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文章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陳義孝居士:佛說無量壽經白話淺釋 四十一 勸修十善  

(四十一) 勸修十善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作眾惡,甚為至德①,十方世界,最無倫匹。所以者何?諸佛國土,天人之類,自然作善,不大為惡,易可開化。
   (這是說不作眾惡即是至德)
   佛告訴彌勒菩薩說:你們能在這個五濁惡世,端正心意,不造惡業,便是至善的德行,太難能可貴了!拿來與十方諸佛世界作比較,沒有一個世界可以匹比。為什麼呢?因為十方諸佛世界,都是淨土,淨土中的眾生,業障輕、智慧高,自然而然所作所為,善多惡少,所以很容易開導教化。

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②、五痛③、五燒之中為最劇苦⑤,教化眾生,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⑦,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這是佛勸世人要斷惡修善才能離苦得樂)
   今天我在此五濁世間作佛,而這裡的眾生都處在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了消除這種劇烈的痛苦,而教化他們,令他們捨棄五惡,去除五痛,和永離五燒。為了降伏化除他們心中的惡念,而教導他們務必受持五善(五戒),以及念佛求生西方,現生便能獲得種種的福德,來世跳出輪回,度脫生死,往生極樂,得無量壽,證大涅槃。
附記:“五惡”是眾生所造的業因;“五痛”為現報華報;“五燒”為生報後報。此段經文是說釋尊降生五濁惡世,目的是要教導眾生如何不造五惡的惡因,便可去除五惡的現報,和永離三途惡道的後報。

佛言:何等五惡?何等五痛?何等五燒?何等消化五惡,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這是世尊自己征問)
   到底什麼是五惡、五痛、五燒?要怎樣才能消化去除?如何才能使這些人受持五戒十善,使到他們都獲得福德,了生脫死,得無量壽,證大涅槃?
附記1:經文所說的“五善”,即是佛門所常說的“五戒”,受持五戒的人,肯定是一個善人,也肯定是一個在社會上受人敬重和受人歡迎的人,所以五戒又稱為五善。一個受持五戒的人,因你受持“不殺生戒”,人家就不會擔心生命被你傷害;因你受持“不偷盜戒”,人家就不會擔心財物被你盜竊;因你受持“不邪YIN戒”,人家就不會擔心妻女被你奸YIN;因你受持“不妄語戒”,人家就不會擔心被你欺詐;因你受持“不飲酒戒”,人家就不會擔心你亂性而胡作非為了。像這樣的善人,才算是一個真正的佛教徒。
附記2:受持五善(五戒)必有善報,例如:世人大多追求長壽、財富、名譽、健康和受人尊敬,你不殺生而放生,就能獲得長壽;你不偷盜而能布施,就能獲得財富;你不妄語而誠實待人,就能獲得名譽;你不邪YIN而對人有禮,就能獲得人家的尊敬;你不飲酒及吸食含有麻醉刺激人性的食品,就能獲得平安和健康。另外受持五戒的人還有一個絕大的好處,那就是它是做人的正因,凡是今生嚴持五戒的人,來生可得人道之果,再次回來做人,繼續修行佛法。

其一惡者,諸天人民、蠕動之類,欲為眾惡,莫不皆然。強者伏弱⑧,轉相克賊⑨,殘害殺戮,迭相吞噬⑩,不知修善,惡逆無道(11)。
   (此後是佛詳釋十惡,勸修十善,這裡先說殺生之惡。)
   在許多的惡業中,其第一大惡,就是欲界諸天和世間的人,及畜生道的眾生,為了私欲而共造殺業,強大的欺負弱小的,所謂弱肉強食,殘害殺戮,互相吞食,這都是因為不知道修善,才會這樣惡逆無道。
附記1:佛教的第一大戒,就是殺生。因為佛教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依此而論,一切眾生既有佛性,則一切眾生都是未來佛,殺害眾生,即殺害未來佛,故一切惡中,殺生乃第一大惡。
附記2:《大智度論》說:“殺生有十罪:一、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 眾生憎惡,眼不欲見;三、常懷惡念,思惟惡事;四、眾生畏之,如見虎蛇;五、睡時心怖,醒亦不安;六、常有惡夢;七、命終之時,狂怖而死;八、種短命業因緣;九、死入地獄;十、出為人時,多病短命。”
附記3:明時之蓮池大師,作了一篇“戒殺放生文”,讀之令人起恻隱之心,興慈悲之念,值得一讀再讀。這裡僅將它開頭的一段話,語譯如下:“世界上最珍貴的是生命,天底下最悲慘的是殺害生命。是故凡是有生命的動物,每當被擒被抓,無不競相逃命,虮(虱的幼蟲)猶知避開死亡,天將下雨即遷徙到安全的地方去,乃至蝼蛄和螞蟻那麼微小的生物,亦無不是貪生怕死的。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還要想方設法地在山上和水裡,乘他們不備之時偷襲他們,用彎曲的鉤和筆直的箭,千方百計地去搜羅抓捕牠們呢?不但使牠們嚇破了膽和魂飛魄散,還令牠們母離子散,悲痛萬分。那些被囚在籠子裡的,就像關在監獄裡一樣,失去自由,或被刀砍放在砧板上的,就像凌遲碎割一般,慘不忍睹。”蓮池大師之文,真是情盡理至,讀完全篇,令人十分感動。想到動物被殺,由逃命、驚惶、哀叫、掙扎、流血、抽搐、斷頭、剖腹等等緊張而悲慘的情景,你還忍心殺動物、吃眾生肉嗎?須知:修道就是修心,修心應從“慈心不殺”下手,因有一份慈悲心,就有一份功德也。
◎注釋
①至德 至善的德行。
②五惡 殺生、偷盜、邪YIN、妄語、飲酒。
③五痛 由五惡所招感的現生種種的痛苦報應。此五痛只是花報而已,所謂“花報”,花開在結果之前,故花報是對後得的果報而言。譬如人以不殺生為業因,今生即得健康長壽,是為“花報”;最終必得涅槃之妙果,是為“果報”。
④五燒 造殺、盜、YIN、妄、酒五惡的人,生時受到國家法律的制裁,死後又墮入三惡道,謂之“五痛”,其痛切身,猶如火燒,故喻之為“五燒”。此五燒是指果報,亦即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苦報。
⑤為是劇苦 為了消除這樣劇烈的痛苦。
⑥降化其意 降伏化解其惡心惡意。
⑦五善 即五戒。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
⑧強者伏弱 強大的欺負弱小的,亦即弱肉強食。
⑨轉相剋賊 “轉相”是互相,“剋”是剋制,“賊”指殺害。轉相剋賊就是互相剋制,彼此殺害。
⑩迭相吞噬 “迭相”是互相,“吞噬”是吞吃。
(11)惡逆無道 所作惡行違逆人性,沒有道德。

後受殃罰,自然趣向。神明記識①,犯者不赦②,故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盲瘖痖③,愚癡弊惡④,至有尫狂不逮之屬⑥;又有尊貴豪富,高才明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這是說殺生者的生報)
   造作了任何的殺業,一定都會遭受災殃的懲罰,那是自然而然的後果,決不是什麼神或主宰罰你,而是你造作殺業時所起的惡念種子,明明白白地種在自己的阿賴耶識裡。這種種子遇緣就會生起現行,凡是犯罪的人都不得赦免,一定惡業惡報,所以世間才有貧窮、下賤、乞丐、孤獨、聾子、盲人、啞巴、白癡、丑陋,乃至跛子、癫狂、完全不像人的一類人;與此相反的,世上也有許多尊貴、豪富、有才能、有智慧的人,這都是由於過去生中行慈盡孝、修善積德所感得的善果。

世有常道⑦,王法牢獄,不肯畏慎⑧,為惡入罪,受其殃罰。求望解脫,難得勉出⑨,世間有此目前現事
   (這是說殺生者的現報)
   世間無論古今中外,都有國法或王法,還有拘押罪犯的牢獄,和治罪的種種刑具。可是作惡的人,不畏王法,不肯謹慎做人,當作惡犯罪被繩之於法,罪輕的被關進牢獄,刑期未滿,很難獲得赦免從牢獄裡出來;若犯重罪(如殺人),判處死刑,罪有應得,自作自受。這種現生即得報應的例子很多,是現社會常有的事。
附記1:現今世界的動蕩不安,戰爭頻仍,皆因世人恣殺動物,嗜食眾生肉,有以致之。古德便告訴我們:“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世上為什麼有刀兵劫?都是從口中吃出來的。世人為了口腹之快,一天不知殺了多少動物,這些動物不甘被殺,投胎回來作人時,為了報復,我殺你,你殺我,乃至發生大屠殺,這就是世界動蕩不安、有戰爭禍亂的原因。
附記2:佛的祖國迦毘羅衛國,被鄰邦憍薩羅國的琉璃王所滅。琉璃王派大軍攻打迦毘羅衛國時,把整個迦毘羅衛城殺得七零八落,所有釋迦族的男人及女人,都死於非命,可謂屍體遍地,慘不忍睹;而釋迦佛當時頭痛。釋迦族人為什麼被琉璃王派大軍所殺?那是因果的報應:無量劫以前,有一個漁村裡的人,抓到了一條魚,這條魚很大,全村人把魚肉分了食。當時只有一個小孩沒有食魚肉,但他覺得好玩,用木棍在魚頭上敲了三下而已。無量劫以後,當琉璃王成為憍薩羅國的國王時,他對迦毘羅衛國的釋迦族人,始終懷著仇恨的心,不把釋迦族人消滅,難消心頭之恨,所以他決定消滅釋迦族。釋迦族就是無量劫以前住在那個漁村裡的人的後身,琉璃王就是那只被人分食其肉的大魚的後身,而釋迦佛則是那個用木棍在魚頭上敲了三下的那個小孩子的後身。以前漁村裡的人分食魚肉,今天魚的後身琉璃王把整個釋迦族人消滅,小孩子在魚頭上敲了三下,所以當琉璃王滅釋迦族之時,佛正在頭痛,而且一痛三天。可見因果之事,實在可怕!
附記3:目犍連是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稱。他的神通已證到“神境智證通”,這種神通可以在一想念間,十方無量國土都能一一到達。至於無變有,小變大,以及移山倒海等等乃其余事耳。當佛的祖國迦毘羅衛國城,遭到NFDA1薩羅國的琉璃王的侵略時,佛以前曾經三次坐在大路上阻攔琉璃王大軍的前進,琉璃王每次遇到佛雖然都下令退軍,但是報仇和侵略的恨心始終沒有平息,佛知那是因果的報應,應該作個了結,故佛於盡了愛國之心後,便任由他去。可是目犍連卻想以神通之力去營救城中的人民。琉璃王以百萬大軍將城圍得水洩不通,目犍連卻使用神通騰空飛出城中,將城中五百優秀的釋迦族人盛於缽中,再由空中飛出城外。當他到達城外打開手中之缽一看,盛於缽中之人竟然都已化成了血水!至此目犍連才完全明白因果的法則是不可違的,就算有神通的功夫,也是敵不過因果的。他自己後來被外道用木棍活活打死,那時什麼神通也用不出來,這也就是證明神通是不敵因果的。
◎注釋
①神明記識 指人的神識明明白白的將人一生所造的善惡業都記在阿賴耶識中。
②犯者不赦 犯罪的人不得赦免。
③聾盲瘖痖 指聾子、盲人、啞巴。瘖痖即啞巴。
④愚癡弊惡 “愚癡”這裡是指白癡;“弊惡”是丑陋。
⑤尫狂 “尫”是跛腳;“狂”是顛狂,相等於精神分裂症。
⑥不逮之屬 完全不像人的一類。
⑦世有常道 這裡是說世間有懲罰罪人常用的方法,如牢獄、極刑等等是。
⑧不肯畏慎 是說惡人不畏王法,不肯謹慎做人。
⑨難得勉出 這裡是說很難得到赦免從牢獄裡出來。

