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居士名家文集:楞嚴經述旨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陸西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
淮海參佛弟子蘊空居士陸西星述旨
淮南後學(夏范 龔延庚)同校定
△六入
根緣於塵發覺居中。名為覺性。此覺性者。離塵無體。全是虛妄。知妄者誰。乃真如性。
復次阿難雲何六入(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自眼入言。即彼目睛發勞。空華狂亂。同是菩提。瞪發勞相。此相因於明暗二種。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若使此見離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無體之見。非妄而何。又此虛妄之見。無所從來。非明暗來。非於根出。非從根生。若從明來。遇暗則滅。應無見暗。若從暗來。遇明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待於明暗。離此明暗。則如是見精。無自性矣。是又似從明暗生。非根生也。若從空出。空屬前塵。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既無所從。則非因非緣。非自然性。而眼入之虛妄。不言可知。妄無自性。全體即真。了知虛妄。則如來藏妙真如性。顯矣如圓覺經雲。空華既滅。空性不滅也。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以耳入言。譬如有人以指塞其兩耳。耳根發勞。則聞頭中作聲。此亦菩提勞相。因於動靜發聞。耳吸塵象名聽聞性。此聞虛妄。離此動靜二種妄塵。畢竟無體。此個聞性。非動靜來。非於根出。不自空生。本無自性。當知耳入虛妄。了知虛妄。聞者是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以鼻入言。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及諸香臭。同是菩提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離此二塵。畢竟無體。當知是聞非通塞來。不於根生。不於空出。本無自性。鼻入虛妄。從可知已。妄無自性。不離本覺。非如來藏妙真如性乎。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以舌入言。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有病覺苦。無病覺甜。不舐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勞相。其因則由二種甜苦。與淡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性離彼甜苦。與淡二塵。畢竟無體。不因淡有及甜苦來。不由根出。不自根生。本無自性。舌入虛妄。不言可知。知味者誰。非如來藏妙真如性乎。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以身入言。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則熱者成冷。若熱功勝則冷者成熱。是觸也。冷熱互奪。初無定勢。合則有覺。離則無知。亦無定性。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寧有自性。但相涉之勢一成。則或冷或熱。均為菩提勞觸。其因則由離合二種。二塵之妄。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者。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空生。若合來時。離當已滅。雲何覺離。違順二相。亦復如是。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都無自性。若從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可見。全是虛妄。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意入生於憶知。憶知生於寤寐。故托睡寐以明之。覽憶為生。失忘為滅。而住異處乎。其中既覽而憶。旋失而忘。是謂顛倒。吸習妄塵中歸意根。前念後念次第相續。塵塵不絕。故曰不相逾越。此意入之相。兼意與勞。同是菩提勞相。其因則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境法塵。想像內發。聞見所及。能反緣五根。緣所不及之地。如追憶夢境。五根不能及也。五根但能順緣現境。意根則能逆緣前境。故曰見聞逆流。流不及地。此名覺知之性。離彼生滅寤寐二塵。畢竟無體。然是覺知之根。非寤寐來。非生滅有。不於根出。亦非空生。反復窮诘。一無實義。何以故。若從寤來。寐即隨滅。將何為寐。必生時有。滅即同無。令誰受滅。若從滅有。生即滅無。誰知生者。若從根出。寤寐二相隨身開合。莊子雲。其寤也形開。其寐也。形交。故雲隨身開合。離斯寤寐。則此覺知同於空華。必無體性。若從空生。自是空知。何關汝入。是故當知。意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十二處
