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審除細惑 說二如來藏 第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
第9套

圓瑛法匯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講題: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日期:2009.6.25-2009.7.11 文殊講堂
片數:共6片(本片為第4片)
編碼:090[DVD簡體版]

內容概述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審除細惑.說二如來藏
圓瑛法師《講義》第532頁-第640頁
從532頁“爾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639頁)
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留觀聽。”

2009.07.03
  589頁,請合掌,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589頁,中間,【寅二 圓彰三藏以勸修 (分三)  卯初 極顯圓融  二 普責思議  三 結喻推失 (卯初分二)  辰初 依迷悟心對辨緣起  二 依本來心圓彰藏性 (辰初分二)  巳初 依染緣起執成有礙  二 依淨緣起融成無礙  今初】
三藏就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就是離一切法,不空如來藏就是即一切法;空不空如來藏就是非離非即,亦即亦離,雙遮雙照同時。
  589頁,經文:【富樓那!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
說:富樓那!你“以”(就是因為),因為你認為色跟空,有色的地方無空,空的地方無色,沒有辦法圓融,所以相傾相奪,於如來藏,在如來藏裡面老是有能所,老是有相傾相奪的情形產生。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這個如來藏的相的體性是本空;但是,所現的幻色還有幻空,它是周遍法界的。問題是出在哪裡呢?問題是隨染的緣起,問題是出在這個地方。
  【滿慈因聞佛說,諸大圓融無礙,故前疑我等,何以現見有礙?此佛示以成礙之由,以銷執相之問。汝以以字,即推其原由,由真如隨染緣起之故。以者因也,因最初一念無明妄動,晦昧真性而成空,復因見分,結暗以成色。因此色空,傾奪於如來藏性之中,傾奪者因妄見,見有色處,則傾奪於空;】所以,傾奪就是不共存在,見色的地方以為無空;有空的地方以為無色。整個宇宙,不是色——千差萬別的色,就是無形相的空——虛空,所以,用這個色空代表整個相。當然也可以說“色”就是地大,那麼,“空”就是虛空。見有色處,則傾奪於空;【見有空處,則傾奪於色。】意思就是不能共存在,不能互相容,相不容虛空,虛空不是相。【而如來藏隨緣,與妄心相應,則起成粗境,周遍法界,眾生不了是妄,執為實有,】諸位!這八個字就是所有的眾生生死的根源:不了是妄,執為實有,這八個字就是所有的眾生生死的來源、煩惱的來源,把一念清淨心化作生滅,全都是因為執為實有,誤認為這個相是實有,不曉得當體即空。底下,【執則成礙。】也就是說你有執著,本如來藏性相本來是融通的,你只要一執著,那麼相是相,容不了這個體,這個體沒辦法跟相融入,那麼,你就沒有辦法轉相為性。換句話說:煩惱就一直在,無法成就無上菩提,神通也顯現不出來,定力也顯現不出來,智慧也顯現不出來。

  590頁,經文:【是故於中,風動空澄,日明雲暗,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是故於,“於”就是於如來藏性當中,這底下加二個字就看得很清楚,“中”的底下加:妄見,是故於如來藏性中妄見;底下統統加“之”,風之動,就是動搖,空之澄寂,日之光明,雲之昏暗,這樣一看就一目了然。整句的意思就是:是故於如來藏性當中,妄見了風之搖動、動搖;虛空之澄寂,因為虛空無相;日之光明;雲之昏暗,屯積了雲,它就會昏暗。
眾生迷悶,迷,這個“迷”字就是昧於藏性的真空之理,不了解性相本來就是一融,如來藏性本來就是一體。如來藏性的絕對空,他不能體悟,就在相上裡面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這個“悶”就是起,起成三細還有四粗之相,六粗前面的四粗。那麼就背覺,覺性違背了。就變成每天都跑去五欲六塵裡面,跟這些塵勞相合,也就是追逐沒有停止過。違背了真覺,同時去合於五欲六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
所以,這個世間相從哪來?就是死執不放,誤認為它是實體性的。所以,人出生以後很無奈,為了生存、為了生活,同時繁衍後代,建立了這個家庭,經濟上,房貸逼得有時候走上絕路,活不下去,沒有時間學佛。常常看到沒有錢帶著兒女跑去自殺,全世界的經濟不好,景氣也不好,活不下去!像最近也是,一個爸爸帶著一個小女孩,四歲而已,也去自殺,看了都心疼,看了都心疼!佛弟子千萬不要用這種方式來結束生命,這個是很悲慘的!實在活不下去,可以請各政府機關、看看有什麼慈善機構可以暫時度過難關的,實在沒有必要逼上絕路。當然,自殺的人有他的苦衷;但是,這個是佛所禁止的,因為這個自殺,他八識田中有這個種子,他這等於一直熏習一樣,一直熏習,下輩子動不動他又跑去自殺,這個種子一直很強烈的存在,那就變成不好的習慣性;同時你會帶小孩去自殺,這個就變成有罪!她的生命不是由你來判斷的,你這個變成助殺,而且硬拖她去死,四歲小女孩什麼也不懂啊!對不對?所以因此,如果你實在是活不下去,你就轉一個念頭,不要去自殺:我就剩下的後半輩子為佛陀,看看能不能做一點什麼事情,我為這個正法。既然要去死嘛,反正你就來常住、來正法道場做到死嘛,同樣是死,那個死欠命債啊,這個死有功德的,轟轟烈烈的!對不對?你來為正法,如果你真的為講堂這樣子盡心盡力,為這個正法道場,為常住、為佛陀、為三寶,這樣來死亡,不是轟轟烈烈嗎?對不對?你往生以後,就會把你放在車庫旁邊助念,功德太大了!送幾束花啊,晚上如果你怕鬼的話,再派二個保安人員陪伴你;當然我是不太可能,我會去睡覺的(笑)。陪,派二個保安人員在旁邊看顧你,看有什麼花圈啊。對不對?一樣是死亡,就應當要死得潇灑、漂亮一點;帶個小朋友去自殺,看了真是難過!也許他有苦衷,病得太久了,錢花到破產了,實在是活不下去了,他也許會借著種種理由說:我自殺是有道理的!可是,這個在佛教裡面來講,是罪很重的,是罪非常重的!包括你自己是未來佛,都沒有權力自殺的。
  底下,【此承上,是執則成礙之故,於如來藏,本無諸相,一真法界之中,妄見風之動搖,空之澄寂,】空就是虛空,是無相,所以它是澄寂。【則動寂互異。日之光明,雲之昏暗,則明暗交傾;略舉此四,以該地空不容,水火相陵等,塵勞滿目。】眾生就是在能所不斷,所以互不相容,因此活得很痛苦!
【眾生迷悶下,重結成礙之由。迷悶者:昧於藏性真空之理,】諸位!修學佛道就是在體悟那個空性,修學佛道,你要了解,佛教的整個重要的思想,就是建立在空性。涅槃是整個佛教的中心思想;可是要體會涅槃,你一定要了解空性的道理是什麼。昧於藏性真空之理,【曰迷;起成三細四粗之相,曰悶,不通達諸相皆妄故。此二字屬惑。背覺合塵者:於本有覺性,非背而背,於虛妄塵相,無合而合,造作諸業,此句屬業。】業就是輪回的因。所以我們沒有能造作者,也沒有所造作者,也沒有受苦者,純是虛妄。諸位!這個“業”字,你記得,沒有能所,本來就是虛妄的業。所以這個《普賢行願品》裡面說:業若有形,盡虛空界法界不能容,還好業是無形的。所以業性本空,體會了這個,就是真忏悔的人。【故發塵勞,有世間相者:則屬苦果。以依惑造業之故,所以發現塵勞染法,有為世間諸相,此即藏性隨染,循業發現也。】

  591頁,【巳二 依淨緣起融成無礙】

  【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
我以,我用了真覺這個妙明,還有不滅不生,指根性為本修因,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性,惟,惟是妙淨本覺,湛明之心,圓照一真法界,沒有一個地方不妙、不覺、不明。惟妙覺圓,就是本妙本淨,就是妙淨本覺,湛明之心,圓照一真法界。
  【此因當機,前疑如來,何以獨得無礙,】為什麼如來獨得無礙?很簡單,佛陀能夠照見相空,就這麼簡單,看得破,那個人就是佛。是真的看得破,真的境界現前那個時候,是真的看得破,自他不二。而不是說說:哎呀!我要看得破,我要看開一點!不是那一種功夫。證量所看破是真正的看破,所以為什麼獨得無礙呢?正因為融相歸性,性相一如。【此佛示以無礙之由,故得自在之用,由真如隨淨緣之故。我是佛自稱,以用也,】“以”就是用。【乃用真覺妙明,不生滅之根性,為本修因,】意思就是:下手處就是對!因此有一句話,我們出家眾,或者是准備出家的人,你一定要背起來:不開悟不住山,不見性不閉關。好好的冷靜思維這一句話,古來大德為什麼講得如此的貼心?告訴你:不開悟不住山,不見性不閉關,為什麼?你自己的心靈,要自己是明師才有辦法降伏那個煩惱,要不然人只是關進去那個裡面,內心裡面妄動、無明,跟不關還是一樣的。身體會抓進去關,可是心會跑出來玩,每天坐在那邊,能所不斷、妄想不斷。對不對?關在裡面,電話、信件一樣那麼多,有什麼用?是不是?關在裡面的話,早去看,也躺在那邊睡覺,晚去看,也躺在那邊睡覺,因為沒人跟他講話,就只好睡覺,這樣閉關有何意義?對不對?所以,我們要懂得閉關它的用意,人家閉關是闖生死,閉生死關!對不對?為本修因,【背塵勞妄法,】“背”就是放下塵勞的妄法。【合如來藏性,回光返照,脫塵旋根,】脫離這個外塵,“旋”就是旋向不生滅的根性,叫做旋根。所以在楞嚴大法,處處都指向不生滅的根性。【伏歸元真,】這個也是叫你恢復到真心,伏種種的相、煩惱,回歸到你的真心。【發本明耀,】發揮你真心本明本耀。【耀性發明,智光圓照,照見萬相皆空,一真獨露。】諸位!這個就是佛法,照見萬相皆空,入於平等的一真。所以學佛法就是在學這一顆平等心、不執著心,因為萬相本來就空。【而如來藏性,不為妄相所隱,竟能融彼妄相,全相皆性,全妄即真,】諸位!這個八個字就是佛修行到最後的階段,全相皆性,意思就是:處處任何的相,沒有辦法障礙他,開悟的聖者就是這樣。全妄即真,你認為妄心、妄處,妄就是識心,全部轉為真心,唯是一真法界嘛,無法不真。【惟是妙淨本覺湛明之心,圓照一真法界,即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復還清淨本然之心,得其全體矣!下則發其大用。】

  591頁,【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
這個是四義,後面是四相。
是故於中,一為無量,這個“一”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之理為無量,無量就是十法界的差別的事相。這是第一句,一為無量,也就是所謂的理事無礙。那麼無量為一,就是萬法其實就是一心,萬法其實就是不離你的心。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看你是妄心現的還是真心所現的?如果是妄心所現的,就處處障礙;如果是真心所現的萬法,萬法就是心性。所以但看你的心,而且這個心還分妄心跟真心,妄心是著相,真心是見性。所以,你要牢牢記住師父這一句話:著相之人心量小,見性之人胸量大。所以要放寬胸量,容天容地、容一切假相,這個才是修行人!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所以前面:一為無量,無量為一,這個是理事無礙法界。底下的境界就更高了,小相現於大相,也就是這個小,譬如說小小的鏡子,就可以現很大的山河大地的境(外面的境界),所以叫做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這個大相能夠入於。。。底下這個“現”是入於,能夠入於小,就微塵,大的相可以入於微塵。所以,小中現大,這樣直接讀容易了解,就像鏡子,我們照的鏡子,可以現更大的外在的境界。底下這一句是:很大的外在的境界,可以進入一個微塵,一個微塵小,很小。所以,大中現小,就是大相當中也可以入於小相。底下,這二句:小中現大,大中現小,統統是相,那麼,相融性以後,就沒有所謂大小,也就是所謂的事事無礙法界。
所以佛有大神通,每一個大跟小,都融入了本體、如來藏性,所以佛沒有大小的觀念。而我們為什麼會障礙重重?就是在種種的相建立了來去、生滅、增減、大小;這個大,殊不知道,大跟小是一種觀念,而我們剛好卡死在觀念裡面,卡死在觀念裡面。如果你沒有這個觀念,那麼你的日子就很好過了!為什麼?譬如說你看到很有錢的人,你也不會羨慕,我現在健健康康,夠用就好!為什麼?你沒有這個數目的觀念,人家擁有一百億,跟我們銀行這個簿子裡面剩下十萬塊,我日子過得去就好,我健健康康,我也能夠有一個平穩的工作,可以了可以了,晚上有一個遮風擋雨的房間睡覺,夠了夠了,那就什麼快樂都現前!所以,如果你大跟小融入這個本性,就沒有任何的障礙。所以,眾生就是把生命化作一種觀念,而觀念加上強烈的執著,這個就是陷阱。而求佛道的人,也一直掉進去陷阱,他這個法放棄以後,又來執著這個法;這個法放棄以後,又來執著那個法,他不知道法法本空,你不需要追逐,當體即空,那個陷阱本來並不存在。這個師父拜完,拜另外一個師父,這個不是不好,在迷的時候、在找善知識的時候,就必需要這種態度;但是找到善知識,善知識指導你:陷阱是自己制造出來的,千萬不要自己制造陷阱。什麼是陷阱?觀念就是陷阱,觀念就是意識心,意識心就是陷阱。那麼就覺悟了:喔!原來我們每天都掉到陷阱裡面,卡在那邊一直很不舒服:“我為什麼今天悶悶的?”為什麼悶悶的?觀念放不下,當然悶悶的了!是不是?觀念放不下。
底下,再念一下:
  【此下明大用。是故二字,承上是已得全體之故,便能於一真法界之中,稱體起二無礙用:一、理事無礙,二、事事無礙。一為無量,無量為一,此二義理事無礙也;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此二義事事無礙也。】
【一為無量,無量為一者:一即一真法界之理,無量即十界差別之事;又一即一心,無量即萬法,一心能生萬法,是一為無量;萬法惟是一心,是無量為一。儒雲:始為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就是最後還是回到一個理。【其義與此相同。一為無量,則依理成事,理不礙事;亦一不礙多也。無量為一,則即事顯理,事不礙理,亦多不礙一也,而成理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一多相容門。】十玄門是指華嚴,我們講過了,《華嚴經》。華嚴宗的十玄門:一多相容門。
【小中現大,大中現小者:小即小相,大即大相,如一尺之鏡,能現千裡之境,鏡子不必放大,境界不要縮小,】以我們所照的鏡子,來望這個外面的境界,(【以鏡望境,】)【小中能現大相;】用外在的境界的境,來對望我們平常用的鏡子,(【以境望鏡,】)【大中(作處字解)】大處【仍現小相;鏡之與境,】鏡子跟外面的境,【皆事相也,鏡含境而有余,境在鏡而如故,彼此不相妨礙,成事事無礙法界,十玄門中,廣陝自在門。】廣就是大,狹就是小,而佛陀是無礙的,因為佛陀沒有一、沒有無量、沒有大、沒有小,全部會歸到如來藏性,所以沒有任何的障礙。

  592頁,經文:底下是四相,前面是四義。
【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輪。】
這個就是神通自在的功夫,我們就了解,佛的神通不是虛言說說而已,是真的有那種功夫,要不然我們拜佛做什麼?信佛做什麼?看看佛有多麼的偉大!
如來藏這個真如,不動道場,這個不動之理,道場就是一心之理,如來藏真如不動道場,一心之理,遍十方世界,這個是事,事相。身含十方,無盡虛空,這個“身”不是我們這個色身,是法身、法界身。這個法界身是理,包含了十方無盡虛空。“虛空”的旁邊寫四個字:包括世界,用虛空是兼世界來談。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法身這個理體,包含了十方無盡的虛空,和世界這個事相,這也是理跟事。底下,於一毛端,現寶王剎,於一毛端,這個毛端是正報最小的。現寶王剎是我們依報最大的,寶王剎就是佛寶法王之剎,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意思。也就是我們正報最小的一根汗毛,能現出依報最大的佛寶法王之剎,也就是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是事,一毛端是事,寶王剎也是事,所以,這二句是事事無礙法界。坐微塵裡,轉大*輪,坐微塵裡是依報最小的,微塵是依報最小的。坐在微塵裡做什麼?現金身,正報最大的,同時還轉大*輪!意思就是:以全身坐在微塵之中,開法會、轉*輪。換句話說:佛在做什麼,你完全不知道,我們沒有辦法來到微塵這麼細小的這個世界,小小的世界,佛他有辦法!所以,這個坐微塵裡,轉大*輪,也是事事無礙法界,微塵是事,那麼,依報最小的就是微塵;正報最大的就是全身了,我們這個色身了。所以,坐微塵裡是依報最小;現金身、轉大*輪,是正報最大的,是事事無礙法界。
再講一遍:不動道場,遍十方界,不動道場,就是如來藏性的真如不動道場,一心之理,遍十方世界,十方界就是十方世界,這個是事,不動道場是理,遍十方界是事,所以,這是理事無礙法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虛空包括世界,就是法身的理,包含了十方世界的事,這句是理事無礙法界。於一毛端,現寶王剎,一毛端是正報最小,寶王剎——三千大千世界,是依報最大,所以,這個是事事無礙法界。坐微塵裡,轉大*輪,這個是依報最小的微塵;那麼,現金身,這是正報最大的,又轉大*輪,以全身坐在微塵之中,開法會轉*輪,這個也是事事無礙法界的境界。
  好!諸位!看注解,【上標四義,二無礙法界;此示四相,】上面是四義,這裡叫做四相。所以稍微背一下: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這個是四義,那麼這一段就是四相。此示四相,【即示四義二無礙法界之相。前四句,示理事無礙之相。不動道場:即如來藏真如不動之理,如上文所雲:一乘寂滅場地;亦即顯見無礙科所雲:身心圓明,不動道場,皆言一心之理。理能遍十方世界】當然就包括虛空,【(兼攝虛空),事相之法,橫該一切佛剎,豎攝十法界。不動道場,是一理之全體,能遍十方界,一一事相之中,一一事相,無不是理,如一金能成眾器,器器無不皆金。以不動道場,望十方界,是一為無量,屬理不礙事,亦即一不礙多也。身含十方,無盡虛空者:身即法身,法身以理為身,】諸位!法本無生,為了讓它更具體,所以加一個“身”,諸位!你千萬不要誤認為法身有一個身,千萬不要這樣子,法本無生,給它一個具體叫做法身,法身本空,哪有身呢?意思就是法身堅固不壞,畢竟空。法身以理為身,【身即理也。含者包含,十方無盡虛空(兼攝世界),亦即事也。身亦是一理之全體,能含十方無盡虛空,即是總包一切事法而無外也。如春含眾卉,】這個“卉”是草的總稱。【萬紫千紅總是春。】以十方之空望一個法身,(【以十方空望一身,】)這個當然【是無量為一,屬事不礙理,亦即多不礙一也。】

  【於一毛端,現寶王剎:此下四句,示事事無礙之相,舉依、正二報之事相,交互相涉,以示無礙。一毛,乃正報之最小者;寶王剎,是佛寶法王之剎土,即三千大千一佛世界,乃依報之最大者;在一毛頭上,能現一佛剎土,此以正攝依,以依入正;在毛端望佛剎,而佛剎不小,則小中現大,屬事事無礙,亦即陝不礙廣也。】

  【坐微塵裡,轉大*輪者:微塵乃依報之最小者;轉法錀,即現全身而說法,身是正報最大者,以全身坐在微塵之中,開法會轉法錀。此以依攝正,以正入依,由身望塵,】由這個全身來望這個微塵。【而塵】小小的塵,包括了身相的大,(【包身相,】)而微塵的小並沒有變大,(【而微塵不大,】)【即大中現小,】就是大入於小。這個“現”,不要被這個文字欺騙了,大相入於小,神通自在。【亦屬事事無礙,】法界。【亦即廣不礙陝也。】

