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華嚴經三譯
會性法師
各位善知識,新年恭喜,恭喜大家,增福添壽,得大智慧,將來成佛。
這回,本講堂開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本品與學佛者的日常行持,可以說是息息相關。如叢林寺院早課的普賢十大願,晚課八十八佛後的‘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余。’等偈頌,皆出於此。為佛弟子,當如何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一一都有詳說,歡喜念誦者,能得無量功德,故凡佛弟子,皆應發心研習。
本品出自華嚴經,具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總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是品題。和前三十九卷是同一題目,也就是六十華嚴、八十華嚴最後的入法界品,‘入法界’即‘入不思議解脫境界’,簡稱‘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華嚴經說於世尊初成道時,天台家雲:‘佛成道後,三七日中說華嚴。’小乘則見佛於菩提樹下享受成道之樂,乃至第三七日,思惟可度眾生機緣。大乘見佛三十歲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成等正覺後,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過去善根成熟的天龍八部講華嚴經,闡佛境界。
華嚴經說些什麼呢?本經內容豐富,包羅萬象,佛一代時教,八萬四千法門,統攝無遺!昔有帝問,國師:‘一大藏教,何部最大?’答:‘華嚴經。’帝疑般若教典六百卷,華嚴僅八十卷,為何華嚴最大?師雲:般若雖多,唯演般若之理,華嚴卷少,含括一代時教,故最大。內容廣博,不出二點:
一、明世尊及十方諸佛親證之不思議解脫境界,即明佛之境界。古德雲:‘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境界。’其義在此。
二、從初發心至究竟佛果,所歷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五十一階位的修行法,皆有詳明。經中雖未標十信,但十住前所說道理,都是十信法。未標等覺,十地後所說,便是等覺法。
佛法不出空有二門,如般若說空,法相言有,華嚴則空有圓融,雖圓融,注重從有入門。所以,事相較多,理由事顯,事得理彰,事理雙融。賢首國師及華嚴宗諸大師將本經分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四種法界。其中藉幻有說明事與事不相妨礙的道理,最為深妙,不易明了,今為初學,且非說全經,僅一卷,不及一品,只略知大概內容便可。
也有人說:‘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佛捨王位出家,成道後,托缽乞食,然所享深妙法樂,無以倫比,借世俗之富貴為喻,實在不能相提並論。世間富貴如花上露,若不善運用,則為惡業之源,豈似清淨涅槃,勝樂無窮。
講經慣例,先釋經題,因農歷春節剛過,才大年初六,寺院忙接信眾,在家忙迎親朋,累了四、五天,一靜下來,就講深理,恐大家猛點頭稱好,實際上是頻夢周公,坐一小時,入定六十分鐘,什麼也沒聽到,反浪費時間,非常可惜!所以,先介紹本經翻譯,明其源頭。
華嚴經原文有多少?且不論他。釋迦牟尼佛是印度人,生於今之尼泊爾,用的原始語言是梵文或巴利文,須經翻譯,始能讀誦。本經傳入中國,共有三種譯本。
一、東晉佛馱跋陀羅法師譯。師於東晉義熙十四年(西元四一八年),住建康(今之南京)道場寺,主譯華嚴,四年方成。有六十卷,三十四品,人稱‘六十華嚴’,是最早的華嚴經譯本。
二、唐,武則天時,實叉難陀法師譯。武則天廢中宗,自己執政,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帝,雖女流,不讓須眉,是大政治家,一度想改國號為武周。小說家常把她描寫得一文不值,私生活糜爛,且不論之。彼尊崇佛法,彰揚慧業,又有人說是利用宗教統理民心,純屬個人觀點,不予置評。
武則天禮法藏(賢首)大師為師,執弟子禮。師弘華嚴,深感六十華嚴處會未備,聞於阗國有華嚴經,遣使訪求,兼請精通華嚴的實叉難陀為譯師,於證聖元年(六九五),離東晉二百多年,距今一千三百多年,譯於洛陽大內遍空寺,費時四年,共八十卷,三十九品,五十三萬八千余字,後人稱八十華嚴。
論品目比晉譯多五品,實只多一品為前譯所無,除補足前譯,文較詳,品目分得較細,故成三十九品。
八十華嚴譯出,賢首國師啟講,武則天御筆親作‘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偈,贊本經是無上、甚深、最微妙的法寶,百千萬劫難逢難遇,今有幸見聞,讀誦受持,發願:願解釋迦如來所說華嚴大經的深妙義理。這首偈本是贊華嚴經的,後廣為流傳,用作開經偈,由唐至今,無出其右,足見武後之才學,對法之恭敬。
八十華嚴出,華嚴經內容約已完備。據譯家言,印度之華嚴偈頌原有十萬,本譯只四萬五千,未及一半,但內容大抵周詳。不過,也有缺略,不論六十華嚴或八十華嚴,都沒流通分,到入法界品,普賢菩薩贊佛偈說完,就結束了,只有序分和正宗分。
三、唐,德宗時,般若三藏譯。據說四十華嚴的梵本,早已傳來,南天竺烏茶國王,進貢德宗,直至德宗貞元十二年(七九六),才诏般若三藏譯於長安崇福寺,歷時三年,有四十卷,稱四十華嚴,距八十之譯九十九年,距今一千一百多年。
此謂華嚴三譯。其實,四十華嚴就是前二譯的入法界品。六十華嚴入法界品,從第四十四卷起,有十七卷。八十華嚴從第六十卷起,共二十一卷。般若三藏所譯四十華嚴總題目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等於是前二譯入法界品的同本異譯,內容相似。不過,前二譯簡略,四十較詳,有些為前譯所無。入法界品,唯四十華嚴最圓滿,又有流通分,行願品後的流通分,就是全部華嚴經的流通分,有了四十華嚴,經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才圓足。
後人以為四十卷經文太長,取第四十卷補於八十華嚴後,成八十一卷。巧的是兩譯偈頌相仿,互補之下,八十一卷的華嚴似已圓足。
實際,八十華嚴的入法界品,有許多缺略處。民初,徐文霨居士,專門研讀受持華嚴經,認為讀誦八十華嚴至第五十九卷,三十八品後,換讀四十華嚴‘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共九十九卷,這種讀法,最為圓滿。我依之讀約二十遍,覺得很好。在座出家或在家,若無緣看全經,念普賢行願品,在道業上,大有助益。
我十七歲,初住獅山元光寺,本源長老勸我讀行願品,謂能開智慧,當時年少,目的想學‘斡資啰’趕經忏,老和尚既希望我讀,我也很聽話,沒經本,借來抄,讀書不多,字又丑,抄後常讀誦,手抄本現還保留著。
出家後,研究教理,三十一歲閉關,期間曾為獅山同道講行願品,共五千四百多字,因已讀得很熟,發願隨講隨背,講圓滿也背完了,二十幾年來,坐車時,心中默轉,十幾分鐘,可默誦一遍。雖無顯感,冥應不少,今天能講點經,或許是讀誦行願品而啟發的智慧,若人受持,功德不可思議,聽了便知。
行願品早就想講,經本三年前就印了,因緣不成熟,眼睛出了問題,講經也停了兩年,今年依然未愈,坐在這裡,看各位如霧裡看花,知有人,卻分不清張三李四,既如此,怎能說呢?憑一‘熟’字,會背,且這種版本字大,隱約能見。我只發心講,不考慮其他,因光陰似箭,漸近耳順之年,我不太相信自己那麼多歲了,猶記昨日玩泥巴,今已過半百,再不講,年復一年,年老體衰,欲說更難,所以,不管他,每天一小時,講多少算多少。先明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