壽終後世,尤深尤劇,入其幽冥①,轉生受身②。譬如王法,痛苦極刑③,故有自然三塗④,無量苦惱,轉貿其身⑤,改形易道⑥,所受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⑦,自然趣之,當獨值向⑧,相從共生⑨,更相報復,無有止已⑩。殃惡未盡,不得相離,展轉其中,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說殺生者的後報)
   殺業深重的人,一旦壽終,後世所受的果報,特別深長和劇烈。他一定墮入三惡道中,流轉生死,改頭換面,受其應得之苦報的身形,這猶如世間的王法,對犯罪的惡人施與不同的極刑一樣,三惡道則是依照其所作罪業的輕重,自然而有刀途、血途、火途的不同罪報。
   這些眾生,剛賣出畜生身,又買來餓鬼身或地獄身,改變一次身形,便變易另一種惡道,總之不離三途之身。壽命或長或短,那也完全聽憑自己的神識隨著善惡業去受報。而且在三惡道之中總是獨來獨往,無人陪伴,唯一緊隨著他、與他共生一處的是他過去所殺的冤家債主,對他無有休止地有冤報冤,有債討債。在他所受的殃罰尚未完畢之前,如影隨形,避也避不了,於是共同輾轉於三惡道之中,輪回生死,還債償命,無有出期,難得解脫,這種痛苦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
附記:這裡說一個冤冤相報的真實故事:唐朝有位知玄和尚,德行高深,唐懿宗對之十分崇敬,封他為悟達國師。有一天,唐懿宗賜他沉香寶座,沉香木是著名的薰香料,有著高貴的清香氣息,足見皇上對他恩賜之優厚。然而,從這時開始,他的膝蓋生了一個人面瘡,使他痛苦異常,當時之名醫皆束手無策。好在他在四川遇到迦諾迦尊者(乃賢劫中之第二佛,過去七佛中之第五佛拘那含牟尼佛的化身),教他修忏悔,以三昧之水洗之,人面瘡得以痊愈。在他以水洗瘡時,人面瘡對他說:“在漢朝景帝時,帝聽信袁盎之言而殺晁錯,往昔之袁盎就是你,而晁錯就是我。我當時被殺,對你恨之入骨,所以累世以來都在尋找報復的機會。可是你十世以來,都是高僧,戒律十分嚴謹,冥冥中戒神在旁保護,使我無法近身,一直都沒有下手的機會。等到現在,由於你受到皇上的恩寵,待遇過分的豐厚,已經達到奢侈揮霍的地步,你動了名聞利養之念頭,陰德已經虧損,所以我才能接近你、來害你。如今承蒙大聖人出面調解,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那麼我們之間的夙冤,也就到此為止,以後我不會再和你作對了。”悟達國師因感激大聖垂慈,使他的多生宿冤,得以解除,遂著《慈悲三昧水忏》三卷,留傳於世。

天地之間(11),自然有是(12),雖不即時卒暴應至(13),善惡之道,會當歸之
   (這是說因果報應絲毫不爽)
   在三界六道之中,自然而有這種的因果報應。雖然有些報應沒有立刻暴發出現,但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是真實不虛的,當因緣會遇時,肯定自作自受,絲毫沒有差錯。
附記1:佛門中有一個“十來偈”,那是揭示現在和未來的果報的十個偈,因為每一偈皆以“來”字作結尾,故名“十來偈”,十來者: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悭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喑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附記2:關於因果報應,人們慣常見到的事例是:世上有許多人心地非常善良,生活卻很困苦;又有許多人無惡不作,卻能享受榮華富貴。要了解此事的真相,須先明白因果通三世的道理,佛經有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一個人現在世心地雖然很善良,生活卻很困苦,那是過去世的惡因所帶來的苦果,但他心地善良,未來世肯定美好幸福;一個人雖無惡不作,卻享盡榮華富貴,那是過去世的善因所帶來的美果,但他今生無惡不作,未來世肯定墮落受無量苦。古德有一首詩說得好:“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詩的含義是:唯有善的功德,才能像永遠不枯萎的青松,歷久彌青;一切惡的勾當,雖能令人得利於一時,但當業障現前時,必然自食其果,所以說“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附記3:世人對因果報應,心中還有一個疑問,就是:既然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那麼信佛念佛又有什麼用呢?其答案是:絕對有用!佛經有說:“障重眾生念佛觀。”意思就是說,多念佛可以消災免難。佛菩薩怎樣為眾生消災免難呢?須知:諸法須靠因緣俱足乃生,“因”雖然熟,而“緣”不足,果報即不成。佛菩薩即在緣字上下功夫,以減緣、增緣,或不增不減緣的方式,來救助眾生。減緣的方式,例如你所要乘搭的班機會出事,佛菩薩使你因某種事故而誤時,趕不及搭該機而免於難是。增緣的方式,例如某人墜河將死,因念佛菩薩名號,忽見身旁有一木,抱之而得不死是。不增不減緣的方式,例如有人要殺你,佛菩薩便使這個要殺你的人忽然心生慈悲,想到冤冤相報何時了,於是決定不殺你是。
附記4:佛經常說,有如是因,得如是果,又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以及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善惡昭彰,因果難逃。佛這樣苦口婆心地告訴我們因果的定律,目的是希望我們了解因果,相信因果,從而改邪歸正,去惡行善。因為命運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誰能改邪歸正和去惡行善,誰就能化陰霾為彩霞,創造出一個美麗而燦爛的春天來!

是為一大惡、一痛、一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14),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一大善也
   (這是勸人應斷殺生而修十善)
   殺害眾生,是十惡業中,第一大惡(惡因),所受的痛(現世華報)和燒(後世果報),當然也是第一等。這種果報至為慘烈,譬如大火焚燒人身那樣的痛苦,而且是綿綿不絕、相續不斷的。如果誰能於此娑婆世界,專心克制自己的意念,令它不起殺生的惡念,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是之人,今生可得福德,來世生天享樂。若能加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則能橫超三界,往生極樂,證得如佛一樣之大涅槃。若能斷除殺生惡行,乃是人生中第一等大善事。
附記1:“一心制意”就是自淨其意;“獨作諸善”就是眾善奉行;“不為眾惡”就是諸惡莫作。而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乃是佛在《阿含經》中所說的話,也是諸佛對全人類的寶貴教誡。善與惡怎樣分別呢?能夠不殺生、不偷盜、不邪YIN、不妄語、不绮語、不惡口、不兩舌,不貪、不瞋、不癡,就是善,反之就是惡。
附記2:關於不殺生,不但不可殺人,連蚊蟲、跳蚤、螞蟻都不可傷害,牠們都有靈性,只要你有慈悲心,牠們是不會來騷擾你的。茲舉一個實例:印光大師早年居住的房間,有蚊蟲和跳蚤,他的侍者要為他清理,大師說:“不必清理,讓牠們在這裡,我可以警惕自己,因為我的德行不夠,不能感化牠們。看到牠們,我會生慚愧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認真反省和修行。”果然,祖師七十歲過後,無論住在哪裡,或是到有很多這種小動物的地方去住幾天,這些小動物都會自動地不見了。可見一個有德行的人,不但可以感化人,連小動物也被他所感化。
附記3: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殺生有十種益: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惡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恆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安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若能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附記4:佛經說一個人如果杜絕了殺害眾生的心,就能普施一切眾生無畏。現舉一個實例:佛在世時,阿難是佛的侍者,所以佛去哪裡,阿難都在身邊。有一天,佛與阿難出外托缽,在路上遇見一只鴿子,那鴿子很奇怪,牠飛得離佛很近,可是當阿難靠近牠時,牠好像有點害怕,不敢接近他。阿難見此情景,感到莫明其妙,於是請問於佛。佛告訴他說:“你現在雖然已經沒有殺害牠的念頭了,但因為你還沒有永離殺心,所以牠見到你就有點害怕;而我不但斷了殺心,連殺生的習氣都已斷除,所以一切眾生見到我毫無怖畏,不僅這只鴿子如此而已。”此可證明,一個永離殺生的人,任何眾生對你都有親切感,很想接近你,使你成為備受尊敬和極受歡迎的人。
◎注釋
①入其幽冥 指墮落三惡道。
②轉生受身 在三途中,流轉生死,改頭換面,隨所作業而受其苦報之身形。
③痛苦極刑 遭受非常痛苦的極刑。
④三塗 又名三途,即血途、刀途、火途。血途是畜生道,因畜生常被人殺,或互相吞食而死;刀途是餓鬼道,因餓鬼常在饑餓,或刀劍杖逼迫之處;火途是地獄道,因地獄常在寒冰或猛火燒煎之處。
⑤轉貿其身 “貿”是貿易、買賣,“轉貿其身”是說在三惡道的眾生,賣了畜生身,又買回地獄身或餓鬼之身,總之不離三惡道。
⑥改形易道 改變一次身形,便變易另一種惡道。
⑦魂神精識 指世人所說的靈魂,也是佛法中所說的神識。
⑧當獨值向 是說在三惡道中,獨來獨往,隨業流轉受苦。
⑨相從共生 互相跟從,共生一處。
⑩無有止已 無有停止的日子。
(11)天地之間 指在三界六道之中。
(12)自然有是 自然而有這種的因果報應。
(13)卒暴應至 “卒暴”是忽然暴發之義;“應至”是報應立至之義。
(14)一心制意 專一其心,制伏其意業。

