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禅師解讀《楞伽經》第二十一講
這108問涵括了佛法的言辭語句相,這些言辭語句相是方便我們理解,我們大概地了解一下,佛重新審視了一下這些問題。
“何因稱比丘?何故名僧伽?”比丘和僧伽還不是一回事,要是我們不讀經典,肯定誤以為比丘和僧伽是一回事。僧伽是僧團的意思,一個團體,但是我們通常認為出家人都叫僧人,不對,僧人是三個人以上才叫僧,一個出家人受了具足戒的叫比丘,不受戒的叫沙彌。
“雲何世間人,而能獲神通?”我們要知道世間人怎麼獲得神通,首先要知道什麼叫神通?神是莫測義,通是通達。你對身心宇宙萬事萬物的理解和看法,以及你能夠在它當中去獲得什麼樣的一種感受,通達義,這就是所謂的神通;你的心力能不能進入它那種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神通義。
比如世間我們在制造一個東西,你在制造的時候是什麼樣的狀態,你能夠把它制造出來,這是稱為通義,你通過什麼樣的方式?這個方式不是你想像出來的,你想是想不出來的。比如金屬銅在銅礦裡頭,沒有提煉出來就是石頭,提煉出來以後就成了另一種狀態,跟石頭是兩種狀態,然後再給它熔化,澆到模具裡頭,它就可以成為某一種形態,就成為銅器。但是銅器跟礦石絕對是兩個概念了。它怎麼變化過來的呢?變化的這個過程不是我們能想象的,但是我們知道它有個道理可循。礦石通過什麼方式就可以煉成銅,經過什麼方式就可以由銅變成銅器,都是有一個方式可得。你的心能從這種模式當中去通達,而且你能去非常好地運用它,這就是在我們現在這個世界當中所謂的神通義。
比如你去開汽車,你去這樣想它走,它不會走,但是你要進去,你用你的心去感受它,它就會走。你把汽車擺到那,你也給它加滿油,放到那,它走不走?它不走。你進去一開就走了,這叫因緣和合。你的心得通到那,就是你的鑰匙得打開,你得會開,掛檔提速你都得會,這叫心因,心因碰到緣起,你就能顯現所謂的通力。
“雲何而能獲神通?”我們怎麼獲得這種力量?也是要有因和緣,徹底的通力是空性,那是具足一切的緣。空性就像那個車一樣,在那擺著,我們只需要把鑰匙插到鑰匙孔裡,學會提速掛檔,你就走就行了。你的心具足開車的能力,不具足的話你再學,學不會。你一學,學會了,證明你有這個能力,有這個能力這叫心因具足,然後你就有緣,假以緣起你就可以發揮能力了。
我們的心性也是這樣,我們的心性本自具足,六祖大師說的,菩提自性本來具足,你的自性當中什麼都具足的,有人問我,什麼都具足為什麼顯現不出來?我說你得假以因緣。緣是什麼?你得用你的心去和它,用我們現在這個心去合乎它的道理,就顯現它的能力。現在你的心不合乎它本質的理體,沒辦法去發揮出來它的能力。
我們現在的心就像那車,車是擺著現成的,我們的念頭就像你在學習技術的感覺,你要用你的念頭去學習技術嘛,然後你就會了,這就叫所謂獲得神通的因,你的因緣得聚合,怎麼聚合?熏修,不斷地融合,感受,它就聚合了。
◎雲何化及報, 真如智慧佛?
雲何使其心, 得住七地中?
