心。所以要注意這兩個字,經文上這兩個字,這一段文裡面的關鍵,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深心是清淨心,離一切分別、執著、妄想,這個是深心。深心是至誠心,我們今天的意不誠,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而做不到,所以是能知不能行,實在是知之不透徹啊!知道透徹了,那有做不到的呢?有很多人也聽講了彌陀經了,也天天念彌陀經,念淨土三經,曉得極樂世界種種殊勝莊嚴,他還不肯去,還不想去;娑婆世界這麼苦,他捨不得,你說這有什麼法子呢?這是知道得不夠透徹,所以他的願生不起來;想往生,那是嘴皮上想的,心裡並不想。

心裡不過真正是,我們這裡打個佛七,七天就往生了,他一定不會來的,七天就要死了,不敢,這趟不能去,他不來的呀!所以那些念佛的人,口是心非,假的不是真的;真的決定有感應,假的他念沒有感應,他不想去嘛!所以阿彌陀佛清楚得很,你沒有真心,他也不來接引你;他來接引你,你還拒絕,這怎麼得了,佛不念了,一念佛,佛就來了,這還得了,不念了,所以阿彌陀佛也不來,曉得你是虛心假意,虛情假意,不是真的,他不來。所以深心要緊,那麼也就是菩提心裡面的三心之一的,自受用的極清淨之心。那麼也可以說,我們真正到離念亡情的時候,情就是情識,念是念頭,一切念頭,善念、惡念、無記念,都捨掉了;情是一切的煩惱,喜、怒、哀、樂、愛、惡、欲,我們中國講的七情,在佛法裡面講識就是情,八個識都是屬於情,情識真正能夠捨離掉了,你本性裡面的般若智慧就現前了。

其實情識跟般若智慧是同一個體,都是自性,都是真心,悟了的時候就叫般若智慧,迷了的時候就叫情識。所以唯識這一宗講修行的目標是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真轉過來了,那麼你一天到晚起心動念,一切的作為,全是普賢行,與十大願,願願都相應。那麼後面有幾句,它也說得很好。‘大經雲,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它這個幾句是解釋如對目前來說的,也說得非常之好,那麼後面呢,我們還會討論到。如果沒有普賢法力,沒有深心信解,這個禮敬諸佛就做不到,所以禮敬諸佛,特別注重諸佛,這個是普賢行願。如果說禮敬如來,禮敬一尊佛,那個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差別就在此地。

普賢行是情與無情要平等地禮敬,這個才是普賢行的禮敬諸佛,所以它不是禮敬佛,是禮敬諸佛,諸佛是情與無情統統包括在裡面。所以不曉得這個意思,讀誦有什麼用處呢?沒用啊!明白這個道理,讀誦有用,讀誦提醒自己。所以古人有很多人拿這個作日課的,弘一大師,諸位都曉得,他的早晚課就是念普賢行願品,他把這個當作課誦本來念,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我有沒有修普賢行,時時提起,時時念著,自自然然他就要修了。再看底下這一段,解釋‘能禮’的‘心相’。‘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這一段經文裡面,你看字不多,可是意思也非常地圓滿。成佛的正因,必定是三業清淨,這個是成佛的正因。

我們往往在一些彩畫的佛像,塑的佛像很少有,畫的佛像常常看到佛像頂上圓光,圓光上面有三個字,那三個字是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把它翻過來的,嗡阿吽,佛頂上寫的這三個字。這三個字就是三業清淨,嗡是身業,阿是語業,吽是意業,身語意三業清淨;成佛一定要三業清淨,所以是悉以清淨身語意業。禮拜的時候,就是我們拜佛的時候,拜佛的時候是禮敬雙修;不拜佛的時候是意業常敬,敬心,清淨的敬心,一切恭敬的敬心,決定不能失掉,這個就是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我們對於一切法恭敬的心,不能失。但是在行禮的時候,是有對象,沒有對象的時候,那是不必。所以禮有中斷的時候,敬不能中斷,敬不可以中斷,時時刻刻要保持敬心,這一點很重要,這叫常修。那麼常修禮敬諸佛這一願,將來在果報上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身成神通輪,這就是佛果地上;我們講三輪,輪是圓滿的意思,輪的意思很多很多,後頭有請轉法輪,我們到那個時候再跟諸位細說。身感如來的神通輪。語感如來的教誡輪,佛是老師,老師有一套非常高明的教學法,教學的方法。我們今天一般學校裡面,譬如普通學校的,雖然一樣大學畢業,跟師范大學畢業的時候要教學生,就不相同,為什麼呢?師范學院的學生,學過教育心理學,學過教學法,這個你們沒有修過;雖然有一樣的程度,你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表達。所以佛懂得這些,有最高明的心理學,有最高明的教學法,這個就是如來的教誡輪。意業成就了記心輪。所以常修禮敬,在果地上可以感得如來的三輪。

