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禅師解讀《金剛經》第十講
我們在生活的過程當中呢,會生起種種感受,我們對生活現象當中的感受,會有一個界限的判別。何為界限?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比如我們進到一個房間裡來,我們的意識就會隨著房間充滿,就是說你的意識會充滿整房間,你第一意識,第一個感覺吧,最直接的一個感覺。直覺,你那個直覺一定會先充滿你所見的那個環境,這個見是依什麼見?依眼和依意見,眼根和意根所成就所謂的色象,這就決定了你的受用。因為你眼和意所決定的東西,決定了你的受用。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我們對境界的一種執著,來自於自己心靈的那種反射。它這種反射會叫你有所謂感受,其實呢,外面的境界跟你自己的心靈是沒有所謂瓜葛的。
那為什麼你突然看到某一個境界,你的心會一下子去安住?這種剎那間安住吧,我們就是講它為剎那間的安住。剎那間的安住會叫你產生某一種執受。為什麼?因為我們一旦安住某一種境界的時候,它就會產生執受,因為你的心有一種回照力。怎麼叫回照力呢?我們不但對外在的境界有一種覺照,對內心的感受,它有一種返觀力。就象這返觀力,它來自於什麼?來自於我們無始劫以來的思維慣性力,就是思維意識形態的一種慣性的運行,導致你對外在的種種境界會產生所謂的判斷,這個判斷又更加促進了你內心深處的一種執著。所以說我們為什麼在那個世界生活境界當中,不得解脫。
什麼叫解脫?我們不會被外的境界和內心的感受,一個叫覺,一個叫受,內心那個境界,叫受,我們對外面的那種感覺、認知,叫覺。這個是佛性啊,一體兩面性的一個作用,其實這個作用本身,就佛性。聽明白啊,這很關鍵。因為你對外界那種境界那種覺,和對內心境界那種受,這統統叫相。但是在這兩個相中間,它那個作用,其實它是清淨的,它是不染著的。這個作用體啊,其實它是清淨的,它是不染著的。不管對外界,對內心,統統它是不執著的,它根本不執著,它是歷歷分明的,它非常清楚的能感知到、認識到自己身心世界的變化。
我們學佛,為了什麼?為了顯發這個本有的覺性力,我們要發現我們這個生命現象之中的永恆的層面,我們一定要去發現這個,這是契入法身的關鍵問題所在。所謂法身是什麼?用最完全、客觀、真實的理,來揭示我們真實的生命現象,而我們真實的生命現象它本身就是真真實實存在於我們這個現象界中的。如果它不存在於我們這個現象界,我們就沒有辦法契入它。
你看歷來禅宗祖師開悟啊,很多公案嘛,那公案很說明道理嘛,他甚至聽到一聲驢叫他也開悟了呢。難道說那驢叫會有加持力嗎?不是這樣。是他自身這種法性力借助這因緣,契入了。恰恰也證明了,我們所見的一切境界無非是般若法性的一種現象,換句話說,我們永恆的那種生命狀態——就是佛性圓滿的那種狀態,是絕對存在於身心世界裡面的跡象,都可以找得到。如果不能找到的話,你沒有辦法契入它,你沒有辦法體會它那種生命永恆的狀態。
一般我們習慣於不是外照,就是內受,我習慣了。你看,我們都習慣,什麼習慣呢?要不就注意外面,“哎呀,今天很冷。”夏天我講過一個例子,你現在再返觀一下當時講的那個情景,夏天的溫度,20多度,你就覺得很涼快了吧,咱們開空調24度,24度也很涼快了,那現在這個21度,你為什麼覺得冷呢?應該是涼快才對嘛,那你那個覺受怎麼回事?
出偏差了嗎?不是,那是什麼?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那種業力感應,感應什麼?感應現在知道是冬天啦。那種業識啊,這就是習慣性的東西,就產生作用了,因為我們執著那個習慣性念,就產生作用了:到這個冬天了,就得冷嘛。你在南極圈裡的人,他不就是夏天?他也沒有辦法享受那個陽光燦爛的感覺,他沒有那種觀念哪。如果要是現在到南半球,到南半球就是夏天開始了嘛,那裡就會很暖和。那你說這裡的溫度差異會有怎麼樣呢?