此及於余義, 汝今鹹問我。
“雲何化及報”化身及報身,“真如智慧佛?”化身,我們都知道千百億化身,觀音菩薩千百億化身各種形象,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有各種形象,有國土身等等共十種身。圓滿報身是他自身的受用,在你這個生命世界裡什麼是化身,什麼是報身?別人對你的印象,你對別人的影響力,你對你周圍的所有緣起法界的那種影響力,以你為核心的那叫化身。什麼叫報身?你這個生命個體所展現的依報莊嚴這種境界,那叫報身。
“真如智慧佛”是我們所遵循的原則、信念、行為整體的作用叫智慧法身義,你不遵守的話,你的行為會亂掉,無論你是明白的遵守還是不明白的遵守,你都要去遵守,你也都會去遵守。否則你的生活會亂掉,會失意,這是一定的。別管你是清楚也好不清楚也好,你都會遵守你人生固定的法則。清楚的人會改變他的法則,呈現一種比較自在的狀況。不清楚的人也在遵守,只要他是眾生界當中的一個分子,只要他在緣起法當中生存,必然要遭受業因果報。生命維持的核心就是業力種性,圍繞這個東西在做,這是必然的。無論是你自己還是這世界都是這樣。
“雲何使其心,得住七地中?”這句話很關鍵,我們怎麼樣能住七地,七地是什麼?七地叫“無生法,忍”。何為無生法?在緣起法界當中,你對一切現象的發生不再起多余看法出來。比如人們去謀生活是很辛苦的事,每個人都知道生活艱辛,很辛苦地在奔波謀生,他覺得很辛苦很無奈,你勸他休息一下他會告訴你,“沒辦法”。
生在其中而不得解脫,說白了他的生命價值就是那麼體現出來的,如果他跳出那種所謂的緣起境界了,他覺著生命價值找不著了,沒有著落了,所以他就感覺好像他一離開他這種生命環境,他就不知道該做什麼了,所以他沒想過離開,他只想在他那個環境實踐無生法忍。無生法,沒辦法他也得做,而且不後悔。覺著這就是人生,人生就得這麼樣,因為你沒有辦法,所以你就得堪忍一切。你就得堪受此忍力。這是我們眾生界什麼叫無生法。
第七地義。因為你住了第七地叫不動。在哪都安住,沒辦法安住也在很辛苦地想辦法安住。忍耐辛苦安住第七地,第八地不動了。這是眾生心,實際上就是個次第而行。菩薩修行換了一個形式,不是你這樣小范圍的感受,人家依心而住,我們是依識而住,嚴格來說我們是意識的第七地和第八地,不是心地是意識分別心。在意識心裡,這裡的地你別當地看,是堅固義,眾生意識分別的堅固發生作用,第七地,第八地,那九、十地呢?就是你這個人快完蛋的時候,土埋半截的時候,第十地叫法雲地,第十一地叫妙覺,第十二叫等覺,啥叫等覺妙覺?就是等死啊,涅槃嘛。在眾生界實際上就是這樣,你知道你已經完成你人生所有的東西了,退休實際上就在等覺了,等待死亡的感覺,妙覺就是臨死一剎那,妙覺就出來了。最後死了那叫涅槃了。你的心路歷程的過程就是這樣。
咱們不是,咱們依意識分別,但是它體性是一,本質是一,所以你也可以分等覺妙覺,我們體性跟人家一樣,體相不一樣。我們的相叫分別執著,紛紛擾擾,所以你這叫不自在受用,人家叫自在受用,差異就差異在這兒。我們換一種形式,這種受用沒意思,你從這個角度去想,實際上學佛是很容易的。你具足菩薩修行所有的力量,為什麼現象不同呢?是你的方向錯了,我們現在調轉方向,我們以前是在有法當中執著和分別,我們現在要從空性當中去分別執著,你分別這一切法並不可得,執著真實的智慧,念力以真實慧影發生體相的時候,你就會呈現自在安詳和快樂。這叫一心二用的現象。
一心實際是在二用,你遵循這種原則就會這樣,遵循那種原則就會那樣,這是必然的,我們要聽得懂這種道理。我們順應堅固意識的堅固義這種作用,你就會在眾生緣起法界當中生生滅滅,反其道而行之你就會超然解脫、清淨快樂。這就看你自己分清完全世間解脫義,而不要去身臨其境去分別執著義那種方向性。
