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共260個字,被認為是般若類經書的提要,是掌握運用大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到達彼岸而覺悟的核心根本經典。
《心經》共講了兩方面內容:
1.為什麼要學習般若波羅蜜多?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般若波羅蜜多,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2.什麼是般若波羅蜜多?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捨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心經》要留給世人的〝真傳〞即〝般若波羅蜜多〞其實只有四個字:五蘊皆空!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一個色蘊是屬物質現象之外,其余四蘊都屬於精神現象。
自有人類以來,世界上盡管存在各種各樣,紛繁復雜的現象,歸結起來無非就是精神和物質兩大類現象。
而〝觀念的東西,不過是移入人腦,並經人腦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己!(馬克思)〞精神和物質兩者是對立同一的。
五蘊理論實際上是佛教關於人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理論。五蘊的“蘊”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佛教認為世間每個人的生命個體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既然佛教倡導〝五蘊皆空〞,那〝空〞是什麼?
筆者認為,從現代科學的角度講,〝空〞的本質是“光”。
理解了〝光〞,也就覺悟了〝空〞。
對光的科學認識,歷史上可不是一步到位的。
牛頓認為:“光”是相對靜止的,“光”有著物質都具有的屬性:粒子性。他的結論:“光”是粒子。
惠更斯認為:“光”是絕對運動的,“光”光著凡是運動都具有的特征:波浪性,他的結論:“光”是波。
最終,愛因斯坦予以正確總結:光是相對靜止的,也是絕對運動的。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動性,既有三維的尺度,又有一維的速度,光是粒子也是波。
光具有內在的相對性,光是粒子,是質與量的統一,這反映了“光”具有〝真〞的〝本質〞。
光具有外在的周期性,光是波,是持續性和斷續性的統一,這反映了“光”具有〝美〞的〝規律〞。
光具有普世的價值性,光大公無私,萬物生長靠太陽,光合作用在復制萬物同時又創造萬物,這反映了“光”具有〝善〞的〝必然〞。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光是真善美的統一體。
正確認識了光,也就正確認識了世界。
世界(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和光一樣,也是真美善的集合體:是真理和價值的集合體,唯善;是周期的集合體,唯美;是質與量的集合體,唯真。
不難想見,把世界這個〝集合體〞濃縮到最後,其本質就是〝光〞;當然也和光一樣,其表現也就是〝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本質在顯現,現象是本質的。
〝光〞是一切之本質,沒有光,現象無以顯,〝空〞是一切之現象,沒有空,光無以存。
光不異空,空不異光;光即是空,空即是光。“光”和“空”對立同一。
“光”和“空”對立同一。“人的五蘊”和“空”也是對立同一!
有細心的人曾經觀察論證說:每個嬰兒呱呱落地,都是五個指頭握得緊緊的,像是要為此後的一生中,全力做好抓取什麼的准備;到了真正死了,所有的人,那張手終於都張開了——想來這時方明白:光溜溜來的時候,本就沒帶什麼東西來,自然死的時候,也帶不走生前一輩子拼血拼命抓來的那些物質財富。
生死的中間,是這樣了,而且注定也就是這樣了。
除此之外,那個生死的兩頭外的東西:茫茫從何而來,懵懵向何而去?
我想,欲了脫生死大事?還是常常參想集真善美於一身的〝光〞吧……、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