佛言:其二惡者,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室家夫婦,都無義理①,不順法度②,奢YIN驕縱③,各欲快意
   (這是說悭貪為盜業之因)
   佛說:第二大惡,就是偷盜。世間的人,就連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往往都不講正義和公理,也不依法律和制度,為了過分的奢侈、驕慢和放縱,人人都為自己的快樂著想,而不去理會他人的痛苦。
附記:悭貪為盜業之因,而悭貪之“悭”是自己的東西不捨得給人家,“貪”是人家的東西卻千方百計想據為己有。

任心自恣④,更相欺惑⑤,心口各異,言念無實,佞谄不忠⑥,巧言谀媚⑦。嫉賢謗善⑧,陷人怨枉⑨。主上不明,任用臣下,臣下自在,機偽多端,踐度能行(11),知其形勢。在位不正,為其所欺,妄損忠良,不當天心(12)。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中外知識(13),更相欺诳。各懷貪欲瞋恚愚癡,欲自厚己(14),欲貪多有,尊卑上下,心俱同然
   (這是說偷盜惡業的范圍)
   世人都聽任自己悭吝貪欲的心而為所欲為,諸如:互相用欺詐的手段,誘惑對方上當;或是心口不一,口是心非;或是心術不正,谄媚奉承,對人不真誠;或是花言巧語,博人歡喜;或是嫉妒賢良,誹謗善人,陷害人家受到冤枉;或是在上面主事的領導人,任用親信,讓手下機詐百出,自由自在地貪贓枉法;或是為上司審情度勢,出謀獻策,看看應用什麼方法來詐取財物;或是身在其位卻不是正氣凜然的人,必被其手下蒙蔽和欺瞞,如被手下以虛構故事冤枉忠良等等。凡此種種,皆是置天理良心於不顧的勾當。
   凡以欺詐手段來取得財物,皆屬偷盜。世人就是如此這般地臣欺其君,子欺其父,兄弟夫婦,家裡家外,包括一切所知所識的親朋戚友,全都互相欺詐,人人懷著貪、瞋、癡三毒的心,自私自利,只求自己獲得厚利、快樂,卻罔顧他人之痛苦、死活。這些凡夫俗子,無論家中的長輩、晚輩,或是外面的上司、下屬,大家的心思都是一樣的。
附記:不與而取,謂之“偷盜”。像上面經文所說的以欺詐手段,得人財物,皆屬偷盜。偷盜的范圍極廣,如盜三寶物、盜人財物、盜名、盜色、盜功、盜心、盜聽等等皆是,我們稍一不慎,便成犯盜。其中以盜僧之物(即施主供養十方僧眾之物)之罪最重,以其盜十方僧物,即在十方無量僧中結罪,其過無量故也。《方等經》說:“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
◎注釋
①義理 正義和公理。
②法度 法律和制度。
③奢YIN驕縱 “奢”是奢侈;“YIN”這裡是指過分;“驕”是驕慢;“縱”是放縱。
④任心自恣 聽任自己貪欲的心而為所欲為。
⑤更相欺惑 互相欺詐誘使人家迷惑上當。
⑥佞谄不忠 “佞”是心術不正;“谄”是谄媚奉承;“不忠”是對人不真誠。
⑦巧言谀媚 “巧言”是花言巧語;“谀媚”是用言語求人喜悅,俗稱“拍馬屁”。
⑧嫉賢謗善 嫉妒賢良,誹謗善人。
⑨陷人怨枉 陷害人家受到冤枉。
⑩機偽 “機”是機心,亦即機變取巧的心;“偽”是欺詐。
(11)踐度能行 這裡是說看看能不能實行,或能實行到什麼程度。
(12)不當天心 置天理良心於不顧。
(13)中外知識 “中”指家中的人;“外”指外人;“知識”指所知所識的朋友。
(14)欲自厚己 欲要自己得到很豐厚的利益。

破家亡身,不顧前後,親屬內外,坐之滅族。或時室家知識,鄉黨市裡①,愚民野人②,轉共同事。更相利害,忿成怨結③。富有悭惜,不肯施與,愛保貪重④,心勞身苦
   (這是說造作盜業)
   從事偷盜的人,甚至不顧前因後果,公然集合家人、外人、所知所識的親朋戚友,乃至一鄉一村的人,共同打家劫捨。他們既愚又野,對於偷盜得來的財物,往往因為分贓不均,發生利益沖突,結忿成仇,互相殘殺,結果招致家破人亡,乃至殺身滅族之禍患。
   又有的以欺詐诳騙手段,得人財物致富之後,不改悭貪本性,愛財如命,不肯施捨,因此既要保護已有,又心無厭足,貪多務得,搞到心勞身苦,憂苦不堪!

如是至竟無所恃怙,獨來獨去,無一隨者。善惡禍福追命所生⑤,或在樂處⑥,或入苦毒⑦,然後乃悔,當復何及⑧。
   (這是說偷盜的生報)
   這些造作盜業的人,當其壽終時,因生前不信佛法,又不行善修福,死後業報現前,便沒有什麼可以依靠。以前欺盜得來的不義之財,沒有一樣可以帶得走,唯有一生所造的業力,追隨著他,獨來獨往地在六道之中輪回。作善的人就得福,來世必生三善道;若是作惡就得禍,來世必墮三惡道,到那時候才來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附記1:人生於世,不只是有了生命就可以生存,還要有維持生命生存的資糧,如衣服、飲食、金錢等,缺一不可,否則生命便難以維持下去。因此,偷拿人家的東西,輕者令人傷心,重者使別人失去生命所需,乃至喪失生命,你於心何忍呢?因此,為佛弟子,要光明磊落,不可不與而取。
 附記2:偷盜不一定是偷外人的東西才叫做偷,就是拿自己家裡的東西也叫做偷。中國唐朝時,有一位韋慶植,生一個女兒,常偷吃家裡好吃的東西,或將父母的東西偷偷拿去。不久女兒死了,投生畜生道中做羊。女兒死後的第二年,有一天韋慶植在家大宴賓客,吩咐廚子殺羊招待客人。就在請客的前一天晚上,他的太太做了一個夢,夢見有人對她說:“我是你死去的女兒,因生前常偷吃家裡的東西,偷拿父母的東西,所以死後變成一只羊來還債。明天在父親要殺的羊群中,有一隻具有黑白毛的,頸上有些毛好像一枝金叉的,那就是女兒轉生的,請你們不要殺牠,我會很感激你們的!“第二天,韋慶植太太到羊群裡一看,果然有一隻如夢中所說的羊,於是吩咐廚子不可殺牠。不久,韋慶植從外面回來,問廚子菜肴預備怎樣了?廚子回答一切都預備好了,只是少殺了一隻羊。主人一聽,大發脾氣,命令立刻把羊殺掉。廚子不能不聽主人的話,於是把羊掛起來預備宰殺。正在此時,有幾個客人進來,見掛在上面的,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子,在那裡喊救命。客人叫廚子不可殺,說那是個女子不是羊,但是廚子看見的是羊不是人,結果還是把羊殺了。當羊肉送到桌上時,客人不肯吃,韋慶植覺得很奇怪,追問原因,客人便將所見告知,並說可能是你家裡的人。他的太太這才把昨晚的夢境告訴他,至此方知所殺的,竟是自己的女兒,因為傷心過度,從此一病不起。

世間人民,心愚少智,見善憎謗,不思慕及⑨。但欲為惡,妄作非法⑩。常懷盜心,悕望他利(11),消散磨盡,而復求索。邪心不正,懼人有色(12)。不豫思計(13),事至乃悔。今世現有,王法牢獄,隨罪趣向,受其殃罰
   (這是說偷盜的現報)
   世上常作偷盜的人,現生即得惡報,諸如:心思糊塗,沒有智慧,見人行善,不但不隨喜贊歎,反而憎惡、誹謗,沒有敬慕仿效之心;一心只想作惡,交結惡友,廣作非法之事,習以成性,經常存有偷盜之心,很喜歡偷拿別人的東西;財物一到手,馬上又花光,又復重造盜業;因為自己心術不正,做了虧心事,生怕被人識破,故很怕接觸別人的眼光和臉色;沒有預先思考所做的事是善是惡和其後果,事後才來後悔;所作所為,國法不容,因果難逃,現生今世,必被國家法律,繩之以法,自作自受等等。

因其前世不信道德,不修善本,今復為惡天神克識(14),別其名籍(15),壽終神逝,下入惡道,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說偷盜的後報)
   他們之所以如此,皆因多生多世,不信因果報應,不知道德規范,不修善根功德,有以致之。今生復再為惡,常行偷盜,在他們的神識(阿賴耶識)裡,種下了眾多惡業的種子,這些種子就好像賬簿一樣,把人一生所犯的罪行,都清清楚楚地記錄下來。等到壽終之時,業力就會牽引其神識,下入三惡道,依照所作惡業的輕重,自然而有血途、刀途、火途之不同果報。從此輾轉於三惡道中,頭出頭沒,備受眾苦,無有出期,這種痛苦實非言語所能形容。
附記1:這裡是說盜業的報應,由於偷盜的范圍極廣,業因既然很多,果報的差別自然也是無量的不同,我們應舉一反三,處處小心,在日常生活中,盡量施出,絕不妄取,這就對了。
附記2:《大智度論》說盜業有十種惡報,即:一、物主常瞋;二、生人疑;三、常在非時非處行;四、與惡人為朋黨,遠離賢善;五、破善相現惡相;六、得罪於官;七、財物沒入於官;八、種下貧窮業因緣;九、死入地獄;十、出世為人,貧窮下賤,若得財物,五家所共。

