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五講  

佛光禅師解讀《金剛經》第五講

修行的法則呢,它不離於心體。這個心體又是什麼呢?我們在平常的時候去注意觀察,都可以感受到心體那種微妙的力量。

心是什麼?我解釋過不止一遍,心的概念主要是指的你的信念和行為的綜合作用,所產生的力量,這個叫心,而那個體呢,叫性。心作用在哪呢?作用在本性裡頭。為什麼心有作用?心是信念和行為這兩個東西綜合出來的,它為什麼會作用?因為它有那個本性的那種所依體。所以說我們感受到心相的時候,就是感受到心的作用的時候,你就應該當下就覺察到本體的妙用。

那你怎麼去理解,怎麼去感受到呢?我別管是好壞心情,它都要過去。什麼是心?好和壞哪個是心?你看,我今天很高興,高興的時候,哪個是心?是你高興的那個感覺?還是說你高興起來的那個念頭?這兩個哪個是心?這兩個它綜合起來,那個叫心。而它作用那個、所依的那個東西呢,那個叫體性,知道嗎?你看,你高興完了,它還得還原,你就是還原的時候,這個還原的狀態它還是一種心,它叫平常心。

所以別管你在任何的狀態下,任何的感受裡頭,它這個統統都是不變的,它是清淨的,它沒有相的分別,它沒有啊。你記住,這是你發現心性、發現體性的一個線索,一個緣起。你別管你在任何一個狀態下,你都有一個所謂執受吧,對吧?執受從哪來?執受由我念而生,有我念,就有這個執,這屬於心念,這是我現在給你揭示的根本,一切緣起法的根本。有我念,這個叫心念,有我那一念妄想,叫心念,而圍著我念所有的行為,所有的心的行為,行為,你的思想,全部都是“行為”,這兩個東西綜合起來,這叫妄想心。

就是我們構成這個世界的一切根本,這叫妄想心,也叫緣起的根本。再說一遍,我念,有一念我執,我執,它必有所對境,心是由信念和行為的綜合,我那個念呢,本來是沒有的嘛,它是虛妄的。圍繞這個妄念所有的行為,這兩個綜合作用,它就是妄想心嘛,它就是虛妄之心。而這個虛妄之心,恰恰就是一切緣起法的根源。

我們知道,一切三世十方,無非是緣起嘛,緣起法的根源在於什麼?就在於這,一切緣起的建立,就是建立在這個妄想心的基礎上。這個妄想心它包括什麼呢?包括我們這個十方世界一切什麼國土啊、宇宙虛空萬有森羅,這全都是妄想心,身心、世界全都是妄想。緣起的建立全部是妄想,只要有緣起,它就叫妄想,因為它是依虛妄想像而生嘛。

你包括成佛,我們理解的所謂的成佛,成佛要有眾生被超度,對不對,是不是妄想啊?是妄想吧。我們要跳出輪回,是不是妄想?全部是虛妄。為什麼說是妄想呢?因為你有一個我念嘛。那你說:“菩薩度眾生?”菩薩度眾生也是有我念啊,他有我念,所以說他才有眾生可見嘛。他不依這個相去說,他依心體去講,知道吧?他所依的東西不一樣。他不依那個相,我不管那個相是什麼。我在乎的是什麼?這個東西在哪存在,這個東西呀,我們所在的相是存在於何處?是存在於你這個心體之中,知道嗎?我們依這個心體的時候,就明了這一步了,就是說,我們能看到感受到這個心體的時候,那你就能夠怎麼樣呢?就能夠把這個相去改變掉,它隨著你就轉了,所以說菩薩可以度眾生。

菩薩叫什麼?覺悟的有情嘛,對不對?菩薩他就可以怎麼樣?可以顛倒黑白,呵呵,可以倒轉時空。明白意思啊?這也就是菩薩的自在功德呀。他自在,自在什麼了?他把那個相,不去管它,去把那個相所存在的地方,那個心體的作用,那個心體是什麼呢?妄想心成就,虛妄想像之心,但他那個虛妄想像,就比眾生界那個虛妄想像要實在得多,力度也大得多。

我昨天講過,你對本性那種信念深度,決定了你成就的東西。你有多深的理解程度,你就有多相應的行為,你自然所產生的力就不一樣。菩薩對他自己那個真實生命的那種理解,比我們強。你看,什麼幾地菩薩,幾果羅漢,他們比我們來說,我們對生命的理解,他比我們強,對不對,對真理的一種信念,他比我們的理解程度、信心程度要強,所以說他那個行為呢,就比我們自然而然的增上了很多。因為我們沒有那麼理解的深度,我們沒有那麼積極的信念,所以說我們就不如人家那種行為標准,行為准則達不到。

