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 (第53集)
劉老師 復講於2018年05月17日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家好!阿彌陀佛!
今天我們學習第三十四品經文,這品經文的題目是:
【心得開明第三十四】
這一品經文主要的內容是彌勒菩薩代表與會的大眾,也可以說代表今天的我們接受世尊的開示。這一品經文也是彌勒菩薩提出的聽經心得報告。經上所說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情況、真實情況。如果這些真實情況不是佛為我們把它說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仍舊是迷惑顛倒的,很難覺察到這些事實的真相。彌勒菩薩聽了世尊的開示以後,心開意解,與會的大眾沒有一個不生歡喜心的,包括今天的我們,聽了也非常歡喜。
這就是這一品經文的主要內容。
下面請看具體經文:
【彌勒白言。佛語教戒。甚深甚善。皆蒙慈恩解脫憂苦。佛為法王。尊超群聖。光明徹照。洞達無極。普為一切天人之師。今得值佛。復聞無量壽聲。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先解釋幾個名詞:
〔法王〕這個“王”是自由自在的意思。佛在一切法中得大自在,所以稱為法王。
〔尊超群聖〕“群聖”是指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圓教初地以上諸大聖人。佛為九法界的導師,超越一切聖人,而為至尊。
〔無量壽聲〕是指阿彌陀佛的名號。也是指這部《無量壽經》。
〔靡〕是無的意思。
〖佛語教戒〗
佛的教誡,范圍非常之廣。比如說三學是戒學、定學、慧學。佛的所有教誡都可以包括在戒學之中。這裡所說的“戒”不是狹義的五戒、八戒、十戒、菩薩戒、比丘戒等等,不局限於律儀戒,而是世尊所說的一切教誨都是“教戒”。這些都是需要我們明了和遵守的。
〖甚深甚善〗
“深”是指理。
“善”是指方法。
理非常深,方法非常巧妙。尤其是我們這個念佛法門,理確實是非常深,它的方法確實是非常妙,所以才說這個法門契理、契機。
不管修學哪一個宗派,修學哪一個法門,都要有一個基礎。這個基礎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大家所知道的淨業三福。從我們淨宗來說,老法師為我們提出了五個修學科目,那就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是老法師給我們提供的修學科目。
很多同修經常說學佛的功夫不得力,念佛的功夫不得力。那為什麼我們不查找一下功夫不得力的原因呢?如果你不把這個原因查找出來,你就是成天喊功夫不得力,也解決不了功夫不得力的問題。你就是天天喊念佛功夫不得力,而且是越喊功夫越不得力。現在重要的是,我們要把功夫不得力的原因給它找出來。
我接觸過的同修,可以這樣說,他們念不念佛?念佛。而且有的人從形式上看,念佛念得還不錯,為什麼這樣,照樣功夫不得力呢?我給大家提四方面的參考意見,我們每個同修對對號。如果你能找出一條和你自己對上號了,我想,對你提高念佛功夫會有幫助的。
我總結了這麼四條,就是大家為什麼念佛功夫不得力。
第一條,一邊念佛,一邊造業。
我這麼說,不知道同修們心裡服不服氣?是一邊念佛,一邊造業。因為念佛本來是消業障的,我們這樣念佛,不但消不了業障,還能使業障繼續增長。你們想,這樣念佛,功夫怎麼能得力?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原因,口裡念佛,心裡念著別人的過。
這個好多同修大概都能貼上邊。這樣的同修是,把自己看成一朵花,把別人看成馬糞渣。他覺得我什麼都好,你什麼都不行。就這樣,一邊口裡念佛,心裡念著別人過的,你怎麼念,你功夫都永遠不會得力的。念上一萬年,你功夫照樣不得力。這是第二個原因,就是口裡念佛,心裡念別人的過。
