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草人:《楞嚴經》簡言3
(五)這時,阿難問佛說:如來常說因緣和合生一切法,世間種種變化都是由於地、水、火、風等“四大”和合而顯現,那為什麼如來現在把因緣和自然性這二種生因排除在外呢?佛說:阿難,我現在就為你開示中道了義、非戲論法義這個大乘妙法的第一義谛:
佛說:說“四大”之體性,是和合而成,這“體性”則同於四大之相而變化不常住,即始終生住異滅相成相續,生了死、死了又生,生生死死永無停息;說“四大”之體性,非和合而成,這“體性”則不與四大之相雜和,如同虛空不與一切種類之色相和合一樣。
接下來,佛陀便向阿難及與會大眾開示地大之性、水大之性、火大之性、風大之性,還開示了空性、見性及識性等。
佛說:“大地之性”,粗的為大地,細的是微塵,將微塵析解為七份,七分之一叫“極微塵”;再將極微塵析解為七份,到了色塵的邊際,叫“鄰微塵”;再析解細分下去,色塵名義就失去了(肉眼不可見),依如來權教論,就是真實的虛空之性。鄰微塵可以析解成虛空,應當知道虛空也可以生出色法相。但虛空是無相的,既非因緣性亦非自然性,只是色法是可以析解或和合的。
如來藏性中,性具之色即是真空,而性具之空即是真色。此如來藏本然清淨,周遍於法界,隨著眾生之心性的不同,以及相應的知量大小,因循眾生的業感不同而顯發呈現不同的差別外境。世間凡夫因迷惑了本性而誤認為是因緣性和自然性,這些都是眾生識心的分別計度妄想,只是言說戲論,並無真實意義。
“水大之性”,其性不定,流動止息本無常態;“火大之性”,其性沒有自體,它是寄托於眾緣才顯現;“風大之性”,其性沒有自體,動靜無常。如來藏性中,性具之水火風即是真空,而性具之空即是真水火風。此如來藏本然清淨,周遍於法界,隨著眾生之心性的不同,以及相應的知量大小,因循眾生的業感不同而顯現。世間凡夫因迷惑了本性而誤認為是因緣性和自然性,這些都是眾生識心的分別計度妄想,只是言說戲論,並無真實意義。
虛空之“空性”,無有形相,只是隨著色塵對待(對待,是對應比較的意思)烘托之緣而顯現,如來藏中,性覺即是真空,而性空即是真覺;“見性”本無能所分別之知,只因有色空等外塵之緣,才有見聞覺知顯發;如來藏中,性具之見性即是本明之覺體,本覺之性即是妙明真見。此如來藏本然清淨,周遍於法界,隨著眾生之心性的不同,以及相應的知量大小,因循眾生的業感不同而顯現。世間凡夫因迷惑了本性而誤認為是因緣性和自然性,這些都是眾生識心的分別計度妄想,只是言說戲論,並無真實意義。
“識性”並無根源,依憑於六根六塵而虛妄顯現。如來藏中,性具之識即是妙明真知,本覺之明即是真識。此如來藏本然清淨,周遍於法界,它只是隨著眾生的業感不同而顯現。世間凡夫因迷惑了本性而誤認為是因緣性和自然性,這些都是眾生識心的分別計度妄想,只是言說戲論,並無真實意義。
(六)本經第四卷是接著討論一切法與如來藏的關系。(按:至此需要說明一下,其實許多佛經是很難作“大意”概括的,本經更不例外,所以,以下只能多用些文字了。也不知道概括得對不對,供大家批評)首先富樓那尊者提出兩大問題:一、如果世間一切法都是如來藏,是本來清淨的無為法,為什麼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等一切有為法相,並且次第遷流,終而復始?二、說地水火風空等“五大”都周遍法界,那它們之間如何相容呢?如水火就不能相容,如何可以周遍呢?