這個道理非常簡單哪,比如說,作為一個大人,他對一件事物的理解,跟小孩子的理解絕對不一樣,所以說小孩子他就沒有一種自制力,把那個行為趨向這個事物,他沒有規范力,對不對?比如吃飯來說,大人他有意識啊,我不吃飯會餓得慌,身體會怎麼樣,他這種信念力,就是這種念力非常強,他這種意識深嘛,他從小熏染熏染,他就深嘛,那小孩子就不一樣,小孩子就餓了他才吃,不是說到時候了再吃,他餓了啥時候想吃就吃,半夜起來叫要吃。對不對?他對食物的理解,那種信力呀,那種心儀的堅固,跟大人不一樣,大人是非常堅固的,他到時不吃他就餓得慌,因為他認識到這個地步了,所以自然而然的到時候他就會吃啊。小孩子不一樣,小孩子啥時候餓了啥時想去吃。

所以說我們對佛法,對真理的理解,也是同樣如此。我們對佛法、對真理的理解,同樣你不如佛菩薩,佛菩薩對真理的那種理解,人家那種行為,自然比我們超出、殊勝,更符合健康的生命原則,對不對?我們就不同了,我們還有很多很多毛病貪嗔癡慢疑,全都有,為什麼?因為你對那個真理,真實生命那個本體的作用,你信解程度就不一樣,這就是法性的功德。所以說我們在修學般若思想的同時,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因為你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呢,你就知道如何從日常生活當中去體現佛法的真理去,去不斷的實踐、增上它,念念去增上它,知道嗎?那時候你很快就會契入所謂解脫的境界。

所謂解脫的境界是什麼呢?解脫,是解脫觀念對你的束縛,就是說,我們作為人以及人所具有的觀念,你能把這個解脫,它這法的根源就不存在,因為法的根源的不存在的話,所謂的人法界就不存在。人法界不存在,人法界所有的一切對你來說,它就不存在障礙。那怎麼去把人法界的障礙去息滅呢?很簡單一個道理,你就是進入絕對空有,思維絕對空有,絕對的空,和真實的妙有。

知道嗎?什麼叫絕對的空呢?見心體,你去感受心體的那種力量,不要感受相的那種執著,把對相的執著那種念力呀,我們這種念覺性,對相的感受轉移一下,你去觀察,我們在這所有的生活境界當中,有一個真實和恆常不變的,就是我們的心體,知道嗎?它不變,它恆常。它感受一切,但是它並不被一切所障礙,就包括我們的五蘊色身,它也不會障礙它,你信嗎?你的念覺力同樣是圓滿的,就是我們作為煩惱眾生,我們那個念覺性同樣是圓滿的,你說你的念覺性怎麼不圓滿呢?你說你哪兒沒有你的念覺性了?是不是?突然之間門響了,你就知道這門響了,說明你的心體是遍一切處啊。

那為什麼我們從主觀意識上感受不到呢?因為我們的主觀意識現在局限於這個色身呢,知道嗎?你被它局限住啦!你對這個色身的念力執著太堅固啦,所以說除此以外的東西,就沒那麼多感覺。但是跟它有關系的呢,你就有感覺啦,跟它有業緣,有緣分,因為它而產生的一系列的緣,你肯定有感覺,因為它,因為它產生什麼?產生家庭啦、婚姻啦、朋友啦、工作啦、事業……這一大堆世界,有感覺吧?為啥?因為有念執著嘛。你念執著在哪呢?執著是這個東西(色身),因為你執著的是這個(色身),所以說你因為它而建立的一系列緣起,所以說它一切相應的法全就有感覺。全都有感覺吧?包括有形無形的,對不對?啥叫有形的?有形的家庭啦、婚姻啦、子女啦……財產、名利、地位,名利還是無形的呢,名是無形的,你說這人名氣好好,名聲好大啊,都有感覺吧,人一贊歎你,你看,有感覺吧,其實是贊歎你嗎?不是,是贊歎這個(指色身),對吧?其實不是贊歎的你呀,因為你那個心體是無相的。你去從現象生命這個層次當中你去剖析,你就能剖析出來那個清淨不動的本體。