“得住七地中”我們怎麼能讓我們的認識堅固在無生法忍的境界?你要體會你的人生義。生活的穩定性是從多少歲開始的?35歲到45歲相比來說就穩定下來了,就沒有什麼想法了,35歲以前還有很多想法,好像在增進,好像在創造,35歲到45歲這個階段慢慢趨於穩定。他就不再有什麼想法了,盡量在保護、維護他的生活環境的穩定性,為什麼稱40 叫不惑,50知天命?不惑就是他就不再亂想了。35歲以前亂想,30歲以後不再亂想,漸漸進入第七地,無生法。八地以後,不動,安住了。一般人生活35歲以後基本安住了。50 就要守住你現有的東西。現有的生活境界,我們要學會觀察欣賞生活了,而不是積極地在創造什麼,你不需要創造了,你能很好地生活,你現在要了解這個人生的狀況。
從初地到七地開始增進,最後想法全滿足叫無生法,自然就忍受,荷擔生活,承受生活的忍力成就。人都說菩薩登第很難很難,其實轉念就是,你的觀念放下,一調轉,你的力量是具足的,你只需要吧內容換一下。你所運行的內容和理性換一下,就是那樣子。
我給你舉個例子,同樣一輛車,你去加93號油,加97號油,效果一樣嗎?絕對不一樣,97號油好使,93號油差很多,加純汽油,還是加一些乙醇燒壞了,沒勁兒的啦。我們要調整內在的東西,佛法是心法,調整內在的東西,內在是什麼?理念和智慧,你完全合乎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是圓滿的、智慧的、清淨的道理。那你的生活世界就會安詳和快樂,我們去思維這個,而不是有法這個緣起境界,一定要依這個去做才行。
“此及於余義,汝今鹹問我”,這個道理以及其余的道理,你今天問我對了。
◎“如先佛所說, 一百八種句,
一一相相應, 遠離諸見過,
亦離於世俗, 言語所成法。
我當為汝說, 佛子應聽受。”
“如先佛所說,一百八種句”108個問題這種句義,過去諸佛也解釋過。
“一一相相應”每一個所表達出來的相,它的體性要跟本質是相應的,跟本體不相應的不叫道理,本體是什麼?絕對的理性。你對一個事情的看法如果不符合道理,只能叫妄想和猜測。比如我們現在認識世界、認識宇宙人生,現在科學所謂的觀點告訴你,人死了就完了,物質嘛,什麼都沒有了,實際上不是那樣的。實踐證明也不是那樣的,人死了不是什麼都沒有,他解釋的現象就跟本質不相應,生命層面不是光有物質,而且西方科學研究出來,人快斷氣的一剎那間會突然一下會輕零點幾克,醫學報道說叫靈魂的重量。這種研究恰恰跟佛說的中陰身的重量是一樣的,佛告訴我們中陰身有微細的四大,不謀而合,這叫跟本質相應。
現在人給你講人死了什麼都沒了,那叫不相應。你去問問相信唯物主義的人,他真相信他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嘛?他相信的話就不會說事在後人評說,既然死了什麼都沒了你還在乎它干嘛?這還是人自己騙自己,他不認識的時候就自己妄猜測。任何一科的大夫他有病自己不治,美其名曰“醫不自治”實際上他自己就不相信那個技術,他見的現象跟本質不相應。他學的是外在的所謂的感受,真了解自己嗎?不了解。不是由內而發的,他思維的境界是建立在外在所緣境界緣起法裡,所以根本就不相信,從心底裡就不相信,這是叫根本的道理。為什麼不相應?因為有見,有一切法的見解,所謂相隔之物,所以他就沒有辦法相信他自己的認識。
我們也是這道理,好多老居士在家裡也供著佛像呀,我問他,“你真的信佛嗎?”我說句笑話,你可以花個二十萬三十萬給你兒子買個房,你花兩萬塊給佛祖請個什麼的時候,你嫌貴不?幾百塊都嫌貴。這是很現實的,你說他相信嗎?不相信。為啥還有事去拜佛去?那時相信也是緣起來了,沒辦法了,只能求助於佛菩薩。但是也不是完全相信,實在沒辦法了,求求佛祖,心裡好受點兒。
這種認識我們一定要看清楚,否則你學來的都是負面的東西。就像賣玉佛那個人,我們要把他調到正道上去,不要讓他走歪道,什麼叫正道?讓他真正的智慧的信心去做這件事的話,我們肯定要讓他合乎道理的去做,不是說單純地為了這個東西怎麼樣,你為了這個東西也不貴,佛有價錢嗎?佛是沒有價錢的。我們能夠遇佛產生的功德果報,別說兩萬,三萬也值得。實在避免不了的應當生慚愧心。