所以說我們修行的人呢,在認識世界這種根本真理的時候,我們絕對要客觀的態度,因為我們在這個時間和空間裡頭,我們所對的境界是這樣。那你換一個時間和空間,換一個生活環境呢,它就是另一個樣子。
所以這裡也就是《金剛經》裡告訴我們講的一句話,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啥叫應呢?你得跟你的所對境相適應,相應,我們跟所對境相應的時候,就能夠去“安心”哪。如果你跟所對境不相應,那你就是叫不安心。你去想一想是不是這道理,正所謂適者生存嘛。你不能適應環境,你不能適應所對境,你沒有辦法去體會,也沒有辦法產生生的意志。
記住啊,這是從萬法生起層面給你講絕對的真理,這個一切萬法、宇宙萬物生起的建立,它必須得跟它所對境相應,跟它所依的境界不相應,它就會被滅掉。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群落,包括人類也是這樣,它就必然要跟它相應。這是從有為法方面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何謂應?應是相應、對應。無所住是什麼呢?我們跟這個境界如果要是不相應,你沒有辦法去安住。這個不單單是講的出世間解脫道,它講的也是世間之法。如果任何萬物它跟它所依境不相應的話,立即會消亡。你看我們這個地球演變的歷史不就是說明這個問題嗎?是這道理嗎?是不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能夠跟你所對境相適應,這時候你生的意志就會產生,你要繼續下去的這種認識、這種意志就會產生嘛。這是從世間法去理解佛講的這個道理,它絕對是大白話。
那出世間解脫道又怎麼去理解呢?前半部的《金剛經》就告訴你一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從出世間法怎麼解脫呢?很簡單嘛,你能夠去看到這“一切法,畢竟空,並沒有所得”,你從這個認識觀念上去看待一切萬物的生滅,那你自然就是離一切相了嘛。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嘛,你得跟這個相應。什麼相應呢?無所住的境界。啥叫無所住?一切法,畢竟空,它沒有真正的安住處。
我們這個健康的生命本來永恆狀態,它在現象界當中所展現的就是四個字:“空、苦、無常”。我那天不是比喻過嗎?好也好,壞也好,悲也好,喜也好,統統都要過去。對不對?它是無常啊。因為它是不存在的嘛,無,它是空性的嘛。它只要有,它不是常,有它就要滅嘛。因為它是無,它是空性的,它本性是空,所以它稱為常。因為任何東西有,它必然是生滅的,它不可能是常。
所以它無嘛,什麼叫無?它從本質上,我們不要看它現象,因為從我們自己的心體感受也是一樣,我們再好也過去啦,再快樂的時光也過去啦,本質上它是要消滅的,它是要歸空。所以說你那個心體的感受,它是常啊,因為它本身是在你心體當中產生出來的,對不對?在你心靈那個生命體上,它產生出來的,所以說你對那個好壞的感受,你統統都要放下,統統都要自然的捨去它。但是有一個東西你沒有捨去呀,那個蘇東坡講那句“但願人長久”,它還有一個願心不捨,是不是?我們都有一個的良好祝願,良好的願望,那個來源於何處?那個來源於你那個真實的生命本體。
因為你會發現什麼?現象統統要過去。你那個覺性它是覺悟的,它是覺明的,你發現那個現象,它生滅,它在生生滅滅當中是不可留的,它在生生滅滅這種過程當中,它是不可得而不可執的。所以說我們體會到這種生命狀態的時候,這種生命界的現象,我們怎麼樣呢?還是佛祖教你一句真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啥叫應呢?用自己的直覺對外界的境界稱為應,內心的感覺是心,你對外界的感覺無所住。啥叫無所住?我們對外界的境界不在意。
它有個最簡單的無所住的心情,你看,你一天下來,在大街上見到很多人,你們記得住幾個?寥寥無幾呀。是不是?其實在你那個世界空間裡頭,就那麼幾個人。所以說你的世界是什麼?一開篇我說過,我們生活的空間的世界有一個邊緣,這個邊緣是依什麼建立的呢?這就是法界的邊緣。法界的邊緣依什麼建立的呢?依你那個意識建立的。對不對?在你的意識層面的生命裡頭,它就那個東西嘛。