所以說,佛不是“修”的。為啥叫禅那?禅那是靜慮,靜下心來你去思維,你去感受,哎,那個就出來了,剖析出來。覺悟明了,因為你覺悟這個心體而產生一系列的所謂感受的時候,你千萬不要害怕,這也就是《金剛經》所講的,有人聽了《金剛經》會驚疑、恐怖,“哎呀,心裡頭好象跟別人不一樣了!”……這都屬於驚疑、恐怖,這都是《金剛經》所講的道理。

《金剛經》給你講的什麼道理呢?就是揭示生命本有的東西,把那個浮皮去掉,讓我們顯現本有的東西。可能你有感覺,這兩天你們聽《金剛經》,絕對有感受,“欸!我是覺得心情不一樣了。”為什麼?因為你本有的佛性顯發出來了嘛。那個佛性是你本有的,換句話說,你心裡頭本來有一個佛。這個佛是恆常放光的,無時不刻在放光,普照一切,就是你迷惑啦。你迷惑啦就象空中有雲彩一樣,我問你呀,天空那麼多雲彩把太陽遮住了,然後下大雨,你說那個雲彩到時看還有沒有?下完雨雲彩上哪去了?哎,就跟你的心情一樣,如幻而有,知道嗎?這個世界,山河大地,我們的一切生活境界,就象雲彩一樣,如幻而有,並不真實。看似有,恰是無啊。

我們眼前的一切,統統都如此,都象雲彩一樣。你要去剖析一下你就知道,其實今天我們所有的一切,已經不是昨天的啦!包括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我們身體一天的新陳代謝全部換了一遍,對吧?昨天的已經死掉了,是不是?這不就跟雲彩一樣嗎?修行在哪呢?修行,你就要看那個“不變的東西”去,對不對?什麼不變呢?我清清楚楚的了知這一切的變化,能了知它的,就是不變的。

你別管過幾十年,你都很清楚,“哎呀,一晃這幾十年過來了!”你看,誰在知道過來呀?有沒有思考過?我問你,誰在知道這個日子在過啊?誰告訴你這個日子過來啦?想過沒有?沒有想過吧?誰跟你說的?你看,這不是自覺性嗎?這是自覺性嘛,你自覺覺他,你是不是佛呀?對不對,誰告訴你啦?沒人告訴你,“哎呀,一年又過得快呀。”你看,你是不是在念無常啊?你自然而然就在念無常,對吧?是本有的東西呀,呵呵呵。你本有的東西你自己就發現出來,只是你不覺悟罷了,只是你不認為你那個東西是真的,恰恰你那個東西就是真的,是不是?你並不認為,欸!本來你知道覺性裡頭有無常這個真理,對吧,但是你不肯承認啊,你還妄想啊,妄想什麼呢?妄想我要長壽啊,這個身體要好啊……其實這個身體跟你的心有啥關系呢!其實這個身體這個東西跟你的心並沒有關系啊,它好你也受,對吧?健康,你也受吧?有感覺吧?它不好的時候,你也有感覺啊。但是它不好的時候跟你好的時候那個感覺,不會少一點的,你信不信?好的時候跟不好的時候那個感覺絕對是一樣的,那個力量,絕對是一樣的。你不能說我好的時候,我那個感覺就多一塊,能不能?你不好的時候你感覺就少一塊,不可能吧。

這道理怎麼講呢?一想就明白了。“呀,今天心情特別好啊!”這個世界都光明燦爛,對吧?“哎呀,今天我不想活了。”看這個世界都是黑的。你看,還是變化的都一樣吧。所以說嘛,這個身體世界跟你那個心就沒有關系。那你常常去念那個不變的,用你那個直覺性啊,用你那個能覺心,你去感受你那個不變的東西,那你自然而然的,你那個業力呀,啥叫業力?執著的習慣,全部就變啦!不要執著這個東西,要執著那個清淨的、不變的,是不是?我跟你說,那你就發現……發現別人奈何不了你啦,誰也奈何不了你,我告訴你,包括閻王老子都奈何不了你。

閻王爺為啥奈何不了你呢?咱們不是讀過《地藏經》嗎?生時死時是他主宰的,對不對,不生不死他還能主宰嗎?能不能?啥叫生時呢?生時就是你緣起心念動的時候,你心念動了,他就逮住你啦,鬼神就抓住你啦。為啥叫鬼神了呢?你這個六根的作用,就變成陰暗的啦,你一動心,就變成這種很局限性的東西。死是什麼?念頭消亡的時候,你有生念,有滅念,我告訴你,那閻王准找到你。

