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禅師解讀《金剛經》第四講
我們學了第六品呢,前面六品明白一些問題呢主要是分這麼幾個觀念。我們要知道佛的真實義是什麼?什麼叫佛?佛學的核心思想又是什麼?我們依什麼樣的一種聞思修而能真正的去契入佛教教授的那種絕對的有狀態?前六品呢基本上是介紹這麼一個內容。作為修學的行者呢,我們在修學佛法的同時,要明白,這個佛法它並不是世人所理解的那樣。很多人在憑著自己那種猜測、揣摩在感受佛法的真理,那個是非常不智慧的一種行為。佛陀所講授的妙法,為什麼稱為妙法?因為它是依他那種功德,他所依的那種真理理體,和所產生的功德受用,叫微妙難思議呀。何為微妙?它是在不知不覺當中,是你這個心哪,不知不覺當中它就會給你一種變化,那種根源,那種力量。
所以說這個般若思想呢,它又是佛法的核心。般若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空性之觀。何為空性之觀呢,一個簡單的理體概念就是,當你面對一切生活之中的一切現象,發生的時候,能以無所住心去看待這些問題,從而讓你的生活的行為軌跡產生一種正確的去向。這個正確的去向是什麼呢?正是空性觀的思想。
而我們芸芸眾生是完全處在一種“一切有”的境界當中的,什麼叫一切有?我們眼耳鼻舌身意所對的境界色聲香味觸法,當你有所對境的時候,你就會產生所謂的“想”,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世界,這五種感受就注定了你那個心不得解脫,你的行為會受你的心念的一種阻礙,而受到限制。這就是一切有的境界。
而我們學修般若思想,主要的目的是什麼?要明明白白的知道,我們所見的所感受到的一切境界無非是什麼?無非是一種幻影而已。把一切有呢,還原於空性。而這個空性呢,它是什麼?你別管有境界,還是無,就是那種清淨的境界,這個空性它絕對是存在的,它是純粹有的。佛菩薩所具有的空性體觀,和凡夫眾生所具有的煩惱心性,這兩個同時有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就是空性,這兩類所共的的東西就是空性。
而般若思想也就是揭示的這個空性觀的思想,告訴我們,我們這個思跟想呢,這兩個字跟我們常人理解的又不盡相同。般若空性觀的思想,跟我們常人所理解的“思想”不盡相同。何為思想呢?我們講的思是什麼,你要懂,它是依什麼而思呢?依什麼而想?這是所謂的思、想。常人理解的思想,是一種抽象性的概念。佛法所講的思想是什麼?是依真理的那種標准,你所產生的行為和理念的統一。就是行為和理念它統一那種發生的力量,這稱為思想的過程。
一般人認為的思想就是什麼?很抽象性的東西,我在這想什麼問題,這叫思想。某一種精神概念,升華的一種思想,某某哲人他那種理論成了一種思想,它那個東西純粹成了一種意識流,給它定位就定位成“意識流”,它是不帶有運動性的,是死板的,它是一種死板的東西。世間所流行的任何一種思想,它是一種規則,它死板的東西,它沒有生命性,你去看哪一種思想它有生命嗎?它本身是不存在生命的東西。
但是佛所講的思想是什麼,跟你這個生活當中的一種現象,就是你的信念和行為的統一,這種過程,就叫思想。你看,你信念的開始,有行為的運行,這也就是一種開始思想的過程,所謂思的過程。而想是什麼呢?想是你完全達到一種境界,它不生二念的時候,它就成為“想成就”,這個是在經文上有明寫的。哪本經文上有明寫呢?《觀經》上講得很清楚,《觀無量壽佛經》啊,他告訴你那種觀法,修那種觀法的時候,什麼就叫觀想成就了呢?十六觀法,他去觀佛嘛,最後就是他睜眼閉眼都能見到哪個境界的時候,叫觀想成就。睜眼閉眼就是不生二念嘛。所以你不生二念功德力成就的時候,這才稱為想成就。你依信念而去產生的任何一種行為,這個過程就叫“思成就”。所以說我們講的思想跟世人所想的那個不一樣。