應該經常觀修,多多增加智慧的力量,有一種約束力,制約力,我們沒有智慧的力量,理性的力量不夠,光注意感覺的人就容易沖動,你總活在感覺的世界裡肯定碰到事情你的感覺就上來了,我們現在活在理智的智慧的世界裡頭,那你碰到境界會很理智地對待它,人跟畜生界的差異就是人會思維,人有智慧,思維的不是那種感覺沖動,思維的一定要去合乎道理,合乎生命的本質法則,那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看問題現在的角度絕對要不得,你生活的目標和法則,你自己就不相應,我們都想生活很快樂很安詳,實際上我們的信念和行為,跟他的理想是差異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
生在其中而不得解脫,說白了他的生命價值就是那麼體現出來的,如果他跳出那種所謂的緣起境界了,他覺著生命價值找不著了,沒有著落了,所以他就感覺好像他一離開他這種生命環境,他就不知道該做什麼了,所以他沒想過離開,他只想在他那個環境實踐無生法忍。無生法,沒辦法他也得做,而且不後悔。覺著這就是人生,人生就得這麼樣,因為你沒有辦法,所以你就得堪忍一切。你就得堪受此忍力。這是我們眾生界什麼叫無生法。
第七地義。因為你住了第七地叫不動。在哪都安住,沒辦法安住也在很辛苦地想辦法安住。忍耐辛苦安住第七地,第八地不動了。這是眾生心,實際上就是個次第而行。菩薩修行換了一個形式,不是你這樣小范圍的感受,人家依心而住,我們是依識而住,嚴格來說我們是意識的第七地和第八地,不是心地是意識分別心。在意識心裡,這裡的地你別當地看,是堅固義,眾生意識分別的堅固發生作用,第七地,第八地。
那九、十地呢?就是你這個人快完蛋的時候,土埋半截的時候,第十地叫法雲地,第十一地叫妙覺,第十二叫等覺,啥叫等覺妙覺?就是等死啊,涅槃嘛。在眾生界實際上就是這樣,你知道你已經完成你人生所有的東西了,退休實際上就在等覺了,等待死亡的感覺,妙覺就是臨死一剎那,妙覺就出來了。最後死了那叫涅槃了。你的心路歷程的過程就是這樣。
咱們不是,咱們依意識分別,但是它體性是一,本質是一,所以你也可以分等覺妙覺,我們體性跟人家一樣,體相不一樣。我們的相叫分別執著,紛紛擾擾,所以你這叫不自在受用,人家叫自在受用,差異就差異在這兒。我們換一種形式,這種受用沒意思,你從這個角度去想,實際上學佛是很容易的。你具足菩薩修行所有的力量,為什麼現象不同呢?是你的方向錯了,我們現在調轉方向,我們以前是在有法當中執著和分別,我們現在要從空性當中去分別執著,你分別這一切法並不可得,執著真實的智慧,念力以真實慧影發生體相的時候,你就會呈現自在安詳和快樂。這叫一心二用的現象。
一心實際是在二用,你遵循這種原則就會這樣,遵循那種原則就會那樣,這是必然的,我們要聽得懂這種道理。我們順應堅固意識的堅固義這種作用,你就會在眾生緣起法界當中生生滅滅,反其道而行之你就會超然解脫、清淨快樂。這就看你自己分清完全世間解脫義,而不要去身臨其境去分別執著義那種方向性。
“得住七地中”我們怎麼能讓我們的認識堅固在無生法忍的境界?你要體會你的人生義。生活的穩定性是從多少歲開始的?35歲到45歲相比來說就穩定下來了,就沒有什麼想法了,35歲以前還有很多想法,好像在增進,好像在創造,35歲到45歲這個階段慢慢趨於穩定。他就不再有什麼想法了,盡量在保護、維護他的生活環境的穩定性,為什麼稱40 叫不惑,50知天命?不惑就是他就不再亂想了。35歲以前亂想,30歲以後不再亂想,漸漸進入第七地,無生法。八地以後,不動,安住了。一般人生活35歲以後基本安住了。50 就要守住你現有的東西。現有的生活境界,我們要學會觀察欣賞生活了,而不是積極地在創造什麼,你不需要創造了,你能很好地生活,你現在要了解這個人生的狀況。
從初地到七地開始增進,最後想法全滿足叫無生法,自然就忍受,荷擔生活,承受生活的忍力成就。人都說菩薩登第很難很難,其實轉念就是,你的觀念放下,一調轉,你的力量是具足的,你只需要吧內容換一下。你所運行的內容和理性換一下,就是那樣子。
