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师开示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佛光法師:解讀《金剛經》第十八講  

佛光禅師解讀《金剛經》第十八講

法界何為通化?我們要懂得法界的意思,有個大概的印象。“法界”是依某一種法而建立的界限。法依何而生呢?法依所謂的心生,而心有所謂的真妄之說:所謂真心,所謂妄心。真心是對依聖道解脫那些聖者們講的(是對除佛以外那些聖者們講的,也包括菩薩﹑緣覺﹑聲聞,這三乘聖人講的),他們所處的叫一真法界。而六道凡夫呢,他所處的叫虛妄有境界﹑不真實法界,因為他體現的是空苦無常那種現象;而三乘聖人他所居的境界是什麼,體現的常樂我淨,常樂我淨也是相對的來講那種常樂我淨,不是絕對的,絕對的只有佛境界。

十法界嚴格來說不能稱十法界就九法界,因為佛的法界在九法界中通通都是自在的,於一切法中而得自在,嚴格來說佛法不能單獨算一個法界,包容著一切,而又獨立的圓滿的存在,這就是所謂的法界的大概的一種概念。但是在九法界當中,咱們暫且說十法界吧,每一個都互相輝映,相得益彰。我們現在所居的國土叫凡聖同居土,裡頭就包括聖人所居的法界,凡夫所居的法界,都有。

那為什麼稱為通化之分呢?把昨天講的大概反串一下,何為通化?通有通達之意,有無分別之想。你能夠建立起來法界的根源,你去尋找﹑觀察到建立法界的緣起,一切的緣起根本,你能夠在任意之間而去變化(何為“任意之間”:因為所有的法界無非心生則法生,法生則有其界限可得,所以稱為法界)。你了知一切法的緣起建立,這個緣起的作用力你了解了呢(一切法相的根本你了解了)那一切法界的那種幻化力——在這個法界當中變化運動的規則——你也就掌握了。

比如在人道法界當中,你得到人道的道理的時候,你成為人王地主。因為你掌握了人道世界的某一種力量﹑變化規則,然後你就得到他的力量了,你就成為這個人法界法的代表﹑法的象征。在中國古代就稱為君王啊天子啊,在國外也稱為國王啊,包括原始社會也有部族首領啊。為什麼會有這樣一種現象出現?因為這種現象就代表了法性的平等,法性的存在。

人法界法性的作用的存在,他存在於眾生的心中,而眾生的心本來是無明,沒有實有的東西,緣起性空,本來是空性,我們怎麼從現象有進入絕對空呢?這是關鍵性的東西。這是有人類歷史以來,所有的宗教家,所有的信仰,所有的這些人文思想全部是這種課題,這種話題,都在追求一種所謂永恆的現象,永恆的生命,都在向外馳求。

這種永恆的生命存在不存在?可以說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通通都在研究這個問題,以實際的生命現象來參悟、解讀這個問題。你去用心的去觀察,都在從某一個角度、某一個層面,來延續他的生命。就拿最平常的老百姓來說,平常老百姓婚喪嫁娶這種文化現象的存在,什麼仁義禮志信啊,信念道德觀的存在,就是每一個百姓他那種生命現象的延續。你看他那個族群,他那個部落,換句話來說他那個生活的群落,象征著一種生命,而這種生命就是所謂的理性的世界。這個理性的世界存在於他所信仰的他所信奉的觀念,以及他用他的觀念來作為絕對的原則去奉行,始終如一的奉行,然後應結出來那種力量,那個叫延續的生命。

你說“法”有沒有生命?決定有生命。中國有一個最傳統的觀念,別管現在社會變化成什麼樣子,他還要尊老愛幼,沒有聽說哪個兒子把爹揍一頓,人贊歎他。這種力量存在於什麼呢,有沒有人告訴你?人人都要遵守這種規則,是不是一種生命啊,這種生命從哪兒來啊,從他的思維和行為來的。多少人的思維,信念、觀念,主觀意識加上他的行為,始終如一的去奉行那個原則,結果那個原則就成了生命了,他具有絕對的力量和權威。

包括皇帝他更得以身示法,帝王君主更得作表率,他要是違背那個原則,叫無道昏君。你看那種生命是不是永恆的?延續了幾千年,依然如此。別看現在中國人講,要接受什麼思想,開放什麼,你放心他從骨子裡變不了,他的種性就已經成這個樣了,你看中國跟外國人的混血兒,他骨子裡頭還是有一種思想,還是要親近中國傳統的東方文化。