那麼這個說法在清涼國師華嚴經疏鈔裡頭有,那個分量就非常之多;那麼這個書最近我們也印了,過去印的差不多都送完了,只剩二十幾冊,現在我們也印了,那個本子這麼厚,精裝本一本,書架上有,你們看看就曉得了,就是這一篇的注解。所以就這麼一篇東西,如果跟諸位細講,一個星期講三次,恐怕也得要講一年,這個才能講得完,那很有味道,我在此地,我都略說了。再看下面經文,‘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神通廣大,這個境界當然不是我們現前的境界,我們現前分身無術啊!他可不得了,能現多身,能同時禮多佛,一多無礙,是華嚴事無礙法界裡面,事事無礙,身與佛數量是相等的,這個就是理事無礙,一多無礙;佛前面有多身,身前有多佛,身是講我們自身,這是真正的事實。

那麼講到真的事實真相呢,我們反而迷惑了,我們今天相信什麼呢?我們身前沒有佛,佛前也沒有我的身。我不相信!其實不然,我們身前有多佛,佛前有多身,這是真的。為什麼我們現在境界恰恰與事實相反呢?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過失在我們自己這些病,是我們執著境界,迷了自性,所以身前多佛,佛前多身,我們都見不到了!迷啊!我們迷,佛不迷,不能說我迷了,佛也迷了,沒有這個話,眾生迷,佛不迷。所以佛,他見到的是真相,他見到我們面前有多佛,他見到他的面前有很多眾生,生佛不二。如果不是這個境界,佛怎麼會能說得出來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他說不出這個話來!這是事實真相。

所以佛以善覺三昧,他見得清清楚楚,那麼這是果地上境界,佛是究竟果覺,果地上境界。那麼我們今天這就是講要靠普賢行願力了,如果沒有這個法力,我們連觀想都不能成就,想都想不到,所以今天必須要借重普賢觀行,使我們逐漸逐漸恢復我們的本能,見到諸法實相。這就講菩薩的修因,要從因門裡面契入。因與果,相雖然不一樣,如來是果地,我們現在發心修行是因地;因果之境界相,相不相同,但是所入的境界沒有兩樣。所以佛法無論是教下,無論是宗門常講的因赅果海,果徹因源;尤其是佛法用蓮花來表法,它就是代表這個意思。蓮花是因與果同時,花開的時候,蓮子就在裡面長了。它不像其他的植物,先開花後結果,因果不同時。而佛法裡面講,因果是同時的,所以特別用蓮花來代表,蓮花代表因果同時,又代表清淨無染,代表一真法界。

所以說出淤泥而不染,泥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土代表六道。泥的上面是水,水是清淨的,代表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他清淨啊!可是蓮花開在水的上面,表示四聖六凡都不染,世出世間法統統超越,這就是一真法界,這就是華嚴境界,表這個意思。再看底下這一段,‘虛空界盡,我禮乃盡。’這是反顯,虛空界無有窮盡,所以底下講了,‘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這叫順釋。在清涼國師疏鈔裡頭,我們一般稱為大疏,他引用十地經裡面講的有十種無盡,此地只引用了一種,就是虛空界盡,其實法法都無盡。這個十種,第一個就是眾生界無盡。世界無盡。虛空界無盡。法界無盡。涅槃界無盡。佛出現界無盡。如來智界無盡,就是智慧。心所緣界無盡。佛之所入境界無盡。

