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二講  

佛光禅師解讀《金剛經》第二講

一切眾生生活在現象空間的時候,會同時產生一種作用——被現象界所束縛。比如,眼睛見色,就為色所障,耳能聽聲,就被聲所障。有能覺的心,有所對之境,能覺心就會被所對境給障住。而般若智慧恰恰告訴我們,把現象的障礙去消融掉,從而進入絕對的心性的世界,而這種世界呢,它不能稱為世界,稱為般若空性那種真實的作用,這是我們修學般若的一個出發點。

昨天講了兩品,我們如何開始去理解和契入般若實體空性那種狀態,通過什麼樣的一種觀察,通過什麼樣的一種認識能夠真實的契入那種本性自在的那種境界當中去。

根據經文所開示的,我們在生活中去觀察緣起,諸法緣起各種法相。一開始經文當中提到佛祖一天的生活,該吃飯的時候他就吃飯,吃完飯安祥的一系列的動作、生活,在他那個生活境界之中呢,見一切緣起,觀其性空。

食時,該吃飯的時候,他去托缽化緣,這就是說它這個緣起法的建立的同時,要體悟它的性空,它沒有固定的特性。而我們所見的一切相,所對的一切境界,以及內心所產生的一切實受,統統都是沒有其本性存在,它是眾緣和合之相,所以說沒有必要為了一個現象去堅持某一種所謂的觀念。

我們用六根對六塵產生的六識,而這六識就是我們放不下的東西,我們生活在這三個層面當中,不斷地熏染,整個一切眾生全部生活在這三個層面,而這三個層面恰恰是把你般若本性那種真實的作用,全部淹沒了。

因為這三個東西的干擾,而不能以完全完美的現象出現,所以說我們就會生活在十八界當中。十八界恰恰就是你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它又不是真實的東西,它是如幻的,而我們見不到如幻的景象,我們執其為真。

般若智慧告訴我們什麼呢?要觀察緣起性空,你心的覺性告訴你,以心能覺和所覺,這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

什麼叫緣起?你能去所覺你能覺的心,這產生相對於所覺境的時候,同時產生這個作用,這個作用,它是沒有實際本體性存在的。當下你去告訴你,它那個實質特性是虛幻的,如夢如幻的。

眾生為什麼會產生生死、輪回這些現象呢?就是它執這個東西為實有了,執著六根對六塵那個東西為實有,以六識為自心,以六根為自身。

般若智慧告訴我們,要通過對生活當中這些現象的觀察,應用法身的那種功德妙力,去觀察一切相生滅的過程,它是非常清晰了知的。我們去觀察那個生滅了然的相的同時,就在安住本覺之性。

從第一品經文看到,佛祖也是一天的生活,這一天的生活沒有加任何的形容和修飾,這點告訴我們,我們在生活境界中所遭遇的一切現象,不離你的覺性智慧。

但是我們側重點側重於什麼了呢?作為眾生側重於緣起,他沒有去觀察性空。我們只是側重於緣起,因為你見種種法的緣起,所以你就見這些生生滅滅的現象,產生的這個世界。

覺悟的聖者呢他告訴你性空的道理,什麼叫性空呢?一切法的本性,其實是空,我們所見的一切法,一切相,它的本性實質是空,它沒有具體的實質存在。你能夠依著佛所教授的真理去覺悟,你覺悟的同時就證明你這個性空的道理

我們可以去觀察,作為煩惱輪回當中的眾生,只見緣起。比如,我買一個杯子回來,這個杯子你會執為實有,會產生種種的所謂的感受,什麼感受?我要用這個杯子喝水,我這個杯子不要碰碎掉,我對它就產生執著。通常不會去觀察,這東西就要生滅的,本來就是個生滅相,他不會去觀察這一步,作為眾生只能見到這個東西,他不會想這個東西是眾緣和合而生。他會想,這個東西我買回來就是我的了嘛,我,和我所覺境,是不是?他只觀察緣起,只去注意緣起,並不注意性空。