聽懂了?了生脫死的關鍵,就叫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怎麼去找?用你的直覺性哪,能覺性,去觀照你那個不生不滅的本體去,對不對?那一下就進入不生不滅啦。啥叫不生呢?今天,這個東西來了,我也不作來想,這叫“無所從來”,懂啊?今天一切因緣,一切緣來了,緣來了,我不作來想。緣滅的時候,我不作去想,“亦無所去”,這是什麼?這叫如來嘛。“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來的時候你不生心,這叫不生,去的時候你不作去想,這叫不滅。這叫什麼?這叫不生不滅。你真正的無所從來的時候,它來就來嘛,一切安然,去無所去的時候,一切隨緣,這叫什麼?這叫空性不生不滅。不生不滅呢,你就進入絕對有了。

我們看第九分,一相無相分。這個一相無相就是我跟你講的不生不滅的道理。何謂一相呢?我那個心住一相,心住絕對有,不生二念就是一相,你不生二念就是一相,一相就是無相嘛。你純一就有覺性了,還有啥相可得呀,是不?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這段文字看似很難,其實道理很簡單。“須菩提,於意雲何?”這話在這裡頭反復出現幾次,這話說明什麼意思呢?你能否理解這個意思,問他。“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陀洹叫初果,什麼叫初果?就是斷盡見惑嘛,它這個見惑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成天修行的人呢,見思二惑障著你煩惱,就把你箍住了。見惑,就是根本認識要清楚,要建立一個絕對的主觀意識,知道嗎?而不是相對的主觀意識。啥叫絕對的主觀意識呢?你看,《金剛經》提的一個標准就是說,要依心體而建立信念,要依絕對的心體而去建立絕對的信念。前面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馀涅槃而滅度之。”他這種發心,這種信念的建立,這就叫見惑的斷盡,知道嗎?這就是說,依絕對的真理而去起的觀察一切的那種觀念,這就叫見惑斷盡。不要依現象而去起念,不要依這種現象有的境界而去起的思維觀察,起一種見解、認識。

啥叫現象有啦?“哎呀,這尊佛像不錯啊!”我告訴你,這個絕對是他的一個角度,絕對是不對的一個念,主觀意識就開始起來了,知道吧。你要是依那種絕對有的境界呢,它就不存在好壞的問題,這就叫見惑斷盡,永恆的中道思想。我們這個見惑斷盡,你處處都顯示的是中道解脫,處處啊,你去觀察人也好,觀察事也好,觀察一切有的現象,一切統統都是中道解脫,而不是帶有任何的偏執觀念的,這屬於見惑斷盡。因為你這個見惑,見是從哪兒立的?是從絕對有立的,而不是從相對來說的。所以說這就叫見惑斷盡。

見惑斷盡能證須陀洹,須陀洹完全的是無我狀態,見惑斷盡就已經證入須陀洹位。換句話說,你這個見立得堅固不壞的時候,你已經超凡入聖,六道生死解脫,為什麼?因為在你心裡頭沒有我念,哪有六道輪回的事啊?所以說佛問他:“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證初果的人能不能作是念,能不能認為“我得了什麼果了”?成就初果聖位解脫的人,能不能有這麼一個想法:“我已經得了初果聖位了。”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須菩提回答:“當然不可以。”“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他從他那個證量解脫上給你解釋,為什麼不能作是念呢?須陀洹名為入流,入什麼流?入聖者之流,而無所入。啥叫無所入?他把所對境全部消亡啦。剛才我不是說嗎,你這個見解從哪立?從絕對有建立,你在絕對有建立的觀念,你在相對境界當中,你有任何的東西都是錯誤的,對不對?而你生滅,一生滅就是相對法,你絕對是錯了嘛。

所以說我告訴你,做任何得想,都是錯的。入聖者之流而無所入,他所對境消亡了嘛,他建立絕對有的思想了,知道嗎?你要不去解這個須陀洹意,你根本不知道它這裡講的什麼。你知道怎麼叫成須陀洹了?你不知道怎麼成須陀洹,你怎麼理解它這個意思啊?而無所入,無所入是什麼?沒有所對境,因為它是絕對有狀態,絕對有的觀念,它沒有所對境,所以叫無所入嘛。

佛又給你解釋一下:“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它是不在這個六塵相中的,它離六塵相,它的觀念是“絕對有”啊,一切眾生全部皆入無馀涅槃嘛,對不對?它是不是離一切相了?所以說這種認識叫須陀洹。能聽懂嗎?你只要能聽懂,我告訴你,能聽懂就是初果啊。