  594頁,【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
諸位!這個是修行重點,如果,你能夠的話,把這個塵(就是所謂的五欲六塵)放得下,叫做滅塵。放得下這個外面的五欲六塵,每天能夠聽經聞法,聽佛的經教,守佛的戒律;覺悟的人,當然一定會守戒律,他很怕違背因果嘛!是不是?再來,開佛的智慧,哇!知道這輩子不修行,下輩子很慘,這靈魂不曉得要跑到哪裡去?聰明的人,會為我們這一條靈魂的將來做打算的,這個世間不是死了就算了,死了就算了,那誰要學佛啊?對不對?每天可以吃喝玩樂啊,誰怕誰啊?對不對?就是問題麻煩大了,這個神識,他會繼續去轉世、繼續去投胎的,這個就很麻煩了!下輩子不一定做人啊,做人也不一定能夠學佛,做人迷茫啊!是不是?事業一做,業卡住了,對不對?你變成一只雞的話,對不對?人家要殺你,你能講:“我不要”?你有這一句權力:“我不要”嗎?對不對?如果你下輩子做雞,或者做鴨,做雞的話,就要去麥當勞找;做鴨的話,就北京全聚德,就要變成烤鴨,就很麻煩了!所以,不修行是很可怕的!所以,佛陀講的那一句話是很貼心的,說:眾生因為以苦為樂,因為他沒有去觀照世間的真相究竟之處,所以他一直以苦為樂,把這個身體弄得很勞累很勞累,然後怎麼樣?當作是快樂。有一對夫妻,你知道嗎?開著這個車子繞山,去哪裡?去拉拉山。我是看了電視的報導,開了車子很久很久去拉拉山,怎麼樣?剛好去,人家沒有在賣這個水蜜桃,剛好季節差一個禮拜。他就叫人家開那個拉拉山的果園,讓他看了也不錯,照了幾張相片回來,新聞跟它報導說:要吃拉拉山的這個水蜜桃,還要一個禮拜!開了十幾個小時的車子,去拍了幾顆水蜜桃的照片回來,回程又開了十幾個小時,為什麼不干脆躺在家裡睡覺呢?人家說:這樣才有樂趣啊!我說:又不是火燒厝,這樣有什麼“厝味”(樂趣)?菜市場就有在賣水蜜桃了,為什麼還要開車搞那麼久?眾生因為沒有學佛,就不知道要干什麼,開著車就到處繞。。。對不對?如果中途發生車禍,bye-bye!bye-bye!下輩子再來,車禍!對不對?為了那幾顆水蜜桃,死二個人,這樣有意義嗎?所以這個,生命要找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做,把時間節省一下,時間也不可以浪費,時間就是生命。對不對?我們要節省一些時間,好好的來學佛。出去大自然走一走是有必要的,畢竟是凡夫嘛,有必要的;但是,時間還是要節省一下。
所以,這個滅塵要合覺,才有辦法發這個真如,諸位!要發這個真如,是要堅持開發本性的人才有辦法,堅持!那什麼是開發本性呢?那就是禅宗的見性法門。諸位!學禅的人就絕對知道要念佛,懂得要怎麼念、怎麼下手,他才會一心不亂;沒有這個禅的功夫、沒有定,這個佛號一念起來妄想就一堆!為什麼?真如發不出來。妙覺明性,所以,這一段是修行的重要的根源。
  底下,【此重結無礙之由,與眾生敵體相翻。眾生則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是以元真之性,轉成元妄之相,所以不礙而礙:而我則滅塵合覺,滅虛妄之塵勞,故發真如,】所以,在座諸位!你只要把這個外在的塵勞真的懂得放下,能夠隨緣、知足的過日;當然,如果你有責任在,就另當別論了,譬如說你是這個公司的主管,你才三、四十歲,當然就責任所在,這塵勞就比較辛苦一點。我指的就是說,如果我們有上了年紀了,是不是?很不容易活到今天了,滿額頭都是皺紋,活到這麼皺紋也不容易的,是不是?已經活到這樣子的。所以,我曾經跟這老婆婆、老阿公講說:你看!滿臉都是皺紋了,結過婚了嗎?有!生了孩子嗎?有!山珍海味都吃過了嗎?陸、海,從海上來講,大魚大蝦吃過了嗎?吃過!從陸地來講,什麼豬、牛、羊都吃過。那麼,從空中來講,那些會飛的有吃過嗎?也吃過,那就陸、海、空三類都吃完了,難道還不想來修行嗎?對不對?皺紋都出來了,年歲也大了,這個生死是不等人的。滅虛妄之塵勞,故發真如,【妙淨本覺湛明之性。性字與相字對,眾生迷悶,全真性成妄相,如來修證,融妄相即真性,】為什麼能夠融妄相即真性?因為知道妄,所謂妄,是因為它剎那生滅;所謂妄,是因為它是無常;所謂妄,是因為它是緣起、是性空,所以叫做妄相。為什麼叫做妄?因為它不能久留,就是你想要把它久留,沒有辦法的。所以眾生不了解相妄,就是夫妻很好的感情,就一直發願,下輩子要再來嫁他,他說下輩子要再來娶她,不知道是相妄,下輩子誰娶誰不知道了,出生在哪一國也不知道了。所以,融這個妄相即真性,是修行人重要的地方。【事事即理,】意思就是:每一個相其實都是空,事事就是相相,相相就是無生的空、無生的理。【相相皆性,】其實相本身就是空,空就是本性的展現。【故得理事與事事,】這個理事與事事,要進入無礙,其實都必需融入如來藏性,融入如來藏性,理事無礙,事事也無礙。【二無礙法界,有何諸大陵滅不相容者乎?初依迷悟心對辨緣起竟。】

 594頁中間,【辰二 依本來心圓彰藏性 (分三)】看底下中間的小字,【巳初 圓彰空藏一切皆非】“非”就是非一切相,就是離的意思。【二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即”就是即一切相,當下就是,不能離相。離一切相就是叫你不執著;即一切相就是告訴你,如來藏就是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統統具足,不壞緣起。三 彰空不空如來藏即非圓融,(【三 彰空不空即非圓融】)【今初】“非”就是離,“即”就是即一切法,“非”就是非一切法,所以,彰空不空如來藏,就是即一切法,同時也離一切法。
這個重點在哪裡?重點就是:佛法,什麼是圓融?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即”就是現實,因為要面對一切法;超越就是非一切法。所以,即跟非同時存在,就是既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能夠面對現實,這個就是即非,就是圓融。你想要把佛法圓融,就不可以偏一邊,不可以單即,也不可以只有一個單非,單即跟單非都不對,即非同時,就是圓融,即一切相,同時離一切相,要離一切相,同時面對一切相,現實又超越,既超越又現實,就是佛法。
要不然佛法要做什麼?佛法談得很玄,讓我們不能運用在這個生命裡面,那佛法有什麼意思呢?所以,太多人曲解佛法,一念起佛來就等死,等到臨命終,諸位!我們大好的時光,我們才三十幾歲啊,要到八十歲,以佛陀的年齡八十歲才死,這五十年,每天念南無阿彌陀佛,再來就等死喔?你開什麼玩笑!那佛法要在人世間,釋迦牟尼佛示現要做什麼?佛法的可貴之處,就是可以運用在這個世間,要解決世間的困難。佛為什麼叫做大醫王?醫你的生、老、病、死,醫你的煩惱,不但在世的可以醫,連你臨命終的時候,就可以指出一條好的路讓你走。佛法如果只有運用在臨命終,那麼佛教叫做死人的宗教。所以,因為沒有弘揚正法,很多外面的人看到了出家人,只有一個觀念:這個出家人就是給人家送葬的,死亡的時候叫出家人來誦經,反正出家人就是跟死人有關系,叫做出家人。阿彌陀佛!就是這樣子,沒有辦法啊,在火葬場到處都可以看到這個,真的和尚、假的和尚,台灣都有!對不對?所以,它這個火葬場就是這樣子,一切的現在的亡者,差不多都是請法師去誦經。對不對?而不曉得我們出家人本分事不是這樣子,那是出家人慈悲,因為你長年累月來這裡護法,當你碰到困難的時候;佛在世,也有派比丘去那個喪家,只有誦一部經,叫做《無常經》,不念阿彌陀佛的,去,念《無常經》,不會超過十分鐘、半個鐘頭,比丘就念完了,然後比丘就開示這些亡者的家屬:你們要觀不淨,觀這個世間是苦,你看你家人躺一個了,要觀萬法皆空,要觀萬法無常,觀萬法無我。好!開示完了就回來。佛在世是這樣,我們現在是做得淋漓盡致,法師去了不但開示,還誦經、還放蒙山、還做焰口、還做三時系念,佛在世沒有做得這麼功夫的。所以,大乘佛教也有它的好處,就是善巧方便很得人心,融入現實的生活,也有很多人因為法師的誦經的慈悲,而能夠學佛;但是也有某些因為太開了方便,比丘到亡者的家、家屬,沒有威儀,真的假的不知道,就拿起煙就抽,有一些行為不當的,所以,看得讓這些喪家很難過,他就誤認為:這個出家人也不過如此,跟我們世俗人沒什麼兩樣啊,只是剃一個光頭,披上一個紅色袈裟!每天都很忙,心沒有道,如果每天都應付這些亡者,到處跑,他就像一個演員,披著紅色袈裟的演員,為什麼?他統統在亡靈裡面,誦完經就拿紅包,拿紅包太多了,他就會腐蝕自己的清淨心。所以常常接近這個經忏;經忏它不是不好,它也有善巧方便的度眾生,也給眾生信心;但是很可怕的,經忏一定要接觸這些世俗人,而世俗人;你常常往外跑,你看的世間人,你到喪家去看,都是世間人,尤其是現在的女眾穿的那種衣服,拜下去的時候,你看,從前面拜,後面看,佛像都會掉下來,穿那個衣服能看嗎?沒有辦法啊,你常常接觸這個女眾,比丘他就會動念,不是聖人,不能欺騙自己的。所以這個廣化律師,是非常嚴格禁止我們去趕經忏的!而且在有修行的比丘看,把經忏認為“經忏鬼經忏鬼”,就是罵這一些以經忏為養活自己的,不是以道為養活自己的,這些高僧大德持律得很嚴格的,都加一個“鬼”,很不好聽、很不雅。但是你看,我們現在剃度了,現一個比丘的莊嚴相,後面突然加一個“鬼”,好難聽!所以我今天講的,還是要勉勵這一些道心堅強的比丘,不要做鬼,要做人,要做好的比丘。我們僧團也派出去,除非人家長年累月的,譬如說水陸,他每年都這樣子支持我們、幫忙我們,出錢出力的,對不對?他家又是在高雄,或者是說我們高鐵也很方便了。譬如說他家人出了十萬,每一年都這樣做,那你想想看,他家人碰到困難的時候,我們做比丘的人能袖手旁觀嗎?這個不夠慈悲,也說不過去。我們不是為了趕經忏去的,我們是為了報恩,報眾生的恩,除了報佛恩以外,我們報眾生的恩,你們這樣鼎力的支持我們這個比丘僧團,讓我們食衣住行無憂無慮的這樣好好的修行,我們感恩這些護法居士大德。所以誦經的法師,他一定要有很健康的心態,道是在心,不在相。所以到你家喪家去誦經,一律不談錢,供養隨喜,那就道心堅強。這講起來就是有一點要改革佛教,要改革佛教。但是我們在這裡呼吁,會聽到的,就是這一些道心堅強的比丘他聽得進去,其他有一些是聽不進去,反過來會有不同意見的。
好!所以底下,彰空不空即非圓融,就是現實又超越,超越又現實。諸位!看594頁的中間經文:
  【而如來藏,本妙圓心。】
這個如來藏,“本”就是本來就是圓妙;“圓心”就是圓滿清淨之心,本來圓妙,圓滿清淨之心。
  【此科與上科,所依如來藏心之體固同,而約義有異。上約隨緣義,此約不變義。上依迷悟心,聖凡立判;此依本來心,生佛一如。惟是一真法界,具足十界,即非十界,離即離非,是即非即,】“即”就是即一切法,“非”就是非一切法,離一切法,也離非一切法,非一切法就是空,即一切法就是有。所以離即離非,其實就是雙遮空有,遮有也遮空,叫做離即離非,即就是有,有一切法,即一切法;非就是空一切法,非一切法就是空。所以,離有離空就是雙離空有,天台宗有一個名相叫做雙遮,雙遮是對雙照來講的,雙照就是即空即有。是即非即,這個“是”要用二次,是即就是:是即一切法,然後非即,非即就是離,非即當然就是空,是即一切法,同時是離一切法,這個就是雙照空有。前面是離即一切法、離非一切法,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非即就是離,就是空。所以前面是離即離非,就是雙遮空有,是即、是非及,就是雙照空有,就是空跟有皆即。【一心圓彰三藏,三藏不出一心,圓融極妙,無以復加矣!即佛許說,勝義中真勝義性,亦即一乘寂滅場地,為如來之密因,實眾生之佛性。此心本無迷悟,而為迷悟所依,約本無迷悟,安有聖凡,故十界俱非,而為空如來藏;約迷悟所依,攸分差別,】攸分差別,就是所分出了差別相,迷悟所依,所以所分出了差別相,【故十界俱即,】當體就是,當下就是。【而為不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就是要面對現實,佛教不是逃避現實的,很多人誤認為我們出家逃避現實,剛好是錯的,我們剛好是面對現實,現實是什麼?生老病死才是真正的現實,不是柴米油鹽醬醋糖,你那個現實范圍太小了!對不對?我清心寡欲,家庭這些柴米油鹽醬醋糖就可以看淡泊一點;可是這個生老病死看淡泊沒辦法,這個是要面對的!所以真正的出家人,或者真正的在家居士,是一點都不逃避現實,是真正面對現實,真正的面對生老病死這個現實的問題,這個是很現實的,因為你一定要面對的,你難道不用生老病死啊?所以很多人批評出家人是逃避現實,剛好相反,我們出家是面對生老病死,要處理這個問題!而為不空如來藏,【約雙遮】“遮”就是止。叫【雙照,】什麼叫做雙遮?就是空有皆非,非空非有,就是離空離有的意思,叫做雙遮。什麼叫做雙照?就是即空即有,意思就是空有皆即。【圓融極妙,而為空不空如來藏。】雙遮雙照同時,非空非有,即空即有,就是空不空如來藏。

  【今先圓彰空藏,而字承接上文,轉語之詞。如雲:】就像是說:【藏性雖隨染淨二緣,卻不為迷悟所變,而如來藏,依然本妙,妙即不變義。】妙即不變。【連圓心二字合解,則曰本來元妙,圓滿清淨之心。如摩尼寶珠,本來元妙,圓滿清淨也。此心不立一法,即六祖所雲:‘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本來無一物,就是當體即空,識心全部滅、滅絕,萬法,你只要透過分析,或者是學習知識,後天所學習的總是不堪。禅宗裡面講的這一句話很是重要:“後天所學習的總是不堪”,意思就是不堪使用。為什麼不堪?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一切眾生每天用的就是識心分別,就是知識性的東西、就是痛苦的分別心,就是讀書讀很多,煩惱一大堆。【故下十界俱非。】十界俱非,就是站在空的角度。

  595頁,中間的經文:【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
這一段在強調什麼?如來藏性沒有相,站在不立一切法的角度、畢竟空的角度,要空到底,就像一面鏡子要干淨到底,它才有大用。這一面鏡子骯髒,怎麼照天照地啊?這一面鏡子要干淨到底,那就是必需空到底,空到底的心性就可以展現大用。為什麼?你聽過禅宗講的: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為什麼一絲不掛?一點點掛礙都沒有。為什麼叫一絲不染?一塵塵染污都不行,染污即不得。所以佛教講的空,它是空到底、徹底到底,連動念到修行都不行;連說你布施多少錢,動個觀念都不行;連動到說:“我轉大*輪,度無量眾生”,都不行!本性、如來藏性沒有這個東西,雖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可度,轉大*輪者,無*輪可轉,若悟無心,即轉*輪,*輪無相啊,怎麼轉?是不是?無心即傳佛的心印,聽過這一句話嗎?無心,悟無心者,即傳佛之心印,悟到一切法本身就無心,無心,那就是傳佛的心印。所以,法法本空,無法可傳,是名傳法。所以,站在這個如來藏性的角度,這個畢竟空,那這個念下來就很過瘾了。意思就是:這一面心鏡要絕對的清淨,一點點都不能動念,動到一念的執著都不行!所以你說:慧律法師您在弘法!我沒有啊,從來沒有這種感覺,做我該做的工作。對不對?“有很多人在聽法!”沒有啊,我看到的,不見一物,名為見道啊!是不是?那師父!您為什麼說法?演戲嘛,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對不對?人生本是一出戲嘛,你看看哪一個角色你演什麼?我是獻身於宗教,講經說法,弘揚正法,這就是我們的天職。眾生看了是這樣,可是我們絕對的如來藏性沒有這個啊,自性本空,沒有團聚、沒有緣合,就沒有緣散,法本不生,哪裡有弘法呢?可是這個*輪就是在一切無生裡面轉。
所以底下,看經文:非心就是非見大、非識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這二大就包括心,非心就是非見大、非識大。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就是非五大;非眼、非耳、鼻、舌、身、意,就是非六根,就是非六入,六根就是六入;非色、非聲、香、味、觸、法,也就是非六塵,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就非六識。
  【前三句非七大。非心:即非見大識大,見、識二大,皆屬心法故;非空及下二句非五大,五大屬色法;其余諸句,非十八界,亦即非陰、入、處、界四科。非五根、六塵,即非色陰;非意根(第七識為意所依之根,七識乃八識見分所成。),非六識,】諸位!非六識就包括七識、八識。【即非受、想、行、識四陰;】所以在這個非六識要稍微注意一下,包括第七、第八意識都在內。即非受、想、行、識四陰;【又非眼等諸根,即非六入;並色等諸塵,即非十二處;並及六識,即非十八界,是謂非四科。據此則如來藏,非世間法矣。】

  翻過來,596頁,【此文與《心經》,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諸位!這個“空中”,很多人弄錯了,認為那是虛空,那是搞錯了,要講空性。是故這個空性的當中,沒有色法,沒有受、想、沒有行識。空性當中,【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名相全同,而非字與無字,意義稍異。】在《心經》裡面,【彼以觀照般若之功,照見真空實相之中,無有世間諸法;此以本來心,不假功用,】“此”就是此《楞嚴經》,《楞嚴經》是用本來心的,不假功用,本自具足。【空如來藏中(與空中同),本非七大四科,有為諸法,如前妙覺明心,先非水火,非字義同。如摩尼寶珠,體本清淨,非青、黃、赤、白也。以上非世間法,即如來藏,非六凡染法矣。】

  596頁,中間經文:【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
解釋一下:非明,第一個“明”字是妄明,就是性覺必明這個明。無明;這個“非”用二次,第一個是非妄明,性覺必明那個明當然是妄明。非妄明,也非無明,就是如來藏性當中,不能說有一個明,或者是有無明。如來藏性當中,也不能說我們把這個妄明除掉、盡了;或者是我們把這個無明除掉,所謂無明盡,講明滅,或者是無明滅,都不對,因為本來就沒有妄明、本來就沒有無明。所以這二個意思就是說:十二因緣的開頭就是無明,無明、行、識、明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緣。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如來藏性當中,沒有所謂的妄明,也無所謂的無明;更不能說我們把妄明除掉,也無所謂說我們把這個妄明除掉,也不可以說我們把無明滅盡,不可以這樣講,為什麼?妄明本空、無明本空;“盡”就是把它除掉。明無明盡,我們除掉了妄明、除掉了無明,所以恢復了本明,錯了!本明本來就沒有妄明、沒有無明,所以說把明跟無明盡,這個是錯誤的,不可以這樣講。
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中間超越了十支,因為無明、行、識、明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中間停了十支,超越它。如是乃至,非老、非死,如來藏性當中它不是相,所以沒有東西會老,它也沒有皺紋,如來藏性當中,它本來沒有生滅,也沒有所謂死,死是在相上論斷的,也沒有所謂說我把這個老死斷盡了,沒有,本來就空,沒有說老死盡,因為修行修到沒有老,也破除了死,“老死都被我破盡了、滅盡了!”不能這樣講,本如來藏性空當中沒有這個。
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說:如來藏性當中,無所謂的妄明,也無所謂的無明;也無所謂把妄明除掉、把無明除掉,不可以這樣講,妄明、無明本來就空。如是超越中間的十支,來到了也沒有所謂老,因為如來藏性無相;也沒有所謂死,因為本來就無生,哪來死呢?也不可以說有老死盡,說我們破除老、死,統統破盡了。諸位!沒有相的東西,哪來的老?哪來的死?一切法本自無生,沒有老跟死這個東西。所以站在相上的論斷,有所謂的老死盡;站在體性來講就沒有這個東西。
  看注解:【此下非出世法,即如來藏,非四聖淨法矣。四聖淨法,亦佛常說,隨淨緣起所成者。今皆約本來心,未起事用時說,此先非緣覺法,十二因緣十二支,有流轉、還滅二門,】諸位!在“流轉”的旁邊寫三個字:順生死,順生死叫做流轉門,十二因緣流轉門;還滅門就是逆生死。流轉是順生死門,還滅門是逆生死門,逆生死門就是要斷生死。【先釋名義,後解本文。此佛為緣覺人,所說小乘法,】在這個《阿含經》講的最多就是這個。【分三世因果,即惑、業、苦三道,遷流不息,輪轉無窮,故曰流轉門;還滅門者,即斷十二支,】斷十二支,這十二支不是統統斷,你只要斷一支,它就停。譬如說那個時鐘,從123456789。。。這樣一直走一直走,對不對?一直走一直走,你只要把它一支破壞掉了,它就停止了,這個時鐘就不會動了。把無明斷盡了、斷掉了,那後面就沒有行,識、明色、六入、觸、受統統沒有。所以,這十二支你要斷掉一支,它就沒有連結了,它就不會像我們時鐘,1234,總共十二個格,每一格五分鐘,12就表示無明,無明緣行、行緣識、六入、觸、受、愛、取、有,十二支就像時鐘這樣走。。。左右繞一圈。。。對不對?一直繞,你有第一支,它就繼續走,你有執著就繼續走,時鐘就繼續走;你把那個時鐘拿掉,那個心拿掉,它就靜止、不動了;無明除掉,後面就斷掉了,一也不會接到二,二也不會接到三了。知道嗎?所以這個十二因緣,你只要斷掉最重要的一支——最重要一支就是無明。還有,今生今世斷掉中間最重要的一支——就是“愛”,“愛”就是貪愛;還有取,中間那個“取”字,死執不放那個取,就會造成未來的生死。所以斷十二支,【復還真谛,】真谛就是空。【滅諸生死,故曰還滅門。】諸位!十二支,這裡還有必需要提醒大家的,《阿含經》講的十二支,是完全不同於《俱捨論》,也完全不同於唯識,有三世,有講三世,十二因緣有講三世十二因緣,有講二世十二因緣,有講一念的十二因緣。諸位!《阿含經》講的跟俱捨不一樣,俱捨講的跟唯識不一樣。所以,這個你一定要認識一下,不要認為十二因緣只有一種講法,三世十二因緣法這個是唯識學講的。所以一個法師博學多聞,它就非常的重要,不能講到十二因緣就認為只有一種,錯了,錯了!