覺悟的聖人,他去觀察的是性空的道理,它本性是空,沒有實質的作用體。我和我所覺境統統都是眾緣和合,啥叫眾緣和合?我不去泰山頂上我不會買回來這個杯子,對不對?再往下深入一點,這個杯子本來是塊石頭,工匠給磨成杯子,再往下深入,它還沒有實質特性,它具體形成杯子這個相,讓我買回來用,好象這個相,是我和我所覺境,這是緣起建立了,緣起建立了會衍生出來相應的“法”,它有壞呀什麼什麼的,然後我又產生執著,偶爾不知哪天打壞了,好可惜啊,你看,這叫什麼?這叫十八界建立。

我們輪回的世界,就這麼建立起來了。眾生所建立的世界,就是這麼建立起來的,它是無窮無盡的,它沒有盡頭。繼續延伸,還可以再去分析,它也是無盡的。所以說在圓覺了義上佛祖說,眾生界也是圓滿的,你找不到它的盡頭,它無始無終,這是它具有的法性。

具有什麼法性?具有緣起法的法性。緣起的相是有生有滅,緣起的法性也是無始無終的。現代科學裡講的什麼能量守恆定律,它其實就是揭示這個道理,但是這個東西還是緣起法。

這個能量守恆,它怎麼就守恆呢?它得借助一種緣的力量,才能產生能量的現象,這就叫什麼?就叫有為法,世間人所執著的有為法,有為世界,這是建立這個世界的根源,根本所在。這也是世間般若思想的核心,而眾生界恰恰只是見到這些東西,他發現這個世界無窮美妙,因為他在裡頭呢,他不覺悟,他只是“覺察”、“覺受”,如果要是有觀察力的話,這個人就是世間的賢人、世間的聖賢。

世間聖賢是誰呢?孔子、老子這些人,包括耶稣,世間聖賢能夠通過世間這些種種變化的現象,發現有一個永恆的生命體存在。象耶稣,他宣揚有一個永恆的上帝,上帝萬能造一切,你翻過來去看科學講的能量守恆定律,它兩個絕對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包括道家所說的陰陽變化的規律,恰恰也是能量守恆定律的表現,所以說把這些東西糾集起來你會知道世間法無過如此,就這麼簡單。

它建立的根源是什麼呢?就是那個我和我所對境。簡單到什麼程度呢?總結一句話就是說,你的脾氣性格決定你的人生成就。你不要認為我們這個世界是實有,世界不是實有,世界並非實有啊。你有“我”,自然有“我所對境”。其實,我們所觀察到的世界,並非實有。

就象剛才我們聊天,說這個人性FB呀,怎麼樣怎麼樣,我告訴你,記住啦,那個不關你的事,真正關你的事是什麼呢?你這個觀念建立的同時,你所對的世界建立起來了,所對境建立起來了。我們為什麼在這個當中不能自在呢?因為你執這些東西為實有,執所對境為實有,所以說你就不能突破所對境對你心靈的約束,突破不了,就會被這個環境所左右,生死病死,春夏秋冬的變化,患得患失的感受,你就被它約束住了。

從凡夫的那個“凡”字看,我們的心光就在那個一點裡頭呢,我們的心光被東西壓制住了,這個東西就象個蓋子一樣,它是根、塵、識三個東西。字左邊是所對境,字右邊是我們的根,上面是識心,中間就是你那一點點念頭,你看,是不是凡夫?凡夫恰恰不以為他是凡夫,那個“夫”字呢捅破天了,所以他覺得自己應該比那個境界高,他總想超出他那個境界,面對一個境界的時候,他一定在想這個境界以外的事,所以說他總做那個出格的事。為啥?他約束不了身心。

我們在這個境界裡,腦子裡一定是在想這個境界以外的事,總在出格。為啥這個天透了呢,這個頭就象天一樣嘛,你想的頭外面的事,你不會想頭裡面的事,這就叫凡夫。為什麼有這個文字相,這個文字相恰恰跟我們這個凡夫相是相應的,這就叫世間法。