是為二大惡、二痛、二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二大善也
   (這是勸人應斷偷盜而修十善)
   偷盜乃第二大惡(惡因),所受的痛(現世花報)和燒(後世果報),當然也是極其慘烈,就如大火焚燒人身那樣的痛苦,而且是綿綿不絕、相續不斷的。如果有人能於此娑婆世界,專心克制自己的意念,令它不起偷盜的惡念,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是之人,今生可得福德,來世生天享樂。若能更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則能橫超三界,往生極樂,證得如佛一樣之大涅槃。能斷偷盜惡行,乃是人生中第二大善事。
附記: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偷盜,可得十種益:一、資財盈積不為五家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稱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世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若能回向無上菩提,後成佛時,證得清淨大菩提智。”
◎注釋
①鄉黨市裡 “鄉黨”稱同鄉的人;“市裡”1500市尺為一市裡。
②愚民野人 比喻愚癡的人猶如沒有受教育的野人。
③忿成怨結 結忿成仇。
④愛保貪重 “愛保”愛惜保護;“貪重”貪心很重。
⑤追命所生 追隨著你的神識在六道之中,或生天或墮三途。
⑥樂處 指三善道。
⑦苦毒 指三惡道。
⑧當復何及 是後悔莫及的意思。
⑨不思慕及 是愚癡的人,見人行善,也不想敬慕仿效。
⑩妄作非法 不合理的去做非法的事。
(11)悕望他利 “悕望”同希望。這裡是說希望從他人身上奪取利益。
(12)懼人有色 做了虧心事,很怕看到人家看穿自己的臉色。
(13)不豫思計 沒有預先思考所做的事是善是惡,和計算其將發生的後果。
(14)天神剋識 “天”是自然的意思;“神”指神識,亦即阿賴耶識;“剋”是一定,或作記字解;“識”是記錄的意思。合而言之,當人造業之後,自然就在他的阿賴耶識裡,種下了種子。人的阿賴耶識好比一本賬簿一樣,把人一生所造的善惡業,記錄得清清楚楚,毫無差錯。
(15)別其名籍 是說將所造的惡業,分別記錄於其名下之戶籍上。

佛言:其三惡者,世間人民,相因寄生①,共居天地之間,處年壽命②,無能幾何。上有賢明長者,尊貴豪富,下有貧窮厮賤③,尫劣愚夫④,中有不善之人⑤,常懷邪惡,但念YIN泆⑥,煩滿胸中⑦,愛欲交亂⑧,坐起不安。貪意守惜⑨,但欲唐得⑩。眄睐細色(11),邪態外逸(12)。
   (這是說邪YIN惡業)
   佛說:世人的第三大惡,就是邪YIN。世間的人,由於互相YIN欲的業因,而共同寄居於天地之間。住在世間的壽命並不是很長久,然而世人上至賢明的長者、尊貴的達官豪富,中有不是正人君子之一類不善的人,下至貧窮的厮役奴僕、殘廢的人,以及沒有文化的愚夫愚婦等等,大家心中經常都懷著邪YIN的惡念,對YIN欲想入非非,胸中充滿了YIN欲的煩惱與欲望,因欲火中燒,即使不是夫妻,亦會亂搞男女關系。由於憐香惜玉,患得患失,因而坐立不安。貪愛邪YIN的男女,眉來眼去,以眼波傳情,外表流露出輕佻YIN蕩之邪態,實在可恥又可憐。
附記1:夫妻以外的YIN事,皆叫“邪YIN”,經律中時常提到的不淨行、非梵行,指的就是邪YIN。佛家所說的邪YIN,儒家叫做“非禮”。《禮記》說:“壞國、喪家、亡身,必先去其禮。”意思是說:若犯非禮邪YIN,大則國破家亡,小則喪身失命。可見邪YIN一事,禍害無窮,不但佛家戒之,孔子也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所以中國人代代相傳的格言是:“萬惡YIN為首,百善孝為先。”
附記2:世紀絕症之一的愛滋病,在世界各地高速增長,其病根就是邪YIN。不論世界各地通過教育,或舉辦活動來防止悲劇的發生,總是有人馬耳東風,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總是有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總是有人要作飛蛾撲火,自取滅亡,縱情欲海,真是作孽,自找災禍。
◎注釋
①相因寄生 指眾生由於互相YIN欲之業因而出生於此世間。
②處年壽命 指住在世間的壽命。
③貧窮厮賤 貧窮的厮役僕人。
④尫劣愚夫 “尫劣”指殘廢、跛子;“愚夫”即愚夫愚婦,沒有文化的人。
⑤不善之人 不是善類之人。
⑥YIN泆 “YIN”是邪YIN;“泆”是放蕩。
⑦煩滿胸中 指欲火中燒,意亂情迷。
⑧愛欲交亂 心中有愛欲的邪念,就會亂搞男女關系。
⑨貪意守惜 “貪意”是指未得欲得;“守惜”是指已得怕失,因而憐香惜玉。
⑩但欲唐得 明知不實際,但也要得到。“唐”在這裡當作“空”字解。
(11)眄睐細色 用眼睛斜視美色。“細色”即美色。
(12)邪態外逸 外表流露出邪YIN放蕩之態。

自妻厭憎,私妄出入①,費損家財事為非法②。交結聚會③,興師相伐攻劫殺戮,強奪無道④。惡心在外⑤,不自修業,盜竊趣得⑥,欲擊成事⑦,恐勢迫脅⑧,歸給妻子恣心快意,極身作樂。或於親屬,不避尊卑,家室中外⑨,患而苦之⑩,亦復不畏王法禁令
   (這是說由邪YIN而兼起殺盜)
   一個喜歡拈花惹草的人,對自己的妻子,必然討厭憎惡,甚至打罵;可是對於外遇,卻千依百順,私自將家中財物給對方,甚至不惜傾家蕩產來金屋藏嬌。或為女色而爭風吃醋,勾結惡友,聚集邪眾,互相打殺,制造桃色命案。如此暴露惡心劣行的人,多是一些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之花花公子。當床頭金盡時,便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地用恐嚇、強迫、威脅、勒索等等勾當來獲取財物,供自己與心愛之人揮霍享受。他的臭名,卻歸給可憐的妻子去承當,被人唾罵,抬不起頭。
   好色之人,有的甚至失去理智,不僅對外人行YIN,連自己的至親眷屬也不放過,大搞亂倫之事,使到至親眷屬亦身受其害,而感痛苦,簡直不把王法放在眼裡,也不怕因果的報應。
附記1:男人金屋藏嬌,女人紅杏出牆,既破壞家庭,又玷污名節,全是不正當的行為,所以經中說:“事為非法”。一個人活著時,常存邪心,常行邪YIN,罪較輕者死後墮畜生道,做鴿子、鴛鴦;罪重者死後墮落地獄,地獄中有一被火燒得通紅的鐵柱,那些生前常行邪YIN的人,死後見此鐵柱為自己心愛之人,向前一抱,即被鐵柱活活燒死,冷風一吹,又活過來,隨即又向前抱鐵柱而被燒死,如是一日之中,萬死萬生,慘不可言。希望世人,已犯者,務必回頭;未犯者,慎勿失足。
附記2:吾人生於欲界,故皆有YIN欲,但《楞嚴經》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YIN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禅定現前,如不斷YIN,必落魔道。”可見YIN欲是輪迴的根本,修道的障礙。佛教所說的“不淨觀”,便是伏斷YIN欲的最好方法。修不淨觀者,不但要修生時之七種不淨觀,而且要修死後之九想觀,修了之後,YIN念自平,厭離貪欲,就不會輪迴六道,流浪生死了。“不淨觀”修法,於靜坐時,心中觀想:一、此身以過去惑業為因,從貪愛煩惱生,是種子不淨;二、在父母交會時,合父精母血為體,是受生不淨;三、在母胎中,臭穢粘膩,暗無天日,是住處不淨;四、在胎中時,惟食母血,是食噉不淨;五、十月期滿,頭向產門,和著血水,穢惡狼藉,是初生不淨;六、皮肉包著骨骼,不但屎尿充滿肚中,且九孔常流不淨,是舉體不淨;七、死後腫爛,蟲噉成糞,火化成灰,是究竟不淨。“九想觀”修法,於靜坐時,心中觀想:一、新死想,即觀初死的人,身硬肉冷,面目可怖,形狀甚哀;二、青瘀想,即觀數日未歛,瘀紫發臭,目不忍睹,手不敢觸;三、膿血想,即觀死屍潰爛,肉腐成膿,腸胃融化,膏血欲滴;四、绛汁想,即觀腐膿再化,成為紅水,處處流出,臭不可聞。五、蟲噉想,即觀腐屍日久,遍體生蛆,穿筋嚙骨,身如蜂巢;六、筋纏想,即觀皮肉鑽盡,筋骨猶存,如繩束薪,得以不散;七、骨散想,即觀筋亦爛壞,骨節縱橫,零落骷髅,不成人狀;八、白骨想,即觀骨骼日久,白如珂雪,雨淋日曝,暴露原野;九、燒灰想,即觀白骨被焚,成為灰燼,如沙如土,歸還大地。
附記3:當修上述“九想觀”時,應當觀想自己以及一切人的身體,都不免如此,便不會再留戀幻軀和沉迷於貪欲。佛教對治貪欲的方法,除了“不淨觀”和“九想觀”之外,尚有“眾生同體觀”,亦是對治貪欲的妙法。其觀法是:觀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來同體,六道輪迴,互為眷屬,情同骨肉。如是觀察,可減卻YIN欲的妄念。《梵網經》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莫不從之受生。”《四十二章經》亦雲:“想其老者如母,長者如姐,稚者如子,生度脫心,息滅惡念。”

如是之惡,著於人鬼(11),日月照見(12),神明記識(13),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說邪YIN的後報)
   造作如是之邪YIN,其罪惡非常顯著,故人知鬼知,天知地知,不管白天或晚上,鬼神都看得很清楚。而且,神識也明明白白地記錄在自己的八識田中。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故法爾而有三途惡道之報應,受無量無邊之苦惱,輾轉於三途惡道之中,生生世世,累劫也難得出離,其痛苦實非言語所能形容。
附記:《大智度論》說:“邪YIN有十罪報:一、常慮對方配偶之所殺;二、夫妻不睦;三、惡增善減;四、不守護身,橫死或夭亡,令妻子孤寡;五、財產日耗;六、被人所疑;七、親友不喜;八、種怨家業因緣;九、死入地獄;十、若生為人,生為YIN女或多人共一夫,若為男子,妻子不貞。”