  【十二支:一、無明支】這個是用唯識學的角度講三世的十二因緣。無明支,無明當然就沒有智慧了。【(無所明了,不明我空之理,屬惑。);】惑、業、苦的惑。【二、行支】行當然就是造作了。【(即依惑所造之業行。此為過去世二支因。);】過去世的二支因,就是行,過去世就是過去因為有無明,然後造作,感得了今生今世的轉世投胎,所以第三就是轉世來投胎。【三、識支(即今世投胎時八識。);】先來後去,第八識是先來後去,投胎時是先來,死亡的時候是最慢去,叫做先來後去作主翁。【四、名色支;】為什麼叫做“名”呢?但有其名,沒有形,就是只有精神,意思就是只有心,所以,但有其名叫做名;“色”是指父精母血。看小字:【(即投胎後,心色和合。名即是心無形相故,色即是父精母血。);五、六入支(即出胎後,六根為六塵所入處。);六、觸支(即少時,】年少的時候。【六根觸對六塵,未成欣戚時。);】“欣”就是樂、喜歡,“戚”就是討厭,意思就是說:還沒有那麼強烈的對境界。。。苦跟樂沒有那麼強烈,憂跟喜沒有那麼強烈的時候,未成欣戚時。【七、受支】這個就愈來愈強了。【(即稍長,領受外境,能起欣戚時。)】“欣”就是歡喜,“戚”就厭惡時。愛之欲其生,惡之令其死。【自識至此,】從識到此,就是識,然後明色、六入、觸、受,就是從識到這個受,【為現在世五支果。);】意思就是從投胎轉世,一直到能強烈的感受,這個是現在世。【八、愛支(即受境之後,心起愛憎,)】為現世之惑,【為現在世惑。);】諸位!這個愛恨交織就會毀掉一個人,強烈的愛、強烈的恨,這個人就注定要毀滅的。所以人不需要別人毀滅,他自己就會毀滅自己,心靈會交錯、會憔悴,很累,會活得很累,愛跟恨太強,會活得很累!【九、取支】取支重點在哪裡?就是死執不放,這個就很麻煩!【(由愛憎而起取捨,取捨即造業之初。與古解不同。);】這個“取”字,就是所謂俱生來的執著、後天分別的執著,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先天加後天,那就叫做死執不放,取。【十、有支】一般對這個還很陌生,這個有支,它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就是有了將來的生死業。我說這個觀念非常重要,他說“有”,以為說我愛的東西,取了變成我自己所有,哇!這個糟糕了!這個解釋就很糟糕了,不但不符合《阿含經》、不符合佛義,完全都是你自己在解讀。這個“有”不是擁有,這個“有”是有生死業,有了未來的生死業。有支,【(即取捨既定,而業因已成,曰有。愛、取、有為現在世三支因,再感未來世二支果。);】你有這個業,你就注定要繼續來投胎轉世。【十一、生支(由現在世惑業因,感來世受生果。);十二、老死(指來世,從生而至老死也。)。此十二支,展轉相因,連環鉤鎖,三世因果,流轉不息,曰無明緣行,行緣識,】為什麼中間一個“緣”?“緣”就是鉤鎖義,我鉤你,你鉤我,就像鏈子一樣,要不然會斷掉啊!無明鉤著行,行鉤著識,就像鏈子一樣。【乃至有緣生,生緣老死是也。】

  【還滅門是修法: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辟支利根,一聞佛說,即知無明為生死之根,即從斷無明下手,如砍樹者,直砍其根,根斷而樹自倒,無明斷,而生死自了矣。】
【此文亦同心經,無字非字如上解。無明上多一明字,即性覺必明之明字,因必欲加明於覺,故成無明,此本來心,一念未動,故非明非無明,如是乃至非老非死。第一非字雙用,又非明非無明盡(即滅也),如是乃至,非老死盡,此將流轉,還滅二門分開,各舉因緣之頭,直超因緣之尾,以便易知。如筷一雙直排,】諸位!看這裡,筷子要排這樣子,(師父以扇子為筷子將其橫排而面眾)這是一支筷子上面,上面就是流轉門,底下這個筷子是還滅門。先看上面這個筷子,這樣排,無明,一直流轉下去,無明、行、識、明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師父在上排“筷子”上從左至右以手示十二因緣各各“流轉”貌)這個就是流轉門,這第一支筷子。你要修行,還滅門,也是一樣,還滅、還滅。。。(師父在下排筷子上從右至左以手示“還滅”貌)無明滅了,這就沒有了。所以,流轉生死是這樣過來的,逆生死是這樣過來的,沒有死亡,沒有死亡當然就沒有生,沒有生就是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取,沒有取就是沒有愛,沒有愛就是一直一直到前面,就沒有無明,叫還滅門;流轉生死門(師舉筷子從左至右行)、還滅(師舉筷子從右至左行),就是這個。如筷子一雙直排;這個初學佛法的人、老參:講經就講經嘛,擺那雙筷子做什麼呢?(笑)就是這樣子,不懂這個什麼含義。如筷一雙直排,【現文乃是將二門,】就是流轉門、還滅門。【雙舉第一支因緣之頭,】就是無明。然後,【雙超中間十支,而至十二支因緣之尾,稍費思索。】師父已經解釋得很詳細,如果你要更詳細,那就在我們《大專佛學講座十四講表》裡面,師父講得非常清楚。【此中所雲老死盡,但盡分段,未盡變易也。據此如來藏,非緣覺法矣。】
好!諸位請翻開598頁,第一行:
  【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
這個就是非四谛,非聲聞法。這個“智”跟“得”要稍微理解一下,這個非智就是非我空智;非得:非得我空之理,沒有我空之智,也沒有我空的理。意思就是說:如來藏性裡面沒有能斷之智,如來藏性裡面亦無所得的我空之理。所以這個“智”就是能,能斷之智,那麼,“得”就是所得之空理,也是能所。這個非苦,如來藏性,本來苦無實性,畢竟空;非集,集是相上講的,根塵識講的;非滅,無苦可滅;非道,也無道可修,這站在如來藏性的角度講。非智,非我空智,意思就是:非著一個能斷之智;非得,亦不著一個所得之空理,這是小乘所證的智跟理。
  看注解:【次非聲聞法。苦、集、滅、道,四谛法門,是佛為小乘機所說。世間出世間,二種因果,皆是谛實,故稱為谛。苦谛:是世間生死苦果,以逼迫為性。】逼迫,眾生被逼迫了,有時候就會去自殺,苦對眾生來講是實實在在的,沒有一樣不苦的。所以講到究竟處,當然沒有這個;但是對眾生來講,不要說什麼,你今天突然。。。怎麼樣?譬如說你這個胃,哇!痛得受不了,或者是說你受到撞擊,非開刀不行,諸位!那你想想看,沒有打麻醉藥的時候,你功夫有多厲害啊?你真的證悟到如來藏性,不打麻醉藥開刀,你行嗎?我們不是聖人,倒沒有那種定力,所以還是沒有這個能力,色身是假相,但是,碰到最極端的痛苦的時候,就是沒有辦法!簡單講就是要學習放下,要學習放下。所以,人病苦一折磨下去的時候,所有的理性都沒有,所有的智慧也都幾乎消失了,一心一意只想說:我現在肚子痛,肚子趕快沒有痛!阿彌陀佛忘記了。很累很累的人:我現在佛念不出來,只想趕快去躺著!就是這樣,那個苦對眾生來講,它有逼迫性,很難去克制的。有一種東西,它是非人力所能控制,它不是理性的東西,譬如說你的腦部受了重創,譬如說阿茲海默症;或者老人健忘症,一直抖。。。美國有一個,他就是得到那種,中國話叫做舞蹈症,他就一直抖。。。影片出來,哇!那個抖得實在是嚴重,那種情形,我看連想要端一碗飯吃都不太可能!怎麼會抖得這麼厲害?就是這麼厲害,完全失控,你看到那一幕,你會嚇一跳!那美國人他的爸爸,孩子沒辦法了,沒辦法治療、沒辦法開刀,就什麼?弄一個很大的空間,他爸爸、媽媽也很無奈啊,也很有愛心,可是,生到這樣的兒子沒辦法,就怎麼樣?飯就擺在地上,自己去轉,自己去吃,他就沒辦法端,端不起來啊,他就一直抖。。。然後一直在地上翻滾,一直抖,醫藥統統無效,那腦部失控,這個就是業。你看到那一幕的時候,哇!我的天!吃飯,連端起來都沒有辦法,連吃一口都沒辦法,端下來,它會一直掉一直掉,飯粒、面包、漢堡統統掉光光!所以他爸爸、媽媽就把食物像狗一樣放在地上,他一直去轉,轉過來,機會到了咬一口,再轉。。。轉到這個漢堡的旁邊,他就再咬一口,目標又快到了,又咬一口,如果是正常人,三兩下就吃光了,哇!這麼累的,吃一個漢堡搞了老半天,沒有辦法!得到這種病症,真的苦不堪言,他爸爸、媽媽也是束手無策啊!這個就是說:不是你學佛就可以講大話的,當你碰到這種情形,沒轍,沒轍啊!好!老年癡呆症,年歲大了,現在講的:白天太操勞了、西藥用得太重了,或者是農藥用得太重了,中毒!或者受到什麼重大的打擊,結果到六十幾歲的時候,失智的老人,坐在那邊,人家推輪椅:阿爸,阿爸!你知道我是誰嗎?喔!不認識。你看,是啊,沒有錯啊,如來藏性大家都有啊,你碰到這個老人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就沒轍,沒辦法!所以這個就是我們要面對現實的問題,不是學佛好高骛遠、講求理想化,重點,重點:一定要把身體照顧得健康。你看,你這個飯端起來就這樣吃,你看,就這麼簡單的動作,我剛剛看到那個影片,那個美國的小朋友,才十幾歲,在地上打滾了老半天!人家記者就訪問他爸爸、媽媽說:那你為什麼要對你兒子這樣?他說:我對我兒子很好啊,你不要這樣講,我們真的用所有的愛心在對兒子。他說:你的兒子像狗一樣在地上這樣打陀螺,你怎麼會說你們對你兒子這樣?他這個老人就解釋給他聽,對記者說,那你跟他生活一、二天。這記者就很勇敢的跟他生活一、二天,那記者二天就投降了,沒辦法,飯端不住,沒辦法,二天就投降了!他才體會到說他爸爸、媽媽是真的很辛苦,生到這樣的孩子,沒轍,沒辦法!所以,舉的這個例子就是說,你今天不管你長得怎麼樣,不管你的身材怎麼樣,不管你是男、是女的,很知足了!所以說:你有辦法聽到佛法,知道生死苦。那我們知道說這個逼迫性,就是世間每一個人業力不一樣,千百種苦,不是只有八苦。諸位!底下,【約人間,略說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底下說【(欲合偏離),】“欲”就是想要,想要大家在一起,就偏偏離開,你看看這個就是這樣子了,(日語)不是愛到瘋狂,就是恨之入骨,就是這樣子,愛別離苦,有的人承受不了的。【怨(平聲)憎會苦】怨憎會就是【(欲離偏遇),】想要離開就偏偏遇到,就是這樣。我告訴你們:如果了解佛法的話就是:你選老公,或者是你選老婆,講一句實在話,你也不用怎麼挑選啦,反正怎麼挑就是會挑到最差的那一個。他是你的老公喔,我告訴你:你怎麼樣逃到天涯海角,他還是你老公,逃不掉的!說:哼!這麼丑,我才不娶她呢!如果她是你老婆,逃不掉,真的!所以,這個業力是不可思議的,不可思議,有時候你還作不了主。所以人間的苦,其實不是說只有八苦,我認為是無量無邊!【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這五陰就像火在燒一樣。【五陰煩惱之火,焚燒眾生之心,前七為別,後一為總。】各別,其實是何止八苦啊!是不是?【約三界則分三苦:五趣眾生為苦苦;】底下一個苦是身苦,上面一個苦是外境的災難的苦;所以說內苦,底下的苦是內,就是身;外面的苦是外,內也苦、外也苦,哇!二個苦加在一起,苦苦苦。。。對不對?苦苦苦,這個就是眾生。【乃苦中之苦。】每一個生過重病的人都知道,苦中之苦。【天趣眾生,三禅以下為壞苦;】壞就是【福樂有盡,久必壞生。】不管這一朵花怎麼樣,它一定會壞;或者你的禅定的功夫有多深,它還是會壞,除非是佛的定。【四禅以上為行苦;】行苦的意思就是剎那生滅苦,剎那生滅,佛也把它列為一種苦。【雖苦樂雙亡,難免行陰遷流之苦。佛為說此是苦,汝當知。】
【集谛:是世間煩惱苦因,我執分別俱生,粗細煩惱,集聚眾生心中,以招感為性,】招感來,【依煩惱惑,造善惡業,招感生死苦果,若無集谛煩惱苦因,當然不受生死苦果,佛為說此是集,汝當斷。】所以,斷,這個重點在斷貪嗔癡殺盜YIN,就是斷這個。你要斷什麼?斷這六個字:貪嗔癡、殺盜YIN,就是斷這個。

  【滅谛:是出世間涅槃(譯不生不滅)樂果,即二乘所證,方便有余土,】這個土有四土:方便有余土,當然前面還有一個叫做凡聖同居土,第二個叫做方便有余土。也就是說:凡夫見思惑沒有斷的,就住在凡聖同居土;斷見思惑的阿羅漢,就住在方便有余土,因為不是究竟;出三界的就住在實報莊嚴土,看到的就是佛的報身、自己的報身;最後,佛進入最究竟的,就是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唯有佛一人,只有諸佛菩薩的領域,這常寂光淨土。那這裡講方便有余土,就是斷見思惑暫時所住的土。【偏真涅槃,】就是偏空、不究竟空。【揀異究竟無余涅槃。】究竟無余涅槃當然就是佛果了。【以可證為性,若能修道、斷集,自可滅盡諸苦,滅非真谛,因滅會真,】這個滅是滅苦,滅苦這個名詞並不是真空之谛的名詞,只是滅苦,所以,滅苦它不是真空之谛。但是因滅會真,要加一個“但”字,義理更清楚,但因為滅苦,能會真如的無為法,所以叫做因滅會真,因為滅這個苦,就能夠契入真如的無為。【故稱滅谛,】所以,其實它是滅煩惱、滅苦,不生煩惱叫做滅,這稱為滅谛。【佛言此是滅,汝當證。】
【道谛:是出世間道品樂因,共有三十七品,】這個我們在《十四講表》大家統統有背過。【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即五根增長成力)、七覺支、】七覺支就是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八聖道分。【以可修為性。四谛中,此谛最關緊要,若能修道,自然斷煩惱苦因,滅生、死苦果,證涅槃樂果。如大乘四弘誓願,】大乘的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第三法門無量誓願學,學成則前後三願,皆得圓滿,佛雲:此是道,汝當修。諸弟子聞佛四谛法聲,修道證果,故稱聲聞。】聽佛的音聲而證果。
【非智非得者:此文接於四谛之下,不必別作他說。依孤山作小乘所證智理,謂非有我空之智,】也就是沒有著一個我空的智是能斷之智。【與非得我空之理,】也沒有所得到的我空之理。其實這個仍然是能斷之智、所得之理,仍然是能所,還是放下。【當屬聲聞乘,此亦隨淨緣所成。本來心中,不但有為法當非,即無為法亦非,以藏心不屬有為無為故;據此則如來藏,非聲聞法矣。】

  底下,599頁,經文:【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羅密多。】
這個非六度、非菩薩法。
檀那就是布施,屍羅就是持戒。如來藏性非布施法,只有布施,沒有辦法達到如來藏性的,要體悟到畢竟空寂。
非屍羅,也不是持戒,持戒,它有持戒相,“戒相莊嚴”,你沒聽過嗎?持戒,它有持戒相,連相都沒有,怎麼持?所以非屍羅。
非毗梨耶,毗梨耶就是精進,無為法,精進什麼呢?
非羼提,羼提就是忍辱,沒有能忍、所忍,沒有能所,它不是忍辱。
非禅那,禅那就是禅定,如來藏性本來具足有定,不必加一個定,非禅那。
非般刺若,就是非智慧,智慧是個名詞,本來就具足,不是說你擁有、能擁有智慧。
非波羅密多就是到彼岸,連此岸都沒有,哪裡到彼岸呢?
所以,如來藏性沒有能所,非布施、非持戒、非精進、非忍辱、非禅定、非般若、非波羅密,也沒有所謂到彼岸、到此岸這個東西。
  【此非菩薩法。他經所說檀波羅密等,乃理行因果並舉,此文稍異。依孤山曰:‘非檀那等,先非能趨行;】“趨”就是趨向,先非掉,有趨向某一種目標,沒有的,沒有目標讓你趨向的。然後,【非波羅多者,總非所趨理也。’】因為沒有能所。【此文全用梵語,前六即六度,後一即到彼岸。】
【檀那此雲布施,布施有三:一曰資生施,即以財物布施,資養生命;】這個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二曰法施,即以佛法布施,令續慧命;】這個是出家人,還有一些有德行的大德居士所做的工作。【三曰無畏施,即以無畏力,布施於眾生,】無畏施就是令眾生無畏,那就不殺生,讓眾生不要有恐懼感。這個無畏施,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人不能有殺心、有害心;一個人有殺心、有害心,動物看到你,它會發抖。無畏施,即以無畏力布施於眾生,【令離怖畏。】
【屍羅此雲持戒,持戒亦三:一曰攝律儀戒,無惡不斷也;二曰攝善法戒,無善不修也。三曰饒益有情戒,無眾生不度也。此大乘戒,不獨制身口,而能攝心也。毗梨耶此雲精進,精勤不懈曰精,進趨不退曰進。乃普對諸度萬行,悉皆勇往直前也。】

