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禅師解讀《金剛經》第六講
首先是分別,其次是執著。因為你有執著的觀念,然後再加以分別,這就是反復熏習無明的一種行徑吧。而我們修學般若思想呢,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能叫自己能從現象當中去得到一切的證悟,這就是我們修學般若思想的根本所在。
般若思想是為了能夠從現象實際有的東西,實際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看到好象是實在的東西,但是它恰恰是心的邊際,它存在於心際之間。這個際是什麼呢?是邊,它靠著心邊,靠著我們那個意,就是說能覺的感受,那個能覺的感受它的存在,導致我們對周圍的東西有分別有執著。因為我們無始以來,從來沒有離開過無明的熏染,無始以來那個東西,看似好象特別復雜,特別不好理解,而且那種力量特別深,它深入你生命的每一個角落。
所以說一旦碰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樣去對待這些問題所在呢?我們對自身的理解,對自身生命現象的那種理解,就應該有一種實實在在的正確的認識。所以說這個般若思想,就讓我們能真正的看透現象,認識清楚,因為我們發生的每一個生命現象,我們並不知道它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我們生活在一種迷惘當中。
你比如咱就拿吃東西的人來說,我們天天就認為,餓了吃東西,那是天經地義的,就是這一個簡單的習慣,它帶給你的效果絕然不同,就是說我們這個習慣它帶給你這個色身生命的效果絕然不同。吃東西就分出來好多好多,吃得冷落酸甜苦辣鹹全部都出來啦,每個人吃東西嗜好不同,所以說他接受的東西就不同,但你有一個共通的現象是啥?——你得去吃。你不吃,沒有辦法延續這個色身的生命,所以這是所謂共通之性。這共通之性恰恰就是諸法平等性之所在的關鍵點,我們天天說的“若見諸相非相”,什麼叫諸相呢?諸相就是我們吃的任何東西酸甜苦辣鹹好吃難吃的,這叫諸相。我們必須得吃,這個吃對於諸相來說,它叫非相,為啥?這個吃,包含它這些東西,它對它來說,這叫非相。你說它是它嗎?它也並不完全是它。知道嗎?這是通向理體法身的一個路徑。
而我們修學般若思想是怎麼樣一個過程呢?要把那個現象的東西,通過你的能覺思維性,去運歸到本體裡面去。這個說運呢,也有點牽強,就怎麼樣呢?讓它返本還原。因為你去注意那個現象的時候,你就被它約束住了,這就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
什麼叫心呢?能吃的這個叫心,這叫能覺嘛,能覺心,所覺境就是吃的種種對象。你吃的什麼東西,跟你能吃的那個心其實是沒有關系的,它作用在哪兒呢?作用在你這個身體當中去了。你說你飽了,是你飽了嗎?是你這個感覺在飽了。就從現在科學上也能分析出來,我們吃飽了以後,這個胃有一個植物神經反射到中樞,是你這個神經告訴你飽了,但是飽了是這個胃在有感覺,跟你大腦有什麼關系呀?你大腦飽沒有?
我們只注意:“哎,我吃飽了,胃才能感覺。”其實不是胃的感覺,其實是你大腦中樞神經,這是從現在科學上講的道理。我們吃的觀念加吃的行為,產生作用力,產生我這個飽的心有了,認識有了,心滿意足了嘛。好象是有感覺,我飽了,那你既然飽了為什麼還會餓呢?
