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文章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大乘無量壽經解參考譯注及心得報告(8)  

  丙 他力妙法,善護行人

  其他法門,全憑自力,末世①修行,多諸障難。例如《楞嚴》中廣明行人於禅觀中之五十種陰魔②干擾。行人正見稍失,便陷魔網。故該經雲:‘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可見行人稍有執著,便失正見,即入魔途,求升反降,甚至墮入泥犁③,是故其余諸法,名難行道。

  但念佛法門,同於密法,是他力④門,屬於果教⑤。行人發心念佛,仗彌陀本願攝受,威神加被,護持行者,魔不能擾。如《十往生經》雲:‘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又《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雲:‘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故《淨修捷要》雲:‘大勢至菩薩,現居此界,作大利樂。於念佛人,攝取不捨。令離三途,得無上力。’又《阿彌陀經》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又念佛之人有四十裡光明燭身,魔不能犯。

  由上可見念佛之人,有彌陀所遣之廿五菩薩,於一切時處,擁護加持,又有大勢至菩薩等,威德攝受,復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故得遠離魔難,安穩修持。仗他力故,化險為夷,稱為易行道。或以談他力為著相,應知他力,亦是自心。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因他力而顯自心,從有念以入無念,正是本法深妙處。是故《彌陀要解》雲:‘此之法門,全在了他即自。若諱言⑥他佛,則是他見未忘;若偏重自佛,卻成我見顛倒。’

  【注釋】

  ① 末世: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澆末之世代也。釋迦入滅後五百年為正法時,次一千年為像法時,後萬年為末法時。末世者,即末法時也。

  ② 陰魔: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譬喻)五陰能害眾生佛性,故譬之魔。四魔之一。

  ③ 泥犁:

  《佛學大詞典》:意即地獄。又作泥黎、泥梨。即無有、無福處之義。彼處喜樂之類一切全無,為十界中最劣之境界。

  ④ 他力: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術語)佛道有二力,自己所修之善根為自力,佛之本願力加被力為他力,此中一切諸佛為眾生雖有他力。而特以他力之一法,使眾生成佛道者。為彌陀如來一佛。以是為彼佛之本願故也,彌陀之本願曰唯願信我者往生我土,使成佛道,故捨自力而信彌陀者。與此本願相應,自成往生成佛之願果也。而此信心亦為依佛之本願而發者,即他力也,以他力之信心為他力所攝取也。淨土論中下曰:‘他力為增上緣。’又曰:‘如劣夫跨驢不上,從轉輪王行,便乘虛空游四天下,無所障礙,如是等名為他力。’教行信證二曰:‘言他力者,如來本願力也。

  ⑤ 果教:

  《佛學大詞典》:[果門]條,即諸佛自內證之法門。亦即如來果位之法門。此系菩薩以下之因位行者所無法窺見了解之境界,系已證得正覺者乃能了知,唯佛與佛方能究盡之法。

  ⑥ 諱言:

  《漢典》:因有所顧忌而隱諱不說;不敢或不願明說。 《後漢書·劉陶傳》:“臣敢吐不時之義於諱言之朝。”

  【譯文】

  其他的法門,全都是要憑借自己的力量,在末法時期中修行,會遇到許多的障礙和磨難。例如在《大佛頂首楞嚴經》中就廣泛地說明了修行人在禅觀之中所受到的五十種陰魔的干擾。修行人的正見如果稍微失掉一點,就會陷入魔網之中。所以這部經當中說:‘沒有認為自己已經成聖成賢的想法,這可以稱得上是善境界,如果誤以為自己已經證得賢聖的果位,便會受到眾多邪魔的干擾’,可見修行人稍微有一點執著,便會失去正見,就會陷入魔道當中,本想求得境界的提升,卻反而下降,甚至會墮入到地獄當中,所以說其余的諸多法門,被稱為難行道。

  但是念佛法門與密法相同,是他力門,屬於果教。修行人發心念佛,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力的攝受,威神力的加持,可以得到護持而不被魔所干擾。如《十往生經》所說:‘佛說:如果有眾生,能夠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發願求生淨土的,阿彌陀佛就會派遣二十五位菩薩,擁護這個修行人。無論是行住坐臥,是白天還是黑夜,在一切時間裡,一切處所當中,都不讓惡神惡鬼得到擾亂的便利’。另外《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中說:‘現今在這個世界當中,攝取念佛的人,歸到淨土之中。’所以《淨修捷要》說:‘大勢至菩薩現正居住在這個世界中,為眾生作大利益的事。對於念佛的人,攝取不捨,使令脫離三途惡道,得到無上的力量。’此外,《阿彌陀經》中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聞到這部經能夠受持的,以及聽聞到諸佛名號的,這些善男子、善女人,都會被一切諸佛所護念。’另外念佛的人身上有四十裡的光明照耀,所以魔無法侵犯。

