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講座《妙法蓮華經》(十)
時間:2012年07月14日
地點:台灣師范大學教育大樓201演講廳
主講:智崇上師
紀錄:張春美
整理:郭籐輝、梁玉明
安樂行品第十四(下)
有四種安樂行,前面講了兩個。這個安樂行,是說要在娑婆世界,這樣惡劣的一個世界裡,要能夠講《法華經》,你要有什麼樣的准備,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就是要做到這四個安樂行。若能夠做到,在這樣的環境裡,你就可以講《法華經》。不然的話,是沒有辦法講下去的,因為我們的娑婆世界是很惡劣的,所以,要講《法華經》是需要有一些條件,這四個安樂行就是四個條件。
我們今天來看第三個,
「又,文殊師利!」還有,文殊師利。這是釋迦佛在說法。
「菩薩摩诃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谄诳之心」,就是不要懷有嫉妒心、谄诳之心,
「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也不要去輕易批評一些學佛的人,這裡的罵應該是批評的意思:哪些人好、哪些人不好,都不要去做這樣的言論。
「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這四種修行人,他們想要學聲聞乘、想要學辟支佛乘、想要學菩薩乘的,並沒有想要學佛乘。如果他們是這種狀況,不要去講一些讓他們煩惱,或讓他們心裡面產生疑惑的話。
「語其人言」,就對這樣的人說:
「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看到人家求聲聞乘的話,就說你離開佛道遠得很,你這樣子得不到一切種智、成不了佛的。為什麼呢?你這樣子學,你就是放逸的人,你就是懈怠的人,這樣不行。
「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诤競」,也不要在那裡滔滔論說,這個法怎麼樣,那個法怎麼樣,在那裡講來講去。這麼一講,就會說哪一個比較有競爭力、哪一個沒有;哪個是比較積極的、哪一個是消極的。不應該在那裡評論這些法,不要這樣子表現。
「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應當看到了眾生,心裡面產生大悲感,起大悲心。
「於諸如來起慈父想」,看到了佛,心裡就想到、感覺那就是一個慈愛的父親。
「於諸菩薩起大師想」,對於菩薩,就認定祂就是大師。
「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對於十方菩薩,都應該深心恭敬禮拜。
「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對所有的眾生,則是平等的說法,所謂平等就沒有給你講好的,跟他講差的,都是平等的,就沒有好壞之分。
「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對於要平等說法,就要跟法是相隨順的;說的時候不要說過頭、講太多,也不要講太少,講多講少都不好。即使對於一些非常喜歡佛法的人,也不要為他多說一點,就是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前面這些事情能夠做到,這個就是第三個安樂行。
「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贊歎」,能夠做到第三安樂行時,你說法的時候就沒有人來跟你擾亂,同時會得到一些好同學,共同來讀這個經,大眾也喜歡來聽你講經,他們聽完以後,就能夠持這個經,持這個經以後就能夠誦這個經。
「誦已能說」,誦完以後還能夠說,誦完了還能夠抄寫下來。
「若使人書」,書就是把它寫下來。
「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贊歎」,這樣就順利了,講這個法華經就順利了。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 當捨嫉恚慢 谄诳邪偽心 常修質直行
不輕懱於人 亦不戲論法 不令他疑悔 雲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 常柔和能忍 慈悲於一切 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 愍眾故行道 應生恭敬心 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 生無上父想 破於憍慢心 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 智者應守護 一心安樂行 無量眾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诃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這一段就是開始講第四個安樂行。祂說這個時候,你要持法華經的話,對於在家的和出家的人,你就要生出大慈心,對於這些不是菩薩道的人,你就對他生出大悲心。對這樣的人,你心裡是怎麼想呢?心裡會想:這些人真是損失好大。如來說出《法華經》這麼大的法,他們都不知道也不曉得,心也不信也不解。雖然他們不聞不信不解這個法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時候,無論在任何地方,都會以神通力智慧力,把他們引導到這個《法華經》當中來,祂心裡這麼打算,這麼想。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诃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如果祂做到這一點,就是做到了第四個安樂行,
「說是法時」,說到《法華經》的時候,
「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贊歎。」你做到這樣無有過失,他們這些人就會向你恭敬贊歎。
「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閒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所謂難問者,就是來跟你挑戰,提一些困難問題來找你麻煩,來踢館的。
