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慧律法師: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第三  

講題:五陰本如來藏 妙真如性

日期:2009.5.24-2009.5.30

片數:共4片(本片為第3片)DVD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午二 就喻詳辨]

[阿難!如是虛空,非彼方來,非此方入]。

如是虛空,也就是用瓶子,(似)頻伽鳥,從彼地拿到此地來,瓶子裡面裝有虛空。

[如是虛空,指已到他國之空,喻佛地無垢識;非彼方來者,非從凡夫同居土帶來;非此方入者,非到佛地,始入無漏身中也]。因為本自具足,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以識性周遍,本無去來,有何出入?但隨緣異稱],隨種種的因緣,而第八意識有種種的名字,叫做隨緣異稱。[因位有賴耶],在因地上,有的名字叫做阿賴耶識,[異熟之名],另外一個名詞叫做異熟識。這個我們都教過,異類而熟、異時而熟、變異而熟,異熟識。在因地的位置上來討論,有的名字叫做阿賴耶識;有的名字叫做異熟識,種種不同的名稱。如果是果地,就是佛地來講的話,[果地擅],這個[擅]就是只有、獨,唯獨獨[無垢],只有它叫做無垢清淨識,無垢就是無垢清淨識。[庵摩之號],就是庵摩羅識,庵摩羅識就是第九識。唯識的學說,有一派,像玄奘大師,他們總認為第八意識已經包括了清淨的一面了,不需要再立第九識。有一派認為,第八識還有少許的染污、不純,所以,還要更深一層的立第九識,這二派的學說。

無論是無垢清淨識,或者叫做庵摩羅識,這個統統是指如來藏性。解釋一下:庵摩羅識就是第九識,翻譯成中文叫做無垢清淨識,意思就是我們本來的面目是清淨的,是遠離迷惑,而本自清淨的心,因此捨論宗認為:轉阿賴耶識之迷,而回歸到覺悟之清淨的階位,就中做庵摩羅識。所以,地論宗或者是天台宗也有采取此一說,就是立第九識;但是,玄奘大師的系統,認為第八識已經包括了清淨的一面,所以,不再另立第九識。因此我們現在所講的第八意識,阿賴耶識,全部都是玄奘大師,唯識系統出來的。目前來講,在台灣或者是中國大陸,大部分都只討論到第八意識,僅止一此,很少還在立一個第九識再去討論,很少這樣子。除了地論宗,或者是天台宗某些有討論,其他都一律以第八意識(阿賴耶識)為最終的討論。所以,果地擅無垢阿摩之號,就是只有佛、佛果獨自有,[擅]就是只有他有,獨自有無垢清淨識、庵摩羅識。

[其性一也。若向此處薦得親切,則即識性,而悟藏性矣]!這個比喻就是說:我們這個色身,因為有我法二執,所以,在我們這個色身叫做識性,在外面的整個虛空叫做藏性。如果破除了我法二執,識性的內空,跟外面的藏性,是一、平等的,不是二。我們之所以把內跟外分開,正因為我們有我法二執,就像我們這個瓶子一樣,這個瓶子有一個形狀,這個形狀,因為我法二執,把這個形狀固定住了。意思就是六道輪回無論你怎麼變,這個瓶子拿到哪裡,識性跟藏性都沒有什麼增減,瓶子只是移來移去而而已;瓶子移來移去,就比喻作六道輪回,這個身體會變來變去,一下子畜生,一下子人,一下子天道,但是裡面的識性,外面的藏性是沒有增減的。我現在舉一個例子,看看你能不能從這個例子裡面去體悟?

如果你能從這個例子去體悟,你立刻就能了解這一段在講什麼。在座諸位,如果說明天你們從家裡拿一個類似頻伽瓶的瓶子,開兩個孔的,從家裡打開,裝入虛空,再把瓶子塞起來,二孔統統塞起來。從你家帶到講堂來,再把瓶子打開,統統倒出虛空來,現在請問你:你從你家把瓶子打開來,裝你家的虛空,請問你家的虛空有沒有減少?請問這麼多人來到講堂,把你瓶子裡面的虛空倒出來,講堂的虛空有沒有增加?沒有!答對了。你們慢慢就能領悟這個不生不滅,不來不去。意思是說我們雖然我法二執有了這個色身,分內在的識性、外面的藏性,雖然看起來是兩個;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打破了我執跟法執,其實並沒有任何的東西增加或減少。意思是當你成佛的時候,並不是清淨無垢識讓你增加,沒有的,是本來就具足的,只是恢復原狀而已。所以,我們一定要理解這一段的比喻是什麼,看下去的話就能夠了解。

[如是,阿難!若彼方來,則本瓶中,既貯空去,於本瓶地,應少虛空]!

就是師父剛剛比喻的。如是,阿難!如果是彼方來的,這個虛空是另外一個地方來的,那麼,在本瓶中,本瓶比喻你家,既貯空去,把它裝了一個虛空,帶走了,於本瓶地,應少虛空,就是在你家應當少了一個虛空。就是這個意思,剛剛已經比喻了,那麼,底下你就看得懂了。

[如是虛空,本無去來],這一句如果你能領悟,萬事OK了,生死就了!師父已經跟你講過了:體非群相,而不拒群相之發揮,如來藏性就是像虛空,類似;但是,千萬不要把虛空當作是我們的真心,虛空它只是比喻而已。如是虛空,本無去來,[若謂瓶內之空,從彼方擎來,則本置瓶之地(即處也)],當處了,[瓶中既貯得一瓶虛空去,於本瓶所來之地,應少一瓶虛空]?就像從你家把瓶打開,裝了一個虛空來,那麼,你家按照道理,是應當少一個虛空。[喻無漏識若從凡夫同居土帶來],這個是四土裡面的凡夫,叫做凡夫同居土帶來。[則同居土應少識性,則犯識性不周之過]。如果[不少],並沒有缺少這個虛空,這表示非彼方把那個虛空帶到這裡來,是很明顯的。[則非彼方]虛空[來明矣]。意思就是你那邊也沒有減少你家的虛空,講堂也沒有增加虛空。你這個六道輪回怎麼轉,怎麼投胎,變成畜生、三途,乃至於天、人、阿修羅,這個識性、藏性都沒有任何的增減,只是業在轉來轉去而已。

[昔報恩慧明上座,有新到僧],有新到的出家眾,[問曰:近離何處來?]近離何處來就是:離此地有多遠來?是從何處而來?[僧曰:都城。]也就是人住的比較多的都城,我從人住的比較多的地方,就是都城來。這個慧明上座就說了,[明曰:上座]就是尊稱他了,說:你啊![離]就是離開,離開人多的[都城到此山],到我這個人少的山上來。[則都城欠上座],你那個地方就缺了一位上座了。[此山]就是這裡人少的本山,[剩上座],剩就是多出來一個上座了。現在問你:[剩則心外有法],如果有多出來,則心外有法;因為心性本來無一法可得。如果[欠則心法不周],不周加一個[圓]就更清楚,如果有欠缺,那麼,這個心法就不周圓了。多就是心外有法;少則心法不周圓。[說得道理即住],你能說得上、接得上,我就讓你住。[不會即去]。如果不能領會這一句話,我現在所講的:[即去]就應當離開,意思就是:還不夠資格來掛單。在座諸位,你碰到慧明上座,你別想掛單,住旅社會比較快!到那邊,他問你二句,你一句也答不出來,你只能說:我再回去問我師父一下!這樣就來不及了啦!那你就知道以前開悟人的心境,一問沒有見性,他就是沒辦法,沒有辦法![僧無語],沒見性,[與此同旨]。有的人講:師父,這個如果您碰到,您怎麼回答?才不告訴你呢,告訴你,你會亂學,還裝懂,裝見性,是不是啊?這個是秘密。

[若此方入,開孔倒瓶,應見空出]!