我們要明白這個般若思想是個什麼樣子的呢?我們學《金剛經》叫般若思想,般若思想就是空性之觀想,也叫空性本體觀想,也叫本體空性觀想,你怎麼講都對,反正就那個東西。你從哪邊看它就是圓的,象那個水晶琉璃球一樣。琉璃球它裡頭沒有任何東西呀,你從哪兒看都是對的。般若空性這個本體的觀想呢,在《金剛經》上講的淋漓盡致的,講的很清晰,因為它這經題就是直接契入本體的,知道嗎?這個金剛般若波羅蜜呀,它直接就是揭示這個問題的。
開篇給你講的就是那個問題,一直到最後末了,還是告訴你這個問題。反反復復,從個各角度上。你看,包括哪種角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現現裡頭分析,第一篇,對吧。從我們的宏觀世界給你分析,“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對吧?從我們的微觀世界又給你分析,“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對不對,它分析什麼?分析空性思想。從本具有的有情生命體又給你分析,分析空性觀思想。所以這個《金剛經》哪,氣勢磅礴。為啥稱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你看它這個名字就非常厚重,一種力量的感覺,你一念那個金剛般若波羅蜜,這種力量就油然而生啊。
為什麼有種力量的感覺呢?這就是我們本體的空性的妙用。你的本體的空性的妙用到什麼程度呢?他身上不舒服啊,我告訴你,你那個本體妙用,你就可以讓它揮之而去!真的,你可以讓它把你身心的所有一切障礙,揮之而去。那你說:“那個東西怎麼去理解呢?怎麼去感受呢?”這就是所謂“證量”的問題。
啥叫證量呢?你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的力度。為啥?你有多深的認識,你那個行為自然積極增上,所以說你產生的力的大小就不一樣。這就是所謂證量問題。如果你有絕對的認識,你就有絕對的力量,絕對的力量就是佛嘛。
這個道理不用我們去看佛菩薩,我們就看世界這些芸芸眾生,你就可以看得到。他對那個心體的認識的那種深度、廣度,決定了他那個力量的存在。咱就說人類社會,不同階層而的那些社會大眾,它都有不同的一種力量,對不對?它那個力量從何而來呢?從他那個信念、人生觀念來的,對不對?然後他的行為跟他的觀念保持一致,它就成了他的力量了,它就構成他的世界了。這一切一切的思想統統在一個大前提,什麼前提?人性思想。
人性思想這裡頭存在著種種差別意,它還有一種障礙——就是人性觀念,是一種障礙,這還不是完美的。這也說明了師父給你講的道理,你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的力度。同樣也是這樣啊,為什麼佛祖講《金剛經》就說是為成佛的人說呢?“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為啥?啥叫大乘呢?發心利益一切眾生的人,那叫大乘者,他有心能利益他人,最上乘就是要成佛的。
所以《金剛經》就告訴你,有那麼一個東西,靈靈寥寥,無所不覺,具備一切本有功德,只要你去發現它,你就有利益,你越去掌握得深呢,你認識越深,它對你的利益越是不可估量。知道嗎?這就是生命的原動力。所以這個《金剛經》就講了一個生命的原動力,所以佛在這裡一味的就贊歎,你能夠生一念淨信,如來悉知悉見。
什麼叫一念淨信?你決定不夾雜、不懷疑地相信有一個東西,是絕對有,絕對存在,什麼叫淨信呢?沒有任何的疑慮,在你的生活行為當中,生活環境裡頭,去實踐它,這樣的人,如來悉知悉見。什麼意思?換句話說,你跟真理已經契入了,你跟絕對的有,真理法身已經契入了。
如來是什麼?換句話說,你已經契入到真實有的生命狀態裡頭去了,如來就是真實有的生命悉知悉見嘛,知是什麼?知是你的意識觀念完全符合真理。見是什麼?你的行為也符合絕對的真理,就是與道相應了。與哪個道呢?與真如之道嘛。所以說呢,因為你與真如之道絕對的相應,你就能“得如是無量無德。”你跟本體相應了,本體當中具足的一切功德你都現成受用啊,對不對?