「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劫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所以,這是不容易的。但是,你能夠說《法華經》說到這麼好的狀況,你就要做到那個安樂行。這四個安樂行要做到,才會有這樣子的結果。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伐,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砗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與之。」
「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那個轉輪聖王頭上有一個明珠,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禅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禅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祂會給他們很多很多法,很多很多好處,但是,《法華經》是不跟他們講的,就像那個轉輪聖王,祂給他們很多很多財物、很多東西,但是不會把明珠給他們。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那個功勞太大,做得太好了,大歡喜,所以,到最後才來說《法華經》。法華經已經是最後一個寶了,就像轉輪聖王的頂上的明珠一樣。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 哀愍一切 乃能演說 佛所贊經 後末世時 持此經者
於家出家 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 斯等不聞 不信是經 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 以諸方便 為說此法 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既知眾生 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 說是法華 如王解髻 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 眾經中上
我常守護 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 為汝等說 我滅度後 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 演說斯經 應當親近 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 常無憂惱
又無病痛 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 卑賤丑陋 眾生樂見 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 以為給使 刀杖不加 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 口則閉塞
以為給使,就是天諸童子讓你使喚,幫你做事。
游行無畏 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 如日之照 若於夢中 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 坐師子座 諸比丘眾 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 阿修羅等
數如恆沙 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 而為說法 又見諸佛 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 照於一切 以梵音聲 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 說無上法
見身處中 合掌贊佛 聞法歡喜 而為供養 得陀羅尼 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 深入佛道 即為授記 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 當於來世
得無量智 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 廣大無比 亦有四眾 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 在山林中 修習善法 證諸實相 深入禅定 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 百福相莊嚴 聞法為人說 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 捨宮殿眷屬 及上妙五欲 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 而處師子座 求道過七日 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 起而轉*輪 為四眾說法 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 度無量眾生 後當入涅槃 如?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 說是第一法 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這裡等於有兩個偈子,一個是四個字的,後面這一個是五個字一句,這個偈子就是重復前面的意思。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
「爾時,他方國土諸來菩薩摩诃薩過八恆河沙數,於大眾中起,合掌作禮而白佛言」,他方國土就不是指娑婆世界,是別的世界過來的。那些菩薩數量有多少呢?超過八恆河沙數那樣多。這麼多的菩薩,一起在大眾中起來合掌,對我們娑婆世界的釋迦佛說:
「世尊,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書寫、供養是經典者,當於此土而廣說之。」這些菩薩說他們都要來講法華經。所以在娑婆世界裡面的所有菩薩中,有一些不是娑婆世界裡面的,是從別的世界來的菩薩,祂們也來表達這個意思。