因為你妄想心沒滅。妄想心滅的的話,象烏龜等冬眠的動物,它多少時間也不用吃,我們自己也經過七天,你妄想息滅的時候,你對吃的那種執著和妄想,你放下這個觀念啦,你這個身體就產生變化了嘛,你不一定要通過嘴巴去吃,對不對?所以這就是生命現象,這就是所謂的解脫的過程。
去返觀一下我們去斷食的那種感受,是什麼在改變了呢?觀念、信念改變了嘛。你信念改變了,現象就會改變,因為信念理解程度不深,就是我們信念的那種信力不深,所以說它力道就沒那麼深。你看道士修煉辟谷,他可以幾年甚至多少劫不用吃,他照樣活得好,服氣升仙嘛。但是他那樣就偏執受了。
而我們修學佛法的人要明白通過這個現象干什麼呢?要明白我們這個生命它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它是可以變化的,在真如本性那個作用下,它可以任意變化。什麼叫任意變化?咱就說人,小的時候長那個樣子,一直到老,你看他變了多少?變了幾張臉。大體上以十年為一個階段,十年一個變化。
從哪來變的?就是你的心態變了,你的認識已經改變了,認識改變的時候,這個身體呀,這個色身就會改變。因為啥?因為這個色身,就是你這個心的影子,妄想心的影子。就象我們照那個影子一樣,我們這兒變了,影子才能變,這是依報環境。
所以說這就是存在於觀念裡頭的力量。這也就是那天我給你說的一句話,佛祖教你一個現身成就的一個辦法是什麼呢?就是《觀無量壽佛經》所教授的方法,這個《觀無量壽佛經》看似簡單,並不簡單啊。為啥稱為《觀無量壽佛經》呢?你首先看你的觀念跟阿彌陀佛統一了沒有?這叫觀,叫正觀知覺呀,你這個觀念跟阿彌陀佛完全是統一起來的時候,你產生的念,就是一念正覺,這是正觀哪。
所以說《觀無量壽佛經》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們真正的跟阿彌陀佛統一呀,以無量的心體來運行一切的生命開始。《觀無量壽佛經》裡頭講的什麼水觀哪、落日觀啦,你有那樣的心量,那怎麼叫落日觀?那是人家叫你凝神定心,那怎麼就叫現身成就了呢?就是要我們這能覺的心,能夠改變世界,就是改變你所依的國土。但是你要不發明那個正覺性的話,你弄的東西,都是業報。
他叫你閉目去想,想太陽,要是你不發明心體呀,你想不出來。你想想想,會出毛病。徐居士他那朋友就修那個落日觀,修成毛病來了,睜著眼閉著眼都看見大太陽了,嚇壞啦,睡不著了嘛,因為啥?因為你那個心體呀,就是說你認識沒有改變,你認為你還要修習呀,要怎麼樣怎麼樣,對不對?因為你落日觀有了,啥叫落日觀?就是說你那個精神致心一處了,你致心一處了,你的心量沒有改變,你還依著你原來那個心量去修那個方法,那就叫什麼?驢唇不對馬嘴了嘛。那一下子他就慌了嘛,因為他生命的軌跡完全開始改變了嘛,結果叫我們徐居士給人家亂教一通,就說:“停止停止,趕快念佛。”可惜呀,真是可惜,這善根發現,沒有了。
所以說現在的人真的不懂那道理,一昧的盲修瞎練。依著這個般若特性,咱都給你批駁一下。啥叫破無明呢?我這幾天都給你解釋過,什麼叫無明狀態?人家這個《金剛經》上講得很清楚,你不能離一切相,你對境生一念,這就錯誤了,對不對?第九品說嘛,斯陀含、阿羅漢都不能作是念,我得什麼什麼道,這就是從初發心就告訴你,你不能說我為了什麼去得。
前面第九品告訴你什麼?修學的聖道位,那是什麼,那是你自己契入的契入點,契入聖法解脫境的一個契入點,並非是說你這樣修修修修最後的結果,不是那樣的。就是我從哪兒開始修?從哪?這個好比初果,這個初果位是我適合的東西,適合我現在的這個力量,並非是說你要修修修修,你得到一個什麼初果位。
這個叫果覺呀,從果覺向因位看的,徹果合因哪,我徹底明了果覺位的一種作用,然後我去看我的心因動機。這個絕然不同於他們那個“我要修什麼……斷盡什麼什麼多少品見惑多少思惑,然後我證什麼什麼果位”,啰嗦這麼多干嘛?直接你就看它的果覺思想是什麼,對不對?這就是所謂的傳承和不傳承的東西。
你不傳承的話,你沒有傳承的那種力量,你想修個初果位,我告訴你,可以說簡直太難太難了!因為啥?因為你那個見思惑你不可能照得到!我們一直就生活在我執我見當中,對不對?你能打得破嗎?你就生活在這裡頭,你怎麼打破?你就沒有所依境所對境,你根本沒有辦法看到自我的那種意識,對不對?你覺得看到自己還對呢。你依著那個我不放,堅固我見不放,你證什麼證?