如果虛空是在這個地方入,那麼,我們開了這個孔,因為頻伽鳥這個形狀的瓶子有二孔,那麼,開孔把瓶子的虛空倒出來,應見空出,應該可以看到虛空跑出來。

[若謂空非彼方來],當然[定從此方入,若從此方入者,則開孔例瓶時,應先見前空從瓶中而出,前既不出,知此空非此方入矣!喻無漏識,若到佛果,始入無漏身上],則破我法二執,[則破二執,轉無漏時,應先見有漏識出]才對啊![有漏既無出,無漏亦不入]。就是在凡夫的有漏,並沒有減少,在無漏的聖者也沒有增加,這一句就是這個意思。[祗因二執有無],就是因為你的我執跟法執有沒有。所以,修學佛道的人,從日常當中一直放下,對這個四大緣起的色身不再那麼執著,對這個六根、六塵、六識,一十八界,所建立的法的名相不再那麼執著;或者是對自己所擁有的法,學了很多的佛法的知識領域也不執著,也不起驕傲的心,諸位,我說這個人就是真正邁向佛道的人。

邁向佛道的人,無生、無喜、無诤、無計較、無比較、無來無去、無我、無人、無生、無相、無念、無住、無覺、無受、無一切法,就是一直往佛道前進的人;往佛道前進的人,了解沒有一法。諸位!六祖講: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當求生何處?這一句話,答案盡在此中,這個不見性,就根本不曉得六祖在講些什麼?為什麼這樣問?六祖講:假使東方人念佛,你還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可以求生,求生西方,你既然立定一個東方跟西方,求生西方,當然就是東方人念的嘛!假使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那麼,六祖問:西方人念佛求生何處?他已經在西方了,那個西方人你叫他念佛求生哪裡呢?六祖這一句話什麼意思?東方不作東方解;西方不作西方解,東方是心性裡面的東方,莫固定;西方莫作西方解,莫定位叫做西方。東方表陽光,西方表歇即是菩提,完全是心性回歸當下這一念的。

師父為什麼告訴你說:你的一輩子三本書一定要看,第一本就是《金剛經》,這是佛說的,不管你修哪個宗派,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思想,你不開是絕對不行的。師父已經講過了八片的VCD,或者DVD。第二本叫做《六祖壇經》,為什麼《六祖壇經》一定要看,非看不行?這是見性大法,六祖號稱東方如來,見性大法,你沒有辦法去看那麼多的三藏十二部經典,《六祖壇經》你就非看不行,因為那是見性大法,見性大法才能了悟佛的心性是什麼。諸位,佛的心,沒有辦法體悟、了悟,你不要講修行,你根本沒有辦法修行!

有一個居士來,我問他:你哪來?他說:我北部來。我說:你怎麼修?他說:我每天念一句佛號、誦一部經典,淨土宗的書,我這樣叫做專修。我說:我現在請問你,你念佛、誦經的時候有沒有打妄想?他說:有。這十五年有沒有生過氣?他說:還是有。我說:誦經的時候有沒有誦到一半,想到不愉快的事情,妄想牽制你的正念?他說:還是有。這十五年裡面,你會不會看到某一個人很不順,聽到某一句話很不愉快,而內心不高興,十五年都如如不動?他說:沒辦法!我說:你這個不叫專修,叫做夾雜煩惱而修。什麼叫做專修?不起妄念叫做專,你這個叫做夾雜煩惱而修,夾雜煩惱誦少部經典也不能稱為專;不起妄念,一部經典都不必念這個叫做專,專注在心性裡面,這不是專嗎?不是經典誦少一點叫做專,是沒有妄念叫做專,弄清楚啊!佛法是心法。

如果說我借重一句佛號、一部經典,攝受我的心,這個叫做[專注],那麼,這個是對的,我專注,這[專注]而已喔,這不叫做專修,修要與心性相應的。我專注、我少誦,因為我沒有那麼多時間,我[專注],這個名詞講得通;但是,講[專修],這個名詞講不通,你有煩惱,能稱專修嗎?所以,就算我們修淨土法門,也應當了悟心性,念佛念得從心性出,沒有煩惱;我們誦《彌陀經》、誦《無量壽經》、誦淨土五經,誦經誦得很有智慧;從智慧心性流露出來的誦經,不著語言、文字相,如是誦經,這可真是專修,因為沒有妄想。

因此我們一定要了解,[因果名異,實非識有出入也]。所以我們就了解,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求生何處?六祖在告訴你什麼?東方本空,西方本空,回歸當下,才是真正了解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下、上的人。[昔陸亘大夫問南泉]禅師:[古人瓶中養一鵝,日漸長大,出瓶不得。今者不得毀瓶,不得損鵝,作麼生出得!泉召大夫!陸便應諾。泉曰:‘出也。’陸從此開解。二就喻詳辨竟]。我們解釋一遍,昔有一個叫做陸亘xuan的大夫,說:昔際亘大夫問南泉禅師,說古人瓶中,這個瓶子就是業識,養了一只鵝,這只鵝就是六根對六塵貪染的欲望沒有止境,一直執著、貪染;[日漸長大],在旁邊寫:我執、法執不斷,日漸長大,看什麼執著什麼,愈來愈強,叫做日漸長大。所以,我們從小的執著小;到了年輕的時候,執著愈大,到了年紀大了不學佛就冥頑不靈,就像石頭一樣。學佛要趁年輕!所以,如果你有因緣要度你的兒子、度你的女兒來聽經聞法。為什麼?從小他就要培養善根,今天來聽一個例子也好,聽一句法也好,這個八識田中的金剛種子種下去,這個小朋友慢慢長大以後,他會感謝媽媽,有一天他會感謝爸爸帶我來聽經聞法。因為我們成長當中,他就會知道,所有的療傷止痛必須借重佛教的智慧,他就不會走極端。像世間人動不動就跑去自殺;動不動就潑汽油;動不動就殺人、砍人,他就會比較有理性。所以,這個學佛,就會過一輩子快樂幸福的日子。

日漸長大,這個我執、法執,如果不學佛他就會這樣子,一直長大。出瓶不得,擺脫不了業識叫做出瓶不得,擺脫不了業識。今者不得毀瓶,現在也沒辦法毀掉業識,也不得損鵝,因為一個人一定有六根、五根身,還有外面的六塵,他一定的啊!對不對?不得損鵝,也不可以把這個鵝殺死,一個人怎麼可以把這個人殺死呢?作麼生得出,意思就是說:要如何讓這一只鵝出來?這一只鵝其實總歸到最後,它就是業識,就是執著。好!南泉禅師畢竟是個大悟的禅師,這個簡單![泉]就是南泉禅師,就叫了一聲說:陸亘!泉召,[召]就是叫一聲,南泉禅師就叫一聲:陸亘!陸亘陸大夫就回答:啊!便應諾,這什麼意思?應諾就是當下無分別心的回答,這一念就是,不假思索、不假分別的第一念,就是自性心,這個就是!意思就是說:學佛人應當於第一念回歸心性,再下去就變成意識了。第二念就愈來愈執著,愈想他就愈氣,愈想就愈氣,人就是這樣子。而且這第一念的瞬間其實就是本性;但是,問題來了,這一念的現前的安祥的時間太短了,回來的時候,他就會愈想愈氣,晚上睡不著。

我們那個第一念的保任的時間,在禅宗裡面:保任的時間,極短!因為我們接下來那個執著、分別、不滿、批判,就一直接著、接踵而來,因為眾生他沒有心性的功夫。所以,南泉禅師召這個陸亘,陸亘回答:啊,這一念無分別的回答,就是本來面目,出也,出也,就用這一念,用這一念無執著、無分別心,現前當下這一念,就是本來面目,你就出,業識拘束不得你,南泉禅師就:出也,出也!這一只鵝跑出來了。那我們現在啊,那一只鵝怎麼會跑得出來?那一只根本就是呆頭鵝,叫了老半天,他也不曉得在叫什麼!是不是?叫那個呆頭鵝:往這邊這邊!他往裡面愈來愈鑽,鑽牛角尖,眾生就是:你叫他不要去想,他就愈想就愈鑽牛角尖,這個就是眾生相,鑽到自己得憂郁症;或者是恨別人,恨到自己得憂郁症,很痛苦!所以,人之所以痛苦,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愚癡!所以,停留在那種我執、法執的觀念裡面太強,而且那個觀念勝過理性。譬如說這個人給你壞印象,他有一天他要來你面前忏悔了,他到你面前來,不管他怎麼真的忏悔、假的忏悔,他給你這十年來的印象已經很不好的時候,再到你面前來,真心要向你忏悔,你的內心還是不舒服;真不想看到這種人!

