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界定法師:漫說《長阿含》(卷十一)~E 《善生經》所揭示的家庭倫理道德  

(三)《善生經》所揭示的家庭倫理道德

  其實整個《阿含經》裡,有兩部《善生經》,一個是在《長阿含》,另一部是在《中阿含》裡,從內容上講,只是翻譯者不同,其他都大同小異。我們從這部經中可以看出,這個善生所學的禮六方,乃是婆羅門傳統的一個禮拜方法,而佛陀所教導他的六方禮,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主張彼此的平等關系,比如說父母與子女、丈夫與妻子、師長與弟子、主人與僕人等等,都可以從中得到體現。佛陀的六方禮,揭示了居家佛教弟子與家庭、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正確關系,全面闡述了原始佛教的倫理觀念。在這部經典中,佛陀對於倫理的產系,是以家庭為主位,籍六方之禮來倡導世間的道德,因此它更具有現實意義,對於我們中國普通百姓來說,也具有很重要的借鑒價值。

  經中所談到的六方禮分別是:父母與子女、師長與弟子、丈夫與妻子、個人與親友、主人與僕童、沙門與信徒。正如我在前面已提及到,這六種關系都體現為一種平等的或對等的關系。比如說有關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世尊在這部經典中揭示了父母與子女之間有五個相互對待的標准。從子女方面來說,他們必須要敬養父母,具體體現在五點:

  第一,供養侍奉父母,使他們在物質生活上不匮乏,精神上愉快;

  第二,自己想做的事,應該先向父母講明白,並征求他們的意見,或者請求他們幫助;

  第三,對父母所做的事,要恭敬承順,適當時候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協助父母解除疑困,做一些辦所能及的事情;

  第四,對父母的教誨不能違背,如果父母說的不對,不要盲目地反駁,而是要耐心地以理說服,直到父母接受為止;

  第五,要繼承父母所建立的正業。

  父母對待子女也有五個標准,主要有:

  第一,教育子女要聽從長輩的教誨,吸取前輩的經驗和教訓;

  第二,引導子女發揚他們各自的優點,克服種種不良的習氣和作風;

  第三,對子女關懷對子女關懷摯愛,照顧好他們的生活,特別是在他們未成年之前;

  第四,為子女選擇好的配偶;

  第五,要隨時滿足子女生活上合理的需求。

  對於上面的五項相互對等的標准,我暫且不作過多地評論,因為它可能會轉移我所說的主題,但是不管怎樣,這對於今天的現實社會中,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我們要知道,順從父母是對的,不要忽略了佛陀“對父母的教誨不能違背”,“要繼承父母所建立的正業”這幾句話的深刻用意。當然現在時代不同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代溝越來越深,子女們在眼界上往往要比父母開闊得多,在思維上更為超前,在就業前景方面顯得更具多元化,因此很多方面與父母的“教誨”或“正業”可能會產生一些沖突。產生沖突也是正常的,主要是雙方都要有一個好的心態,充分認識到兩代人所具有的差異,做父母的也要多多體諒子女的難處,當子女的也要多方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多注意方式與方法,多溝通,多交流,這樣對於兩代人關系的融洽,是十分有益的。

  談到子女對於父母的奉養,應該包括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在物質主奉養方面,應該包括飲食、衣服、起居和醫療費用以及疾病的護理等方面。在飲食方面要做到鹹淡相宜、營養豐富和美味可口;衣服上要注意保暖防暑、勤洗勤換、保持衛生和合身得體;起居方面要做到歡樂安逸,避免老人的憂愁孤寂;父母若患病,要照顧得細致入微,耐心體貼,精心調理,不煩不燥。另外,在物質奉養方面,由於很多老年父母都沒有固定退休金,因此作為子女的都要適當地每月給父母拿點零用錢,供他們自由支配。在物質奉養方面,我們做到應該沒有太大問題。而更多問題則突出表現為父母晚年精神空虛,記得前些年春節聯歡晚會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引來了億萬觀眾的共鳴。身為父母,到了晚年時期,如果雙親健在,老倆口相互間有個伴兒,或許稍稍見好些;若一方過世,會給另一方造成很大的傷害,往往會顯得孤寂難耐。這時候,就需要子女們多多為父母們著想,想方設法為他們創造一個頤養天年的好環境與好心情。有的老年人晚年了往往會信佛信教,身為子女,既然自己不信佛不信教,也要充分尊重父母的選擇,切勿橫加指責和阻攔;有的父母孤身一人,需要在生活上找一個伴侶,在這方面我們當子女的也要尊重他們的意願與選擇,一些過激的反應,都是不應該的。我們往往要求自己的子女以後對我們要孝順,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困難。方法很簡單,我們要經常反思一下我們對於父母的態度,要求自己的子女孝順,必須自己要先孝順父母,為自己的子女做出一個榜樣來。當然,現實之中的反面典型很多,我還是不作發揮了吧。

