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士文章專題部: 白话文| 浅释| 入门| 法师开示| 感应| 问答| 居士文章|

台灣學佛網首頁常用經咒學習: 回上壹頁



劉先和居士:說感應  

說感應                                                             

如今一打開佛學、佛教期刊,感應故事頗多。面對這些感應故事,筆者常常在想:應該如何去認識。特別是作為一個學佛人,應該如何准確地把握這些感應,理解這些感應,宣傳這些感應,這的確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因為在佛學、佛教期刊上大量地刊載感應故事,已不完全是感應者個人的事,這裡面還有一個如何准確宣傳佛學、佛教的問題。宣傳得當,引導得好,佛學是智信、是正信;宣傳得不當,引導得不好,佛學就是迷信,更何況佛學背了迷信黑鍋已是多年,至今難消陰影。由此因緣,筆者懷著一絲憂患之心寫出這樣一篇文章,若有利人們認識感應,當大隨喜。

筆者注意到多種佛學、佛教期刊上刊載的感應故事,以觀世音菩薩的感應為最多,這是有其緣故的。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名為觀世音,是觀察世間,自然界一切音聲而悟道而成道的。每一個菩薩的名號,同修行做功夫的途徑和經驗有關系的。觀世音菩薩有兩大殊勝功能,一則是上合諸佛妙心,一則是下合眾生之心,可以觀世間之音而救眾生之難,是一位大慈大悲的大菩薩。《妙華蓮花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聞其聲音,皆得解脫。這是真實不虛的。筆者作為一個居家學佛修持已有二十年的人,對此是堅信不移的。

問題在於,感應的事一經刊載出來,一系列的問題也就隨之而生,問題多多,稍作歸納至少有這樣幾個認識上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不能回避。

一是為什麼菩薩能化險為夷,災難能消失嗎?因果報應那裡去了?

二是感應了誰?是感應了二千五百多年前,與釋迦牟尼同世的觀世音嗎?是這位菩薩在施救嗎?

三是為什麼有人能感應,有人則沒有感應?難道菩薩還分彼此?

四是娑婆世界僅人就有數十億,還有無量無數的胎生,濕生,化生,卵生的生命,一個觀世音菩薩能救渡得過來嗎?

這些疑問是眾多人心裡實際存在的,即便是學佛的人,心裡恐怕也存在,只不過不便說出來,免得有人說自己心不誠。沒有學佛的人,心裡的疑問可能還要多,或者干脆就不相信有感應之事。由此看來,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沒有一個說法,要人信佛恐怕很難,要人相信感應就更難。有的世間所謂聰明人,學問人,有權勢的人,面對這些感應事例,只需不屑一顧地說上一句:“什麼感應,全是一種心裡的幻覺。”於是,這一切就被輕輕松松地推翻了。

我們許多人學佛,特別是居家學佛人,在學佛問題上,差不多的都有一個誤區。如何是誤?學佛是向外學,信佛也是向外信。如何是向外學,向外信呢?在他們認為,釋迦牟尼是佛,觀世音是菩薩。信是信他們,拜是拜他們,自然而然地將自己擺在佛、菩薩之外。這樣就將佛學對世界的認識分為了二,認為有感應就是釋迦牟尼佛在保佑自己,是觀世音菩薩在救渡自己。這就有點像哲學,將世界分為兩個,一個主觀世界,一個客觀世界,或者說是一個物質世界一個精神世界。於是在這兩個世界的相互關系上列出若干的矛盾出來,如此既攪亂了自己也攪亂了世人。若是在這樣一個誤區中學佛,由此也就必然帶來感應上的誤知誤解。筆者之所以說學佛人陷入上面所說的誤區,並由此帶來對感應的誤解,那是因為學佛人忘了佛的教誨。釋迦牟尼在成道之時,曾感曰:原來眾生實平等無異,皆有佛性,能入佛不可思議解脫之境,如今卻被愚癡妄想所蓋,不見自性真心,恆作種種顛倒執著,以致輪轉生死海中,受大苦惱,久不能出,真是可憐可惜。佛在這裡就十分明白地告訴我們一個真谛,眾生本性是相同的,皆有佛性,這是釋迦牟尼用一身的心血,為我們換來的認識世界、認識生命的成果。我們不能自知釋迦牟尼所證道的一切,是因為我們被妄念和愚癡所蓋。實質上我們眾生就是以一個虛妄的我,以一個假合的四大之身,在一個虛假的世界中,過著虛妄的生活。之所以說這一切都是虛妄,是因為他們都是不實,時時在變遷。無論是物質的享受還是精神的受用,也不管是生老病死,還是天災人禍種種災難,都不過如此。然而我們卻不知這一切的真相,將這一切的虛妄看成是真實。在認識世界與生命的本質上,《六祖壇經》說:“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這個道理與釋迦牟尼所說如出一轍。《六祖壇經》還說:“自性迷是眾生。自性覺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由此我們理應知道佛是什麼,什麼是佛,同理也應該知道菩薩是什麼,什麼是菩薩。連《三字經》都說:“性相近,習相遠”。若是這裡將“近”改成“同”,理就與佛相當了。佛法是不二法,什麼是不二?即“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六祖壇經》)。我們為什麼與佛、菩薩有感應,就是因為這個一。因為我們本性是佛,是菩薩,我們的本性與佛、菩薩是相通的,故而我們就常常會有與佛、與菩薩的感覺,特別是那些時時懷有善良慈悲心的人,因為這種人的心污染少,污染輕,比較接近本心。由此我們可以說感應是真實不虛的,之所以能受到感應是當我們處於某種特殊境地時,我們萬緣放下,一心稱念佛號,或專心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那時是一個什麼境況,一心稱念,什麼是一心?真正的一心就是心無雜念,萬緣放下。那時是一個什麼境地,那些遮蓋本性的東西還在嗎,那時的感應是什麼,感應了誰。不要忘記,我們本性就是佛,就是菩薩。這種感應的實境,是無法用言語和文字來作表述的,一切都在親身體驗之中。

