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寬見法師:《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 5 四攝法  

《佛說十善業道經》講記十(5)
——改變人生命運的秘笈

五、四攝法

四攝法也就是度化眾生的方便。我們想更有能力來幫助眾生,想讓眾生能夠聽我們的勸告,接受我們的幫助,這就要學下面的菩薩四攝法——四種攝受眾生的方法。會不會有人有疑問:“哎呀,學佛好,我跟別人講,別人就是不信,家裡人也不聽,‘你學你的,別管我’。這麼煩呢。”當別人不能接受我們的勸告的時候,我們心裡覺得無奈。大家想不想有能力來解決這個問題呀?

首先我們講四攝莊嚴,能夠常行攝化一切眾生,度化一切眾生。四攝法,就是菩薩攝化眾生、度化眾生的方便善巧的方法。菩薩為什麼能有那麼大的本事度化眾生呢?是因為這四種方法。四攝,就是四種攝化眾生的方法,“攝”就是攝受的意思。對於一個學佛的人或者一個行菩薩道的人來說,在社會上,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威信,才有能力度化眾生。

有個故事叫“烽火戲諸侯”,說的是周幽王是一國之主,結果做事情輕浮,沒有威信。他把國家大事當兒戲,信譽就失去了,最後落了一個亡國的下場。周幽王是周朝的最後一個君主,周朝亡在他的手裡了。當時周邊有很多國家,有很多外患,他們隨時可能進攻中原。周幽王是一個昏君,沉迷酒色,他有一個妃子長得特別漂亮,但是從來不笑,他就很想逗這個妃子笑,結果一個奸臣就給他出了個主意:“哎,有個方法你一試,保准讓她笑。”古代的烽火台就是一旦有戰事的時候,把煙一燒起來,別人就知道邊境出事了,那個時候沒有電話,其他大軍就全部過來了,大家趕緊來救急。周幽王為了博這個妃子一笑,就把那個煙點起來了,這時候各路諸侯、大軍全都過來了,以為國家出大事了,過來一看,結果那個周幽王哈哈大笑。他的妃子一看,哇,這些大臣那麼蠢,燒一股煙他們全來啦,居然就笑起來了。第二次他又燒一次,大軍又來了,這個妃子又笑了。第三次,敵國真的過來侵犯國家,這回再燒大家不來救他了。結果滅國了,自己也被抓起來殺掉了。這就是因為信用失去了。

別人為什麼不聽我們的話呀?因為我們的威信不夠。你要想度化眾生,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威信。所以說你一定要把自己做好,你自己做不好,說話沒有說服力,又不肯承擔,又心眼兒小,又愛嫉妒,你說的話沒人信的。你又不肯付出,好事跑到前面去,一碰到真正該需要做的事情溜得比誰都快,這樣的人講話有威信嗎?別人聽你的嗎?如果沒有威信的話,即使想度眾生,眾生還不需要你度哩。甚至你想要幫別人,別人都不買你的賬,也許他還說:“我才不稀罕你的幫助哩!”你看,做人如果做到這種程度那真是太失敗了,你想幫別人都沒有人願意接受你的幫助,你想請吃飯都沒人願意去,太失敗了。所以說要想攝受眾生,那就要修習四攝法門,就能避免這種情況。

四攝法門是作為一個佛教徒應該懂得的為人處事的方法,攝化眾生的方法,是佛菩薩度化眾生的訣竅,有了它,你無論是用於修身做人、為人處世、經商還是管理企業,都一定能夠順利,能夠成功。無論你走到哪裡,人家見你都會生起無比的歡喜。有了這樣良好的群眾基礎,你做任何事情,都會更容易得到別人的擁護,所以四攝法門非常重要。