「若聽我等於佛滅後,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進,護持、讀誦」,意思是說如果釋迦佛您能夠接受,等佛滅度以後,讓我們也在娑婆世界來讀誦書寫《法華經》。我們就會在娑婆世界推廣《法華經》。祂們也要來幫助,來隨喜。
「爾時,佛告諸菩薩摩诃薩眾:『止,善男子!不需汝等護持此經。』」停、停,善男子!不需要你們來護持這個法華經,為什麼呢?
『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萬恆河沙等菩薩摩诃薩,一一菩薩各有六萬恆河沙眷屬,是諸人等能於我滅後,護持、讀誦、廣說此經。』為什麼不需要他們做呢?因為我這個娑婆世界,自己就有六萬恆河沙數菩薩,每一個菩薩又各有六萬恆河沙數眷屬,那些眷屬也是菩薩,他們能夠在我滅後來護持、讀誦、廣說此經。這個有意思,其實就算我們這裡有了六萬恆河沙數菩薩,讓他們也加入不好嗎?他們表達了這個意願,為什麼祂說不要?據我的了解,這些事情都是有因緣的,他們的因緣是要回到他們自己的世界去推廣。所以,不是多多益善,不管什麼都接受;還是有因緣、適不適合的問題的。
「佛說是時,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地皆震裂,而於其中,有無量千萬億菩薩摩诃薩同時湧出。是諸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無量光明,先盡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是諸菩薩聞釋迦牟尼佛所說音聲,從下發來。一一菩薩皆是大眾唱導之首,各將六萬恆河沙眷屬」,釋迦佛這麼一說了以後,在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國土,每一個國土也是一個世界,這三千大千世界的土地都裂了。這麼一震裂,這些無量的菩薩摩诃薩,就從地裡面湧出來。湧出來的這些菩薩身體都是金色,有三十二相,無量光明,看起來像佛一樣!他們本來在哪裡呢?都住在娑婆世界下面的虛空中。所以他們要出來的時候,地就裂開而湧出來,因為他們在地下面,聽到釋迦牟尼佛的聲音,就從下面跑出來了。
每一個菩薩都是大眾的領導者,就是領袖,都是屬於領導者。所謂「將」就是統帥,統帥了六萬恆河沙眷屬,
「況將五萬、四萬、三萬、二萬、一萬恆河沙等眷屬者,況復乃至一恆河沙、半恆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最多的是率領六萬眷屬,也有率領五萬的恆河沙數眷屬,也有四萬、三萬、二萬、一萬的。少到後來就千萬億那由他分之一恆河沙數眷屬。
「況復千萬億那由他眷屬,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這邊就不是恆河沙數的幾分之幾,就如數目上說的這麼多了。也有統帥數量比較少的,「況復億萬眷屬,況復千萬、百萬乃至一萬」眷屬這樣子。
「況復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只有十個眷屬,
「況復將五、四、三、二、一弟子者」,也有只有最少一個弟子的,
「況復單己樂遠離行,如是等比,無量無邊」,也有只有單獨一個人的,沒有眷屬的。如是等比,像這種不等的差別,無量無邊,數不清的數量,不同的數字,算數譬喻所不能知,已經沒有辦法用數學表達了。
「是諸菩薩從地出已,各詣虛空七寶妙塔多寶如來、釋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頭面禮足,及至諸寶樹下師子座上佛所」,這個寶樹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分身諸佛。
「亦皆作禮,右繞三匝,合掌恭敬,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以贊歎,住在一面,欣樂瞻仰於二世尊。是諸菩薩摩诃薩從初湧出,以諸菩薩種種贊法而贊於佛,如是時間經五十小劫。」雖然是小劫也很長,所以祂要這麼贊,祂以菩薩的贊法來贊這些佛的話,整個的經過是五十小劫。
「是時,釋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諸四眾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就是默默的在那裡讓他們贊了五十小劫。
「佛神力故,令諸大眾謂如半日。」五十小劫的時間,靠著佛的神力的關系,這些大眾們的感覺只有半天,他們只感覺過了半天。
「爾時,四眾亦以佛神力故,見諸菩薩遍滿無量百千萬億國土虛空。是菩薩眾中有四導師:一名上行,二名無邊行,三名淨行,四名安立行。是四菩薩於其眾中,最為上首唱導之師,在大眾前各共合掌,觀釋迦牟尼佛而問訊言:『世尊!少病少惱,安樂行否?所應度者,受教易否?不令世尊生疲勞耶?』爾時,四大菩薩而說偈言:
世尊安樂 少病少惱 教化眾生 得無疲倦
又諸眾生 受化易否 不令世尊 生疲勞耶」
他們的問訊好像都有少病少惱這一句。那麼,應該度的眾生好不好教,這些學生有沒有讓世尊您很疲勞。
「爾時,世尊於菩薩大眾中而作是言:『如是!如是!諸善男子,如來安樂少病少惱,諸眾生等易可化度,無有疲勞。所以者何?是諸眾生世世已來,常受我化,亦於過去諸佛恭敬尊重,種諸善根。此諸眾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即皆信受,入如來慧。除先修習學小乘者』,除了先修習學小乘者,沒有這麼容易,沒有前面講的這麼容易。
『如是之人』就是這些學小乘的,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於佛慧。』所以,這一段所說「除了那些學小乘的」,就是指那些退席的,祂也會讓他們「得聞是經入於佛慧」,我就是那個退席當中的人,所以,現在我還是有機會入於佛慧。
爾時,諸大菩薩而說偈言:
善哉善哉 大雄世尊 諸眾生等 易可化度
能問諸佛 甚深智慧 聞已信行 我等隨喜」
「於時,世尊贊歎上首諸大菩薩:『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能於如來發隨喜心。』爾時,彌勒菩薩及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眾」,彌勒菩薩與這八千他方國土來的菩薩,
「皆作是念」,都在這麼想:
「我等從昔已來,不見不聞如是大菩薩摩诃薩眾,從地湧出,住世尊前,合掌供養,問訊如來。」他從來沒有見過、沒有聽過,也感覺很奇怪!