我們用以上的觀點來看待感應,是不是就可以解釋上面所說的疑點了呢。稍稍用心思量一下,應該是可以的。學佛人感應了誰,是二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還是二千五百年前的觀世音菩薩,還是自己的本性佛,本性菩薩。在我們的學佛隊伍中,有不少人是操行淨土宗的學佛朋友,淨土宗的朋友相信,只要天天念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就會來接迎自己去西方極樂世界,是這樣嗎,真是你心中想象的那個阿彌陀佛來接迎你嗎,你是否注意到《阿彌陀經》上是如何說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這裡還是有個“執持名號”,而且還定有“一心不亂”,“心不顛倒”,那是一個什麼境界,用常規思維是很難理解的。應該說這也是一種感應,是感應了誰?是誰來接迎誰?又接到哪裡去?極樂世界又在哪裡?這一切,都需要學佛人好好地思量思量。在思量這一切的時候一定要記住,佛法不二之理。當然,僅僅是思量是思量不出結果的,還得實修實證。不過先思量思量有好處,起疑了,起大疑了再去參,往死裡參,終歸會參出點名堂來。對此,千萬不要簡單地用世間的“有”或“無”來認識,若是一個學佛人老是抱住世間觀念不放,那學佛干什麼,豈不自找麻煩。

感應是事實,感應是佛緣。因為我們本性是佛,所以我們與佛有感應,因為我們本心就是菩薩,所以我們與菩薩有感應。因為我們本性是佛,所以我們就能成佛。道理全在這裡,迷者自迷,悟者自悟。

感應一旦成立,有人就會提問,按佛經上說,只要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時得以解救,化險為夷。那麼感應之時那些種種災難又到哪裡去了,這好像又是一個問題。災難是什麼?其實無論是火也好,水也好,還是兵戈也罷,賊劫鬼怪也罷,一切災難無非都是妄相。《金剛經》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見性之際,一切妄相皆無,災難又存何處。這又是要親身修持之人才有的體驗,這就是佛法不能說,也無法說的難處。

  那接著又有一個問題:即為什麼有人能受感應,而有人又感應不到呢?這在確好像又是一個問題。按理說感應面前人人平等,但現實生活中往往並不如此,並非人人遇到危難之際,口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都能得救,問題就出在心上。念者若能萬緣放下,真正做到“一心”稱念,即時得救,這是真實不虛的。若是做不到這“一心”,那就肯定無感應。在這裡筆者不得不提醒讀者注意,要特別注重考究這個“一心”。佛在多部經中,講述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時,都有“一心稱名”的字眼,至少也有“心念”或“念念無生疑”之類的字眼。為什麼佛要如此教誨,秘絕就在這個“一心”之中。當人處在極為危難時,能萬緣放下,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必定得以解救,這絕非妄言。但若是雜心相念,一邊念一邊在思其他,或口念心不行,做不到一心,又何以能得救。有句俗話叫做“心誠則靈”,用在這裡最為恰當。由此,筆者又想起佛教中有一宗派,叫做“淨土宗”。這一宗派的修持方法,就是叫人一心稱念“啊彌陀佛”,以此收斂妄心,使心歸一處,萬念歸一佛念,念至無念,通達淨土。此法與佛祖教導眾生,危難之時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實是異曲同工。還記得觀世音菩薩在向佛匯報其修持方法時,曾向佛說:“世尊,我復以此聞熏聞修,金剛三昧,無作妙力與十方三世六道一切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楞嚴經》)。這裡的“於我身心”是關鍵,是要旨。能於我身心者,即可獲十四種無畏功德,若不能於我身心者,又何以能獲十四種無畏功德。什麼是“於我身心”?那就是於觀世音菩薩身心相同,相一致,相以通達。故此,同樣的危難處境,同稱觀世音菩薩,有感應無感應不在佛,也不在菩薩,而全在自己。想有感應嗎?想有大感應嗎?努力吧!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南無釋迦牟尼佛!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自性佛!

下載WORD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