那世間法當中你怎麼去建立絕對的境界呢?世間法當中也有絕對的境界,這個裡頭不分善惡,咱先不要去議論善惡的問題,這就解決了一個關鍵問題:有時候你看到有些壞蛋過得也挺好的。從現象上看是絕對,其實還是相對,因為它沒有離相對境。什麼叫世間法當中的絕對?六道凡夫當中所謂得道者,是為絕對。

六道,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但是每一道裡頭它又有六道,又有六個層面境界。我們看不到天、人、阿修羅,但我們知道人,我們本身是人法界,人法界裡頭它也有六道境界,也有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

天,人家那些福報大的官員,什麼元首、商業巨頭,那就是天人境界,他是一切受用具足,對不對?而且人家有“神通”啊,什麼叫神通?克林頓要從美國飛到中國,就能飛過來,人家想去哪就去哪,你說那是不是神通啊。神通其實就來源於福報。你看過去的皇帝,他也有神通,他去哪別人一天抬著他,他的受用絕對是超出你任何人的。為啥說他是眾生呢?他沒有脫離生老病死嘛,他還是在這輪回裡頭,他不悟得本性,他只見緣起,所以說這是天人界。

人呢就很簡單,包括這些所謂的貴族、當官的、平民階層。

阿修羅就更不用提了,那些當兵的,全是阿修羅現象,每個國家都有部隊,搞軍事的兩大特性,一個多疑,《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一個好斗。多疑、好斗,你說是不是阿修羅的特性。

地獄,那些坐牢的,活現地獄嘛。

畜生咱都見得到,貓、狗、豬。

這些層面的東西就是在我們的人法界當中所能見得到的。為什麼會有這些化現出來呢?就是因為我們有一個“我執心”,我執心一直執所對境為實有的時候,它就會顯現這些現象出來。

為什麼?因為你有六根感官。你用六根來判斷六塵,產生六識,自然就會產生我們所見到的境界。我講的這一堆是世間法,有為法。怎麼去通過這個東西來看到無為清淨的本體生命呢?絕對的現象呢?

你不要去輕看這些東西,恰恰你能夠覺察這些現象,存在於一個真理當中。什麼真理呢?空、苦、無常這四個字當中。你用佛陀告訴我們的空、苦、無常去觀察,你就得到《金剛經》所講的,一個觀念,一個智慧就生起來,是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這樣去觀察,它統統都是空、苦、無常,那你就會得出一個結論:“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而這個恰恰直截了當、當下契入絕對的本性。

因為你的我執所對境,就是四個字:空、苦、無常,你執著它干嘛?那你說:“我們好象沒那個力量。”是,為什麼呢?因為你熏修得少,因為你熏染得少,無始劫來你全部都是熏染的那種“只見緣起法,不見性空”,不見其本性。

我們透過現象看到它真實的東西,緣起性空是什麼意思呢?要通過現象看到它的本質,它本質是什麼?空、苦、無常。這直接能夠進入到絕對的法界。所以說我們修學般若是直截了當通過現象進入本體,進入絕對空間,唯一的法門!換句話說,不管你修哪個法門,修哪個理論,我告訴你,你不學般若,你沒法成佛。通過這個般若正觀,非常簡單的進入解脫境界。

那你說怎麼就進入了呢?就一轉念就進入了!什麼叫轉念?轉變觀念。轉變我們對緣起法的執著,去觀察其本性是空性!就這麼一念。你處處這樣去觀察,那你會發現禅宗公案講的“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你會看得到。因為你建立緣起的時候,其實這正是空性的體現,這叫外緣所對境。

還有內依緣所對境呢?內依緣所對境就是你的識心念頭、識心分別。這就更厲害啦,這就屬於大乘菩薩解脫道。對外緣所依境解脫的,叫小乘解脫道。你對所依境依真理而循序漸進的觀察,能夠當下契入小乘解脫道,為什麼?忘我空嘛。忘去人、我而進入所謂的相對絕對吧,它還不是絕對的空性。進入了相對的清淨狀態了嘛,但是他還得依外緣的情況下去觀察。它並不是內心那個,它還沒轉呢,它還有一個“空見”嘛,大乘菩薩道把空見也消融掉了。