末後一條說。世間轉法、轉智、轉界,也無盡。這個意思總而言之,就是一切法都是無盡的。那麼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無論做什麼事情,沒有長遠心,沒有耐心,這是大病啊!這是與我們真心理體完全相違背了,如果與我們真心理體相應,那就跟諸佛菩薩一樣,他這個心是無盡的,確實是相續不斷地。拿我們現在話講,他有耐心,有恆心,有長遠心,所以經上講成佛要無量大劫,這個意思就是啟發我們要以無盡心來修學,你才有成就。其實是不是真的要無量大劫呢?不一定。不一定,為什麼這樣說呢?主要就是喚醒你的無盡心。我一天、兩天成佛了,那個心還是無盡的,不是說到成佛了,這個心就中止了,不是的,利益眾生的心永遠無盡,所以諸佛成了佛之後,還要退回來,退到菩薩位子上來,幫助那些還在迷惑顛倒的眾生,所以說倒駕慈航。

如果他的心有盡,就不會有這些事相了,所以永遠是無盡的。這就是告訴我們,這一願無盡,願願都無盡,先從這個地方修起,我們的敬心是沒有止盡的。‘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真的,眾生界是無盡的,眾生的業也是無盡的。業是造作,所以我們講事業,通常講事業,正在造作的時候,叫做事,造作的結果叫做業,所以業系苦。你造作的業,必定是有善有惡,善業是三善道受報,惡業是三惡道受報,只要你造業,必定就有果報,我們想想那個眾生不造業呢?只要是眾生,沒有一個不造業的;不但你一天到晚在造業,你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那裡造業,為什麼呢?睡覺的時候作夢,夢裡頭還造業,造業沒停止的時候啊!剛才說一切法都無有盡,你疏忽掉了,你看你那個造業有盡沒有?沒有盡啊!連睡覺都不老實,還在造業。

所以諸位要曉得,業有三業,身業、語業、意業,我們睡了覺了,身不造業了,語不造業了,意還在造業,還在繼續不斷。所以為什麼禮敬著重在意敬不能中斷,道理在此地,因為你的敬意常常在,你的意就不造業了,意業才能夠得清淨。末後這個結語非常之好,結語是每一段後面都一樣的,‘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疲是疲勞,厭是厭倦,就是不想再做了。我們不管做一個什麼事情,如果天天都一樣的,他就厭倦了。比如吃東西也是這樣的,為什麼常常換個口味呢?天天吃一樣的菜飯,吃上個一個星期,不想吃了,厭倦了。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做同樣的,時間久了一定起厭倦的心,這叫凡夫啊!佛菩薩不如是,佛菩薩天天一樣的,他不疲不厭,這是我們不如他的地方,這是應當要學習的地方。

佛門裡面,出家人穿這個衣服,就這麼一個樣子,千百年來,從來沒有改變過,沒有厭倦啊!你們衣服天天要變花樣,一種款式設計出來了,穿了沒幾個月,新的樣子出來了,那個落伍了;穿到身上,出去好像見不得人一樣。有人說這個衣服不合時,穿出去人家要笑話。誰笑你?自己笑自己,外頭絕對沒人笑。你穿個不合時髦的衣服,你穿到外頭,看看有沒有人笑?他要笑死了,活該!他死,我不死,他笑死與我什麼相干呢?不相干嘛!所以那些妖魔鬼怪,他就懂得眾生的弱點,就把握你弱點,天天在動腦筋搞新花樣,叫你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送給他了,都供養他了。可憐啊!你跳不出他的魔掌,那什麼設計師,是魔啊!魔掌,你跳不出去呀!他對我們出家人一籌莫展,一點辦法也沒有。可是對你們,他神通廣大,花樣太多了,所以說妖魔鬼怪在那裡?那些都是的,都是妖魔鬼怪,可惜你不認識,你還把他當好人,現在妖魔鬼怪充滿了社會,到處都是啊!叫你天天生煩惱,叫你身心不能安穩,天天為生活苦惱,其實生活那有什麼苦惱的。