六根六塵。名十二處。或依根辨。或依境辨。二處俱無自性。同是虛妄。
復次阿難雲何十二處(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一眼色處。試觀祇陀園林及諸泉池。莫非色也。我以能觀之眼。對此所觀之境。為是色能生眼見邪眼能生色相耶。若謂眼根能生色相者。是眼為色性。方其舉眼見空之時。空已非色。色性應銷。銷則一切都無色相。既無對誰。而明空質。蓋以色空二法對待。而顯既無色相。何以顯空。然則計眼生色相者妄也。若謂色塵生眼見者。觀空之時。空已非色。焉能生見。見既銷亡。亡則無見。以誰而明空色。然則計色生眼處者妄也。可見見與色空。俱無處所。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更聽此祗陀園中(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二耳聲處。汝更聽此園中鐘鼓音聲。先後相續。為是聲來耳邊。耳往聲處。若聲來耳邊。既來此處。彼處應無。如我乞食城中。則祗林無我。又若聲來此人耳邊。彼人應不俱聞。雲何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一聞鼓聲。同來會食。若復耳往聲邊。如我歸祗林城中。自是無我。汝聞鼓聲。其耳已往鼓處。鐘鼓齊擊。應不俱聞。何況其中象馬牛羊種種音響。又若彼聲不來。我耳不往。自是無聞。聞義不立。然則聽與音聲。俱無處所。計往計來。二處皆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又嗅此爐中旃檀(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三鼻香處。旃檀一铢香。聞四十裡。但取香有殊勝之力。不須更言聖人根力強利也。
阿難爾當二時眾中持缽(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四舌味處。汝於乞食之時。或遇上味。此味為復生於空中。生於舌中。生於食中。若生舌中。舌得一味。何能推移。若不變移。何名知味。又舌非多體。雲何一舌而知多味。若生於食。食非有識。何能自知。縱食能知。知不在汝。何預於汝。而名知味。若生於空。汝啖虛空。當作何味。假作鹹味。舌觸知鹹。既觸汝舌。亦觸汝面。汝身受鹹。當作海魚。既嘗受鹹。了不知淡。鹹淡無知。何名知味。是故當知。味舌與嘗。俱無處所。即嘗與味。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常晨朝以手摩頭(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五身觸處若汝晨朝以手摩頭。此摩所知。誰為能觸。為能在頭。為能在手。若無手者。頭則無知。雲何成觸。若在頭者。手乃無用。雲何名觸。若妄分能所。則在頭在手。各各有觸。必須兩身方能定其處所。汝阿難者。豈有兩身。若頭與手。各為一觸。則手與頭。當為一體。觸須兩物成義。若一體者。觸則無成。若二體者。在手在頭。觸為誰在。又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應虛空。與汝成觸。是故當知覺觸與身。俱無處所。即身與觸。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汝常意中所緣善惡(至)心非所緣處從誰立。
六意法處。汝常意中所緣善惡無記三性生成法。則此法為即心所生。為當離心別有方所。善惡緣慮心也。無記昏住心也。意緣不出此三性。而吸撮內塵。成所緣法。此法若從心生。即法即心。不得謂之法塵。非心所緣。安得指而成處。若離於心。別有方所。則試問法之自性。為有知耶。為無知耶。知則名心。而與汝之非塵者異。同他心量。而與汝之即心者同。蓋非塵乃汝之自性。不緣諸法者也。即心乃汝之情識。緣法而生者也。雲何於汝更有二心。如此則法性之非知亦明矣。若雲非知。則此法塵既非色聲香味離合冷暖及虛空相之有方所。當於何在。既於色空之內。無所表顯。不應存於色空之外。況空又非有外者也。則心緣意處。終無實矣。是故當知法則與心俱無處所。則意之與法。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十八界
界種族也。如欲界色界之界言。自為一類也。根塵識三。各各有六分內中。外為十八界。一依根辨。一依境辨。一依根境。合辨皆虛妄無自性。
△一眼色界
復次阿難雲何十八界(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阿難如汝所明。眼色為緣。生於眼識。此識為復因眼所生。以眼為界。因色所生。以色為界。如汝所明。乃小乘所解因緣生法。皆非實事。不了即空。故據彼诘之。此識若因眼生。不有空色。則識無所緣。見無所表。而界亦無從立矣。若因色生。則當空不見色之時。汝識應滅。雲何識知是虛空性乎。若見滅時。汝獨能識其變遷。是色滅而識不滅也。汝識獨存。獨則無鄰。界從何立。若色滅而識亦滅。是從變而變。變則無體。界相自無。若不從變。則識性常恆。既從色生。則有見於色者。寧不知空之所在。理又不然。非從色矣。又若根境相合。共生識界。則一半有知。一半無知。中自離異。故曰合則中離。中既相離。則未免有知者合根。無知者合境。故曰離則兩合。如此體性雜亂。二義推窮。皆不成界。是故當知眼色為緣。生眼識界。三處都無。俱為虛妄。諸妄並除。真如自顯。
△二耳聲界