四攝法第一是布施攝。要常修布施,不要吝啬。這個布施包括很多,我要沒有錢能不能布施呀?哪怕你上車給別人讓個座,也是布施呀。在佛法裡叫“無財七施”,沒有錢還能做七種施捨。布施是培養一種樂於助人、樂善好施的習慣。當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或一個公司的總經理,哪怕是國家機關的普通公務員或者公司裡的雇員,你都要懂得關心你的部下,關心你周圍人的生活,當你的部下或同事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要開導他,解決他思想上的困惑;如果他們在經濟上面有困難,我們也要盡自己的能力去幫助他。我們上次講的布施有三種,財施、法施、無畏施,這三種布施非常重要。我把它總結一下,就是別人缺什麼就布施什麼——雪中送炭。布施得有智慧,當別人心情不好時你說:“哎呀,你看看,叫你不要那樣嘛,你偏要那樣,這不活該倒霉了不是。”這叫火上澆油,風涼話呀,別人本來就已經夠難過了,你還在別人身上再刺一把刀。我們應該勸慰、安慰,這叫無畏布施。有些時候別人不見得缺錢,別人缺少的是關心,缺少安慰。缺少別人尊重的人、自卑的人,你要給他贊歎。他本來就很自卑,你要多誇獎他。所以布施要非常有智慧,你得布施別人正好需要的東西,這樣的話,你說話以後就有力量。在別人最需要關心的時候,最痛苦的時候,你能夠安慰他、開導他,使他從痛苦當中走出來,以後你對他講話,還有沒有威信啊?比如說我們對父母,你說你講話父母不聽。你想想看,你知道你父母最需要的是什麼嗎?告訴大家這個方法,你找原因千萬不要找父母老頑固、老糊塗、死不講理的原因,一定不是。一定是我身上出問題了。你再布施,我們在父母最需要我們的時候,陪他說說話,父母有時候只需要你坐在他旁邊,聽他多唠叨幾句。“哎呀,媽,你講少一點,講完了沒有啊?”父母老了,他需要的不一定是錢,他需要講話時你能夠在他身邊聽他說說話,布施一點時間。真的知道父母最需要什麼,你講話父母肯定能聽。

讓眾生生歡喜心,能給予眾生所需要的。我給大家做一個示范,你真的懂得別人需要什麼嗎?我們關心的是自己有面子:“嗯,沒人鼓掌,我鼓掌不是槍打出頭鳥了嘛!”只考慮自己呀!這是贊歎。比如參加音樂會,什麼時候該鼓掌,什麼時候不該鼓掌,就看出一個人的素養。別人正在彈鋼琴,正彈到中間“呱呱呱”鼓掌起來了,不可以。別人謝幕啦,一鞠躬,這個時候趕緊鼓掌。這該鼓掌的時候要鼓掌,不該鼓掌的時候,大氣都不敢出一聲,一定要懂,真的需要智慧。其實我們壓根兒看不出別人需要什麼,該出手時就出手,這需要訓練。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這個時機的把握非常重要。

布施不是簡單的事情。你真的以為你懂布施嗎?你說:“我懂,我就是做不好。”不可能,你真懂不會做不好,是你真沒懂啊!事實上,根本連“懂”都差得很遠。我們脫口而出的話往往是不經過思考的。這就是布施攝,真的需要非常有智慧。你一定要聞思修,聽經聞法,並且要去思維,然後去實踐。你不實踐、不聞,你就以為你知道了,以為自己做得不錯,其實差得很遠。

修行在任何一個層面上,在每時每刻都可以去修的,你想真去修,那個果報決定不可思議,決定無虛呀!不管什麼人都可以修,你沒有錢也可以修,甚至於已經去世的人都可以。比如說對於過去的、古代的這些偉人、民族英雄我們贊歎他,這還是隨喜,隨喜表現在很多方面,這個世界上不缺乏我們隨喜的對象。你說:“我也想隨喜,我找不到人隨喜呀,沒有什麼人值得我隨喜呀!”每一個人都可以隨喜,真正有智慧的人,隨喜還用找啊?放眼過去,都是我們隨喜的對象。但不會隨喜的人覺得,他做得不好,他也不好,我隨喜什麼?我隨喜他不好?這是不會修行的人,所以,他的命運不能改變。

其實布施要講三天三夜也講不完。因為它不僅是講的事情,隨時隨地都可以運用。我們大多數就是在該布施的那一刻猶豫了,本來見了想對他笑一下,猶豫了一下,我是不是有點自作多情呢?或者“我這樣笑,別人會不好意思的”……所以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我們布施沒有修到,所以我們講話沒有說服力。我再打一個比較現實的比方,夫妻之間有時候溝通有障礙,怎麼辦?布施啊!講好聽的話,比如說你送她一朵花,你給他買雙襪子……這就是布施呀。但是有些人說:憑什麼呀?明明是他錯了……這樣子不行。