你看,我產生空見的時候,好象是相對清淨了,好象是對外界六塵不執著了,對吧?其實那是對“我念”的不執著,對我分別念是不執著啦,然後進深一步修般若空觀的時候,你再觀察,還有一個空見可得嘛。再把那個東西作為內緣所依,你一起空見的時候,你記住,那個也不對,你把它再覺悟,這就進入大乘解脫。

所謂大乘解脫是什麼呢?因為你外緣所依,六塵之相,屬於小境界,屬於有為法境界,所以稱為小乘。大小乘是怎麼分別出來的呢?小乘就象很小的一條船,我們的心依這個東西就叫小乘。反過來我們去依心去了,心沒有大小,但它是比小乘來說就要大嘛,所以稱為大乘,它所對的境界就不限於六塵境界了,所以相對來說稱為大乘。這是大小乘的分界線。

我們發現這個東西的時候,你記住,這個空見生起來了,我們知道它是畢竟空的東西,我們對它的執著性就淡薄了,淡薄了以後你內心就產生了什麼?產生空見了嘛。這個空見恰恰是你修大乘的所對境。你能夠依空見解空見的時候,空見也就不存在了嘛,所謂進入絕對有了嘛,是這麼個道理。

所以空見也是我們修行的一個方法,也有次第之分,也沒有次第之分。在修行進程當中,根據你個人的那種心量行持的那種力量,可以分次第出來。說是有行持也是方便講,你當下契入它,契入它的同時,你就已經解脫了。因果是同時的,你動心的時候,果報就現前的。這個道理最簡單不過了,我們渴了,渴了喝水就解脫渴了,對不對?我們喝是動心,心因所動,有我嘛,然後所對境產生,有水嘛,這兩個東西作用完了,你就解脫了嘛。

就象我們看著這一切一切境界,你當下覺悟這個東西是畢竟空不可得,知道嗎?這個信念一定要非常堅定啊,一定要非常堅固的去熏染這個,因為你無始劫以來你就認為這個東西是實在的,你對它的執著,其實就是對自身的執著的一種堅固嘛。你把外面所依的六塵之相破掉以後,這個東西也就沒有了嘛,它沒有所依境了嘛。聽懂了嘛?這就不象他們說的那個“你放下這個呀……”,這個你是放不下的,因為太執著了嘛。恰恰你用你那個所依緣、所依境修行,就好辦了。這是諸佛如來的般若解脫法門。

我們現在談到的是解脫法,這還不是最上乘的解脫法,這只是大小乘解脫法。《金剛經》講“為發最上乘者說”,那是究竟成佛的境界。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馀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這段經文,文字非常簡練,它的核心思想講的什麼呢?我們觀察生活現象的同時,不要被現象約束。般若思想告訴我們:現象對你的束縛,不是來源於現象,而是來源於你自己那種識心分別的執著。因為識心分別的執著,現象對你來說,就是一種障礙,所以不得解脫。

我們最關心的一個問題,生死問題,我們無始劫以來熏染,有生有死有生有死,對不對?就認為生、老、病、死是所謂的自然規律,我們認為的自然規律,在我們的意識層面恰恰認為它就是真理,是不可抗拒的規律。你總給自己這麼熏染,再去觀察,人就是這樣子呀,有老呀,有死呀,有病呀,對吧?你就會產生那種感受。其實生、老、病、死這個現象,就象春、夏、秋、冬跟虛空的關系一樣。我問你,春、夏、秋、冬跟虛空有沒關系?絕對沒有關系嘛。春、夏、秋、冬再變化,虛空還是虛空啊,是不是?你生、老、病、死再變化,那個“心”並不變。對不對?