本體當中所具有的什麼功德呢?就是說他本具足一切福德,什麼叫福德?它對一切都是無限量的增上的,你現象生命當中的一切,包括出世間的一切,都是無限量的增長。這叫“如是無量福德。”得如是,何為得呢?你能夠去契入真理,用你現行的這種能覺之心呢去契入真理的同時,用你的行為去趨向真理的同時,你就得到本體生命當中所有的增上因緣,它的力量,這叫得如是無量福德。
得哪個裡頭有如是無量福德呢?真如本體當中的如是。真如所在,真如所生,所具足的一切福德。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已經掃除了一切障礙的執著。什麼叫障礙?什麼主觀意識呀,什麼客觀環境啊,你對這個東西的障礙,全部就不存在了。所以說你就能真正的去看到一切生命的真實,宇宙萬有的真實,來進入絕對有的解脫境界。
這就是我們前面講的六品當中的核心概念。核心的概念主要說明一個問題,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有解脫的資本,我們有成佛的福德資糧。成佛的福德資糧,要叫現代流行的“佛法”講的話,那個不容易,那個得“修”啊。對吧?現在不都流行那個“修”啊,怎麼修呢?他不說。怎麼叫“修成”了呢,他也不知道。你看過去L居士介紹的那些居士們,也要修,修行,怎麼就行好好修了呢?沒有一個具體的概念。——你根本不清楚什麼叫修成了。包括什麼叫修成了,什麼叫往生成就了?都不清楚啊。說往生的也有,怎麼叫往生了呢,死了以後往生的,那叫什麼?那叫“臨終往生”,知道吧,那是一種往生。人家還有“自在往生”呢,那還有“不動本寂往生”呢,你怎麼不知道呢?哎呀,我跟你講,現在的這個人哪,真可憐,抓著個雞毛當令箭。什麼叫抓著個雞毛當令箭?他沒有深入層次的機緣,他覺得那個東西就已經很厲害了。你就包括他們好多人,哎呀呀,人家超度往生,那就覺得很榮幸了,對吧?那個是最不行的法了,最濫的招了。真正厲害的人是什麼?不動本寂啊,就說你這個生命沒有結束,你已經能變現十方無量世界,分身度脫一切了!這個痛快,這個叫“絕對往生”。
我們要清楚我們本有的力量,我們本來具有的那種力量。那你說:“為什麼展現不出來?”不是展現不出來,因為你沒有“看到”,就是說你沒有覺悟到你有這種力量,知道嗎?我們現在還做著夢呢,睡著覺呢。你做著夢的時候會有什麼樣子?會有受種種環境的約束,對不對?甚至夢裡還有死呀活的,你一醒了不是啥都沒有了嘛,本來你有那種力量,可以打破它這一切的障礙,但是你不覺醒,你不覺悟啊!不覺悟,所以你就沒有辦法突破現象的障礙而進入絕對有嘛。
所以說三界當中那些現象就把你障礙死啦。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裡頭最大的障礙就是五蘊色身,你有五蘊煩惱,天人也有五蘊煩惱。你包括天人那個非想非非想處天,他也有五蘊煩惱啊,他也有感受啊,你不要以為他沒感受,他微妙的感受,舒服他也是感受,知道嗎?那就是身見不明。你知道那個非想非非想的天的人最後都轉到哪去了?錢上的細菌,你見過沒有?就是鈔票上的細菌,微生物、寄生蟲,就那個東西。那你說為什麼放大鏡才能看得到呢?非想非非想的天人,他一個世界就是一個天人,他一個世界就他一個自己,知道吧,所以說我告訴你,他無限大,無限大最後就叫無限小。所以說那都是不可求的東西,你真正的修行,你要發現本體,契入本來的生命,那才是真正的好受用。
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是什麼?學習的就是佛祖的心懷呀。佛祖的心懷告訴我們是應該以什麼態度來修學佛法,才能契入正覺。第七品叫什麼,無得無說分。這個無得是什麼呢?我們不要作有想,不要作得想。你認為今天你有得到啊,完了,你又落入相對境界裡頭去了。
這是你這個隨緣哪。啥叫隨緣?我看見一個這個東西,它就是這個東西,沒有任何的一種第二念想,甚至連你看見你也不要理它,不要生那個看見想,你這就離開一切煩惱。但是一開始修行的境界他達不到,他就怎麼樣呢?哎,我看見,趕快覺悟它,不要再去往下想,明白意思啊?你再延續一個念頭,就是你的煩惱。這是修行菩薩道覺悟的時候……,什麼叫菩薩道?今天告訴你,菩薩道就是:建立絕對理性觀念的過程!