不明白生命跡象的時候叫業力使然,明白的時候叫報身受用。人性觀念的法則這種原則性的存在,就是我們所謂要修證到那個圓滿報身的受用相,你看人性法則的存在,別管你是哪個階層,他必須得遵守,就是最混帳的東西也不敢把他媽殺了去,所以說圓滿存在,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層面都無不顯現,他必須得顯現,這叫圓滿報身的受用。

在我們自身生命現象當中,有沒有一個永恆的東西呢?從那個現象我們觀察到什麼呢,我們應該細審觀察到在我們自身生命現象當中,有沒有脫離開這一切生命現象的實質存在?決定有。決定有一個你滅不掉的東西存在。你只要發生現象緣起,你只要生出念頭來,他就存在,他就顯現,你在沒有生念以前那是絕對清淨,那叫不生不滅。

你生滅以後,那種報身就存在。你只要一生念,別管任何境界裡,只要你生念,能覺和所覺,能覺心和所覺境這兩個東西一作用,那個東西就出現,而且是絕對圓滿的,他會遍及在你生命的每一個空間和角落裡,無不顯現。

為什麼佛稱為圓滿報身盧捨那佛呢?他有三身受用,法身我們不用提,不生不滅就是法身,本來具足嘛。我們關鍵要知道什麼叫報身?因為這個報身是我們能夠透過現象界生命的演變能夠去真的獲得利益的一個途徑。我們修行的一個最終的目的是什麼?是得到圓滿受用的報身,得到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自然成就,無需去修。

關鍵是圓滿報身。報身是什麼呢?首先懂身見的意識,你看,還拿剛才那個例子來說,道德規范力來說,這個道德規范力有沒有具體的形象呢?沒有嘛,這叫色界沒有。你說他有一種什麼具體的力量存在沒有?他沒有什麼具體的力量,他能跳出無色界的范疇啊,無色界他有受啊,有那種力量的存在,以定受報身啊,無色界以禅定為身見,局限在一種境界裡頭,但是這個道德規范不局限在任何境界裡頭,他不是說特屬於某一類人群吧,所以他就沒有所謂的定境,定境就是無色界天人的身。

跳出色界無色界,欲界當然別提了,欲界肯定跳出去了,所以這是三身具足德。這是在人法界當中,所顯現的圓滿報身。“人性”,你不要把那個道德規范看作是很多人的共同性,不是。也不是很多人,也不是很少人,沒有多少的概念,他就叫法爾如是的道理。什麼叫法爾如是?這個法就是這樣存在的,這個道德規范力就是這樣存在的。

你說他為什麼存在,不知道,你能找出來為什麼嗎,因為人性觀念的緣起建立,伴隨著這個東西就生出來了,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而這個法則,這個道德規范,就是他那個報身所對,就是人類社會、人類這個人群,他的報身受用。什麼叫報身?生活在這個空間裡的每一個人都有這個報身,也包括這個絕對的法,他叫絕對的法則,只要在人法界當中他都適用。

咱還知道禽獸也如此的現象,小烏鴉還知道反哺養老烏鴉呢,同樣這個法在他那裡也作用,因為他在這個法界當中。我們通過總體的現象,又怎麼看到個體的現象呢?關鍵要解決什麼問題,我們現在這個個體的生命,我們作為個體生命,怎麼樣找到圓滿報身,嚴格來說不是修,是找到。今天你們豎著耳朵聽准了,絕對不會有第幾回再給你們講了,為什麼?因為這個不可能聽到很多遍。你能把這個圓滿報身找到,念念起觀照,你就念念起受用,自然跟他建立絕對的規范,自然就受用他那個現象。

圓滿報身在哪兒呢?這個道理不是很好理解,但是你通過我這個描述去理解一下,我們生活這個經歷,一天下來,都會有好壞善惡的感受,思維觀念意識,通通都有,這些東西從哪兒來呢?在你的生命現象裡,他存在於什麼現象裡頭?

我們那個永恆不變的生命,在你這個生命現象裡他是怎麼存在,你得找到切實的感受才能進去啊,這個不是理性的思維啊,完全都是那種真正境界的一種參悟。不是理性的思維,我們現在就在找啊,一天下來,你的生命中哪個現象叫心體?你說好是心體,壞是心體,不好不壞是心體,你有沒有觀察到呢?