我們就是被這個現象迷惑啦!忘卻自己還有一個不老不死不生病的東西呢,忘掉啦!其實是你生病了嗎?不是你的心生病了,是你這個機器呀,這個東西(拍了幾下頭),有問題呀。我們執著這個東西為自己,太執著了……這個就是我呀!就象我們執著自己家的那個房子一樣。我問你,那個房子是不是你?絕對不是你,對不對?假如你家房子突然給燒了,“啊!……”你就會產生非常劇烈的感受,為什麼有感受呢?因為你有執著嘛。

我們學習般若,就要清醒認識到:我們要找到自己真實的生命狀態,而不是我會被那個現象所迷惑的狀態。你要是找不到那個本有的狀態的話,那你就麻大煩,你就會生、老、病、死一應俱全。我們但凡有想,皆是虛妄,有想皆為虛妄。

經文上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什麼叫“應如是降伏其心”?何謂“如是”之想呢?要依本體生命去觀察一切!讓你的信念依那個本體生命去安住!這叫“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這個“諸菩薩摩诃薩”是什麼意思呢?是要決定成佛的人,應該怎麼樣去觀察問題呢?怎麼樣去看待一切生命現象呢?佛告訴你,應如是,如是什麼呢?真如所在,就是本體絕對的生命現象,從絕對的真理出發,去看待一切問題,這叫“應如是降伏其心。”

為啥稱為“降伏”呢?我們去認識絕對真理的同時,我們這個能覺的心就已經得到調伏了。我們在認識真理的同時,我們那個能動的心、能覺的心,就已經被調伏了。換句話說,我們把那個能覺的心,怎麼樣給它建立一個絕對所依境呢?——就是絕對的真理。

什麼叫絕對的真理呢?它告訴你怎麼樣建立絕對的信念和真理呢?你看“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馀涅槃而滅度之”,這個境界是絕對的。所有一切眾生,別管是什麼眾生,我全部讓你寂滅成佛,對不對,這是不是絕對?沒有商量的究竟吧。

它依什麼建立的呢?依絕對的真心建立的,它不是依識心建立的。怎麼說是依心體建立的呢?就你這個能覺的心去觀察本體的那種真實狀況,它就是這樣。

就是哪樣呢?我問你呀:“一切眾生存在於何處?”存在於你的心體當中,對不對?所以說他依這個本體建立的觀念:我全部叫他寂滅。不用識心去照現象界了,明白嗎?它就跳出了現象界的束縛啦。

這後邊又說我這樣做完了以後呢,“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就是說從眾生界觀察,眾生一觀察,因為他不依絕對本體依現象界,怎麼一看,還有這麼多眾生沒有度啊?這就是人,就是眾生,凡夫眾生跟解脫的人就不一樣在這兒。

解脫的聖者是依心體建立一切,依絕對的心體建立觀念,建立認識,自然發生絕對的智慧和力量。但是凡夫眾生呢,他是要依現象界去觀察的,他執著的是緣起法,一看見這個實無眾生得滅度,他一看見這個,自然就見到一切法生生滅滅的現象就出來了。所見的層面不一樣,所認識的層面也不一樣。一個是絕對的,一個是相對的。

為什麼他會看到還有眾生沒得到度脫呢?因為“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他這個人並沒有真正的覺悟,他還帶有他自己的那種我執觀念去看待這些問題不是絕對的境界,他是相對的,明白嗎?

“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什麼?就是我執的四種形象出現,只要有我執存在,它就是相對境存在,它就不是絕對的,所以他還看見有眾生沒有得度脫,“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你把剛才我講的串起來就知道,眾生存在於哪裡?眾生存在於你的心念之間。好多人就有這個疑問:“哎呀,佛度眾生,他怎麼度呢?”佛涅槃的時候就給阿難說:“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所未度的皆已作了得度因緣了,換句話說,在人家那個境界裡就沒眾生可度。是不是?因為人家依那個絕對的本體建立。你去想想,你依那個心體建立觀念的時候,哪有什麼眾生可度啊?