第三個原因,惡念遠遠超過善念。
你自己掂量掂量,每天你從早晨眼睛一睜開,到晚上睡覺眼睛閉上,你回憶回憶這一天,你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咱們先不說你做的惡事多還是做的善事多,咱們先解決這個念的問題。
你想一想你自己,一天到晚是惡念多還是善念多?如果你惡念多於善念,你的念佛功夫當然是不得力的。
這是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求生淨土的信心不堅定,願心不切。
這是第四個原因。為什麼信心不堅定,願心不切呢?主要是對無常兩個字還沒有明確的認識。他感覺不到無常隨時都會到來的,要不怎麼能叫無常呢。對於這兩個字沒有明確的認識,造成了念佛功夫的不得力。就是沒有緊迫感,覺得我還有明天,我還有明年,我還有若干年,就是這個念頭影響了你的念佛功夫。
我上面說了四點,只是給大家提一個參考性的意見,大家可以對照對照。除了四點以外,每個人還因人而異。可能是你的功夫不得力,不在這四條裡邊,但是它一定有別的原因造成你的念佛功夫不得力。
〖皆蒙慈恩解脫憂苦〗
這兩句經文所含的含義特別的深廣。尤其是這個“皆”字,我們一定不可以忽視。就是“皆蒙慈恩”的第一個字“皆”。
佛不但以《無量壽經》教導我們六道眾生,就連聲聞、緣覺、諸佛菩薩也都是在這個法門的教導之內。聽了這句話,可能有的同修有些不解,會說什麼呢?說菩薩可以包括,怎麼還可以把佛也包括進來呢?
大家想一想,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所說的“諸佛”是指什麼范圍?那裡所說的諸佛是指圓教初住菩薩至等覺菩薩,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稱作諸佛。為什麼?圓教初住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這就是禅宗講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也是天台大師說的六即佛裡的分證佛。他說的諸佛是指這些。如果以天台宗的教義而言,有藏教佛、有通教佛、有別教佛、有圓教佛。除了圓教佛之外,其他諸佛皆見性不圓滿。這句話,我們以前可能沒太聽說過,就是除了圓教佛之外,其他諸佛見性皆不圓滿。不是說沒有見性,是見性沒有圓滿,還是要接受釋迦牟尼佛《無量壽經》的教導。所以,“皆蒙慈恩,解脫憂苦”包括的范圍非常深、非常廣,廣到盡虛空遍法界,可見念佛法門真正的不可思議。
〖佛為法王〗
這是彌勒菩薩尊稱本師釋迦牟尼佛。
〖尊超群聖〗
這個“聖”是指十地菩薩。
通常我們講三賢、十聖,三賢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菩薩為十聖,加上等覺就是十一地,稱為大聖。佛是超過十地,超過等覺菩薩,所以說“尊超群聖”。
〖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佛的智慧德能是究竟圓滿的,六根的能力都是盡虛空遍法界。大至虛空法界,小至極微塵,沒有一樣他見不到、聽不到的,沒有他的能力達不到的。所以說是“光明徹照。洞達無極”。
這裡面還有一層意思需要跟大家說明。我們不能不知道,佛有這樣殊勝圓滿的智慧德能,我們眾生有沒有呢?我們眾生的這個智慧德能和佛是無二無別的。所不同的是什麼呢?佛的智慧德能能夠顯現出來,我們的智慧德能現在還沒有顯現出來。不是我們沒有這種智慧德能,為什麼有顯現不出來?是因為障礙,障礙讓我們的智慧德能不能顯露,或者是不能充分顯露。
什麼障礙呢?佛在經上講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我們講了這麼多天,這個二障啊,常常我們是掛在嘴邊上的。