  【羼提此雲忍辱。辱者侮辱,或罵詈,或排斥,或毆打,或殘害。一切逆境,皆謂之辱;忍者忍受,能含忍順受。忍之一事,頗不容易,略說其相有六:一曰力忍,凡辱境之來,忍而不較。退一步,讓三分,由他、任他;二曰反忍,】用觀照的。【凡遇人加辱,不責人而反責己,】可能【總由過去辱他,故今辱我,作還報想,】欠了以後,還了就好了。【並不尤人;】“尤”就是抱怨。【三曰忘忍,雅量寬洪,雖然受辱,毫不介意,處辱如無,此三尚未得理,謂之事忍。理忍亦三:一曰觀忍,凡辱境當前,以智觀察,我身本不有,人相復何存,人我雙亡,辱境安在;】沒有的。【二曰喜忍,】歡喜。【逢人加辱,】有人侮辱我。【心生歡喜,以其能成就我之忍力,】所以,【如力士逢人試力而喜也;】試力就是試著自己的力量:我修行修到這麼久了,還沒有人這麼侮辱我,我試著看看忍得過忍不過?所以,我們常常用感恩的心,眾生造了地獄的惡因,來成就我們的道業、成就我們的忍辱,我們為什麼不感恩他?他這樣一直像發瘋似的傷害我們,我們為什麼不寬恕他?所以,你用這個觀照的力量,試力而喜,試就是試自己的忍辱力叫做試力。就是他來跟我考試考試;大學聯考不是有考試嗎?臨命終我們要考試;不用到臨命終考這個忍辱,我們生前就考考看,能不能躲得過人家的侮辱,不要跟他計較。對不對?【三曰慈忍,對於加辱之人,憐彼愚癡,】我就是用這樣子,眾生真的愚癡。【無有智慧,不知禮義,不明因果,竟起慈心,發願度脫也。】我還沒有這個後面四個字,我沒有發願度脫他。有一個記者,他一直傷害師父,然後我用這個電話有通過,我說:我不生氣,我原諒你,我從來不恨你,不過你造的因果你自己要負責。眾生,這個有時候他們要生存,有時候我們用理解一下,有時候這些名人要犧牲,他們生存的壓力很大,他要報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所以,你看到這個報章雜志,常常跟人家上法院,這個要告他、這個要告他,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去告這種事情,沒有那個時間。我們用的就是這個,用的就是這個。我們也能理解說,說實在話,記者的壓力也是很大,他總是要寫一些東西。憐彼愚癡,無有智慧,不知禮義,不明因果,竟起慈心,發願度眾也。【如釋迦本師,為歌利王,割截身體,不生嗔恨,發願成佛先度是也。】所以,我看了這一段就說:哎呀!人家罵一罵還會消災呢,你做得到,他拿刀子來,把你的肉割起來,你不生嗔恨的,你舉手讓我看看!你有這種功夫,你舉手讓我看看。做不到!好!我也要先聲明:我也做不到,你敢割截我的身體看看!我也是做不到。沒辦法啊,這個佛才有辦法做到這種功夫,我們真的沒辦法!拿刀子來割,我們只能說:你不要割我的身體,生命是很珍貴的!我會跑給他追,我是不會傷害到他,我是跑啦,跑快一點啦!對不對?要不然最多就叫個警察來,你不要殺我、不要割我的肉,我也沒有欠你,我最多做到這樣子啦,恨他是不會啦!對不對?發願成佛先度他,這個我也做不到,你要殺我,我為什麼還要度你?我才不管你死活,怎麼可能還去度你?講來講去,我們還不是佛祖,我們要講良心話啊!諸位!你家,真的拿刀、動刀動槍,到你家要干掉你的老公,或者你的老婆、兒女,你真的會想度他?哼哼哼!這也是不可能的事,真的沒有辦法,成佛哪這麼簡單的?沒有那麼簡單的!這個就是我們認識自己,真的!還是做不來,要老實一點,要老實一點。

  【禅那此雲靜慮,此慮非思慮,】非識心之慮。【即正思惟。初修靜即是止,慮即是觀;修成靜即是定,慮即是慧。或稱禅定,有世間禅,出世間禅,出世上上禅。世間禅:凡夫四禅四空定,外道無心定;出世間禅:小乘禅,大乘禅;】我們就是修一種,我們修的那個也是chan(二聲),但是,跟我們大小乘不一樣,我們修的那個叫做嘴饞,整天就是只想吃的而已,就是嘴饞。【出世上上禅:即十方諸佛,得成菩提之定,名大佛頂首楞嚴王是也。】
【般刺若此雲智慧,有文字般若,即一切經典,能诠義理,可以開人智慧,而世間文字,不足稱焉;有觀照般若,即起智觀照,三空】就是人、法、空空。【妙理;有實相般若,即本經,十番所顯之妙淨明心,四科七大所會之如來藏性,平等一如,真實之相。菩薩觀照功深,所得契合真理之智,是為般若妙智。上六是趣果之行,屬因。】

  【波羅密多此雲到彼岸,是所趣之理屬果。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涅槃,即佛所證不生滅之果,實教菩薩,得以分證,若權教菩薩,所修諸行,但稱六度,不稱六波羅密,】這個很重要,權教不究竟,當然就沒有菠羅密。這個很重要的,六度跟六波羅密是不一樣的,六度只是方便,六波羅密是究竟啊,到彼岸啊,這個要看清楚。所以平常稱六度,權教菩薩叫做六度,實教菩薩叫做六波羅密。這個名詞,說不定你二十年來還沒有分清楚!【以所修不能離相,】不能離相就沒有辦法達到波羅密,所以離相就是真功夫。【未得三輪體空,不到涅槃彼岸。此六波羅密,以般若為先導,必由般若,方能離相,方到彼岸也。此亦屬淨緣起,而本來心,不假修證,故皆非之。據此,如來藏非菩薩法矣。】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羅诃,非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淨。】
諸位!如來藏性沒有任何的名詞,空,不貼任何的標簽,它是證量的心境,所以沒有任何的標簽,講如來也不對,講應供也不對,講正遍知也不對,講大涅槃也不對,講常、樂、我、淨,統統不對,它沒有標簽,它沒有相的東西,你怎麼安上什麼如來、應供、正遍知?這個是就人所認識的名相,來說明究竟義的聖者跟覺悟的聖者,所提出來的一個名詞。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怛闼阿竭就是如來,對不對?諸位!這個“如來”用台語來念的話,形容一個可怕的人、道理講不通的人,就用台語,他也是“如來”,一直胡鬧又一直來,一直來又一直胡鬧,這也是“如來”,所以,用國語講的“如來”,是世尊這種大聖人;若是用台語講的,一直來又一直胡鬧的,無理取鬧個不停的,那就是很淒慘的、精神病的人,不一樣的,如果說以後你去外面看到一個很不講道理的,你就講一句很有水平的話:唉!這個也是“如來”!但是你不要用國語講,記得要講台語,意思就是很不可理喻,又開始胡鬧了,這個也是“如來”。這樣我們內行的人聽得懂,那些外行的人聽不懂,我們講我們自己聽得懂的就好。這個人也是“如來”,字面上好聽又好看,又不會傷人,他在一旁聽得懂台語,聽了會很高興:啊?我是如來?對啊!一直胡鬧又一直來,難道不是“如來”?每次來就是要開始無理取鬧。非阿羅诃就是應供,非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三耶三菩就是正遍知,三耶三菩。非大涅槃,大涅槃就是非涅槃的斷果,沒有能所,哪裡有大涅槃?也不是常、也不是樂、也不是我、也不是淨,諸位!常、樂、我、淨,這個都是名詞,真實的解脫境界,不安任何的這些標簽,這些如來、應供、正遍知、涅槃、常樂我淨,這個都是名相,在形容某一種東西;如來藏性絕對的東西,沒有東西讓你形容。所以說:永恆的真理是不需要標簽的,就是這個道理。
  【此非如來法。如是指上所修,六波羅密行,乃能從因至果。非有超略,顯前菩薩法,即如來之因也。非怛闼阿竭三句,非能證佛也;】意思就是非有能證之佛。【非大涅槃三句,非所證法也。怛闼阿竭:此雲如來,有法、報、應三身,解見在前。阿羅诃:此雲應供,能應九法界眾生之供。三耶三菩:此雲正遍知,正知,知心包萬法,遍知,知萬法唯心;又正知是實智照理,遍知是權智照事。此三即諸佛十號前三號。大涅槃:即佛所證大寂滅海,此雲不生滅,二死永亡故;又雲圓寂,真無不圓,妄無不寂也。此為佛果之總,下二句,即涅槃所具四德為別。】

  【《正脈》雲:常者,非惟二死永亡,無諸生滅,亦且世相常住,】為什麼世相常住?世相就是空相,空相當然常住。所以,世間這種種的假相,它其實就是真相。亦且世相常住,【究竟堅固也;】所以,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就是這個道理。【樂者,非惟遠離諸生死苦,亦且得不思議解脫,受用無量法樂也;我者,非惟證真法身,猶若虛空,亦且山河大地,全露遮那也;淨者,非惟妙淨理體,無諸染著,亦且清淨遍周,無染非淨也。此文似但非】就是去除,非去【涅槃斷果,實亦非菩提智果,】也是放下,也是不著。【正遍知,即三菩提,權、實二智也。】
【佛,為極果聖人,菩提涅槃是究竟果法,何亦俱非耶?《金剛經》所雲:‘言佛法者,即非佛法。’】諸位!為什麼講:佛法不是佛法呢?因為佛法是不可說,硬要說,那就不是佛法,說佛法是本身無相。對不對?實智究竟解脫。所以,只要你講到佛法在語言上、文字上,那即非佛法,佛法不是觀念、不是語言、不是文字,說不得。【又《圓覺經》雲:‘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此本來心,與妙圓覺心,無二無別,故佛法亦俱非也。據此則如來藏,又非佛法矣。】
【統上則十界俱非,非六凡法界者,以明空如來藏,非染法之所能染;又非四聖法界者,以明空如來藏,】非聖非凡、非淨。【亦非淨法之所能淨;是謂彌滿清淨,中不容他,如實空義也。】所以諸位!要修空觀,記得!空到底,空掉一切執著,空掉一切分別,空掉一切顛倒,空到底!就像你砍這個、劈這個柴,用這個斧頭劈這個柴,一下子要劈到底。諸位!這個鏡子要完全干淨,就必需一塵不染,必需一絲不掛,要絕對的干淨,絕對的干淨就是空如來藏,什麼聖凡、染淨統統放下。【初圓彰空藏一切皆非竟。】

  603頁,這一段是【巳二 彰不空藏一切皆即】
一切皆即就是即一切法,世法、出世法都是佛法,都是如來藏。

  中間經文:【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
以是俱非,這個是講前面的,因為前面的如來藏是不立一法,它才能夠成就任何的六凡的世間,還有四聖的出世間。為什麼?因為它不立一切法,所以世間的六凡、出世間的四聖,統統是如來藏。即如來藏,“即”就是一切法,意思就是:因為如來藏不立一切法,空如來藏不立一切法,就是以是俱非,所以能夠成就即如來藏,這個即如來藏就是成就不空如來藏。這個不空如來藏中的一切法,怎麼樣?元明心妙,就是如來藏中的一切法;元明就是本明照用,心妙就是大用現前,依體起用。那麼現在就是這樣子了,整句的意思就是說:以是俱非,世出世間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好!這一句的意思,究竟的義就是:因為你能空,一切俱非,就是空如來藏不立一法,所以世間的六凡、出世間的四聖,就是如來藏中的一切法,而且這個不空如來藏,即如來藏就是不空如來藏,“即”就是不空,要面對這個現實。即如來藏中一切法,本明照用,而且依體起用,大用現前的心妙,不可思議的妙用。
所以,重點在哪裡?前面沒有畢竟空,這裡就沒有辦法畢竟用,這問題就出在這個地方!所以前面:以是俱非是體,後面這個:元明心妙就是大用,大用。為什麼?不空如來藏就是用,空如來藏就是體,不空如來藏就是大用。
  底下,【上二句承上起下。世即六凡,出世即四聖。俱非者:以空如來藏,湛寂之體,清淨本然,不立一法,方能成不空如來藏;俱即一切法之用,如摩尼珠,體非青、黃、赤、白,故能隨緣現色,此蹑空藏,為不空藏之由。】意思就是依體起用,空藏是體,不空藏就是大用,如果那個體不空,大用顯現不出來;一個人沒有斷盡煩惱,像佛一樣,用不出來,大智慧、大神通統統用不出來。所以必需從內心裡面鏟除所有的煩惱、執著,你才有辦法成就佛道,而且就像佛有大神通、大智慧、大涅槃;如果你那個煩惱、執著不空,那沒有辦法!
【即如來藏,元明心妙:此舉藏心,正由本妙寂體,】如果完全清淨的鏡子,就是這樣,像它這樣,完全清淨的鏡子就可以照,照天照地,叫做本妙寂體,你看,清淨的鏡子、完全干淨的鏡子,就是像這樣,本妙寂體。【遍非諸法,故能起元明照用,普即諸法也。元明:即本明照用,如摩尼珠,光涵照用。】“涵”就是包括、包含、現起,這個光包含著照用。【而曰心妙者:正顯用乃體含,】體中本含,意思就是:你只要照見空體,大用就會現前。就像鏡子,對不對?本來就會反射,本來鏡子就是能用,如來藏的體性本來就含有大用。【仍非滯有之用,】它還不是停頓在假相當中那種用,它是如來藏性的大用、妙用,【是即妙之明,即寂之照也。】所以因為有空如來藏,所以成就了不空如來藏,底下這個統統是圓照大用,不捨一法。為什麼?任何一個法都是佛法、都是如來藏性,所以這個更加強調成就一切法,當下就是。即心,就是見大,如來藏性就是見大,不離見大,就是識大。即空、即地。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
這個就講到“即”,就是圓照大用,不捨一法,當下就是,如來藏性不離見大、不離識大;如來藏性不離五大,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如來藏性就是六根,即眼、即耳、即鼻、舌、身、意,就是六入;即色、聲、香、味、觸、法,如來藏就是六塵,不離六塵;如來藏就是眼識界,如是乃至意識界,就是六識。

  【此下即十界。非但即於四聖,而且即於六凡;染淨俱該,聖凡平等,七大十八界,皆即藏心;故二十五聖依之而修,各各皆證圓通,即證入如來藏心也。一切法相,皆同空藏,惟改非為即而已,此即世間法矣。】意思就是:佛法不離世間法,佛法當然不能離開世間法。所以師父才告訴你:解脫是現在,不能等到臨命終啊,不能等到臨命終對一個極樂世界的期盼,耗掉了我們現在的五十年、半世紀的用功。意思就是說:我們期盼去極樂世界是好事;但是不要忘記我們現在也有一顆佛心正在運作啊,千萬不要虛度光陰,等待死亡,佛法是非常現實,既現實又超越的。

  604頁,經文:【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
一切的明、無明,當下都是如來藏性;明、無明盡,也是如來藏性,如是乃至,老當體即空,就是如來藏性,即老死盡,統統是如來藏性。
  【此即緣覺法。】

  【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
【此即聲聞法。】

  【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羅密多。】
【此即菩薩法。】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羅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
【此即如來法。】這個就是如來法。【以上十法界,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諸法,惟依藏心之體為體。離此心,而無片事可得,是謂塵塵混入,法法圓通,】諸位!什麼叫做塵塵混入,法法圓通?沉沉混入,任何一個時空,統統就是佛法,問題是你會不會用?什麼叫做法法圓通?法法畢竟空,哪一法不通呢?【一真不動,應用無限,如摩尼珠,普現一切色,如實不空義也。二彰不空藏一切皆即竟。】
再用一點點時間,因為中元普度可能要停課,我們多用一點點時間。

  605頁,中間的經文:【巳三 彰空不空即非圓融】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妙明心元。】
意思就是:以是俱即,統統即一切法,以是俱即,這個世間法、出世間法當下就是,就是如來藏,即如來藏,就是立一切法、成就一切法,當下就是,不離一切法,不離就是即。本來就是妙明心元,意思就是:世出世間法,統統是如來藏性,只是你不覺悟而已,就是這個道理。
  【上二句承上起下。以因也,是指不空如來藏,圓照之用,隨緣普現,不捨一法,俱即世出世間,聖凡十界故;並蹑上科,空如來藏,為空不空藏之由。即如來藏,妙明心元,此舉藏心,妙明心元,乃蹑前二藏。】前面二藏就是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根據前面。【空藏曰本妙,重一妙字;不空藏曰元明,重一明字;】第一個是妙,第二個是明。“妙”是講空,“明”是講用,諸位一定要記住,佛教的用語有它的一定的次第。妙:不可思議的體;但是也可以稱為妙用,也可以稱為本明之體,都可以,但是,用這個字稍微適合一下,哇!會顯出佛教不可思議。重一個妙字,不空藏重一個明字;【此合之而為本妙本明,以此明妙,乃自心本具,故曰心元。元即本也,體用雙彰,寂照不二,正顯圓融中道,雙遮雙照。】遮就是非空非有,照就是即空即有。【如摩尼珠,若言其有,一道清淨,忏塵不立;若言其空,眾相分明,遇緣普現。正所謂,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即妙而明,即明而妙,是為本來心也。】
605頁,最後一行,經文:
  【離即、離非,是即、非即。】
這是前面已經解釋過了。這個“即”,底下加“一切法”就很清楚,離即(就是一切法),離一切法。離非,非一切法就是空,意思就是離有離空,這個就是雙離空有。離即一切法,離非一切法,也就是說:離即就是離有,離非就是離空,雙離空有就叫做雙遮。底下那個“是”,要用二次: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是即一切法,這即一切法就是有;非即就是空,也是有,還是空,叫做雙照空有。是即一切法,是非即一切法,是即一切法也對,是非即一切法也對,這個意思講得更清楚中道第一義谛是怎麼說。
好!中道第一義谛究竟實相就是:諸位!離即一切法也對,離非即一切法的空也對;是即一切法也對,是非即一切法——空,也對,雙遮、雙離空有,離空離有也對,照空照有也對,而且是同時存在,這個就是究竟了義。
  【此即中道,第一義谛,勝義中真勝義性,亦即一乘寂滅場地。上句離不空藏,即一切法,是離有;離空藏,非一切法,是離空;乃雙遮空有】“遮”就是遮止。雙遮空有【二邊,】的執著,意思就是說:著空要離,著有還是要離。【以顯一心之體,不滯於空有也。下句是即非即,是字,雙貫即與非即解,】來作解答、來作解釋,【其義自明。是即十界,照不空藏,是照有;是非即十界,照空藏,是照空;乃雙照空有二邊,以顯一心之用,互融於空有也。】
【此經從阿難捨妄求真,求佛發妙明心,即顯發此三藏一心也。】諸位!這個就是《楞嚴經》所有的表達最重要的:三藏就是一心,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就是同一個心體,沒有二心。【佛始從眼根指出,十番極顯其真,二見略剖其妄,】二見就是同分妄見、別業妄見。略剖其妄,【復自根中,推而廣之,普會四科,遍融七大。阿難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常住不滅;此悟次第空藏,已成頓意,而圓意猶未彰也。】
【復由滿慈,問三種生續之因,如來與答,性覺必明,以為其咎,以致世界、眾生、業果,生續不斷,顯次第不空藏;斯則體用已備,圓意已露,猶未具彰也。】
【復答滿慈,五大圓融之難,以示性相二無礙理,且釋有礙之疑,至於即性之相,無量不思議妙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議妙體,尚未極顯也。 迨依迷悟心,對辨二種緣起,】二種緣起就是染跟淨這二種,一個是染的緣起,一個是淨的緣起,迷就是染的緣起,悟就是清淨的緣起。【依本來心,圓彰三種藏性,】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顯理顯到此處,可謂徹法流之底,窮性海之源,顯之極矣。】

  【然此一心三藏,即首楞嚴定,人人本具,迷不自覺,當起奢摩他,微密觀照,方能圓悟。前三卷,佛為阿難大眾,微妙開示,各各自知,此心遍滿十方,常住不滅,得微密觀照之功。此四卷,因滿慈啟問,佛為說三種生續之因,五大圓融之故,會歸三藏,極於一心,即微密觀照之功,】為什麼三藏極於一心?因為是不二法門,所有的佛法當下會歸一心,就是不二,不二法門就是一心。就是微密觀照之功,【照徹心源,一切事究竟堅固,方信首楞嚴,為自性天然本定,不假修成,但是了因之所了,】了因就是修行,修行會顯出佛性。【而非生因之所生矣。】為什麼不是生因所生?因為本自具足,你怎麼生啊?修行會顯出佛性,而佛性不是你生出來的,它天然的妙性本來具足。【初極顯圓融竟。】