人的這個先入為主的概念,已經取代了我們的本性。所以,眾生生命是一種觀念,這個觀念轉不過來,就會死得很慘,因為停留在過去的時空、意識型態裡面。可是,聖人他不是這樣,聖人他悟道,用解脫的心生活,用大自在的心、用慈悲的心生活,他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他絕對不會回想過去,也不會卡在某一種觀念,一直掙脫不出來;也沒有現在,現在六根、六塵本來是幻;也無所謂的未來,所以,他完全唯是一個真心在生活,真心就是絕對。百千萬人贊歎他,他如如不動;百千萬人毀謗他,他也不會受到影響;這個人對他有仇,他看到他(仇人),他也能放得下;這個人對他有恩,那一定會報。所以,生命是一種觀念,超越就在現前當下這一念當中,會用功跟不會用功就會差很多!所以,來聽《楞嚴經》的人,一定會幫助你往生極樂世界,同時在你的生命當中,得到了真正的體悟佛的心,你會過著永遠幸福跟快樂的安祥的日子。諸位!一個人擁有智慧,他的安祥日子有多麼的快活?

舉一個例子,今天如果二個人,一個學佛很深,一個沒有學佛,到山上裡面去拜訪老朋友,假設說,到老朋友那個地方設備很簡陋,在座諸位!這個學佛的人,一到晚上,打地鋪隨便一鋪,他就能夠睡得著,因為他無所求。他知道緣起如幻的,只是借這個色身歇一下,明天就要走了,畢竟來老朋友這個地方。這個沒有學佛的人,學佛不深的、享受習慣的人待不下來,他就會反彈了;哇!這個什麼都沒有,地上連一個最基本的水泥地都沒有!這個棉被很臭,廁所是釘二個板子,還會有彈性,萬一掉下去怎麼辦?每天他會為這個食衣住行煩惱,來參訪朋友的心,沒有辦法拿出誠懇的心,他住不下來的!所以,佛陀在經典裡面講,說知足者,有的人有智慧,知足的人,就是雖然打地鋪臥在地上,就像處在天堂一樣的快樂;如果沒有智慧,不懂得知足的人,就算你跑到天堂去,也不稱遂、也不稱意,你也不會滿意!所以,快樂跟幸福要建立在智慧,要建立在真正的知足,這是一個關鍵。所以,為什麼大家要來學佛呢?像台灣,師父到二、三十所大學去演講,以前我們去大學上課的時候人很多,像台大上課,或者清華大學上課,這學生很多,像逢甲大學的話,一講課就二、三百個人。現在我們很麻煩,為什麼?網絡也發達、科技也發達,所以,現在如果到大學去上課的話,學生比較少,要辦起佛學社來會很辛苦!為什麼?現在外面的誘惑力太強,佛法這種枯燥無味的,沒有人要;不過知識份子研究佛法的還是有。

知識份子發現世間的種種生活,沒有辦法解決內心裡面的郁悶跟煩惱,所以,現在為什麼憂郁症的人最多,得病的人多,生活顛倒!白天睡覺,晚上睡不著,接觸陽光的時間太短,沒有;接觸陰暗的時間很長,這一定的,人如果沒有走向陽光,他的內心裡面憂郁的機會會很大!作息顛倒,電視節目做整天的,睡不著,開始一直看電視,白天陽光起來了,不跟著起來。我告訴你:古時候的人,沒聽說過憂郁症這個名詞,為什麼?種田,三、四點就要起來啊,要走一大段路,去田裡灌溉,以前的人交通不方便,硬是走路,走路就健身,沒錢穿鞋子就打赤腳,打赤腳刺激那個穴道。古時候的人活到八、九十歲比比皆是,空氣好,沒有煩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生活跟著太陽走。現在顛倒了,現在的人跟著月亮走,跟著月亮走是陰啊,跟著太陽走是陽啊;跟著月亮走就病,不相信你試試看。

譬如說你上夜班的,從晚上八點上到明天早上八點,晚上都不睡覺。你白天開始睡覺,像上這樣的班的,我告訴你:這種生命是撐不久的,得憂郁症的機會是90%,他跟著月亮走啊!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所以,現在不得憂郁症的人很難,非常難,生活顛倒,物質的世界豐盛了!學佛也很難,我就覺得說:你們真不簡單!端午節還來上課,還真難得!現在年輕人你看看,哪幾個年輕人要來坐在這個地方啊?煮綠豆湯給他喝,他都不要來!真的!現在學佛太難了,又枯燥無味。

譬如說現在人的嘴巴很刁,學佛的佛弟子也是,來這裡聽到法師開示了,假設說了,我們到別的地方聽聽,如果法師上台,講了二、三個鐘頭,聽不出所以然,他就:哼!這個在家自己看網絡多好,真的!現在的佛弟子水平愈來愈高,所以,我常常勉勵這些出家眾,你千萬不要一天整天只有做佛事,你的水平很快就被在家居士趕上去了!為什麼?在家居士沒有做佛事,他閒著沒事就一直看經典、看DVD、看佛教節目,結果他的水平愈來愈高;出家眾每天忙於佛事,每天念經,經教不通,心性沒有悟明,所以,就變成有時候產生這樣子落差,變成在家居士愈來愈強。而法師忙於佛事,就愈來愈不夠強,經教不通,心性不明。所以,我們出家眾要自我勉勵。底下,南泉禅師召,陸便應諾,泉曰:[出也],陸從此開解。從此以後,哇!原來現前當下這一念,才是我們的真心。

[午三 結妄歸真]

[是故當知:識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我們應當了解,識陰這個生滅法是虛妄的,也不能說是因緣法;也不能說是無因而生,非自然性,就是非無因而生,自然就是無因。

[是虛空,非從彼來此入之故,自當即喻知法,了知識陰,相妄性真。上一句相妄,下二句性真。既知相妄,不捐修證之功],[不捐]就是不捨棄、不放棄;[修證]就是觀照之功。[可有轉識之日];雖然佛法本來就是無為,有為法當體即空,就是無為,無所修;但是,如果你嘴巴講,佛法本來就無可修啊!那很糟糕了,無修是本來面目,你不修就很糟糕,你沒有機會轉、轉識成智了。所以,為什麼叫做不捐修證之功呢?意思就是:還是要微密觀照,對初學佛法的人,還沒有到達佛地,就是要轉識成智。

[既知性真,可起圓通之行],所以,全性即修,全修在性,行就是修行,即知道我們的性真,所以,記得!一定要起圓通之性,用本性修行就是圓通之修,雖修,無有能修所修;雖無有能修所修,處處是修,可起圓通之性。因此只有見性的人,才能了悟諸佛菩薩的心,叫做圓通法門。[而入平等之門;因緣]、二乘人的因緣,外道的[自然,皆成戲論,故俱非之。總明五陰虛妄,本無實體],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為什麼虛妄、本無實體?父母親沒有生我們的時候,我們到底在哪裡?你有沒有想到,爸爸、媽媽沒有生我們的時候,我們還不是小孩子的時候,還沒有出生,我們到底在哪裡啊?就算我們出生了,好好的分析色受想行識,本無實體可得。如果你觀想一下,把一個人用盆子端起來的話,這是頭發,這是手足,這是心髒,這一盤是肝髒、胃腸,好!把人用小小的盤子分開來,大腸、小腸、血液,一個人二十個小盤裝起來。把這二十個小盤湊起來,就變成一個人;把這個人分開來,就變成二十個小盤子,每一盤裝一點點,這個變成人。你有沒有想想看,什麼叫做五陰虛妄,本無實體可得?

[其體即藏性],但是,如果你體悟到,沒有實體就是空,體就是不可得,當你體悟到本空,就了悟了藏性。噢!法法本空,法法皆是藏性,永恆就顯現出來。所以,生命在找什麼?在找永恆的慧命,我們的生命的意義在尋找永恆的覺性和法身慧命,這個就很有意義!一個人如果見性,他的生命就化作佛的心,他的生命就完全有意義,因為他活著,處處都是覺悟,處處都可以施捨,平等的心施捨佛法,因為他的生命轉變成最大的意義,就像佛。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見性,他的生命就會化作沒有任何的意義,吃飽飯、穿衣睡覺、打扮漂亮,衣服找好穿的名牌,再來就找朋友聊聊天,看看棒球,看電視,電視沒看完就給電視看,因為他睡著了,電視一直演,他睡著了。眾生的生活就差不多都是這樣子過一輩子。

[若以微密觀照,照見五蘊皆空,則破五陰,而超五濁,自可頓入三摩地],三摩地就是三昧。[與觀音把手共行]。所以,古時候禅宗裡面講:與其求觀音,不如自己當觀音;與其求觀音菩薩,不如求自己。這一句是勉勵的話,意思是說外面的觀音菩薩是增上緣,固然很好,重要的是自己的心性是親因緣。[故下阿難請示修門,如來第一義中,即教以澄濁就清,入涅槃義]。澄濁就清就是我們一下子修行,這個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色、受、想、行、識配合五濁,慢慢學佛以後,哇!心就清了,內心裡面的陽光就出來了。入涅槃義,涅者不生,槃者不滅。