我通過我這個有相的思維,我建立絕對堅固的這種觀念、信念了,契合本體的觀念,這叫菩薩道修行圓滿。聽懂什麼意思了嗎?不怕念起,就怕覺遲,它為啥覺了呢?覺就是本性的作用,念起也是本性的作用,我整天就用這個念起、覺悟、念起、覺悟,這兩個不就互相抵消了嗎?最後我建立了個什麼?畢竟空不可得。而且“畢竟空不可得”這個觀念就越來越非常堅固了,這個堅固沒二念想的時候,你叫菩薩道修行圓滿,這就進入絕對有的境界啦。
天天喊:“修菩薩道”,什麼叫菩薩道?這叫菩薩道。不是說我們天天去施個錢啊,弄個東西啊,那個不叫菩薩道,那叫天人之道。無得無說,從根本理性上去給我們講,無得是對於自身來說,我們不要作自身的有想,無得就行了,沒有得的觀念了。你有我想自然有得想,有我自然想得嘛,所以說無得首先告訴你破什麼?破我執啊。我沒有了,你得給誰去?無說是什麼?利他想,人我兩忘,人我兩忘的時候,就進入解脫境界了嘛。你忘掉我,就沒有人了嘛,你忘掉我,哪還有人?你為什麼有煩惱,因為你有我嘛。所以說你看佛祖怎麼去亡我,這段講得非常清楚,佛祖怎麼亡我。
◎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這段文字非常簡練,但是它那個意義絕對是揭示了如何亡我,如何能夠去亡去人我觀念,只有你契入到絕對有的真理狀態,那個人我才能消除,否則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說他就問須菩提:“於意於何”,他這句還是總結上面的意思,上面說你能明白障礙你不得解脫,不能進入絕對有的自在境地是什麼呢?是你被現象界觀念所卡死了,你能理解這個意思嗎?“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這句話常人就說:“釋迦牟尼佛成佛,成無上正等正覺。”常人都這樣解釋吧,跟你講,真實的意思不是那樣的。“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說,你要想讓你那真實的生命運行的軌跡發現的時候,你怎麼就能發現了?必須用你那個現象有的能覺性跟絕對真理無二分別才好。
聽懂了嗎?這個有點繞嘴。我再跟你說一遍,如來,我們明白,“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話,你要從文字意義上講,也講不通的,如來,那已經就證了諸法如來法身了,為什麼他還要成無上正覺呢?對吧,這個就好象有點語言不通啊,其實人家是這個意思。我們如果要想讓自己的真實生命狀態運行得正確,從哪開始呢?就是要從你現象界能覺心跟真理絕對的相應,聽懂意思啊,從那開始。
我再說一遍,這句話非常關鍵,你要想讓你那個真實生命運行的軌跡,如何能啟動你真實生命,如何能發動你本有那種具足的功德,如何讓你進入法身,怎麼進行呢?用你現象界之中的能覺性,跟絕對的真理去契應去。菩薩道的圓滿就是絕對真理的願力,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就死咬住這一句就不放,然後我跟你說,你就進入了。用你的能覺性啊,一覺就覺這個東西,而不是覺那個:“哎呀,今天有哪,明天多啦,後天少啦!”那個東西不行,知道嗎?你要那樣想,你跟佛祖就沒有“緣”了。
“如來有所說法耶?”人家明明跟你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為什麼還叫“如來有所說法耶?”就是說,他告訴你:“那怎麼去發現這個規則呢?”法是規則呀,“有沒有具體一點的規則呢?”我們本來應該有的狀態就是跟佛一樣,我們應該跟佛一樣的狀態怎麼能夠……有沒有一個具體的方法呢?讓它變出來。如來,我們知道,是真實生命運行,是真實生命的本體,它有沒有一個軌跡可尋呢?有所,是有沒有軌跡呢?可以尋找呢?