布施可以運用到一切地方,你的問題都能解決。佛法離我們生活非常近,你會運用,你的生活質量馬上改變,何況是出世間法。什麼話尖酸刻薄,我們說什麼,什麼話討厭說什麼。有些人由於不會說話,另一半就不肯回家。不肯見面,見了沒話說。我們講說話布施,這個布施只講一條,就能解決好多問題,我們很多時候就是因為不懂這些方法,所以就造成了很多困擾。這個不但能夠解決世間的問題,同時還可以解決出世間的問題,能夠了脫生死。

我們上次講,想要大富要布施,菩薩修四攝法,第一還是布施,釋迦牟尼佛割肉飼鷹、捨身飼虎也是布施。所以布施運用的層面非常廣泛。但布施的原理就是慈悲,如果說不以慈悲心來布施,你這個布施起不到真正的作用。不是慈悲心,而是取巧心或者是貪心,這樣的布施是不圓滿的。

想讓眾生接受我們善意的勸告,想讓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思想使別人更容易接受,這就是菩薩四攝法,我們應當學習菩薩四攝法。說任何一句話,做任何一件事,都應該觀察一下,我們所說、所做、所想是不是如法。如果不如法的話,則會令眾生反感。當我們要跟眾生相處的時候,一定要運用菩薩四攝法。這四攝法就是四種攝受眾生、度化眾生的方法。

第二種攝受眾生的方法是愛語攝。愛語就是和藹的語言。經文:“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愛語不是花言巧語,而是具有愛心的語言、真誠的語言、令人生歡喜的語言。愛心的語言有兩種,一種是真實的語言,對你的上司、部下、同事說真話,不欺騙他們。第二是說話算數、言而有信。你說的話不會言而無信,我們答應的事情一定盡量去辦到,你說的話一定是對他人有利益的,對他人無利益的話絕對不說,傷害別人的話更不會去說,這樣的話就屬於愛語。

那麼愛語的反面是什麼?妄語、兩舌、惡口、绮語,都不屬於愛語。尖酸刻薄的這些話,還有哪壺不開提哪壺、專揭人瘡疤的這種話,別人哪個地方疼,你就去拍哪,等等。比如說別人是剛剛從監獄裡放出來,你就說:“監獄裡過得怎麼樣?”哪壺不開提哪壺,這都不叫愛語。其實跟我們平時所講的一樣,我們一見面,幾句溫馨關懷的話,會使大家感覺非常溫暖的。如果你說話老是詛咒,別人能接受嗎?比如說:“你不信佛,將來我上極樂世界,你們全下地獄。”“你這樣做受惡報啊!哎呀,你不聽。”這樣說話行不行呢?你說:“我說的是真話呀,他們這樣做是造業。”你要想別人接受你的語言,那你要做一個讓別人容易接受的人。你說話尖酸刻薄,不留面子的,別人願意接受你的話嗎?所以說話不能刺人,不能傷人心。父子、夫妻之間也一樣,不能哪壺不開提哪壺,多一些愛語,會使雙方拉近距離,更容易溝通。我們很多時候人與人之間距離不遠,可是心的距離卻非常遠,在對面,你不看我,我不看你。對面相逢,心離得老麼遠的,從來不講話,看見把頭偏過去,假裝沒看見。我跟誰鬧意見了,見面不說話,心裡挺別扭的,我們一般會怎麼樣?不願意搭理他,除非他先來搭理我,我是不會先搭理他的。事實上呢,你要想別人接受你,不妨主動去搭理別人。即使是你有理也不要緊,為什麼不大度一些呢?冤家易解不易結呀,做個大度的人嘛。其實很簡單,可能只是一個“你好”,別人就有個台階下了,為什麼不做一個大度的人呢?這是愛語攝。