你建立絕對的觀念了,你就肯定跟這個一切法不值了嘛,但是你要行為增上才行。你平常用你的行為去增上這個觀念,你就OK了。你在一切境界之中還執著不執著,執著你就不是,知道嗎?只要不執著了,一直在修修修,我跟你說,最笨最笨的,要一年半載,你絕對身心全都靜止啦。

這叫“慧解“聖位,今天你能見到的慧解聖位,慧解聖位也入無漏位,也解脫煩惱啊。所以說佛法真正的東西,一聞就解脫,對不對?所以說這個就是福德資糧(不夠)。概念非常清晰的你能理解,這個你絕對聖境種子發芽了,這絕對是沒有疑問的。是名須陀洹,人家佛祖告訴你,這樣的人叫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斯陀含叫什麼?二果嘛。二果是一往來,人間天上他還得來一回,他來一回而實無往來,人家人間天上來一回,指那個了脫最後那種識,識心的分別。二果就比須陀洹就厲害了。須陀洹只是說對六塵的妄想消除啦,六塵怎麼消除了?他依絕對有了嘛。依絕對有叫入流了。還有一個“觀念”存在

二果,啥叫一往來?他把那個觀念也就消融了,對他起的這個觀念,也消融了,所以稱為一往來。“而實無往來”,其實他並沒有動啊,心體並沒有動,他依那個心體的時候,好象是說,還有進有出,好象是去觀照心體、不觀照,這叫往來,有個能覺性的生滅。我們能覺性有生滅狀態,“我要觀照一下,輕安快樂”,對吧?“我念經,挺好,不念經,不好”,其實不是那樣子,其實你那個心體是不動的。

明白嗎?你就是二果聖人,參破一往來境,他破的的一往來念,無往來想。啥叫無往來想?我那個念覺性觀這個也是,觀那個也如是,這個就不存在內外差別,這叫二果,是名斯陀含。知道從哪兒解脫嗎?我今天把四果阿羅漢都給你講完了。

這是實證了,不是簡簡單單去說叨說叨,是真的實證的東西。“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三果是阿那含,阿那含什麼叫名為不來呢?他完全已經消融了那種能覺性的起滅。二果一旦消融能覺性的起滅,他就進入阿那含境界。“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啥叫實無不來呢?阿那含他對那種心體的感受還是存在,我們內外消融那個境界沒有的時候,你還會產生一種感受。

這個怎麼講呢?我們從那個門出去,再進來,這叫一往來。我把這個往來的心消融了,我們還是有種感受——平等感受,這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好象是說分別心沒有了,那個分別意沒有了,但是你還有一個正受在那放著的,你還有一個正受也來了嘛,它很細。它還有法生,對心體還有感受,還沒跟心體融合呢,他能覺性還在那覺著呢,但他能覺性已經成了習慣了,他沒有內外的分別,他遍布了,這叫真正的成片了,他沒有說:“現在我念經,和我不念經”,他沒有這種分別。他念也是如是,不念亦是如是。

一往來呢,斯陀含叫念,叫能念了,須陀洹叫開始念了,阿那含叫會念了。念的啥?都是念的佛,知道嗎?這就是在家人所證的最高境界啦。阿羅漢叫無證無生法,阿羅漢就是跟那個本體已經融合了,能覺性跟那本體融合了,叫無生法,他不生感受了,那個跟他就無二無別。

阿羅漢嚴格來說,叫初入聖道,他剛剛證入法身境界。真正要判教來說,阿羅漢修證的地位相當於七地菩薩,無生法忍嘛,你得能無生法忍,才算初證法身,才剛剛的瞄到那個佛,才剛剛看到點影影、光。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啥叫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呢?其實沒有任何一個規范的法則能證阿羅漢道,因為阿羅漢他不是從外面得來的。實無有法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存在於心體外面的東西,才有法可得,是心體本有的東西,他不需要得,知道嗎?他顯現本有的東西,所以說稱為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如果他生出個相對的念頭:“我成阿羅漢了。”他就已經又落入那種相對觀念了,他又生念了,他就不是阿羅漢,因為阿羅漢他不需要生念,他不需生,稱為無生法忍,他心跟體合一啦。這是四果聖位的概念。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三昧,人中最為第一”,佛曾經贊歎過須菩提,他得了一個無诤三昧,啥叫無诤三昧?心已經入了無生法忍境界了,還有什麼可以诤的呢?任何東西都沒有。那時候的行為叫真正的隨緣,我們現在就不叫隨緣。人中最為第一,這種人德行、品行、行為決定是人間最高尚的,決定是任何世間人比不上的。所以佛說贊歎他“是第一離欲阿羅漢”,為啥離欲呢?那個欲不是離呀,因為你證了無生法忍,心體相融啊,心跟體合二為一的時候,它自然一切的東西都在你心體當中的,你就不生一點欲念啦,不需要生欲念嘛。