  由以上可以看出,念佛的人有阿彌陀佛所派遣的二十五位菩薩,在一切的時間和處所中,擁護和加持,又有大勢至等菩薩們的威德所攝受,還為一切諸佛所護念。所以能夠遠離魔難,安穩地修持。由依仗他力(佛力)的緣故,化險為夷,稱為易行道。或許有人會認為談及他力那是著相了,但應該知曉,他力也是自心。自力與他力是一而不是二,自力與他力是宛然相仿佛的。因為他力而顯示自心,從有念而進入無念,正是這個法門所深妙的地方。所以《彌陀要解》中說:‘這個念佛法門,全在於要明了他就是自。如果忌諱說他佛,就是沒能將他見忘卻;如果是偏重在自佛上,卻又成為執著於我見的顛倒想法。

  【心得報告】

  在《佛說法滅盡經》中說,佛法將要入滅的時候,《首楞嚴經》是最先滅掉的一部經(另外還有一部是《般舟三昧經》)。而這一部經中,詳盡描述了五十種陰魔的情形。換句話說,這部經滅掉了,眾生便沒有能力再去鑒別是魔還是佛了,而這恰恰是魔最希望看到的。早年印度的國王視這部經為國寶,不得外傳,般剌蜜帝法師曾多次想把這部經帶出國外都沒有成功。最後不惜身命,將經文用很小的字抄下來,剖開手臂放進去,待長好以後,才涉險帶到我國。所以我們能看到這部經,是極為難得和幸運的事,應該深生感恩,同時也可以側面看出這部經的份量。

  ‘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這四句話,分別出現在講述最初色陰十種魔境中每一種的句尾,後面的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還都各有十種魔境,且是層層加深。所以正見稍微有失,便會陷入魔網。如果對於經教沒有足夠深入,這個正見都不能建立,如何辨析?一旦著魔,再恢復到正常會是非常困難的事,於是求升反降,甚至墮入到地獄中去,故而其他法門稱為難行道,真實不虛。而念佛法門,依靠阿彌陀佛及諸佛菩薩的威神加持和護佑,魔不能擾亂,這也是淨土法門被稱為易行道的一個重要方面。

  此外,關於淨土法門是他力門,千萬不能誤會成不需要自己的努力,只依靠阿彌陀佛的他力就可以往生極樂世界。我們需要知道,此法門還被稱為二力法門,必須要真信、切願、真念佛,才能與阿彌陀佛的願力感應道交。就好比是收音機的電台,能否調節到阿彌陀佛的這個頻道,要靠我們具足所謂信、願、行這三資糧才行。

  這一段的最後說到“自他不二,自他宛然,了他即自”,這些概念正是淨土法門的深妙處,義理非常深,這裡可以用一個比喻來幫助理解。佛證得了究竟圓滿,就好比是整個大海,而我們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就好比是大海當中的一個小水泡。我們自己執著自己就是這個小水泡,看不到大海。殊不知我們所有的這些小水泡都與大海是同一體。水泡也是緣於大海,與大海是不二的,所以說自他不二;然而水泡是水泡,大海是大海,又都各有各的相,有所區別,這就是自他宛然;從本質上講,水泡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水泡,所以說了他即自。現在大海呼喚我們這些水泡,如母憶子,只等我們能夠接受,也同樣去呼喚大海,那麼就可以獲得感通,最終回到大海的懷抱。