你想想,這個世界這麼多人,世間萬物這麼多,跟你有沒有關系呢?沒有關系嘛。你那個意識層面裡頭,就那麼幾個人。是不是?你愛的人,你恨的人。就這兩個你能記得住吧?你別的記不住,別的無所謂呀。因為你無所謂,這叫無心哪,明白意思嗎?就是:“我對它不產生認識。”不產生認識你還有什麼感受啊?沒有執著就沒有受了嘛,這不就當下解脫了嗎?是這道理嗎?不受羁絆就解脫。
所以說這東西從哪來?還是從你那個細審觀察,你得去細審自己的心念那種實在的東西,佛祖講的務實呀。我們得去看實際的東西,我們不要被那個現象的東西所迷惑。你依止法性力,你去作用你自己生命這個過程當中的時候,那我跟你說,你做得絕對是圓滿。你依止那種業性力,你去作用你的生命現象的時候,在你那個生命現象過程當中,那你就會產生什麼?不圓滿現象。
啥叫業性力?有偏執嘛。我們每一個人呢,統統都有一種偏執的觀念,偏離真正的正覺的道理,而去執著他認為對的東西,他不會講客觀的道理,他會想他能接受的什麼。他不想那個真理,客觀現實的東西到底是怎麼樣,他不想。這就是馬列主義講的什麼,他不以客觀現實為根據,他以主觀意識為行為的准則,因為他發現不了,他在認識這個世界,而不是說覺悟這個世界,他沒有真正的認識到他所生存的他所對境界。
咱就說現在的工業文明,包括現在的所謂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它在什麼?它在探索,它在摸索,是不是?科學科學,它是這門學科的一種假說,它不是究竟的東西。它並沒究竟,所以它在探索,它在試驗。所以說依那種思維然後判斷那種規律,它就會產生很多誤差現象。有一句話叫說“差之毫厘,失以千裡”呀。這個真理的東西,是不需要,也不敢有任何誤差。
因為你作為真理要展現世間的時候,你必須得站在絕對的角度,你站不到絕對的角度的話,那你必然影響那個人群哪。因為你是一種學說,諸子百家種種學說,它都在解釋這世界,都在解釋它所依境,它也想找到一個合適的生存究竟和道理去,從內心感受和外界空間達到和諧的狀態。為什麼我們感受到生活的不美滿,因為我們內心的感受和外界的空間不能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態,所以說我們那個生活始終是煩惱的,這就是不平衡狀態。從一直有人類以來,它都在探索這個和諧的狀態,怎麼能叫人們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這是所有信仰,所有宗教要解決的問題,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種種,它都在解釋這個問題。
別的東西我們接觸得少,可能不太了解,但是就我們所學的佛法,從佛陀那種智慧的眼光角度,你去看,去觀察這世界,去觀察我們的生存空間,那就是絕對能達到和諧統一美滿的狀態。這就是佛告訴我們的,學佛要離苦得樂的根本原因所在。我們怎麼就能離苦得樂了?你要發掘內心的感受和外在的世界相對應面。內心的感受,如果你有所住,對外界的境界有所執,有所觀念,那你一定被那個觀念所障礙掉,會產生人間所謂的離別情愁這些東西,煩惱就出來了。他會被情緒所感染,他會被它那個情緒觀念……觀念的深入、演化,就變成情緒,這是心理變化的一個過程。而我們修行的人,我們去學佛法,認識那個生命現象真實本質的時候,我們要客觀冷靜的去分析、去看待這一切一切的生命現象,不要夾雜絲毫的自己的觀念。
那你說怎麼叫自己的觀念?在你沒有完全認識清楚以前,你去加一個主觀的判斷,那是非常非常沒有智慧的行為。老百姓講話“聽天由命”,他真的了解所謂的“天”是什麼嗎?他不知道。包括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周易》學說,為啥稱為周?它認為這個生命是圓滿的,認為我們生存的空間也是圓滿的,所以稱為周圓嘛。那為什麼又加個易字呢?它是在不斷變化當中,去生存、去演化下來。它也發現了那種變化之道,它按照它理解的那種形式去把那種變化的規律一步一步的演示給我們看。但是只它一種發現之道,它並沒有實際的真正的把它跟我們的生命現象契合交融起來。
中國的太極圖非常說明《心經》絕對的觀念,它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這就告訴我們這個生命現象,什麼現象?我們一切一切的緣起,好的緣起,壞的緣起,統統都在一個整體的生命本體裡頭運行著呢。這怎麼說呢?我先解釋太極圖裡頭那個黑的層面。按理說黑的層面是看不到的,它是表示陰嘛,所謂代表陰面,陰面裡恰恰是一個白點,你說是不是你內心深處的感受,你內心看不到,對不對?但是它恰恰能作用啊,是不是那個白點嗎?陰面恰恰它裡頭是個白點。那個陽面裡頭恰恰是個黑點,陽面就是我們所對的世界呀。我們所對的這個世界,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得到,但是它恰恰有一個我們看不到的規律在支配它,就是那個黑點嘛。這是我們的生命世界構成的嘛。