是為三大惡、三痛、三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者,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三大善也
   (這是勸人應斷邪YIN而修十善業)
   邪YIN乃第三大惡(惡因),所招感的痛(現世花報)和燒(後世果報),當然也是極其慘烈,就如大火焚燒人身那樣的痛苦,而且是綿綿不絕、相續不斷的。如果誰能於此娑婆世界中,專心克制自己的意念,令它不起邪YIN的惡念,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是之人,今生可得福德,來世生天享樂。若能更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則能橫超三界,往生極樂,證得如佛一樣之大涅槃。若能斷除邪YIN惡行,便是人生中之第三大善事!
附記1:《十善業道經》中說:“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人所贊法:一、諸根調順;二、永離喧掉;三、人天稱贊;四、妻莫能侵。若能回向無上菩提,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附記2: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位仙人,修行已經得到神通,一次他上山時,剛好天下大雨,雨天山路難行,他不但走得很辛苦,還跌了一交,動了瞋恚心,就運用神通,命令龍王十二年內不得下雨。天不下雨,農作物不能收成,人民沒有飯吃,豈不是要餓死?因此,國王感到很害怕,於是他向全國宣布:誰能破壞那仙人不准龍王下雨的計劃,我把國家分一半給他。全國沒有一個人敢接受此命令,最後一位長得很美麗的女子挺身而出,接受國王的命令。該女子上山之後,每天唱歌給仙人聽,跳舞給仙人看,並殷勤地侍奉仙人,仙人對她日久生情,終於動了欲念,與她發生關系。仙人本來是有五通的,但在千年道行一朝喪之後,什麼神通也沒有了。因為他已經失掉神通,龍王便不再聽他的話,乃又繼續地下雨,滋潤一切萬物。這個故事是告訴我們,一個有神通的人,尚且因邪YIN而失去神通,可見邪YIN之為害,其大無外,其罪無邊。古今中外,不少人因邪YIN而失敗,不少人因邪YIN而失去生命,但愚癡的人類,仍在上面繼續搬演著身敗名裂的悲劇!難怪佛制出家僧尼,乃至上輩往生淨土者,都必須斷YIN。
◎注釋
①私妄出入 指暗中私下將家中財物妄取以給對方,及偷偷摸摸地私自進出她家。
②事為非法 去做金屋藏嬌或紅杏出牆這種非法的事。
③交結聚會 指勾結惡友,聚集邪眾。
④強奪無道 以非法的手段公然強奪。
⑤惡心在外 內有邪YIN之惡心,外則有惡劣之行為。
⑥盜竊趣得 “盜竊”即偷盜;“趣得”是只求目的、不擇手段。
⑦欲擊成事 是追求對方,非成功不可的意思。
⑧恐勢迫脅 用恐嚇、威勢、強迫、脅制的手段。
⑨家室中外 指中外六親眷屬之間。
⑩患而苦之 身受其害而感痛苦。
(11)著於人鬼 “著”是顯著,著於人鬼是說罪惡顯著,人與鬼都知道。
(12)日月照見 “日”指白天;“月”指晚上;日月照見是指白天和晚上神鬼都看得清清楚楚。
(13)神明記識 “神”指神識;“明”指明明白白;“記識”指記錄在自己的八識田中。

佛言:其四惡者,世間人民,不念修善,轉相教令,共為眾惡。兩舌①、惡口②、妄言③、绮語④。讒賊斗亂⑤,憎嫉善人,敗壞賢明,於傍快喜⑥。不孝二親,輕慢師長。朋友無信,難得誠實
   (這是說口之四種惡業)
   佛說:世人的第四大惡,就是世間的人不懂得修善積德,然後有口業之四種惡行,而且自作教他,大家都兩舌、惡口、妄語、绮語。喜歡造作兩舌的人,因憎恨嫉妒社會上的善人,遂以讒言誣害人家,挑撥是非,令人爭斗,當見到人家被挑撥離間而互相爭斗時,則於旁拍手稱快、幸災樂禍。喜歡造作惡口的人,常以粗言惡語,對待父母,及輕慢師長和親友,往往出口傷人。喜歡造作妄言的人,對朋友言而無信,難得有一句誠實的話。
附記1:人只有一舌,為什麼佛經說兩舌?舌雖只一個,但作兩用,就成兩舌。如有一對感情很好的朋友,你為了要破壞他們之間的關系,便在甲面前說乙的壞話,在乙面前又說甲的壞話,引起雙方不和甚至斗爭,這就是兩舌,也叫做“離間語”。學佛的人,不可兩舌,要經常保持一個舌頭,如遇人家感情破裂,,你應想辦法令人和好如初,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和合語”。
附記2:世人瞋心很重,一不如意,便惡口罵人,尤其與人吵架的時候,什麼粗言惡語,都搬出來,令人難過,幾天都睡不著。學佛的人,不可惡口,《增一阿含經》說:“寧以利劍截割其舌,不以惡言粗語墮三惡道。”《智度論》中說有一鬼,頭似豬頭,雖然其身有金色的光明,但是口中不斷地吐出臭蟲。原因就是他在過去生中做過比丘,持戒很嚴謹,但曾以惡口漫罵一個外來的比丘。因為他能嚴持淨戒,所以身有金色光明;因為他以粗言惡口漫罵外來比丘,所以口中有臭蟲吐出。足見持戒有持戒的果報,罵人有罵人的果報,因果的報應,真的是絲毫無差。於此亦可見,種因雖在一時,果報卻很長久,不可不懼!
附記3:孔子說:“人無信不立。”意思是說:人如果不守信用,說話不老實,這種人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不守信用,說話不算數,在佛教叫做“妄語”。現在舉一個中國歷史上的人物,來證明講騙話不守信用的禍害。商鞅是春秋戰國時代魏國的人,但他棄魏助秦,秦國的國君秦孝公派他去攻打魏國。魏國的國王委派公子卬率領大軍抗敵。商鞅寫信給公子卬說:“我以前在貴國時,我們是好朋友,現在我們擔任兩國的將領,因為我們是好朋友,不忍相攻,我想跟你見面,議論罷兵,以免兩國傷了和氣。”公子卬信以為真,答應與他見面。誰知商鞅在途中埋伏士兵,把公子卬抓起來,然後擊敗魏國軍隊,為秦國立了大功,秦孝公封他為宰相,使他名利雙收。後來秦孝公逝世,秦惠王即位,有人告發商鞅造反,秦惠王想起他以前曾經用欺騙的手段,騙過公子卬,於是下令逮捕他。商鞅得到消息,連夜逃走,回到魏國。魏王想起昔日舊恨,立即將他逮捕,送回秦國。惠王用五馬把他分屍,所以他死得很淒慘!商鞅本來是一個很難得的人才,曾經幫助孝公實施新法令,使秦國因此富強起來,可惜他為人斷信棄義,以致遭遇家破人亡的悲慘下場。學佛的人,應以此作為殷鑒。
附記4:言而無信,雖可得利於一時,最終多數自食其果。有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個富有的商人,搭船過河,不幸翻船,他大聲地喊:“我是大富翁,誰能救我,我就送他一百兩黃金。”當時有位漁夫救了他,商人上岸後,只給他十兩黃金。漁夫說:“你不是說送一百兩黃金嗎?”商人反口說:“你一年也賺不到十兩黃金,現在一會兒功夫就賺了十兩金子,你還不滿足嗎?”漁夫也不跟他多說,讓他離開。數個月後,這個商人又在這裡翻船,在水中大喊救命,漁夫知道他是一個不守信用的人,故意讓他多喝一點水,才來救他,誰知只是慢了兩分鐘,商人已經溺斃了。

尊貴自大,謂己有道,橫行威勢,侵易於人。不能自知,為惡無恥,自以強健⑦,欲人敬難⑧。不畏天地神明日月,不肯作善,難可降化。自用偃蹇⑨,謂可常爾,無所憂懼,常懷驕慢
   喜歡講妄語騙人的人,往往妄自尊大,稱說自己有道,就是未證聖果卻說自己已證,未得神通卻說自己已得,目的是迷惑眾生,以遂私利。若人不為他的妄語所騙,便用暴力威勢,脅迫他人聽從。還有善說绮語的人,以花言巧語誘人想入非非,已是罪惡,但他自己卻不知所說绮語傷風敗俗,贻害社會人群,而感到慚愧羞恥,這種喜歡說無益語的人,通常都是自命不凡,風頭很健,要人家敬仰他,覺得他是一個很難得的人。
   一般而言,凡是喜愛兩舌、惡口、妄言、绮語的人,大都剛愎自用,自以為是,而且驕傲得很,天不怕地不怕,不肯作善,是屬於很難教化的一類人。
附記1:未證言證,未得言得,那是大妄語。方倫老師曾說:“說假話騙人,所欺騙的對象,是普通人,只算是“小妄語”,因為怎麼樣罪惡,充其量不過斷人性命而已;但未證言證,未得言得,其所欺騙的對象,是修行人,那是“大妄語”,因為修行人聽他之言而行,能斷人慧命之故。性命只關系人之一生,慧命則關系生生世世,所以大妄語之罪,大於小妄語多得多,其果報必入無間地獄。現今之世,尤其外道,說什麼“天堂掛名,地獄除名”,都犯了大妄語之罪,真是害人害己,愚不可及。
附記2:經文所說“不能自知,為惡無恥。”指的就是绮語。說無意義的話,或說令人想入非非的風流話,固然是绮語,而吟唱頹廢YIN蕩、低級趣味的靡靡之音,也是绮語。乃至以文字寫作言情、黃色、提倡男歡女愛、令人神魂顛倒、放縱情欲的書籍,都屬於绮語。绮語傷風敗俗,贻害社會人群至巨,然而作者不知,真是可憐又可恥,故經文說:“不能自知,為惡無恥。”
附記3:關於口四惡業,方倫老師也曾說:“口說壞話,名為惡業,果報在三惡道中。或疑說話是空的,不應發生果報,這是只知口法,不知心法的過誤。請問:心若無欺騙之念,口中安有妄語?心中若無邪YIN之念,口中安有绮語?心若無瞋毒之念,口中安有惡語?心若無幸災樂禍之念,口中安有兩舌挑唆語?觀此便知,每說一句話,都是先發之於心,然後才宣之於口,這樣若造口四惡業,第八識田中,如何不會種下惡性種子呢?何況言語之禍,尚會害人造孽,焉可不慎。孔子入周太廟中,見有銅人,三緘其口,乃為文銘其背,其中有雲:‘戒之哉!勿多言,多言多害,勿多事,多事多敗,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涓涓不塞,將成江河,星星不息,可使燎原……。’此皆說慎言的重要性,如此天大的禍事,安得無果報呢?”