    愛語包括做人講信用。每一次你的承諾都完成了,這樣的人講話別人會重視的。因為你說話向來是釘是釘鉚是鉚,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肯定要盡力去完成。實際上我們生活當中很多的矛盾和障礙就是因為不懂得運用愛語所導致的。比如說對他有意見,嘴巴上永遠不肯落下鋒。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面對一些弱勢群體,千萬得饒人處且饒人。他是錯的呀,痛打落水狗,再踏上一萬只腳!這樣子不好啊,別人已經知道錯了,你還不饒人,那你要別人怎麼辦呢?哪怕別人有悔改的意思,你還是不依不饒,這樣不合適啊。小到家庭之間,大到單位同事,乃至於一個村子,一個縣,乃至周圍的一切認識、不認識的人,乃至所有的眾生。不要說動物,就是無情眾生你跟它說愛語都有作用的。你看那個水分子實驗。我們經常說愛語,或者說從來不說愛語,對我們這個身體的影響會非常大。如果我們明白這一點,我們的人生、命運、境界就可以改變。

愛語和布施有相似的地方,但是愛語更加突出了語言的重要性。由於語言的不當,會給別人帶來反感。為什麼我們修愛語攝可以改變我們的世界?這是菩薩修行的四大法門之一,攝化眾生的四大武器喲!這個世界的改變取決於我們的心念。因為這個世界的改變,是以我們的心念的改變而達成的。這個世界是由我們的心所造作出來的,改變我們的心念就能改變世界,所以愛語攝可以改變我們的心念。當你說愛語的時候,心已經平靜下來了,說愛語的過程就是平靜你的心的過程。聽一個人講話,你能聽得出他這個話裡頭有火還是沒有火,你能聽得出他這個話裡頭是恨還是愛,你能聽得出他這個話裡頭是貪著還是慈悲,你能聽得出他是自私自利還是無我。當一個人的話帶著火氣的時候,凡是聽到他話的人,都會被他點著。如果他的話帶著慈悲心,聽到他話的人,都會心裡頭感到清涼。所以說我們修愛語攝,能夠使自己和他人的心念都得到改變。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那是十幾年前了,我在陝西的時候。西北人講話是很沖的。有一次坐中巴車,人特別滿,擠得夠嗆。這時候一個男的把一個女的腳給踩了,那個婦女就不依不饒,跟那個男的吵。那個男的也不甘示弱,就跟那個女的吵:你怎不長眼啊!把我腳踩了,你的腳怎麼放的,讓別人怎麼站嘛!吵得不可開交,只見車上兩個人嗓子門都大。售票員是一個彪形大漢,他一句話就把問題給化解啦,你們猜他怎麼化解的?旁邊肯定很多乘客在勸:哎呀,吵什麼吵啊,都讓一步不就完了嗎?一般人勸都這麼勸。我很佩服這個售票員的智慧,他一句話輕輕松松就解決啦,他說:“哎呀,大哥大姐,你們都沒錯,我錯了,行不?”一句話兩個人全笑了。你看,不是讓別人妥協,是讓自己妥協才能解決問題。他是第三者,其實他帶著一種很幽默的心情,沒有帶著火氣,他很幽默,就解決了。這就是妥協,這跟人的能力有關系。你看這個愛語太厲害了。但這個要多練習,並且要帶著慈悲心、愛心去說,你要帶著火氣去說恐怕也不行。其實這也是智慧。不同的人做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就導致完全不一樣的結果。你能讓一步說明你了不起,只有了不起的人才能讓步,普通人、一般人從來不肯讓步。這個讓步是種發自內心的讓步,是不當回事的讓步,而不是那種虛假的讓步,啊,我錯啦,我錯啦。不是那樣的。不肯讓步的人都是凡夫,能讓步的人才了不起,這也是一種捨。你要真學會這些,你的人生命運,你現實生活中很多事就能處理了,會處理了。改變了我們的心念就改變了這個世界,所以它的原理還是改變自己的心念。

第三個武器叫同事攝。“事”,參與的意思。當你跟周圍的人一起做一件有利於社會的事情或者成就某一種事業的時候,你能夠積極主動地幫助他,在你的能力范圍內給予最大的支持,這是一種參與。比如他正在做一件事情,這種事情是對社會有益的,那麼你就參與去,和他一起,你來幫助他,這就屬於同事的一種。當然他要是干壞事的話你千萬別參與,你要參與了也會完蛋。聽起來好像很簡單啊,大家能想到它的道理在哪裡嗎?廣德人我發覺有一點運用得很好:一做菜的時候,廚房裡滿是人,都進去炒菜去了,這就是參與。打個比方,你要是一進來,別人都在干,你不屑一顧:哼,你們這些人沒文化,老搞這些。好像表現要跟別人不一樣,表現你多麼了不起,這樣子的話別人會接受你嗎?

