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金剛經》修菩薩行
一位遠方的朋友打長話告訴我,他過去與演紅樓夢的演員陳曉旭有聯系,是在她的指導下學習佛學。陳曉旭去世後他一直很困惑,不知今後的學佛路該如何走。他的情況從表面上看,好像有些特殊,但實質上這是居家學佛人在還沒有穩定自己的學佛修持路之前,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
居家人到底如何學佛修持呢?我主張一切有緣人依《金剛經》修菩薩行。這是一部在佛學、佛教史上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傳授大法之經,是講述根本法的經典。可以說全部佛理都集結在這部經中。此經所說的不是一般的理義,是佛法最為根本的真谛,是直指佛法實相的教育。故而我學佛二十年來只要有機會,有場合,我均向有緣人推薦:依《金剛經》修菩薩行。依者,必須要通經的理義;修者,必須要知菩薩修持所走的路。這是兩大要旨。
那麼這部經的理義核心在哪裡呢?我以為就是兩個字:無相。我對此經的這份見地,引經中兩段經文作證:
第一,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第二, “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如何具體操行依《金剛經》修菩薩行呢?我以為有兩大問題是必須解決的。
首要是發願。發願是學佛修持人的一個基礎性問題,無願無力,無願無信。而依《金剛經》修菩薩行必須發大願,什麼是大願?菩薩願。如何是菩薩願?此經中說得十分明白: “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五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這就是菩薩願。為什麼呢?因為之所以名為菩薩,就是以自度與他度為要旨,以自度與他度同時完成。以不離世救度眾生為己任,以智慧與悲願俱足,而以悲願為主,施救世間眾生。因此,修持菩薩行,必須要發如此菩薩願。發願會產生一種願力,這是支持一個學佛修持者,在學佛征途不斷前進的動力,也是一個學佛修持者,在學佛征途中克服種種困苦的毅力。有多大的願就有多大的力,只有發此菩薩願,才有菩薩的願力。發願看似極為簡單的一件事,然而並非如此。一個學佛人發願程度如何,既騙不了別人,也哄不了自己。發願不是嘴上說一說,或者心中念一念,或者舉辦一個什麼形式,就可以達到目的。發願必須是內心的,是發自於自己心底的,是生命一生必求的,是任何力量也不可左右的、不可動搖的。發願本身可以說是一種覺悟,是一種因緣,沒有這樣一種覺悟,沒有這樣一種因緣,想真正發菩薩願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形式上發了願,但實質上並未有願力同時產生。我如此說發願,並非是將發願一事搞得神秘,只是實話實說,不敢打妄語。
再者,走一條無相之路。修菩薩行為什麼一定要走一條無相之路呢?對此,經中教誨得十分明白,若住相,必是要以色見如來,以音聲求如宋,那即“是人行邪道。”若取於相,必貪求有為法,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若住相,便不可能無相布施,不可能生清淨心,就不可能不受福德,也就不可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住相,就可能說我當莊嚴佛土,就可能說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就可能住色生心,就可能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就可能生嗔恨。如此等等,便不是菩薩。也正是因為如此,佛在指示如何降伏其心之後,緊接著告誡: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要去相,要離相,必須找到諸相之根。多讀《金剛經》不難使我們明白,諸相之首是我相,我相一生,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隨之即有。我相一滅,諸相皆無。故而佛在經中說: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是真菩薩。”又說: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因此,走一條無相之路,最為當緊的是去除我相。如何去相呢?我以為最為關鍵的是要透徹無相之理義。要堅信佛所說,一切相皆是虛妄,是因緣和合而成,是無常之物,正如經中所言: “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若是真正通達這一理義,無時無刻都用此理義去認識世界,認識生命,認識一切現象。如此堅持,長久不懈,一旦機緣成熟,於相離相之境地自然現前。
要修持菩薩行,還有一個十分關鍵的問題是:要堅信自心是菩薩。但在實際的學佛人隊伍中,許多學佛人並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總是將菩薩放在自身之外,學是向外學,信是向外信,這是一種分別所致,是自己將佛與我們隔離開來,將佛與我們分為二。佛法是不二法,什麼是不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六祖壇經》)。六祖惠能曾說這部《金剛經》是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之人,心生不信。何為上根和小根之人?六祖說: “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 (《六祖壇經》)。學佛修持之人,若是將佛、菩薩都看成是一個固定的人,看成是一個固定的相,那是一種障礙。其實,菩薩與佛都是一種境地,這正如六祖惠能所說: “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即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 (《六祖壇經》)。對於這一點,一個真正學佛修持人必須深深思慮,不要輕意放過。若是佛、菩薩在哪裡尚不明白,若是不能堅信自心是佛, 自心是菩薩,那麼學一輩子佛也是枉然。
居家學佛人在實踐修持中,選擇一種適當的具體方式也是十分必要的,這可以加速自己對佛法真相的體證。選擇什麼樣的方式進行修持呢? 《楞嚴經》中有二十五位聖人向如來闡述了自己是如何修持而獲佛法的。這些方法無疑都是十分有效的好方法,無有優劣可比。我在這裡推薦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以作方便。觀世音菩薩是從聞、思、修而悟法的,為了方便讀者了解觀世音的修持方法,我在此將觀世音是如何向如來佛,講述自己修持的話抄錄出來: “初入聞中,入流忘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和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觀世音就是依此修得圓通法門的。觀世音這個修持方法,雖然文字不長,百來個字,但已表述得十分透徹。觀世音在這裡不僅將其修持的方法一一作了介紹,而且在文中將每個修持階段的境地都作了十分詳盡的表述。這不僅為我們修持這個方法的人,指出了一條路,而且使我們在實踐修持中,能更好地把握進程,驗證自己修持所得。故而,如來十分贊歎觀世音的圓通法門,據《楞嚴經》記載,文殊師利法王子奉佛慈旨,贊歎觀世音此圓通法門: “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離苦得解脫,良哉觀世音。”,而且他還說: “未來學佛人,當依如是法,我亦從中證。”他還贊歎: “觀世音為最”。
我個人二十年的學佛體驗所告訴,若與出家人相比,居家學佛的確是一件極難之事,特別是對於一個有心求法的人來說,他需要極強的願力,需要極深的信力。沒有這一點基礎,沒有這種佛根,或者說是根器,的確難以成就。但我又以為,優勢與劣勢是一個不定數。居家學佛人付出得多,收獲也便多,這正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我以為,無論是居家還是出家,只要有大願,只要有信力,深信佛法之真實不虛,精進不息,必定能通達佛法實相。更何況有若干菩薩為我們作出示范,有觀世音菩薩為我們作出榜樣,為我們指出一條光明的修持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