被消融的肯定不是心體,心體是不生不滅的,他從來不生也從來不滅。而且無色聲香味觸法的,而且你一生的生命絕對圍繞這個東西,他不會差啊,你念念離不開他,你絕對離不開他,你只要起念他就起作用,你先別管能覺所覺你不管他,你只要起念,有緣起建立,他就起作用。

我一說你就明白,明白得很。我們聽到這個聲音,聽到聲音這個作用過程,背後有個力量,你能看得到嗎?為什麼會發生那個作用,必須得有具足的功德才能發生。什麼叫具足的功德?你所有的條件都得具備,才能發生那種過程,不然你不可能聽得到,也不可能有聲音差別相,能覺和所覺背後有一個東西,背後有一個實在的東西。

把那個作用現象放開,怎麼就放開了呢?我看到那個問題的時候,我跟那個問題就已經分開了,這是同時的。你順著這個觀念去想,有任何感受,感受是內外的統一,內所覺心和外所對境統一的現象作用,你就觀察這個現象,每一個現象發生的時候,他會有一個不動的東西在作用,你會很清楚的感受到這個現象的生生滅滅,你就反思你自己的這個現象,他會有一個很清晰的感受,知道這個現象的生滅。

我們一般都把他忽略不計的,就注意到現象的生滅當中去了,我們通通都要把現象注意到,不注意產生現象的本體啊,這個本體絕對是離開能所二境的,怎麼離開呢,你得要能所二境發生作用,發生作用的當下,因果同時啊,發生作用的當下叫因啊,作用的果就是那個。我給他起了個名叫生命現象的作用力的背後,那是我們要的報身。

用現實的例子舉例說明,比如你去學開車去。啥叫能覺心所對境,我要開車叫能覺心,所對境是車,這兩個境界產生作用,產生作用的背後,你說他有相,有形,有空間沒有?你那個駕車技能有沒有具體的環境約束?那是不是報身啊,那就是你受用的東西,你掌握這個,而不是掌握那個了,這個絕對要離開當時你那個現象了吧,絕對要離開能所二境了吧?

你安住於報身境界的時候,你那個能所二境是不是消融的?你必須得安住於報身啊,然後你能所二境才不會成障礙,你要是光注意能所二境,你只會開一種類型的車,你不會開第二種類型的車,恰恰你已經跳出能所二境的障礙了,你才能進入報身境界,而且他是圓滿的,他那種技術在任何的境界裡都能用,稱為圓滿報身。

拿這個現象你再類推就推出來了,我們的生命過程也是這樣的啊,我們一天當中所對境和能覺心,這一切的作用現象同時發生就是那個。你關鍵能覺的是什麼,你要弄清楚了,這就是發心啊,這裡頭有一點差別,記住了,你去發心學開車的時候,這就是種性問題啊,你發心去開車的時候,你就得到開車的受用。

你要發心成佛呢?是不是得成佛的受用,你能學會開車,肯定能把成佛的東西弄出來,你看我們發心成佛,我們也建立能覺心和所對境,能覺心是我們發心成佛,對吧,所對境是佛菩薩啊,三寶境界,所依境、皈依境,這樣搞搞搞,就搞出來了。

什麼叫修行?就像前面講的就是這個過程,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你怎麼去跟你那個信念原則去規范呢,這是關鍵問題。開車得先學掛擋啊,方向盤啊,這個修行的路子是怎麼樣的路子?把耳朵豎好喽只此一遍,再想聽,聽不到哦。

你首先明白“佛”是什麼意思,咱明白,用經文上套一句詞是什麼,如來功德不思議啊,眾生見者煩惱滅,這是佛的具體一個形象,我們先明白這個信念,就像我們要學開車得知道開車有什麼好處啊,我們先明白:如來功德不思議,眾生見者煩惱滅,這是我們具體化一個形象出來。

然後我們開始建立一個能覺心,所對境,能覺心是我們要發心成佛,我們知道佛肯定能去煩惱啊,解脫生死煩惱啊,什麼什麼的多了,所對境是我們要皈依三寶啊。

皈依三寶的一開始,其實就發生了一個作用,什麼作用呢,煩惱的熄滅,煩惱在熄滅。我們每天念佛也好,坐禅也好,做功德也好啊,真的把煩惱熄滅了。這個熄滅的作用是什麼?能熄滅煩惱的作用就是法身真理的作用在起作用。

但是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強啊,我們沒有那麼強烈的感受,還會有煩惱,還會升起煩惱為什麼?因為技術還沒有熟練,還沒有完全掌握那個技術。

日常怎麼修行呢?怎麼就叫修行,你得真正的用心對那個東西去謹慎行事,不放過一念,每一念都要跟所對境參照去,你怎麼樣能把那個開車技術練好,用念用心體會每一個動作,學佛也是這樣,你跟那個真理建立絕對的相應啊,用你的心念跟他去溝通,跟你所對境去溝通,去感受,這就是生命的作用力發生了。