第一個問題,是令初學者很難理解的問題,也是令哲學家為之困惑難解的問題,更是學修者必須參究的問題。然而,佛陀首先解釋了無明惑業如何依真起妄,並開示了世界、眾生、業果等三種相續生起的原因及過程。關於第二個問題,佛陀由此開示了如來藏之三義:一切法之空如來藏;一切法之不空如來藏;一切法之空不空如來藏。
這時,佛告訴富樓那及與會阿羅漢說:如來常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真覺本無能、所,若有所明,就不是真覺了。本性真覺本然自明,無須以明明之,若必須要有所覺明,而這“要有所明”的一念就是妄念;妄念動而轉本然妙明為明覺,此真覺便被作妄覺。
“真覺”並非所明之境,由於有“要有所明”妄念的作用而妄立了所明對象;所明對象一妄立,就產生了虛妄能見的功能。這樣,在本無同異之分別的清淨體中,便突然顯現出種種有差別異相的境界。
本然清淨的如來藏性,由於如此妄念的擾動,便在同與異的相互對待中轉生粗識勞慮,勞慮相續而引發塵相,由妄境引發妄心,妄心又分別妄境,分別計度,從而引起塵勞煩惱。於是,色、聲、香、味、觸、法等六種妄相之相分得以成立;由此於一精明體區分出見、聞、嗅、嘗、覺、知等六種妄見之見分作用。
凡夫不懂諸法虛妄不實之義,背離本有妙明真覺,而與虛幻塵相結合,所以循業顯發塵勞之相,形成世間諸相。若息滅了塵勞妄想而合於清淨寂靜的本覺,就能顯發真如妙覺明性,一切無礙。這如來藏性本來就遍滿十方世界,法身含藏十方無盡虛空。因而說,關於一切一切法,你若妄心起則迷而有,妄心息則悟而空。如來藏妙明真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意思是說:如來藏是即心即地即空即常樂我淨等,也不是即心即地即空即常樂我淨等;因為如來藏是超越即心即地即空即常樂我淨等等,也超越非心非地非空非常樂我淨等等的。)只要不隨妄境起分別心,不去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種能緣之心則斷除,三相續之因就不再生起,便得本具之菩提心。不過,菩提心生起,生滅心除滅,還只是凡夫的生滅之見,尚未到真菩提心的不生不滅境界。只有生滅心之“滅”與菩提心之“生”,二者都無著處,才是無功用道。
至於如何修習如來不可思議妙三摩提,就是依不生不滅的湛然真性,以觀照而旋伏(調停)虛妄生滅之識心,止伏向外攀緣之六識心,回光返照本源心性,回歸元明覺性;證得元明覺性之無生滅性作為因地修行心印,然後可成就果地的修證。比如要澄清濁水,須將水貯於靜止的容器中,沙土自然沉澱而清水現前,這是初伏客塵煩惱;然後去掉沉澱的沙土雜質而得到純淨澄明之水,這是永斷根本無明。如此修證才合於涅槃的清淨妙德。
這時,佛陀特意跟阿難說,十方如來於“十八界”都曾一一作為修行門徑,證得圓滿無上菩提。只因你根器較劣,故為你開示選擇圓通根,讓你一門深入,依此圓通根做逆流功夫,逆彼無始以來妄心與妄境交織所成的生死業流。如果能深入一根而證得無妄真覺,那六知根即可一起得到清淨。
佛說,阿難,六根因妙覺圓明真心一念妄動而有所明,遂轉本覺為妄明妄覺,真性失去了本有的真覺妙明,真性黏合妄塵而發“見分之光”。就是說,原本一精明,因攬塵結根,六根既成,分一精而為見等六用。因此,你若離於明、暗二塵,就沒有能見之見性妄體聚結成根;離於動、靜,就沒有能聽之聽性妄體;等等。所以,只要你不依循一切有為塵相,不順流奔塵,擇一根而拔脫於外塵,脫離黏執妄塵,內伏反照自性,伏歸本元真心,本有“智慧之光”便顯發明耀。這本有性光一旦顯發,其余五根黏塵之妄也就隨著一根之拔解歸元而皆圓成解脫。(待續)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