[然一切眾生,名為五蘊眾生,故以澄濁,為先務焉]。什麼叫做澄濁?這個[濁]就是五陰產生的煩惱,五陰、五根對五塵所產生的欲望,不但身體色受想行識混濁,外面的財色名食睡也讓你混濁,所以,澄濁為先務焉。底下師父公告你,你只要遵守下面師父所講的,你一輩子都會快樂,一輩子!一、把生命單純化,把五欲六塵淡泊化,如果不能遠離,記得淡泊。你只要平實、平淡、平凡,你只要記住一個[淡]字,吃飯的時候,味道不要太濃、太重,淡就健康。記得!朋友之間稍微淡一點,不要太近,朋友之中,永遠會互相護持你,淡一點。你飲食再淡一點,不要太辣、不要太鹹,淡一點。你的臥室淡一點,不要用那一個床鋪幾十萬的,那晚上怎麼睡得著?棉被用那個很貴很貴的,要記得!能用、能睡得著就行了;房間不要睡太大,房間太大,陽氣出去回不來。所以,古時候,皇帝睡的這個房間是很小的,不是很大的;很大,這個熱氣出來回不來!我們了解,什麼事情如果把這個[淡]字擺在前頭的話,朋友淡一點,飲食淡一點,什麼事情都很淡,對身體好、對身心好,五欲六塵淡泊一點;飲食淡味一點;朋友不要太膩在一起,要不然就會起沖突,就開始了,要淡一點,互相尊重。這個[淡]字蘊藏著一切的真理,快樂就來,把復雜的簡單化,生命就會快樂。

再來,很重要的,講話不要有殺傷力,講話不能有攻擊性,切記這一點!為什麼?你傷害他,他有一天一定就會傷害你;你有攻擊性,他有一天就會攻擊你,他就一定會反作用的。我們念過物理學的都知道,譬如說你用手拍桌子,你手會自己很痛!所以,我們自己傷害到別人,不知道要尊重別人的自尊心。因此生命它是一種藝術,是很重要的,因此你講話沼,不要有攻擊性、殺傷力,平常淡泊五欲六塵,這個快樂它就降臨。幸福其實很簡單,只是因為我們把它弄得很復雜!

[又一念中,皆具五陰,一念執著,執則成礙,便是色陰;覺知苦、樂,領納在心,便是受陰;緣慮此境,於中想像,即是想陰;剎那變滅,不得停住,即是行陰;歷歷不昧,了了分明,即是識陰]。諸位!我們就是在這個五陰當中一直重復打轉。[據此則五陰舉體即是一念,一念舉體即是五陰,若能觀無念者,便是破陰下手工夫也。又奢摩他,微密觀照]。後面這四行你認真看,三藏十二部經典統統通,下面這四行貫通,修行無往不利![照此五陰一一相妄:色陰如影像];影像就是不實在。[受陰如陽焰];春天照出來的陽光,產生海市蜃樓;[想陰如夢境];夢境是不實在的。[行陰如電光];剎那閃電,剎那生剎那滅,比喻行陰。[識陰如幻事]。為什麼?識是本性的影子,所以,識就是攝取外面的影像,還誤認為有一種實體,這個就是識,識就是陰影,分別心、執著心,就是多余出來的生命的負擔。其實,識陰如幻事,意思就是:執著心如幻,分別心如幻,顛倒的心還是如幻。[不執實有,則本有如來藏性,不被五陰之所蓋覆,自可親見首楞嚴定體,不生不滅之妙真如性矣。初會五陰即藏性竟]。

在座諸位,學佛跟不學佛,我隨便舉幾個例子,你就不一樣,有一個先生,他每天都一定要吃魚,老婆如果一天沒有煎魚就掀桌子,後來學了佛法起慚愧心。我就告訴他:你掀桌子所付出去的營養代價,比吃那一只魚的營養還多!你吃那一只魚的營養,還不夠你掀桌子、椅子的營養的能量!他說:唉呀,以前就沒有學佛啊,就卡在那個觀念。他老婆一天沒有煮魚、肉啊,活不下去了,現在真的好啊!他老婆感謝師父感謝得不得了,感謝之情溢於言表,非常感恩。每天看他老公的臉就嚇壞了,為什麼?沒有魚肉,他就翻臉了,每天三餐就像上戰場一樣。她說:他沒有死,我會先死!就為了那三餐,現在很好了,這個生命、整個家庭全部改變了!

有一個小姐,她男朋友住在美國,節慶到了,那一張卡片沒有寄到,不曉得是郵差寄丟了,還是男朋友在美國太忙,或者是她美國那個男朋友有出什麼狀況,都不知道,今年沒有收到賀年卡、聖誕卡都沒有。那個小姐心情很不舒服,每天就開始一直妄想,想想看:他是不是旁邊有女人,為什麼不重視我,非常不愉快,就是為了那一張卡片。寢食難安,吃不下、睡不著,簡直就像要她命一樣的!經過很長時間她來聽師父講經,聽了師父的開示,我就告訴她:這一張賀年卡,想清楚喔,它是一張白紙,你把它用攪碎機攪碎以後,沒有了!她說:不是,我要的不是這一張啊,是他的心啊!我說:他的心在哪裡?在裡面還是在外面?他變心你有辦法改變他嗎?她說沒有辦法,她很難過,慢慢聽師父開示,生滅無常,這個如夢幻泡影的世間,慢慢慢慢,後來就解脫了。到第二年我又碰到她,說:妹妹啊!你這一張卡片有沒有寄來啊?她說:法沒有來去啊!哇!境界那麼高!來無來相,去無去相,一切法不可得相;她背師父的名詞,那一張是幻!喔!妹妹你好厲害,我知道你是背的,不過背得我聽起來很舒服!你看,就一個觀念改變過來,不需要那一張了。所以,生命它是一種觀念,只要能夠轉變過來就解脫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正文卷第二終]

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到這裡一個段落,現在我們看《楞嚴經義貫》。有的人就問師父說:師父,你這個《義貫》只是把它念一遍,簡單解釋一遍,我們看課本不就行了嗎?我說:不一定,有時候有更進一步的領域也說不定,只有好處沒壞處。再來,你們現起有課本看起來容易,我們將來制造出VCD、DVD,散播到全世界的各個華人的手中,也許他們手中並沒有《楞嚴經》這個資料,至少他們還有字幕可以看。為了利益更多更多的眾生,我們還是要把《楞嚴經義貫》,就簡單的浏覽一遍。

有一個年輕人告訴我說:師父,那個《楞嚴經》很深啊!都看不懂啊!我說:為什麼?他裡面都是[言文言],我說:難怪你看不懂,你這一句話都講錯了!我讀書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統統背過,沒聽過[言文言],你現在是在講什麼?反正他年輕人,可見這個文學的程度真的是很差,糟糕!現在年輕人,古文都看不懂,只會打電動玩具。

一切法本如來藏,經文,[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要會歸一真。

[注釋]:[一切浮塵]:一切虛浮無根不實之塵境。為什麼?它一定會敗壞。如果我沒有學佛,我自己猜測,如果沒有出家當法師,我可能會是電視台綜藝節目裡面的主持人,不騙你,真的。我對這個很有一套的;有時候我看那個節目的綜藝主持人,我看那個腦筋不會比我好,反應也不會比我快,真的!要不然要做什麼呢?[幻妄稱相]:[稱],權稱,假名。但有幻化虛妄權稱其相而已,而實非有相。

義貫,佛言:[阿難,汝]今[猶未明]了[一切]虛[浮]無根不實之[塵]境,為什麼不實?因為它一定會敗壞,你所執著的五欲六塵,一定會敗壞![諸]如[幻]如[化]之[相],皆實[當]真心本性[處出生,隨]即於本心[處]而[滅盡],一切生滅不離自心自性,唯自心現量,此外更無一法可得。是故一切生滅,但有[幻]化虛[妄]權[稱]為其[相]而已,故其相乃屬假名;然其相雖妄,而[其性]實乃[真為]本[妙覺明]之[體],全體皆真。非但浮塵其體是真,[如是乃至]一切眾生之當體[五陰、六入],甚至[從十二處,至十八界]一切有為法,皆於[因緣和合]之時,則[虛妄]而現[有生]起之相,而實無生;緣生就是無生。若[因緣別離]之時,則[虛妄]假[名]為[滅],而實無滅。本不生,當然就無滅。一切眾生[殊不能知]世間一切[生滅]與[去來],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遍[圓]滿之[妙真如性];於此本[性真常]之[中]若[求於](就是想要找)[去、來、迷、悟、生、死]之相,皆[了無所得],如虛空華。