  丁 暗合道妙,巧入無生

  夫無念與無生遠非凡夫之所能。圓教八地菩薩,離一切心意識①分別,始名真得無生法忍②。可見此乃聖者之所難,安能期之於具縛凡夫。是以善導大師③《四帖疏》曰:‘今此觀門④等,指方而立相,住心而取境,總不能無相離念也。如來懸知末代罪濁凡夫,立相住心尚不能得,何況離相而求事者。似無術通人,居空立捨也。’蓋以眾生妄心,念念相續,如急流水,從未暫息。今若勉強按捺,粗念雖得稍息,細念從未暫止。行人倘若錯認,便雲相應,實大謬誤。於是大悲慈父,興無緣之慈⑤,垂茲奇妙方便法門,指方立相,攝心專注。即此妄心,持佛名號,念一佛名,換除百千萬億妄想雜念。念得純熟,乃忘能所。心無所住,佛號分明。暗合道妙,便契《金剛般若經》無住生心之妙谛。夫眾生之生滅心,處處能緣,獨不能緣於般若。須位登別教地上之菩薩,方能契入,於無住時即生心,於生心時即無住。其余地前諸賢⑥,仍是打成兩截,一時生心,另一時無住,可見凡夫絕分。今此淨土法門,教眾生持名念佛,令眾生即念離念,潛通佛智,暗合道妙,巧入無念,即凡成聖。故《疏鈔》曰:‘越三祗⑦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不可思議!其他法門乃正入無生,故為難行道。今此淨業,巧入無生,蓋易行道也。念佛法門乃修行之徑路,而持名一法又為四種念佛⑧中之徑路。故稱為徑中之徑。又本經不倡‘一心不亂’,直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但能發心專念,皆可往生。故更為明確簡要。是故此經稱為淨宗第一經。因其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絕待圓融,不可思議。日本淨宗大德推重此經,過於我國。日《黑谷大經釋》雲:‘於往生教,有根本亦有枝末。此經名根本,余經名枝末。又此經名正往生教,余名傍往生教。……又此經名往生具足教,他經名往生不具足教。’據上之義,淨土宗譬如妙高峰頭,而本經正如峰頭之頂尖。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是知利濟眾生,此經為最。持名之法,暗合道妙,最易行故。

  【注釋】

  ① 心意識:

  《佛學大詞典》:指心、意、識三者。心為梵語之意譯,音譯作質多,即集起之義。意為梵語之意譯,音譯作末那,即思量之義。識為梵語之意譯,音譯作毗若南,即了別之義。大略言之,心是主體意與識是心作用之兩面。有關此詞之語意,大小乘論典有種種不同之說法。

  據俱捨宗,心、意、識三者為六識之異名,其體實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種精神作用或業,故稱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稱為意;心能了知識別,故稱為識。或謂心有種種差別(從梵語所導出之種種義)之義、意有起識所依止(所依止)之義、識有依托於意而起(能依止)之義。

  據大乘之解釋,心、意、識三者各別。唯識宗主張第八阿賴耶識能積集種子,故稱為心;第七末那識能思量起我執,故稱為意;前六識能認識對象,故稱為識。據大乘起信論載,阿賴耶識為心,五意為意,六識為識;其所異於唯識等說者,以意有五種別名,其余說法均同。此外,佛性論卷三分別以六識心配於心,阿陀那識配於意,阿賴耶識配於識,亦異前述諸說。

  ② 無生法忍:

  《佛學大詞典》:謂觀諸法無生無滅之理而谛認之,安住且不動心。又作無生忍、無生忍法、修習無生忍。為三忍之一,仁王經所說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論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無生法忍者,於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大乘義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從境為名,理寂不起,稱曰無生;慧安此理,名無生忍。’(節略)

  ③ 善導大師:

  《佛學大詞典》:(613~681)唐代僧。山東臨淄(一說安徽盱眙)人,俗姓朱。號終南大師。為淨土宗第三祖。亦即淨土宗昙鸾、道綽派之集大成者。幼年投密州明勝法師出家,誦法華、維摩等經。後得觀無量壽經,悲喜交集,乃修習十六觀。唐太宗貞觀十五年(641),赴西河玄中寺,谒見道綽,修學方等忏法,又聽講觀無量壽經。此後專事念佛,笃勤精苦,遂得念佛三昧,於定中親見淨土之莊嚴。其後入長安光明寺,傳淨土法門。師行持精嚴,日常合掌胡坐,一心念佛,至力竭方休。三十余年中,不別定寢處,不舉目視女子,亦不受沙彌禮拜,並遠避名利,不受供養,好衣美食皆送大廚供養大眾,自食皆粗惡。以所受之嚫施書寫阿彌陀經十萬卷,及淨土變相三百幅,見塔廟伽藍損壞者,必修復之。道化京華諸州,眾皆仰慕其德,或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三十萬遍者,或有日課稱名一萬乃至十萬遍者,或有得念佛三昧而往生淨土者,或有投身高嶺、命寄深泉,捨命焚身者,遂被稱為‘彌陀化身’。此外,師曾與金剛法師論說念佛之勝劣。高宗時,於洛陽龍門造立大盧捨那佛像,師擔任檢校之職。永隆二年三月十四日(一說二十七日)示寂,世壽六十九。一說系於光明寺前之柳樹上自缢捨生。葬於長安城南之神禾原。門人有懷感、懷恽、淨業等。著有觀無量壽佛經疏四卷、淨土法事贊二卷,及觀念法門、往生禮贊偈、般舟贊、五種增上緣義等各一卷,甚受淨土宗重視,故經其闡揚而確立之淨土宗,特稱善導流,為唐代佛教特色之一,對淨土宗影響至鉅。