  607頁,【卯二 普責思議】

  【如何世間,三有眾生,及出世間,聲聞、緣覺,以所知心,測度(音铎)如來,無上菩提。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這一段很是重要!如何世間就是責備、責怪之詞。這個世間都是用生滅心,三有眾生,三有眾生用什麼?就是用生滅意識心。以及出世間的聲聞乘、緣覺乘,以所知心,因為沒有拋開識心,而這識心都是分別計度。如何來測度;“度”就是思量、衡量,來測度如來無上的菩提?如來無上的菩提是超越一切意識心的,怎麼、如何可以用世間的語言,來入佛的知見?諸位!入佛的知見,世間的語言是生滅法,是人類所創造出來的,用人類有限的語言,如何進入根中的不生滅性?入佛知見是什麼?這是就因來講的,入佛知見,有入佛的知見這個因,才有辦法成佛嘛!所以,入佛知見是就因來講的,不生滅心就是佛的知見,意思就是:不可以用識心來入佛的知見,入佛的知見就是要開采根中之性、不生滅之性,叫做入佛知見。
 底下,【如何怪責之詞。世間三有眾生: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則三界也。依因感果,因果不亡,謂之曰有。世間二字,指三有之有情世間;並及超出三界,正覺世間,聲聞、緣覺,即出世二乘,已覺悟我空之理者,合之為凡夫、小乘。】
【以所知心,測度如來,無上菩提者:以用也,用所有能知之意識妄心,欲推測籌度,如來所證無上菩提,三智圓覺之極果,此屬修成。如《法華》雲:‘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難知難測。【即佛所證三藏一心也。此心非識所知,】不是識心所能知,識心有能所啊!【非心】就是非眾生的心【所測,】所以,此心非意識心所知,也非眾生心所能測度,前面講的是二乘人,後面講的是眾生。【祗能以如如智,方可契合,】豈可以所知之妄心,(【豈可以所知之心,】)妄自測度如來甚深的境界。(【妄自測度哉。】)

 翻過來,608頁,【用世語言,入佛知見者:用世間因緣、自然、和合不和,及互相陵滅,不合相容諸語言,欲入佛之知見。此佛知見,非指佛所得之三智五眼,】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五眼,好!我們知道,肉眼、天眼、法眼、慧眼、佛眼;【乃指眾生六根中所具,三藏一心也。上無上菩提約果言,此佛知見約因說,以顯三藏一心,生、佛平等。此因心,即如來密因,大開圓解,方能契入,豈可用世間語言,妄冀得入耶?】世間語言,你不可能入佛,佛必需要親證,入於不生滅性。
【此文即謂本妙覺心(三如來藏心),在本覺因中,在妙覺果上,皆不可思議,以所知心測度,用世語言求入,乃互影言之。】就是互相交換角度來說的。【實則此心,在因在果,均非擬議思量之所能及。古雲:‘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妙高頂上就是佛的境界,禅師、大悟人的境界,就是明心見性,這個明心見性是證量的境界,是連談都不能談。妙高頂上就是證量的境界,佛菩薩、就是咱們祖師大德開悟、大徹悟的境界,妙高頂上,從來不許商量,一句話都不能講!【第二峰頭,】怎麼樣?【諸祖略容話會。’】第二峰,就是方便一下,說說無妨,
【問:‘佛知見,明標佛字,何以約眾生因位耶?’答:‘《法華經》雲:‘佛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第一為開眾生,佛之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足知佛之知見,乃眾生本具六根中,不生滅性,即是佛知見也。’古有問善知識:‘如何是佛?’答曰:‘在眼曰見,】在眼叫做見性。【在耳曰聞,在鼻曰嗅,在舌曰嘗,在身曰覺,在意曰知。’】處處充滿佛。【是指根性,為佛知見,但舉前後二根,以攝余四。眾生雖然本具,】眾生雖然本具了佛性,【皆各埋沒於塵垢之中,故佛為開其本有佛之知見,使得清淨也。】【第二為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為本經,佛向阿難眼根指示,不動、】顯見不動,顯見【不變、】顯見【不失、】顯見【無還、乃至見見非見,】這個我們前面都解釋過了。【此即示佛知見。】【第三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本經佛為阿難,始自根中指出,更為會通萬法,淨極一心三藏,令起奢摩他,微密觀照,圓悟本有真心。】【第四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即本經,欲令阿難依圓解,起圓修,得圓證,】諸位!“圓”是什麼意思?“圓”就是無缺,諸位!識心不圓,見性即圓,不生滅性就是圓,用不生滅心,就是圓解、圓修、圓證。【直趣無上菩提。】見性就是佛的性,用這個因地心,你就一定能夠成佛。所以師父還是強調:不要太多的情緒化,修行不能有太多的情緒,不高興,整天繃一個臉,今天叫不回應,一個禮拜以後,那個臉還是一樣;一年以後,那個臉還是一樣,這個不行!諸位!修行人這個個性一定要趕快改掉。以前好像對不起我的,裝作不知道,碰到,一定要好好的問候一下,裝作沒事,這個很重要的修養,你的善因緣就會慢慢一直具足。你今天,人家講一句,你繃一個臉;下個月來看,又繃一個臉;明年看,還繃一個臉,哇!你想想看,誰敢親近你啊?諸位!不要自斷善緣,師父這樣勸告大家:無論法師、無論護法居士,有這個毛病的,當然包括我在內,有這個毛病的,務必要改掉。底下,【須知無上菩提,乃果中究竟佛知見;而佛知見,乃因中真性菩提也。】
【佛知見,今指根性,不獨我佛如是,十方諸佛皆然。下文第五卷,十方諸佛,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今欲知,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非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亦汝六根,更非他物。’此是結解,】就是心結解脫了,修學佛道要打開什麼結?打開心結,修學佛道要打開什麼結?就是打開心結,心中沒有結,沒有能所、沒有動念,當然就沒有結。所以知道,諸位!見性人過的那種日子,這個不是你想像的快樂,那一種幸福感、那一種知足!對不對?吃什麼,他統統放得下;睡什麼,也統統放得下,碰到什麼事,沒事,沒事!是不是?很能寬恕眾生的缺點,對自己的優點謙沖自牧,他絕對不會狂妄的,所以這個心結打開了。諸位!沒有幾個人想聽你那個狂妄之語,世間所有的眾生,都願意聽謙卑之語,你記住師父這一句話,而不是造作的,不是造作的:我怎麼樣怎麼樣,我怎麼樣,我不行啦!那個是造作,人家講那個謙卑是講得很自然的,很自然的,不是刻意的謙卑,很自然就說出謙卑的話。這是為什麼?成佛就是謙卑,謙卑就可以容納更多的水,就像大海一樣,大海就是低窪,低窪就可以容納更多的水;一個人謙卑的話,就會跟人家結很多很多的善緣。諸位!學佛狂妄,是可怕的無知;沒有學佛的人狂妄,這個情有可原,他沒學佛啊!諸位!你學佛啊,你學佛還狂妄,這不行的!底下,此是解結,【不離六根之理。】六根之理,後面會談到動、靜、根、覺、空、滅,因為現在還沒講到這個。不離六根之理,動、靜、根、覺、空、滅。【阿難問佛,佛為釋雲:‘知見立知見,即無明本;知見無知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哎呀!這一句話太重要了,清淨心本來就有淨知見、清淨的知見,你立一個知見就變成染了,前面那個知見是絕對,清淨心所顯現的知見。意思就是說:我們照天照地,自有分別的能力,這個分別是來自於妙然天性,涅槃的妙性本來就有知見;可是,我們現在立一個知見,頭上安頭就妄動了,就是性覺必明的意思,就是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不要頭上安頭,清淨心、涅磐的妙知見,不需要再妄動,再加一個:我要讓它更強大的知見,就變成能見、所見了。所以,我們人就是自作聰明,無緣無故他就起狂、起無明,無緣無故就加一個知見。所以在這裡,你要修師父的這一句話,你一輩子都受用無盡,受用無盡!什麼叫做知見立知,是無明本?什麼叫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就是:我對生命無常的世間,徹底沒有意見。這句話如果聽入心了,一輩子、生生世世,法身慧命就一直成長。人之所以痛苦,在於好為人師,這佛講的。人為什麼會痛苦?就是一直想當別人的老師,碰到別人就一直想要教別人,你自己一直覺得很行,從來沒有衡量自己的能力。人為什麼會痛苦?就是好為人師,看到什麼,認為:你們都是我的學生。不曉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因此我們要用謙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這個才是無漏真淨,“漏”就是煩惱的別名,這個才是沒有煩惱的真正本真、本淨。諸位!學佛就是學這個,要契入真功夫。【亦分明指根性,為佛知見,無足疑也。】分明指不生滅的根性,這個就是佛的知見,一點都不需要懷疑。【二普責思議竟。】
因為我們這個普度,中元普度要休息,我們多少多個十五分、二十分、半個鐘頭,就這樣子多一點點,我師父就是比較辛苦一點。那麼我們還有大概明天再上一天,後天就要包括要帶二本來了,我們上到641頁,這是奢摩他一個段落。換句話說:明天再上一天,後天可能就要二本書都帶來。看進度啦,609頁,如果明天上到629頁的話,假設說啦,那就剩下沒幾頁了。也可以把它上成二天,把它稍微辛苦一點,再來就要帶《義貫》來,《義貫》就輕松了,我也比較喜歡。准備這個很辛苦的,好幾天都沒有辦法睡覺,中午睡午睡的時候休息一下,我從來沒有這樣子這麼有責任感的,睡午睡的時候休息了十五分,沒多久就驚醒過來了,趕快起來,為了這些法師、比丘,還有為了這些護法居士,還有就是師父因為程度不夠,也怕講錯,根器太利,常常被你們指正,我也不好意思,所以要自己全心全力的好好來准備。何況一些人送了一些茶,茶喝了,不好好的講也說不過去,真的!有送就有保佑,有喝就會行氣,真的就是這樣,現在這些茶很好,很感恩!明天還有二天,至少文言文方面要講到640頁,明天、後天講不完,講到十二點,統統要講到640頁。下定決心!每天都接到電話:慧律法師啊!第六套出來了嗎?還沒有啦!吵死了!慧律法師啊!第七套出來了沒?還沒有啦,正在打字!第八套出來了沒?一直吵一直吵,快發瘋了,真的!真的!現在速度出快一點,讓他來不及看,太小看我了!(笑)現在真的在趕功課了。也教育這些徒弟,結夏安居嘛,來我這裡依止,要回去的時候,至少有一個正知正見:喔!原來這個楞嚴大法這麼好!對不對?
所以今年的結夏安居的比丘、居士是真有福報!還有那二個居士,既然有心來發心出家,千萬就不要退道心。以前三個大學生來,我看每天每天的,也沒有用啊,到最後也是回去;當然,沒有說一定怎樣啦。很不容易來這裡跟著這個僧團,要下定決心走這一條路;如果是塵緣未了,那就是非回去不行了!對不對?沒辦法,因為家裡人怎麼樣,沒有處理好,或者是你的婚姻、感情、債務。對不對?有一個男眾,來這裡要出家,在樓下碰到師父,我說:你來做什麼?他說:師父!我很想來出家。然後講了一句,哇!你嚇一跳的話:不過我希望師父喔,我那個刷卡卡債先幫我付一下!我說:是多少啦?他說:三十萬!什麼?三十萬?你說多少啊?三十萬!(師父咬牙切齒貌)聽了之後真是咬牙切齒的:三十萬!三十萬可以買多少塊豆腐你知道嗎?竟然有這種人啦,說叫我先幫他付卡債三十萬,然後才要跟我出家,不必不必,嚇都嚇死了,那可能還幫你付三十萬?說不定你幫他付三十萬後,他接著又跑出一筆三百萬來,阿彌陀佛!連觀世音菩薩都請出來!(笑)

2009.07.04
  609頁,倒數第三行,【卯三 結喻推失】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
這個比喻得非常好,有這些樂器,你沒有妙指,沒有辦法彈出美好的這個音樂、悅耳動聽的音樂。我們雖然有佛性,但是,沒有佛陀來示現人間,我們仍然沒有辦法開發自己的佛性。
  底下,【此舉喻。琴者禁也,謂禁制邪YIN,以歸雅正。長三尺六寸,】這個是表法的,【以象】當然就是表三百六十天,【三百六十日,徽用十二,】也是表法的。【以象十二律,古止五弦,】古時候只有五根弦。【以明五音。所以帝舜彈五弦之琴,歌】就是歌誦。【南風之章,】這個南風就是古詩歌名之一,舊傳是虞舜所作,【後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合君臣之德,今之所用七弦是也。瑟者蕭瑟,謂其聲箫箫然而清也,弦有二十五,古詩雲:‘二十五弦彈夜月’即此也。箜篌十四弦,乃師延所作,】師延是殷纣王那個時候的樂官,就是纣王的樂官。這個師延所作,與纣王為靡靡之樂。及武王伐纣的時候,這個師延就東走,往外跑了,一直到濮水而自殺,就是自投水自殺。說:乃師延所作,【聲自空出。】這個聲音是從。。。它留有空間,所以,這個箜篌的造型它留有空間,樂器從這個空間會跑出來——聲自空出。【琵琶四弦,用手前推為琵,】有的是這樣子,(師父右手擬從裡向外撫琴貌)你看這個古樂器就這樣子,有的是這樣子,(師父右手擬從外向裡撫琴貌)有的是往前推,有的是拉回來的。這個樂器我們不是專業、專門的,不過看電視上是這樣子的。用手前推的為琵,【後卻為琶,取作時運指為名。此四種皆絲屬之樂,】絲線所做的。【喻凡夫、外道、聲聞、緣覺,各有一心三藏妙體。體中具足妙用,喻樂器雖具妙音;若無妙指善彈,終不能發音,】這個比喻得很好,我們如果沒有佛陀來示現,我們這個妙智跟妙理都沒有辦法達到,雖然是本有;但是沒有人啟發我們,還是沒辦法的!因此外在的因緣,來引發內在的智慧是很重要的。【喻凡、小本有藏心,雖具妙用,若無妙智契理,妙用亦終不發矣。】

  610頁,中間的經文:【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
這個是指佛的心跟眾生的心,大悟、究竟悟,跟沒有究竟悟就差很多!佛陀講,說:你跟眾生也是這樣子,這個寶覺的真心,其實是各各圓滿,如果說佛的話就不一樣了,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海印,它這個重點就是同時印現,海印三昧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華嚴的思想,海印三昧論。其實這個海印,就是我們所講的如來藏性,一時印現所有的根塵識。所以這個海印發光,這重點是說佛陀大用現前,佛的心性大用現前;但是眾生,或者是沒有悟到究竟的二乘人,就不一樣了。汝暫舉心,塵勞先起,你只要一動念,這煩惱就起來。所以我們眾生那個執著是非常可怕的,你不要執理廢事,就說:我本來就是佛,不用修行!你錯了!就等於說:我可以念到博士啊!可惜你現在小學都還沒畢業。是啊!你可以念到博士啊,可是你現在是不是博士?不是啊,不是博士就要繼續念。是啊,你的本性是佛,沒有錯;但是你現在是不是佛?不是,不是就要繼續修行,就這麼簡單!所以說:修行人最可怕的就是講大話,講大話的意思就是說:把佛的境界拿來自己講,認為自己很行,在告訴別人佛法的時候,看來好像是他自己悟的,其實不是,都不引用這些佛、祖師大德的話,每次都是你要怎樣你要怎樣,自己又不能怎樣!為什麼?因為都沒有講說他是引用哪一個佛或者是祖師大德的話,每次用佛的話在教訓別人,自己也做不到,自己也沒有大悟。所以,當我們在講話的時候,我們為了不落入人家把柄,有時候我們要常常語帶根據:“我聽六祖這麼說。”但是你不要自己創造,跑出一個非六祖,冒用六祖就很慘了!六祖就明明沒有這樣講啊!對不對?這個也很慘!要引用六祖的,結果講出來又不是六祖的,那你算是哪一祖啊?所以說:為了怕落入人家的把柄,講話最好有一點依據。對不對?說:“廣欽老和尚說:”喔!是老和尚說的,不是我說的。這樣煩惱會少一點,不要自居聖位,自己沒有那種功夫,講起來像聖人一樣,這樣就會很麻煩,後遺症會很大!
  底下,【此法合。首句指凡、外二乘,亦復如前所喻者是也。寶覺真心:即如來藏心,此心性覺妙明,如同摩尼寶珠,其體本妙,其用本明,體用圓融,即體即用,是謂真心。凡外二乘,各各圓滿具足三如來藏心,若有妙智,必發妙用。】

  【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我們的心性沒有光,我們的心性都是煩惱、都是塵勞,能夠不計較、不比較,已經很不錯了!【此佛以己為例,佛有妙智,證妙心之體,稱體起用,故按指之時,海印三昧,便即發光。此是有妙指,即發妙音,喻中略而未備。海印三昧,乃佛心三昧,《華嚴賢首品》雲:‘眾生形像各不同,行業音聲亦無量,如是一切皆能現,海印三昧威神力。’是知定心澄湛,應物而形,猶如海水澄湛,萬象皆印,故以名焉。】所以你想要大用,必需要有清淨心,要了悟佛的那一顆心。了悟佛的那一顆心,是活著的時候了悟,這一句話可是非常重要:活著的時候了悟。
諸位!我們一定要很清楚,佛教是為活著的人而設立的,佛教不是死人的宗教,不能弄錯方向。佛教是活著,讓你活得更有意義跟解脫,不是寄托在一個未來不可知的死亡,千萬不要誤會佛教,佛教是非常非常積極的宗教,是解決眾生不可能解決的事情;是解決所有的世間科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藝術學家、音樂學家所不能解決的生死問題,包括儒家、道家都沒有辦法解決,唯有佛教!所以,佛教要解決這個生死的問題,這是佛教最現實的層面。因此佛教是為活人而設置的一種解脫的宗教;說宗教也是很勉強,“宗”是立一個教主,大家都信仰他,叫做宗教;佛教講的是人人平等,所以我們稱為:本師釋迦牟尼佛,意思:本師就是我們的老師,現在我們是學生,將來有一天,我們也能成為老師。所以,佛教是站在平等的角度,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哲學是形而上的東西,它無可印證,各人講各人的。像人生哲學,每一個人講的哲學完全不一樣,柏拉圖有柏拉圖的哲學;孔子有孔子的生命哲學;諸子百家,各自有諸子百家的思想哲學。佛法不是這樣,佛法是有證量的信、解、行、證,按照一步一腳印,慢慢的就可以印證的。因此,誤會了佛教,正因為我們做得不夠。所以,在火葬場、在誦經團,都看到一些法師;這個法事,佛事本身不是壞事;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把正法宏傳開來,很多人就認為佛教是死人的宗教:你們每天忙的就是死人,只要有亡者,就一定看到出家人。所以,出家人跟死亡的亡者,是連在一起的觀照、觀想。說來慚愧,最主要是我們沒有推廣佛陀的正法,讓一切眾生產生扭曲跟誤解。
再來要講到一個:正因為出家人的素質,素質,這個是非常難以論斷的東西。所謂素質就是所謂基本盤,教育,教育的問題。再來,佛法裡面又無關於文字,所以你看六祖也不認識字、廣欽老和尚也不認識字,你看,人家也是成就這麼偉大的成就,一代的祖師,而且是見性的聖人,稱為東方如來。所以這個問題就出來了,好!這個基本盤的教育沒有了,可是又沒有幾個像六祖跟廣欽老和尚這種苦修,這樣子潔身自愛的做模范讓我們看。所以現在就是:你只要現僧相,大家懂佛法就尊敬你三分,也不敢說什麼,就任其這一些很糟糕的就一直破壞。你一常常接觸到這個世間人、這個喪家,第一個就一定要講到錢;第二個,你的習氣沒有辦法斷除,沒有辦法斷除,常常接觸俗家,你自己被感染了,變成世俗人,自己不知道!所以我這裡一直嚴格的禁止接觸在家人,就是這個道理,這個也是佛陀、祖師大德一直的呼吁,出家就是要過出家的生活,不是每天攀緣在家人。再來,廣化律師講的:常常接觸在家的女眾,這個是比丘所禁止的,也不好!你去喪家誦經念佛,就會常常接觸了金錢、你種種的習氣、接觸女眾,講話、講起話來素質水平不夠,人家一問,你也三不知。再來,談話當中,人家現在的世間的在家居士,都是讀到碩士、博士,你那個二句話人家就看破手腳了,二句話人家就知道你的程度了,沒有水准啊,你佛法講不出所以然,你本身也不懂,一天到晚就忙這個事情。看到這個佛教很讓人痛心,可是也很無奈!對不對?為什麼?沒有一個特定的規范,他也沒有違反佛教、沒有違反國家的法令,也沒有殺人放火啊!也沒有違反國家的法令,那你怎麼樣去說是糾正他?這個事情就變成一種自覺、一種自發。我們必需講清楚:經忏本身不是壞事,要看你這個發心,相都是虛妄的東西,問題在你這一顆心是發的是什麼心?所以每天跟錢搞在一起,到最後,出家的心中就不是佛了,他出家,一碰到,他這錢的數目就跑出來,而被感染了,而被腐蝕了道心,而自己沒有辦法覺悟。所以講到這個很感傷,我也無能為力,只能教育有緣的比丘,還有這一些在家護法居士大德,用正知正見、佛的正見,來好好的領悟佛的心是什麼。
我剛剛講的那一句話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是為活人而設立的一個宗教,不是為死人。往生以後,佛。。。那也是當然同情、憐愍,叫活著的人看往生的人:將來你一定有一天會躺下去,就會像他!讓你自己警惕你自己,是這樣子的。所以你看,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什麼時候為亡者?對不對?釋迦牟尼佛說法,難道不是跟比丘、跟活著的居士這樣講經說法嗎?難道跑到墳墓去啊?沒有一個比丘、沒有一個護法居士,難道跑到墳墓去啊?這樣你就很清楚,佛的一生一世,他的示現,就是回歸當下,就是你活著就是要受益,不要忘記佛的用心良苦,不能一直等,等到我說等臨命終那一剎那。對不對?那你怎麼知道未來要發生什麼事情?你現在把心性弄懂,好好的修行,臨命終不是更有把握嗎?不是更好嗎?為什麼拒絕佛陀的智慧呢?為什麼拒絕現在就要受用呢?何以這麼愚癡?為什麼?