诠論:這一段是總結論。在此如來明示根、塵、識、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法界一切全體皆真,為什麼?因為完全是用心性,真就是涅槃,涅槃的妙心就是真心,我們用的就是妄心,學佛就是要找到真心,用那個真心過日子。更無虛妄,故是一真法界。一真就是絕對,進入了絕對空,絕對的法界。什麼是佛,擁有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平等、絕對的自在。其中若有因緣妄相,須知其相雖妄,其性乃真,故無少法可捨,亦無少法可得。如是乃至一切去、來、迷、悟、生、死、涅槃,皆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隨緣幻化。若了於此,即能悟得三世如來密因,如來密因就是不生不滅藏性。而隨法界性,起菩薩萬行,速即證入首楞嚴三昧,作大佛事,究竟堅固。

又,此段雖為一切上文之總結,然亦是總起一切下文,因此是上下文之樞紐。從此以下,為佛廣明分別詳釋為何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為[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因為這才是本經最甚深、最樞要的宗旨,也就是接下來兩上月的課程,諸位!是開悟見性的關鍵。也就是[如來密因]之所以為如來密因之所由。舉要言之,本經之學者,能不能悟了,就看對在以下這一大段經文,是否能夠悟入。(當然,若最上根器人,可能於此總論,即已契入。)根器利的人,即已經契入了,

第一節 五陰本如來藏性

經文,[阿難,雲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注釋:[五陰]:[陰],覆蓋之義。會覆蓋我們的本性、真性。因為色、受、想、行、識能覆蓋真性,故稱之為陰。又,[陰]為積聚之義,因為這五法可積聚有為之法。這個[陰]要改成[蘊],[蘊]才是積聚義,《阿含經》的[蘊],這[陰]是上面,[蘊]才是積聚義。[如來藏]:[如],為不變、不動之義,指真心不變之體。[來],為真心隨緣之用。故[如來]二字,即真心之體與用:其體不變,而能起恆沙妙用,是即如來。

[藏]之義有三:一、寶藏。一切眾皆具如是真心,而此真心具足一切如來性德,故是如來性德之寶藏。二、藏者,密也,以此真性甚深不可思議,凡愚不可了知,故有如秘密一般暗藏起來,唯有契入如來真智者,方能得其寶鑰而開啟、明見之,故名此真性為[藏]。三、此真性亦是三德秘藏之義。三德者,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以具如是如來秘密三德,故稱為[藏]。[妙真如性]:[妙],即不可思議之義,以此真性一體而具足萬用,萬用而不離一體;又此體雖具萬用,然其本體則恆常不變,不生不滅,故稱[妙]。[真]者不虛、不妄。[如]者不變、不動、不壞。

義貫,本節從略。

诠論:本經真正是最無上、第一義谛了義之經。因為五蘊在權教大乘及小乘中,皆是污染、敗壞的。你看小乘就是:不淨觀,這個色身不清淨;苦觀,這色身從頭到尾都苦。二乘人講:這個色身、五蘊身,是污染的、敗壞的,為萬苦之源、輪回之本。然而那是因為眾生智慧未開,貪染太甚,如來為調伏其心,令離貪染及緣於五蘊而起的一切凡夫、外道惡見、邪見,故說此對治、苦切之調伏法,令得遠離。

譬如人生病,發高燒,不管如何,第一須先退燒;要先退燒,不退不行,要不然頭殼燒壞了!燒退之後,再講調養等令體力、精神恢復之法。沒有退燒,繼續燒,四十度、四十一度,完了,精神異常,這後半輩子就麻煩了!五蘊亦如是,為眾生病中之大熱惱,身苦,心也苦。諸位!沒有學佛的人,哪一個人不苦?我們那個同學的媽媽,住在新竹,她一輩子的感受就是苦,她每次都說:我不要做人,我寧可去做一條狗,我寧可去做一只貓!活到那一種程度,苦到實在不曉得怎麼來形容!所以,如來稱之為[五陰熾盛苦],此病為急病,須先對治;治好了五蘊熱惱,身心清涼之後,才談得上調理及增長之法。

是故本經為根熟眾生,於五陰熱惱清涼之後,所修習之無上法;令得返照五陰本來不垢不淨,為如來藏之妙真如性;是故了此理者,即不復如愚夫於此五蘊身心上貪著、或於色身上虛用功夫,而美名之曰[藉假修真]。諸位,不能離相,統統不能講叫做修行,離相才是真修行人。

如道家者流,或某些密法之末流。也不會如二乘之憎此身污染可厭,急急欲捨之而去。根熟的眾生,了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不須貪愛、亦用不著憎惡;出生就是這樣子了,諸位!好好的活下來,勉勵大家:人生要不虛此行,我們知道人生總歸難免一死;但是,要死得有尊嚴,死得要有意義,生命,記得!要不虛此行,就是要活得非常有價值和意義,不要白白的來到人世間轉世投胎來,而不懂得學佛,白白的過了一生。坐在那邊也不曉得要做什麼,發呆,真的呢!有一次電視問一個影星、歌星,訪問,他說:你現在拍不拍戲了?他說:我不拍戲了。記者問說:不拍戲你平常做什麼?他說:我平常就去窗外看看遠處的星星,再來閒著沒事就發發呆,再來,偶爾就看看電視。記者問:那再來你要做什麼?他說:我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在電視上看到記者訪問這個影星,退休的影星,我覺得他講出一切沒有學佛的人,百態裡面的極終就是這樣,心中無佛,不知道要學佛。退休或者是下崗以後,不知道要做什麼,看星星,晚上睡不著,結果就什麼?數羊。一只羊、二只羊,結果旁邊的人都睡不著,就問他:你家那只羊死了沒?你不睡我們要睡!沒辦法那羊都不死,整得旁邊的人都睡不著,沒有一個睡得著。有一次大家給他放安眠藥,他晚上睡覺前都會喝少許的水,就放安眠藥,他就一下喝下去,旁邊的人就講一句:搞定了,今天羊死了!真的睡著了!所以,住在宿捨裡面,什麼怪事都會有,數到隔壁睡不著。

底下,如是遠離一切愚夫二邊之法,契入中道聖旨,如實知見五陰全體皆真,無有一法可取、無有一法可捨;如是了知,更依大佛頂總持門精修,長養聖胎,故能究竟轉染為淨,轉凡成聖,而得五陰為全身捨利、金剛不壞之體。三世諸佛菩薩皆依如是妙因而修行、證悟,故稱為[如來密因、諸菩薩萬行]。行者如是知見此密因,修如是行,亦得速證得大佛頂本尊三昧,契入如來藏性,圓滿法身。

1.色陰本如來藏性

經文,[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回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

注釋:[譬如有人]:比喻一念未動、本心清淨之人。[以清淨目]:無妄之目。[觀晴明空]:湛寂之空,喻真理。[唯一晴虛,回無所有]:本自清淨,纖塵不立;比喻如如理中無有十法界、依正可得。相才論十法界;性就是一真,記住!相論十法界,性唯是一真。[其人無故]:沒來由的。以無緣無故,故稱[無明心動]。[瞪以發勞]:[勞],病也。眼睛瞪直了,久了以後,眼睛勞累而眼花,此現象稱為眼之[勞相]。[別見狂華]:[別],另外。[復有一切狂亂非相]:[非相],非實之相,妄相。此指內外四大生滅、老病死等粗相。

義貫,佛言:[阿難,譬如有人],一念未動之時,[以清淨]無妄之[目,觀晴明]湛寂之虛[空],則見[唯一晴]明[虛]空,此外[回無所有],纖塵不立(無有十法界依正染淨凡聖可得。)[其人]忽然無緣[無故]而[不動目睛,瞪]直眼睛[以發]生因過度[勞]累所產生的錯覺現象,[則於]原來一無所有的[虛空]當中[別見]有[狂華]於空起滅,[復有一切狂亂非]實之[相]出現。一切眾生[色陰]之獲得,[當知亦復如是],純為自心虛空所生之空華勞相,本無所有,乃無明勞相所生;雖生,亦畢竟無體可得。注意那個[無體可得],為什麼叫做無體可得?就是窮究到究竟,你會發現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叫做無體可得。[體]就是永恆,這個無體就是:要找到一種永恆的東西,你找不到,這個色身,你找不到永恆的東西;這一棟建築你找不到永恆的東西,都是鋼筋、混凝土、磚塊砌成的;山河大地,你要窮其體性,沒有永恆體性可得。所以,無體就是沒有永恆的意思,你找不到一種永恆的東西、體性,所以,它一定會敗壞,喔!原來萬法敗壞,就在敗壞的當下,放下假相,真心就顯。所以,你體悟到無體,真體就顯現,因為沒有東西可以執著。

經文,[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雲何睛空號清明眼?]