  對於夫妻之間的關系,可以說是整個家庭倫理道德的支柱。佛教歷來主張居家信徒要加強夫妻雙方的自身修養:一是要言色相和,二是要互相忍讓體諒,“言色相和,無相違戾”是夫妻間精神生活的重要因素。遇事要和言悅色、互相商量,而不惡語相向,叫罵指責。夫妻之間發現了對方的缺點或錯誤,在幫助其改正時,要盡量避免過於直率,而是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策略),講話應委婉一些,對於對方的缺點,要點到為止,不要喋喋不休地講個沒完;對於對方的優點,要多加贊賞,多予鼓勵。《華嚴經》中說,要“常作潤澤語、柔軟語、聞者喜悅語、善入人心語、風雅典則語”,不可作“粗犷語、苦他語、令他憎恨語、如火燒心語、能壞自身他身語”。出言吐辭要時時自省,夫妻之間不講非禮語。修行就是要修改我們的言行,首先要從我們的說話(語言)開始,能達到“言色相和”、夫妻相敬如賓,感情生活便會如和煦春風了。

  忍讓體諒是夫妻間應該具有的修養之一。有時我們會受到各種環境(生活、工作、人際關系等壓力)的影響,導致我們的心理和生理都會發生一些變化,言行會有種種失態,我覺得這是正常現象,每個人都無可避免。尤其是現在就業壓力普遍很大,而中國的男主外、女主內情形未有根本的改觀,許多男士都會因為入不敷出而大為苦惱。此時身為妻子,就要表現出一定的體諒與忍讓。相反,如果埋怨丈夫,罵丈夫沒有出息,整天在丈夫面前流露出對於財富與地位的羨慕與誇耀,那麼時間久了,夫妻的感情可能就會發生裂痕,甚至會導致一些悲劇的發生。這在當今現實中是屢見不鮮,而很多悲劇產生的根源,還是由於收入匮乏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牽扯面又極端的寬泛,相互交織,十分復雜,因此很難用幾句話可以說得清楚。但是無論如何,夫妻之間的相互體諒與忍讓的培養還是至關重要的,有時候雙方都要退後一步,“退一步海闊天空”。要知道,在更多的時候,財富不是一個人拼命追求就可以獲得的,它需要一些綜合性的因緣,甚至涉及到三世因果,因此,還是以平常心和知足心來看待財富、名譽與地位的問題,這樣,我想每個人的心態或許可以得到微調。

  針對夫妻間的相互關系,佛陀在這部《善生經》裡,提出了相到對等的五個標准。比如丈夫對於妻子的標准是:“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阙,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在這裡,我們也要把古印度當時的社會歷史情況適當地考慮地進去。印度是一個典型的男尊女卑的社會,婦女一般不外出參加勞動,諸如外出掙錢、體力一些的活兒都是由男子去負責,這個與中國的封建社會極為相似。從上面丈夫對待妻子的五個標准中,第一條是“相待以禮”,就是丈夫對待妻子要溫存體貼,粗暴冷漠是每個女子都很厭惡的。從丈夫的角度上來說,妻子對於丈夫的關心與照顧,不應該認為這是她的份內事,而是要表達自己真誠的感激之情,使她的內心感到快樂與安慰。而“威嚴不阙”的“威”是指莊重而不浮躁,“嚴”是講尊嚴而能自愛;“不阙”也就是不亵,是指對待妻子的舉止應該莊重雍穆,不可輕薄。夫妻生活要有多種的情趣,夜生活要自我節制而不能有損於健康。

  對於“衣食隨時”,我們要從廣義上去理解。現實社會的女性不完全依靠丈夫來養活,妻子特別喜歡丈夫贈送給她的一些小禮物,有時這些禮物即使未必樣樣都討得妻子的歡心,但是它們是丈夫關愛妻子的表達與見證,我們不可小看。有時在結婚紀念日,或妻子的生日,或在一些特別的時刻,送給妻子一件符合時宜的小禮物,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奇效,妻子會認為丈夫從心裡面在乎她、疼愛她,這樣夫妻關系就會很和諧、很融洽。