  611頁,第四行,【佛心海印三昧發光,大用現前,照破諸妄,復本心源,證極無上菩提,照見九界眾生,同具佛之知見。汝暫舉心,塵勞先起者:指滿慈及凡、外二乘,雖然同具藏心,含藏妙用,無有妙智,不發妙用,暫一舉心,即隨舉一念,分別諸法,皆在心外,皆為實有,故發塵勞,有世間相。起即發也。】

  611頁,中間經文:【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
這一句就是最大的佛的警惕!“由”就是因為,因為不勤求,碰到困難的,聽不下去,實在是弄不懂,沒辦法了!佛教這麼簡單的話,哪什麼叫做最上乘的?佛教就是這麼不簡單!所以有的居士聽了這個《楞嚴經》以後,他說:喔!師父!這個實在太難,實在是聽不懂,聽不懂!不過師父您放心!我說:放什麼心?我一定會來坐在您前面,就這樣與您相視也好。也不錯,也不錯!
由不勤求,無上覺道,愛念小乘,得少為足。得少為足就是裹足不前,得少為足就是對於無上的佛道沒辦法,所以,得到一點點叫做安慰獎,沒辦法中大樂透第一特獎,中一個二百塊的安慰獎也不錯。就是這樣:哎呀!佛祖那個境界太高了,太高了!佛祖的這個境界太高了,沒辦法,我就念二三句佛,能夠來坐在師父您面前,聽得懂不懂《楞嚴經》,從頭坐到尾算是不錯了!師父!您應該給我一個安慰獎。真的!叫做得少為足。
  【此推究不發妙用,而發塵勞之因。由即因也,因發心之初,不發勤求無上菩提之心。梵語菩提,】中國話叫做覺道,(【此翻覺道,】)【大覺世尊,所證之佛道。但愛念小乘,易修易證,厭苦斷集,】這個“集”就是貪嗔癡,集貪嗔癡,所以有一切的苦。所以我們了解世間的苦,苦從哪裡來?很簡單,苦從貪嗔癡、殺盜YIN而來。諸位!這六個字就包括一切苦統統在裡面。【慕滅修道;】這個苦要滅掉,所以我要修三十七道品。【縱汝修成漏盡無學,具足六神通,而得一切智,但屬化城偽寶,】偽寶不是真寶。【螢光小智,】就像螢火蟲的光。對不對?佛的光像太陽的光,我們看到螢火蟲一點點的光,就認為:我有光了,不錯了!【汝等便自得少為足,所以無妙智,不能發妙用,與琴瑟等,無妙指不能發妙音者,何以異也?初正答次問竟。】
好!翻過來,612頁,
  【丑二 兼釋轉難 (分二)  寅初 滿慈索妄因而擬進修  二 如來拂深情而示頓歇  今初】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寶覺圓明,真妙淨心,無二圓滿。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今得聖乘,猶未究竟;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
好!這個是富樓那贊歎佛,這一段文字很簡單,我們看下去,看注解:
  【滿慈聞前,萬法生續,起於無明,故欲求索無明之因,而擬奮修以斷之。不知諸妄尚可推究其因,惟此無明,為諸妄根本,更無所因。前於迷人,】迷惑的人。【惑南為北文中,佛已與開示,此迷(即無明)無本,】沒有本,你找不到這個根。【性畢竟空,滿慈尚猶未了,再此詢問。按滿慈之意,因被佛責,由不勤求無上菩提,愛念小乘,得少為足,故今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諸位也必需要這樣子,要以最究竟的佛道,來設定自己的目標,不可以得少為足,要回小向大。【欲索妄因,】想要探求這個妄因。【拔本塞源,】這個“塞”就是障礙,“源”就是根源,要拔掉所有一切本來障礙的根源。【以期究竟聖乘也。】
【富樓那言,我與如來者:是就己與佛對論,真心平等,例知諸佛眾生,亦復無二。寶覺圓明,真妙淨心者:即前佛雲寶覺真心,此加圓明妙淨,四義而已。本覺真心,喻如摩尼寶珠,故稱寶覺;其體圓滿清淨,一塵不染,仍屬空藏;其用明照洞澈,一法不遺,仍屬不空藏;妙則雙照空有】雙照空有就是即空即有,【二邊,】有就是不空。在這裡要活看,即空即有就是即空也即不空,叫做即空即有,雙照空有二邊。【淨則雙遮】“遮”就是止,停止的止。【空有】這個空有就是非空非有。【二邊,仍屬空不空藏。此一心三藏,我與如來,無二圓滿,無高無下,不增不減,生佛平等也。】

  613頁,第二行,【而我昔遭無始妄想,久在輪回者:此敘久迷,昔指過去時,最初從真起妄,竟遭無始妄想所誤。無始妄想,即無明也。以無明曰迷,亦曰癡,若言無始無明,即最初癡相,若言無始妄想,即迷中動相。】動就是指妄動之相,講無始無明,那個是癡相;無始妄想,這是妄動之相,稍微有一點不同。【滿慈小乘,但知六識,安知無始無明妄想?因聞佛答忽生文中,說性覺必明,妄為明覺,由此妄明之無明,妄覺之妄想,即根本妄想,妄上加妄,故有世界、眾生、業果之忽生。久在輪回:則領上眾生業果二相續之文,以是因緣,眾生相續,以是因緣,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今得聖乘,猶未究竟者:今生何幸,得逢如來,依法修學,而證聖乘。此即四果無學,有余涅槃,】有余依就是不究竟,這個少一個字:有余“依”,依靠的依,我執斷了,法執還沒有斷,所以叫做有余依,還有依,還有存留這個惑。所以有余依涅槃,【無明全在,猶未至無余涅槃,】無余涅槃就是佛果,就是【究竟果覺也。】
【世尊諸妄,一切圓滅,獨妙真常者:諸妄指妄惑,妄業、妄報,】為什麼講妄?全部都是不實在的,起惑的無明不實在的;造業的時候也不實在,因為業無體性嘛;果報也本空,所以,妄惑、妄業、妄受苦報。可是問題出來了,在凡夫位來講,就是什麼都是實在的,你今天受苦是不是實在的?苦啊,苦啊,斷手啊、斷腳啊!是不是?開車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是不是?動不動冤家找上路來!是不是?二個夫妻一天到晚吵架,苦不苦?苦!跟不喜歡的人結婚,苦不苦?苦!跟一個兄弟,出世以後就變成兄弟,為了分那一點點財產,殺死了對方,苦不苦?苦!這世間沒有一樣不苦的,雖然是妄,可是就眾生位來講,它可是實在性的東西。是不是?肚子痛就是肚子痛;頭痛,大家都有頭痛過,全世界的醫生就講:頭痛原因百千種,任何東西、事情都會引起頭痛,頭最敏感了!是不是?沒有睡覺、睡不好,頭痛;胃痛太嚴重,引起頭痛;高血壓,高血壓頭痛;營養不良,營養不良頭痛。電視看太久了,頭痛;書讀得太多了,頭痛;晚上睡不著,頭痛,就是這樣,營養不良,頭暈腦脹,也會頭痛,所以這個頭痛,什麼都頭痛。所以醫生,頭痛找不到原因,沒有一定的原因。諸妄是指妄惑、妄業、妄受苦報。【三障圓滅無余,即涅槃斷果;獨得妙覺真心,惑淨智圓,真常不變,即菩提智果。此即與佛對論。論本,】就是久遠劫來,或者是究竟處。本,如果論到究竟處,或者久遠劫來,【則寶覺真心,】跟佛其實是【無二】其實是【圓滿;論跡,】“跡”就是今生今世的示現,這一輩子來講的叫做跡,論今天,就以今生今世來論斷叫做跡,則有余涅槃跟究竟涅槃是差很多的,差很大的!是不是?有余涅槃、無余涅槃是差。【則有余】、【究竟,】“有余”這是指有余涅槃;“究竟”是指究竟涅槃,這個千萬要分清楚,沒有一種名詞叫做有余究竟的,你千萬不要弄錯了!傻乎乎的,光是拿著筆,也不知道要做筆記,因為看不懂啊,他還以為有一個名詞叫做有余究竟呢!【相隔懸殊,無非無明細惑之所為障也。】無明之細惑所造成的,所以這個細惑就很難了!

  613頁,最後一行,經文:【敢問如來:一切眾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淪溺?】
614頁;因為文字很簡單,師父就不解釋。
  說:【此正索妄因,承上寶覺真心,生佛無二。敢問如來,十方一切眾生,何因有此無始妄想,自蔽妙淨圓明,三如來藏之真心,受此久在輪回之淪溺,竟與如來本來無二者,歧而為二耶?】這個“歧”就是分叉的意思。為什麼我們跟佛一樣的究竟圓滿不二的體性,現在佛卻那麼的偉大、那麼的究竟、那麼的自在,神通妙用,我們一點都發不出來!為什麼?這個是【初滿慈索妄因而擬進修竟。】

  底下是【寅二 如來喻無因而示頓歇 (分四)  卯初 喻明無因  二 以法合喻  三 示令頓歇  四 結喻非失  今初】

  614頁中間,經文:【佛告富樓那:汝雖除疑,余惑未盡,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
解釋一下,說:佛告富樓那:你雖然除掉了前面所懷疑的萬法生續之因,聽到了不空藏,從真起妄,隨染所成,這個疑惑已經除了,還有五大圓融也除了。那麼現在呢?余惑,這個余惑是什麼意思?就是最微細的那個妄因之惑,還搞不清楚,叫做余惑。余惑就是最微細的法執未盡,畢竟富樓那是證阿羅漢果的聖者。所以這個《楞嚴經》,諸位!聽不懂是很正常的,證阿羅漢果的富樓那都聽不懂了,初果的阿難就更不用講了!是不是?這余惑未盡,這個惑就可不是粗惑了,就是最微細的那個妄因是什麼?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今復問汝。所以佛陀善於說法,用比喻讓他領悟。
  看注解,【汝雖除疑者:】以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就是【以滿慈一疑萬法生續之因,聞說不空藏,從真起妄,隨染所成,其疑已除;二疑五大圓融之故,聞說空不空藏,譬如太虛空,體非群相,而不拒彼諸相發揮,虛空為明暗所依,不為明暗所變,觀相元妄,不傾奪,則諸礙何成?】為什麼虛空為明暗所依呢?明也在虛空,暗也是在虛空,所以虛空為明暗所依,不為明暗所變。諸位!真如、如來藏性,為一切根、塵、識十八界所依,不為一十八界所變、所影響。如果你能夠體悟到這一點,觀相元妄,不傾奪,則諸礙何成?就自然就釋懷了。【觀性元真,能合融,則萬用齊妙!其疑亦除。復知自己與佛,寶覺真心,無二圓滿,則大疑已除。余惑未盡者:尚余妄因之惑未盡,不達妄元無因,】這個是在找無始無明到底是從哪兒來的?【故欲強索,而擬奮修以斷也。佛欲拔其疑根,特引事為喻,】用比喻來解說,【令得即喻知法,】諸位!這個就是佛善說法要,即喻知法,就是一個很會講經弘法的人,是很懂得比喻的,那就像佛陀一樣,佛陀很會比喻,而且佛陀的比喻又是完全恰到好處!【故曰:吾以世間現前諸事之中,乃舉一事,今復問汝:】

  615頁,經文:【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嗔責已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解釋一下,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在我們這個人多的室羅筏城當中,有一個精神病的,叫做演若達多,忽然早上起來,用鏡子來照這個臉;這裡要熱別注意,以前的鏡子,跟我們現在的鏡子(水銀鏡子)不一樣的,以前都是用銅磨一磨,讓它亮一亮;要不然就是用水,或者是用會反光的,絕對不是用現在哪那麼好的?我們這個水銀一照,是不是?現在哪一個人浴室、廁所裡面沒有鏡子?所以這二千五百年前那個以鏡照面,這還是要特別強調一下,以前的那種鏡子跟我們鏡子差太多了!
愛鏡中頭,哇!這鏡子顯現的頭,嗯!眉目可見,在鏡子裡面,可以看到自己的眉毛、眼睛,都看得很清楚!他結果,手按這裡,(師父手按己頭)嗔責已頭,就在這裡:哎呀!我這個頭,為什麼這裡看不到自己的臉?為什麼一定要照鏡子才看到自己的臉?照鏡子看到自己的臉,沒有鏡子現前,他說:奇怪!我看不到自己的臉啊?這裡怎麼看到自己的臉?當然是精神病才會這樣子嘛!所以,嗔責已頭,不見面目,這頭頂怎麼看得到自己的臉?不見面目,哇!就發狂了!
以為魑魅,魑魅就是山中會害人的精怪。無狀狂走;沒有任何原因;這個在解釋無始無明,無狀狂走,這個“狀”就是因,無因狂走,無始無明就是這樣,就是無因,找到因了,那個狂就停止了。所以迷不生迷,悟也不生迷,就是這個道理。無始無明怎麼來的?就是無始無明啊,沒有東西可以來跟去,它只是妄,妄沒有真正的來,所以方便說有無始無明。為什麼?無明、無始無明既是妄,哪有真?不是真,就不能講它真的存在,它沒有實體性,這個觀念你弄清楚了吧?無始無明是妄,妄本無因,所以它不是實體性的,所以無始無明它本來就是無因。
說:無狀狂走,於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這個人為什麼?是以什麼因緣無故而狂走?
富樓那言:嗯!這個人很簡單啊,是人心狂,更無他故。這個證阿羅漢果的人在回答,四個字就馬上解決問題了。是人心狂,就是這樣子。一個人為什麼會變眾生?就是心無明啊,迷惑顛倒。你今天為什麼活得這麼辛苦?因為迷惑顛倒,不知道人生、宇宙還有更高一層的佛理,人生究竟的解脫之處,有碰到也不願意進來,進來的時候發現那麼深,也很難理解;但是還是要一步一步來,也要一步一步來。
經典裡面講:有頓根還有鈍根,此頓非彼鈍,一個是頓悟的頓,一個是鈍根,很差的鈍。所以修學佛道的人,諸位!有的要經過百千萬劫,就像爬樓梯一層。。。爬到台北101,所以上根利智的那個頓,修行就像坐電梯,就像六祖,頓悟!根利的人坐電梯,根差的人爬樓梯;但是還不錯,還會懂得爬樓梯,有的連樓梯都不知道方向在哪裡。還不錯!所以諸位!你摸摸良心,你現在是在坐電梯?還是在爬樓梯?還是爬比較實在,(笑)如果是坐電梯,你就不會坐在樓下了,坐電梯代表疾速便成就了!對不對?所以,每一個人的宿世的根器還是不一樣的。對不對?像我一開始看這個,二十多歲的時候,看這個《楞嚴經》,哇!不知所雲,剛初學佛法的時候,真的不知所雲。慢慢的慢慢的再看,在台中的南普陀佛學院,就跟廣化律師請假去看七天七夜,那是第一次,生平當中看第一次,全部看完,還是有很多地方疑惑,就擱著。在三十二歲的時候閱讀這個《六祖壇經》,忽然大悟:一切法原來無生,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完全本來你就是具足、你就是佛啊!所以看到這個六祖,喔!原來我們就是這樣子。再慢慢後來再去道場再講,為比丘講《楞嚴經》,再來講堂又講《楞嚴經》,那麼今天來講,五十多歲了!說:師父!您五十多歲,看不出來。大家都這樣講啦!對啊!五十多歲了!為什麼這時候要講?因為不講會死人啊,五十多了,再乘以二就一百一了,沒有機會再講了!所以你們聽到師父這個《楞嚴經》,也可能是這一輩子,這一次講完了。要不然就看這些徒弟了,看法無師將來十年或者是十五年後,看他老人家,因為他身體比我壯,看他老人家要不要發大心,講一講《楞嚴》?就是這樣子,要不然師父這一輩子可能講這一次,不太可能會講第二次。如果會講的話,就不是講這一本,如果會講的話,就會講《楞伽經》,這《楞嚴》跟《楞伽》如果全部講完了,那個佛教就不得了,就會強盛到極點!這二本經典,是三藏十二部經典所有的最難、最精要的,如果下一次要講,就不是講《楞嚴》,就是要講《楞伽經》。有的人很不知足,聽完了這一部經以後,他就寫信來:麻煩師父講《大智度論》。還沒講《大智度論》,又有一個寫信來:麻煩師父講《瑜伽師地論》。然後又有人寫信來:麻煩師父講《成唯識論》。再有人寫信來:麻煩師父講《華嚴》。所以說你看這個眾生的信,如果要真正的滿他願,我十輩子都講不完,十輩子都講不完!沒有辦法,一個法師的生命有限嘛!對不對?
  接下來,615頁,注解:【此舉喻辨定。故問之曰: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有此一人,名演若達多,】這個精神病的,【譯雲祠接,】祠接就是奉事祖先,或者是先賢烈士的廟,叫做祠。【父母禱神祠而生,故以名焉。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反嗔自己之頭,為何不見面目,以為是魑魅(是山澤之鬼),無狀狂走。所引此事,但取此句為喻。以狂走喻無明,最初一念妄動,無故喻無明無因,故問滿慈,在汝之意雲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答曰:是人心狂,乃是自心無故發狂,】自心喔,注意看這六個字:自心無故發狂,沒有原因,【更無其他事故。】所以妄本無因,就是這個道理。【無狀無故,即是無因,佛欲其自審自悟,即喻知法也。】所以,無始無明妄性本空,它沒有實體性的,如何論斷它有開始?如何論斷它有結束?如何論斷它的存在?它根本就是空中花,它根本就不是實在的東西。

  【卯二 以法合喻】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
哎呀!佛陀真是偉大,幾句就解決了。解釋一下:佛言:這個妙覺,這個覺就是寶覺的真心,妙明妙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雲何有因?諸位!妄為什麼沒有因?因為它沒有實體性,沒有實體性。說:既稱為妄,雲何有因?若有所因,雲何名妄?如果有所因,雲何名妄?
好!諸位!再舉一個例子,譬如說剛結婚的人,或者是小姐,還沒有結婚的時候就想說:哎呀!我將來結婚以後生了一個小朋友,一定會很可愛,我要去買童裝,我要跟他治裝!然後就想。。。她還沒有生孩子就想。。。這個是什麼?這個是妄,還沒有結婚嘛!是不是?妄有什麼因?沒有啊!她就自己想啊,自己想。好!若有所因,找到因了,雲何名妄?真的,有一天她真的去買童裝了,你就知道她怎麼樣?已經有小朋友了,這個就不是妄因了,這個是真的找到因了,這個童裝真的可以穿得上了。這個是舉個例子,雲何名妄?
 616頁,【此以無明無因,合喻中】在比喻當中,【無狀狂走,故上解雲:但取此句為喻,以法中並無他義,不必勉強配合。此段直標無因,前二句舉所依真。妄依真起,真雖為妄所依,真本不生妄。】
【妙覺圓明,本圓明妙者:覺即寶覺真心,具足妙明圓三義,】又是妙,又是明,又是圓,這三個字,三種義理,既妙且明又圓,叫做妙、明、圓,哇!最好的名詞統統用完了!【亦即一心三藏。妙為寂體,不立一法,屬空藏;明為照用,遍現諸法,屬不空藏;圓為體用雙彰,寂照互具,圓融無礙,屬空不空藏。此三藏是本來心,故三義皆本然,曰本圓、本明、本妙,不假修為,本來無妄。】
【 既稱為妄四句,既稱(名也)為妄,自然非實,】這一句就是答案,妄就是沒有實體性,它不是實在性的,不是如來藏性,藏性離塵有自體性,妄離塵無自體性。自然非實,【雲何有因?若有所因,自然有體,雲何名妄?】