我先把它解釋一下,貫串起來,原文你才看得來。阿難,是諸狂華不是從虛空而來,這個狂華、空中的華,也絕對不是從眼睛冒出來。如是,阿難!如果這個空中的華是從虛空自己來,即從空來,就應當從虛空而入,如果有出有入,當然就不叫做虛空,虛空是絕對的,虛空並沒有出跟入。空如果是非空,就是變成有實體了,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因為它是實體的、實心的,不是空。虛空是以包容,它現在非空當然就是實體,實體沒有辦法包容,自不容其華相起滅了。如阿難你是實體的,當然你的色身就容不下你阿難的本人了。如果是既從眼睛跑出來,因為眼睛是有能見性,即眼睛出當然就從眼睛入了。意思就是說:眼睛是能見性,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這個華的性質是從能見的眼睛跑出來的,當然就應當有見性的功能。若有見性的功能,去即華空,去的時候就是華空,旋合見眼;去的時候在空中顯現這個華,華有能見性,所以,回過頭來就會看到你的眼根,這是理所當然的,大家知道眼根是能看嘛!若無見者,變成無情物,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出去會障礙虛空,當然反過來,若無見就是無情物,假設這個空中華是無情物,那麼,回來就一定會障礙到你的眼睛。又見華的時候,就表示這個華已經離開了眼睛,那麼,目應無翳,眼睛應當沒有毛病,眼睛沒有毛病,為什麼又看到虛空當中的華?這個道理是講不通的。所以說:雲何,為什麼要到晴空萬裡叫做清淨眼呢?眼睛看不出虛空的華,叫做清淨眼呢?

注釋:[非從空來,非從目出]:[來]與[出]一樣,都是生的意思。[若有出入,即非虛空]:虛空一相,並無內、外之別,所以不能說[從空出、從空入]。否則,若說[從空出],是從空的那一部位出?又若說[從空入]則到底入到哪裡去?所以說,若能說[從空出、入],則這個空就不是真的空,而是個有內有外、有畛zhěn域的實體了。[畛域]就是界限。有界限、變成有實體了。[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空若不是真的空,而是個實體,就不再能容納那些華相於其中起滅了。因為唯有真的空,才能容納他物,若是實體,即有質礙,就不能再容受他物。[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譬如阿難的身體是個實體,不是虛空,因此就不能再容納另一個阿難於其中,是同一個道理的。

[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這空華,就是空中所現的華。因為是從眼睛中出生的,從眼睛冒出來的,而眼是有情物,且其性為能見;此華既然是眼所生者,便應具有眼之屬性。就像人,爸爸、媽媽是有情物,當然就生一個寶寶,就是會叫、會跳、會鬧,是有感情的,因為是爸爸、媽媽生的。爸爸、媽媽怎麼可以生出一朵花、一棵樹、無情物?那當然不可能啊!從眼睛生出來的屬性,應當就是有見性,而亦應當有能見之功能。[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華空],成為華,而處於虛空中。[旋],回過頭來。此華若有能見之性,出去後成為華而處於虛空中,這時此華若回轉身(回過頭來),應能見到自己的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前面講是有情,現在講若華是無情,[翳],障也。此華若無能見之功能,則便是無情物;若是無情物,便會有質礙;既有質礙,則它出了眼睛之後,應成為空中之翳障;而當它再回到眼中來時,也應當會翳障於眼——然而此華,於空時並不礙空,而且也不曾回到眼中而礙眼;是故此華亦非無見之無情物。

[又見華時,目應無翳]:又,當眼睛看到空華的時候,此時華既已從眼中出去了,眼中應不再有翳障才對——眼睛既無翳障,就不應該看到空華!因為空華是翳眼人才能見的,而眼無翳病的人應該是見不到空華的;現在既然說華已從眼中出去了,眼已無翳,而卻還能見空華,可見此華並非從眼中出。又,眼既無翳,應該稱為清明眼才對,就不能稱為翳。[雲何睛空號清明眼?]:然而為何只有能看到一片晴空澄明而無空華相的人,才得稱為具有清明眼之人呢?

義貫,佛言:[阿難,是諸狂]亂起滅的空[華],究竟是從哪裡生出來的呢?一、此諸狂華[非從]虛[空]中生出[來];二、亦[非從]觀者之[目]中[出]生。[如是,阿難]:一、此華[若]是從[空]生出[來者],其生之時[既]是[從空]出[來],當其滅時,[還]應[從空]而[入];然而[若有]處所能令物[出入],即為有內外之實體,[即非]真[虛空],以虛空一相,無有內外之別,故無出、入,(是故若言空華從空出、從空入,不能成立。)又,若物能從虛空出入,虛空即非真空;虛[空若非]真[空]者,即變成實體,如是[自]然[不]能[容其華相]於其中[起滅],這正[如]同[阿難]的身[體]為一實體,故[不]能[容]納另外一個“阿難”於其中。(因此,虛空若非真空,即是實體,便不能容納空華於其中起滅;然而現在翳眼人實見華在空中,可見此虛空不是實體,而真是虛空;既然真是虛空,便無內外,物便非從其中出入,因此結論:此華相並不是[從空而出]。)

二、此華相[若]是從觀者[目]中[出]生[者],則華生之時[既]是[從目]而[出],則華滅之時亦應[還從目]而[入](回到原處)才對。復[即]以[此華]之[性]而言,因為是[從目出]生之[故],它便是有情之性,故亦應如眼之性一樣[當合有]能[見]之性。此華[若有]能[見]之性[者],則當其出[去]之後[既]成為[華]而處於虛[空]當中,當它[旋]轉身回頭對著觀者時候,[合]當能[見]到自己的[眼]!合就是應當。(然而事實不然,此華並不能見自己的眼,可知此華並無能見之性;既無能見之性,可知此華並不是從觀者目中而出;故說空華為[從目出],不能成立。)又,[若]此空華並[無]能[見]之性[者],則此華乃屬無情物;若是無情物,當它[出]去之後,[既]可障[翳]於[空],則當其[旋]歸之時,亦[當]會[翳]障於[眼],令不能見其他物,(而事實不然,故此空華[非從目出])。[又]當眼睛[見]到空[華]之[時],因此華已從目而出,此時[目]中[應無]復[翳]障;眼若無翳,應稱為清淨眼才對,則[雲何]唯有觀見[睛空]而不見空華相的人才[號]為[清明眼]呢?(如今既然看見空華,卻說眼中無翳,這是不能成立的;空中有華,眼睛就是一定有毛病。可以知道,看見空華的人,即是眼中有翳病才會看見空華;眼中既有翳,有眼病,即知華未曾從眼出,故說[華從目出],是不能成立的。)意思就是:眼不能出華的;虛空也不會產生空中華。

剛剛我們講說要看三本經,第一本就是要看《金剛經》、第二本就看《六祖 壇經》、第三本就看《圓覺經》。《金剛經》是般若,《六祖壇經》是見性,《圓覺經》是圓滿的覺性,這三本經加上密咒,就等同我們這一部《楞嚴經》。《楞嚴經》因為有相當的深度,給有興趣的人研究研究,但是,真正契入的還沒有幾個,這個有相當的難度。師父在這裡解釋了老半天,都不一定有辦法聽得來,何況回去自己看!是不是?難免的啦!同學們,各位小朋友,好好的專心,慢慢的一步一步來,很多東西不能急,我們也是修學佛道三十多年。你看看,以世間的學歷來講,師父讀多少書?這當然是題外話啦,以世間的頭腦來講,我們這個腦筋算是頂尖的頭腦,花三十多年,才有這樣一點小小的心得,你想想看,佛法哪有辦法一蹴即成?所以,諸位!不要灰心,不要憺志,應當要堅定自己的菩提心,好好的堅持,一定會有所獲得,你總不會失望的。