阿難又汝所明耳聲為緣(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耳主聲司聽。因於動靜二相。發識居中。然亦不因耳生。何以故。若使動靜二相。寂不現前。則耳不成知。知尚無成。識何形貌。若取耳聞。無動無靜。聞性常在。方其無動無靜之時。聞尚不成。雲何以雜色觸塵之耳形。便得名為識界。如是則依根而辨者。皆虛妄矣。又依境而辨。亦復不因聲生。若謂識生於聲。則是識因聲有。不關我之聞性。若無聞性。何以能知聲相之所在乎。是知識因聲生者。許其因聞而有聲相也。聞能聞聲。何不聞識。既不聞識。何成界義。若縱耳能聞識。則識與聲聞。識已被聞。又有誰來知我聞識邪。蓋聞有能所。聲為所聞。識為能聞。若謂耳能聞識。則識不過屬於所聞。誰為能聞。若無能聞。則有所無能。終如草木。又不可也。依根依境。單論不可。不應以根與境雜成識界。而為中位。界無中位。則內外二相復從何成中間識也。內外根境也。中位既無。界從何立。是知聲聞與識。三處俱無。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三鼻香界
阿難又汝所明鼻香為緣(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又汝所明鼻香為緣。生於鼻識。此識為復因鼻所生。以鼻為界。因香所生。以香為界乎。若識因鼻生。則汝心中以何為鼻。為取肉形雙爪之象乎。為取嗅知動搖之性乎。若取肉形肉質。乃身身之所知者觸也。肉為身質。觸乃身塵。奧尚無名。界從何立。若取嗅知。則汝心中。以何為知。以肉為知。則肉之所知。觸而非香。以空為知。空則自知。肉應非覺。知在虛空。則空乃汝身。汝身非知。則阿難之身。空無所在矣。此計識因鼻生者妄也。若以為香知。知自屬香。何預於汝。若香臭之氣必生汝鼻。州彼香臭二種流氣。不生於伊蘭栴檀之中。二本不來。汝自嗅鼻。為香為臭。臭則非香。香則非臭。二氣相反。二俱能聞。則汝一人應有兩鼻。對我而問道者有二。阿難誰為真體。若鼻惟一根。境雲何二。臭既為香。香復為臭。二性互奪。從何立界。是故當知鼻香為緣生鼻識界。三處都無。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四舌味界
阿難又汝所明舌味為緣(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識若因舌生。則諸世間黃連姜桂之類。都無有味。汝自嘗舌。為辛為苦。若舌性苦。誰來嘗苦。舌不自嘗。誰為知覺。問。二誰字分明見有個識性者。在若舌性不苦。味無所生。無物與對。雲何立界。若曰識因味生。識自為味。即識即味。不能自嘗。同於舌根。何以得知是甜是苦。又使識因味生。則世味既多。識亦應多。識體若一。雲何又能分別諸味變異不一之相。若無分別。又不名識。雲何復名舌味識界。舌味和合。是中原無自性。雲何立界。是故當知舌味與識。三處俱無。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五身觸界
阿難又汝所明身觸為緣(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此識若因身生。必無離合。雲何觸合則有。觸離則無。是無緣則無。識因境而不因根明矣。若因依而辨。無身則無。知離合者。是又因根而不因境。又以根境合辨。觸不自知。有身方知。是此身識必由根境相合而顯。合則知身即觸。知觸即身。若身即觸。則身不得單明為身。若觸即身。則觸不得單明為觸。如此身觸互奪。故無處所。合身則身無觸位故。觸無體性。離觸則身無觸用故。即同虛空。內外中間皆不成立。即使識生於觸。從誰立界。然則身觸為緣。生身識界。三處都無。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六意法界
阿難又汝所明意法為緣(至)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意法為緣。生於意識。若識因意生。以意為界。識因法生。以法為界。今復明其不然。若識因意生。則汝。意中。必有所思。以發明汝意。有所思者。法也境也。若無此境。則意無所生。而識將何用。又汝識心與諸思量。兼了別性。同乎異乎。識心者意。也諸思量者法也。了別之性識也。同則意雲何生。異則不能起識。何者若使三者相同。則誰為能生。誰為所生。故曰。同意即意。意雲何生。三者相異。則三性乖角。焉能起識。故曰。異意不同。應無所識。無識則同於草木。雲何意生有識。則意本無形。雲何識意。惟同與異。二性不成。界雲何立。若識因法生。則世間諸法。不離五塵。汝觀色聲香味與觸。均名為法。相狀分明。以對五根。各有所屬。而非意之所攝。汝決定謂。識依法生。汝今谛觀法塵之法。作何狀貌。若離色空。諸相終無所得。生則色空諸法等生。滅則色空諸法等滅。既非意攝。又無實狀。所因既無。因生有識。作何形相。相狀不有。界雲何立。是故當知意法為緣。生意識界。三處都無。則意與法界。二俱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初以六入破六根。雖以塵對破。而正意卻在根。次以十二處雖根塵互破。而正意惟在塵。次以十八界根境識三相推破。而正意惟在識。
△七大
前近取諸身。顯如來藏。故依陰入處界四科以明。雖悟一身。未融萬法。根境尚異。見性不圓。此復遠取諸物。圓示藏性。故依地水風火空見識七大。以明使悟物我同根。是非一體法。法圓成塵。塵周遍法界。頌雲。若人欲識真空理。身內真如還遍外。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此七大之旨也。謂之大者。以性圓周遍含吐十方為義。所以有七者。萬法生成。不離四大。而依空建立。因見有覺。因識有知。前五無情所具。後二有情兼之。七大皆因識變。故總之以識。識則覺性之中妄為明覺者也。所妄既立。生彼妄能。故有七大。七大先非水火。亦非空識。全一如來藏體循業發現而已。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至)如水成冰冰還成水。