同事就是參與進去,和別人一起做的一件事,這樣就有共同語言了。我們平時單位裡也經常會組織這種同事的活動,去旅游,拉近彼此的距離嘛。包括家庭裡,家庭成員一起出去走一走,到哪裡去玩一玩,這也是拉近彼此的距離。兩個人如果沒有共同語言,你說的話他能聽嗎?比如,她老公是做木匠的,假如這裡還有一個木匠,而且做得特別好,特別成功,或許他們還認識,他去勸那個老公,有沒有力量?有啊。他一看,喲,他是我們這一行的,他很了不起呀,他也來講,我就不好意思說什麼了——這就是同事攝。你千萬不要表現清高,跟別人不一樣:你們這麼差,水平這麼低的,跟你們在一起是我的恥辱。你這樣的話,別人不能接受你的話,即使你說的話是對的。打個比方,如果大家不是因為學佛,會來到這嗎?我們在這是在干什麼?是在共事。你看我們有時要組織一個活動,其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同事,共同參與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話大家彼此之間的距離自然就拉近了。比如是個家庭主婦,你要想幫助她,想要她來學佛,怎麼辦?你們大家幫她一塊洗洗菜呀,摘摘菜呀,摘著摘著共同語言不就出來了嗎?比如說父母,你怎麼講都不聽,這個時候你換一種方法,比如當父母說話的時候,你就認認真真聽,老老實實聽,不要不耐煩,參與進去,父母年紀大了,他有時想唠叨唠叨,有時候想說說話,愛回憶一些往事,你別不耐煩:都陳芝麻爛谷子了,老說有什麼用啊?你不肯參與,人家歡喜的東西,你不能隨喜。你陪他說一說,他談過去你也談一談過去,談談過去認識的一些人,過去自己做過的一些事,談著談著,你發覺心走近了。你說,媽,我最近學佛,哎呀,我發覺那個……這時她能不能接受啊?能啊。你要想勸說父母親,你得先做一個讓父母親能接受你的同事啊。他喜歡的東西你認為毫無意義,他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得不到你的贊賞,你想想看他能聽你的話嗎?諸位,我告訴你們這個訣竅,對其他人,我們總也能夠找到有共同語言的地方,你不要認為學佛以後,生活當中只有學佛這一件事情,除了念經念佛以外,其他都不是學佛。那就麻煩了,你這樣子讓一個從來沒有學過佛法的人來接受,你說他能接受嗎?不可能的事情啊。你先要找到共同語言,慢慢他接受你了,這時候你再講佛法,他才能聽啊。我跟他談讓他生歡喜的,我跟他談讓他能理解的東西。你看我平常跟你們講話,我講了幾句佛字?

