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恆志居士:涵芬集 第二部分 淨土文集 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大旨試釋
徐恆志( 2000年5月)
許洪亮編錄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文字不多,而內容豐富,妙義無盡,謹將大旨略予試釋,尚祈諸方大德指正。
佛在楞嚴會上,普問諸大菩薩及大阿羅漢:“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當時大勢至菩薩與他的同倫五十二位菩薩,都從座起,頂禮佛足,恭敬地說:“我回憶過去恆河沙劫之前,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位如來在一劫中相繼出世;最後佛名超日月光,曾教我念佛三昧。”
念佛法門有四種方便:一、持名念佛;二、觀像念佛;三、觀想念佛;四、實相念佛。本章所說,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可分為事念和理念。
一、所謂事念,就是系念於佛,好象有要事待做,憶念不忘。大勢至菩薩說:“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憶佛和念佛正是持名念佛的下手方便。念時必須字字從心起,字字從口出,字字從耳入,使心念、唇動、耳聞三者打成一片,攝心專注而念。大勢至菩薩比作母子相憶:“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因母子天性相關,自然憶念不忘。一切妄想隨來隨掃,隨掃隨空;即使有較強境界現前,也不取不捨,只管念佛。由於信真願切,久久用功,自能折伏現行煩惱,帶未斷的惑業,出三界的牢籠。這種帶業往生,正是“淨土法門”的特點所在,命終便生凡聖同居淨土;如能念至見惑、思惑(粗惑)逐步斷除,證入事一心不亂,命終便生方便有余淨土。
二、所謂理念,就是在事念基礎上,即念返觀,能念心外,別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別無能念之心,心佛不二,能所雙忘。正像印光大師說:“事持佛名,久久可通入理性。”大勢至菩薩說:“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謂“心開”,即心得開悟,見本性佛。心既開悟,不得少為足,悟後起修,於一切時,一切處,不稍放逸,保養自性,“一念萬年,萬年一念”,忽然妄想脫落,寂照現前。這正是由執持名號而任運證人無相、無住、無念的清淨心態。當此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之際,靈光獨耀,迥脫根塵;心性無染,但不同木石,逐步證人理一心不亂,命終便生實報莊嚴土,也分證常寂光土。大勢至菩薩還在佛前陳述了自己的修證過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菩薩依念佛之因,感得無生忍之果。“無生忍”也叫“無生法忍”,心體離念,得無生忍力,名“無生忍”;也即遠離生滅的實相理體,破塵沙惑(細惑)後,進破無明(微細惑)、見法性的圓教初住、別教初地和七、八、九地菩薩都證此忍,因理體雖同,功行不無深淺。大勢至菩薩位居等覺,所證當然非淺。同時,菩薩不但自利,而且“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接引、攝取念佛之人,往生極樂國土。
最後,大勢至菩薩總結說:“佛問我們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我在六根、六塵、六識的十八界中,並無選擇,唯仗一句佛號,都攝六根,使不逐妄迷真,淨念相繼。”所謂淨念,即是正念,也即是無念,久久持名自然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相淨念,相繼現前;實相妙理,徹底呈露。總的說來,菩薩極力贊歎念佛攝心為“得三摩地第一法門”,給我們業苦眾生指出了即淺即深、三根普被、簡易直捷、至圓至頓的持名念佛妙法。普願同修,共同砥砺,橫超三界,速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