佛告阿難。如汝所言。四大和合。發明世間種種變化。此實權教。雖說和合。都無實義。蓋彼四大性。果非和合。則如虛空。不和諸色。殆不然也。若果和合。則同彼萬變。相成相續。展轉虛妄。如旋火輪。無有實體。又無休息。又不然也。且以大性非和非合之理。設為譬喻。如水成冰。冰還成水。水何合而成冰。冰何和而成水。不因和合。循業發現。其相如此。
△一地大
汝觀地性粗為大地(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汝觀大地。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虛塵。析之極微。極微之塵。猶有微色。名色邊際相。更析鄰虛而為七分。即微色鄰虛。彼鄰虛者。即實空性。若此鄰虛析成虛空。當知虛空與出生色相。一鄰虛塵。用幾虛空。和合而有。又鄰虛析空。用幾色相。合成虛空。如是則知此變化諸相。非和合法。明矣。又若色合。則純是一色。不得名之為空空。合則純是一空。不得名之為色。色猶可析。空雲何合耶。汝原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言空能性色。色亦性空。性即性一切心之性。當作活看。空能性色者。自無而有也。色亦性空者。自有還無也。性色故變化諸相。性空故塵析成空。然皆清淨本然。周循法界。不消和合。隨眾心生。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而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何者。如來藏中萬法一如。而循業似異。遂有七大之名。特體用異稱耳。性色真空。一如之體也。性空真色。即循發之用也。色本虛妄。亦以真言。以其體用不二。故相依而互舉。欲人知其不離妙性耳。亦猶水之成冰。不離於水。眾生背覺合塵。故發塵勞。然使滅塵合覺。則現真如心量。隨應循發。所謂萬法一如。意蓋如此。然觀相原妄。無可指陳。觀性原空。惟覺妙明。理絕情謂。不容妄度。所以擬心即差。動念即乖。但一切時中。不起妄念。不用識心。然後相應。
△二火大
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求食之家。手執陽燧。日前取火。然是火相。非和非合。蓋凡言和合者。诘之各有根本。如我與汝等一千二百五十人和合一處眾。雖為一诘。其根本各有各字氏族。若此火性因和合有。汝試诘之。各無根本。為從鏡生。為從艾出。為於日來。若於日來。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若於鏡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不镕。纡汝手執。尚無熱相。若生於艾。何假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若言非和非合。汝又谛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游歷於此。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生。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意蓋如此。惑為因緣及自然性。是皆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初無實義。
△三水大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恆(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恆。如室羅城諸大幻師。求太陰精。合諸幻藥。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此水為從珠出。為從空有。為從月來。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何以必待方諸。林木不流。又似此水非從月降。若從珠出。此珠常應流水。何待中宵對月。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當汩沒。雲何復有水陸空行。可見本然周遍。非和合矣。若言非和非合。汝更谛觀。月從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盤。又是人造。水從何方。流注於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汝尚不知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處執珠。一處水出。滿法界執。滿界水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義蓋如此。惑為因緣及自然者。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四風大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整衣入眾。僧伽梨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面。此風為復從袈裟角出。為發於虛空。及生彼人面。若從衣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搖。應離汝體。我今垂衣而坐。汝看我衣。風何所在。若在虛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虛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虛空。