如是眾惡,天神記識。賴其前世頗作福德,小善扶接⑩,營護助之(11)。今世為惡,福德盡滅,諸善鬼神,各去離之,身獨空立(12),無所復依
   (這是說口四惡業的現報)
   造了如是眾多的口四惡業,神識都將之記錄在八識田中。今日之能橫行一時,完全依賴他前世曾作過一些善事福德,而由這些小善福德來扶持他,使他所經營的事業還頗順遂;可是今世為惡,當宿世的福德享盡了,諸善鬼神便會棄之而去,那時就再也沒有福德和善神可以依靠了。
附記:《大智度論》說:“妄語有十罪:一、口氣常臭;二、善神遠離,非人得便;三、出言雖實,人不信受;四、智人謀議,常不參預;五、常被人誹謗,惡名流布;六、人所不敬,雖有教令,人不信從;七、常多憂愁苦惱;八、種誹謗業因緣;九、死入地獄;十、若出為人,常被誹謗。是故:實語第一戒,實語上天梯,實語小如大,妄語入地獄。”佛在《報恩經》中說:“人生世間,禍從口出,當護於口,甚於猛火。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一切眾生,禍從口出,毀身之斧,滅身之禍。”

壽命終盡,諸惡所歸(13),自然迫促,共趣奪之(14)。又其名籍,記在神明,殃咎牽引,當往趣向,罪報自然,無從捨離,但得前行,入於火镬(15),身心摧碎,精神痛苦。當斯之時,悔復何及
   (這是說口四惡業的生報)
   在壽命終盡時,平生所作的妄言、惡口、兩舌、绮語種種惡業全部現前。這時所造之業的業力,自然逼迫催促其神識向著他所應受苦報之處而去。生前的小聰明和傲氣,死後都被剝奪一空。再說,他平時所作的種種罪行,都記載在他個人的檔案裡,這時被惡業所牽引,或往地獄,或趣餓鬼,或向畜生。這種因果業報,如影隨形,乃自然的定律,誰也逃不掉,作惡的人,只得跟著業力往前走,入於獄火油镬之中,使其受報之軀體遭受摧毀破碎之劇苦,精神也痛苦萬分。當來生受報的時候,才來後悔不該妄言、惡口、兩舌、绮語,已經來不及了。

天道冏然(16),不得蹉跌(17),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說口四惡業的後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天地間自然的法則,非常分明,絲毫無錯。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故有自然的三途惡報,使之苦惱無量。輾轉於三途惡道中,生生世世,經歷無量劫,無有出期,其痛苦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是為四大惡、四痛、四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行,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四大善也
   (這是佛勸世人應斷惡修善)
   妄語等口四惡業,乃世人之第四大惡(惡因),所招感的痛(現世花報)和燒(後世果報)當然也是極其慘烈,譬如大火焚燒人身那樣的痛苦,而且綿綿不絕、相續不斷。如果誰能於此娑婆世界中,專心克制自己的意念,斷除口方面之四惡業,而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是之人,今世可得福德,來世生天享樂。若能更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便可橫超三界,往生極樂,證得如佛一樣之大涅槃。若能斷除口四惡業,此乃人生中之第四大善事!
附記1:《十善業道經》說:“不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贊法:一、口常清淨,如優昙缽華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若能回向無上菩提,成佛時,得如來真實語”。“不兩舌,可得五種不壞法: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诳惑故。若能回向無上菩提,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不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一、言不乖度(度就是分寸,乖度就是沒有分寸);二、言皆利益;三、言皆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不绮語,即得三種決定: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問答;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成佛時,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附記2:念佛人“少說一句話,多念一聲佛”,便是斷除口四惡業的特效藥!
◎注釋
①兩舌 指說搬弄是非離間他人感情的話。
②惡口 說粗惡、侮辱或咒詛他人的話。
③妄言 即妄語,說虛妄不實的假話騙人。
④绮語 說花言巧語,或輕浮無禮、不正經的話。
⑤讒賊斗亂 以讒言誣害他人,叫做“讒賊”,挑撥是非,使之相斗,叫做“斗亂”。
⑥於傍快喜 見人被挑撥離間而互相斗爭,則於旁拍手稱快、幸災樂禍。
⑦自以強健 自以為自己很了不起。
⑧欲人敬難 要人家敬仰自己,覺得自己是很難得的人。
⑨自用偃蹇 “自用”即剛愎自用;“偃蹇”即驕傲。
⑩小善扶接 指前世若有做些小善業,此生必得小福德的扶持。
(11)營護助之 指有福德的人,自然得到善神的助力、維護。
(12)身獨空立 指做惡多端的人,善神捨之而去,便無福德善神可以依靠。
(13)諸惡所歸 是惡業現前的意思。
(14)共趣奪之 生前所炫耀的,死後都被剝奪一空。
(15)入於火镬 指惡人死後,業力牽之前往獄火油镬之中受苦。
(16)天道冏然 指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天地間的法則。冏然是分明的意思。
(17)不得蹉跌 絲毫沒有差錯的意思。

佛言:其五惡者,世間人民,徙倚懈惰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
   (這是總舉意業之惡,以下則以十一相來分別說明,先舉懈怠之相。)
   佛說:世人的第五大惡,就是娑婆世界,雖然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可是世人出離的心,猶豫不決,不自振作,懈怠懶惰,得過且過,不肯積極修善,身體力行十善業道。

家室眷屬,饑寒困苦。父母教誨,瞋目怒應②,言令不和③,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
   (這是說起瞋恚之相)
   家庭眷屬,若有成員,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導致饑寒交迫,生活困苦。父母愛子心切,對之悉心教誨,然而不肖子不但不聽,反而以怒目和發脾氣來回應,常以反抗的態度來對待父母的說話和命令,好像冤家對頭,真是有子不如無子。

取與無節④,眾共患厭⑤。負恩違義,無有報償之心。貧窮困乏,不能復得。辜較縱奪⑥,放恣游散⑦,串數唐得⑧,用自赈給
   (這是說貪欲之相)
   或有惡子,好吃懶做,取家中財物,任意揮霍,毫無節制,使到家道日衰,全家人都討厭他。對親生父母忘恩負義,全無報答之心。由於不事生產,一朝將家產敗光,又得不到親友的幫助,在走頭無路之下,只好從事非法的專利的買賣,甚至縱勇作惡,強取豪奪。一有斬獲,故態復萌,又是放浪不羁,恣意遊樂,沉迷酒色財氣。長此以往,習慣成自然,總想不勞而獲,其生活就是這樣全靠非法的勾當來赈給。

耽酒嗜美,飲食無度,肆心蕩逸⑨,魯扈抵突⑩。
   (這是說飲酒作樂放逸之相)
   這種沒有理智的人,好酒貪杯,嗜愛美味,大魚大肉,飲食無度;同時,肆無忌憚,遊蕩逸樂,如是酒色之徒,做事魯莽,態度狂妄,經常與人發生沖突,甚至做出打架、情殺的事。
附記:《大智度論》說飲酒有三十五過: 一、現世財物虛竭;二、眾病之門;三、斗爭之本;四、裸露無恥;五、丑名惡露;六、無有智慧;七、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隱匿之事,盡向人說;九、種種事業,廢不成辦;十、醉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則慚愧憂愁;十一、身力轉少;十二、身色壞;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敬沙門;十六、不敬婆羅門;十七、不敬叔伯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愦惱,無所別故;十八、不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敬僧;二十一、朋黨惡人;二十二、疏遠賢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無慚愧;二十五、不守六根;二十六、縱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惡,不喜見;二十八、貴重親屬及諸知識所共摒棄;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棄捨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遠離涅槃;三十三、種狂癡因;三十四、身壞命終,墮惡道泥犁中;三十五、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癡。

不識人情,強欲抑制。見人有善,嫉妒惡之
   (這是說嫉妒之相)
   愚癡的人,不明白一個人的窮通貴賤,各有前因,但他不能見到人家勝過自己,強欲抑制別人。或見人有好心,做善事,便起嫉妒憎惡的念頭。

無義無禮,無所顧難(11),自用識當(12),不可谏曉(13)。六親眷屬,所資有無,不能憂念。不惟父母之恩,不存師友之義
   (這是說悭悋之相)
   有的人不講仁義道德、禮節規矩,只知愛財如命,悭悋自私,完全沒有照顧他人的困難,認為有錢我自己享用,不給人家是理所當然。頑固不化,無法勸導。他不但對家親眷屬,日用所需,全然不顧,就連父母之恩,師友之義,也完全不理。
◎注釋
①徙倚懈惰 “徙”是改變主意、猶豫不決;“倚”是倚賴性強,不自振作;“懈惰”是懈怠懶惰。
②瞋目怒應 以瞋恚怒目作回應。
③言令不和 這裡是說對父母所言命令皆不接受。
④取與無節 沒有節制地拿去揮霍。
⑤眾共患厭 眾人共受其害而對之憎厭。
⑥辜較縱奪 “辜較”即辜榷,意思是障他人買賣而自取其利;“縱奪”是縱勇作惡,以橫強豪奪。
⑦放恣遊散 放浪不羁,恣意遊樂。
⑧串數唐得 三番五次地總是希望不勞而獲。
⑨肆心蕩逸 其心肆無忌憚地放蕩逸樂。
⑩魯扈抵突 “魯”是魯莽;“扈”是跋扈;“抵”是抵觸;“突”是沖突。
(11)無所顧難 完全沒有照顧人家的困難。
(12)自用識當 認為有錢留給自己享用,不給人家是理所當然。
(13)不可谏曉 不可勸谏曉谕。

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行惡,曾無一善
   (這是說身口意皆惡之相)
   又有的人,心常念惡,口常言惡,身常作惡,一生中未曾做過一件善事。
附記:心常念惡是意業不善,口常言惡是口業不善,身常行惡是身業不善,身口意皆惡不善的人,佛教稱之為“一闡提人”。釋尊大慈大悲,特來娑婆普度眾生,眾生無不感激涕零,但他的堂弟提婆達多(亦即阿難的哥哥)即是“一闡提人”,心常想害佛,口時常謗佛,身也常作傷佛之事。因提婆達多想作佛教的領袖,他不得不起殺害佛的心。起初,他以金錢收買八個惡漢,叫他們去行刺佛。有一天,他知道佛在靈鹫山的一個石窟中坐禅入定,立即指派惡漢前來行刺,誰知這八個惡漢一見到佛,都被佛的威儀所感動,丟掉手中的刀,一個個都合掌平伏在佛座前,皈依了佛。釋尊和阿難有一次經過靈鹫山的山下,提婆達多從山上推下一巨大的石塊,想壓死佛,但石頭滾到佛的面前便停住,只有一個腳指被碎石擦傷,流了一點血。又有一次他放狂象欲害佛,但狂象走到佛身邊時,即刻跪下,佛慈悲地為其授說三皈,狂象雙目感動得流下淚來。提婆達多臨終時,想到自己一生與佛作對,頗感後悔,很想念一聲“南無釋迦牟尼佛”,但他只念到“南無”兩字時,地獄之火已沖上來,活活把他燒死。由他的事件,我們應知,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自愛,改惡向善,就算是阿難的哥哥,佛的堂弟,也改變不了“有如是因,得如是果”的因果定律。