所謂證,是什麼?依那個理而去行持,得到的一種證明,是這道理吧。我們知道什麼叫證了,你先明其理嘛,先明其理而入“慧解”位呀,入慧解位自然發起現行而入“正解脫”位。慧解是因,正解脫是果,行持位那叫果,這叫因果概念,這個叫修行當中的因果。
佛為什麼分出四十四位法身大士呢,就是說把修行的菩提路分成多少多少個階位呢?因為每一個人的心態、心量不一樣,他就分出來這麼多所謂的層面嘛,是為了適應眾生的種種心機呀,心的機緣,你認識的開始、契入點不同,所以說他發明的跡相不同,而並非是說什麼你要什麼修行呀入初果位,要是那樣的話,我告訴你,不存在佛經上記載的,你看佛經上記載好多那個,你看佛祖一說完法以後,好多人得什麼什麼位了,你說那是“修”來的嗎?
佛初度五比丘成阿羅漢位,他們成阿羅漢,我問你,那是“修”來的嗎?那五個人當時不是沒修行吧?修來修去為什麼他不成阿羅漢呢?佛祖一講,成阿羅漢了。是這道理嗎?哎,顯發出來的嘛!顯發出來的,所以說這個概念絕對是佛陀當時這樣流傳下來的,而不是我們現行的流傳的說:“你修修修……”。
你不明心體,不明理體法身的概念,你修什麼修啊?你連規范行為你還找不著那個行為軌跡呢,你修哪門子?你看你自己適應哪一個,就是說,你發明了心跡,你願意達到哪種地步,自然有與之相應的方法給你,這時候呢叫慧解,你明白這個方法了,這叫入慧解位。入慧解位,然後行持嘛,發起現行,入正解脫位。所以說人哪,搞不清楚這一點的時候,就迷惑了。第九品核心的概念,就是這個意思。
第九品,包括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它都是依什麼去做的?它依那個心體去做。你不明白心體,你根本不知道它說的啥。什麼“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吧?你根本不清楚它說的是什麼。名為入流,入什麼流呢?入聖者流。什麼叫聖者流?你得講清楚什麼叫聖者流啊。何為聖者?聖者的標准又是什麼呢?什麼叫聖者?能思為賢,他能夠去想明白這個道理,是為賢達。他能夠想明白又能完全去做到,這叫聖,而且是不生二念的自然的去做。那個凡夫就不一樣,凡夫他能想,又不能做,能做,又不能想,始終處在矛盾的一個狀態下。
仔細觀察,有時候你想去干個啥事,做不到,對不對?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有時候不想去做個啥事,偏偏得要去做,是這道理嗎?你作不了主嘛。人家聖和賢呢,賢達是思想作主,行為作不了主,入慧解位呀,你能入慧解位你就成為賢人了,但是你要入聖解脫位的話,那就是你那個行為跟信念完全就統一起來了。這樣的話,你就明白什麼叫聖人什麼叫賢人什麼叫凡夫。
什麼叫初果聖人呢?叫入流,何為入流呢?無所入。什麼叫無所入?它沒有所對境。所對鏡他不在乎啦,所對境對他沒有影響,這種行為和觀念完全統一起來的時候,你就叫初果聖人。那你要是不理解的話,你沒有發明本體的話,發明空性的話,那你……你去理解吧,想破你腦袋你也想不出來什麼意思。
它本身是離這個文字相的,你看,人家告訴你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嘛,啥叫不入呢?我們的心念、能覺心根本對色聲香味觸法不會產生分別念,連分別念都沒有,你何況執著呢。連分別念都沒有,就沒有執著了嘛。這叫初果修行的方法,你能夠這樣去做了,換句話說,你對一切色聲香味觸法完全沒有影響的時候,安住於真理本體的時候,這就叫所謂的初果聖人。