  “莊嚴以時”是說丈夫要注意妻子外在的修飾,不可讓妻子的裝飾過於簡陋與寒酸,比如說外表上要干淨衛生整潔,端莊適度,落落大方。這裡的“莊嚴”不可理解為時髦與名貴,更不是指過分華麗與奢侈,那樣就不叫莊嚴,而是一種鋪張浪費,用現在的話叫,那叫“擺闊”或“顯擺”,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反而顯得庸俗不堪。

  “委付家內”,我們不能理解為凡是家裡面的事,無論大小巨細,一律推給妻子,丈夫回到家裡,什麼事都不用做,什麼事都不用管。在這裡,只能理解為家庭內部的事情,比如日常生活的開支、飲食的搭配、子女們的生活成長,都主要以妻子為主導。妻子這樣做,也就是讓丈夫在外面安心工作,解除丈夫的後顧之憂,專心致志做好本職工作,為國家為社會多做貢獻。我們常常講成功男人的背後往往會有一個堅強的妻子作後盾,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妻子如何對待丈夫,在這部《善生經》裡主要講了五點,即“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在《中阿含經·大品·善生經》中共講到了十三事,分別是:“一者重愛敬夫,二者重供養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攝持作業,五者善攝眷屬,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後以愛行,八者言以誠實,九者不禁制門,十者見來善贊,十一者敷設床侍,十二者施設淨美豐饒飲食,十三者供養沙門、梵志。”我們時常會看到這種情形,即在生活沒有大起大落的的時候,夫妻關系往往比較不大會出問題。但是在兩個高端時期,就很容易發生變異。一種是夫妻原本生活清苦,但是通過二人的不懈奮斗,終於過上了好日子,而且衣食從此不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而這時夫妻關系往往會產生裂痕,即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導致夫妻關系的緊張;而另一個極端是家庭生活十分貧困,而丈夫又沒有掙錢的本領,這時候夫妻雙方往往會因為經濟的逼迫,會產生一些怨氣;有的妻子對待丈夫的態度很惡劣,性情剛愎暴躁,常常倚仗自己的某種優勢來歧視丈夫;還有的妻子自己覺得自己長得有幾分姿色,用一些極端的話來挖苦甚至羞辱丈夫,這些都是不符合佛陀的教誨精神的。要知道,“面貌端正,不順夫婿,非為端正,心端行正,是為端正”,因此,“面端”與“心端”一定要做到合二為一,否則便不能稱之為“端正”。

  在家庭倫理的關系上,世尊要求世人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這是一種彼此應盡的道德義務。同時,佛陀在這部《善生經》裡對家庭的道德經濟也有明確的教示。佛陀說,要謀求鞏固的經濟基礎,先需有獲得財貨的正當職業的修養,否則因欲求財的極致,便屬於犯罪。所以《善生經》講“先學技術,後求財物”,即依佛陀八正道中的正業,也就是教導世人的家庭經濟要量入為出,揭示出耗財的種種不正當行為。佛陀在這部經中明確地告誡善生,如果多行不義,就會招致“六損財“。“六損財者:一者耽湎於酒,二者博戲,三者放蕩,四者迷於會樂,五者惡友相得,六者懈墮,是為六損財業。”在《屍迦羅越經》中,佛陀也曾指出所謂的“六事”——“一喜飲酒,二者賭博,三者早臥晚起,四者請客和被請,五者喜不良習慣相隨,六者驕慢輕人”,並指出這些“六事”會招致“錢財日耗”。因此《大般涅槃經》上就說:“智者居家,恭儉節用”,可謂句句真言。

  對於佛教的理財觀,佛陀在這部《善生經》裡予以明確說明:“食知止足;修業勿怠;當先儲積。”佛陀告誡我們,不要大吃大喝,不要鋪張浪費,要注意節儉,要勤勞不要懈怠,要適當存點錢,養成定期儲蓄的好習慣。這些都是理財持家的硬道理。像那種今天花明天的錢,拆了東牆被西牆,還美其名曰“時尚消費”,其實是不可取的,當今美國市場的次貸危機,就是這種畸形的消費觀所導致的惡果。在社會生活中,作為世人尤其是男同志,都必須要掌握一門技藝,俗話說“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就是這個道理。那些只貪圖享樂,整天游手好閒、不學無術之輩,一生注定不會有好的收成。所以佛陀鼓勵世人“若不計寒暑,朝夕勤修務,事業無不成”。佛陀雖然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所給予的教導,但是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以及現實的指導意義。

  以上為第十一卷內容。 (2008年9月26日於普陀山佛協)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