在這一陰一陽變化當中,它產生了生命所有的現象。所以說最高的起卦的東西它可以不用外界的這些銅錢啊,不用,它直接用那個感受就可以出來,這就是他們中國傳統裡所謂的這種“天人合一”。因為它發現了這種陰陽之間的變化,就是說,它發現內心深處的變化跟外界的環境有某一種內在的聯系,它又互相依存的。所以說你看,它還是有分別的嘛,無論是什麼相,還是有分別。
它認識到這一步,已經相當了不得了。它發現這一切一切都在一個生命那種本體裡頭,為啥?一個大太極圖。它整個那個太極呀,它不是一個片兒,你可不要以為它是一個平面圖,不是,它整個是一個球體。這個球體這半頭呢,它是黑面,這半頭是白面,它整個是個球體。而且是無規則的,在一直不斷的運行的,那是真正的太極。它整個轉起來的時候,不就看不見了嗎?它可以任何一個角度在轉,它都是圓滿的。
這就是我們的世界,我們認為的有為相法空間的世界。而那兩個層面是什麼呢?在它兩個分別點,你看,它一個黑點,一個白點,它從根本上的分別是什麼呢?就是我們意識層面的“能覺”和“所覺”。所覺是你所對境,能覺是你本身內心感受,這就形成了這個世界的東西。世界的大小跟你有關系嗎?宇宙大小跟你有關系嗎?你生存的空間就這麼一點。所以說在整個人那種生命周期裡頭,你這個命運太好捉摸了,它就那麼點。
你不要把它跟那個世界聯絡起來,沒有那麼大,你那個生命現象的變化,就是你那個生命空間,你那個生命空間太好捉摸了,就是這麼點,緩緩幾十年哦。我們緩緩幾十年很短的嘛,所以要是算命很好算嘛,非常容易就把握得住這個人的生命軌跡。按這個道理你去觀察這個人的生命,不是很簡單的嘛,非常簡單呀,基本的狀況出來。你要是把個人的生命現象,跟那個整體世界聯絡起來,你就覺得:哎呀,這個人的命好復雜好復雜。一說這個人算命算得很准,就覺得很神奇,其實你為啥覺得神奇?因為你往往把自己跟這個世界聯系起來,其實你跟世界有什麼關系呢?人家薩達姆被趕下台,跟你也沒有關系。
所以說人家古人講,不要杞人憂天嘛。所以你說,《周易》怎麼玩?《周易》這套學問在你這裡就是你個人的生命現象。以你作為一個契機點,一個緣起處,那你就可以演化出無量來了。為啥?那你那個親人、眷屬,無量劫來,那太多了,那就不是《周易》能算出來的了。那時我開玩笑,我跟他們算《周易》的說,我說你根據我現在這八字算算我沒生以前在哪?時間它是無止境的嘛,可以推的嘛,你既然知道我現在,你肯定知道我那時候,能知道我以後,肯定知道我以前嘛。
所以說算卦怎麼樣怎麼樣,那個東西完全是憑心境的,啥叫心境?就是你對它所依存的道理認識的層次。八卦象數它只是一個現象,它只是表現那個真理的一種方法,它通過那種象來表現那種變化的真理,你認識清那個真理,你把那個道理認識清楚了,那個方法很簡單,那你玩得就是出神入化了。啥叫出神入化?你把那個精神實質你搞懂,從那裡你體會出來的道理,體會出來的感受,所獲得方法,才能真正的變化萬物,你必須得這樣理解,你不這樣理解,你沒有辦法理解。
拿世間任何一種現象都可以解釋得通,比如說雕刻師。雕刻師他必須得體悟那種雕刻的精髓,他得去入神,他得去感受那種作品精神內在的東西,他得把那道理實質的東西,體悟得淋漓盡致,他才真正的把那方法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他所雕刻出來的東西,那種神韻變化萬千,它不是死板的,它有生命力呀。人家看這種作品,就有生命力。所謂的靈氣嘛。這就是心跟物,能夠溝通嘛。內心的感受通過你這種緣,什麼緣?比如說你搞雕刻的,這種緣,你把你的生命力跟那外在的東西互相感應了,所以它那種東西最珍貴,也最值錢。你看那些搞雕刻的藝術大師,那一件作品上百萬多少萬,那不是福報嗎,是不是自性的福報?你再用那“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去觀察它,是不是應無所住啊?他腦子裡意識心裡面對外在的東西沒有什麼感受了,他進入他內心實質的真實的境界去了,他所依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