總之,你如果認為自己做得完全正確,別人是老頑固、老僵化,就說明你肯定沒有圓滿。你真正圓滿,你一定會把他看成是菩薩,不是你勸他學佛,而是他來度化你,是他來成就你。你想想看,你所做的如果換觀音菩薩去,跟你效果一樣嗎?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做得蠻好的,這種認識就說明他一定沒有圓滿。只有我們學佛還很不到位的時候,才會認為我們做得很圓滿。你看印光法師怎麼認識的:“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而你:“唯我一人做得很圓滿,其他人已經不可能比我再圓滿了。我已經盡心盡力了,而他實在是老頑固、老僵化。”這說明事實上我們離真正的佛法還有相當的距離。世上有非常頑固的人,你相信嗎?我不相信,因為我不強求他,他怎麼會頑固呢?我沒有想過我一定要改變他,我只改變我自己,他怎麼會頑固呢?永遠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永遠不從別人身上找問題,這個世界上還有頑固的人嗎?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你是我教育的對象,而我是教育的人,你需要被我轉化,而我需要轉化你。從來沒有這樣想過,所以說這個世界上對我來講沒有頑固的人。什麼叫頑固的人呢?就是我怎麼想勸他,他都不聽,我怎麼想改變他,他都不肯改變,這就叫頑固。因為我從來也沒有想過要改變他,所以就不存在一個頑固的問題。因為我只是改變自己,我從來不改變別人。因為我改變了自己,他自動就改變了,這是非常深奧的道理。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所謂頑固的人,也根本沒有十惡不赦的人。外界的人頑固與否,完全是由我們內心所決定的,我們內心的頑固就會表現在別人的頑固。你內心的慈悲,別人就會跟你一塊慈悲。這個道理非常深,我跟你講煉心二十四字“別不平、莫抱怨、會欣賞、勿強求、要感恩……”,沒有一個字是講別人的。你認識不到自己不圓滿,你認為自己已經很圓滿了,你都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想別人,那當然就存在頑固了。你看我和你們在一起,有沒有說過“你們必須要怎麼樣”,大家有沒有聽過?不是完全沒有,但是很少。比如說,某某,你必須來聽,或者必須來學佛,有沒有說過?我頂多提個建議。我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不要錯過聞法的機會。我沒要求你必須來,比如說你要是不來了,我就生氣:我好不容易從北京到這裡來,你還不來聽,不來學。打個電話,興師問罪,叫他們把你抓起來,會不會?師父會把建議給你們,你們聽不聽是你們自己的事情,師父有沒有給你發號施令說你必須怎麼樣。

當然,並不是說我完全做到了,但這就是我的方式。所有人過來都想改變我,都想用他的語言來影響師父,師父是那麼容易被影響的嗎?這邊講東,那邊講西,所有的話我都能聽得到,我心裡都很清楚。實際上像這樣的話我說過很多遍,一百個人當中有一個能理解能明白就不錯啦。你真能夠明白一點,馬上人生命運就會改變一點。你明白得越多,改變得越多。所有人都是強求別人,沒有一個人來看自己。不以自我為中心出發來看任何人,要求任何人,這就是無我。去掉我執,永遠不從別人身上找問題,永遠從自己身上找問題,這就是破我執。

同事攝就是參與,這個參與還包括一種欣賞。一個人如果你特別討厭他,他會聽你的勸告嗎?為什麼我們對其他人沒有作用呢?你喜歡他嗎?你欣賞他嗎?你能認識到他的苦衷嗎?如果你認識不到,你決定不能改變他。所以說要想使我們的話讓別人容易接受,首先一點,一定不可以把他看成是頑固不化的人,一定不可以把他看成是不講理的人,一定不可以把他看成是多壞的人、多差勁的人。所以你要想改變他,你要想讓他能夠聽進你的話,你就應該欣賞他,理解他,看到他的優點去贊歎他。

當然欣賞別人很難,要恨一個人、討厭一個人太容易了。所以印光大師講,我們學佛或者修淨土應該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你看,這跟我們平常的認識是反的,我們看自己順眼,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是對的,看別人怎麼看都有問題、缺點,都不如我。所以你真要修行,就要把它反過來,這才是修行的方向。

同事有兩種意思,第一是參與,第二就是關心,包括欣賞。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要關心別人、理解別人。什麼叫關心呢?把我的想法強加給你,算不算關心呀?孔子說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也不要給別人,你自己不想被別人罵,或者你自己不想被別人討厭,那你也不要討厭別人。我們不許任何人討厭我,但允許自己討厭任何人。還有一句話,這句話就是我說的,我們既然不能送給別人我們自己不想要的東西,那我們應該送給別人他喜歡的東西、想要的東西。你想要的東西,不一定別人想要。你喜歡的東西不一定別人喜歡。你把你喜歡的東西送給別人,別人不一定高興。因為你喜歡的東西,他不一定喜歡。你把你喜歡的東西送給他,就是強加於他,這就是強求。打個比方,我喜歡吃辣椒,你最怕吃辣椒。因為我喜歡吃辣椒,所以我把辣椒強推銷給你,你肯定不高興呀。我一片好心啊,我老喜歡吃的,送給他,他還不高興。這叫做好事沒有智慧,好心不得好報。我們總考慮我喜歡不喜歡,你想想看,你有沒有考慮別人喜歡不喜歡呢?所以要把什麼東西送給別人呢?別人喜歡的東西。這叫“人所欲,施於人”。你得去理解別人想要什麼,但是事實上我們不關心別人想要什麼,我們只關心我想要什麼,我不想要什麼,所以別人不能接受你。父母子女、夫妻之間,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比如,女的愛逛街,這個男的就不肯陪,覺得沒有意思。妥協一下,她喜歡,你滿足一下她,將來不就好溝通了嘛。反過來也是,男的喜歡的東西女的可能不喜歡,但是你不妨適當參與一下,當然指的是好事啊,壞事你別參與了。比如他可能喜歡看看足球,那他看足球的時候你就別換台。這樣兩人才能有溝通的前提、基礎啊。