所以說,你能聽得懂嗎,你要看它的文字,太繞了。“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須菩提就說啦:“根據我對真實生命這種狀況的理解,是沒有一定的法則去讓它激發出來。”不是說就象咱們蒸饅頭,就要有一個一定的方法,做鍋水,和面……這一套規程,你得完成了,饅頭才能熟,對不對?這叫有定法可循。
須菩提告訴我們呢,佛講的根據我理解的這種真實有的生命的狀況,是沒有一定的法則,是不需要有一定的法則可以尋找到的。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告訴你,必定是它嗎?一定要是它嗎?不一定要是它,但是它肯定可以成。成佛一定要用它嗎?一定是這個法則嗎?這個不一定,但這個法則是一定可以成佛。
我問你啊:“念經,可不可以成佛?”念經是一定可以成佛,但是成佛不一定要念經。這懂了嗎?這個一說你就懂了。這就叫什麼,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什麼叫有定法呢?就是說:“你必須念經才能成佛。”所以說“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也沒有一定的法則是發現本體的,知道嗎?就是說,也沒有一定的法則能讓你契入到本體絕對有的解脫狀態,但是呢,一切方法都可以,一切方法都可以讓你成佛,這個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何以故?”為什麼這麼說呢?“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一切生活之中所表現的一切現象都是法身所化現的影子,所以說如來所說法,你不要認為法身它會有一定的軌跡,你不要認為某一種東西就絕對是法身,你不要認為這個真如自性、法身,它有一定的方法可以找得到,不對。
所以說不能輕視一切,也就是這個道理。皆不可取不可說嘛,你不要認為某一種方法可以,那就錯誤。我們現在有很多人就相信什麼什麼一定能怎麼樣,我告訴你,那個就是錯誤了,法無定法,知道嗎?適應就是好。
“非法、非非法”,就是說,我們不要認為有一定的法則,也不要認為沒有法則可以循,你說:“一切法都不可說,那還有沒有方法可以成佛呢?”他告訴你:“你那樣想也不對。”你有觀念,就錯誤,你建立法的觀念,是錯誤,你建立非法的觀念,更是錯。知道嗎,連那個非法的觀念你也要扔掉,你非法的觀念,也不是正確的,所以說稱為非非法。“所以者何?”為什麼這麼說呢?“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什麼叫賢聖呢?能夠有理性觀念的人,理性觀念比較正確的人,行為准則比較符合法則的人,這叫賢和聖。這些賢聖都是以什麼而成就的呢?都是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什麼叫無為法而有差別呢?他進入無為境界的方法都不盡相同,這叫無為法而有差別。由世間法而進入出世間解脫狀態,它那個方法門徑不一樣,但是它達到的目的絕定是一,所以稱著無為法而有差別。有差別是什麼呢?它所表現的形式不會一樣,但是說它的目的絕對是相同的。就象咱們說:“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世界藥師佛。”這裡說他那個佛的法身絕對不會差,佛所具有的功德也是平等無二的,但是他所根據他所示現的環境不一樣,所以說他示現為釋迦牟尼佛,那個人就示現為藥師佛,這叫有差別。皆依無為法,他統統都是無為清淨的。這個你要不聽,你根本弄不明白,它比較復雜。