我給你舉個例子,同樣一輛車,你去加93號油,加97號油,效果一樣嗎?絕對不一樣,97號油好使,93號油差很多,加純汽油,還是加一些乙醇燒壞了,沒勁兒的啦。我們要調整內在的東西,佛法是心法,調整內在的東西,內在是什麼?理念和智慧,你完全合乎道理,這個道理是什麼?是圓滿的、智慧的、清淨的道理。那你的生活世界就會安詳和快樂,我們去思維這個,而不是有法這個緣起境界,一定要依這個去做才行。
“此及於余義,汝今鹹問我”,這個道理以及其余的道理,你今天問我對了。
◎“如先佛所說, 一百八種句,
一一相相應, 遠離諸見過,
亦離於世俗, 言語所成法。
我當為汝說, 佛子應聽受。”
“如先佛所說,一百八種句”108個問題這種句義,過去諸佛也解釋過。
“一一相相應”每一個所表達出來的相,它的體性要跟本質是相應的,跟本體不相應的不叫道理,本體是什麼?絕對的理性。你對一個事情的看法如果不符合道理,只能叫妄想和猜測。比如我們現在認識世界、認識宇宙人生,現在科學所謂的觀點告訴你,人死了就完了,物質嘛,什麼都沒有了,實際上不是那樣的。實踐證明也不是那樣的,人死了不是什麼都沒有,他解釋的現象就跟本質不相應,生命層面不是光有物質,而且西方科學研究出來,人快斷氣的一剎那間會突然一下會輕零點幾克,醫學報道說叫靈魂的重量。這種研究恰恰跟佛說的中陰身的重量是一樣的,佛告訴我們中陰身有微細的四大,不謀而合,這叫跟本質相應。
現在人給你講人死了什麼都沒了,那叫不相應。你去問問相信唯物主義的人,他真相信他死了什麼都沒有了嘛?他相信的話就不會說事在後人評說,既然死了什麼都沒了你還在乎它干嘛?這還是人自己騙自己,他不認識的時候就自己妄猜測。任何一科的大夫他有病自己不治,美其名曰“醫不自治”實際上他自己就不相信那個技術,他見的現象跟本質不相應。他學的是外在的所謂的感受,真了解自己嗎?不了解。不是由內而發的,他思維的境界是建立在外在所緣境界緣起法裡,所以根本就不相信,從心底裡就不相信,這是叫根本的道理。為什麼不相應?因為有見,有一切法的見解,所謂相隔之物,所以他就沒有辦法相信他自己的認識。
我們也是這道理,好多老居士在家裡也供著佛像呀,我問他,“你真的信佛嗎?”我說句笑話,你可以花個二十萬三十萬給你兒子買個房,你花兩萬塊給佛祖請個什麼的時候,你嫌貴不?幾百塊都嫌貴。這是很現實的,你說他相信嗎?不相信。為啥還有事去拜佛去?那時相信也是緣起來了,沒辦法了,只能求助於佛菩薩。但是也不是完全相信,實在沒辦法了,求求佛祖,心裡好受點兒。
這種認識我們一定要看清楚,否則你學來的都是負面的東西。就像賣玉佛那個人,我們要把他調到正道上去,不要讓他走歪道,什麼叫正道?讓他真正的智慧的信心去做這件事的話,我們肯定要讓他合乎道理的去做,不是說單純地為了這個東西怎麼樣,你為了這個東西也不貴,佛有價錢嗎?佛是沒有價錢的。我們能夠遇佛產生的功德果報,別說兩萬,三萬也值得。實在避免不了的應當生慚愧心。
應該經常觀修,多多增加智慧的力量,有一種約束力,制約力,我們沒有智慧的力量,理性的力量不夠,光注意感覺的人就容易沖動,你總活在感覺的世界裡肯定碰到事情你的感覺就上來了,我們現在活在理智的智慧的世界裡頭,那你碰到境界會很理智地對待它,人跟畜生界的差異就是人會思維,人有智慧,思維的不是那種感覺沖動,思維的一定要去合乎道理,合乎生命的本質法則,那是我們要知道的。我們看問題現在的角度絕對要不得,你生活的目標和法則,你自己就不相應,我們都想生活很快樂很安詳,實際上我們的信念和行為,跟他的理想是差異的,甚至是背道而馳的。
我們每年過春節的時候,人們都祈禱平安、吉祥、快樂,都希望平安吉祥和快樂,但是他做的什麼呢?他的信念和行為是什麼?我自己沒事就叫平安,然後你就霍霍別人,比如過年了,過節了你把別人殺死你好過?他想求長壽無病,不知道長壽無病是什麼意思,不去探其究竟,然後要補充營養,殺鱉宰魚吃羊,你說他能好過了?不可能。這叫什麼?信念和理想跟你的行為是背道而馳,永遠達不到他想達到的目的,就說人想發財,發財的唯一的原因,就得去捨財,你沒有錢不要緊,你一定要捨你的心,你的心是什麼?你要多多去結善緣,才能把你的事做起來,做好,那你才有廣進財源,你不給人家溝通,你不給人家接觸,指望著人家把人民幣送兜裡來?你說誰呀?國王還得去征稅去吶。