不信先聖諸佛經法,不信行道可得度世,不信死後神明更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
   (這是說邪見之相)
   許多人不信三寶,以及諸佛所說的大小乘經法和戒律;不信聲聞、緣覺、菩薩所修之聖道,可以使人了脫生死,超出輪迴;不信人死之後神明(即阿賴耶識)會投胎再生;也不信作善得善,為惡得惡,因果報應之事。
附記1:邪見是邪而不正的見解,主要是指不相信因果定律。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典,處處談因說果,可見“因果”是佛教一個很重要的思想,不相信因果的人,是不可以稱為佛教徒的。一個人對因果之理愈明,則惡業必然愈少,蓋深知有惡果在後,便不敢造作了,與此同時,善業必然愈多,蓋深知有善果在後,便會勇往直前矣。所以學佛皆須先明因果,就是這個緣故。
附記2:凡是執著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之五不正見,都叫做“邪見”,反之,能相信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六道輪迴、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報,即是正知正見。誰能斷此五不正見而得正知正見,誰就能證得小乘四果中之初果須陀洹(華譯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

欲殺真人①,斗亂眾僧②,欲害父母兄弟眷屬。六親憎惡,願令其死
   (這是說造作五逆之相)
   有些大逆無道的人,窮凶極惡,欲殺害有道的聖人,如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乃至諸佛;或運用種種的手段離間眾僧,使到本來六和敬如法修行的僧眾不和,發生斗亂。還有,對父母兄弟夫妻等六親眷屬,皆起憎惡的念頭,欲對之加害,置他們於死地。
附記1:以上所說,即犯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之五逆罪,因此五種是極端罪惡的行為,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五逆罪又名“無間業”,即將來墮落無間地獄,受苦無有間斷的惡業。放眼世間,犯五逆罪的人,古已有之,於今尤烈,殺父、殺母、破和合之僧,時有耳聞,大有人在,實在為他們捏一大把冷汗。
附記2:方倫老師說:“佛經內,屢言及地獄,關於坐落地點,乃至內部名目情狀,言之綦詳。可知一一獄皆決定是有,並非為嚇阻愚頑故,說無為有,此亦如極樂世界,決定是有,並非為鼓勵念佛故,說無為有。五無間中,破和合僧所以最重者,為其破壞正法道場,使千千萬萬人,不能解脫輪回之苦,此名殺人慧命,其罪甚於殺人性命,故為五無間中之最重也。於此可知:三武一宗,必是無間獄中,第一流罪犯。而今世亦有許多人,正在作破壞佛教的工作,他們自以為得意,豈知一轉眼間,都是無間地獄的罪鬼。此不是佛菩薩罰他,不是護法鬼神罰他,乃至也不是閻羅王罰他,種如是因,得如是果,玩火自焚,玩水自溺,自作孽不可逭也。”

如是世人,心意俱然,愚癡蒙昧,而自以智慧,不知生所從來,死所趣向。不仁不順,惡逆天地,而於其中,希望僥倖,欲求長生,會當歸死
   (這是說世人愚癡之相)
   像這樣的世人,心意閉塞,愚昧無知,還得意洋洋地自以為比別人有智慧。他們根本不知道人生從何處來?死了又往何處去?一生自私自利,既沒有仁慈的心,又不依順人倫道德,所作所為,皆是十惡業,大大違逆了天地好生之德,還希望僥倖地獲得長生(永生),那是絕對不可能的事。他們的結局,肯定是到三惡道中去受生死,實在太可憐了!

 慈心教誨,令其念善,開示生死善惡之趣,自然有是,而不肯信之
   (這是說世人對佛法狐疑不信之相)
   像這樣愚癡的人,如果有人慈悲地教導他,勸他應斷十惡而修十善,向他開示什麼是生死的因果、善惡的報應,以及造十惡必墮三惡道,修十善必生三善道,並謂這些都是自然而有的,乃是事實的真相,他們也會狐疑不信,難以接受。
附記1:“疑”是世人的六根本煩惱之一,釋迦佛大慈大悲,為世人說淨土三經,為世人“量身訂制”了一個易修易行的念佛法門,但由於易行,卻反而遭人誹謗而不信。這種現象,其實佛早已預知,所以他老人家在《彌陀經》裡說這是一個“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可是一切世人應該明白,像《華嚴經》號稱“萬經之母”,尚且弘揚淨土法門,又等覺菩薩如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都修持念佛法門,都以極樂為歸宿處,誹謗和不信念佛法門的人應該扪心自問一下:這些大菩薩的智慧難道都不如我嗎?
附記2:世人狐疑不信聖人的話,自古已然,否則佛法怎麼會由正法而像法,演變到今天的末法。佛涅槃之後才幾十年,阿難尊者尚在人間,有比丘說:“若人壽百歲,不見水白鶴,不如一日生,而能得見之。”阿難尊者改正他說,你念錯了,佛是說:“若人壽百歲,不了生滅法,不如一日生,而能得了之。”比丘以此告訴其師,其師說:“阿難已老朽,無能力憶持,出言多忘失,未必可依信。”阿難心想連我的話人家都不信了,不如入涅槃去,阿難即因此而入涅槃。

苦心與語,無益其人,心中閉塞,意不開解。大命將終,悔懼交至。不豫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
   (這是說臨終後悔莫及之相)
   人家苦口婆心地開導他,但對他來說毫無益處,他依然愚癡閉塞,對善惡因果、生死輪迴的事理,不能體會了解。這一類既愚癡且行惡的人,如果有生之年,不預先修善積德,將來臨命終時,過去所作種種惡業的業境現前,這時才感到恐懼後悔,但為時已晚,一切都來不及了。
附記:提婆達多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臨終感到自己一生作惡多端,很想念一句“南無釋迦牟尼佛”,他只念到“南無”二字,業境現前,地獄之火已把他活活燒死了。

天地之間,五道分明,恢廓窈冥④,浩浩茫茫,善惡報應,禍福相承,身自當之,無誰代者。
   (此後六小段是說意業的惡報,這裡先說因果自作自受的定律。)
   天地之間的一切眾生,有五道的類別,即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然而都是一心所生,皆唯心所造,其理深遠,廣大難知。總之,有如是業因,必得如是果報,那是絲毫不爽的,作善得福,造惡得禍,因果相承,自作自受,沒有人可以替代。
附記1:闡揚無上真理和啟發人們智慧的佛教,反對在冥冥之中有神主宰一切的論調,而說“一切唯心造”,認為真正主宰人類一切者,乃人類自己的心。換言之,人類自己主宰自己。佛經告訴我們:“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心能造天堂,心能造地獄”及“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等等。由佛的話,我們得出如下之三個結論:
   (一)一切眾生的心和三世諸佛的心,是毫無差別的。
   (二)既毫無差別,則成佛作祖是這一顆心,作三途惡道也是這一顆心。
   (三)人類前途的好壞,都是自心之所造,完全與天或神無關。
附記2:中國的儒家也說:“禍福無門,唯人自招。”及孟子曰:“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也。”這與佛教所說的“一切唯心造”的至理相當接近。不過,佛經說得更加清楚,它還說:“心取地獄,心取餓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又說:“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基於這個道理,我們可以即下斷言,我們現在雖然是凡夫俗子,但是決定可以超凡入聖,或是跳出三界,往生西方,不退成佛,因為萬法唯心,事在人為,一切乃取決於我們的意志和道行。這種萬法唯心的道理,正如經文所形容的“恢廓窈冥,浩浩茫茫”,因其理深遠,廣大難知!
附記3:關於“心能造天堂,心能造地獄”,茲錄禅宗的一個小故事,您看了必有所領悟:有位武士向禅師請教:“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禅師不答反問:“你是誰?”武士答:“我是一個武士。”禅師大聲說:“原來是一個臭丘八。”武士大怒,拔劍欲殺禅師,當他拔劍的當兒,禅師說:“地獄的門現在開了!”武士聽了,若有所悟,遂將劍入鞘,向禅師叩拜,當他叩拜之當兒,禅師又說:“天堂的門現在開了!”

數之自然⑤,應期所行⑥,殃咎追命,無得從捨
   (這是說業報自然,無法逃避)
   業報是法爾如是,自然如此的。所作善惡業,當因緣會遇時,就會發生苦樂的現象,自作自受。若是造作惡業,殃禍自然就會追隨其生命,讓他遭受應得的報應,絕對不會放縱或是赦免。

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這是說善惡報應的差別相)
   凡是前生行善積德的善人,今世生尊貴家,一生享受榮華富貴,這是從樂入樂;加上又能樂善好施,一心念佛,得生淨土,便是從明入明。若是惡人,今世再種惡因,必得惡報,這是從苦入苦;加上愚昧無知,不信佛法,不作善事,死後墮入惡道,便是從冥入冥。
附記:佛在《雜阿含經》裡說:“佛言有四種人:一者、從暗入暗。謂生貧窮下賤家,形貌丑陋,而復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以是因緣,命終當生惡趣,墮泥犁中,是名從暗入暗。二者、從暗入明。謂生貧窮下賤家,形貌丑陋,然能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以是因緣,命終當生善趣,受天上樂,是名從暗入明。三者、從明入暗。謂生大富貴家,端正慧黠,然行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以是因緣,命終當生惡趣,墮泥犁中,是名從明入暗。四者、從明入明。謂生大富貴家,端正慧黠,而復行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命終當生善趣,受天上樂,是名從明入明。”

誰能知者,獨佛知耳。教語開示,信用者少,生死不休,惡道不絕。如是世人,難可具盡
   (這是說對佛之開示信用者少)
   世上有誰知道,六道眾生乃一心所作,以及因果定律和業報自然的事實真相呢?唯獨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對之了如指掌,洞若觀火。佛無限慈悲地將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告訴世人,奈何世人愚癡無明,信仰奉行的人很少,人人繼續因惑造業,因業受苦,大搞六道輪回,生死不休,以致三惡道永遠不能滅絕,像這樣的人很多,算不完,數不盡。
 附記:到現在(2005年年中)全世界人口已達64億左右,到底有幾人信仰佛教呢?信了佛教又有幾人真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呢?本經告訴世人,只要一心念佛,發願生西,則現世消災免難,去病延年,增長福慧;臨命終時,預知時至,身無病苦,阿彌陀佛同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親來接引,往生極樂,永享妙樂,但又有幾人一聽就信,一信就念佛和發願呢?相信為數不是很多,此無他,皆因世人障深慧淺,愚癡無明所致,平白錯失了百千萬劫難遭遇的一生成佛的大好機會,實堪一哭啊!