昨天的世界,芸芸眾生,多吧?昨天的世界一過去,過去心都不可得,過去世界哪兒來的?哪有眾生啊?全部讓他們滅度了嘛,解脫去吧!對不對,其實全部解脫掉了。世間萬物不離你的心念,對吧?我們只是光看現象不看本體呀,所以說:“今天我又見到這麼多眾生!”那是你見著了,因為你心又生起來了嘛。

打個比方來說,這是山西一個廟裡的實事。日本人打中國的時候,一個寺廟好象是在挺深的院落,有個老和尚就在廟裡頭修行,老和尚的耳朵不好使,耳朵背。但人家一心念佛,也不管別的事。日本兵打進來之前,他就發心閉關修行,閉關十年,跟這些人就說:“你們誰也別打擾我,我要閉關十年。”把東西都准備好,在後院就不出來了,封死了。他耳朵背,日本兵打進來了,炮啊什麼,他都聽不見。八年抗戰過去了,他出來了,欸,怎麼都成這樣了!村子沒啦。村子給打沒了,燒沒了。人都上哪去啦?他一點沒經這戰爭,你說是不是“心淨則佛土淨”?在他觀念裡就沒有經歷戰爭,對不對?人家就避過這一個大劫難了,這叫共業裡的別業。這也正是說明,他那個心,不見這個東西,不見這個東西,自然他心就清淨了。這也真正的符合佛講的“心淨則佛土淨”。在他意識裡頭,覺得這幾年過得還挺自在的。那你說他心裡的眾生上哪去了?他見著受苦的人了嗎?他沒見著,他見得恰恰是他悠然自得的樂趣。

再往下深處推,這一品你參悟明白了,所有世界的界限全部消融掉,就是所有國土的界限全部消融掉。什麼叫國土的界限?你的我執觀念,就是國土的界限。記住啰,你那個執著的觀念就是你那個國土世界的界限。怎麼說呢?一個人有家庭,那為什麼有家庭的分別呢?家不就是你那個觀念的執著嘛,觀念的執著就有你那個國土的分別。在往大處說呢,我們是人,人你自然就不能跟佛溝通哪,對不對?偏偏你給自己熏染熏染,熏染什麼,熏染人的觀念,熏染人那種念力呀,行了,我告訴你,那你所見的世界就是人,人要有的東西你都能要有,對不對?人要有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你全都要有,對吧?在人類社會當中,有出家人,又有在家人,有當官的,又有當老百姓的,你看,這個觀念不同,他所見的國土又不同了。這就叫華嚴世界所講的重重法界。

你出三界入重重法界,怎麼入呢?遍觀這一切。再往廣處說更簡單啦,十方宇宙十方剎土盡虛空遍法界,無非此道而已。這就是所謂“一切唯心造”,“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是什麼?就是你的認識,就是你的心念加行為力。我跟你講的那個心就更具體一點,心念加上你的行為力,這兩個的綜合體,就叫做心。

修解脫道簡單到什麼程度?現在你就建立一個絕對堅固的信念,你要不要成佛?要成佛,絕對堅固,好,你就增上它的行為,就OK了!增上什麼行為呢?佛要做的什麼事,你就去做。那你就成佛了嘛!

那你說:“怎麼圓滿了呢?怎麼就叫修行成就了呢?”你的行為跟心念完全的統一、融合的時候,換句話說,你的行為對你的觀念從來不產生疑惑,你的觀念對你的行為是絕對的指導,明白嗎?這叫福慧具足,兩足尊,成就!成佛了!怎麼叫福慧兩足尊?你建立成佛的觀念,再增上它的行為。怎麼就叫圓滿具足了呢?你的行為對你的觀念從來沒二話,而你的觀念又對你的行為是絕對的指導,這種狀態就叫福慧兩足。聽明白了嗎?這就不會產生人性的思維啦。人性就是忽悠不定啦,你看那天他們在玩彩票一樣,明明那個號對了,到時他就悔,忽悠,變了。為啥?人性就是這個樣子。人性是相對的嘛,所以它總有相對境界存在,它不是絕對的,而修行解脫恰恰是由相對進入絕對。什麼叫絕對?我那個信念就是依著那個絕對本體建立的,所以說我那個行為也是絕對的,自然產生的結果統統都是絕對的。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第四分解釋前面那個如何直接能夠成佛的方法,成就最上圓滿解脫佛的方法。文字其實很簡單,僅從文字意義上理解的話,肯定理解差得很遠……有句話叫什麼“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你要依文字相去理解,那佛祖冤死啦。

