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寬運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八)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釋(八)

世間一切諸法,無論是大是小,是心是色,皆是依因待緣而生起,緣聚即生,緣散即滅,幻化不實。既從因緣而生而滅,則其未生時本空,既滅時亦空,即使未滅之時也不過是空體上一時的幻相罷了;是故一切諸法畢竟皆空。凡夫迷故執為實有,菩薩悟故了達皆空。

《大般若經》中有一段譬喻「五蘊幻妄不實」的文字,是一個很好的說明:「色」如聚沫(「色」指我們的身體,「沫」即水沫,謂因風吹水成沫,只不過虛有相狀,其體本不實,且瞬息即滅;以喻眾生色身四大假合亦如聚沫一樣虛假不實)。「受」如水泡(「水泡」即「浮漚」也,謂水因風動,或被物擊,忽爾成泡,須臾即沒;以喻眾生所受苦樂諸事,亦如水泡起滅無常)。「想」如陽焰(「陽焰」就是日光,春日遠望曠野,日光發焰,如水溶漾,而實非水,渴迷者想為水故)。

又如《楞伽經》卷二曰:「譬如群鹿,為渴所迫,見春時焰,而作水想,迷亂馳趣,不知非水,水不可得,渴愛因緣,妄起此想」(以喻眾生妄想不實,亦如陽焰)。『行』如芭蕉(芭蕉其體危脆,無有堅實;以喻眾生妄念遷流,造作諸行,亦如芭蕉虛脆而無堅實)。『識』如幻事(幻事即幻術之事,謂幻師以幻術力現出種種幻事,如咒土生瓜,符水化魚等,皆幻力所成,本非實有;以喻眾生識心分別諸法皆屬妄想)。」

總而言之,「空」的意義在於破除我執——自性見。簡單地說,「空」並非一切都沒有,而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如果我們體會不到這一層意義,而只是妄著於空,可能就會成為厭世者,或者是逃避現實者,甚至空到連飯都不吃,衣服也不穿,這就全完是對空的誤解。這樣的話,就很容易墮入撥無因果的邪見坑裡去,那實在太可憐了。以上是就事方面對空義的解釋。

現再就理方面來解釋:菩薩行深般若工夫得力,智慧現前的時候,就能徹見諸法如實之相,五蘊當體即是真空實相,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一切萬象,豁然空寂,了無一物可得。這個道理比較深奧,不容易明白,現舉一喻來說明:譬如大海水上所起的波浪,雖是一種聚沫現象,虛妄不實,然而當體即水,象雖是妄而體本真。今此五蘊是我們真心體上所幻現的影子,雖然虛妄不實,而當體即是真心實相;也就是說,宇宙萬有的現象只不過是我們內心所起的波浪而已。五蘊當體即是真空實相,指的就是這個意思。正如百丈禅師所說:「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如如佛即是真空實相)。《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楞嚴經》雲:「陰入處界,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又雲:「觀相元妄,無可指陳,觀性元真,唯妙覺明。」故曰「照見五蘊皆空」。扼要地說,五蘊之相是幻有、是虛妄;五蘊之體是真空,眾生妄心分別則妄見五蘊而遺真空,菩薩用般若智照則顯真空而亡五蘊;以五蘊幻相當體即是真空故。雖說幻有能蔽真空,故幻有現而真空之理隱而不見(迷);然而幻有不礙真空,故真空一顯,則幻有之相即亡(悟)。

說到這裡,有一問題很值得研究。所謂「照見五蘊皆空」,究竟空的什麼?是空相,還是空性呢?通常的解釋是說空五蘊之相,這卻並不完全正確。前面已經說過,五蘊因緣和合所生之法,本無自性,因無自性故說空,並不是連假相都沒有,所以,這是義理上之空,非滅無之空。正如《顯揚聖教論》所說:「推求諸法不見自性,非一切種都無所得。」總之,所謂空者,當以「五蘊無自性故說空」為正確。唐法月譯本作:「照見五蘊自性皆空」(「空」就是「無」的意思,不過這是約方便門中的解釋,若約實相門中那就不這樣了)。這句話要使它更明白一些,當作「照見五蘊皆無自性」,這樣就格外清晰了。「自性」,就是「我」的意思,無自性即無我性。為什麼五蘊沒有我性呢?這要先明白「我」的定義。

「我」的含義有二:一、是自主義,二、是自在義。也就是說,有「自主」和「自在」才能說有我。試問:這五蘊緣起虛妄之法,可由我們作得主嗎?能夠永恆自在不變嗎?當然答案是否定的了。所以說:「四大假合,虛妄之身本無實我,受、想、行、識皆是自心幻現的影子,本無自體,剎那生滅,轉變無常。」因為沒有實在的「我性」故說它是空。由此可知,所空的是我性──自性,並不是連緣起的五蘊相都全部空掉,否則便犯了「滅色取空」的毛病,這樣實有違般若所明的空義,因為般若的空乃在空一切法的自性,並不廢緣起的假名,所謂自性空,而不礙緣起有;所以《大般若經》說:「一切法自性空。」也就是「諸法無自性」,這才是正確的意義。

扼要地說,五蘊緣生之法都是無常的,因無常故有苦,有苦故無我,無我故說空。於中欲不無常,不苦,終不可得,由此可知它是沒有「自主」,和「自在」的我性,所以說「五蘊皆空」。五蘊,如果有自性,就能自主、自在,就不應無常,也不會有苦,自由不是空了。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五蘊並不是有什麼法能可以使它滅掉、使它空掉,而是它自性本空。是故經雲:「色自性空,不由空故(不由滅色而後始空)」。《雜阿含經》卷五(《大正藏》編目第一一零,有一段說明五蘊無自性,無自主的文字,講得非常透徹。有心學法的人,可多加參閱。

此五蘊幻法,就如同水月空華般沒有實體,可是迷昧的眾生,不識空理,妄生執著;佛陀教導我們用般若智慧去觀照它,即就現前身心著手,觀此幻軀離四大假合之外別無有我,當體即空;觀此一念妄想起處,沒有自性,當體即真。如是五蘊既空,身心解脫,實相般若自得現前。

全句的意思合起來說,即是:聖者觀自在菩薩,用般若甚深智慧,觀察到四大構成的軀殼(色蘊),和心理作用的受、想、行、識,都是緣生無性,當體即空的。故曰「照見五蘊皆空」。(未完待續)

五┌色—即人身之四大,五根為內色,世界五塵為外色。此一屬色法(迷色少,故合而不開)。

蘊├受—五根中之五識,領納五塵之現境,即前五識。

├想—分別五塵緣影之妄想,即第六意識。

表├行—執第八識見分為我,念念不停,即第七識意根。

└識—唯了諸識性境,為一切善惡種子所依,即第八識。以上

四者屬心法(迷心多,故開為四)。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