故有自然三塗,無量苦惱,展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難得解脫,痛不可言
   (這是說意業惡的後報)
   由於世人的意業充滿貪、瞋、癡,有如是惡因,必得如是惡果,故有自然的三途惡報,使之苦惱無量無邊,輾轉於三途惡道中,生生世世,累劫也難得出離,其痛苦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
附記:一般而言,欲使意業清淨,應修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等等。除此之外,欲使意業清淨,莫如念佛,一心專念佛號,念到心中只有佛,佛外更無心,便是意業清淨。蓮池大師說:“佛號納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可見這一句“阿彌陀佛”,是“一念治萬念”的無上妙法,也是醫治妄想的特效藥,果能一心念佛,則貪、瞋、癡等一切妄想執著,可以一掃而空,還你清淨湛然的本來面目。

是為五大惡、五痛、五燒,勤苦如是,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人能於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誠⑦,所語如語⑧,心口不轉⑨,獨作諸善,不為眾惡,身獨度脫,獲其福德度世上天泥洹之道,是為五大善也
   (這是佛勸世人應斷意業之惡而修十善)
   貪欲、瞋恚、愚癡三毒,乃世人的第五大惡(惡因),所招感的痛(現世花報)和燒(後世果報),也是極其慘烈的。譬如大火焚燒人身一樣的痛苦,而且綿綿不絕、相續不斷。如果誰能於此娑婆世界中,專心克制自己的意念,令它不起貪欲、瞋恚、愚癡;所作的事,皆應誠實不欺;所說的話,都要完全做到,決不口是心非;還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如是之人,今世可得福德,來世生天享樂。若能更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便可橫超三界,往生極樂,證得如佛一樣之大涅槃。若能斷除貪、瞋、癡,便是人生中之第五大善事!
附記1:前四惡講的是身三(殺生、偷盜、邪YIN)和口四(妄言、绮語、惡口、兩舌)之七支,故經文說“端身正行”,第五惡講的是意業之貪、瞋、癡,故經文很清楚地指出要“端身正念”,意思是身任何之所作,口任何之所言,皆不可有一念之邪惡,亦即要不貪欲、不瞋恚、不愚癡。
附記2:所謂“不貪欲”,即不可貪愛五欲(財、色、名、食、睡)。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貪欲的人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日時不悭嫉故。將來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附記3:所謂“不瞋恚”,即遇事不順或受人侮辱時,不懷恨於心,也不發怒於形。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瞋恚的人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诤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重;八、以和忍故,速生梵天。將來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附記4:所謂“不愚癡”,就是對宇宙人生的真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愚癡不是說什麼都不知道,而是思想不正確,認識有錯誤。要不愚癡,唯有多聞佛法、了解佛理。根據《十善業道經》說:“不愚癡的人即得成就十種功德: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不論年齡、知識、學問、地位等彼此都差不多的良友);二、深信因果,寧損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余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安住在通達無礙的正見之中);十、不墮諸難。將來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附記5:本經的宗旨在於介紹無量壽佛和他的極樂世界之依正莊嚴,勸導世人厭娑婆之苦,欣淨土之樂,而念佛發願求生極樂。本節卻勸修十善,一再說明善惡因果,如影隨形,教誡念佛人務必斷惡修善,因為十善是一切佛法的根本,離開了十善,修什麼佛法都不會有大成就。正如《十善業道經》裡說:“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花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成長。此十善業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緣覺、菩薩,諸菩薩行、一切佛法鹹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本經勸修十善,與《觀無量壽經》所說應修“三福”是一樣的,因為那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故。”大家試想想,極樂世界是一個絕對清淨的國土,是一切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之地,一個不修十善(便是造作十惡)的人,如何能往生極樂呢?一個修行十善的人,肯定是一個真正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的人,唯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往生啊!我們希冀往生,能不修行十善嗎?能不念佛與十善並重嗎?總之,欲要往生,先做好人;欲做好人,先修十善。
附記6:淨宗第七祖宋時之杭州省常大師,專修淨業,他一生極力提倡清淨三業,勤修十善,為念佛往生之要行,便是根據本經經義而來。
附記7:念佛要與修善並重,順便說一個“老虎王不吃念佛人”的故事:天下名山僧占多,山上的出家人,個個口中念佛,心中想佛,很有念佛人慈悲、安祥、謙虛的樣子,老虎王見了,非常尊敬,吩咐山中的虎子虎孫,以後不許再吃念佛人。但過了不久,有一天虎子虎孫看見老虎王在吃一個念佛人,全身都吃完,只剩下一張嘴。虎子虎孫問其故,老虎王答道:“這人念佛,有口沒有心,沒有一點念佛人的樣子,所以我把他全身都吃光了,只留下他那張念佛的嘴巴。”
◎注釋
①真人 已證得真理的人,指阿羅漢與佛。
②斗亂眾僧 使六和敬的眾僧發生斗亂,亦即破和合僧,為五逆罪之一。
③五道 天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若從天道裡分出阿修羅道,便是通常所說的“六道”。
④恢廓窈冥 “恢廓”是廣大;“窈冥”是深遠;恢廓窈冥是形容佛性真心所緣起的一切法,其理深遠,廣大難知。
⑤數之自然 “數”指天數、天命,在佛法叫做“業報”,那是法爾自然的。
⑥應期所行 指所作善惡業,當因緣會遇時,就會發生苦樂的現象,自作自受。
⑦所作至誠 所作的事,皆應誠實不虛。
⑧所語如語 所說的話,要完全做到。
⑨心口不轉 心口一致,絕不口是心非。

佛告彌勒:吾語汝等,是世五惡,勤苦若此,五痛五燒,展轉相生。但作眾惡,不修善本,皆悉自然入諸惡趣
   (這是結說惡因惡報)
   佛告訴彌勒菩薩和與會大眾:如我前面所說的世間五惡(即是身口意之十惡),作時勤苦萬端,之後更是受苦無量,必然有現報的五痛和後報的五燒。因果報應輾轉相生,因可結果,果又生因,不停地惡性循環。如果眾生膽敢犯此五惡,不肯修善,那麼大家一定一起進入地獄、餓鬼、畜生之三惡趣中,備受眾苦,無有出期了。

或其今世,先被殃病①,求死不得,求生不得,罪惡所招,示眾見之
   (這是說作惡便有現世之花報)
   或許就在今世,先遭受病苦之災殃,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這是罪惡所招感的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給大家都親眼看到,以便不敢為非作惡。

身死隨行,入三惡道,苦毒無量,自相燋燃③。
   (這是說它的生報)
   身死之後,其神識便隨所作業,自然墮入三惡道中,遭受劇烈無比的、如大火焚燒人身一般的痛苦,也就是在三途惡道中遭受五燒的煎熬。

至其久後,共作怨結④,從小微起,遂成大惡
   (這是說它的後報)
   到了很久以後,在三惡道中,怨家聚會,互相報復,這一切的怨恨往往是由微不足道的業因而引起,如你報復我,我報復你,如是怨怨相報,怨恨越結越深,遂演變成了大惡。

皆由貪著財色,不能施惠,癡欲所迫,隨心思想,煩惱結縛,無有解已。厚己诤利⑤,無所省錄⑥。富貴榮華,當時快意,不能忍辱,不務修善,威勢無幾,隨以磨滅
   (這是說造惡業的因由)
   世人之所以造作惡業,皆因貪財貪色,悭貪成性,不肯布施。歸根究底,愚癡是總因,它迫使世人隨著愚癡的妄想分別執著,去造作種種的惡業,所謂因惑(愚癡)而造業,因業而受苦,因苦又再起惑造業,眾生就是這樣不停地惑業苦,又再惑業苦。這種愚癡煩惱,猶如繩子把眾生結縛於三界六道之中,輪迴生死,無有出期。
   又世人的瞋心很重,厚己(原諒自己)薄人(不寬恕人家),並喜歡自贊毀他,往往為了一點芝麻小事就與人爭論不休,甚至大打出手。因有瞋心,不能平心靜氣地反省自己,沒有反省己過,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功德可以作為記錄了。
   世人此生的榮華富貴,乃是前世修善積福而得來的,現在應繼續修善,以便福上加福才是;可是有些世人,富則生驕,貢高我慢,只圖一時之稱心快意,不能謙卑忍辱,也不肯布施修善,則他眼前的富貴威勢,很快地就會隨著他的惡業而逐漸消失,煙消雲散。

身坐勞苦,久後大劇。天道弛張⑦,自然糾舉⑧,綱維羅網⑨,上下相應,茕茕忪忪⑩,當入其中,古今有事,痛哉可傷(11)。
   (這是結說因果)
   人身因長期的勞苦,久後必積勞而成大病;同樣的,小惡積多了,也會成為大惡的。因果的定律,善惡都有報應,那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絕對不是誰在主宰。世人所造的業雖如網口那麼的多,但是無論修善或作惡,總不離人之一心,猶如網口雖多,也總不離其綱一樣。人之一心,上可以成佛,下亦可入地獄,看你造作的是什麼樣的業因,便招感什麼樣的果報,那是絕對相應的。人如果造作了極大的惡業,那就難免要孤獨地、惶恐地到三惡道中去,獨自身受其報,無人可以分擔。如上所說的因果報應,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的事例,可以證明確有其事,可是這些事例太悲慘了,令人聽了悲痛和哀傷!
 附記:佛本無憂悲煩惱,但眼看芸芸眾生,因惑造業,因業受苦,常在輪迴,受無量苦,從大悲心,發出“痛哉可傷”的慨歎!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無非欲令眾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世人太辜負佛祖之深恩了!同時我們若讓本具之佛性永劫沉淪於三界六道之中,無由顯現,那也是很對不起自己高貴無比之佛性的。
◎注釋
①先被殃病 這是說先受業障病,怎麼醫都醫不好。
②苦毒 “毒”是指很劇烈,“苦毒”就是很劇烈的痛苦。
③自相燋燃 在生時造作五逆十惡,受自己業力之所招感,來世必有五燒的燋燃。“燋燃”是熾盛的燃燒。
④共作怨結 大家共同地造作怨怨相報的事。
⑤厚己诤利 “厚己”是厚己而薄彼,這裡是指原諒自己,不寬恕人家;“诤利”是指自贊毀他,與人爭論不休。
⑥無所省錄 不能反省己過,所以也就沒有什麼功德可以記錄。
⑦天道弛張 “天道”是自然之理,這裡是指因果定律;“弛張”是寬和緊,指因果的運行賞罰乃法爾如是,非是人為。
⑧自然糾舉 “糾舉”即檢舉,自然糾舉是說因果報應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
⑨綱維羅網 譬喻眾生造業有如網孔那麼的多,但不出人之一心,正如網孔雖多,不離一根繩子一樣。
⑩茕茕忪忪 茕音窮,“茕茕”是孤單,沒有依靠的樣子;忪音中,“忪忪”是恐懼的樣子。
(11)痛哉可傷 實在令人悲痛和哀傷。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