色聲香味觸法,法是什麼?分別嘛,是非嘛,有意能判斷是非。你能夠把你現在這個搞清楚搞明白,這就是所謂入流了嘛。然後我告訴你,你等於捨這個而入了聖者之流。什麼叫聖者之流?就是說你跟這整個宇宙生命的體呀,它就相合了,等於捨去浮塵根而進入到聖義根裡頭去了,發起聖義根的作用了。捨去這個劣根的作用,而發現我們本有的圓滿作用了。不要說入聖果位,就是你能能夠入慧解位的時候,你就會現你那個因緣性就變了。你發生慧解了,你周圍的福德因緣就變了,就已經開始要變化了,隨著你開始證入的過程,你那個所有的這些東西就開始發生變化了,那個變化微妙,它不是你那個粗略意識能意識到的東西。
欸!事後了,欸,你發現這個事兒怎麼這麼好玩呢你看,往往事後了你會發覺。現在就是說,在事前你都不知道,你想過的這事,它突然出現了,當時你就沒有覺察,事後真的,欸!這個事好象滿我願了哦,這麼巧合呢。你說這一件巧合行啊,兩件巧合行,你三四五六七八件一個勁要巧合呢?哪有這麼好的事兒?哎,還真有這麼好的事兒。你只要能入慧解位,這些一切都要發生的。這是第九品,我們大概回憶一下。
而這部《金剛經》呢,它是出生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第八品說“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由這點,你更注意剛才我給你說的那話,一切諸佛叫果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叫因位,你就知道:修行成佛是有辦法的!它並不是那種盲修瞎練的“你念佛吧!念佛就能成佛。”念佛怎麼就能成佛?這裡頭關鍵有一個環節,他搞不清楚,你搞不明白的時候,它肯定就沒有成就。
你看,“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是什麼意思呢?是成就圓滿果報位的那個方法也在這裡頭呢。你沒有依法可循,你怎麼能找到結果呢?就這道理。我們今天學第十品,莊嚴淨土分。
而淨土是什麼呢?土在這裡念淨土(音du,去聲),念土就念土(tu,上聲)吧,念慣了。淨土就是聖者、菩薩、佛,他所居留的清淨的國土,是他那種生活的環境。我們這個環境叫穢土,污穢的國土,咱這個國土飛沙走石的,糞便臭穢,你看咱們家好象挺干淨吧,其實你看大街那個糞溝……你去想想吧,這叫穢土啊。
為啥叫穢土?因為我們的心有煩惱,感召而來,煩惱就象塵土一樣,就是污穢,所以說就感召生活的環境呢就這麼濫,知道嗎?那佛菩薩所居的淨土呢,是清淨智慧所感召而來的,清淨的那種功德力而感召而來的,所以稱為淨土。
為啥稱為莊嚴淨土呢?莊嚴,我看,我們要把自己家裡裝修一下,去搞得很好看,人一看,很漂亮,嚴淨嘛,莊重嚴淨,每個家裡你都不希望象狗窩一樣對不對?都希望搞得干干淨淨住得很舒服,這叫莊嚴淨土,對不對?其實是莊嚴誰呢?莊嚴你自己的感覺。
你想,咱就往前推二十年,你絕對不敢想你有現在的居住環境,為什麼?沒有心哪,知道嗎?心量沒有達到。你現在有這個心量了,又有想法了,有什麼想法?我的環境會更好,我要更好的環境,要更大的房子,要什麼什麼,這個想法升華了,為什麼呢?因為你福德資糧,所謂有福報有資本了,所以你就把你最好的願望呢,在你下一輩人的身上都實現了。你住的環境湊合點就行了,一定要給孩子……“哎呀,給孩子買房子啊,干什麼呀……”是這道理嗎?這就叫業力相牽。所以說業力相牽你不得自在呀,最後你還是這麼受苦啊。這也是莊嚴淨土,但是你這個淨土呢,就只限於你這個家裡頭這一塊,只限於這一塊,所以說你這個福報只能在這一塊當中中體現出來。
菩薩和佛不一樣啊,因為菩薩和佛人家是心量大呀,人家以三千世界為國土,為人家的依報,那個是他的心體所現,所以說處處皆是他的國土世界,對不對。他怎麼去莊嚴?他用他辛勤的修行,把心量打開,心光發現的時候,就是智慧力量升起來的時候,智慧是什麼?是福報的根源哪,你有智慧才有福報,所以才能莊重嚴淨你的所依世界所依境界的好處。你沒有智慧沒有福報,你怎麼去莊嚴你的世界呢?