诠論:在此,世尊是以翳眼來比喻凡夫眾生以最初一念無明心動,而轉澄明之真見(清淨本心),成為阿賴耶識,而有能見之見分(或見精),此[見分]即是此處所說的[翳眼];有毛病的眼睛。這翳眼簡單講就是無始見病,看什麼都出狀況,我們心不平衡,看什麼都不滿意,看什麼都執著,簡單講就是同分妄見、別業妄見,就是翳眼。以有[能見]之翳眼,故變現[所見]之相分;[相分]即本經所說之[空華相],而空華相以總相而言即代表十界一切自他身、土,以別相而言即代表此處佛欲開示的五陰。

佛在此開示此五陰的空華亂相之來處,為非從空生(非從一相的如如之理中生),亦非從病目中生(亦非真正從阿賴耶之見分中生),以華相實無所生;於翳眼人眼中所見雖現有,其實並無實體,只是翳眼所見之幻化虛妄之相。此意就是說:五陰之相於眾生眼中所見雖現有,而實並無實體,這個並無實體就是究竟分析沒有永久性、沒有永恆性。只是眾生無明翳障所見之幻化虛妄之相而已,實本不生。我們這個地球都不是永恆,哪裡有實體性?整個星球、地球創辦到現在來講,五、六十億年,往後的日子裡面也會毀滅,絕然不毀滅,人類這個物種也會消失,只要彗星撞地球,人類就玩完了,就結束了!彗星撞地球的那一剎那,就表示什麼?跟打麻將一樣,叫做重新洗牌,會制造Co2的人類、工業污染、廢水的,統統沒有!就是滿植物還有昆蟲有願;昆蟲最希望的一件事情是什麼?就是把人類干掉,因為我們害了它!所以,人類的這個物種是超強的,陸、海、空統統吃光光,什麼猛虎、獅子,什麼大象,體型再大也無還手之力!人那個頭腦那麼好,你大象做什麼?行動那麼慢。

當然這是講題外話、開玩笑的話,如果人類要讓全世界的大象一夕之間統統死,機關槍統統掃死,不用一天,全世界的大象物種就滅種了!人類有這個能力的,體積小的腦筋好!所以,人家就稱我筆記型電腦的法師,一點點的電腦裡面儲存資料就很多了!這個是題外話。彗星撞地球重新洗牌有好處,就是不會再污染了,南極、北極、森林繼續再成長。昆蟲它破壞的能力有限,物種象金字塔一樣,慢慢慢慢的又建立了,人類這個物種bai-bai,玩完了,全世界的物種重新再來。所以,成住壞空是必然性,這個講到無實體性就是說:我們這個人生、宇宙,它總歸就是無常、就是生滅、就是敗壞,所以,沒有東西可以執著,也沒有東西可以留戀,沒有的!以前我們小學畢業的時候唱畢業歌最感動:青青校樹,萋萋庭草,欣沾化雨如膏~~~~這個歌是日本改過來的,日本的畢業歌。唱的時候很多人在哭,很難過,無常,沒有想到小學的時候什麼校長獎啊,現在一剎那五十多了,哇!還真是快啊!現在而發蒼蒼、而視茫茫,皮膚也開始皺皺了,不過,我看你們的皮膚比我還皺,真的!我仔細的觀察,我看你們的皮膚好象比我還皺,那些五十幾歲的就更慘了!

就是無常!所以,這個世間很快,以前我的媽媽、師媽常常坐在101前面,坐著問侯人家;我媽媽坐在那邊有好處,因為人家搬很多書,師媽就一直看他:你不要拿那麼多啦!所以,我的媽媽很有功德,因為專門在照顧法寶,拿一本就好了。雖然她不識字,也會顧法寶;現在師媽死了,就換我來顧好了。無常,你看我媽媽,一下子就走了,走了以後,這一卷她的贊頌會,就是告別式做成DVD,還度了很多人啊!師媽這一卷往生的DVD放送了以後,很多人都信佛,對淨土很有信心,覺得很感動,說:出家人也非常孝順啊!就指師父,還非常孝順,辦得挺莊嚴的,這麼莊嚴,法師那麼多。尤其中國大陸,看了都很感動,一直要。

在此,[華相不從空生]的[虛空],除了比喻法界一如之理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意義,即是[虛空]的原義。這是因為印度在傳統上,各種外道,乃至有部派小乘,有部派佛教、部派小乘。在推論身心及世界的成壞時,最後都推到微塵;因為分析色法,分析到最後,就快變成虛空了,所以有一個名詞稱為[鄰虛塵];[鄰]就是接近,[虛]就是虛空,接近虛空之塵,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電子、質子、中子、原子,很微細了。若將鄰虛塵再分析下去,豈不變成虛空?所以他們的結論是:[將色塵一再分析,到最後會變成虛空(回到虛空)。]因此他們便把虛空當成色法的本源,且更進一步而執說:一切[色法]是從虛空中來(從虛空中生);以其生時是從虛空中來,故滅時還是回到虛空中去(如分析色塵成空可知)。一直剖析、一直剖析,佛陀是為了讓我們慢慢覺悟,才用析空的。諸位!用析空的,絕對沒有辦法進入佛的領域,要用體空,當體即空,這個是關鍵。小乘析空是意識心;當體即空是如來藏性,萬法都是緣起一合相,沒有實體可得,當體即空,就是真心的顯現。所以,析空是小乘的意識心,大乘不這麼說。

然而須知,虛空即是無,若說色從空生,即有二過:一、[無能生有],亦即[有法]可不從因緣生,諸法可以非因非緣從空而出;如是則石頭中為何不生出乳?既然不須因緣而能生的話,石頭中應可出乳。二、[無情能生有情],因為虛空是器界、是無情,如何能生出有情之五蘊色身?果如是者,則竹林可生出豬羊,而人也不必再結婚交合而生男育女了。有如是等過,故不應言:[空能生色,色從空生]。這些都是外道淺智者愚妄計執之言。因為外道沒有見性,沒有佛的境界。交光法師在《楞嚴經正脈》中,說我國的儒道二家也有類似西域[色從空生]之說,他說:[此方儒道經書不一,而意旨皆謂:虛以生氣,氣以成形,這個[虛]就是虛空,就是空的意思。是萬相固本於一氣,而一氣乃始於太虛。你看,太虛空,推論到最後就是虛空,突不破了,不知道虛空是妄心顯露出來的;佛陀是大悟的人,知道虛空跟色法是對立的,所以,虛空也是色法的推論。虛空是無相的色法喔,在《楞嚴經》是這樣子的,它是真心無明一念所變現出來的,所以,你看到的虛空是透過無明的,也是真心裡面變現出來的。若欲入如來智,泛如來無上覺海者,於此等虛妄計著,應速捨離;何以故?分別空華故——空華已是虛妄,本無有實,你再去研判,分別它究竟是從哪裡生出來的,豈非妄上加妄?

經文[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注釋:[色陰虛妄]:[虛]者,其體本不生;體本無生,為什麼?徹底的分析,體性是空,當體就是空,這個世間緣起,沒有一法不是空,緣起就是性空。[妄]者,循業幻現,為什麼循業幻現?在色法當中,依照各人的業輕重,有的人來到這個緣起的世間,他活得很快樂;有的人在緣起這個世間過得很痛苦;一出生就差不多定位了,定位一半了,在往衙當然也有發展會改變。那天我看一個新聞報導,一個小女孩得病症,從小統統要趴在地上,連站都沒有辦法,她出生就差不多這樣,定位了,醫生怎麼醫都醫不好,循業發現。

美國有一個五歲的小女孩,學狗叫、學貓跳,不會講話。她的原因是什麼?原因是爸爸、媽媽生了以後就把她丟著,她阿公有智障,算是低能;她的爸爸遺傳、媽媽也是這樣,結果生了這個女兒不會照顧,就把她丟著,跑狗、貓生活在一起;在台灣來講五歲的小女孩多聰明了,五歲的小女孩已經反應很快了,這個五歲的女孩不會講話。一出生,出生在智障的父母親,阿公沒有那麼嚴重,她爸爸、媽媽很嚴重,不會照顧,丟著,飯就隨地抓起來就吃,要不然就開著冰箱,吃蛋糕吃得滿嘴。碰到人就是學狗叫,因為她的老師就是狗;她走路不會直立,學貓,她本身不知道她是人,因為她每天就跟狗、跟貓在一起,因為她爸爸、媽媽就丟著,東西放著讓你去吃,也不會去照顧。看到人就露出像狗的凶惡的目光,她不知道她是人!你看,看這個可憐吧。就是很可憐!循業幻現,所以,告訴諸位:你也很幸運,生出來一個健康的身體,沒有智障,很幸運的碰到佛法,這個也是循著宿世的菩提善根,發現了佛業啊!佛當然無業了,就是比喻說諸位真的很有善根,還肯來坐在這個地方,循這個善業,菩提業。為眾生本識中業相及轉相二種勞相所現。