「時,彌勒菩薩摩诃薩,知八千恆河沙諸菩薩等心之所念」,還曉得他們也覺得很奇怪,
「並欲自決所疑」,彌勒菩薩也想解掉自己的疑問。
「合掌向佛以偈問曰:
無量千萬億 大眾諸菩薩 昔所未曾見 願兩足尊說
是從何所來 以何因緣集 巨身大神通 智慧叵思議
其志念堅固 有大忍辱力 眾生所樂見 為從何所來
一一諸菩薩 所將諸眷屬 其數無有量 如恆河沙等
或有大菩薩 將六萬恆沙 如是諸大眾 一心求佛道
是諸大師等 六萬恆河沙 俱來供養佛 及護持是經
將五萬恆沙 其數過於是 四萬及三萬 二萬至一萬
一千一百等 乃至一恆沙 半及三四分 億萬分之一
千萬那由他 萬億諸弟子 乃至於半億 其數復過上
百萬至一萬 一千及一百 五十與一十 乃至三二一
單己無眷屬 樂於獨處者 俱來至佛所 其數轉過上
如是諸大眾 若人行籌數 過於恆沙劫 猶不能盡知
是諸大威德 精進菩薩眾 誰為其說法 教化而成就
從誰初發心 稱揚何佛法 受持行誰經 修習何佛道
如是諸菩薩 神通大智力 四方地震裂 皆從中湧出
世尊我昔來 未曾見是事 願說其所從 國土之名號
我常游諸國 未曾見是眾 我於此眾中 乃不識一人
忽然從地出 願說其因緣 今此之大會 無量百千億
是諸菩薩等 皆欲知此事 是諸菩薩眾 本末之因緣
無量德世尊 惟願決眾疑」
怎麼忽然間跑出這麼多,神通威儀都像佛一樣的大菩薩!我認識你那麼久了,怎麼你忽然一叫,就叫出那麼多來,我一個都不認識,覺得很奇怪,到底他們是從哪裡來的?
「爾時,釋迦牟尼分身諸佛從無量千萬億他方國土來者,在於八方諸寶樹下師子座上,結跏趺坐。」那些從很多地方不同的世界來的,這些釋迦佛的分身,祂的分身這麼多了,信眾又來那麼多大菩薩,這些分身菩薩沒有什麼,祂們就坐在那裡,但是每一個佛都是帶著一個侍者來,「其佛侍者,各各見是菩薩大眾,於三千大千世界四方,從地湧出,住於虛空」,這些侍者看到這個景象也覺得很稀奇,
「各白其佛言」,每一個人都跟祂的佛問:
「世尊!此諸無量無邊阿僧祇菩薩大眾,從何所來?」他們忽然間從哪裡跑來的?其實他們自己也是從別的地方跑來的,祂們就來問先看到的這個狀況。
「爾時,諸佛各告侍者」每一個佛都對祂們侍者說:
「諸善男子,且待須臾。有菩薩摩诃薩名曰彌勒,釋迦牟尼佛之所授記。次後作佛,已問斯事,佛今答之,汝等自當因是得聞。」你們不要急,釋迦牟尼佛授記的那一個彌勒菩薩,祂已經提問了,釋迦佛就會回答祂,你們就等著聽好了。
「爾時,釋迦牟尼佛告彌勒菩薩:『善哉!善哉!阿逸多乃能問佛如是大事,汝等當共一心,被精進铠,發堅固意,如來今欲顯發宣示諸佛智慧、諸佛自在神通之力、諸佛師子奮迅之力,諸佛威猛大勢之力。』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當精進一心 我欲說此事 勿得有疑悔 佛智叵思議
汝今出信力 住於忍善中 昔所未聞法 今皆當得聞
我今安慰汝 勿得懷疑懼 佛無不實語 智慧不可量
所得第一法 甚深叵分別 如是今當說 汝等一心聽」
「甚深叵分別」,這個叵是難的意思,很深很難分辨。
「爾時,世尊說此偈已,告彌勒菩薩:『我今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诃薩無量無數阿僧祇,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祂就告訴彌勒菩薩說,這些菩薩是我在這個娑婆世界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時候,所教化調伏的,這些菩薩就是我教祂們,令他們發無上道意的。祂們住在哪裡?就在娑婆世界下面的虛空住。他們對於經典都很會讀,思惟分別都很正確的正憶念。他們不喜歡出現在大眾中,也不願意表現。所以,他們喜歡獨處在安靜的靜處。在靜處,他們是勤行精進沒有休息,他們也不喜歡去住在人天的世界,即不喜歡住在人道或者天道,對於那些很深的智慧是沒有障礙,對於佛法是非常一心精進,求無上慧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阿逸汝當知 是諸大菩薩 從無數劫來 修習佛智慧
悉是我所化 令發大道心 此等是我子 依止是世界
常行頭陀事 志樂於靜處 捨大眾愦鬧 不樂多所說
如是諸子等 學習我道法 晝夜常精進 為求佛道故
在娑婆世界 下方空中住 志念力堅固 常勤求智慧
說種種妙法 其心無所畏 我於伽耶城 菩提樹下坐
得成最正覺 轉無上*輪 爾乃教化之 令初發道心
今皆住不退 悉當得成佛 我今說實語 汝等一心信
我從久遠來 教化是等眾
這個偈子說的,聽起來更清楚。就是釋迦佛成佛以來所教的,其實祂知道他們不相信,所以,祂強調:我說的是真話你們要相信。
「爾時,彌勒菩薩摩诃薩及無數諸菩薩等,心生疑惑,怪未曾有」。彌勒菩薩等心裡面非常疑惑,怎麼會有這種怪事?