  公元一九○九年,日本學者橘瑞超等,於東土耳其斯坦吐峪溝(Toyuk,為高昌故址)附近,發現往生禮贊偈及阿彌陀經之斷片,後者且附有師之發願文,或即師所書寫之阿彌陀經十萬卷之一。又觀無量壽佛經疏亦稱觀經四帖疏,於八世紀時傳入日本,流傳甚廣,日僧法然(源空)即依該書創立日本淨土宗,並尊師為高祖。[續高僧傳卷二十七、往生淨土瑞應刪傳、念佛鏡、佛祖統紀卷二十六、卷二十七、淨土往生傳卷中、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五、樂邦文類卷二、神僧傳卷五、往生集卷上、釋氏稽古略卷三、淨土聖賢錄卷二、類聚淨土五祖傳、金石萃編第七十三、第八十六]

  ④ 觀門:

  《三藏法數》:觀者,分別觀察之心也。謂修行之人,雖因前止,證諸禅定,而解慧未發,若心住定,則有味著之失。是故不著於止,起觀分別,則無漏方便,因此開發,故以觀為門也。(無漏方便者,漏謂因見、思惑,漏落生死也。將斷此惑而證無生,故名無漏方便。)

  ⑤ 無緣之慈:

  《佛學大詞典》:[無緣慈悲]條, 慈悲分三種,無緣慈悲為其一。龍樹之大智度論卷四十(大二五·三五○中):‘慈悲心有三種,眾生緣、法緣、無緣。凡夫人眾生緣;聲聞、辟支佛及菩薩,初眾生緣,後法緣;諸佛善修行畢竟空,故名為無緣。’此即大乘佛教所言空之思想,完全無自他之對立;乃絕對之慈悲,真實之慈悲,亦為最高之慈悲。[俱捨論卷十八、佛地經論卷五、大乘義章十四信等十行義、觀無量壽經義疏卷末]

  ⑥ 地前諸賢: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三賢十聖]條,(名數)大乘所立。仁王經上曰:‘三賢十聖,忍中行,唯佛一人能盡源。’又曰:‘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位為三賢。初地以上,乃至第十地之菩薩為十聖。至初地而初會於理,故得聖之名。俱捨論寶疏二十二曰:‘依仁王經,地前為賢,地上名聖。經雲三聖十聖故。

  ⑦ 三祗:

  《佛學常見詞匯》:[三阿僧祇劫],菩薩成佛的時間。阿僧祇劫,華譯無數長時。菩薩的階位,一共有五十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過後,即證佛果。劫有大中小三種,這裡所說的劫是指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一個阿僧祇劫的年數,若以萬萬為億,萬億為一兆來計算,一阿僧祇劫等於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大劫。

  ⑧ 四種念佛:

  《三藏法數》:[出普賢行願記] 一、稱名念佛。謂稱念阿彌陀佛名號,於畫夜間一心專注,或一萬聲,乃至十萬聲。如是歲月既久,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身迎接,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二、觀像念佛。謂觀阿彌陀佛形像相好,口稱佛名,則心不散亂,心不散亂,則本性佛從而顯現,如是則念念不斷,純一無雜,。臨命終時,定見彼佛現身迎接,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三、觀想念佛。謂端坐正念,面向西方,心作妙觀,或想阿彌陀佛眉間白玉毫相光,乃至足下千輻輪相,如是從上至下,從下至上,展轉觀之,觀想純熟,三昧現前。臨命終時,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梵語三昧,華言正定。)四、實相念佛。謂念阿彌陀佛法性之身,即得實相之理,無形無相,猶如虛空,心及眾生,本來平等,如是之念,即是真念,念念相續,三昧現前,