這很簡單的道理,那你說我們怎麼叫莊嚴淨土了?你發現你在哪都心情亂糟糟的,你一回到家裡頭,“啊,舒服點了”,心清淨了嘛,因為念力專一了嘛,“這是我的家喲。”然後念力就開始轉移。但是每個人都不一樣,婦婦女同志在家裡頭,她的事就多啦,收拾這個收拾那個,洗碗刷鍋看孩子……哦家伙,家對她來說簡直不叫淨土,簡直叫工作環境。所以說她對家的感覺跟男的對家的感覺不一樣,所以莊嚴那種行為就不一樣。她怎麼莊嚴呢?她就要收拾收拾呀,擺弄擺弄呀。你看我們L居士……哪弄兩朵花呀,這感覺挺好,這是她莊嚴的行為,她通過這種行為來莊重嚴淨她所居的世界。那我們Z居士呢, “這個教給你了,我只管掙錢”,攬過來給你去弄就好了,對不對,你看,這是他的行為。
所以說這個合成的東西就叫世界,那為什麼國土不淨呢?因為你是兩個人作主的,兩個人當家的,你兩個人的心得往一處使,你那個國土就淨了,知道嗎?這叫心念達一了嘛,你達成共識啊,你家才能淨,所謂家和萬事興就是這意思。你達不成共識呢,你往東,他往西,你都不願意進家了,你一進家心裡就堵得慌,對不對?你那個家就起到什麼作用呢?相反的作用了。你那家就不叫淨土了,叫地獄了。你看有很多年輕人不願意回家,他對家的那種觀念變掉了,所以說從這道理你應該學會生活的哲學。什麼哲學呢?各盡其職啊。你倆應共識啊,你都知道這個家是你兩個共有的,盡本能把家搞好,那你那個家就叫淨土,這就起到莊嚴的功德了。
你不要認為佛經是多麼高深莫測,它實實在在跟我們生活現象密不可分,我們學會這個道理我們現實生活就能受用。生活當中實踐佛法,這叫什麼?體解大道,真正皈依佛,這也是真正得到佛的加持,所以說我們要聽懂這道理。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於意於何?”,佛就問須菩提,你能夠理解這意思嗎?從你的意識層面你能認清楚就好。
“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就是說,是否你能回歸真實本體生命這個方法是有人告訴你了嗎?是不是有一個具體導向的東西來給你說?如來就是講的是釋迦牟尼佛他本有的生命狀態,跟然燈佛他那個本有的生命狀態,是一樣的嗎?這裡講的就是這個意思。於法有所得否?是不是一樣的?他所得是說,能夠去顯現本有這個生命狀態,他兩個方法是不是一樣?它是不是有一個共同的法則?是不是有通過某一種方法然後實現本來的生命狀態?