有時候,也說三障。那這三障是怎麼回事呢?實際上,三障不比二障多。因為三障都是從煩惱障裡開出來的,就是它包括在煩惱障裡。三障是指什麼呢?給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這三障:
第一種叫惑障,這個惑障指什麼?指迷惑、疑惑,這是一種障礙。
第二種叫業障,就是我們所說的造業,這個叫業障。
第三種叫報障,就是受果報。
那簡單地說呢,是惑、業、報這三障,它都是包括在煩惱障當中。
我們有時候念佛、讀經,常念“願消三障諸煩惱”,說的就是這個。所以二障的范圍廣。這個三障呢,它不包含所知障,它都在煩惱障裡。
假如說,我們能夠把這個障礙消除,我們的能力就得到了恢復。二障從哪裡來?佛告訴我們,是從妄想、執著而來。這個我們幾乎天天都說,但是怎麼樣消除這個二障,確實是要我們下功夫的。
所以說,這一段經文,是贊歎佛的智慧德能,是贊歎佛的性德,同時也包含著贊歎我們一切眾生自己的性德。我們的性德和佛無二無別,差別就是現在沒有顯露出來。沒有顯露的原因是因為有障礙。只要我們把障礙消除了,我們的智慧德能就顯露出來了。
〖今得值佛〗
佛在經上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我們現在得到了人身,應該說不容易,所以我們要珍惜。六道之中人道最容易覺悟,人身可貴就貴在這裡。因為人道最容易覺悟,所以它才可貴,這個人身。
這是第一難,是人身難得。
第二難,佛法難聞。我們有幸,今天也聞到了,多麼難得、多麼幸運。更幸運的是,我們聞到了佛法中最殊勝的念佛法門,通過認真地修學,我們今生一定能夠一生成就。
在所有的法門中,唯有念佛法門能夠教人一生成就。這個法門非常殊勝,沒有一尊佛不贊歎,沒有一尊佛不修學。
這兩句話,大家要引起重視:沒有一尊佛不贊歎,沒有一尊佛不修學。
諸佛都贊歎,都修學,我們作為一個凡夫,有什麼理由不贊歎、不修學呢?這是佛法中最難聞到的,我們聞到了。
所以,彌勒菩薩說“復聞無量壽聲”,這句話就是第三難。第三難是什麼呢?無量壽聲難聞。
我剛才前面講的三個難。
第一難是人身難得。
第二個難,佛法難聞。
第三個難,無量壽聲難聞。就是這句阿彌陀佛名號和《無量壽經》很難遇得到。
現在呢,彌勒菩薩在這裡告訴與會大眾,也是告訴我們,說這三難,與會的大眾,包括今天的我們,已經都突破了。你說我們是不是非常非常幸運?這三難我們都突破了!
〖靡不歡喜。心得開明。〗
是無限的歡喜。
這個“開”是指從前的心是閉塞的,現在茅塞頓開,你說這多麼快樂!
這個“明”呢,是心地的污染,今天都清洗得干干淨淨的了,心地真正地光明了。
彌勒菩薩的這幾句話,代表與會的大眾,聽釋迦牟尼佛講經的心得,也是當時聽經大眾的感受。彌勒菩薩他的心得報告,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代表與會大眾的共同感受,也代表今天我們的感受。
看下面一段經文:
【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實當念佛。截斷狐疑。拔諸愛欲。杜眾惡源。游步三界。無所掛礙。開示正道。度未度者。】
我們先看前三句:〖佛告彌勒。敬於佛者。是為大善。〗
彌勒菩薩把他的心得報告向佛報告之後,佛對他加以贊歎。在這個贊歎裡面,又有殷切的教誨。
世間的善、出世間的善,什麼善最大、最真實?佛告訴我們兩個字——敬佛。敬佛是最大的善,是最真實的善。我們敬不敬佛?從表面上看,我們敬佛,那是形式上的敬佛。實際上,我們真的沒有把佛真正地放在心上。假如我們真的把佛放在心上,那差不多我們都要成佛了。因為“心是佛,佛是心”,你說你把佛放在心上,哪有不成佛的道理呢?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苦口婆心地教導我們,教導我們什麼?說穿了就是兩個字,這是老法師告訴我們的,這兩個字,一個是孝,一個是敬。能孝親,能尊師,你做到這兩點,佛法就圓滿了。孝敬,“誠於中,形於外”。佛教我們修清淨心,我們心裡還有妄念,這就是不敬。