你必須理解、消化之後,才能明白實際可操作性的東西。否則,一輩子你也不會明白自己錯在哪裡,這事實上是在指導大家怎樣運用佛法。大家不要認為這個淺,所有的無我和空性都在裡頭,只是你聽不懂而已。這就是把“我”放下,我不用“空”這個詞,我把“空”告訴你。你看,把自己放下,能想到別人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這就是“無我”。我們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並不重要,這不就“空”嘛。要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理解別人,關心別人。

關心不是把自己的想法觀念強加給別人,尤其是做父母的,總喜歡把自己的觀念強加給子女,結果會影響到兒女天分的發揮。做父母的都喜歡孩子聽話,完啦,這就是個錯誤的方法。他不知道孩子需要什麼,都按你的要求去想孩子,最後就會把孩子給耽誤了,害了孩子。孩子聽話就好嗎?會教育孩子的父母,他是引導孩子,而不是一刀切。引導孩子去走適合他發展的路子,我喜歡音樂,孩子就得學音樂,我喜歡靜就讓孩子不動……你看大人是不是經常看到孩子跑來跑去很不高興啊,老是跑,打你啦,叫你不要跑,跑來跑去煩死啦……這樣做為什麼不對呀?因為你是大人,他是孩子啊,你怎麼用你的要求來要求他呢?他要真一動不動就完了,肯定有病。所以說,沒有幾個父母懂得教育孩子,因為沒上過學,沒經過培訓,所以孩子長大以後都耽誤了,因為父母就沒有受過教育就突然當上了父母,你說他能會教育嗎?爺爺奶奶也是如此,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了,父母沒有經過培訓上崗,爺爺奶奶也沒有經過培訓就上崗,所以現在我們的家庭教育非常成問題,道理就在這兒。

佛法當中以及傳統文化講的都是這些,比如《弟子規》就是告訴你怎樣去做人。為什麼要學習這些?曾經有個弟子跟我說:“師父啊,我想發心給廟裡捐錢。”我說別著急,你一定要征求你家裡人的意見,錢多一點少一點並不重要,但你家庭的和諧比這個更重要。所以很多東西一定要明白道理在哪裡。事實上我們生活當中很多事情都做錯了,不會做。為什麼現在父母和兒女之間會有代溝?因為父母跟兒女之間無法溝通交流,父母覺得兒女不近人情,兒女覺得父母太唠叨,老頑固,父母覺著兒女沒有耐心,不聽話。事實上都缺乏這方面的培訓和教育,你總想把你喜歡的東西給他,我喜歡佛法就給你,這個想法有沒有錯啊?看起來沒有錯,其實有問題,你先得讓別人能夠接受你才行啊。如果他就認為佛法是迷信,這時候你硬要塞給他,他能要嗎?決定不要,所以這時候雙方都不高興,本來想做件好事,最後搞得灰頭土臉的,費力不討好。

第四是利行攝。利益眾生的行動,就叫利行攝。利行也就是所做的一切都是對別人有利的,絕對不做傷害別人的事情。我們試想一下,如果作為一個公司的老總或者政府、單位的領導,他能夠處處為別人著想,去利益別人,他肯定會受到大家的擁戴、擁護,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受人歡迎。所以我們要想使眾生對我們產生好感,接受我們的建議,我們不是光嘴巴上,應該實實在在地用我們的行動去幫助他們。有些人你跟他打交道,他嘴巴裡講得天花亂墜,可是如果一旦到了實際該做事情、面對現實的時候,就不一樣了,躲開了。當需要他付出的時候,他請假了,他忙啊。當真的需要他發心的時候,這時候他就退縮了,不敢承當,不肯承當。