“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已經明了空性了嘛,空性是本有的東西,並非從哪兒得到的東西,並不是說釋迦牟尼他從然燈佛得到一個如來的本體。這就杜絕一個觀念,你成佛得從釋迦牟尼佛那得到一個……象《西游記》最後寫的,如來封他,你叫什麼什麼佛,一封他一拜……,不是那樣子的。
於法實無所得,就是說,根本不會有什麼共同的法則去遵守,然後再去就成佛了,不是那樣的,而是他本有的,無需外得呀。就再說明白,你們所有的那個福報和智慧也不是誰給你的,只是通過你親近三寶這個助緣顯發出來你的本有的東西,叫顯發,知道嗎?因為你不覺悟啊,你沒有智慧呀。只要有智慧光明一照你,嗯?你知道自己有這個東西啦。是你本有的,並非釋迦牟尼佛、師父給你什麼,師父給不了你什麼。
知道了吧?要清楚這個觀念。於法實無所得,你要記住了,跟佛祖那兒得不到任何東西,只是得到什麼?能覺悟啊。怎麼叫覺悟?……嗯,他怎麼成佛了?我怎麼就不能成呢?就這麼一個。你能發現這個問題,就是你最大的收獲,其余的你什麼也得不到。“哎呀,釋迦牟尼他成佛了,他那麼快樂,我怎麼不能呢?”這是你得到的唯一的真實的,從那開始醒悟啦,我得發現我跟他有什麼不一樣,有什麼一樣?其實你想想都是本來有的吧,哪有他給你一個玩意兒?
“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這個菩薩是什麼意思呢?真正覺悟成佛的人,他對世界有沒有貢獻呢?對他所生活的空間有沒有貢獻呢?其實沒有貢獻。那你說釋迦牟尼佛成佛度眾生了,他要眾生度盡,不然他成不了佛哦,那為什麼我們還是眾生呢?所以說他並非莊嚴嘛。人家莊嚴的是什麼?人家莊嚴的不是你這個佛土,人家心靈的世界清淨了,知道嗎?不是你們想像的心靈的世界是抽象的,在人家那個感覺裡頭,理、事是一如境界,人家看什麼都是好的。你要看什麼都是好的時候,你也就叫莊嚴佛土啦。只要你看什麼還有不好的,那你就叫煩惱眾生,或者叫初發心菩薩。
啥叫初發心菩薩?剛開始覺悟。剛開始覺悟當然還有點習慣,此是彼非呀,是非觀念呀。我們天天不是念那個經回向偈是什麼?“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我問你,你們念那個經,到底是誰在莊嚴啊?你念的經是佛說的,為啥你念了說是你念的?你造了業了,念佛的經,然後讓佛來替你消業障,你說有這道理嗎?咱一說:“拜佛、念佛,消業障。”你拜佛你念佛你造了業,你應該你自己去弄啊,對不對?你叫佛祖給你消,哪有這事?好象你吃飯別人買單一樣。
“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土是什麼?佛土就是你的心地,你的心地本淨,何用莊嚴呢?你心地當中本來具足一切的功德妙莊嚴,你何來莊嚴呢?是不是?所以說呢只是告訴你這個名字而已哪,你通過這樣的行為,好象是在莊嚴,莊重嚴淨你的本來心地,是不是?其實不是這樣,只是給你起個方便,告訴你,是這麼一回事兒。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真正覺悟絕對真理的人,是什麼呢?應該是怎麼樣去生心。這關鍵是“生心”啊,你要記住這句話,我告訴你成佛啦!六祖大師聽到這句話開悟的!諸菩薩摩诃薩我們知道了,是發心成佛而覺悟真理的人,叫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應是什麼?應是你能覺的那個東西,用你這個應,能覺的那個感覺呢,干啥去?去直接感覺你那個真如自性去,知道嗎?直接對你真如本體、絕對的真理去。應如是嘛,用你這個感覺去感受哪?感受真如本性,知道嗎?你這樣能感覺生出來的那個……你用它去感受真如絕對真理的時候,那時候的那感覺叫生清淨心,那叫生出來的清淨心。你看咱就說,你念那個“一切法,畢竟空,不可得”,你看,你一念這個,你這個生的心哪,生的感覺,就是清淨的。為啥叫清淨的?好壞你不執著了嘛。放下了嘛,不就是清淨心?