名為虛空。雲何風出。若風自生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汝自整衣。雲何倒拂。若雲非和合者。汝審谛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虛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何方。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求風何從。杳莫可究。信謂本然周遍。循業發現。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一人動衣。有微風出。遍界衣動。拂滿國土。周遍世間。寧有方所。循業發現。惑為因緣及自然性者。皆是識心妄計分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五空大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筏羅。去河遙處。諸剎利種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虛空。出土一丈。還得虛空一丈。虛空淺深。隨出多少。此空為復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若無因而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惟見大地迥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而無空入。雲何謂之空因土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合為一體。原無異因。土出之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自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則鑿自出土。雲何見空。是即因不可離因亦非。汝復谛審谛觀。鑿從人手。隨方運轉。土因地移。如是虛空。因何所出。鑿者是實。空者是虛。虛實二者不相為用。然非和非合。不應虛空無所從而自出也。以上巧辨。皆遣識心妄計。而顯圓融真體。知此虛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通名五大。均此圓融周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非因非緣。亦非自然。妄計忖度皆汝識神。非真實谛義。但爾弟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虛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若悟虛空。性圓周遍。本無出入。即悟性真圓融。本無生滅矣。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虛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發現。義蓋如此。一井空喻一法性。十方空喻萬法性。由一觀萬。由自觀他。性無二別。特形器妄辨耳。
△六見大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汝在祇陀林中。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因見分析。則此見為復與明暗相。並太虛空。為一體耶。非一體耶。或同耶。非同耶。異耶。非異耶。若原一體。則明暗二體相奪。明時無暗。暗時無明。必一於明則明亡。必一於暗則暗滅。雲何既見於明。又復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則又不成一體矣。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試離明暗與虛。分析見元。作何形相。若明暗與虛。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是又非異體矣。夫明暗相背。雲何或同。離三無見。雲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雲何非同。見明見暗。性非遷改。雲何非異。汝更審谛審觀。明從太陽。暗從黑月。通屬盧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所從而自出也。當知見性圓遍。本不動搖。亦無生滅。汝更沉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但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異為同。為非生滅。為非異同。蓋生滅同異。皆因妄塵。非生非異。不離妄計。離此妄計。即如來藏。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周遍法界。圓滿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七識大