你選擇了生活方向就不要違背它的原則,信念和行為一定要順乎它的道理才行,首先你要知道為什麼去活,你不知到為什麼活的時候,肯定活得糊裡糊塗,這個不明白的話,很辛苦,為什麼他想清一半,一半糊塗?他根本就沒放下,沒放下自己的執著,我們真要放下,放下你才能進入道,我們那天講的清淨四明誨章告訴你的,YIN心不除,YIN心就是貪欲,貪欲不除的話,你沒有解脫可言。
什麼叫貪欲?就是你對自己的觀念的執著,YY得氣管炎要吃消炎藥才能好,這是他自己的認識,消炎藥是常用的阿姆西林,他以前一有病就吃,好不好呢?炎症是消了胃也刺激完了,實際上還是沒好,緣不除,他在他家的習慣,開著風扇開著空調,躺在涼席上,是涼快,肯定要感冒,感冒就容易引起氣管炎,因為你成天習慣了,他在這兒還是這習慣,大冬天開著窗戶坐在風口念經。他最近好了吧?為什麼?因改變了,緣就變。
因總能成熟呀,有句話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為什麼春風一吹就生了呢?根兒還在那吶,人就是這樣,我們的緣要改變,你的一切善惡種性、無記憶種性,只要沒有我執那個緣就不長,業力就停止,這是必然的,也是超越生死的法,你能去記住這個,所謂生死就超出了。所以那天講的清淨四明誨章一定要反復去聽,你只要YIN心一除,塵才可出。不會有生死再相續境界了。生死就是我們的善惡種性,那種法身力量,那要都說一遍,就這108個問題得講到過年了。因為每一個問題都是很有意思的,都能完全概括一個層面的道理,我們認識的每一個層面,意識、認識都不一樣。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
佛言大慧:“所謂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相句非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非自性句,空句非空句,斷句非斷句,心句非心句,中句非中句,恆句非恆句,緣句非緣句,因句非因句,煩惱句非煩惱句,愛句非愛句,方便句非方便句,善巧句非善巧句,清淨句非清淨句,相應句非相應句,譬喻句非譬喻句,弟子句非弟子句,師句非師句,種性句非種性句,三乘句非三乘句,無影像句非無影像句,願句非願句,三輪句非三輪句,摽相句非摽相句,有句非有句,無句非無句,俱句非俱句,自證聖智句非自證聖智句,現法樂句非現法樂句,剎句非剎句,塵句非塵句,水句非水句,弓句非弓句,大種句非大種句,算數句非算數句,神通句非神通句,虛空句非虛空句,雲句非雲句,巧明句非巧明句,伎術句非伎術句,風句非風句,地句非地句,心句非心句,假立句非假立句,體性句非體性句,蘊句非蘊句,眾生句非眾生句,覺句非覺句,涅槃句非涅槃句,所知句非所知句,外道句非外道句,荒亂句非荒亂句,幻句非幻句,夢句非夢句,陽焰句非陽焰句,影像句非影像句,火輪句非火輪句,乾闼婆句非乾闼婆句,天句非天句,飲食句非飲食句,YIN欲句非YIN欲句,見句非見句,波羅蜜句非波羅蜜句,戒句非戒句,日月星宿句非日月星宿句,谛句非谛句,果句非果句,滅句非滅句,滅起句非滅起句,醫方句非醫方句,相句非相句,支分句非支分句,禅句非禅句,迷句非迷句,現句非現句,護句非護句,種族句非種族句,仙句非仙句,王句非王句,攝受句非攝受句,寶句非寶句,記句非記句,一闡提句非一闡提句,女男不男句非女男不男句,味句非味句,作句非作句,身句非身句,計度句非計度句,動句非動句,根句非根句,有為句非有為句,因果句非因果句,色究竟句非色究竟句,時節句非時節句,樹籐句非樹籐句,種種句非種種句,演說句非演說句,決定句非決定句,毗尼句非毗尼句,比丘句非比丘句,住持句非住持句,文字句非文字句。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大慧菩薩並不知道什麼是一百單八,是佛總結出來的。佛告訴你一百零八個意思。“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佛,您怎麼說是一百零八個問題呢?他問出來了,佛給他總結一百零八個意思,