你直接用這個能感覺的東西一直去感覺那個去,認識那個真理去,知道嗎?這叫“應如是”生清淨心哪!應那個,應,你能感應,如是,什麼叫如是?真如自性,真如本性所顯現的一切現象,真如本性在一切現象當中絕對顯現,絕對顯現但是你記住,它是畢竟空不可得,對現象的執著要放下,放下的當下就是本體存在。你對一切執著的念頭放下的當下就是本體的存在,知道嗎?這叫應如是生清淨心。這是平常修行的一個觀念,我們對一切有感受的時候,你一定要當下覺悟,知道嗎?覺悟它,它就清淨本來的現象。這個一開始還需要覺悟,然後你的功夫很純熟的時候,你連覺念都沒有,連能覺悟念都沒有,這就真正的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不應是什麼呢?我們不能去用這個能覺的心對色聲香味觸法有判別,那就錯了。色聲香味觸法,判別,法是什麼?法是是非觀念,第六根的一種作用,是非判斷。你有是非判斷,你就是在用法,那就錯誤。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啥叫無所住?在一切境界當中,學會放下,那叫無所住。啥叫有所住?“哎呀,今天的電視挺好看,我多看會吧。”那叫有所住,知道嗎?明白嗎?“今天你看,這個人跟我吵架,恨死他了!”這叫有所住,知道嗎?你但凡有感覺,就是有所住,沒感覺,也是有所住。在一切境界之中會跑,你記住啊,什麼叫無所住?就是會溜之大吉,一切境界來了,跑。不跟你玩,跑。你跑習慣了,他就逮不住你了,對吧?
這真的是一種用兵之道。你看佛祖當時原始僧團他規定比丘,在一個地方不能住過三天,知道嗎?他就培養你那個無所住生心哪,樹下一宿嘛,在樹下最多不能住過三天,住過三天你就產生執著了嘛。明白意思啊?這叫無所住而生心嘛。所以說佛祖把真理全部都運行到他那個……他為啥叫你天天乞食,次第乞食七家呢?也是無所住啊,這也是無所住心嘛。你要是總跟這家好,總上那家乞食托缽,這叫有所住。哎,就這道理,所以叫無所住而生心。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又打了個比喻,有人身如須彌山,那個人的身體很大,象須彌山一樣,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他那個身大不大?
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當然他的身體很大,為什麼呢?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何為非身呢?並非他那個真實的生命體就象須彌山一樣,他用須彌山來比喻他那個作用。你比如咱成天說業力大,業的表現也是身見哪。怎麼叫業力大?說那個皇帝造業大?為啥?你說他是親自挨個來做這事了嗎?他用他身口意在做嗎?不是,他只是發布一個命令,那個身大呀,那個身大得很,這個叫大身。這裡講的身是什麼?是作用力,心的作用力。心的作用力稱為身嘛,知道嗎?
“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什麼意思呢?有的人他那個行為作用力很大,象山一樣重,毛澤東提過一句話:“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就死吧,為啥重於泰山呢?他在指它作用力,他那種價值。“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那這樣的一種作用力大不大呢?象山一樣的作用力大不大呢?“須菩提言:甚大,世尊!”肯定大嘛。“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什麼叫非身?佛告訴你的是真實作用的那個,真理所作用的現象,那個是絕對作用力,那稱為大身。而這裡講的大身是什麼呢?是法身的意思。佛說非身,是名大身,佛所講的非一切象,遠離一切象,而依這個絕對真理所產生的作用,這稱為絕對的身,此身為法身。這句話是講的法身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