你每天都在做這些事,我們每天所對的一切境界建立的時候,你記住就思維一句話,“畢竟空不可得”,這就是進入絕對嘛,由相對有而進入絕對空,你總這樣訓練不就跟那個開車一樣嗎,不停的修行嘛,什麼叫不停地修行?你所對的一切境界都是修行,你抓住不放,就象你開車一樣,你修得熟練的沒法的時候你就成了。

什麼叫熟練,那個標准是什麼?就是不生二念了,見到一切境界就不生二念了畢竟空,你一看他就是空的,行了,你就成了,這就是圓滿報身受用了。這是我們能修行能得道實質受用就從這兒開始。

你說可能不可能成就,絕對成就,其實是最多三年,超不過三年,你必然能證圓滿無量光報身,阿彌陀佛報身了,你真的按照師父這樣講的去做,最多三年,那十年你就大成就了,那個報身受用可以有形,可以無形,你三年建立一個無形的受用,以幻象來覺悟一切,普度一切,但是你還有一個依存這個身,如幻這個身還存在。你十年,就連這個身都跟那個統一起來了,有十年的功夫,你這個如幻業報身,跟那個圓滿報身就無二無別了,就跟佛祖一樣了。

這是修行的方法,是從一個相對有進入絕對空的方法,但是你這個信念一定要堅固哦,你信念堅固不了的話,你沒有信念力,智慧作為力量的源動力的話,碰到一些境界你肯定會消失的,肯定會有障礙境界消失你這個道心的,這就是說為什麼我們所依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們修行的所依境界是非常重要的,所依境界就是你要有絕對的真理這種信念、堅固的力量、行為作為一個福慧資糧。

所以說福慧資糧是非常重要的,沒有的話你很快會碰到境界啊,順境啊,逆境啊,通通都會消失你的道心。福是我們行為的增上,絕對地跟佛教誨的沒有二話,智慧是我們對絕對的真理,清晰的認識,這就是福慧二資糧,你准備這二資糧時間會長一些,可能會十年二十年,但是真的修起法來,我告訴你,充其量不行的是三年,快的話三七日就解決問題了。

《楞嚴經》裡佛講了嘛,快的話三七天就解決問題,什麼出三界粗相生死全部都了脫了。這個了脫是絕對的證入了。是證入不是說那種理性的偏執。你能達到這種地步,就是你能去契入圓滿報身的受用,這同時你就離色離相了。因為你要開啟不了報身的受用,沒有辦法達到下面這下一步,叫離色離相。

光說離相,你不知道怎麼離啊,啥叫離相,你不會開車,你怎麼也離不開那個相啊,你真正的純熟受用了,那你就可以離開所有的車型,類別,這叫離色。離相是我們對這個車的執著。廣的來說,就是我們自己在這個生命現象這個過程當中你去體悟每一個瞬間,這個每一個瞬間的背後,就是那個絕對清淨的本來。

你看看,每一天你過來的時候,其實你最後你落到什麼了,什麼也沒落到,誰說你不清淨了,以後誰說你不清淨,你問他:“你說我不清淨你說我有什麼,有什麼我都給你”,什麼都落不著,那本來法性是清淨平等的,你離不開那個法性。什麼好壞善惡,什麼尊貴卑賤,到頭來都一樣啊,你說他有分別嗎,法性絕對平等啊,什麼好壞善惡、尊貴卑賤到頭來都一樣,不要說死的時候,不死的時候都一樣。

我們要明白,雖說離色離相,但是還得依色依相,依色依相能見無相,你不依有怎麼會看無呢,世界是美好的。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這一句話就說明實在問題了,這幾句話正好證明我們所講的:報身是什麼?“須菩提,於意雲何”。你能理解嗎?“佛可以具足色身相見不?”“不也,世尊”。你成佛的境界是不是一定要有我們生命現象當中一種完美的生命現象,完美的生命現象以身體為代表,以這種完美的生命現象出現,就是我們有為相法裡頭所謂現象界生命當中完美的生命狀態出現。成佛的境界是不是要以這種現象出現?我用一個很淺顯的名詞來說,成佛是不是一定要變得很漂亮?不可以具足色身見,不能以我們所能觀察到所能感受到的完美現象,佛是不可以具足色身見,不可以圓滿的我們所能感受到的生命現象,不能以這種現象來證明你是否成佛。

“不也,世尊”。當然不可以了,“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為什麼剛才講的佛,這裡又講如來呢,我們真實有的那個生命狀態,他是超離這個好和壞相兩邊執著的,如來是我們真實有的生命境界,我們真實有的生命境界是絕對超離我們思維境界當中的所謂完美的形象,這是不可以具足色身見的意思。