義貫,佛言:[是故當知]:一切眾生之[色陰],體本[虛]寂,循業[妄]生,所以諸位,我們就是生活在一個虛妄的世間裡面而不知道。[本非]由能造之[因緣]所造,亦[非]無因無緣[自然]而有之[性];意思就是:不能離開緣起。——非有因生,非無因生,乃如來藏妙真如不生滅性,隨業緣而幻現之相,相妄性真。

诠論:關於[因緣所生]及[非因緣所生],可以參考《中觀論》及《十二門論》。此二論依於第一義而廣論因緣。論中言一切法非從因生,非從緣生;若從因生,則因中自有果,因中若已經有果,則[因]不應仍名為[因],當名為[果];是故知因中無果。因中既無果,則不應言[果]從因生;若不能言果從因生,則[法非從因生]。諸位,這個《中論》講的就是絕對空,因空、緣空、果空,《中論》、《十二門論》講的就是究竟空。譬如這是種子,他問你:這個如果是蘋果的種子,請問你,蘋果這個種子有沒有看到蘋果?沒有!沒有你為什麼說水果是從這個因生?因本身你看不到果啊!好!種子慢慢長大,這個緣,緣是不是果?緣是果,你有沒有看到稍微大一點的,像蘋果嗎?蘋果為什麼是酸的、是澀的?還不算是蘋果。長大了變成蘋果。你也不能說蘋果不是從緣、從因而生啊;如果蘋果不是從因、從緣而生,哪蘋果從哪裡來?從虛空自己跑出來嗎?所以,《中論》、《十二門論》在講畢竟空的時候,要不壞因、緣、果;可是,你要求其因,因本空;求其緣,緣本空。因找不到果,種子裡面,你有看到蘋果嗎?當然沒有,那怎麼可以講蘋果是從那個蘋果的因跑出來的?是不是?他講當體即空,這個《中論》講的。講因果的觀念,一直為佛弟子所依靠的觀念,而《中論》裡面破除這一些,萬法都是絕對的空,任何的一分一秒,都沒有實體性。

《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還有《大智度論》,此二論依於第一義而廣論因緣。第一義就是究竟空。論中言一切法非從因生、非從緣生;若從因生,則因中自有果,意思因中自己具足有果。因中若已經有果,則[因]不應仍名為[因],當名為[果],是故知因中無果。因中既無果,則不應言[果]從因生;若不能言果從因生,則[法非從因而生]。其次,若[法從緣生],則[緣]中應有果;緣中若有果:則不復仍名為[緣],應名為[果];所以緣中無果。緣中若無果,則不得言[果從緣生];果若不從緣生,則[法非從緣生]。這《中論》講的徹底。

例如說[酪從乳生],然乳中實無酪;乳中若有酪,不應仍名為乳,應名為酪;是故不應言酪從乳生。為什麼要這樣推論?告訴你:當下就是空;但是,也不壞緣起法——因、緣、果。就是這個道理。然而亦不應言[果不從因緣生];[果]若不從[因]生,則應隨處皆有此果;而事實不然;是故果亦非[不由因生]。如言[酪不由乳生],亦如是:酪若不由乳生,則石頭亦應可出酪;是故不應言[果不從因生]。[果不從緣生],亦如是。是故不應言[果不從因生]或[不從緣生]。是故當知,果非從因緣生,非不從因緣生,所以,當體即空,離一切語言,講因緣生不對,因為因緣當體即空;講不從因緣生也不對,因為湊合起來就一定要這樣子,因、緣、果,次第排列得很好,虛妄和合而現有生。

我們說我們不是爸爸生的,也不是媽媽生的,為什麼?單人不能生,可是爸爸、媽媽結合就生我們;生我們還是無生,為什麼?五蘊皆空,我們現在其實仍然是空,空的時候,心其實就沒有掛礙。所以,禅宗裡面講: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真正修行人,就悟到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五蘊皆空有什麼好處?度一切苦厄。諸位!一切的痛苦從哪生起來呢?就是不能透視這個五蘊身為虛幻的,所以,著五陰為實有,因此就拼了老命也要追求、也要享受,在追求、享受當中,忘記了這一顆真心。所以,人要學佛其實很困難,為什麼?生存本身就很殘酷,眼睛一睜開就要錢啊!房租到了房租錢,稅金到了,統統到,你怎麼可能整天光是學佛、念阿彌陀佛?所以,沒有學佛的人就會說:你整天念佛就有飯吃嗎?

有一個媽媽不信佛,然後她兒子要去注冊了,她就說:去跟你師父講啦!就是叫她兒子跟我講,光是念佛就有注冊費嗎?少騙人啦,還是得去拼啦!講這樣也是很實在,講這個也是滿貼切的,我能理解她的心情。我的意思不是說學佛就不用繳學雜費、注冊費,還是要拼啊;不過在勞動當中、在忙碌當中,還有更高一層的生命,就是智慧的生命,我們的意思是這樣,學佛當然沒有辦法擺脫現實的生活。現實本身是很殘酷的,你不有辦法在這個現實生存,那麼,你就被這個社會淘汰。

這幾天報導的,他去追女朋友追到美國,回來以後因為中文看不懂,工作找不到,爸爸很有錢,結果發生什麼狀況不知道,就流浪街頭,就偷大賣場、偷人家,美國留學的,找工作找不到,因為中文不會寫。中文不懂,找不到工作,你看,就只有三餐就沒有辦法,還是年輕人!所以,這個現實的社會,實在是很殘酷、很殘忍的!有兩夫妻四個小孩子,爸爸得肝癌死掉了,就租個房子住,一個月六千,還不是很好;結果媽媽因為先生肝病死掉,剩下一個單親,三個月沒有繳房租,怎麼樣?半夜還刮風下雨,她那個房東趕出去!你沒有交房租人家趕你有理啊!你三個月不交房租了;房東確實心也比較硬一點,她帶四個孩子沒有辦法,就到公園旁邊、火車站旁邊;再來就是看面包店賣不掉的,人家過期的、賣不完的,看能不能伸手要一兩塊面包,沒錢了,房子也沒得住,先生也死了,帶了四個小孩子,日子怎麼過啊?所以,為什麼現在的人自殺的那麼多?活不下去啊,真的!我常常看這些報導,還好就是說我的媽媽還是很偉大。怎麼活啊?很辛苦的。告訴諸位說,這是無常法,而且是很殘酷的世間,因為生活就是要錢,沒有辦法!

有一個學生,講到這個,佛法就是說這個世間的業力實在是沒有辦法,你改變不了!有一個女學生十八歲,長得很漂亮,媽媽死了,她跟爸爸相依為命,結果這個爸爸去檢查,癌症,動刀,要錢啊,還有房貸,沒有辦法了,就辍學了。辍學做什麼?她長得很好看,陪喝酒、援交。她也不願意這樣啊,十八歲長得那麼漂亮;可是家裡沒有辦法。她都瞞著人家,不告訴人家,問錢從哪裡來的,就說向人家借的,她也不讓人家知道說她在做什麼。想想看,這樣下去是不對,可是,你要是十八歲,你去哪裡賺錢呢?賺錢最多你一個月一萬塊,她爸爸開刀要花多少錢啊?房貸幾百萬怎麼還?看到這一些報導,我們就體會說一個人有一碗飯吃,沒有債務,有一個床鋪睡覺,這個已經很知足了,還有佛法聽,該是快樂的時刻了,真的!要打開你的心扉,不要老是站在自己憂郁的一面,打開心胸,看看這個世界上比我們不幸的人有多少?比我們不幸的人有多少?所以,講到這個就是很感傷,回光返照講起來就是說師父還是滿幸運的,碰到一個好的媽媽,就這樣一直把我帶起來,雖然生活很苦很苦,不過還好,還是熬過來了,到今天。講這個例子就是讓大家要知足快樂。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