“佛言大慧:‘所謂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相句非相句,••••••比丘句非比丘句,住持句非住持句,文字句非文字句”這叫百八句個問題,佛告訴他這叫一百八句,加個義比較好,身句義非身句。句是意識分別的意識,就是表相性的意識叫句。
“生句非生句”,生是體性的發生,體性的發生並不是我們表相句所能表明出來的,非生句,是這意思。生句是我們真實的作用,那個現象並不是表面上的意思能表達,就是我們分別心能感受得清楚的,實際上我們本心體的真實作用,真實的作用具形象義,並非形象義所能表現出來的它的真實的作用,這叫生句非生句。孩子是媽媽生的,孩子並不能表達出來媽媽,你看見這孩子,你知道他媽媽叫什麼,但是你不一定真知道他媽媽所有的意思。“生句非生句”雖說它是由它演化出來,但是它並不能代表它所有的東西。我們人整個的生命雖說由心體發生,一切宇宙萬物由心體發生自性顯現,但是你這個現象不能代表全部的自性。這叫“生句非生句”。
依此類推,我再給你推一句,“常句非常句”我們認識的常規理性的那種現象,跟我們真實的常性,由此你可以透過《道德經》裡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你能說得出來的不一定是那個對的,你能想得到的不一定是那正確的。
“相句非相句”我們看待問題的表面現象一般都是這樣認識的,但是往往真實的現象並不是你看到的現象,真正的緣起法的現象並不是你能認識到的。我們都知道自己,你只是看到自己,你能認識你的全部嗎?你是緣起法,內外都是以你為緣起的,我們的意識分別只能看到一部分,所有的東西看不到。你眼睛看到HYG了吧?但是全部的HYG嗎?不是。不用說別的,就說這身體都不是全部,對不對?你眼睛只能看到前邊,後腦勺看得到嗎?“相句非相句”你從表現現象上,外表相上,你的認識跟你的現象並不一樣,這個全部的也叫一個相,也叫個緣起法相生,我們認識的那個表相跟這個兩回事,我們能認識的那個相跟這個緣起相是兩回事。但是都是在緣起相一體當中的。
“住異句非住異句”安住和變化的意思,安住是停留在一種狀態當中,穩定的狀態和變化的狀態,前句是我們認識的狀態,後句是實際的狀態,但是這兩種意思都能夠從心性當中表達出來,所以稱為句義,句是表現的意思,如何表達意思。
“剎那句非剎那句”剎那是瞬間義。
“自性句非自性句”自性是圓滿義。
“空句非空句”空句是理性義。
“斷句非斷句”斷句是斷常義,斷滅義。
“心句非心句”心句是從我們體性上講。
這一百八個問題你統統能體會出來,那時候你叫開悟了,你統統都知道它從何而來,那才行。
“中句非中句”中句是中道義。中道義從哪來講呢?從它運行軌跡上說,心性運行軌跡必須是中道義。不會偏離任何東西。
“恆句非恆句”恆句是它自己的體性永恆的那種狀況,它是它本質。
“緣句非緣句”緣句是外在一種現象,緣就是緣起義,緣起就是如何表現形式出來。
“因句非因句”因句就是它以什麼具有,那種含藏性,萬物一切現象懂得開始,一切緣起法的開始。
“煩惱句非煩惱句”我們不解心相的時候稱為煩惱。
後邊的我就不給你解釋了,統一的這個意思,什麼意思?現象跟本質的差異性。依此類推可以看到,有時間慢慢地一一解釋。
“樹籐句非樹籐句”樹籐句就是我們業識運行的狀況。我們分別意識運行的時候就像樹籐一樣,籐子必須得依樹而長,樹是我們的妄想,我執,籐子就是我們的妄想心念頭,你的念頭一旦有個所依境的時候,“啪”就出來了,而且就像樹一樣是滋生不斷的,而且是亂的,而且最後是要命的。籐長多了樹就死了,人的妄想雜念多了,人就死得快了。