你看:“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咱就說這個布施,一說布施,我們肯定認為我們得有東西去拿給別人,對不對?有東西去拿給別人,這個叫布施。是不是?我們都認為這樣叫布施,而且我們也是這樣做了。但是呢,也沒有產生佛祖所說的那個捨一得萬報。這就產生疑慮啦。佛講的到底怎麼回事?給自己解釋一下:“哎,來生肯定好啦!”好多師父他也沒法解釋啊,就告訴你:“你種了善根,一定有福報。”“這個福報啥時候成熟呢?”“肯定會成熟,因緣到了就成熟啦!”你問他:“啥時候因緣到啊?”他保證給你解釋不出來。

佛祖的法是圓滿的!人家不是講的那個意思,這就叫“依文解義,三世佛冤”。人家講的那個“布施”是什麼意思呢?明明跟你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這一句話就跟你解釋明白。

真正要成佛的人,是依絕對的法性而去布施的,去對待一切,而對待一切的態度,就稱為布施。再跟你解釋一遍,“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你的行為如何能跟法性相應,是你對待一切的態度,要依那個絕對的觀念,這叫布施。

再跟你說一遍,“菩薩於法”,成佛的人,以及要成佛的人,以及要解脫的人,“於法”是什麼意思呢?在於體現對法性的絕對作用,怎麼能體現出來呢?是對於所對境界沒有任何的執著,這種行為下,才能增上他的法性功德,實現法身本體的功德。

再說一遍,這個很關鍵哪,直接證法身哪。覺悟的人怎麼去進入法身呢?菩薩於法,怎麼去讓你那個法身絕對的本體產生作用呢?用什麼樣的行為呢?——於法應無所住。應該是什麼?直截了當的對你所對的境界,不要有任何的掛礙。無所住嘛,你這樣去對待一切,你那個法身本體就顯現了。

明白嗎?怕你不明白又給你詳細解釋一下,“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告訴你什麼?六根所對的六塵,你不要執著在這個圈圈裡頭,你對一切的執著,統統不叫布施!對一切的不執著,那叫大布施!

所以說呢,“我今天捐點這個功德啦,明天做點那個事啦……”,我告訴你,不是那回事啦,那叫福報、善根吧,充其量叫善根,哎,也叫業報,但你那個善根啥時候成熟呢?你能夠這樣去認識這個問題,後面就有意思啦。

“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菩薩就應該以最直截了當的態度去對待一切問題,應該以這種方法和觀念去對待一切問題,這叫“菩薩應如是布施。”應什麼?直截了當的意思,應該直接依真如自性所起之見對待一切,這叫真的布施,叫無住相布施。

“何以故?”為什麼這麼說呢,“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人家給你說明白了,你能夠離一切相,你福慧就具足啦!你就成佛啦!你想福慧俱足,你想把那個本有具足圓滿的福德資糧全部給拿出來,你就得離一切相。

再從另一個側面告訴你,你想成佛,你就得離一切相。離一切相的方法,就是不住相布施。這個“布施”,不是說你給他幾塊錢的問題,這叫“不住相布施”,所以說“其福德不可思量。”什麼叫不可思量?具足一切了嘛,圓滿了嘛。什麼圓滿了?成佛了才圓滿。你怎麼就能成佛圓滿呢?“菩薩不住相布施”,什麼相呢?色聲香味觸法的障礙,全部拿掉。你對色聲香味觸法的掛礙,全部搞掉,當下就是“無住相布施。”這叫什麼?清淨梵音哪。

須菩提,你能理解嗎?“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又問他:“你能不能理解呢?”再給他比喻一下,再深入一下,“東方虛空可思量不?”東邊的天空你可以想得到多大嗎?“不也,世尊!”不能啊,想不到,你能想到虛空有多大嗎?“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四面上下虛空可不可以想得到有多大呢?不能吧。“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所以說“菩薩但應如所教住”,“但應如所教住”這個詞用得太絕了!——但凡有點智慧的,聰明點的人,就應該照著辦!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