我有一次坐計乘車,那有個司機跟我說,現在生活很不容易過啊!我就告訴他,生活是難在那裡呢?我說很好過啊!做一件衣服,至少穿個十幾年穿不壞,家裡買個電冰箱也可以用個十來年,怎麼不好過呢?如果你天天看到新產品,新花樣出來了,才沒有穿兩天又要換新的了,你的日子就難過了。他聽了點點頭,對呀!不錯,是這樣子。那難怪嘛!那你的日子當然難過嘛!你天天要換新的,還沒有用壞,可以用的不能物盡其用;那個魔王在那變把戲,天天在變,你要想跟著他,那你苦了,被他所轉,這苦死了。你要不對他所轉,好,新的產品出來了,尤其現在電器產品,每三個月就有新東西出來了,那你要換新,三個月換一次,真的,你怎麼樣賺錢都跟不上,那是跟他走苦不堪言。你要曉得這個東西買了之後,可用個十年,他就是再換個幾百次新花樣,我如如不動,等我這個用舊了,不能再用了,我再去換一個。那些魔看到沒生意好做,他就不出花樣了,沒人買了嘛!所以日子很好過啊!就是你天天被魔所轉,這個就難過了。

尤其在台灣,生活非常容易,不為境轉,得大自在。所以無論對於物質、精神上的生活,自行化他,疲厭是很大的障礙;我們今天要突破這個疲厭,那就是精進;這個一定要依靠普賢行願力,這個法力的加持,才能真正地做到念念相續,無有間斷,這個是真心修行,這是真正的普賢行。如果以妄識,這個妄識就是隨境所轉,那就不是修普賢行了。所以普賢行是大智慧行,它是以文殊般若為基礎的。而我們這一次研究彌陀經疏鈔,看到蓮池大師在前面給我們說明,他這個注解所依據的經論,說得清清楚楚。如果要不把依據經論給我們講清楚,他這個注解,我們也很難對它生起信心。它教理上所依據的經論,是淨土五經,旁及一切大乘經典,大乘經典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在行門裡面所依據的,是文殊般若經的一行三昧。有了這樣的依據,那這個注子非常有價值了,有內容,我們能信得過,跟此地意思是一樣啊!要以普賢行願力故,才能做到。

那麼十願到這個地方是第一願,跟諸位介紹到此地,禮敬諸佛講完了。下面接著是第二願,第二願是稱贊如來,稱是稱揚,贊是贊歎。其實這個十願也是對十種病根的,禮敬是對我們這個輕慢之心,貢高之心,我們對於一切人,總自己以為自己很高,輕視別人,所以用禮敬諸佛來治這個病。那麼稱贊呢,這是對毀謗而言的;注子裡頭有幾句也很重要。前面講諸佛,此地講如來,名字換了一換,當然意思就不一樣了,它為什麼不說稱贊諸佛呢?要換了一下,稱贊如來,如來與佛到底有什麼區別?這個是要首先辨別清楚的,小注裡頭有,那麼它也引經說的。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這個十號是通號,每一尊佛都有這十種稱號,它的意思,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佛佛道同,佛所證的境界完全相同,這是第一個講法。

第二個它引用金剛經上說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這是指法身如來,金剛經上有這個意思。‘轉法輪經’上說‘一切智名如,正覺名來’,那麼這個是指報身佛說的,‘報身如來’。‘成實論’裡面說,‘乘如實道,來成正覺’,這個是應化身佛。那麼這是講的三身,講佛的三身。三身,法身是體,報身是自受用,自受用身,應化身是他受用身,這是一而三,三而一。六祖大師在壇經裡面給我們開示說,一體三身,他那個講得非常圓滿。而如來這兩個字,金剛經上還有一句話說得尤其是好,解釋如來解釋得太好了,太圓滿了。如來者,諸法如意。那麼谛閒大師為什麼不引用這一句,而引用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呢?為什麼不引用諸法如意呢?他要配三身,因為諸法如意不能配法身,他為了要配三身,所以引用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其實最圓滿的意思是諸法如義。如果從諸法如義上來說,它這個含義與境界,跟第一願的諸佛,實在講沒有差別,完全是一樣的。