  616頁,【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
這個是佛對眾生的一種悲哀的呼吁。眾生可憐到什麼程度?就是佛告訴他真理,他也回不過頭來。
說:自諸妄想,這個妄想就是無始的妄想,從無始劫以來的妄想,展轉相因,從迷一直迷,一直迷到今天。以歷塵劫,塵點劫就是久遠劫,一粒沙當作一劫叫做塵,一個顆粒微塵當作一劫,叫做塵劫,這個塵就表示一粒沙、一粒微塵,把一粒沙、一粒微塵當作一劫,你可想而知!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就像佛講經說法,仍然無法回歸自性。
  【此明妄因無始不可說。自諸妄想:即指無始妄想,妄上加妄,展轉相依,三細四粗,後後依於前前;因即依也。惟無始妄想則無因,從迷積迷,上一迷字,即無始無明,迷上加迷,重重相續;下迷字,亦三細四粗。此中有義當辨:】有義理應當分辨。【無始無明,與無始妄想,是一是二?當知無始無明,為最初癡相(即不覺迷也);無始妄想,為最初動相,】所以說一不對,說二還是不對,【非一非二。真心如海水,無明如風,妄想如水之動相。水本不動,因風而動,風相水相,不相捨離;】為什麼不相捨離?你看到水在動,就知道有風,叫做不相捨離,難道風吹自己的風,水不會動?那怎麼叫做風呢?水會動,當然就是因為風。所以,風相水相,不相捨離;【無明不覺,不離本覺,風動水動,相形而顯。水之動,因風而來;風之動,因水而見;故風動即水動,水動即風動;無明妄想,非一非二也。凡迷真處,即是無明,】凡是迷真,就是無明,凡是執、執相,相似相,凡是迷於真心之處,就是無明。【凡執似處,即是妄想。】諸位!這可要分,真處是細,相似處就是粗,比較粗糙的,就是妄想。【論雲:‘不覺故心動。’不覺,是無始無明,心動,是無始妄想,】如果要論開始的話,無始無明,這是最先,妄動,這第二念,當然這個是同時。【同在一時,二者俱無初相可得,謂之無始。】
【以歷塵劫者:正由妄想無明之惑,起業受報,故有六粗後二,】六粗的最後二相是什麼?背得起來嗎?叫做起業相、業系苦相。【由因感果,生死不休,經歷微塵劫數。雖佛種種發明,生死長縛,由於三貪,】三貪就是欲貪、盜貪、殺貪,所以諸位!這個貪是生死之根本。所以,這個“貪”絕對不是貪心的貪,你千萬不要弄錯了,你這個解釋太單調了。佛講的貪,那個貪是三種貪:第一個,男女的YIN欲,這個叫做欲貪,沒有辦法割捨。盜貪,這個是弱肉強食叫盜貪,再來就殺生的貪,羊死為人,人死就羊,就殺,一直殺,就是殺,這是殺貪。欲貪、盜貪、殺貪,要照顧這個身體營養,就必需要殺,眾生嘛!由於三貪,【業果相續,起自無明,無明乃由性覺必明,妄欲加明於覺體,以致從迷積迷。諸妄所因,因於無明,】佛也沒有能力返推說出無明來自何之因,(【佛不能返推無明之因。】)佛也沒有辦法!【何以故?以無明無因,】故不能說,【故不可說。】

底下這個佛比喻還真是妙到極點!底下這個經文,佛他比喻妙,妙到極點,真是會說話的聖人!617頁,看看佛怎麼說?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
你看到這一段就知道,佛真的是大聖人,他這個一比喻,你馬上就可以恍然大悟,了解妄無所依;同時就算你開悟了,你也講不出所以然。為什麼?它本來就空啊!解釋一下這一段:
如是這個迷的因,你一定要追究它嗎?說:因迷自有,它是因為迷自己存在,這個“自有”就是存在。因為它是妄,自己存在。如是這個迷因,我們為什麼會迷?這個迷,因迷自有,因為沒智慧。為什麼沒智慧?就是沒智慧啊!那為什麼沒有智慧?就是沒智慧啊!為什麼會沒智慧?你到底要問幾次?就是沒智慧,就是迷嘛!這個這麼簡單!對不對?因迷自有,自己存在。
識迷無因,如果了悟了這個迷本來就無因,妄無所依,為什麼?妄因就是本來就沒有,因為妄體本來就是空。諸位!妄體本空,妄因就本無,這八個字就是妄無所依,因為它沒有體性的,它不是真實性的。對不對?它是暫時性的。什麼叫暫時性?譬如說我今天無明、沒有智慧,正因為它是暫時性的,所以你有辦法去除它,你可以成佛,你總有一天會把無明除掉。對不對?你把無明除掉,迷就滅了,佛性就顯現了!所以這個妄體也是空,妄因本來就無,妄體也是空,所以妄無所依。
尚無有生,稱妄,哪裡有生呢?說: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就像虛空一樣,你說我們現在蓋一棟房子:我隔了這個房間,這個空間好大!諸位!這空間本來就存在,哪裡有因為隔變成空間大?是不是?空間本來就有。是不是?好!你把房子拆開,空間也沒有滅,你也沒有因為建築物隔開來,我產生個虛空。把建築物拆掉,虛空也沒有滅,虛空從來不生,虛空從來不滅,因為虛空是無相。所以這個就是這樣子,, 真如自性本來就無生滅,相也是無生滅;但是因為眾生妄動,見有生就有滅。所以這裡:尚無有生,欲何為滅?這很清楚的告訴我們:妄其實是沒有生;那你有生,這個叫做妄動而生。所以,六祖不是到一個地方,人家講:是風動?還是幡動?是不是?幡動?還是風在動?就說:是風吹幡在動。不是!是幡自己在動。是風動。不是,是幡動。六祖講:是仁者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喔!那你這個找到根源了,那你所有的迷、所有的茫,迷茫,就是因為你妄動,這個妄動叫做識心分別,周遍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就是這樣。你心動,你就落入語言、文字、意識型態;心不動,真如就顯現,所以問題還是在心。所以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
底下,得菩提者,就是成佛得到菩提了,如寤時人,就像醒過來的人,佛陀就是醒過來的人。說夢中裡面的事,心縱精明,那個醒過來的人,這時候心是很精明的。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有沒有能力把夢中的東西拿出來?沒有辦法!諸位!妄本來就無因,你如何叫成佛、佛陀要把因拿出來給你看?沒有辦法,佛也是沒辦法的,佛也是沒辦法的!所以,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意思就是:妄因本來就妄,沒有什麼生跟滅,是妄動而有的,所以你拿不出來的。
  618頁,【此明妄體無生不可取。首句指法之詞,謂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句,不可作因迷生迷解;迷不生迷,雲何可說因迷自有?當連上句,謂如是妄因,正因迷惑,不了無因之故,常自成有,】所以說:迷本來就存在的。【非是實有,但似有而已。如前文所雲:昔本無迷,似有迷覺,昔日雖在迷之時,本來無迷可得,不過相似有一種,迷情妄覺也。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四句,若識得迷本無生因,則妄因本無,妄體亦空,故無所依,尚無有生妄之因可得,欲將何者,以為滅乎?此言眾生在迷,迷本不生,諸佛修證,迷亦無滅,】為什麼?迷本來就不存在,你只是體悟到說:就沒有啊!對不對?所以這個無字參得透,哇!能空,所亦是空。【以妄體本空故也。】

  【得菩提者:指諸佛已得無上菩提果者,長夜夢破,如醒夢寤時之人,說夢中事,其心縱然精明,能說夢中種種境界事物,欲將何者因緣,取夢中物以示人?以夢境本空,本無所有故。佛亦如是,五住夢破,如寤時人,三智具足。】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三智具足。一切智就是證空,道種智就是證有,一切種智就是中道。【如心精明,為眾生說無明妄想,如醒人說夢,說雖能說,欲何因緣,取妄體以示人耶?】

  618頁,最後二行經文:【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況復無因,本來就無所有,因為自體本空。就像城中演若達多的精神病,精神妄出、妄動,哪裡有種種的因緣,諸位!頭本來就是不增減,哪裡有什麼因緣讓頭更得到?他狂奔的時候,頭還是在啊;他就是有一天醒過來的時候,頭也是不失。諸位!沒有增沒有減,就是如來藏性,有增減是緣起法,有能所是緣起;沒有增減,自性本空,當然就不屬於緣起法了。所以,《般若心經》裡面: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等等,也沒有什麼增,也沒有什麼減,沒有增減,當然就不屬於因緣法了,所以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就是妄本無因。忽然狂歇,這個狂歇下來,狂心歇了,頭非外得,頭本來就沒有得啊,因為他本來就沒有失,也沒有得。我們真如自性也是這樣子,從來沒有失,成佛也沒有得,只是你有沒有發現而已。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縱然你沒有止息這個狂,那個頭亦何遺失?加二個字更清楚:“其頭”亦何遺失,那個頭從來就沒有失。說:縱未止息,狂、妄狂、狂心,他的頭也什麼時候遺失過呢?其頭亦何遺失?
  619頁,注釋:【況字取上夢喻。夢中之物,尚不能取,況復妄想本來無因,妄體本無所有;上句妄因本空,次句妄體亦空,欲索其因,豈可得乎? 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此以無因,自生怖畏。失頭狂走,合妄因本空。忽然狂歇,知頭宛在,並非從外所得,縱使未曾歇狂,正在狂走覓頭之時,其頭亦何嘗有所遺失耶?】諸位!你現在在做眾生,我們的佛性從來沒有遺失。【合妄體亦空,以頭喻真,以狂喻妄。交光法師雲:設使其頭真有得失,不名為狂;】為什麼?真的失去頭,去找頭來,就不叫做狂了。正因為頭並無所得,沒有得失,才叫做狂,因為頭並沒有得跟失,它叫做狂,狂就是有種種因緣了。是不是?設使其頭真有得失,就不叫做狂;因為頭並沒有得失,才叫做狂。【以喻法中,妙覺真有得失,不名為妄。】正因為妙覺從來沒有得失,才叫做妄。【今乃歇非外得,未歇無失,】歇,頭也不是外得;就算他這個狂性沒有歇,頭也沒有失去。【以喻法中,悟非外得,迷非真失,可見妄體,本來無有也。】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這個講出答案了,妄性本來就空,有什麼因呢?
  【此明無明妄想之體性,本來如是,尚不可得,而欲更索其因,豈可得哉?故曰:‘因何為在?’】

  619頁,倒數第二行,【卯三 示令頓歇】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你只要不隨分別,隨哪一種分別呢?不要分別世間的相續,我們一般人把世間當作是心外實有之境,不知道外在的境其實是心所影現的。也不要去分別業果,為什麼不要去分別這個業果呢?因為這個愛跟恨不斷的時候,你就會很慘了!這業、業報啊!為什麼?我們今天種種的因緣聚在一起,或者是分散了,這個自有因緣業力。所以你去分別這個業果,加上這個愛跟恨,那麼這個業果就很麻煩,將來就造未來的因。也不要去分別眾生的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跟人家爭,一較長短,斗亂團體,或斗亂自己,這個眾生,包括自己心所產生、影現的種種妄想而生,也叫做眾生。從理上來講,你本身就是眾生,集五蘊而生嘛,一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叫做眾生。所以內也叫做眾生,外還是叫做眾生。你有我相、人相,諸位!就是爭執不斷;有我執、法執就會斗亂,知見立知,斗亂就會停不下來。所以,跟眾生相處貴為包容,容納異己的存在,才能成就自己的偉大。也就是看到看法跟我們不一樣的,我們要絕對的包容他,這樣才能成就道業。不能說因為他看法跟我們不一樣,我們就好像要把他滅掉一樣,不可以這樣子的!五只手指頭伸出來,本來就有長短的,一草一木,都有它生存的空間,會構成一幅美麗的畫。譬如說:哎呀!我要把這些綠草如茵統統除掉,留一棵樹,那怎麼好看?對不對?滿山遍野,種種的爭奇斗艷。八大宗派也是一樣,讓它自己的發揮,就像滿山遍野都是花開,聞種種的香氣,八大宗派、南傳、 北傳、藏傳,應當互相尊重,各施其長,各顯其要,各弘其宗。為什麼?互不相礙啊!就像這個山坡一樣的,有高的樹、有矮的樹,還有綠草如茵的草皮,有清涼的水池,對不對?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佛教也是這樣子,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一草一木,都有它的生存的空間;八大宗派,都有它發源的根據,有它的時空性,我們應當尊重各個法門、宗派,同時它背後隱藏的文化,還有它的淵源。這是一個修養,修行人最基本的一個修養。一個修行人最基本盤的修養,連尊重都沒有、連包容都沒有,會顯得自己更無知!
所以佛在經典裡面講的一句話,也就是說:自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行的人,剛好落入無知,智者名為束縛。有智慧的人,名字叫做束縛。你只要動到念頭比別人高、比別人強,就是:別人沒有依照我這個法修行,就是大愚癡!那麼你就是束縛,這個就是束縛,智者名為束縛,動到這個念頭,就是束縛的人。因此我們要真正的修行,重點在哪裡?我們聽到無上的大法、正法,修我們自己就好,其他一律放下,不同的法師、不同的道場、不同的道風、不同的方式,沒有意見。對不對?沒有意見,我如果有意見,就任憑你處置,真的!沒意見,統統沒意見。所以,有很多人來問師父說:您對某某法師有什麼看法?您對某某道場有什麼看法?您對某某宗派有什麼看法?我的回答都是二句話:沒有意見、沒有看法。有意見就知見立知啊,有看法,妄想就出來啊!沒意見、沒看法。對不對?我見性就好。說:你這樣不是自私?不然你要我怎麼樣?你能改變他嗎?他要讓我改變嗎?對不對?他還很可憐我們呢!是不是?他認為我們修錯行了,他還很同情我們呢!為什麼?他立一個高下嘛!我不會同情他, 我尊重他,因為我沒有高下。他同情我,因為他認為自己很高,所以,認為自己很同情我們,我們修的是無上的什麼最奧妙的法!那就表示我們修的法差了。所以,那一些很同情我們的,我們是很尊敬他。為什麼?我的體悟是法法平等,是法平等,也沒有什麼高下,各人走各人的路。所以,人家要問你的時候,要避開種種的煩惱還有斗爭,就要像師父這一句回答。知道吧?“沒有看法、沒有意見。”師父!您有什麼看法?我沒什麼看法。您有什麼意見?我沒意見!但是,講堂就不能這樣子了,講堂要按照規矩來。
  底下,汝但不隨分別,世界、業果、眾生,三種相續,殺、盜、YIN三緣斷故,三種相續的因,三種相續的業因就不生。這個三緣是指殺、盜、YIN,三因不生是指三種相續的因的業不生。
整句就解釋一下:汝但不隨分別世間;也不分別業果;也不分別眾生相、我相、人相、我執、法執,三種相續,那麼,殺、盜、YIN三緣斷故,三種相續之業因就不生,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都是三,其實講的是不一樣,三緣斷故,三因不生,三緣是指殺盜YIN;三因是指三種相續,上面講的。
翻過來,620頁,【滿慈位登四果,我執雖破,法執猶存,執諸法心外實有,不了萬法唯心,故前有萬法生續,五大圓融二疑。佛為一一解答,皆由最初,一念無明為咎,故求索妄因,擬欲奮修以斷之。佛復答以妄因本空,妄體亦空,何必苦求修斷耶?乃告之曰:汝但不隨分別即足矣!】
【不隨分別,即修楞嚴大定,下手工夫。此分別,即能分別之妄心,乃屬遍計執性。下世間等即所分別之妄境,乃屬依他起性。依無明根本妄法,而得建立。依他如幻,其體本空,非但能依法空,即所依之無明,根本亦空,故但不隨妄境,而起分別妄心,即是空諸遍計,攝心亡塵工夫,三種能緣之心既斷,則現行不熏,而能生三種相續之因,亦復不生,則種子不發矣!如樹倒根斷,更不復生也。又如世間谷、麥、豆,三種種子為因,必假水、土為緣,方能發生,】才能夠產生。【今三緣斷故,如無水土,雖有種子,亦無能生。故曰三緣斷故,三因不生。】

  620頁,倒數第二行,經文:【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
諸位!這一句話在強調:內心自己要去悟證、這是最重要的,不是用那個很辛苦的方法,拼了老命在拼,這樣沒有辦法成就的。要心中去體悟佛的那一顆心,才是真正的修行,而不是很辛苦的一直拜佛、念佛,不是這樣子!念佛、拜佛本身是好事,一定要好好的體悟佛的心性,要不然你那個狂性沒有辦法歇,在這裡看看: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然就歇,歇就是菩提,這個就是重點了,歇就是菩提。所以在這裡,修學佛道要怎麼歇?不計較、不比較,絕對不斗爭,絕對進入無诤。這個歇字,如果你沒有做到這幾件功夫,沒有辦法的!不計較、不比較,不可以斗爭,要進入無诤,如果你沒有這種功夫,歇,你不可能,你斗爭心那麼堅固,你怎麼進入歇的階段?不能一直能所不斷啊,也許對方有錯,但是我們應當原諒一下,原諒一下有這麼困難嗎?對不對?佛的心,天下無不可原諒的眾生,好好的體會佛的心是什麼?天下既然無不可原諒的眾生,為什麼我們自己卡住呢?歇就是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這個“不從人得”可是非常重要的,換句話說:善知識再怎麼教導你,如果你自己不好好的下功夫去體悟,沒有用!在這裡:不從人得就是從心悟了,不從人得,不從外面的人、別人得到,你要獲本真心,要從內心去悟。何藉劬勞,劬勞就是很辛苦的拼!你常常看到、聽到一些在家居士:師父啊!我年歲大了,要拼啊,要拼啊!有時候我們來發心的這些義工,年歲大了,他也跟我講:師父啊!生死無常,我要拼,我要拼啊!你要拼是講對了,我是不敢繼續問下去,怕他從此不來了。“你打算怎麼拼?”這一句就是我要問他的:你不是說你要拼嗎?我接下來就問這個菩薩:怎麼拼?對不對?這個就是師父要講的話;話到嘴邊兒,收回來。他說:師父!您瞧不起我喔!我年歲大了,我也是很拼喔!很拼,我們也是很拼啊!問題是:你那個方向拼得對不對?方向本來拼到台北,拼到屏東、鵝銮鼻那邊,方向拼錯了,糟糕!咦?我本來要去台北,怎麼到鵝銮鼻台灣尾巴來?因為方向錯誤,達不到目的地。所以諸位!你那個拼,背後要具足智慧!知道嗎?實踐家,你要先充滿智慧,才去實踐,就是你要鎖定目標、方向,內心充滿著正確性,你才拼啊!所以古時候大德講的,你沒有看到禅宗一句話,大德在傳記裡面講:不遇大善知識而修,不如不修。沒有碰到大善知識修行,不如不修,不修,因為愈修愈慘,知見錯誤啊,知見錯誤,方向就完全錯誤了!這個時候就與其修,不如不修,如果你碰到一個惡知惡見的,你本來法身慧命還好好的,只是還沒有啟動而已;諸位!你那個法身慧命一啟動,惡知見著於邪慧,邪慧,慘了,慘了!為什麼慘了?方向錯誤,愈修離菩提愈遠,不如不修還比較輕松。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肯綮這個“綮”是筋骨交結處,比喻事情的要領。何藉劬勞,肯綮修證,意思就是:法由心悟,不從外來而得,然後不懂得佛教的心性的如來藏性,卻拼了老命很辛苦的修行,而無所獲!
底下,經文再念一遍: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重點叫你:佛法是用悟的,不是用拼的,拼的前提、關鍵就是要悟,你要拼,行!要先悟!
  621頁,【前以演若達多,怖頭狂走,喻無始無明。無明為一切妄法之因,既已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因緣俱絕,則汝心中,根本無明,狂性自歇(息也)。《正脈》雲:歇字雙含伏、斷二意。】伏就是伏煩惱,斷就是斷煩惱。這個在天台宗有講得很清楚,我們也講過天台宗了,《天台宗綱要》。【若約伏意,則十信滿心,圓伏無明;若約斷意,則等覺後心,永斷無明也。歇即菩提四句,明妄滅真露,】妄心、妄想滅了,真心就顯露。【無證而證,得無所得。 歇即菩提:觀即字,則妄心息滅之時,即真心顯露之時,如雲散月明,本覺出纏,】換句話說:煩惱愈少的人,見性的機會就愈大,就這麼簡單。【三智圓覺,勝淨明心,即菩提果覺之體,殊勝無比,清淨無染,光明遍照,本周法界;此心迷時非失似失,證時無得為得,乃是自己本有家珍,不從他得也。】