這一品我們要清楚“無得無說”,不單單是說我們學佛是這樣,我們在世間當中去經歷生活的境界的時候,也是如此不要認為我一定要怎麼樣怎麼樣,你要是認為我一定要怎麼樣怎麼樣,你就一定被它束縛住了。你記住,法無定法,一切隨緣,隨遇而安,啥叫隨緣呢?今天,我碰到這個境界,我非常高興的在接受它,你不作有想,不作無想,啥叫不作有想?這境界來了,來了你該怎麼就怎麼做,你該跟他吵一架就跟他吵,跟他打架都沒問題,打完了就放下。明白這意思啊?過去就過去啦,我在這個境界裡頭該怎麼跟他干就怎麼跟他干,這個不存在著什麼偏得要按一種法則,我是什麼什麼,你看,好比說:“我是個大人,我不能跟小孩一般見識。”那不是,我該收拾你就收拾你。這東西怎麼說呢?這個對境不生二念想,我不是說跟你一般見識,你是什麼樣的狀態,我這裡是個琉璃呀,是個玻璃一樣的東西,你來了境界,它就反射出來一個東西,我是不加自己觀念,我弄完了就忘掉了,境來則現,境去則無啊。這叫什麼?一切生活當中無住而生心哪。這個你聽懂了嗎?但是你不要真的跟人家打架去哦,因為你還做不到這樣子的,你要做得到,你那個心性空覺有了,那你跟他吵上天都沒事的。但是你也可以不吵,這個凡夫跟聖人,就差這點。你不要聽人們說:“隨緣吧!”他隨不了緣,他心早進去啦。那個聖者呢,他可以不弄啊,弄和不弄他都無所謂。凡夫不行,凡夫一定要弄的,“這事來了我就一定要怎麼樣怎麼樣”,他解脫不了。你聖者就不同,我整,我也能整,我不整,我也能不整,整和不整對他來說都是無所謂,這叫解脫,明白嗎?這不心就象虛空一樣了嗎?這是修行。
整有整的理由,不整有不整的理由。我們都是為了什麼?為了實踐修行真道而來,這是目的。我們一個中心絕對不變,兩個基本點是什麼?有和無都行。這叫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那個佛法是圓融的。你依這種法則,依這種絕對的法,你決定可以搞定一切。為什麼?你心無障礙呀,象《心經》講那個“心無掛礙,無掛礙故”,你沒有掛礙,你就沒有恐怖,就遠離顛倒跟夢想。
啥叫顛倒呢?本來這個該往東的,你以你的主觀意識你就往西走,你信不信?有位老太太玩彩票,把五百萬的號猜出來了,因為她沒有離我執,會有顛倒夢想,五百萬想出來了,這叫夢想成就啊,但她會顛倒,總生二念想,後來沒有買成,五百萬擦身而過了。這叫福德不具足,福德和因緣不具足。因緣不配合他,她光想著去發五百萬財的,然後那個福德呢,啥叫福德,行為跟不上啊,一下子就換了。行是什麼?你這個心亂動,這叫行,心一亂動,就作出錯誤的選擇跟行為,這叫福德因緣不具足。因為你依的是什麼法?你依的是煩惱法,就是說煩惱眾生的那個心性啊,就會有兩種因素阻礙它,顛倒和夢想,一個顛倒,一個夢想,把裡頭所有的福報好事全部干干淨。你說:“她有沒有這個福報呢?”她既然能把號碼猜出來,有這個福報,但是因緣不具足啊,心性沒那麼大。知道嗎?還是心性沒這麼大。你去觀察這個東西,它就是佛法。你從這裡頭你不難體會到所謂佛法的那個真理啊,不可想象,挺好玩的。這東西你去觀察,你就知道怎麼解脫,凡夫和聖人他就差距在這裡。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什麼叫依法出生?你處處要依“法”而成,這個法是什麼?法是心念所生啊,你由心念所生,自然法就成就。你想得到一切的功德受用,你就得找准法則,你掌握不住法則,那你得不到受用。
我們做任何事情你不能偏離軌道,而那個軌跡是什麼?就是所謂的法。這是梁昭明太子給總結的品名,還可以,《金剛經》原來是整體的,沒有分段,這個梁昭明太子他很有佛法修養,他給分出來以後,他眼睛就瞎了,瞎了幾天呢?瞎了有一個禮拜多。為啥?因為你本身你亂弄嘛,人家本來是貫通一理的,你憑什麼給佛祖那添一刀?這是他多此一舉嘛。後來他又發願忏悔,眼睛又好了,所以說佛祖也給他開個玩笑。
“於意雲何?”佛祖問他:“前面講的道理聽懂了嗎?”“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這個我們都懂啊,什麼叫布施。用多少東西布施呢?得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啊,拿來布施。啥叫七寶?金銀、琉璃、頗梨、車磲、赤珠、馬瑙,這個都知道。得裝多少呢?滿三千大千世界,比銀河系還多呢,用來布施,這樣的因緣,這個人得福多嗎?修的福報大不大?得到的福德受用多不多?須菩提言:“甚多。世尊!”肯定多嘛,這個肯定咱知道也多。