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至)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阿難。識性無緣。由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遍觀此會聖眾。用目循歷。猶如鏡中。無別分析。此為真性。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識了知。為生於見耶。生於相耶。生於虛空耶。為無所因突然而出耶。若雲生於見中。如無明暗色空四種。則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可見生於見者。非矣。若雲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又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可見生於相者。非矣。若雲非見非相。而生於虛空。非見則無辨。非相則滅緣。處此二非之間。若雲識生於空。則同於無辨。若雲有識。又不同於物相。縱發汝識。欲別何物乎。可見非見非相而生於空者。又非矣。若雲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於晝日之中。突然別見明月乎。汝更細微詳審。見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狀者成有。不相者成無。如是識緣由何所出耶。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何謂識動見澄。識有分別。名之為動。見無分別。律之為澄。動則搖其本然。澄則返其真純。如此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例亦如是。皆非和合。又非自然。可見性真圓滿湛然。不涉諸妄。本無所從。兼之七大。皆如來藏。本無生滅。汝心粗浮。曾不了悟。識觀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蓋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自然。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性識明知。言性此識者。皆我之明知。明知即良知之義。覺明者識也。識雖覺明之咎。其體實真。故曰覺明真識。體用不二。真妄一如。所以互舉。文中初言汝元不知。次言猶。次言尚。次言宛。次言全。次言曾。又復言元。皆有次第淺深。初言元不知者。言元本自迷。所以不知。再與明知。猶且不谕。故次言猶。後復與明。而益不知。故次言尚。轉不知故言宛。渾不知故言全。甚不知故言曾。終不知故言元。初意恕之。終意責之。輕重之序如此。深別曰審。審議曰詳。當理曰谛。谛視曰觀。初於地大。獨言汝觀。於火大言谛。其言更谛觀審谛觀。至見大。重疊而言。至識大番覆而言。意同言宛言曾之類。為其轉不知。渾不知。甚不知故也。
△造悟贊謝第八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至)於如來前說偈贊佛。
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蒙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自初決擇心見。終至陰入七大。多方發明。使悟器界萬法。當體全真。本如來藏。所謂微妙開示也。既悟器界。性真圓融。故身心蕩然。同無掛礙。悟妙覺湛然。周遍法界。故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也。覺湛周遍。含吐十虛。故見十方空。如手中葉。萬法性真。本如來藏。故一切所有。皆即妙心。悟本心量。廣大如此。故反觀妄身。其微如塵。其幻如漚。忽無所有。而本妙常心。了了悟獲。於是深慶。說偈贊謝。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
妙湛總持。即如來藏體。前之屢稱妙覺湛然不動周遍含吐十方者。是也。人雖本具。要由首楞大定而發。佛之所以為佛。持此而已。故阿難以是贊佛。又覺海圓澄。物不能汩。曰妙湛。藏心圓遍。含裹十方。曰總持。體寂如空。常住不滅。曰不動。具此而獨尊三界。由此而為諸法王。求之世間。實為希有。
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無始迷真。妄認緣影。即億劫倒想。一蒙開示。了獲本心。故不歷僧祗。法身即獲。阿僧祗此雲無量數劫。
願今得果成寶王(至)終不於此取泥洹。
既悟自性。深感發明之思。故願有所成。弘道利生。稱佛心而上報也。願得成果。智心也。還度眾生。悲心也。智悲雙運。廣大無量。深心也。誓入五濁。不取泥洹。則深心之極也。憑此報恩。故請佛為證。
大雄大力大慈悲(至)於十方界坐道場。
既贊謝已。重請復說。盡除惑障。成果願也。前發明心見。顯如來藏。方破見道粗惑。次須決通疑滯。開修證門。以斷修道細惑。詳審盡除。乃登上覺。第四卷決通疑滯。攝伏攀緣。即審除細惑之方也。然既消顛倒想。頓獲法身。疑已得果。且又願求。更除細惑者。佛果有七。曰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羅識。空如來藏。大圓鏡智。所謂獲法身者。則分得菩提。自見佛性而已。見性之後。必須審除細惑。使生滅滅生俱寂。以合乎涅槃真如。白淨純凝。以合乎庵摩羅識。廓然圓照。以合乎空如來藏大圓鏡智。七果圓備。乃登上覺也。
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
舜若多此雲空。爍迦羅此雲堅固。謂空性無體。尚可銷亡。我心堅固。終無動轉。此依楞嚴定力。結前願心。自誓究竟。畢無退墮。願心如此。然後聖果可期。佛恩可報也。