那麼換一種名詞來說,顯示名可名,非常名。不要執著在名相上,不管你怎麼說,只要說的是這個境界,這樁事情,用什麼名詞都可以,所以叫我們對於分別、執著上,不要起爭執。正是四依法裡面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事,智是理智,事是感情,不要感情用事,要理智,取這個意思。所以往往這是一個境界,佛說很多名詞,用意都在此地,叫我們不要執著名相,要在名相裡頭悟入義理。那麼稱贊,佛門裡頭梵呗也就是音樂,是屬於贊歎的。那麼十願從這個兩願,它把這個兩願擺在前面,跟我們中國古聖先賢教學也是不謀而合。

我們中國古代教學用什麼方法呢?用禮樂。用禮,修身,修身業。用音樂陶冶性情;所以治心,心裡面起煩惱了,起波動了,演奏一首音樂,唱一首歌,這個心情就開朗了,所以是樂養心,特別是養性情。所以孔夫子在當時把唱歌的歌詞,就是詩,從前的詩篇都是歌詞,都可以入譜去演奏的,歌唱的,他是重新修訂。那麼他有一個原則,這就論語裡面所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這個思無邪就是從前孔老夫子教學,音樂裡頭的標准。所以是禮樂不能少,讀書人都會彈琴,都會唱歌,所以以禮樂治天下。那麼這一篇總得要跟諸位講講這些問題了,要討論到這些問題,那麼現在這個樂呢,禮在我們經書裡頭保存,樂失掉了。

現在只有禮記裡頭有一篇樂記,分量不多,但非常地珍貴,是我們中國古代樂教的音樂之學,非常非常地重要,這裡頭相當地高深。佛門也是如此,佛門的禮就是戒律,戒律跟禮一樣的,所以佛法也是以禮樂教學,非常著重音樂。但是現在佛門裡頭,禮與樂都失掉了,真正是可惜。那麼今天晚上,幾位法師出來教你們唱梵呗,梵呗就是稱贊如來,要以清淨心,恭敬心來唱,這才稱贊;敷衍事之,唱得不如法,那就是不敬了,不恭敬了。稱贊如來,稱贊自己的性德,這個是第一義。其次的稱贊的時候,是接引眾生。諸位要曉得教學啊!佛與儒都是一樣,只聞來學,未聞往教;所以學是求學,沒有說老師跑到你家裡去教的,跑到你家裡教,學生對老師就輕慢、瞧不起,學不到東西,所以學是要來求的。那個好老師,他自己非常謙虛,他又不好名,他又不在外頭做廣告,也不作自我宣傳,誰知道他?所以學生就要介紹,學生介紹還不是很明顯;某人有學問、有道德,你要去親近他,這樣講不可以,這樣太不謙虛了,顯得你自己太自大了。你自己也自大,我是某善知識的弟子,某善知識了不起,我也了不起,貢高我慢了。那用什麼方法呢?就是用唱歌來贊歎,讓別人聽,聽了之後他自己有感動,他自己願意來,用這個方法。

所以贊歎,佛門裡面贊佛偈都是替佛作招生的,招生廣告,接引眾生的手段,是這個意思。所以贊要唱得好聽,你一唱,大家在門口一聽,他就不想走了,他就進來了,這就成功了。這他一聽的時候,這個也沒什麼聽頭,他跑掉了,那你就失敗了,那個就失敗了。所以樂要能達到這個功效,而且歌詞要唱得很清晰。你看現在有很多贊,你聽,聽不出字;哼了半天,不曉得它內容是什麼,這個也是錯誤。字要咬得很清楚,念佛也是如此,念佛也是音樂,所以念佛裡頭有節奏,真正念得好的人,一聽到念佛的聲音,聽到之後,他就不想走,他就要參加,跟到你一起念。所以音樂很能夠吸引人,你看許多人花了錢,買了票,聽音樂去;我們這裡不要錢,請他還不來,那原因是什麼?我們唱得不好嘛!不如別人嘛!假如我們音樂比他還要殊勝,還要好聽,我們賣再高的票,他都會來。所以這個很有道理,也是一門大學問,不能夠輕視。

普賢菩薩修行法裡頭有音樂,第二條就是稱贊如來,就是樂教,所以要認真地來學習。好,我們就講到此地。早晨給諸位的一張一念三千,經本子送給諸位,你看我就貼在這個後面,這樣就不會丟掉了;把它貼在這個書後面,不要丟掉,因為讀這個東西必須要參考。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