“何以故?”為什麼呢?“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怎麼意思呢?他為什麼說多呢?因為他所顯現的福德相,因為他這個因緣所感召的福德這種相,他不是那種根本的東西,它是有相的。福德的根本是什麼?福德的根本是心體,不是布施的相,所以說“如來說福德多”,它並不是根本。所以說,從真理的角度來說,它有相可得,就稱為多嘛。
再跟你解釋一遍啊,你可以這麼去理解,你要首先理解什麼叫福德性。福德是什麼?福德是“受用增上的行為”。因為這個布施的因緣,所感召的福德,是什麼樣子的呢?它並不是你本有的那種自性之中的東西,它是虛幻的影像。我們布施,用有相的東西所感召的東西,並不是本有的東西,是如夢如幻的東西,所以說從真理的角度上,就可以理解它這個所謂福德多少的問題。這叫“是故如來說福德多”,這是從真理的角度,從絕對的那種有的角度,所謂的多少問題,就能知道怎麼回事。
就象《布施功德經》,叫《阿難布施功德言品》,布施什麼什麼回向什麼什麼,他福報就大嘛,這只是叫福報,他這樣感召的叫福報,因為本性之中它具足一切福德,換句話說,你依本性而出生一切功德,它對一切都是增上的,依這種法性本體去出生的,那個叫福德性,那個就是掌握了福德的根本。因為你這樣有相的布施,它就不是福德的根本。
那福德的根本是什麼呢?它不是這有相的布施,是後邊這一句。“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彼。”你看,這跟你講的,什麼叫真正的福德啦。在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當中,能夠去理解、接受、認同四句話,乃至一句話,或者為別人解說,或者自己受持,那時候你產生的行為結果吧,就是對你真實生命那種狀態的那種結果,比前面的那個厲害。前面那個有相的布施,他不明法性,換句話說,不明本心,修法無益。明白意思啊?前面那人為什麼說得福德不多呢?他只是感召的福報,他並沒有掌握它基礎作用在哪呢。
基礎的根本是什麼?你要明白本心的作用,他沒有掌握福德性。這兒這個人呢,他掌握福德性了,什麼叫福德性?他去明白心體的作用,心體的作用是轉過來啦,所以說呢“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彼。”這個福報比前面那個人大。這能理解了嗎?
“何以故?”佛還怕不理解。“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你記住,為啥還叫“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呢?就“諸佛”了嘛,怎麼還有這“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一切諸佛是什麼?是“果報”,而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叫“因”,那個就是因和果的問題呀,就是成佛的因和果都在這個經裡頭呢。諸佛以法為因,以法為母嘛。成佛的因和果,全部都在這個裡頭呢。“此經”是什麼呢?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嘛”。你能夠明白本性,就是成佛的因和果具足啦!佛又怕你立一個觀念,又給你總結一句:“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哎,我給你講的這些,你也不要作用一個觀念,你也不要落上一個知見,你記住,這個只是幫助你成就的方法,你成就了,這個方法就是沒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