“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為什麼這樣說呢,“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就是當我們真實有的那個生命狀態當中,本身是具足一切的,他沒有說再多出來一個,我們本身是有,具足一切,所以說在我們真實有的境界當中,那個所謂具足一切的現象報身,他並不是我們現象界中的圓滿相。

“既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只是我們方便理解,有一個名字給他,具足也是一個名字啊,“具足一切”一個名字,超出一切有沒有啊,所以就是方便理解起個名字,絕對不是你想象的具足相。因為你要理解到的具足,叫具足相,已經是相對境界,有具足就有不具足。

這就是我們剛才講的報身境界究竟存在於什麼?我們圓滿的報身境界是存在於無相無形,無生無滅的境界,是法身裡演化出來的。什麼是法身?我們絕對的相信的真理,我們對真理的絕對理解,和絕對增上的行為,這樣的生命行為,建立起來的受用,那叫圓滿報身。

由這個論斷就可以解釋到一個現象,有時候人求佛就特別靈,有人說有時候我一求佛,哎呀事就辦成了,為什麼辦成了?記住了,你以為是佛給你辦成的?是你本來那個真心本性透過這種緣起力,現象出現了。你們每個人都有那個圓滿報身,對吧,因為你的一念真誠,一念清淨,無私無我念。你為孩子能達到最大的無我念,所以你就特別感應道交,那你要說是佛菩薩給你辦的話,有一句話就解釋不通了,那為什麼有時候就不靈呢?佛菩薩還有分別哦?

那是你那個佛性啟動了,你通過無相、思維、放下了,行了,你跟他相契應了,就出來了。以後不要迷信哦,今天地藏菩薩幫你了,明天觀音菩薩幫你了,輪著給你值班呢。你拜佛不靈,不是人家不靈,是你自己不靈,昏頭了就不靈了。“靈”不是上邊一個雪,底下一個火嘛,你得冷冰著點別叫你的心火太旺了。清涼啊,水火既濟。過去道士講的水火既濟,水火相柔啊,那你才能心靈發生了。

這段文字講了我們如何去啟發報身受用的功德,我們不要被現象生命,現象有為空間這種生命作用力所迷惑,你能透過這個有為現象這個生命作用這個行為,後面那個東西我們要去感受他,他同時是存在的,你經常去注意那個,這個就成了如幻的了,成夢中事了。

經常注意那就解脫了,一念解脫處處解脫。啥叫一念解脫?我這一念不注意現象有了,我就解脫他了,誰綁著你了?自己綁著自己。我一念注意這個一念解脫,念念注意,念念解脫。不離這個就不離解脫了呗。比如說手麻,手麻是誰麻呢?心麻過沒有?並沒麻過,你經常進入這種禅觀思維,這種禅觀思維力量大的話,一下你那個相就全部消融了,這就成幻象了、幻覺。剎那,就包括你現在那種感覺,說挪走就挪走了,一下就挪沒影了,本來是如幻的,你把他當真的他就是真的,這就是我們所要知道的報身受用。“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我們講那個真實受用的東西,圓滿相。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跟上面其實是同一個意思,身是什麼?身是內受用,身是我們的內心世界,相是我們所對境界,所謂具足諸相是什麼?我們所對境界是不是一切要豐足,一切圓滿呢?我們自己真實受用那個生命現象,絕對是一切具足的,不需要外界的東西去感召他,他沒有內外之分,所以他就稱為“不應以具足諸相見。”

我們不要認為成佛以後會有外界的什麼變化,不需要。因為你成佛,就是說圓滿成就,圓滿佛陀那種正覺位以後,身心世界跟那個東西是兩個東西,可以說從現象講是兩個受用體,因為你是站在絕對圓滿報身受用體上,他們是站在相對來說不圓滿的業報身來說,這個差別很多。

從一個故事我們可以體會得到,佛祖三月食馬麥,阿難他們就覺得馬麥很難吃,佛陀缽裡的馬麥就很好吃,他是站在圓滿受用體上,他的生命境界,心和境是統一的,他的心永遠都是那麼恆常,常樂我淨,所以他處的境界就是常樂我淨,差異就差異在這兒。

“不應具足諸相見”,真實生命現象是不存在於所有相當中的,只是影現在,象影子一樣顯現在所有相當中,我們所見的所有相是虛幻的不實的,是一種病態相,所以“不應具足諸相見,是名具足諸相”,只是一個名字而已。為什麼這個品名叫“離色離相”?“離色”就是我們要離開有世界,所對境。“離相”是我們內心所依,所謂空,頑空境界,而進入絕對的一種狀態,離開相對而進入絕對,離有和空相對兩邊,而進入絕對。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