這麼說,你是不是就服氣了?我說你不敬佛,你可能不服氣。這句話告訴我們,說佛教我們修清淨心,我們現在心裡還有妄念,這就是不敬。
不敬佛就是不孝。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恭敬心都是孝敬。
從這兩句經文裡,我們才能知道,“敬於佛”是真正的大善。我們不但要從形式上敬佛,而且要從實質上真正地敬佛。
我們六道凡夫能夠死心塌地地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這是“孝敬”,這就是平常講的“老實念佛”。
這回大家對這個老實念佛的認識,是不是應該提高一個檔次。
老實念佛就是敬佛。一天到晚,你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沒有一個妄念,這就是那四個字“敬於佛者”。
老法師常常這樣地勸勉我們:
一個人在世間,他的學業、事業成敗的關鍵在老師。如果他能遇上一位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老師,成功的機會就很大。如果遇不到一位真正的善知識、真正的老師,這一生要想成就,太難了。
什麼人是真正的善知識?老法師告訴我們,你自己心目中最仰慕的那個人,最尊敬的那個人,這個人就是你的真正善知識,你真正的老師。因為你尊重他、佩服他,他所講的話你才能完全接受,而且能照著做,這就是成功的道理。如果不是你心中仰慕的人,他的學問、道德再高,即使是古佛再來,他也度不了你。
因為什麼?有這麼一句話嘛,“佛不度無緣之人”。因為你和他沒有緣,他度不了你。不是佛不度你,是他度不了你。這回我們大家是不是聽明白了?
這句經文真正的意思是告訴我們什麼呢?告訴我們:
求學、求道,一定要有師承,這個師承太重要了。哪個是最好的師承?每個人的標准是不一樣的,其中只有一個不變的標准,就是前面說的,是你自己心目中仰慕的人,這是善知識,這是你的老師。
世出世間法,貴在一個敬字。有真誠的敬意,才能依教奉行,這是大善。這一條對我們每個修學佛法的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重視師承,一定要選一個你心目中仰慕的善知識來做你的老師。
〖實當念佛〗
具足圓滿孝敬的人,佛授予他最圓滿、最真實的大法。
這句話我們不要忽視,一定要把它重視起來。
我再說一遍:
具足圓滿孝敬的人,佛授予他最圓滿、最真實的大法。
看看下面怎麼樣解釋這兩句話。
就是說,如果你不是具足圓滿孝敬的人,佛不會勸你。因為什麼?勸你你也聽不進去,不勸你念佛。
如果你不是一個具足圓滿孝敬的人,佛不勸你念佛。
因為什麼呢?佛告訴你“實當念佛”,你會怎麼想呢?你以為念佛是那些沒有知識、沒有文化老阿公、老阿婆的事情,這個事兒和我有什麼關系呢?我這麼有學問,我怎麼也要念阿彌陀佛?
你心裡不服氣,你不接受,這就是沒有孝敬。
佛教你什麼呢?佛對這些人,他不教你念佛,不勸你念佛。他教你什麼?你喜歡什麼,佛就教你什麼。比如說你喜歡研究,那佛教你什麼呢?佛教你學文史,你天天用腦去研究。有不喜歡動腦的,佛教你參禅,一天到晚什麼都不用想。佛的智慧無窮,方法照樣無窮。我們在這裡再次體會到了佛的大智大慧和他的妙法無窮。佛是用不同的智慧、不同的方法來度不同的眾生,這叫應機施教。
剛才說的是不具足圓滿孝敬的人,佛是這樣教的。
那具足圓滿孝敬的人佛教你什麼呢?佛為你開示,開示什麼?開示第一真實圓滿的法門。
你做到了圓滿的孝敬,佛才為你開示第一真實圓滿的法門。這個法門就是勸你念佛。為什麼?因為念佛法門是如來所說的第一法,《無量壽經》是如來所說的第一經。
對於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
我們現在學佛、念佛,選擇了淨土念佛法門,絕不是一件簡單容易的事情。我們不要小瞧了自己,也不要小瞧了周圍的念佛人。他們是具足了圓滿孝敬的人,才能得到佛把第一法門給你開示出來。如果你不具備這個條件,佛是不給你開示這個法門的。現在佛為我們開示了,我們多麼幸運!