  【此所得勝淨明心,亦含發心、究竟二義,對前圓伏、圓斷而言。圓伏無明,位在十信,破一品無明,證一分三德,登初發心住,是為發心菩提;圓斷無明,位在等覺後心,破四十二品無明盡,】這個是天台宗列四十二品無明,一一來斷。【證妙覺極果,是為究竟菩提。 若約大心凡夫,具頓根者,雖在觀行位中,】就是六即佛中的觀行即佛,觀行即佛,這我們在《十四講表》也講過了、在《天台宗綱要》也講過了,六即佛。雖在觀行位當中,【圓伏五住,親見菩提勝淨明心,與初心、究竟二位所證,無二無別。】所以圓教就是初發心即成等正覺,這個就是圓教的思想,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祖雲:‘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這一句話說得不差!你要修行嗎?行!不是拼了累死人了,不吃不喝不睡,不是這樣子。“離”是什麼?就是用我們現在講的:心徹底放下。剛開始我們修行,放下很辛苦的、很難,因為我們已經習慣執著了,叫他放下的時候,到最後懵懵懂懂,也不曉得東西要放下:咦?我什麼都沒有想啊,我這下應該放下了!那個放下有很極微細的,那個放下連夢境都不能貪,那是真的放下,連夢境都不能執、不能貪、不發脾氣,這個才是真正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醒著的時候做得了主,夢境的時候也做得了主,說:喔!這樣誰有辦法?就是這麼難,才叫做修行佛道啊!對不對?這就告訴你佛陀的偉大,要不然哪那麼簡單?說:哇!那這樣十年、二十年也沒辦法!是啰!如果從權教來講,成佛無量劫;從頓教來講,成佛一念間,塵點劫就是一念間,一念間就是塵點劫,真的!為什麼是這樣講?你回想你這五十歲以前,其實就在你現前一念一直浮現,一直浮現,所以五十年就在這一念,不是嗎?就是啊!底下,【即狂心頓歇,歇即菩提。但由歇而始顯,非由歇而始生,乃為本具之天真也。】

  【何藉劬勞,肯綮修證者:此結責奮修之意,真心既屬本有,無明又屬本空,則無妄可斷,無真可得,何籍劬勞,肯綮修證。肯綮出莊子《養生篇》。吳興曰:骨間肉曰肯,筋肉結處曰綮。肯綮修證,即勞筋苦骨,】就是很辛苦,【勤勇修行之義。】像我們現在講的:一直拼!台語講得最貼切:一直拼,很認真的拼,就是這樣。但是修行可不是這樣子。【佛意但能達妄本空,妄空真顯,】這個妄空是什麼意思?這個妄是指什麼?是指執著。所以這個空是指什麼?空去執著、空掉分別、空去顛倒,內心充滿著智慧的空,而不是連這個涅槃妙智都空掉,涅槃妙智空掉,哪有本體啊?說:妄空真就顯,【何必求索妄因,劬勞修斷,而冀證入耶?】因為本來就沒有能證所證、沒有能入所入,因為妄本來就空。【此段文乃是頓教法門,直指向上一著,無修無證,須善體會,不可錯解。】每有狂慧,往往叫做每。【每有狂慧之徒,但執菩提本具,即心即佛,撥無修證,則將醍醐變作砒霜矣!】這個就很慘了!“我不要修行,即心就是佛了!”佛法懂了二、三句:我就是佛了,不用修,只要我體悟就好了!對不對?看人家在拜佛、用功念佛,笑他:哎呀!愚癡人,都沒有悟!像我這樣子!要像他這樣,懶懶散散的,整天坐著乘涼、泡茶,他以為他自己很行,其實這個就是完蛋了!撥無修證,不曉得撥無修證是體啊,還是要修行。則將醍醐變成砒霜;這個砒霜是毒藥名,化學上稱為三氧化二砷,礦物學上名砒石,也就是所謂的砒黃,或者是信石,砒黃或者信石。在座諸位!現在有發現一種比砒霜更毒的,比砒霜更毒的!就是什麼?就是人心!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比砒霜更毒的,就是人的心。真的!某些事情,你看,他做得出來,你很驚訝的,你非常驚訝的!為了保險,可以把至親的爸爸、媽媽殺掉,保險金!為了保險,可以把每天睡在旁邊的老婆,對不對?制造一個意外,把她干掉,去領保險金,很恐怖的,枕邊人是可怕的!對不對?但是好的夫妻還是很多,這種報章雜志的,當然就是很少很少,極少,偶爾才出現一對;不過常常出現的話會很慘!對不對?砒霜。【當知佛本是而須修,】“本是”就是本性具足。我們應當知道,佛性是本自具足的,本來就具足的;但是必需要修才能顯,就是要用功伏掉,把這個習氣斷掉,惡劣的習氣。【惑元空】或,迷惑顛倒本來是空的,這惑業本來是空的,但是,【而須斷,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諸位!這一句是很重要的,修證即不無,意思是指:沒有能所,所以沒有辦法修證,要有能所才講修證,修證即不無,要有能修所修,可是如來藏性本自具足,但是,底下這一句可是非常重要:染污即不得,染污是什麼意思?就是只要動念,就叫做染污,動到任何的念,能所就不斷,能緣所緣,能緣的心、所緣的境就顯現了!這染污即不得就是動念,動到執著的念、動到貪念就是染污,動到嗔恨的心的念就是染污。這個染污即不得可是很難,現在你就自己自觀自照,當你動到惡念的時候,就告訴自己:喔!又來了又來了,染污的心又來了!當你動到壞的念頭的時候:喔!又來了,又來了!你自己知道,可是你控制不住,真的!不騙你,沒那麼簡單的,單單降伏一個個性、一個脾氣,就要多久的時間啊!是不是?今天有人e-mail來問,她說她跟他男朋友吵架了,從此以後搬離她的男朋友的住處;可能二個人住在一起吧!然後她就說,他也沒有辦法來到她這一省,因為大陸很大,那她也沒有辦法過去他那邊,她就請問師父,可是她又很愛他,叫我如何不想他!然後她就問說:師父!我該怎麼辦?我是要放下他?還是要等待他?我該如何是好?連感情的事都來問我,我算是萬能的!我就跟她回答:我沒有辦法回答你的問題,再等一年看看如何?你以為你做法師什麼問題你都給人家回答喔?才不會那麼笨呢,法師是很聰明的!要不然你怎麼回答?感情是自己的事情啊!所以有很多人來問我說:師父啊!您看,我是出家好?是在家好?我說:廣欽老和尚講:出家問自己。要不要出家是問自己啊,不是問他,所以,有高僧大德指示也很好,師父!我是出家還是在家?問你自己!對不對?廣欽老和尚就是這樣回答。所以,修證即不無,染污即不得,【無修而修,修即無修,無斷而斷,斷即無斷,方合本經了義修證。不隨分別,即無修之修;狂性自歇,即無斷而斷;勝淨明心,本周法界,即無證而證矣。】我們一個教授,有一個教授沒學佛,他看到了我們那個經典就批,說:你們那個經典處處充滿矛盾,每一句話都講不通!你看,無修而修,修即無修,無斷而斷,斷而無斷,到底在講什麼?你們佛教最矛盾了!你看,佛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三千大千世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就像一杯水倒過來又倒過去,倒過來又倒過去。佛說三千大千世界,(師父擬水從左杯倒入右杯)即非三千大千世界,(師父又擬水從右杯倒入左杯)是名三千大千世間,(師父再擬水從左杯倒入右杯)就是一杯茶老是倒過來倒過去的,你們佛教就是這樣啦!你們一杯茶,整個晚上都是在搞這個,修就是有修啊,怎麼會沒修呢?(笑)眾生就是二分法的世界裡面。沒有修就沒有修啊,怎麼講有修,他不曉得這個是本性無為法,他不懂得這個。所以,看到這個經典看不下去,不如看影片、電影、韓劇比較好看,真的!這個沒有佛法的深入,實在是真的摸不著門!

  622頁,【卯四 結喻非失】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覺知,窮露他方,乞食馳走,雖實貧窮,珠不曾失。】
這個文字都很簡單。
  【人喻凡夫、小乘;衣喻本末無明,】根本無明還有枝末無明,叫做本末無明,“本”是指根本無明,“末”是指枝末無明,本末無明都包括在裡面。【即上文三緣分別,三因細念,及狂性無明;如意珠喻菩提勝淨明心。不自覺知者:真心被粗、細煩惱,重重蓋覆,迷不自知,非失似失。窮露他方:喻化城三界,窮者貧窮,無有法財,指二乘沉滯化城,不發自在妙用;露者暴露,無所棲藏,指凡夫沉溺三界,不得安身立命處。乞食馳走:乞有漏無漏之小益,雖實貧窮,珠不曾失,喻雖不發遍周法界之妙用,而菩提真心,不曾喪失。上四句,喻真雖本有而不覺,下四句喻真雖在迷而不失。】

  623頁,中間經文:【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
這個文字都很簡單。突然有智慧的人告訴你:你珠不是在這裡嗎?所願從心,致大饒富,有如意珠,你所有心願,它都會滿你的願,這一顆神珠不得了。非從外得,就是你的如來藏性。
  【智者,喻佛,】諸位看小字的注解。【示珠喻佛說教指示真心。】示珠喻佛說教指示真心。【若能頓悟本心,稱體起用,致大饒富,喻勝淨明心,本周法界。】本來就周遍法界。【方悟神珠,非從外得者:喻真雖已悟而無得,】悟了,但是沒有得啊,因為你本來具足。【合喻中珠雖貧窮不曾失;既無失故無得,合法中不從人得。】 
【此示令頓歇之科,正圓頓教中,知真本有,達妄本空。但要歇狂無勞肯綮,】你一定要把那個狂性要歇,狂性就是分別心。【即是無修之修,與耳根圓通,了義修證之法,歇狂之意全同。反聞自性,背塵合覺,】反聞聞自性的意思就是:你不要聞外面的聲塵,要聞、要回光返照的意思。就是你這個耳根,耳根不要聞外面的音聲,要聞你的不生滅的自性,聞要聞那個沒有聲音、不生滅的自性,不要聞那個動靜——動的音塵或者靜的音塵,沒有聲音叫做靜塵,動跟靜都是塵,動、靜、根、覺、空、滅,就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所以,不要聞外面的音聲,要看、聞不生滅的清淨自性,就是回光返照,反聞聞自性,背塵合覺。所以諸位!修行不要一直往外,要往內合於我們的覺性,不要往外攀緣,所以要背塵、要合覺。【即是不隨分別世間,三緣頓斷也。次第解除六結,自粗向細,由淺及深,盡聞不住,空覺極圓,】盡聞不住,這後面有講,盡聞不住,也就是說所有的都不能著,沒有能所,就是盡聞不住。空覺極圓,【生滅既滅,】生滅既滅的意思,【直至寂滅現前,】就是絕對,心性就顯現,絕對就是沒有能所。【即是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勝淨明心,本周法界,稱體作用,得大自在,合喻中衣裡之珠宛在,所願從心,致大饒富,同觀音獲二勝,】二殊勝。【而發三用也。】這後面會講到。

  【若約滿慈,一類無學之機,雖破我執,未斷法執,亦須從歇狂入手。先破法執分別,不隨世間、業果、眾生,三緣斷起,則法執俱生,三因方得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矣!不隨二字,即歇狂之功,】不隨就是對外境統統放下,吃住隨緣,佛道重要!【如來說修文中,棄生滅,守真常,亦此義也。本科子二說空不空,以示圓融之故竟。並上不空藏,癸初正答滿慈竟。】
【楞嚴經講義第十卷終】

625頁,底下是【癸二 兼示阿難 (分二)  子初 阿難蹑佛語而執因緣  二 如來拂深情而責執吝】前面就是對富樓那彌多羅尼子講的,底下是阿難。
625頁,經文:
  【即時阿難,在大眾中,頂禮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現說殺、盜、YIN業,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心中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從人得。】

  【前四句經家敘儀。世尊下,阿難略牒佛語。現說殺、盜、YIN業,此牒業果相續之文。以三貪為本,】就是欲貪、盜貪、殺貪,三貪為本。【生死不了,則攝世界、眾生在內。究三種生續之因,因於無明,滿慈求索妄因,意擬修斷,佛示無因,何勞肯綮?即教以圓頓下手工夫,但不隨妄心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能緣之心不起,即是三緣頓斷,遍計執性既空,依他起性,亦不可得,現行不熏,種子不發,故三因亦復不生。】
【心中達多,狂性自歇者:由因緣俱斷之故,而心中無明狂性,自然歇息。前從真起妄,則無明忽生,生本不曾生,今返妄歸真,無明頓歇,歇亦無所歇,以無明本空故。又無明實性即佛性,】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無明之真實之性,無明真實之性就是空性,空性就是佛性。實性就是實在,實在的本體;無明,它因為沒有體,所以無明實性即佛性,因為無明的真實之性是什麼?真實之性就是沒有,就是空性。【故曰歇即菩提。妄空真露,乃現出本有家珍,不從人得也。】

  626頁,【斯則因緣,皎然明白,雲何如來,頓棄因緣?】
他這個權教菩薩就是放不下這個因緣,一直在因緣裡面,還是認為有因緣。
  【上二句,因聞佛對阿難,累排因緣,對滿慈常說因緣,前雲以是因緣,世界相續;以是因緣,眾生相續;以是因緣,業果相續。今又言三緣斷故,三因不生,阿難重執因緣。】所以那個習性,你看有多難改,以前聽因緣法開悟成道,這個因緣就變成他成佛的障礙,老是一直執在這個因緣法裡面。【故曰:‘斯(此也)則因緣,皎然(即明白也)明白。’】意思就是:沒有什麼好辯的啊,世尊!您也是講因緣啊,這不是我講的啊!對不對?“皎然”就是明白,非常的清楚、明白。這個因緣是佛講的,我因為因緣也證悟、也證果,為什麼佛陀一直頓棄這個因緣?【下二句疑佛自語相違。上言識迷無因,妄無所依;】“識”就是了悟,了悟這個迷本來就無因,妄心也是無所依。【又言歇即菩提,何勞修證;雲何如來,既說因緣,又頓棄因緣耶?】您常常講因緣,又說要放掉因緣?【此阿難第三次疑因緣也。第一於顯見超情科中,疑見性不由因緣;第二於圓彰七大科前,疑萬法不由因緣;今第三疑證果成道,有果必定有因,何以亦不屬因緣?佛既久排因緣,而語中又帶因緣,此是致疑之端也。】就是這樣子,不曉得因緣其性本空,方便說叫做因緣。

  626頁,最後一行,經文:【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捨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解釋一下:說:我從因緣,心得開悟。世尊!這個義理、因緣的義理,不只是我等年少的比丘、有學的聲聞;現在在大會當中,大目犍連,及捨利弗,須菩提等等,從老梵志;這個是捨利弗、目犍連的師父,以前沒有跟佛出家,是外道,老梵志;這個“梵志”就是一切外道的總稱。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你看,也是因緣啊!所以這個阿難一直講:我從因緣,心得開悟。對不對?世尊!此義何獨我等年少,有學聲聞;包括這大目犍連、捨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就是以前,聞佛因緣,發心開悟,現在得成無漏。還是因緣啊!
  【此敘昔教因緣之益。我阿難實從因緣之法,心得開悟,而入見道位,】證初果,【得成初果。世尊!此因緣之義,乃屬正理,能令眾生,返邪歸正,何獨我等年少,有學之人,聞佛因緣聲教而得益?今此會中上首,大采菽氏,】就是目犍連。【及鹙子、】就是捨利弗。【空生等,】就是須菩提。說:大采菽氏,及鹙子,還有空生,就是須菩提,【諸長老皆從因緣,而得道果。從老梵志:別約捨利、目連,先事沙然梵志學道,】沙然,我念一下,我這裡的資料:沙然梵志,就是刪阇夜毗羅胝子,為古代印度六師外道之一,其學說不詳,或者系叫做懷疑論之消極主義者,主張捨一切智,尊重實踐修行,這個是老梵志。那麼,別約捨利,捨利弗、目犍連,先事就是以前事奉沙然梵志這個外道學道,【為上首弟子。】後來,【沙然殁世之後,】因為聽到佛的因緣法之教,(【由聞因緣之教,】)【發明心地,反邪歸正,從佛出家,開悟四谛法門,依之斷見思惑,得成無漏道,即阿羅漢所證之道。無欲漏、有漏、無明漏,三漏俱盡,得出三界,得證無生,則因緣之教,能令返邪歸正,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豈不大有益乎?】
底下看經文:
【今說菩提,不從因緣。則王捨城,拘捨梨等,所說自然,成第一義。唯垂大悲,開發迷悶。】
這一段是阿難替後代的人問的,因為不從因緣,那就從自然了,那這個自然,外道拘捨梨也是講自然啊,那就變成佛道沒有了因緣法以後,就變成外道的自然第一義谛了?就麻煩大了!所以,這一段的意思就是說:今說菩提,不從因緣,現在說我們的究竟菩提不從因緣而生,是絕對獨立存在的,那麼這王捨城那個外道,拘捨梨等等,這個外道,所說的自然外道,就變成第一義谛了?那就很糟糕了!外道的第一義谛跟佛的第一義谛不一樣!是不是?意思就是說:外道所說的自然,就變成佛的第一義谛了?是不是?他的自然變成我們佛講的第一義谛了,那如何來分辨呢?唯垂大悲,開發迷悶。
  【此敘今教頓棄因緣,不唯有背自宗,兼恐反濫邪教。】為什麼?因為外道講的自然變成第一義谛了,佛的第一義谛了,糟糕了!【今說,即指現今所說,無明無因,其體本空,狂心若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勞修證,皆頓棄因緣也。若是則王捨城,拘捨梨外道等,所說八萬劫後,自然成道,猶如縷丸,】這個縷丸是絲做成的,你們看過嗎?織毛線衣時,縷丸,把它轉成一個丸,絲線把它卷。。。卷一個丸,把它往地上一拋,噜。。。一直轉一直轉,轉到那邊,這個縷線盡端沒有縷線了,那就停了!是不是?猶如縷丸,把這個絲線變成一個丸,你們看過嗎?織毛線衣時,把毛線卷成一個個像素菜丸的圓球狀,那麼大丸。然後就繩子一拉,拋出去,就噜。。。一直轉一直轉,絲線如果盡處,它就會怎麼樣?會停止,自然停止,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猶如縷丸,【極處停止,】因為沒有絲線了。【不假修證者,翻成為第一義谛矣!】也就是外道就不必修,最後就成就。【即使如來今教,不落因緣一邊,亦墮自然一邊,】不是墮因緣就是墮自然。【如何得成中道了義無戲論法?心實迷悶,惟願大悲,開示發明,掃蕩我迷雲悶霧,令得朗耀性天也。】朗耀性天。【初阿難蹑佛語而執因緣竟。】
底下,佛告阿難:即如城中,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除滅,則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如是。佛對阿難這麼講:就像城中的演若達多,狂性因緣,若得除滅,則不狂性,不狂性就是菩提,就自然而出,因緣、自然,理窮如是。諸位!這一段比較難,我留在明天講。這一段相當相當的困難,一般來講聽不來。所以上到現在,大家也有一點累,明天。。。回去睡醒,一直睡覺,睡到明天七點醒過來,因為這一段一般人聽不懂,非常困難!所以,現在你聽了二個多鐘頭,是有一點累了,有一點累了,所以,師父現在不太敢再講下去,因為很累了,很累的時候,心就開始要散亂了。因為這一段它又是很難,要去理解這一段,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現在剩下的就是十幾頁而已,我們到640頁它就一個段落,所以,明天它就一定會講得完。所以慢慢慢慢的發揮,慢慢慢慢的講,慢慢的講。640頁,就是奢摩他微密觀照,令悟密因,大開圓解,就是到這一段,就是我們大的科判,那個大張的科判,編號叫做大A,最前面那個大張的科判,大A;奢摩他微密觀照,令悟密因,大開圓解,就是到這個地方,就是叫你捨識用根,開采如來藏性。那後面呢,這個就是另外一個大段,641頁以後就是另外一個大段,奢摩他,再來就是講三摩了,就是叫你如何進入三摩的狀態。你有奢摩他微密觀照,知道每一個人本如來藏性,可是要怎麼進去?要修,修三摩,到最後禅那這種種的階位就出來了。所以是第一大段,那麼到640頁,接下來我們就要講《義貫》。所以明天還是要把《義貫》帶來,萬一,或者是不小心講得太快了,還有一個鐘頭,就不曉得要做什麼,那就是要繼續把《義貫》;喝一口水休息一下,再把《義貫》好好的把它慢慢的講,所以明天《義貫》還是要帶來。因為這一段深、難,在這個時間不宜。等一下要誦楞嚴咒,好!諸位請合掌,願以此功德,消災在座諸位法師、諸位護法居士大德,回向本講堂消災點燈及亡靈牌位拔度者,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願生西方淨土中,上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