我曾經給他們說一句話:“要是你要的什麼都給你,你還會想什麼?你還想要什麼?”對吧,是不是離欲阿羅漢,沒有欲望了嘛。四果阿羅漢他初入此道啊,他就象一個窮小子入了個富翁家,放心,他啥念頭也沒有啦。過去他想這個,要那個,他一過去,哦,傻眼啦!所以稱為離欲阿羅漢。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當然你不能這樣想,你這樣想了,你就已經不是了嘛。所以說你看,聖凡只差一念,是不是?我們那個般若空性,心體的東西,你入的一相之行,你用的一相之觀,你用這一相絕對有的觀念,自然你那個現象成為無相了,因為它是本有的東西。你絕對的觀念建立起來了,你再看待一切問題,它就叫無相了。

為啥?你不用看待一切問題,一切問題就會圍你轉,這就象入了法王家的感覺一樣。一下入了大富家,你會發現,什麼東西你別動心,你那個動心也不叫動心了,啥東西都圍繞著你開始轉起來了。那時你會自得其樂,你對一切的外緣、執著,全部都放下了,自然就放下。你對外緣不執著了,為啥呢?因為你一切豐足,一切滿足了嘛,你的心地全部滿足了。全部滿足的時候自然你就安樂了嘛,安樂你就不會想別的了。

所以為啥,離苦,才能得樂。但想離苦,你得悟道。所以說,不要作是念,這裡頭告訴我們,不要作有想,你不作有想,自然不生一切,對不對?你不作無想,自然不滅一切。自然證入不生不滅、絕對空性。如何去證呢?很簡單啦,平常你就記住了,見一切境界,不生有想,見一切境界,不生無想,有和無,統統去吧。有無俱遣,是非俱排,你這個內依身心,外遣世界,全部都解脫。道理就在這。

所以說你明白這道理了,你就成為樂阿蘭那行者,你的心清淨了,行為清淨,行為清淨了,則國土清淨。“以須菩提實無所行”,因為人家真正的不起現行,這實無所行,並不是人們解釋的那個須菩提啥都不干了,不是那個意思。實無所行,以真實有,息滅一切虛妄有,因為真實有不需要所對境,叫實無所行。你面對真實有的時候,你心就不會亂動,心不亂動就無行啊,沒有形象可得。這叫實無所行,所以說你真的實無所行了,你就是樂阿蘭那行者,你是真實的清淨修行人。

這個東西不是說我們日常所理解的那些,佛法真實的道理呢,你這樣去聽聞,他就會有種種解脫的功德,你能夠依著理性的思維去聞思修……為啥我說證初果是最容易的?你一二三四解脫果位,包括菩薩解脫果位,它不是說一個啥東西?不是說你要先努力才能得到,不是。是什麼呢?你能明晰這個道理以後,然後你就聞思修,你就成了他那個樣。你不要認為你那個東西你得“修行”才能成就那個樣,不是。

是啥呢?因為佛法它跟世間法不一樣在哪呢?佛法它是圓融無礙的,你明白它那個道理以後啊,你明白他那個道啦,通過法的那個傳承啊,因緣啊,你明白這些個道,然後你照著走,你就是他那個樣。聽懂了嗎?你修行,第一位,如果你不明心,明心體,真的明心了,你就已經入了初果位了。入初果位有什麼好處呢?你漸漸的會顯現不可思議的六種神通。為啥漸漸呢?隨著你的心念力呢,不斷的那種堅固,熏染力不斷的增強,自然你那個力量就發出來了。

因為人家真正的不起現行,這實無所行,並不是人們解釋的那個須菩提啥都不干了,不是那個意思。實無所行,以真實有,息滅一切虛妄有,因為真實有不需要所對境,叫實無所行。你面對真實有的時候,你心就不會亂動,心不亂動就無行啊,沒有形象可得。這叫實無所行,所以說你真的實無所行了,你就是樂阿蘭那行者,你是真實的清淨修行人。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