〖截斷狐疑〗
對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決定不要懷疑。
這裡用“狐疑”,因為什麼呢?因為狐狸是一種疑心很重的動物,所以一般是用狐疑來形容疑心重的人。
念佛人一定要把這個疑心斷除,連根兒拔掉,這樣你的信心才能夠堅定。
“信心清淨,則生實相”。
以清淨心念佛,才能感應道交。“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不用清淨心念佛,你和佛不會感應道交的。
〖拔諸愛欲。杜眾惡源。〗
這兩句經文是告訴我們斷除煩惱,對於世出世間的任何一法都沒有貪愛,都沒有欲望。
有欲望有貪愛,世緣的貪愛、貪戀你斷不了,不能往生。
淨土念佛法門是唯一可以帶業往生的法門。但要說明白,只能帶舊業,不能帶新業。有人想,反正這個法門是可以帶業往生的,那造點兒業又算得了什麼,往生的時候帶著就完了呗,也沒什麼影響。這個認識絕對是錯誤的,要趕快糾正這種錯誤的認識,否則會影響你的往生大事。
這個“愛欲”是什麼?愛欲就是見思煩惱。
貪、瞋、癡、慢、疑是思煩惱,就是錯誤的思想。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是見煩惱。
大家想一想,錯誤的見解,見取見跟戒取見俗稱成見。一是因上的成見,一是果上的成見。戒取是因上的,見取是果上的。這兩類大煩惱都要“截斷狐疑”,毫不猶豫地去掉。
“杜眾惡源”
“杜”是杜絕。
佛教我們要時時刻刻防范惡緣。
不要以為小小的惡念沒有關系,小小的過失也沒有關系,殊不知,積小惡為大惡,積小過失為大過失。
古人修行講求發現過失絕不會留到明天再改,也就是改過不過夜。如果留到明天再忏悔,已經忏悔不掉了。
真正用功的人,在斷相續心上下功夫。一個惡念起來了,下一個念頭就斷了。決定不使惡念相續,這就叫做防微杜漸。
〖游步三界。無所掛礙。〗
“無所掛礙”就是得大自在了。
為什麼得大自在了呢?因為“拔諸愛欲,杜眾惡源”。心沒有惡念,身沒有惡行,口沒有惡言,怎麼能不自在呢?
〖開示正道〗
菩薩的事業簡單地說只有一件事情,就是為眾生“開示正道”。
這回大家明確了,佛菩薩的事業只有一件事兒,就是開示正道。因為要為眾生開示正道,所以佛菩薩才倒駕慈航,回到三界之中。
大家都知道,“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裡包括欲界天、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這些地方都是佛菩薩游歷之處,也都是佛菩薩教化的場所。菩薩們和哪個地方的眾生有緣,就去示現教化,哪個地方眾生的機緣成熟了,就去幫助他們,接引他們往生。
說說“開示”這兩個字。
“開示”這兩個字真的很不容易做到,看起來簡單,但真不簡單。
“開”是什麼意思呢?
“開”是開啟,把眾生閉塞的心打開,使他們能夠覺悟。
這麼做,上根、利根的人,佛一開示他就覺悟了,這是上根利智的人。如果是中下根性的人,做不到,你就是把他的茅塞拔掉了,把他的心打開了,他還是不知道。那怎麼辦呢?佛菩薩必須示現給他看。
這個“示”,是不是包含這麼兩個意思:一個是指示。我說的更簡單、更直白一些,這個“示”,就是菩薩要說出來,還要做出來。兩個出來,就是要說出來,然後再做出來。這樣使眾生辨別真偽、邪正,辨別善惡、是非。
這個“示”的標准是什麼?