「而作是念」,他心裡面這麼想:
「雲何世尊於少時間教化如是無量無邊阿僧祇諸大菩薩,令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您成佛也沒有多久,您在這麼短的時間,怎麼可能教這麼多的菩薩,還能夠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裡面覺得很奇怪、很疑惑。
「即白佛言:『世尊!如來為太子時,出於釋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從是已來,始過四十余年,世尊雲何於此少時,大作佛事,以佛勢力,以佛功德,教化如是無量大菩薩眾,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此大菩薩眾,假使有人,於千萬億劫,數不能盡,不得其邊,斯等久遠已來,於無量無邊諸佛所,植諸善根,成就菩薩道,常修梵行。世尊!如此之事,世所難信。譬如有人,色美發黑,年二十五,指百歲人言是我子。其百歲人亦指年少言是我父,生育我等,是事難信。』他這個比喻說得很好。一個頭發都是黑的,長得也很美貌的二十歲年輕人,指著一個白發蒼蒼的一百歲老人,說這個是我兒子;那個白發的老人,也指著這個年輕人,說他是我的父親,他是生我養我的,這種事情太難相信了。
『佛亦如是,得道已來,其實未久,而此大眾諸菩薩等,已於無量千萬億劫,為佛道故,勤行精進,善入出住無量百千萬億三昧,得大神通,久修梵行,善能次第習諸善法,巧於問答,人中之寶,一切世間甚為希有。今日世尊方雲得佛道時,初令發心,教化示導,令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世尊得佛未久,乃能作此大功德事;我等雖復信佛隨宜所說,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諸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唯然,世尊!願為解說,除我等疑,及未來世諸善男子聞此事已,亦不生疑。』這些菩薩們都是修了很久很久,才得到這樣子的成就,又是您教他們的,可是您才剛剛成佛,您怎麼把他們教出來?我們相信您是說真話的,但是以後來的菩薩,新發意的菩薩們不會相信,請您解釋一下,讓他們不會生疑,其實他們自己就生疑了。
爾時,彌勒菩薩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佛昔從釋種 出家近伽耶 坐於菩提樹 爾來尚未久
此諸佛子等 其數不可量 久已行佛道 住於神通力
善學菩薩道 不染世間法 如蓮華在水 從地而湧出
皆起恭敬心 住於世尊前 是事難思議 雲何而可信
佛得道甚近 所成就甚多 願為除眾疑 如實分別說
譬如少壯人 年始二十五 示人百歲子 發白而面皺
是等我所生 子亦說是父 父少而子老 舉世所不信
世尊亦如是 得道來甚近 是諸菩薩等 志固無怯弱
從無量劫來 而行菩薩道 巧於難問答 其心無所畏
忍辱心決定 端正有威德 十方佛所贊 善能分別說
不樂在人眾 常好在禅定 為求佛道故 於下空中住
我等從佛聞 於此事無疑 願佛為未來 演說令開解
若有於此經 生疑不信者 即當墮惡道 願今為解說
是無量菩薩 雲何於少時 教化令發心 而住不退地
「從地湧出品第十五」,到這裡就講完了,當然解答就在下一品,我們就等下一次來看解答,這個是很奇怪的事情,真的很精彩,問得好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