  決得往生極樂世界矣。

  【譯文】

  無念與無生的境界遠遠不是凡夫所能夠做到的。圓教中的八地菩薩,離開了一切心、意、識的分別,才能稱得上是真正證得了無生法忍。可見那是聖賢人都難以做到的,怎麼能寄希望於具足煩惱的凡夫能做到呢。因而唐代善導大師在其所著的《觀經四帖疏》中說:‘現今這些觀門(指觀經當中的十六觀法),指明方向並建立事相,讓心安住在所取的境相上,終究還是不能做到無相而離於妄念。如來早就知道,在末法時期,罪業和煩惱都非常深重的凡夫,建立個相而讓他們將心安住在上面都做不到,更何況是離開這個相而去求得事。就好似讓一個沒有神通和法術的人,在半空中建造出一幢房子一樣。’因為眾生的妄心,念念相續,好似湍急的流水,從來就沒有暫停過。現在如果要勉強去按捺,粗念雖然是可以稍微止息,可細念卻從來沒有暫停過。修行人如果錯認了,以為這樣就是相應了,實在是大大的錯誤。於是大慈悲父,興起無緣的大慈悲心,賜予我們這樣奇妙方便的法門,指出西方極樂世界,建立阿彌陀佛這個相,令眾生收攝紛繁雜亂的心,專心安住在佛號上。用這個妄心來持念阿彌陀佛的名號,用這一句佛名來換除八千萬億的妄想雜念。念得純熟以後,就能夠忘記能所。心中無所住,而佛號句句分明。暗合於大道的妙處,便契合了《金剛般若經》無住生心的妙谛。眾生的生滅心,處處都能夠緣到,唯獨不能緣到般若。必須登上別教初地菩薩以上的階位,才能契入,在無住的同時能夠生心,在生心的同時又能夠無住。其余初地以前,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及以下的菩薩,仍然是打成兩截,一時生心而另一時無住,可見得凡夫一定是絕份的。現今此淨土法門,教導眾生持名念佛,令眾生即念而離念,潛通於佛智,暗中合乎道法的妙理,善巧地入於無念,即凡夫而成為聖賢。所以《彌陀經疏鈔》中說:‘於一念之間超越三大阿僧祇劫,只言片語間便可與諸大聖賢相齊等’其妙用已達到至極之處,不可思議!其他法門是從正面進入無生,所以被稱為是難行道。如今此淨土法門,是以善巧殊妙的途徑證入無生,所以說是易行道。念佛法門是修行的徑路,而持名念佛又是四種念佛方法之中的徑路,所以被稱為是徑中之徑。此外本經不倡導“一心不亂”,而是直接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為宗旨。只要是能夠發心專念,都能夠往生到極樂世界,所以更為明確簡要。所以本經被稱為是淨宗第一經。因為它是直截當中的直截,方便當中的方便。絕諸對待而又圓融無礙,不可思議。日本的淨宗大德們對於這部經的推崇更勝於我國。日本的《黑谷大經釋》中說:‘對於往生教(指往生極樂淨土的經教),有根本教和枝末教的區分,此經是根本教,而其余經則是枝末教。另外此經稱為是正往生教,其余經則稱為傍往生教。……另外此經被稱為往生具足教,其余經則稱為往生不具足教。’根據以上意思,淨土宗好比是妙高山的峰頭,而本經又正如同是這峰頭的頂尖。在本經中有說道,將來一切含有靈性的眾生,都能夠依靠此法門得到度脫。所以可知利濟眾生,這部經最為殊勝。持名念佛的方法,暗中合乎大道的妙谛,最容易修行。

  【心得報告】

  在文中的“暗合”與“巧入”這兩個詞,再次突顯了淨土法門的殊妙。“暗合”就是在不知不覺當中自然契合,“巧入”就是沒有走常規大路,而是抄近路直達。我們凡夫的妄念如同湍急的流水,無念與無生雖然是做不到,但我們能做到的是替換念頭,就是用這一句佛號來換除億萬的妄想雜念,有了可下手之處,古大德所謂“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只要做到六個字就足夠了:“老實、聽話、真干”。怕的就是我們沒有信心,不老實、不聽話,不肯真干。