你說什麼,你做什麼,它標准是什麼呢?
標准是你一定要說正道,要做正道。
這“正道”的標准又是什麼呢?在佛法裡就是佛、法、僧三寶。
我們學佛,一開始就要“皈依三寶”。這個三寶是我們的“自性三寶”,也就是“覺、正、淨”,就是本經經題上所說的“清淨、平等、覺”,這就是正道。“清淨”是自性僧寶;“平等”是自性法寶;“覺”是自性佛寶。
如果我們向人家介紹佛教,介紹佛法,一定要介紹正道,“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千萬千萬別介紹錯了,介紹錯了會誤導眾生的。
〖度未度者〗
這裡有兩種情況:
一種情況,就是還沒有得度的這些人,就是對沒有接觸佛法、沒有得度的人怎麼辦呢?我們要給他們提供接觸佛法的機會。這是第一種人,沒接觸過佛法的。
第二種,如果他已經接觸了佛法,但是對佛法沒有正確的認識,我們要給他“開示正道”,要進行教導,要教導他、告訴他,佛教、佛法是佛陀的教育,不是宗教。一定要把這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告訴給大眾。
佛陀的教育是超越國界、超越種族、超越黨派、超越宗教的。我們怎麼能知道呢?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他參訪的那些菩薩們,國籍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不同、職業不同,他們都來學佛,都來接受佛陀的教育,而且都是在佛陀的教育下,修得了學位。菩薩是學位嘛,他們都修得了菩薩的學位。
舉一個例子,其中有一位宗教徒——勝熱婆羅門,他是婆羅門教的領導人,可見,這是超越宗教的。我們必須為人解釋清楚,首先我們自己要平等,不要分別。認真貫徹落實老法師“世界宗教是一家”的正確理念。對於一切宗教,我們要平等對待,和睦相處。比如說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以及其他宗教的信徒們,都樂意來修學,都來皈依三寶,來修學佛法,因為這是接受佛陀圓滿的智慧教育。
你看這有多好,就是我們要向人家介紹佛法,我們自己的心一定要平等,不要有分別。哎呀,你是學這個的,他是學那個的,我是學佛教的,不可以有這樣的分別。一定要落實老法師的“世界宗教是一家”的重要理念。
佛陀教育確實是沒有界限的。如果我們這樣說,我們是佛教、他是基督教、他是天主教等等,彼此互相誹謗,我們的清淨心就失去了,我們的平等心也失去了。大家想一想,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教我們這個;老法師五十九年講經說法,也沒有教我們這個。
我們作為佛陀弟子,一定要按照佛陀的教誨去做,要按照我們的導師——老法師的教誨去做,我們要把佛法介紹給還不知道佛法的人。如果是有人想在這一生中得到成就,那怎麼辦呢?我們要把成就的方法告訴他。這就是菩薩的事業,是菩薩應該做的事情。
上面這一段經文不長,但字字句句都非常實用,我們應該好好地學習。雖然我們現在不是菩薩,但是我們想學菩薩、想作菩薩。
只要我們認真學、認真做,我們學菩薩要學得像,我們要認真去做。我們要作真菩薩,真菩薩就要行菩薩道,就要做菩薩的事業,這樣我們一定會成為真正的菩薩。
看下面一段經文:
【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宜自決斷。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裡相應。人能自度。轉相拯濟。】
看兩個詞語:
〔決斷〕“決斷”的意思就是堅決、果斷。
〔忠信〕這個“忠”是盡職盡責;這個“信”是講信用。
看前面的這幾句:
〖若曹當知十方人民。永劫以來。輾轉五道。憂苦不絕。生時苦痛。老亦苦痛。病極苦痛。死極苦痛。惡臭不淨。無可樂者。〗