“毗尼句非毗尼句” 毗尼句是我們約束自己,給自己建立最好的規范義,沒有好的規范,成不了東西的。
“比丘句非比丘句”出家人現象的跟本質的是兩回事,真正的證到空性了叫比丘。比丘有三種義,不魔、殺賊、乞士,不魔我們能做得到嗎?你能叫魔王害怕呀。真正的比丘你往那一站,魔天都恭敬,佛陀時代的比丘天魔都恭敬的。有個比丘證果了,沒有見過佛,六欲天的魔王特別恭敬他,比丘問你能不能給我顯一下佛祖的形象,魔王說,但是有一點兒,我可以給你變但是你別拜我,因為我不是佛,他也害怕他,一下就變出來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量莊嚴,那個阿羅漢比丘就拜他,他“噌”一下,就躲一邊去了,不是搞忘了,人家說我不是拜你,是拜佛呢,我們現在一談魔都怕。不魔義你知道了吧?殺賊更別提了,乞士,你得上乞佛法,下乞眾生,這是比丘句非比丘句。聽懂了嗎?你真正做到比丘真了不得,人天恭敬你。
“住持句非住持句”,住是三寶,我們能住持三寶嗎?我們現在的主持叫什麼?叫經理、叫老板。人家的住持什麼意思?有人家在一切人天得以皈依,一切人非人,一切大眾能聽聞佛法得解脫正道,那叫住持,最起碼代佛宣法呀,住是什麼?有他在,就有佛法在,佛法的標桿就不會滅。不是有他在就有人幣在,那就壞了,那不叫住持佛法,那叫住持財寶,可以當財神。
“文字句非文字句”我們現在都掉到文字裡頭了。咱就說真假的問題,現在你說他真研究文字?他也不是真研究文字,就說佛祖捨利的真假問題,人家早就說了,在《如意寶王經》上說過,沒有捨利拿水晶瑪瑙也可以當捨利去拜,何況過去的師父恭敬地埋到塔裡,就你的是真的,人家的都是假的?你也不是研究文理的,還標榜自己說有考證,有淵源,首先你就不講淵源,佛在經文裡說過的,佛留捨利的目的你考證了嗎?你並沒有考證,你沒有引經論典,你是拿佛家的勝跡來否定佛家,你混蛋。你根本沒有研究佛祖的教義,所以你也並不是真正的仁智。
現在學佛的人不叫學佛的人,現在念佛的人也不叫念佛的人,阿彌陀佛你見過嗎?沒見過你念誰呀?啥叫持名念佛?名字是什麼意思?你持的誰的名?啥叫持名?奉持教義,名句是概念的意思,你得把概念搞清楚啊。我持名就是我要奉持句性的概念,名字的概念意義,代表的概念是什麼。
阿彌陀佛代表的是什麼?無量光壽義,我們弄明白什麼叫無量光壽義嗎?你弄不明白持的什麼名?就那四個字叫持名嗎?真的沒有意義的,如果我說這話造口業,我要下地獄的,為什麼說我罵你就沒有口業犯呢?因為你那不叫持名,真正的持名是什麼意思?人家要奉行句義,奉行這一句的真實義,才叫持名。就像你學高中化學定義一樣,它把你一個物質的公式定理給你總結出來,你就得圍繞這個才能成就,你不圍繞這個你成就什麼?人家一句阿彌陀佛是所有佛法的總結,並不是你認為的那樣,一個物質的定理不能代表所有的東西,不能說具體到那有一個東西,但是可以總結出來就是那個意思。那一句阿彌陀佛代表所有的佛法,但是你不一定知道所有的佛法,就這麼簡單。
最起碼的代表個什麼意思你要懂,你要這種認識都沒有的話,你持誰的名?我念阿彌陀佛呢,阿彌陀佛能干啥不知道,阿彌陀佛能往生極樂世界,將來••••••,我說,什麼叫將來?現在可以胡作非為。現在念佛的人都是個投機,哪念佛最多?漢地人念阿彌陀佛的最多,念阿彌陀佛可以不用費勁兒呀,臨終的時候可以去,活著怎麼辦?活著該享受什麼享受什麼,該隨緣隨緣,該干啥干啥。
YL碰到行者一句佛號念到底,你一直能念嗎?佛號你能不斷嗎?說幾個事你就斷了。把我的意思傳達下去,他一說就破了別人的邪見了。證明從這裡學到的是正見,正見破邪見嘛,他那晦暗義就沒了,一下你就能看得到他那是假的了,人吶,不見真怎麼能顯假呢?
聽懂嗎?我們只是撿了幾句講,這要細講到明天也講不完。
◎“大慧,此百八句,皆是過去諸佛所說。”
這一百零八句都是過去諸佛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