  這一段中有幾個概念是值得深入了解的。一個是“圓教八地菩薩”,另一個是“地前諸賢”。要搞明白,就需要對判教及菩薩階位的劃分,有一個大致的認識。有關判教,在概要部分後面的第六章,念老有專門的論述,就不必展開細說了。這裡需要知道,圓教是所有經教中,最圓融、最圓滿,或者說就是最高層級的教典。在圓教經典《華嚴經》中,將大乘菩薩分為了五十一個階位,分別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再向上一位就是等覺位,然後就是最高的妙覺果位,也就是究竟圓滿的佛了。比圓教低一個層級的別教經典,對於菩薩階位的劃分也同樣是這些名稱。但是從實際斷惑的水平上講,圓教的初住菩薩與別教的初地菩薩是相等的。所以說,同樣的階位名稱,圓教更高一個層次。我們再來看這段文字中的“圓教八地菩薩”,八地被稱為“不動地”,等於是得到了無生法忍,這是相當高的境界!意味著往上只還有九地、十地、等覺,就到達究竟圓滿的妙覺佛果了。所以念老說,無念與無生是前面四十幾個階位的聖者都難以達到的,怎麼能期望凡夫做到呢?

  知曉了前面的這些概念,那麼對於“地前諸賢”的理解,便可謂迎刃而解。結合上下文,我們可以知道文中所指的是“別教初地”以前三賢位的菩薩,也就是指的十住、十行、十回向這三十個位次的菩薩們。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認識清楚,就是有關粗念和細念的理解。我們凡夫心粗智劣,所能夠感知到的念頭只是粗念,而其中所包含的細微念頭是永遠無法察覺到的。這個細念到底有多細,佛隨不同的機緣,在經典上有多種說法,比如佛在《仁王經》中說:“九十剎那為一念,一念中一剎那經九百生滅”。這當中的“一念”指的就是我們的粗念,而“生滅”就是指的細念。換句話說,我們的一個粗念,當中包含著八萬一千個細念。而佛在《菩薩處胎經》中的描述更為細微:“佛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想、幾識耶?’彌勒言:‘拍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這當中,“心有所念”的念就是指粗念,後面的“幾念”就是指細念。假如按照一秒中可以彈指五下來考慮,則可以換算出來,一個細念可以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如此不可思議的短時間,我們又怎麼可能察覺呢?雖然我們不能察覺,但是現代先進的量子物理科學儀器卻可以捕捉到一千兆分之一秒,而其正是量子所生滅變化的時間,二者非常接近。量子極為微小,其體積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也稱為微中子,這也就證明了經文後面所說的“念念成形”。更不可思議的是,再後面的一句“形形皆有識”也被科學證明了。量子物理科學家發現,量子不但體積極小,變化極快,而且還能夠隨著觀察者的念頭而產生變化,也就是這個量子能夠感知意念,它是活的。所以科學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物質現象與精神現象是一樣東西,而不是兩樣,是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偏在唯物或者偏在唯心都不是事實真相。這些都已經是前沿科學早已公認的事實。而佛早在三千年就在禅定中發現了,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戊 大聖垂慈,特留此經

  經雲:‘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又《法滅盡經》①中,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情景。此正顯本經興起之勝緣,持名法門之妙用,既如營養豐富之美食,可增健者之體力,復如殊效神驗之靈藥,能愈不治之沈疴②。廣療眾病,普施饒益。故雲:‘大哉妙用,不可思議’也。至於末世,濁惡彌深,眾根愈劣,人壽十歲,垢重障深。於茲惡浪滔天,毒焰遍地之際,世尊垂慈,仍特留此法,以作慈航,以降甘露③。佛恩深重,粉身難報。

  【注釋】

  ① 法滅盡經:

  《佛教哲學大詞典》:一卷(大正第十二卷第一一一八頁)。即<佛說法滅盡經>。譯者不詳。佛臨涅盤,威光不顯,阿難三度請問原因,佛乃開說,於佛滅後,法滅時之相的一部經。其中指出,末世法滅時,魔會化作比丘出現,從事非法言行。經雲:“一時佛在拘夷那竭國,如來三月當般涅盤…佛告阿難:吾涅盤後,法欲滅時,五逆濁世,魔道興盛,魔作沙門,壞亂吾道…惡人轉多,如海中沙。善者甚少,若一若二…三乘入山,福德之地,恬泊自守,以為欣快”(同前)。御書報恩抄(第三三三頁)

  ② 沈疴:

  《漢典》:釋:①拖延長久的重病。②難治的病。詞:沉疴多年 沉疴難愈。

  ③ 慈航: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術語)大慈弘誓之船也。萬善同歸集六曰:‘駕大般若之慈航,越三有之苦津。’

  ④ 甘露:

  《佛學大詞典》:(一)。音譯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譯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藥,天上之靈酒。吠陀中謂蘇摩酒為諸神常飲之物,飲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稱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與妙味長養眾生之身心。密教則稱真言兩部不二之灌頂水為不死甘露。注維摩經卷七(大三八·三九五上):‘什曰“諸天以種種名藥著海中,以寶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藥。”(中略)生曰:“天食為甘露味也,食之長壽,遂號為不死食也。”’無量壽經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八功德水,湛然盈滿,清淨香潔,味如甘露。’

  【譯文】

  經中說道:‘將來的世界,在經典與道法即將滅盡的時候,我以對眾生的慈悲哀愍,特意保留這部經再住世一百年。屆時能夠遇到這部經的眾生,隨著他們的意願,都可以得到度脫’另外,在《法滅盡經》中,也有說到《無量壽經》最後入滅的情形。這些都正顯示出了本經能夠興起的殊勝因緣。持名念佛法門的妙用,既如同營養豐富的美食,可以強健人的體力,又如同神奇的靈丹妙藥,能夠療愈長久不治的重病。廣泛地治療多種疾病,普遍地施予豐饒的利益。所以說:‘這個妙用太大了,真是不可思議啊’。到了末法的世代,濁惡更加深重,眾生的根性越發的頑劣,人的壽命減損到十歲,煩惱重而業障深。在那個惡浪滔天,毒焰遍地的時候,世尊垂示大慈大悲,特意保留這個法門,來作為眾生得度的慈悲航船,來降下利濟眾生的不死神藥。佛的恩德深重,我們真是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

  【心得報告】

  這段文中提及了《法滅盡經》,在這部經中描述了將來佛法要滅盡時的情景。但念老文中所說的“亦具《無量壽經》最後入滅之情景”,查閱大正藏中《佛說法滅盡經》的經文,卻沒有能夠找到。懷疑或是經典來源有誤,亦或經典版本有所不同,或是有其他原因,不敢妄下定論。說到佛法將來會滅盡,順便需要了解,佛的法運總共是一萬二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正法、像法已經過去了,現在正是末法時期。目前國際上所公認的的佛歷,是依據古印度的記錄,距今是2564年(以2020年計)。而根據我們中國古籍《周書異記》的記載,釋迦摩尼佛出生在甲寅歲四月八日,也就是周昭王二十四年,滅度於周穆王五十二年。故而可推演,佛降生距今已經是3047年(以2020年計),二者相差了大約五百年左右。至於哪一種記錄更為可靠,我們雖然不必過於執著。但古來的許多祖師大德,包括近代的印光大師、虛雲老和尚等都一致贊同,我們中國的文字記載是更為可靠的。黃念老在講經中也曾經介紹過,古印度人記載佛歷的方式,是通過每年在整理經典時,都會在貝葉經上面點一個點,最後通過數點的方式來確認時長。而幾千年來,古印度地區戰爭不斷,經典佚失了很多,是不是能夠保證每年都點了點,可以想象,這是很不可靠的。

  在本經的流通分,也就是尾聲部分說到,“當來之世,經道滅盡。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經,止住百歲。其有眾生值斯經者,隨意所願,皆可得度。”。這就是說,在所有經典都滅盡後,由於佛的慈悲哀愍心所加持,這部經仍舊能夠多留在世間一百年。換句話說,在佛法即將滅盡,所謂毒焰遍地,惡浪滔天的時候,也只有這部《無量壽經》還能起作用,令眾生得度。黃念老在《無量壽經講座》中也談到,他早年間曾有過疑問,無量壽經的義理很深啊,為什麼到了法滅的時候,業障極為深重的眾生卻還能夠接受?後來老人解釋說,在《法滅盡經》中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能夠很好地解釋這個事情。經文原文是:“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於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自此之後難可數說。”可以看出來,好比是油燈即將要滅盡的時候,會比平時更加明亮,也可以理解為世俗中所謂的回光返照,就是人在即將要離世的時候,往往會出現精神狀態忽然表現得很好,而之後馬上就走了。所以我們就可以理解,在法即將要入滅的時候,部分眾生反而能夠信受《無量壽經》,一心念佛求生極樂世界。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