這是剛才我讀那一段經文的前半部分。
我們先看這十句經文,這十句經文是告訴我們世間的真實狀況。勸勉我們一定要發心,斷惡修善。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現實?就是三界通苦。三界沒有一界不苦的,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有一個明了的認識。
三界通苦這是事實。世間人的所謂樂,實際上只是一個錯誤的概念,它不是事實的真相,只是受苦的暫停而已。
這幾句話很重要,我們所謂的那個樂,實際上是一個錯誤的概念,它不是事實真相,它只是受苦暫時地停頓一下而已,不是苦真的沒有了。我們仔細想一想,是不是這麼回事?如果佛不是這樣地提醒我們,我們自己可能認識不到,以為那還真是樂呢,這件事情就被我們疏忽了。
因為我們疏忽了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就導致我們對宇宙人生的許多錯覺。這個詞“錯覺”。就是錯誤的想法、錯誤的看法,必然導致錯誤的行為和造作,這才產生了六道輪回。
六道輪回怎麼產生的?就是這麼產生的。因為我們對宇宙人生產生了錯覺,所以才導致了六道輪回的產生。
六道輪回有沒有終了的時候?沒有。但是佛大慈大悲,雖然是六道沒有終了的時候,但是佛教給我們脫離六道輪回的方法。就看你認不認可佛教給我們的方法,願不願意按照這個方法去做。
這裡的“若曹”兩字,就是指你們大家。
“十方人民”
不單是指娑婆世界,而是指十方一切諸佛世界。十方一切諸佛世界六道眾生大致上都是這樣的,和我們娑婆世界差不多。
“永劫以來”
從時間上說,是太長、太遠了,長到沒有辦法計算。
“輾轉五道”
這個“五道”,就是沒有單說修羅道,和六道是一個概念。五道中,人道的壽命最短。在這裡老法師說,多虧人道的壽命短,造作的罪惡還有限。如果是人道的壽命長,那惡業造得就多了,那才真的是“憂苦不絕。”
“生時苦痛”
這是佛給我們舉幾個例子。
“生時苦痛”,大家想一想,出生的時候痛不痛?苦不苦?可能我們把那個都忘了。老法師告訴我們,出生的時候就像什麼呢?就像通過那個夾山地獄一樣。大家想想,家裡生了個小孩,為什麼一出生他就哭呢?證明他不快樂。如果快樂,他就不會哭了。出生的小孩,沒有一個是笑瞇瞇的。你們家裡有小孩,你回想回想是不是這樣?這是生苦啊,因為他苦他才哭,他不笑。
再說老苦、病苦、死苦,你說人誰能逃得過?
就說那個老苦吧,住在老人院,就是物質生活上得到了一些照顧,但他精神生活的苦沒有辦法解決。那是一種什麼生活?是一種坐吃等死的生活,就像判了死刑,等著執行一樣。尤其是他們看到身邊的老人一個一個地走了,他就想,說不定哪天就輪到我自己了。你說這種痛苦的精神生活,不是物質生活所能彌補得了的。
老人晚年幸福,怎麼樣能讓老人晚年幸福呢?是在年老的時候,有機會老人能跟年輕人生活在一起。大家注意了,我讀了這一段我非常感動,因為我有切身體會。這是老法師告訴我們的,說老人的幸福,是在年老的時候,有機會經常跟年輕人生活在一起,他心情就愉快;見不到一個年輕人,他心裡就會很悲哀。
我剛才說了一句:我有切身體會。因為在沒來到這個道場之前,我在家裡照顧老伴子,就他這種狀態是三年半。這三年半的過程當中,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倆在家,孩子們各有各的事情,隔一段時間回家來看看。後來看我實在是照顧不動他老爸了,孩子們就輪班來照顧。那一段時間,我的感覺就是,老伴子幾乎一天不說一句話,就是呆呆地坐在一個大椅子上。你問他什麼,目無表情,什麼都不說,又沒有辦法帶他下樓去溜達溜達。所以那三年半的生活,應該是非常苦的。沒有個說話的人,只有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我兩個面對。我看著他,他看著我。