有些人講:“你們都皈依了,應該好好做呀,我就不一樣了,我還沒皈依呢,你們皈依的要多發心,你們都學佛啊。”這樣講對不對?事實上佛法告訴我們,人的命運改變靠我們所造的這些善惡的因果,要靠福報,所以“命自我立,福由己造”。福是靠自己來造的,命運也是靠自己。所以說,你種一分福田,將來就會有一分收獲,因果決定不爽。可有些人總是在退縮,這樣你的福報不可能現前。真正我們要想修行要有所進步,你一定會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苦,肯定是的,修行嘛,你看釋迦牟尼佛吃了多少苦啊!如果說是我們什麼事也不用做,輕輕松松的,吃好的,穿好的,什麼事情別人都幫我們搞得清清爽爽的,這樣修行不可能成功的。所以有一句話叫做: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人上人不是說騎在別人頭上拉屎拉尿,就是比一般普通人境界要高的這種人,必須要能吃得苦中苦,所以要修福報。不畏艱辛困苦,不辭勞苦,你能做到別人所做不到的,這樣的人是一定會有福報,這樣的人才能做人上人。你說一個人成天躺在沙發上,然後吃別人的,喝別人的,這樣的人你會擁護他嗎?你會佩服他嗎?這樣的人是做不了人上人的。所以佛法裡講,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那什麼最難行、最難忍呢?什麼最容易行、最容易忍?我習慣做的事情最好做,我們都習慣貪嗔癡啊,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所以這東西好行。我們做哪件事情不是為自己著想啊?你想都不想,就照著做去了。這樣好做,這樣好行,這樣也好忍。忍就是安住。那什麼難行,什麼難忍呢?就是把自我放下,不要以自我為中心,而處處以他人為中心,能夠為別人著想,是不是難行呢?是不是難忍呢?這是實際利益眾生的行動。所以說,我們要走在前面,自動自發地去種福報,因為福是由自己造的呀,自做自得呀;罪也是自己造的,自做自受啊。所以說,我們就會自覺地去行善,用不著別人看到,用不著別人來說,你自己就會去做。如果我們跟別人相處的時候,別人缺什麼,需要什麼樣的幫助,你都馬上去做了,別人會願意接受你的。這是最實在的方法。你平時不跟別人打交道,突然過去就命令別人,這樣的話別人能接受嗎?

打個比方,過去家裡窮,冬天冷得不行,爐子沒有碳,這時候別人把碳送過來,你感不感動啊?比如說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我們餓得沒得整了,這時別人給你送上幾斤糧食來,你感不感動啊?這樣子你講什麼事他不聽啊!之所以別人不能夠接受我們,說明我們在這些方面做得不夠。如果我們能夠以這四攝法來對待眾生,眾生會被我們所感動,會接受我們的想法、建議。可是實際上我們做得不夠啊,我們總是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他:這樣對你好,你不這樣就下地獄,你要這樣子的話你能去極樂世界。你突然來這麼一下子,別人誰接受得了啊?平時對人家不聞不問。

所以說,只有通過利行攝以及其他的這些攝受眾生的法門,眾生才會容易接受我們,這就是菩薩無往而不利的原因,這就是菩薩攝受眾生的四大法寶。所以千萬不要用那種蠻橫的、僵化的方法去對待眾生。比如說我們這兒的水斷了:“啊,去解決啊,搞啊,找人呀!”你自己不主動出去找解決方法。“唉,怎麼沒人呢?你們怎麼都不管呀?”你要自己行動才行。事實上,一個人他到底做得怎麼樣,我們都看得一清二楚。

四攝的法門是菩薩度化眾生的四大法寶,也就是菩薩乃至任何一個學佛人應有的在世間生活、處事的態度。如果你懂得,你想想看,你的這些善緣多不多啊?你要不懂得,你苦不苦惱啊?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