所以老法師說這一段話,我就覺得真是這麼回事。現在來到了這個道場,老伴子身邊有幾個孩子經常圍著他,陪著他聊天兒,逗他開心,唱歌、扭秧歌。我覺得我老伴子的性格和在家裡那時候就完全不一樣了,他也會笑了,也會說了。有時候還能說幾句俏皮嗑兒逗大家笑。
因此我就覺得,老法師這段話說的太符合老人當前的狀況了。所以我希望有父母、爺爺奶奶、有老人的年輕人們,如果不能和老人住在一起,你們最好能夠經常回家,和老人聊聊天兒,他都會很開心的。有時候我就想,如果你陪老人一天,可能半個月,他那種興奮點都是存在的。可能我們現在的年輕人,不完全理解老年人的心態是什麼樣的。
下面我們看看病苦。
病苦,我認為是所有的苦當中最難熬的。這個病苦,在我看來,它比死苦都難。因為人有病的時候,他那個過程,比如說,自己不能照顧自己了,需要別人照顧,這個本身就苦。因為他自己也不希望這樣,但是沒有辦法。因為他病到那種程度了,必須有人照顧。他身體的那種病苦,只有他自己知道,沒有病的人不太能理解。
接著下面說這個死苦。
人,包括一些動物,動物只是不會說話,在死亡的這個過程當中,他這個苦是無法想像的。老法師是這麼說的,說這個苦啊,是無法想像的。生過病的人都知道,這個病苦是什麼,這個死苦是什麼,是什麼滋味兒。很多人在他臨死的時候,他表達不出來,他那種痛苦他無法表達出來。所以那種痛苦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真正地體味到。盡管他體味到了,他說不出來了。所以沒有經歷過病苦和死亡之苦的人,永遠不會理解病苦是什麼滋味,死苦是什麼滋味。
現在,我更進一步理解了我姐姐劉素青老菩薩往生的時候,為什麼要表兩個往生的法。當時我也不太理解,現在我越來越理解了。是老菩薩太慈悲太慈悲了,因為她完全可以表一個法——自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法就可以了。
她為什麼要表第二個——痛苦的四大分離往生法呢?我問她,她告訴我,是為了眾生做一個比較,讓眾生有一個選擇。所以說,菩薩的慈悲,真是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大家想一想,除了生老病死之苦之外,因為這幾個苦,是我們本身的苦。在我們本身之外,還有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五陰熾盛苦。這不,加起來就是八苦。大家想想看,這個八苦我們誰能逃得過?你想逃都逃不掉。
只有我們老實念佛,求生淨土,我們來去自由,最後我們那個病苦,我們那個老苦、死苦,它都不存在了。是有辦法解決的,就是我們認不認可佛教給我們的辦法,會不會把這個辦法落實在自己的實際生活當中。
這些身內之苦、身外之苦,哪裡有樂?這些都是佛菩薩告訴我們的事實真相。
“惡臭不淨”
這一句不用我多說,人人都有切身體會。我們這個身體,仔細想想看,這個“惡臭不淨”是不是事實的真相?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切身的體會,在這裡,我就不詳細說了。
“無可樂者”
這個世間哪有可樂之事呢?所有的一切萬法剎那剎那在變,皆是無常。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沒有一樣是真實的。
〖宜自決斷〗
這個“宜”是應該。
自己覺悟了、明白了,就應該下定決心,要做出一個決斷,做出一個正確的選擇。
下面的話,我們自己就知道了。什麼選擇是正確的選擇呢?你應該做一個什麼樣的決斷呢?
當然是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這是最正確的決斷。
今天的時間到了,我們就說到這裡。
感恩大家!阿彌陀佛!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